核心观点:
1、当前市场已经处在一个底部区域,距离4月下旬这个低点也是越来越近,底部较为扎实。
对比历史,市场调整的时间和空间已经很充分,沪深300指数在去年2021年12月18号达到高点,跌到今年4月27号这个低点,前后下跌的时间差不多有四五个月,跌的幅度有37%,而9月27日收盘价跟4月下旬低点也很接近,如果算到现在的话,时间又多了5个月了,所以调整的时间空间对比历史来讲应该算很显著了。
此外,4月市场底部的估值和前面5轮牛熊周期的市场底部的估值水平很接近,最近的市场调整了一下,现在的估值跟4月底又比较接近了,当然比4月底还略高一点,就说明这个位置估值其实应该还是有效的。
而基本面角度,5类领先指标中已经有4个右侧(回升),这些指标能够支撑市场有效的底部。
有效底部是什么含义?我们战略上乐观一些,历史上经济周期走一圈下来需要花3~4年,3~4年才出现一次大底,这个底出现应该珍惜,在这个位置上没有太大的系统性风险,有可能自己起来,也有可能再磨一磨再起来,长期应该乐观,未来的方向整体向上。
2、另外,2008年、2011年和2018年最惨的三年,也不是年初跌到年尾,年初涨一波,跌完之后年底也会有一波,而我们今年到目前为止只出现了一波机会——4月27号到7月5号涨了一波,按理来讲后面应该也会有一波,那后面的催化剂是什么,可能是房地产保交楼的落地。
中国的韧性或者基本盘比美国和日本当年要好一些,只要能够保交楼,实现开工,应该还是能够良性循环起来。所以我说这个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契机。
3、至于讨论比较多风格问题,是价值还是成长?分子利润决定风格,今年的风格更像2012年,2010年到2015年偏成长的过程中,并非直线演绎,2012年也是有反复波折,反复波折的原因是当年经济不行,政府要拖一下经济,所以价值股阶段性的表现也是成长股前面涨多了,所以它也要调整一下。
今年至今也是价值股跑赢,但它并不代表风格大切换,它更多的是由于前面涨多了,这些稳增长传统行业有一些受益,而且从2019年开始这轮技术革命的的成长周期还未走完,看三四个月估计成长最终的表现会相对强一点。
4、年内像新能源领域,毕竟像光伏、电动车的景气度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它们经历调整之后,它的估值其实也降了很多了,新能源车估值只有30多倍,也不贵(因为年利润增长肯定50%以上),因此年内相对更值得关注。
还可以关注一下数字经济领域(尤其以计算机为代表),至于消费,估值低了,机构的配置也低了,可以做一些研究和关注,但是年内不好涨得起来,明年可以关注消费、地产行业。
5、长逻辑来讲, A股确实跟美国80年代很像:基本面上,企业在慢慢的产业结构升级;资金面上,居民的资产配置在从以前的房产往权益转移,也就是我们可能会迎来美股这样过去几十年的长流格局。
9月28日,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博士在一场直播中系统分析了年内的资本市场和可能存在的机会,并作出上述研判。
以下是投资作业本(微信ID:touzizuoyeben)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三个基本判断
最近的市场走得比较弱,这个时间点我汇报的题目叫“心怀希望”,想表达相对比较积极一点的态度。
我们判断市场处在一个相对的低位,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抱有一些希望,我想从三个方面来汇报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个判断是当前市场已经处在一个底部区域了,其实现在的市场离4月下旬这个低点也是越来越近了,我们认为这个底部应该是一个比较扎实的底部区域。
第二个判断是展望未来,市场的演变确实可能会比较复杂艰难一点,因为基本面的改善有个过程,可以说目前属于“熊市在过去、牛市还没有来临”的中间过渡阶段。
第三个判断就是具体的行业方向上,今年年内风格可能难以出现大的变化,更多的是聚焦高景气的一些结构性行业,明年可能这个机会会变得更多一些。
这是我的三个基本判断。
对比历史,市场调整的时间和空间已经很充分
首先我们讨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现在我们已经处在一个底部区域?
这张列表是以沪深300指数代表的市场过去历史上的上涨和下跌的状况。左边是2005年以来经历了5轮的牛市上涨,右边的是熊市的下跌。
倒数第二行是前面4轮牛熊周期上涨、下跌的时间、空间的平均值,最后一行是这一轮如果把这两行做对比可以发现这一次市场的调整从时间和空间来讲已经非常显著了。
沪深300指数在去年2021年12月18号达到高点,跌到今年4月27号这个低点,前后下跌的时间差不多有四五个月,跌的幅度有37%。9月27日收盘价跟4月下旬低点也很接近,如果算到现在的话,时间又多了5个月了,所以调整的时间空间对比历史来讲应该算很显著了。
下跌主要是在今年前四个月发生的,因为今年前四个月确实有很多外在的诱导因素,比如说美国突然加息节奏加快、俄乌冲突以及中国的疫情出现了反弹,但是这些因素都是诱导变量,市场的涨跌由它内在的核心因素决定。
A股和美国80年代很像,或迎来像美股过去几十年的长流格局
在2021年12月展望2022年的时候就提出过2022年要做好亏钱的准备,因为市场大概率是下跌的;在更早的2019年初,我们就提出来A股2019年可能类似于美股1982年,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迎来左边这个图过去几十年的这种长流的格局。
这个背后有两个大逻辑,第一个逻辑是中国的产业结构在升级,从以前的中低端制造业走向中高端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ROE在上升。
第二个逻辑是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中国平均人口年龄现在到40岁了,已经过了买房高峰期,进入一个资产配置向权益转换迁徙的过程。
这两个判断都属于慢变量,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这种慢变量就在慢慢起作用,这是一个支撑美股长流的非常重要的逻辑和背景。中国现在出现这种变化是三年半前我们就判断出的,现在来看应该说这个判断大致是靠谱的,过去三年多已经在慢慢验证了。
因此,长逻辑来讲, A股确实跟美国80年代很像:基本面上企业在慢慢的产业结构升级,资金面是上居民的资产配置在从以前的房产往权益转移。
今年4月低点时,估值已处于底部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可以分成4大区间,这4个阶段大致来讲就是复苏、过热、滞胀、衰退。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里,各类资产的表现不一样。历史上来看在滞胀到衰退前期股市是下跌的,我们这一轮下跌其实背后的核心原因就是经济周期规律。
2021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在放缓,通胀在上升,这就是滞胀期,需求在回落了,但是成本还比较高,这个阶段企业的基本面已经开始不太好了,到2022年前4个月进入衰退期:量价齐跌,所以从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前几个月,市场下跌的核心背景和逻辑还是在于周期性的现象。
这就好比每年到冬天,上海一定会降温的,只不过有的时候降温快一点,有的时候降温慢一点,2022年前4个月降温来的猛烈了一点,因为有很多外在诱导变量(美国加息升温、俄乌冲突和国内疫情反弹)。
但是降温本身是一个规律,所以应该客观的面对市场调整,既然是经济周期规律,跌到2022年4月底的时候,把过去历史上市场在底部的估值拿出来做一个对比,估值指标既有绝对的估值指标(PE、PB),也有相对的估值指标(股债收益比、风险溢价率)等。
倒数第二行是前面5次市场到底部的时候的估值水平,最后一行是这一次市场在底部的估值水平。
比较这两行数据发现数据都很接近,说明什么?
比如上海冬天最低气温零下5度到10度,如果说今年已经掉到零下七八度了,那大概就差不多了。所谓的估值就是做一个这样的模糊参考。
另外看一下这个列表,左边第一列是过去每一次市场在最低点的具体日期,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日期之间的间隔,正好3~4年出现一次,2005年6月6号,2008年10月28号,2012年的12月4号,这是因为一个完整经济周期走一圈下来需要花3年半到4年时间,从宏观上来讲就是叫库存周期、基钦周期,这是经济学当中一个简单的规律,从统计角度来讲,大概3年多到4年是一个周期的轮回。
这一次可以2022年4月27日和上一次2019年1月4号正好过去3年零4个月,其实时间上来讲也差不多。
现在的估值接近于4月底,三四年一次大底,不应悲观
最近的市场调整了一下,现在的估值跟4月底又比较接近了,当然比4月底还略高一点,就说明这个位置估值其实应该还是有效的。
这是从市场大致的规律和估值角度来讲,当然股市最终要反映基本面,股票市场真正的企稳回升是要有基本面支撑的。
那么看基本面领先指标,梳理下来大概反映经济领先指标的有五大类,第一类是货币政策。第二类是财政政策, 第三类经济领先指标是企业家的信心指数PMI, 第四、五类经济领先指标选取了两个早周期行业:地产和汽车。
指数真正有效见底的条件是五类领先指标里面要出现三类稳住,就代表指数稳住是有效稳住,但不可能每个指标都同时变好,而且每一次指标还有点不一样,这是很正常的。
从这5个指标来讲,4月份的时候有3个右侧,现在已经4个右侧了,而且第五个指标也已经平了,没有再进一步恶化,从历史的对比来讲,这些指标能够支撑市场有效的底部。
有效的底部的含义是什么?我们战略上乐观一些,历史上来讲经济周期走一圈下来需要花3~4年,3~4年才出现一次大底,这个底出现应该珍惜,应该乐观。
然而目前走势大家很难乐观起来,所以投资难就难在这个地方,要逆人性,但是其实能做到的人很少,不可能精准的每一次抄底或者说头顶,但是我们要大致知道处在什么阶段,这个时候再大幅悲观,我觉得没有必要。
现在来判断,我认为应该大致差不多了,在这个位置上没有太大的系统性风险,有可能自己起来也有可能再磨一磨再起来,不可能精准知道,但是你要知道它可能就处在一个相对的低位。
所以长期看战略上应该乐观一点,未来的方向整体向上。
到年底还有一波机会
第二点想讨论的就是好转确实有过程,我们还需要一定的耐心。如果第一点是市场要坚定信心,第二点就是叫保持耐心。
为什么要保持耐心?因为确实现在还是有一些扰动, 但4月27号到7月5号涨了一波之后,7月5号到现在又调了两个多月了,借鉴历史规律,我们估计现在如果往年底去展望的话,应该还会有一波机会。
历史上如果用一个自然年度来讲,2008年、2011年和2018年这三年是最惨的三年,这三年指数跌了25%以上,2011年和2018年跌到27%左右,2008年指数跌的更多,这三年都是很惨的。
但是这三年内部也有两次机会,哪怕最惨的这三年,也不是说年初跌到年尾。年初涨一波,跌完之后年底也会有一波。
而我们今年到目前为止只出现了一波机会——4月27号到7月5号涨了一波,逻辑上来讲不至于这么弱,况且从基本面来讲今年应该比这三年还好一点,所以到今年年底最后跌幅不会这么大,也就是按理来讲后面应该也会有一波,因为基本面已经稳住了,所以这个位置上还是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信号。
年底市场起来一波的催化剂是:地产保交楼落地
如果说现在到年底市场还能起来一波,那后面的催化剂可能是什么?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催化剂可能还是房地产保交楼相关政策。
因为最终市场上涨得有一些基本面的逻辑,目前来看疫情这个因素其实没办法掌控,除非真的是有特效药或者说疫苗很厉害,而这个东西也没办法预期的,但是另外一个能够让基本面变好的因素是房地产。
中国的韧性或者说基本盘比美国和日本当年要好一些,只要能够保交楼,实现开工,应该还是能够良性循环起来。所以我说这个可能是未来的一个契机。
今年的风格更像2012年。剩下三个月成长风格表现较强
第三个问题就是谈一下后面的行业发展,今年以来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风格问题,到底是价值还是成长?
如果回顾A股这么多年历史,可以发现大概3~5年是一次大的风格周期的切换,那么到底是什么变量决定价值和成长这种风格。
我们研究发现应该是基本面决定的,利率水平对风格影响不稳定,从金融定价模型(DCF、DDM)无论是价值股还是成长股,它们的分母都是一样的,都是利率。所以利率影响价值,影响成长,逻辑上来讲不符合。
这里两张图左边是创业板指和沪深300指数的利润增速差,右边是ROE差,这两个值都是基本面的差异。
可以发现过去十几年,这二者分子端的利润基本面的差异决定着两个指数的相对强弱,也就是说不是分母决定风格,而是分子利润决定风格。
今年的风格更像2012年,是什么意思呢,从2010年到2015年前后5年的时间里面,整体的风格是偏成长的,当时的背景是智能手机不断的普及渗透拉动了移动互联浪潮,手机从功能机转向智能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硬件转换,而是背后有很多的内容和软件应用场景,比如说微信、滴滴、美团等各种如雨后春笋般的新东西出现,这叫移动互联浪潮。
但它的前提是手机硬件设备要更新,然后才有一个浪潮,所以当年的智能化过程,移动互联浪潮延续了5年时间,但这5年并不是直线演绎的,曾经在2012年也是有反复波折,反复波折的原因是当年经济不行,政府要拖一下经济,所以价值股阶段性的表现也是成长股前面涨多了,所以它也要调整一下。
今年其实也有这个特点,从年初到现在,价值股到目前为止还是跑赢的,比如说上证50、沪深300、上证中指、创业板指这些指数放在一起来看,创业板指跌的是多的,它主要是前4个月跌的多,后面一段时间反弹的多一点,但它累积下来还是跌的多的。
各个行业指数也是,煤炭涨了很多,银行、地产跌的少,但是像电子、新能源,从年初现在还是跌的多的,所以今年全年下来肯定是价值多一点,但它并不代表风格大切换,它更多的是由于前面涨多了,然后这些稳增长传统行业有一些受益。
从周期来讲,成长周期没走完,因为整体的这一轮技术革命的周期从2019年开始的,也就是2019年以电动车引领的新能源革命没走完。
目前怎么去衡量有没有走完?就是电动车的渗透率。我们每个月卖的车子当中电动车现在占比才25%左右,存量的当然更少了,这说明电动车对于汽油车的替代还没走完,还有很长的路,所以成长性还比较高。
今年从年初跌到3月中,而从3月中开始,上证50代表的价值股就跌的少了,慢慢有所企稳了,但从3月中到4月底,创业板跌的还是很多。而这一次从7月5号开始,市场调到8月中旬,前面一个月是价值股调的多,包括银行、地产和一些消费,但从8月中到现在的过去一个月里面,成长股调的多。
历史上来讲每次调整都是这样,前半段价值调的多,后半段价值慢慢有所企稳,或者是调的少了,成长股开始调的多。
从年内来讲,最终风格还是取决于基本面怎么变化,基本面的变化跟政策也有关。
目前我自己判断政策会托底,但它没有强刺激,所以说现在看年底还有三四个月,如果看三四个月估计还是成长最终的表现会相对强一点。
年内关注新能源,数字经济、消费可能涨不起来
像新能源领域,毕竟像光伏、电动车的景气度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它们经历调整之后,它的估值其实也降了很多了,新能源车的行业估值只有30多倍,其实也不贵,因为它今年利润增长肯定50%以上。
所以这些行业因为后面盈利还不错,所以它应该年内还是相对更值得关注的。
光伏和新能源车是广义的新能源,所以在广义的新能源领域之外,还可以关注一下数字经济领域(尤其以计算机为代表),至于消费,估值是低了,机构的配置也低了,可以做一些研究和关注,但是火候可能不是太够,因为从估值角度来讲,各类消费估值都已经降了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了。机构(公募、外资)对于消费的配置比例也都降下来了。
消费估值又低又不拥挤,所以大家配置少,唯一的问题就是数据,但这个数据肯定是跟经济、疫情有关,我们只能等待后面经济更好一点,疫情控制更好一点。
所以如果稍微模糊点来看,明年我认为应该是重视消费的,但年内是不是能涨得起来,坦白说不好说,可能还有点难度,因为数据没这么快起来。但如果时间拉长一点来看,确实可以逐步关注了,但时机可能现在还不一定是一个最好的时机。
总结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我的结论,如果从一个宏观经济周期,从一个股市的牛熊周期角度去分析的话,4月底这个低点,包括现在离那个低点也差不了多远,我们应该还是处在一个底部区域,我们认为底部区域应该还是相对比较扎实的,因为估值很低,而且从基本面的指标来讲,5大类基本面型指标现在已经4类在右侧了,股市最终反应基本面,所以这个底部应该还是有效的,但是它的基本面的改善比较慢,所以我们还是要有一定的耐心,它可能是慢慢的才起来。
结构上来看年内可能还是以结构性的一些部分高景气的行业为主,明年这个机会面变得会更多一些,尤其是消费可以关注,包括明年地产的相关产业。
更多大佬观点请关注↓↓↓
本文作者:王丽,刘玉霞 来源:投资作业本
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欢迎下载APP查看更多
涨了买了又涨了 要不要买?买什么?
中秋临近,A股投资者总算也圆了一回“上涨梦”,9月18日和19日,上证指数涨幅均超1%,行业板块多数收涨,而且按照今日午盘的走势,收涨在1%以上应该问题不大,也就意味着在4个交易日内,大盘有3个交易日涨幅达1%以上,对于“久旱逢甘霖”的A股,不得不让人振奋。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波上涨?还会涨吗?该买点啥?
宏观政策持续利好,市场信心极大提振
从成交情况来看,在整个9月份中,成交量一度低迷,但在近几日的反弹中,可以看到成交量有明显的放大,9月18和19日两天的成交量明显高于9月份的平均水平,甚至略微收跌的20日,成交量也高于月平均水平。
按照行为金融的观点,市场行为反映的是投资者心理的变化。因此,成交量的放大,彰显的或许是投资者信心的回升。
资料来源:Choice数据
国常会连提降低社保费率,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可期
从政策端来看,近期市场普遍关注的无疑是社保费率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担忧以往少缴的部分被追缴,以及社保改由税务部门征缴之后,足额缴纳对于企业成本的负担加重;
对于个人而言,则是在个税起征点提高后,可能因社保缴存额的提高导致实际到手工资反而变少的尴尬。
对于这个引发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连续两次国常会的回应和表态,无疑缓解了市场担忧,信心得到提振。
9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在社保征收机构改革到位前,各地要一律保持现有征收政策不变,同时抓紧研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同时,会议明确落实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的配套措施,并决定完善政策确保创投基金税负总体不增。”
9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召开,提出“要进一步激发我国市场活力,一个关键举措是要加大简政减税降费力度。要把减税降费措施切实落实到位,对落实情况开展检查核实,决不允许拖延和打折扣,决不允许自行其是。要按照国务院明确的”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已定部署,在机构改革中确保社保费现有征收政策稳定,有关部门要加强督查,严禁自行对企业历史欠费进行集中清缴,违反规定的要坚决纠正,坚决查处征管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同时,要抓紧研究提出降低社保费率方案,与征收体制改革同步实施。”
从上述表述中,不难看出,整体的原则是保证社保征收的稳定性,企业担忧的税负增加的问题得到明确回应,保证“总体上不增加企业负担”,展望政策走向,未来进一步减税降费空间仍在,值得期待。
促消费重磅文件推出,意在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政策端的另一个重磅消息来源于昨日晚间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发的《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文件从实物消费(吃穿住行、信息、绿色等)、服务消费(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托幼等)再到消费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消费评价体系、消费者维权机制等)以及配套政策(分配制度改革、财税政策、信息引导等)多个维度出发,从而最终达到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的政策目标。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而从“三驾马车”对GDP的贡献来看,以2018年二季度的数据来看,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度已经高达78.5%,是绝对的增长主力,因此,系列政策的出台,刺激消费的背后,实质上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呵护意图明显,对于经济增长的信心,也会明显提升。
外资连续买买买,昨日创下单日净买入新高
自从A股被纳入MSCI以来,外资持续流入,参与A股市场投资,其资金流向,已然成为市场的重要风向标之一。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从9月份的数据来看,外资持续通过沪深港通净买入A股,尤其是9月13日开始,连续6日净买入,其中,9月20日,北向资金净买入48亿,创下月内单日最大净买入。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从增量资金的角度来看,银行公募理财资金将“大举入市”引遐想。虽然相关人士表示此项政策还需等监管部门下一步的制度安排,也要看各家银行理财资金的配置策略。但鉴于房地产市场、理财市场的持续低迷,理财资金入市或许将再度被提起。有私募表示,一旦银行理财产品能够更加方便地投资于股市,将带来新的流动性,也可以看做一大利好。
与此同时,增量外资同样值得期待,如央行此前提的年内开通“沪伦通”,加上市场普遍期待的A股纳入罗素国际指数,将有望带来万亿级别的增量资金,开放步伐的加快,增量的资金应该还不止于此。
还会不会涨?买点啥?
对于后市走向,我们汇总了各大机构和名家投资观点,以供参考。
海通证券:逢低择优布局反弹或将延续
昨日发布的关于促进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等,都在对这个越发悲观冷清的市场缓缓地注入信心,虽然整体来看马上形成快速大反弹的概率不是很大,毕竟投资者情绪和风险偏好的回升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但此刻不必再过分悲观,可以选择低估个股,缓慢进行布局,还是建议投资者关注银行,不良贷款率继续下降,大行的拨备覆盖率继续提升,说明目前银行板块的会计处理偏保守,而同时绝对估值较低,可以关注后期的估值修复机会。
杨德龙:市场估值跌到历史底部四季度投资机会凸显
目前整个市场的市净率已经跌到了1.7倍,再度降到2倍以下,市场整体上已经跌出了机会。到四季度,随着外部不确定性因素逐步地消除,国内政策面也会逐步地转向,包括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货币政策会适度的宽松、央行可能会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展开MLF等方式来向市场加大资金投放,预计四季度A股有望出现一波反弹行情。
海通策略荀玉根:今年真正的主线是龙头为何龙头策略有效?
①今年以来价值和成长风格表现相近,龙头策略最有效,各行业龙头股按自由流通市值加权涨幅约-5%,明显优于各大指数。②转型期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龙头公司盈利优势不断强化,18年中报显示龙头企业ROE、净利润增速均高于行业整体值。③机构持股比例上升助推龙头效应,2015年以来机构持有自由流通市值比例从23.8%提升至31%,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股票PE更低、市值更大。
华泰证券:寻找估值绝对底部、高股息率的防御品种
市场连续两日反弹后微幅收跌,大部分机构认为本次靠基建刺激引发的反弹在幅度和持续性上都十分有限,参与意愿有限。三季报临近,受贸易战及国内去杠杆影响许多公司业绩并无改善且存在恶化的可能,叠加近期多起国资委接手上市公司股权案例,机构情绪非常悲观、认为市场可能出现进一步下跌。
申万宏源桂浩明:屏弃功利性思维看外资入市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沪深股市更广泛地进入了国际投资者的视野,外资入市俨然已成大趋势。监管部门近期已放行在我国工作的外籍人士等买卖A股,沪伦通也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英国富时公司则正研究在富时指数中接纳部分A股股票为成分股的问题,如若成功,理论上将有规模较纳入MSCI更大的资金进入A股。此外,QFII及RQFII加仓,沪港通、深港通中北向资金净买入A股的消息也不断见诸报端。
国泰君安:滞胀预期的陷阱配置的应对
板块的轮动与盈利能力变动密切相关。在我国出现类滞胀期间,股票市场表现不佳,但板块收益率基本上与其所在行业企业盈利的表现密切相关。整体特点是:在类滞胀期,农林牧渔、食品饮料、上游资源品(有色、采掘)行业表现较好。走出滞胀时期,如果采用刺激政策,将是中游制造业、下游可选消费(汽车、家电)和TMT的天下;单纯走出“胀”时,整体市场表现不佳, TMT板块盈利改善明显,取得相对收益。
市盈率是什么意思?高好还是低好?
如果从单一的收益来看,市盈率确实越低越好,并且市盈率越低的股票越有投资价值。
因为我们炒股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而炒股能赚钱基本就两个途径:一种是股票分红的收益,另一种是赚取股票差价的收益。当市盈率越低,表明该公司赚的钱越多,这不仅能够让投资者获得更多的分红,同时还能推着股价上涨。只不过,现实中单从市盈率的角度去投资股票显然有些武断,因为市盈率也会存在一定的缺点。
一般情况下,市盈率在14—20之间为正常水平,市盈率小于0则该公司处于亏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