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实向虚 金融「脱实和向虚」

脱实向虚,是行业产能过剩的结果。虚实之间是相对来说的,比例要求达到适合,例如,虚实度在一个企业和机关的占比,就是做事的人数与效益比,基层应该扁平管理。

关于经济的虚实度,脱实向虚是指经济发展趋势偏向虚拟平台经济,脱离实体产品经济发展的情形。从“大巿场”概念的提出,经济下行中稳民生出发,政府干预是必须的。

实体产品的创新远比平台服务要艰难,例如,研发产品的环保/节能/功效等投入,存在失败风险的沉没成本。因此,导致平台经济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只有拼价格、减质量。

这样下去,产能过剩问题发作。从产销链条分析,实体企业的倒闭不能责备平台服务;平台倒闭的层层经销商环节,抬高了售价享受佣金,他们的存在是平台经济的发展可实现的减少成本。

数字经济,不属于实体经济的范围,其更加接近于虚拟经济。我认为,应该是实体产品和服务借助互联网等途径和手段,实现产销对接的经济效益的统称。可见,数字经济的目标是远大的,等同于“虚实结合”。

从远大理想回归现状分析,实体店关门是拼价格的必然结果,经济继续下行,服务平台也必然出现营收和利润的下跌。产销供应链管理的利润分配,必然要求短平化去佣金成本,进而引发数字资产的客户管理,触碰到数字经济的转型升级。

无论经济发展如何演变,实体产品的第一性决定了虚拟经济和数字经济,即产品衍生服务和效益。因此,制造业是我们应该大力推进的业态放在首位,如同上天的飞船和下水的航母。房地产业也属于“大制造业”范畴,但应去“金融化”并摆脱收入依赖性。

脱实向虚 金融「脱实和向虚」

经济“脱实向虚”有明确定义吗

从理论上讲,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经营成本上升,则盈利就得下降。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以来中国低收入群体的薪资增幅要高于中高收入群体,这表明劳动力成本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是因为农业转移人口数量的减少(2010年达到峰值),另一方面是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减少(2011年达到峰值)。此外,土地成本、环保成本等都在上升,也使得经营成本进一步上升。企业为了应对盈利下降,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转行,脱实向虚,投资房地产或金融;二是加杠杆,扩大生产规模,薄利多销。民企一般多选择前者,因为民企的融资成本高,难以加杠杆,且船小好调头;国企则多选择后者,因为融资成本相对低,且又要担负起稳增长的任务;另外一个原因是国企中的僵死企业多,靠银行贷款才能存活。根据国资委的数据,2016年1-10月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利润总额19197亿元,同比仅增长0.4%,负债总额86.5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可见负债的增长幅度要远超利润的增幅,资产负债率水平仍在上升。

脱实向虚 金融「脱实和向虚」

经济脱实向虚的表现

观望的人的人在等楼市泡沫被击穿;进去的人期望房价节节攀升。 但是,一直被人所认为的“楼市泡沫”,会被击穿吗?
对于一个健康的经济体来说,应该是“尘归尘,土归土”,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应该各司其责,然而自去年开始,大量的资金对于实体经济毫不感冒,而对于虚拟经济则一直热捧。
1、A股从14年7月一直疯涨到15年6月;2、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从深圳上海北京房价节节攀升到二三线城市房价节节攀升。
不得不让人注意的是,如今的“脱实向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钱流入楼市股市被称为典型的“脱实向虚”,卖厂房、关企业,把钱投进股市楼市的新闻近两年频频被报道。然而现在,即便楼市的钱流入源源不断,但也不干房地产的事,而是去运作资本炒作市场。流向金融领域的钱,也不为上市公司所运作,而是青睐于短期炒作。
1、两个客观的数据:“脱实向虚”不容忽视
在改革开放接近四十年的历史中,这样一场“脱实向虚”的财富征伐运动极为罕见。今年接连冒出的几个前所未有的数据,无不表明当下令人趋之若鹜的“脱实向虚”运动有点不一样。
这里仅举两个数据就可说明问题:
1)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直线下滑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坠崖式下滑”,是今年中国经济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一个变动。
增速近乎停滞也只是表面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现实是,民间对于把钱投资进去实业存疑虑态度,也不会像以往那么大方。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的比重可以说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此种现象若持续下去,实体经济恐怕有失血之虞。
2)个人房贷大爆发
“企业大笔囤钱 居民拼命买房”,这一景况正与“脱实向虚”相辅相成,此种状况在信贷上的反映尤为明显,演变为畸形的数据:居民主要用于买房的新增中长期贷款(绝大部分为房贷)居然几乎完全覆盖了全部新增贷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脱实向虚 金融「脱实和向虚」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