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平安系的现状
在国内资本市场,A股平安系的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平安保险(股票代码601318)、平安银行(股票代码00001),被资本界誉为中国保险业与中小银行业的茅台,可见认可度足够给力,上市以来股价一度达到100元和25元,堪称价值投资的经典,但时至今日,平安保险股价为37元,平安银行股价为10元左右,尤其下半年的下跌幅度惊人。这期间平安保险发不过不低于100亿元的增持公告,但也没有打住止跌的势头,3月份平安银行股价在14元左右时,上市公司董秘曾信誓怛怛的说今后不会再看到14元的平安银行啦,结果呢现在跌倒10元左右,远没有看到止跌的势头;从公开的财务报表分析两家平安系的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及盈利状况均为优秀,为啥在二级市场的表现不尽人意呢,站在国际国内的背景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近几年来,受欧美经济下滑通胀加剧的影响,输入型的通胀导致国内的经济运行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平安保险集团的在境外的巨额投资失败及决策失误,使境外投资者对平安系的持股信心动摇,导致其在资本市场不断抽离资金;二、从国内经济面出发,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发展经济德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尤其是实体经济困难,居民消费低迷,贸易保护主义导致国内出口放缓,这一系列叠加因素导致平安保险的财寿险业务增速下滑,代理人队伍流失严重也间接导致平安系经营困难;三、平安保险集团的在房地产领域的频频出手也是坏账损失频出,钱多了自然是冲昏了头脑,更让二级市场投资者不理解的是这些投资失误,平安系少有人站出发生承担责任,一句集体决策不了了之,动摇了价值投资者的初心,作为A股核心资产标的平安系股价自然是跌跌不休;四、由于未来经济预期的不确定,居民储蓄大幅攀升,其速度已远远高于投资消费,不愿花钱,更不像以前那样代理人几句销售话术就能轻易投保的年代一去不复返啦,作为平安企业的老员工,我祝愿两家平安系上市公司主动作为,优待员工,高管降薪,扎实推进公司治理,定能迎来高光时刻
跪求平安保险内外部环境分析
那要看你在平安哪个公司了,是浦东还是外高桥还是哪里了呢。但是内部是非常豪华的,都是欧式建筑。并有钟楼,看上去很庄重的。然后员工席位也是分段隔开,都有自己的业务空间。席位用橙黄色线段铺的,做到让彼此的影响达到最小。总体而言就是外观是庄重的,设计也是科学的。
中国平安股价为什么暴跌
中国平安股价为什么暴跌?投资暴雷导致平安遭受巨大损失,使得市场信心下降。一、商业办公不动产项目在今年的6月28日,中国平安发布关于大额不动产投资的信息披露公告,拟投资不超过330亿元人民币从新加坡凯德置地集团及私募基金收购来福士广场等六个商业办公不动产项目60%-70%的股份,交易预计在2021年三季度正式完成。而这次收购中,平安收购项目出现了严重溢价。市场上甚至有了,平安收购的资产总价不超100亿的论断,这也就是说,有高达200多亿的溢价之嫌。虽然实际上本次交易价格对应六个项目的估值约为467亿元,较2020年末的评估价值溢价6.7%,但这仍使得市场信心出现下降。随着收购消息的公布,平安A股下跌6.57%,港股下跌4.53%。二、收购北大方正同时就在1月29日,中国平安公告称,为了推动构建医疗健康生态圈、打造未来价值增长新引擎,同意本公司在授权范围内参与北大方正及四家子公司实质合并重整。 而北大方正集团早在2019三季度财务报告便显示显示:截至2019年底方正集团负债率达到了82.84%,正由于债务问题,北大方正集团2020年开始走上重整之路。截至2021年1月18日,北大方正、方正产控、北大医疗、北大信产、北大资源的债权人共有725家向方正集团管理人申报了736笔债权,申报债权金额合计2347.34亿。从长远意义上讲,北大方正医疗的加入,是对对平安线下医疗体系的有力补充,对平安大健康生态圈的完善有着深远影响。但从短期来讲,方正集团可能需要其投入370.5—507.5亿,这对任何一个企业似乎都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三、收购华夏幸福2018年7月和2019年1月,彼时,平安分别以23.65元/股和24.597元/股的价格,从华夏幸福大股东华夏控股手中合计获得7.5亿股股份,前后共花了180亿,持股比例达到25.25%的股份。但2020年前三季度,华夏幸福总负债超过4000亿。其中,有息负债规模为2185亿元,主要为短期负债,其中短期借款约34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高近598亿元、应付债券逾525亿元。2月1日,华夏幸福发公告,首度承认暴雷,债务逾期本息合计高达52.55亿元,涉及银行贷款、信托贷款等债务形式。综上平安这三项投资共计超过1300亿,如果全都亏损的话,落到任何一个公司头上都将是一场灾难,虽然平安去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0.99亿元,完全扛得起,但媒体抓住了平安的三个坑大作文章。在投资者看来,像平安这样的企业,市场已经把它从成长股的估值逻辑转变为传统蓝筹股的估值逻辑。此外,在通胀抬升以及全球大放水延续的背景下,利率环境以及风险偏好等因素,大资金更重视持股的时间成本,在企业经历阵痛期阶段,他们不愿意耐心等待企业改革阵痛期的结束,而是选择一些赛道好或者盈利前景明朗的资产进行配置,这也是大资金接连抛售造成股价暴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