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深圳,记者 钟广莲)在2016年高溢价收购了北京天融信之后,天融信(002212.SZ)商誉大增45.77亿元,至今未计提减值。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天融信的商誉占总资产比例达到45.54%。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开始,天融信的净利润开始下滑,2020年前三季度,天融信净亏损3.12亿元。对于大额亏损的原因以及是否考虑计提商誉减值,财联社记者发函并多次致电天融信采访,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财务专家王耀武表示,商誉的实质是企业未来超额收益的现值,如果标的公司业绩大幅下滑就面临商誉减值的风险。
承诺期后业绩下滑
2016年,天融信(当时名为“南洋股份”)以总价5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北京天融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天融信)100%权益,形成商誉49.65亿元。
公告显示,截至评估基准日2016年4月30日,北京天融信经审计的账面净资产价值7.19亿元,股东全部权益评估价值为59亿元,评估增值率为719.98%。
此前,天融信的主营业务是电线电缆业务。收购完成后,网络安全和电线电缆业务双主业同时进行。
根据收购时的对赌协议,北京天融信2016-2018年扣非净利润累积不低于人民币11.79亿元,累积净利润不低于12.55亿元。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北京天融信踩线完成目标,2016-2018年累积实现扣非净利润11.89亿元,完成业绩承诺的100.87%;累积实现净利润12.67亿元,完成业绩承诺的100.99%。
在北京天融信的助力下,上市公司的业绩增色不少。天融信的净利润从2016年的7027.58万元增加到2017年4.26亿元、2018年4.87亿元。
但承诺期满后的第一年也就是2019年,天融信的业绩增速放缓。当年扣非净利润为3.13亿元,同比下降30.89%。2020年前三季度甚至亏损了3.12亿元。关于亏损的原因,公司解释称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影响,网络安全业务的项目进度延缓所致。
除上述原因外,财联社记者注意到,天融信的网络安全业务的毛利率呈下滑趋势。
2017-2019年,天融信安全及大数据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78.09%、65.45%、61.32%;安全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82.36%、64.37%、65.30%。2020年上半年,安全服务的毛利率下降至43.37%。
实际上,毛利率下滑的趋势在行业中并不是个例。
记者梳理发现,同行业企业深信服(300454.SZ)2018-2020年上半年安全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88.46%、82.55%、80.43%。安恒信息(688023.SH)2018和2019年网络信息安全基础产品毛利率分别为75.76、79.32%,网络信息安全服务的毛利率从2018年的65.69%下降至2019年的54.26%。
也有个别企业相关产品毛利率上升,如奇安信-U(688561.SH)。2018-2019年,奇安信-U网络安全产品的毛利率分别为72.48%、73.10%,网络安全服务的毛利率分别为57.06%、63.24%。需要注意的是,与上述公司相比,奇安信网络安全服务的毛利率原本就处于较低水平。
关于业绩的不确定性对商誉的影响,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程宇向财联社记者表示,要看目前的亏损是短期因素还是长期影响,如果是短期因素且不影响未来长期收益,可以不做减值处理。如果影响到公司未来长期收益,那就得减值。在这方面,公司的估值意愿有很大的决定性。
出售不盈利的电线电缆业务 网络安全成主业
天融信在2020年半年报中表示,2018年以来,上市公司电线电缆业务毛利率水平较低,2018年和2019年的毛利率水平分别为9.18%和8.43%,呈下降趋势,且对当年上市公司净利润水平贡献度较低。因此,出售上市公司所持有的广州南洋电缆有限公司100%股权、南洋电缆(天津)有限公司100%股权、广东南洋电缆股份有限公司95%股权和广州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100%股权。
2016-2020年前三季度,天融信的营收分别为28.7亿元、51.33亿元、6.3亿元、7.09亿元、3.7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027.58万元、4.26亿元、4.87亿元、4.03亿元、-3.12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5574万元、3.52亿元、4.53亿元、3.13亿元、-3.31亿元。
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到,北京天融信完成对赌协议的同时,上市公司天融信的利润增长很大程度来源于北京天融信,也侧面反映了公司电线电缆业务对业绩的贡献极低。
交割完成后,天融信的主业就聚焦在网络安全领域。
国盛证券在2021年1月3日的研报中称,国内网安产业历经单点被动防御、智能主动防御阶段,正逐步进入安全即服务阶段,产业不断升级情况下带来规模效应及估值提升可能。除长期云安全成主流带来新领域营收、估值增长外,中短期网安基本面在政策、ICT技术演变与安全事件驱动下有望进入至少6个季度的高景气状态,建议关注安恒信息(688023.SH)、天融信、奇安信(688561.SH)、深信服(300454.SZ)。
什么叫商誉减值?
1.什么是商誉?
商誉,英文全称Goodwill,英文字面意思是能够给他人带来好感的良好口碑,中文翻译商誉之中的“誉”,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名誉与信誉,商誉是指在过去的时间周期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资本化价值。
2.商誉从何而来?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的商誉产生于对其他公司的并购或合并,也称之为合并商誉,换言之,如果没有兼并就不会产生商誉,计算商誉的方式是并购所使用的投资成本减去被并购公司的净资产。
3.商誉如何计算?
商誉=投资成本-净资产
简单举例子,A上市公司在2018年花费3亿收购了一家净资产是1亿万的B公司,由此,产生的合并商誉就是:3-1=2亿,也就是说,被收购的B公司能够看得到的净资产是1亿,看不到的商誉是2亿,这就属于商誉的资本化。
4.为什么商誉减值会爆雷?
我们继续以A上市公司为例,合并商誉是由于收购的投资支出所得,本身属于支出的组成部分,当A上市公司进行商誉计提的时候就会出现影响上市公司的净利润的情况。
简单理解,净利润减掉了“商誉支出”的部分,当A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数值多于商誉时,即使商誉减值,仍会是盈利状态;反之,净利润数值小于商誉时,A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就由盈利变亏损,产生了所谓的“商誉减值爆雷”。
比如A上市公司2018年的净利润是5亿,收购B公司产生了2亿商誉,全部商誉计提之后的净利润就是5-2=3亿,净利润有所下降,但还不至于由盈变亏;假如A上市公司2018年的净利润是1亿,那么,1-2=-1亿,也就是说在计提2亿商誉之后,净利润变成亏损1亿,由盈变亏就爆雷了,当然,商誉计提少一些,计提5000万,A上市公司2018年的净利润就是1-0.5=0.5亿,仍然盈利。
换言之,商誉计提的幅度是影响商誉计提之后是否盈利的因素,话说回来,假如上市公司具有巨额商誉,总会存有隐忧,因此,对投资者来说,仍要回避那些巨额商誉的上市公司。
5.在哪里查看上市公司的商誉?
当然,实际上商誉的计算具有不同的方式,而且较为复杂,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只要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之中查看商誉的数值即可。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表】之中就能看到上市公司的商誉,商誉水平合理的上市公司具有投资的安全边际,反之,不在安全范围的商誉水平则具有潜在的踩雷风险。
要明白商誉减持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商誉是什么??
商誉其实就是上市公司兼并收购行为的所产生的附带产物。比如,A是上市公司,收购一个创业公司B,B的净资产2亿,但A花了5亿收购,那么多花的3亿元就是商誉。商誉体现了被收购企业的品牌价值。
那么了解了商誉之后,其实就很容理解商誉减持的意思了
如果市场环境不好,经济不景气,被收购公司可能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亏损,在财务上就需要做商誉减值。比如3亿,可能减值之后就只有2亿了。 那么在财务上,他就是一个调节利润的关键点了——为了避免出现亏损,该计提减值准备时不计提,兜不住了就在某一次的业绩报告里突然一次性计提减值准备,从而导致上市公司出现巨额亏损。商誉黑天鹅去年就出现过,坚瑞沃能、龙力生物还有游久 游戏 ,都是很鲜明的例子!
根据前不久发布的商誉减值提示风险显示,截至2018年三季报,A股上市公司商誉达到14484亿元。所以对于商誉减持的公司我们需要非常注意的,一旦走了熊市更深一层次的下跌,商业减持就好比是一个利空。如果你持有的个股不但出现了商誉减持,还处在股价高位,那一定是有极大风险的哦!!
无并购,不商誉。
举个例子!
1、假设我的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我现在看中了一家做手机宠物的互联网公司,于是我去并购他,说白了就是把这家公司买下来。
2、这家公司资产负债表打开一看,啧啧,净资产很少,统共就几张桌子,几台电脑~杂七杂八加起来不到10万快钱。找个机构来评估一下,没错,公允价值10万块。
3、但是我能只花10万块就买下这家公司吗?不可能啊,人家不会卖给我啊,我要只出10万,人家直接把我怼到办公家具城去了。这个公司的价值不在净资产上,也就是说资产负债表并不反映公司的全部价值。这家公司人家还有技术、团队、销售网络、 游戏 用户等等。这才是我要的东西,这些东西最后都会反应未来的销售利润上。
4、最后,我们经过谈判,我出价值1个亿,购买这家公司。那么这1个亿与公司10万元公允价值直接的差就是商誉—-9990万元。
5、我为什么要给这么高,因为我觉得这家公司未来能给我做到每年1000万的利润。但是,三年的业绩承诺期过后,这家公司只能做到500万的利润,一做商誉减提测试,我的商誉就要做5000万的减值计提。
6、不过我运气好,赶上了互联网热潮!突然直接互联网项目大火!!于是我把这个公司包装下卖出去,把他描绘成未来的独角兽。果然遭到几家上市公司哄抢。最后一家公司出价10个亿,买下这家互联网公司。商誉为九亿九千九百九十万元。结果,三年业绩承诺期过去以后,还是只能做到每年500万的利润,于是商誉减值九亿四千万。
商誉,很多人认为是“经商的信誉”,这就有点望文生义了。误认为一些很知名的大企业,商誉很高,其实恰恰相反。
什么是商誉?
商誉,记住一句话:无并购,无商誉。商誉是一个企业合并另一个企业时给予的超额价值。比如A企业合并B企业,当时B企业的净资产才1个亿,但A企业认为B企业很有价值,合并过来后会给自己带来很高的盈利,于是花10个亿把B企业给并购过来了。其中超额给的9个亿,就是商誉。这个商誉9亿,是A企业买B企业时真实付给B企业股东的。因此,在A的财报上,会有9亿的商誉记载。
什么是商誉减值?
就是A超额花的9亿收不回来了。原来A并购B的时候,评估B会以后每年盈利3亿,那商誉9亿3年就收回来了。但并购回来后,第一年才盈利100万,第二年甚至亏损!那必须给那9千万商誉计提减值了,因为多付出的这部分钱打水漂,白白给B企业的股东了。因此,在年末的时候,把9亿一次性全部给记提减值,相当于这9亿没了。
前段时间,不是一些名星成立个几乎空壳公司,然后有个上市企业高额并购这个皮包公司,最后再计提”商誉减值“的吗?凡是商誉很高的公司,最好要回避。
商誉减值简单点说就是高价收购的企业在整体运行之中呈现的价值缩小了,所以存在商誉减值。可能这样说并不好理解。举个例子可能能够更好的理解,如果到市场中购买一件衣服,价格是多少呢?是5000元。可以理解为这件衣服现在市场的标价就是5000元,任何人来购买都是5000元。但是到批发市场一看,一模一样的衣服,也是一个牌子的,批发价格3000元,整个批发市场的价格都是3000元。这中间存在着中间价差,怎么算呢?就算作为了商誉。
如果去理解一家上市公司的商誉呢?就是一家上市公司收购了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市场的估值为10亿元,但是注册资本以及固定资产、实际资产才达1亿元,那么就存在9亿的商誉。换句话说就是按照市场的估值进行着的收购,并不是按照实际的固定资产价值、实际的价值进行的收购,差值部分被上市公司财务作为了商誉。
理解了商誉,那么如何理解商誉减值呢?
了解商誉减值就需要理解,上市公司收购的上市企业并不是一定能够赚钱的,可能还存在亏损以及估值的下降,如果估值下降了,那么对于商誉来说就是极大的影响。比如,一家上市公司收购的公司,估值在2018年间减少了10亿,那么上市公司的商誉减值是多少呢?就是10亿。因为估值、运行等情况存在着较大变故,所以每一年、每一季商誉也会存在变化,在这种变化之下,就存在着商誉减值。而对于大幅商誉减值的情况也是存在着股价的风险,涉及到的是整体的上市公司估值。对于高商誉减值预期的上市公司,年报期间还是当规避就规避。
如果收购完成后,公司乙经营达不到收购时盈利预测的数字,就会产生商誉减值。要是业绩增速放缓甚至亏损,那么在财务上也需要做商誉减值。比如说:公司乙在收购完成后,承若实现5个亿的业绩,可实际收益只完成了3个亿,就表示未完成被收购时的价值承若,那么剩下的这2亿,就要从5亿的商誉里面扣除,也就是所谓的商誉减值。另外,要是乙公司未来经营一直都达不到收购时评估资产组价值的指标要求,那么在商誉中就会连续出现减值,一直到该公司的商誉值减值到0为止。
而商誉减值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影响肯定是负面的,一旦商誉减值的消息确认出来,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股票的估值就会有所下降,从而引起一系列的抛售,导致股价的下跌。特别要注意的是高位的个股,持有股东的获利盘比较多,趁机把股票卖出套利的人比较多,抛压盘一大无法承接,很可能就改变了股价的上涨趋势,变成震荡或者下跌的走势。
所以对于商誉减持的公司,我们在炒股的时候需要非常注意,尽量避免买入这样的股票,因为这些股票在当前环境下,明显是风险大于收益的存在。即便在看好,也要等过段时间风险释放之后在进行参与。
商誉属于会计上的概念,我们先看看会计准则是如何定义商誉的:
企业在合并时,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应确认为商誉。 视企业合并方式的不同:控股合并的情况下,该差额是指在合并报表中应予列示的商誉,即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与购买日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确定影响又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吸收合并的情况下,该差额是购买方在其账簿及个别财务报表中应确认的商誉。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存在合并差额的情况下。企业首先应对企业合并成本及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进行复核,在取得的各项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计量并且确认了符合条件的无形资产以后,剩余部分才构成商誉。
简单的理解,就是A企业计划收购B企业,B企业的账面净资产为1000万元,但是双方最终达成的收购价格是1500万元,多出来的500万元就是商誉。从商业上来讲,之所以会多出来500万,通常是由于B企业有一些资产按照会计准则无法确定为账面资产,比如品牌溢价、专利技术等等( 实际上可能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在大牛市的氛围下,并购往来带来股价上涨,股东便可套现离场,最终买单的还是散户 )。
会计上要求商誉在确认后,持有期间不要求摊销,而是在每一会计年度期末,对其价值进行测试,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的原则计量,如何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则计提减值准则 。
通俗的理解就是,A企业收购B企业时支付对价1500万的前提是判断B企业未来10年每年可盈利XX万,但是实际上由于市场环境变化、技术更迭等等原因,导致这一判断无法实现,因此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
以上都是理论上的商誉减值。小花在这里要说的是,2019年1月A股商誉暴雷不断,可谓是世纪奇观。然而,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监管制度的缺失 。
监管层对收购疏于监管的结果就是导致市场产生一大批高溢价收购的公司,千万别说诸如公司也不傻出这么高价收购自然有它的道理这种傻话,因为 从本质上来讲上市公司跟小散的利益角度完全不一样 ,很多投资者会有这样一种思维,那就是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是为了公司多盈利这个目标,所以收购也是为了多盈利,表面上看起来是讲的通的,如果你这么想只能说明你上的当还不够多,举这样一个例子,可以设想一下一个年利润几百万但市值却在几十个亿的高市盈公司的老总有两条道路等待着它选择,正常经营和套现,老总心里明白的很,套现所赚的钱要比正常经营多的多,如此投资者跟上市公司大股东还会在同一利益链上吗,断然不会,所以产生巨大商誉的并购一定要警惕其利益的输送。
耳赵团队:商誉减值,就是一个球队刚买来的明星球员下楼脚崴了!这个赛季都上不了。亏了!
这两天是上市公司集中发布2018年年报的日子,各种故事漫天飞,十多年来都没出现过如此惨的业绩暴雷了。从数据上看,上市公司们业绩暴雷的主要原因是商誉减值。
什么叫商誉减值呢?
我们先看看什么叫“商誉”。商誉的意思就是,上市公司购买一家公司,被购买公司的账面净资产只值2个亿,结果我们溢价花3个亿买了,多支出的那1个亿,就叫做“商誉”。就像你经营一个球队,最近刚刚换了一个老板,给了你好多钱,于是你花大价钱买了个明星球员。球员本来年薪200万,你为了挖他年薪给了300万,多的100万支出在你球队的账上就计入“脚誉”(商誉)!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黄金右脚球员是被你打动了,结果过来上班的第一天,还没出场,下楼的时候黄金右脚踩了西瓜皮,脚崴了。送到医院一看骨折了,这赛季没戏了。这笔买卖就亏了啊。我们给他降薪这都无所谓,问题是我们计入账面上的那笔溢价“脚誉”(商誉),怎么办啊?怎么和老板交代啊。年终总结大会上,我们只能说,这笔溢价做的不好,减值了。
上市公司在购买其他公司的时候, 人家的老板不舍得卖,咱们只好溢价,支付多一些的钱购买。多支付的这些钱买到的就是“商誉”。“商誉”也是我们买到的“资产”。当然,这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买到的公司确实发展前景挺好,能挣钱。
这两年的经济情况和股市如你所见。那简直就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目前的现状是经济环境不景气, 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买来的公司都不挣钱,那肯定不值这么多溢价(商誉)了。
双重打击之下,只能做商誉减值啦。其实也不是坏事,毕竟长痛不如短痛。做了比较大幅度的减值可能也是释放风险的比较可行的做法。
耳赵团队:愿知识带给您 健康 !
商誉是收购过程中支付的对价相对净资产公允价值的溢价部分
国际上对商誉在会计上的处理有三种方式 ,一开始就处理掉,逐年摊销,发生时做减值;下面分别来讲:
1、一开始就处理掉
收购完成时就和所有者权益进行抵消,这 样会造成总资产下降的效果,而且对当期利润影响很大。
2、逐年摊销
把商誉视为无形资产,会计上常用的摊销是固 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是机器设备、房屋建筑、交通工具等,摊销年限是5到40年。无形资产是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摊销年限是5到20年。s
把商誉作为无形资产也正常,逐年摊销,对企业的利润影响平滑掉了。
3、发生时做商誉减值
这是我们国家目前使用的会计准则,在并购 动作发生时,把溢价部分记在“商誉”这个会计科目下,每年做一次减值测试,如果发生事实的减值,就在会计上做减值处理,也就是把商誉都去掉了,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在并购发生后会大大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并购一家企业/项目,你的收入和盈利一般都会增加的,但是你并购的成本却没有计算为成本,业绩上会非常好看。
坏处就是一旦发生减值,那么对当期利润的影响非常大 ,效果就是现在看到的,比如天神 娱乐 预亏70亿元,一次性把商誉都处理掉,来个财务大洗澡。
未来的会计准则会向摊销改变,具体什么时间落地, 这个事情要看财政部的行动了。在正式的文件政策落地前,商誉减值是依旧要做的,看好手中的股票,怎么看商誉?找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在会计科目“无形资产”的下一行一般就是“商誉”。
举个华谊兄弟和冯小刚利用商誉做套现的例子
2015年华谊兄弟以10亿元收购了冯小刚的东阳拉内公司 ,这家公司的净资产经会计审计是1.3万人民币,冯小刚完美的实现了财务自由,在上次和小崔的互怼中,说自己为国家创造了多少亿的税收,这个就有点那个啥了,怎么就忘了自己的拉美公司了,利用商誉做套现,最后做减值,股民承包了你的收购拉美的财务支出,一边把自己说得是个大善人,一边利用各种规则实现“套现”和“避税”,在法律上虽然算是合规,但是自己这么标榜自己就不地道了啊, 这个拉美一点也不美啊,低调一点比较好。
我主做股权设计/激励、并购,业余股民,爱好搏击 认同我的观点,欢迎点赞关注 业务合作,请私信
不请自来,如有冒犯,敬请原谅!
商誉减值是什么?我们站在财务角度,从商誉和减值两个方面来说一下。
1、商誉。商誉本来是指公司的声誉,是公司长期经营所形成的美誉度,目前属于会计的资产类核算科目,而且主要在合并报表中体现,通常来说一般有内部商誉和外部商誉之说,内部产生的商誉即为其原始定义,因为很难满足资产的定义,主要是内部产生商誉的成本很难准确计量,因此在中国会计准则下是不允许确认内部商誉价值,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会计准则均不允许确认内部商誉,所以,一般所说的商誉,都是第二个含义,即对外并购非关联第三方公司,且构成控制,纳入合并范围,这时并购方支付的对价超过被并购方净资产公允价值中,并购方按股权比例应享有部分的差额,即为商誉。
一般来说,并购方作为母公司,会编制合并报表将被并购方合并进来,在合并报表中体现商誉,母公司自身财报只会有长期股权投资而不会有商誉。
2、减值。根据现行会计准则,商誉不得摊销,但每年必须做减值测试,如发生减值迹象,必须计提减值准备,将商誉减值至其可回收成本,而可回收成本,基本按照现金流折现法的方式来计算。基本公式是将被并购方可以看做一个资产组,按其每年预计的现金流,按折现率进行折现,并汇总各年折现后的金额,如果该金额超过被购并方并购日的公允价值,则没有发生减值迹象,如果低于,则发生了减值,要计提减值准备。一般而言做减值测试前都会先看是否有减值迹象,减值迹象一般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内部主要是被并购方严重亏损、资不抵债、核心管理层不稳、公司战略决策重大失误等等,外部因素主要是经济、政策、法律、 社会 、技术环境对被并购方企业产生重大负面影响,未来经济收入的不确定性加大,当发生上述迹象时,则会做减值测试。
好了,基于以上,我们再来说说最近A股大金额的商誉减值事情。
1、首先是商誉减值是否有合理性因素?是有的,根据当前的经济环境并不是太好,消费投资和出口都有些疲软,再叠加与美国的贸易战因素,反映到经济实体,就表现为经营收入预期的相对大幅下降,在保持折现率(资金成本并没有显著下降)不变的情况下,减值测算公式中的分子就会变小,导致预测的整体可回收成本减少,在n多上市公司构造概念并因此大量购并各类企业时,因收入预期大幅下降,自然会发生商誉减值现象。
2、是否存在财务造假的可能?完全可能,首先是有动机,科创版注册制的预计推出,会导致上市公司壳价值下降,以前为了保住壳资源,不得不硬挺着不做商誉减值,并采取各种合规和不合规的措施,以便能够实现盈利,不至于被退市或者挂ST的title,现在壳价值下降了,没必要硬挺着了,可以将若干年没做减值的商誉减值到位了。其次是有机会,上市公司肯定不会说是因为壳价值下降才计提,如今经济环境不好已经是企业家的共识,而且贸易战确实会造成企业收入下降,这么好的理由不找,以后哪来机会。最后有方法,商誉减值测试,本身是基于管理层的假设,关键的假设一个是未来收入增长率的假设,另一个是折现率的假设,这两个假设稍微动一下,预测的未来现金流折现数据就会差异巨大,简直是操作简单易行还合理充分,当前的经济环境完全提供了修改收入增长率假设的最合理的理由,既如此,上市企业何乐不为呢?只是减值幅度大小是否合理,也只有企业自己知道了。
以上是我浅显的分析,因学问有限,可能会有错误,敬请原谅,谢谢!
商誉减值是坏事吗?
有坏有好,关键是看你如何去分析和辨别了!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商誉减值?
我们得知道商誉是一种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却值钱。
举个例子,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的内在价值是1000万,而上市公司花了1个亿完成并购,那么这个并购公司的商誉就是9000万!但是在并购之后,这家公司所提供的价值,业绩出现了下滑,造成了商誉只有5000万的水平,那么其中降低的幅度(9000-5000=4000万)就是商誉减值!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商誉计提?
商誉计提指对企业在合并中形成的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后,确认相应的减值损失。商誉作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是指企业获取正常盈利水平以上收益(即超额收益)的一种能力,是企业未来实现的超额收益的现值。
第三个问题,商誉计提有什么套路?
商誉计提俗称“大洗澡”,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只不过现在被大量的公司运用,来作为一个欺骗散户投资者的把戏而已!
1)通过商誉计提来进行大幅做低当年的业绩,把曾经,现在,甚至未来的支出和亏损一并归纳到商誉减值中,造成一种“业绩亏损”的假象!
2)通过业绩大幅亏损的“假象”,进行做低自己的股价,从而配合主力或者自身,进行一个低吸!
3)在未来的年报行情里,公司只要是正常运营,那么就算是小小的盈利,对于上一年的“商誉计提”来看,都是大幅度的业绩增长,那自然会体现在股价上,造成水涨船高的局面!
4)利用业绩大幅增长,从而高位获利!
所以说,商誉计提,对于许多上市公司来说,是配合主力洗盘,甚至布局于未来年报行情的一种手段!那么对于许多不明白,不懂的散户来说,就会被骗,从而被割韭菜!当然了,也会有许多上市公司鱼目混珠,把亏损和商誉减值混淆,从而“偷梁换柱”蒙蔽投资者视线!
第四个问题,为什么目前大批公司商誉计提!
第一个原因:
2018年已经是A股大级别熊市的底部区域,2019年是一个熊转牛的周期,大部分的上市公司看准了未来的机会和行情,所以进行一个集中的商誉计提,从而制造未来的热点,炒作概念,为推高股价做准备!
第二个原因:
许多垃圾股面临着2年的业绩亏损,所以想要通过“2+1”的模式逃避三年连续亏损出现退市的情况,所以在第三年里,出现了商誉计提,想要鱼目混珠!
第三个原因:
券商法未来大概率会提高处罚力度,对于193条的业绩造假行为处罚也会提高一个处罚金额的上限,甚至还会对于责任人“刑事追究!”所以大批有问题的上市公司想在真正实施之前自愿招供,自行爆雷,甚至通过商誉减值来混淆视线!
总结
虽然说,对于现在A股出现大面积“业绩变脸”,“大洗澡”的情况来看是非常动荡的,但是长远来看,也奠定了在2020年2021年里,A股的走势会有一个不错,向上的趋势!
只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一定要擦亮眼睛,远离通过“商誉减值”把戏,进行“大洗澡”的垃圾股公司,而布局那些优质的、股价处于底部区域的绩优股,这样的话,商誉计提才是一个利好,否则就是大利空!
码字挺辛苦,记得看完给个赞和关注哦。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商誉减值这个词在2018年底-2019年初火了一把,因为商誉新规导致大量企业计提商誉,商誉减值成了2018年业绩变脸的最主要原因。今年1月,业绩预告中含“商誉减值”的多达300多家,1月29日一天,28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关于商誉减值的业绩预告修正公告。1月底的最后几天,因商誉业绩变脸导致接连几天的百股跌停。
什么是“商誉”?
无收购,不商誉,只有在企业收购的过程中,才会有商誉产生。收购方首先要对被收购企业进行估值。这个价值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能看到的实际价值,比如说企业的设备,驻地等有形的价值;另一部分是企业能创造的价值,比如说国际知名的设计师,每年可以为企业设计出几套大火的服装而创造的价值,这部分就是无形的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溢价,就是收购方为收购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估价,也就是无形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就叫做商誉。比如说,A公司花10亿收购B公司,而B公司的有形(公允)价值为5亿,那么这5亿的差价就是商誉。
商誉指的就是无形的价值,因此多存在在媒体、软件、 科技 含量高的服务业中,蓝筹企业相对较低,因为蓝筹企业大多是重资产企业。
为什么要“减值”?
商誉减值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调整财报的平衡器,比如说,A公司收购B公司时,经济环境好,刚好B公司发展最好的时候,一年可以创造2亿的利润,这时A股公司溢价2亿收购并不吃亏。因为,B公司的有形价值+创造的价值就值这个价格,合并完成后,财务并表,反而会加大自己的利润。但是,收购完成后,经济环境变差,B公司业绩下滑,换言之,B公司创造不出原来的利润,那么A公司就需要对商誉进行减值。
原因很简单,A公司做一笔赔本的买卖,收购的企业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因为企业做大了,税收确实实在在的增加了。这样,A收购的企业没有给自己盈利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税收,还会造成自己的股价下跌。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商誉减值,通过商誉减值把利润做成负值,造成企业业绩亏损的事实,那么就可以省下大笔的税费。同时,因为商誉减值后的基础低,为企业下一期的业绩逆转做好了基础,很完美的计划,少交税,业绩逆转,股价上涨。因此,一般在业绩不及预期时,企业会采用这种方法,一次性计提商誉,牺牲一年的业绩,让接下来几年的财报都很好看,其实这才是商誉减值的动机,也可以称之为业绩洗澡。
商誉减值是坏事吗?
正常的商誉减值自然不是坏事,这就好比本来只需要交1亿的税,你非要打肿脸充胖子去交2亿,企业自然不好受,商誉减值只是让企业回归正常水平。但是,有些企业却在钻制度的漏洞,比如说本来计提1亿的商誉,却非要计提2亿,这样可以把下年的业绩做的更好看,俗称的财务洗澡,今年业绩大跌,下季度业绩大涨,造成业绩逆转的假象,经营上根本没什么改变,只是玩了把数据 游戏 ,就把明年的业绩做的很靓丽,这就是坏事了。
总结: 商誉减值对于正常经营的公司,因为经济环境导致的业绩下滑,商誉减值只是回归正常,是好事,有利于企业的更 健康 的发展;但是,对于玩数字 游戏 的企业,牺牲一年业绩,做好以后几年的业绩,抬高股价,便于套现,这样的企业自然不是好事。当然,对企业本身来说是好事,对股市、对交易者来说不是好事。因此,对于商誉减值要分别对待,重点关注企业本身的经营情况,正常的商誉减值无所谓,但是玩数字 游戏 的企业,坚决不能碰。
在我看来,判断商誉减值好坏的唯一标准应该是,商誉减值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符合,就是好事!然而,对于财务报表的不同使用者来说,站在各自不同的利益角度,对商誉减值的好坏判定各不一样。下面结合金盾股份的案例,来详细说说。
对于上市公司实控人、管理层,多数情况下是坏事
多数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管理层希望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越大越好,收购的子公司价值越高越好,所以在确认商誉价值的时候,都会过于乐观。
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发行股份募集资金后,再通过收购时虚增商誉价值,圈钱后再套现。收购企业不能够实现经营承诺时,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管理层总是找千万种借口避免商誉减值或是少记减值。
根据金盾股份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金盾股份对收购的全资子公司江阴市中强 科技 有限公司确认了934,622,970.60元的商誉,然而在2016年、2017年度未能实现业绩承诺的情况下,未考虑对企业后续经营的影响,加上2018年仍然无法实现业绩承诺,连是否能够中标预测的重大销售合同都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在金盾股份2018年年度报告中,突然对对江阴市中强 科技 有限公司的商誉全额计提了减值。
这样的情况下,对于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管理层来说,商誉减值是坏事。有些时候,实际控制人还需要对商誉减值向上市公司兜底,管理层还需要向公众公开道歉,更加严重的情况,违法《证券法》时,还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
对于小股民,好坏参半
对于已经持有商誉减值上市公司的小股民,多数情况下是坏事
其实,A股小股民最怕的就是信息不对称,某些人利用可以内幕实情,进行买卖操作,牟取私利,而自己却蒙在鼓里。
对于已经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小股民来说,毕竟有着一颗“老母亲”的心,希望“亲儿子”越走越好,所以希望上市公司的商誉价值不存在一点水分。
一旦上市公司的商誉发生减值,自己持有股票的内在价值就会减少,也必然反应到二级A股市场,导致股价下跌。
金盾股份商誉暴雷虽然在4月26日才通过官方途径对外公告,但是公司股价一波拉升之后,从4月2日13.01元/股的高点,一路下跌至4月26日的9.08元/元。通过拉升,大量地点买入进度股票的投资者,不禁让人怀疑,是否已提前获取到内幕实情,并且于4月26日公告日前抛售赚取利差。
商誉减值一般都金额较大,影响较广泛,就会导致持有股票的小股民,财富大幅度缩水。
对于准备持有商誉减值上市公司股票的小股民,多数情况下是好事
尚未买入高商誉上市公司股票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到商誉水分太大,将要大幅度减值,或是上市公司已经公告计提商誉减值的,多数情况下,应该会立刻停止买入该上市公司的股票。
商誉减值不只是一个会计处理那么简单,反应了被收购公司的未来几年的经营成果已不能够实现预期、资产质量严重降低等其他恶化迹象。这些迹象有时候甚至于会对上市公司其他分部产生不可逆的重大影响。
所以对于计划购入商誉减值上市公司股票的小股民,了解到商誉减值对公司未来发展可能的影响之后,有利于做出是否购买的判断,所以说是好事。
对于监管层,最好不减值,减值常态化
对于证监会、财政部等监管层来说,并不希望多家上市公司突然发生商誉发生大面积的减值,导致A股减值大幅度缩水。希望上市公司在收购时,商誉价值做得扎实点,后续商誉减值少点;当然由于市场环境的突变,企业经营未知的恶化,商誉减值是不可避免的。这样的商誉减值,只要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应该鼓励实现常态化,反应真实的情况。
由于2018年财报之前,监管层未对商誉进行过严格的把控,2018年底,证监会一纸公文,要求上市公司、中介机构对商誉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导致引爆了整个A股市的上万亿商誉埋雷!2018年度商誉减值率由2.82%大幅度提高到12.70%,商誉价值总体变化不大的情况下,A股上市公司商誉减值总额由367.04亿元增加到1,658.61亿元。
这虽然不是监管层想到看到的结果,但是通过这次整顿,对A股上市公司商誉进行了彻底清查。彻底杜绝后续年度再次出现这样大幅度的波动,实现商誉减值常态化。
商誉减值肯定不是好事。
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大批公司发布商誉减值公告,以其中的一家公司天神 娱乐 为例,2018年计提商誉减值48.1亿元。
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一共计提63.97亿,最终造成了天神 娱乐 2018年业绩亏损高达71.51亿元,而天神 娱乐 目前的市值仅有35亿, 这意味着天神 娱乐 把两个自己都亏出去了 ,触目惊心。
当然,有人认为,商誉计提是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笔商誉已经是不可能收回来的了,迟早要计提,一次性计提之后,全部处理完了,也就是财务“大洗澡”,之后就可以轻装上阵,比如下一年利利润只要还不错,就能实现大幅的增长,而股民炒股不看利润统对值,只看增长率,如果这一年巨亏,下一年盈利几百万,业绩增长无数倍,到时就可以猛炒。
对于炒作而言,确是如此。但对于公司实质来说,商誉是非常大的利空,商誉一般是当初高溢价收购公司,业绩承诺无法达成,证明了收购的是“劣质资产”,基本上可以确认这笔钱花得很“冤枉”,而这笔钱当初是实实在在的现金啊,都是从市场中融资来的,最后又套现让散户接盘的资金,钱已经打水漂了,怎么就成了利好呢?
商誉计提,造成实实在在的所有者权益减少,净资产大幅下滑,上市公司即便是接下来持续盈利,也需要很多年才能把这笔钱赚回来,公司价值大幅下降,根本不是什么利好,也不是轻装上阵,而是公司巨大的经营(投资)失误后的无奈之举,把商誉当成利好,仅仅是投机客们自我安慰的借口。
商誉减值是坏事吗?
商誉是在企业的并购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并购价值超出被并购公司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并等于我们平时所理解的品牌价值。
商誉减值是由于未能完成业绩承诺或者业绩出现亏损而进行的商誉资产的会计处理。具体是不是坏事,需要看从谁的角度来看。
从公司的角度来看。 这里需要分两种情况,一是企业经营正常,业绩有保证。这时候的商誉减值,将会吞噬不少利润,超出市场的预期,算是爆了一个业绩雷。公司的股价就会出现不小的跌幅,很有可能就此走熊。
二是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常年游离在亏损的边缘。这时候再来一个商誉减值,说实话,上市公司倒是会觉得虱子多了不咬,索性通过商誉减值亏个够,一次性的将所有可能减值的资产,集中减值处理,俗称洗大澡!财务洗澡之后,公司将会甩掉包袱,重新出发,未来年业绩增长打好基础。此时,商誉减值未必是坏事。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 被投资公司商誉减值,势必会传导致股票大跌,投资者损失惨重,是极大的利空。不少谨慎的投资者,都会远离商誉占比过大的公司,尤其是在财报公布的时间窗口。
结语:高商誉并购意味着被并购方的高业绩承诺,意味着并购方的高风险。一旦出现减值,必定会引发股价的剧烈波动,无论对于上市公司和投资者来讲都不是好事。只是选择合适爆雷的时机,可以帮上市公司集中处理亏损业务,化腐朽为神奇。
看你是自提商誉还是合并过程中形成的商誉,商誉减值看你是主动提的减值还是被动提的减值,如果本年公司盈利比较多,主动提商誉减值,利润就会下降可以少交所得税,这时对公司就有利。如果确实是公司商誉贬值了,公司又亏损,那对公司很不利。
好事
商誉减值,当然是不好的(少量极个别除外)。至少我看来不好的是有二点,1、当初溢价购买资产的时候,没有为广大的中小投资者起到尽责。2、不排除大股东洗钱的嫌疑,所以我对这类有商誉风险的上市公司一概不碰,真实的好公司多的是,何必去碰这类没有诚意的公司。
[商誉就是一把双刃剑,要客观正确的看待]
1、资本市场,路远坑深。顺风时商誉名叫小甜甜,逆风时商誉变成牛夫人。资本市场,路远坑深。顺风时商誉名叫小甜甜,逆风时商誉变成牛夫人。
2、作为小散的我们需要格外留神,黑夜给了你黑色的眼睛,你除了用它来看盘以外,还得用它来发现套路。比如,在牛市中高溢价吃进很多公司,大规模搞并购外延式扩张,账面积累了大量商誉的上市公司,在如今股市下行或者说低迷期间,就一定要擦亮双眼,巨额商誉很有可能是上市公司在牛市埋下的地雷,要小心了!
3、没有买卖就没有商誉,一般所说的商誉是并购重组而来,虽然上市公司也会自己产生商誉,但这种自创的商誉没有放到市场中进行公平交易,无法形成公允价值,出于谨慎考虑公司较少将这部份列入商誉。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随着A股并购重组的增加,沪深两市的商誉价值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原因。
4、都说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并购时一掷千金的豪赌,若没有未来业绩支撑,终究会以巨额的商誉减值和公司利润下滑来还债,如此的商誉终成企业的“伤誉”。
在股市中经常会碰到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情况,很多股民对一家上市企业商誉的价值并不是很了解,所以不明白什么是商誉减值。接下来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上市公司商誉,以及商誉减值对该公司股票带来的影响是好是坏。
其实商誉对上市企业来说是一种无形资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有一定的价值。假设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的内在价值是5000万,而上市公司花了1个亿完成并购,那么这个并购公司的商誉就是5000万。但是在并购之后,这家公司业绩出现了下滑,造成了商誉只有1000万的水平,那么其中降低的幅度(5000-1000=4000万)就是商誉减值。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玩法,就是通过商誉计提来进行大幅做低当年的业绩,把企业大部分的支出和亏损一并归纳到商誉减值中,造成一种“业绩亏损”的假象。通过这种方式做低自己的股价,从而配合主力或者自身,进行一个低位吸筹的操作。而在未来的年报行情里,公司只要是正常运营,那么就算是小小的盈利,对于上一年的“商誉计提”来看,都是大幅度的业绩增长,那自然会体现在股价上,造成水涨船高的局面。
而在2018年A股大级别熊市的底部区域中,有些业绩还可以的上市公司看准了未来的机会和行情,所以进行一个集中的商誉计提,然后慢慢制造未来的热点,配合概念炒作,为推高股价做准备。同时也有许多垃圾股面临着2年的业绩亏损,所以想要通过“2+1”的模式逃避三年连续亏损出现退市的情况,所以在第三年里,出现了商誉计提。
虽说现在A股出现大面积商誉减值的情况,对市场造成很大的动荡,但是长远来看,也奠定了未来市场向好的一个基础。不过,对于投资者而言,还是要远离通过商誉减值,进行洗盘的垃圾股票,找机会布局那些股价处于底部区域的绩优股,才能把商誉减值的利空因素,变成自己操作上的一个利好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