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股市场看DeFi行情与代币分配改革

从A股市场看DeFi行情与代币分配改革

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递更多市场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火星财经官方立场。

小编:记得关注哦

来源:本末区块

原文标题:从A股市场看Defi行情与代币分配改革

如果说,A股市场的打新以输送无风险新股利益作为股民锁仓的交换,那么defi就同样以输送无风险的新币利益为交换,换取币民锁仓其LP对。而锁仓LP对会引发供需逆转,币价暴涨,进而引发正反馈。

很多人搞不清楚为什么Defi(去中心化金融)能涨,能暴涨,由于我原来从事证券投资,可以说是同时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生活的穿越者,我竟然发现Defi和2014年的新股发行改革非常类似。 这个Defi大牛市,乃至币牛市,最终很可能是和2015年A股一样的路径和结局。

回顾 2014年A股新股发行改革

A股市场由于2010年新股“询价发行”存在的一些问题,2013年底,A股的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成了目前“市值配售,摇号抽签”的模式。根据《完善新股发行改革相关措施》规定,新股以固定市盈率23倍发行,根据市值决定摇号份额抽签。另外就是上市首日有涨跌幅限制,开始是20%,之后每天10%,后来改成了第一天44%,之后每天10%,目前科创版和创业板没有限制。

这一改革,开始受到当时“市场派”人士的攻击,说这是回到了“计划经济”, 但是随着打新和中签后的暴涨,股民开始感到“真香”。投资者在沪深两市各买一些大蓝筹当抽签筹码,白抽新股,抽中以后开盘就封死44%,然后每天无量连续涨停板,最终总的涨幅远远超过新股发行改革之前“询价制”的涨幅。改革前,股民攻击“询价制”发行价“三高”,利益都被一级市场拿走了,现在改成这样以后,23倍市盈率发行价上市之后的全部涨幅都被股民拿走了,真香!

开始我也有知识分子的书生意气,觉得这个改革不“市场化”,还发表过不看好该改革的观点。后来我有一个股中了一个签,竟然赚了十万元!太香了,什么询价,什么市场化,都有多远滚多远吧……

其实,现在看来,这个23倍市盈率发行,是把上市公司本应融资的一部分利益分给了股民。本来如果公司自主定价,发行价可以为46倍,将能够多募集一倍的资金,但是现在这部分资金没有被募集到公司里,而是变成了一二级市场的价差,被申购新股的人赚走了。

在改革前,“询价制”的股票,发行价格比较贵,上市公司和一级市场投资者赚得比较多,留给散户的汤很少,散户又因为亏损而怨声载道。“改革”后,原来上市公司的肉被割到中签的股民手里,股民笑了,上市公司却哭了。而且,股民并没有因为“发行价低了”而感恩戴德,而是变本加利的爆炒,把23倍市盈率的股票一直炒到100倍。而如果按照原来询价,发行价最多50倍,上市了说不定还要跌一跌。

而最可笑的是,按照询价制度发行的50倍市盈率的股票,要比按照23倍市盈率发行的股票更有投资价值,因为23倍市盈率的股票募集了更少的资金,公司的实力更低,而23倍不过是输送给中签的人的利益,一旦开板,就变成了一个100倍市盈率、募集资金更少的垃圾。

但是,在股市里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它就是能涨啊,你到哪儿讲理去?

Defi和2017年IC0的类比

2017年币市IC0的盛况这里就不复述了。但是仔细想一想,IC0这个模式,恰恰最类似于”询价制“的新股发行模式! 在2017年后期发币狂热时,普通散户根本买不到IC0,投不到项目,还需要花钱找人代投,或者参加“基金”。一个币在上架前,往往存在多轮私募融资,最后上架的交易所时,就像是“询价制”下的新股,以一个超高的价格上市,一上市就暴跌,收割了一大片散户。

IC0之所以遭人诟病,除了项目本身不靠谱外,团队和各路私募割韭菜的情况非常严重,这让我想起了A股以前的发行制度,什么海普瑞、华锐,都是这个套路,高价发行,高价开盘,开盘价就是最高价,完全一个归零的山寨币模式。

而Defi最重要的改进就是改善了初始的代币分配。Defi里面的新项目没有私募基金,没有pre-ic0,项目的代币是通过投资者完成一些任务(比如做LP,流动性提供者)来逐渐释放给投资者的,这使得代币上市的巨大利益从原来的李笑来、郭宏才、易理华和老猫这些人手里转移到了普通散户。

要知道币市和股市一样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一样十分嗜血,在以前某些项目热的时候,有些大资金会想办法卡住ETH网络,不让小户发合约,或者各种办法把大多数的早期筹码弄到自己兜里。现在的defi很多首发是先存池子里,然后还要挖矿才能释放代币,客观上杜绝了大资金垄断一级市场差价的可能性,很多散户就靠撸空投的免费代币都赚了百万。

而且客观上说,挖矿参与项目也是双向共赢,除了锁仓帮助上涨外,投资者客观上帮助项目完成了一些任务。比如说在dex项目中,参与Uniswap的LP,就是在持股的同时为这个项目工作(dex的工作就是提供流动性),参与借贷类Defi合约,有的是借贷挖矿,客观上使得这个借贷项目能够运转起来,因为必须有人存款才能贷款。

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项目可以从零起步,大量的个人投资者也通过这些项目崛起,如果用新股申购做比喻,那么在币世界里中一签可能可以赚百万。

所以,Defi改善了初始代币利益的分配,相对IC0是巨大的让利,让更多的人代币项目上涨的利益。从而这个利益提供了币圈初始的较高的无风险收益率(相当于A股打新的无风险收益率)——进而可能吸引场外资金入场。

新股发行过热到牛市的循环

在2014年进行新股发行改革后,由于新股暴涨,暴涨后的涨幅远超过同行业的已上市公司,带动了大批同行业的旧股出现报复性反弹,当年创业板就走出了牛市。A股出现了新股涨带老股涨的情况,其收益率就来源于申购产生的低风险收益。

而另外一方面,市值配售政策也是一场和散户的交易。当时对于A股而言,多年跌跌不休,大盘蓝筹无人问津,而以23倍市盈率折价给散户输送利益的代价是散户买入市值为国护盘。这样,散户用来抽签的底仓就成了staking(锁仓),客观上大幅度减少了A股流通筹码,而这部分锁仓的市值获取了来自新股申购的超额收益,有效的抵消了底仓下跌的风险。

等到了2015年,量变就变成了质变,由于底仓已经转为上涨(出于各种因素,包括市值打新造成的需求增加以及央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新股申购变成了“底仓涨 新股赚”的无风险暴利,资金加速涌入A股,随后又由于监管放水、杠杆配资等因素引发了一轮疯牛行情。无数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2015年市场普遍认为,A股上市公司在业绩没有改善的前提下却出现了明显的上涨,除了货币宽松外,很可能和市值配售政策有很大关系,市值配售政策意外的引发了正反馈循环,叠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放任的监管环境,引发了一场失控的牛市。

Defi的staking能否引发币圈牛市正反馈?

同理,defi的staking也一样,很可能引发币圈出现正反馈的牛市行情。在defi中,大多数项目要求参与LP才能分到项目token,相当于你要持有一定量的币,才能分到该项目的新代币,而自这个新代币具有巨大的无风险利益。这和你持有1万块钱市值能抽一签新股是一样的。

如果说,A股市场以输送无风险新股利益作为股民锁仓的交换,那么defi就同样以输送无风险的新币利益为交换,换取币民锁仓其LP对。而锁仓LP对会引发供需逆转,币价暴涨,进而引发正反馈。

但是去年9月的行情告诉我们,光靠锁仓LP对流动性挖矿,让币价自发庞氏骗局似的左脚踩右脚,早晚也会破裂的,所以还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这个和A股一样,现在A股还是这个发行制度,为什么牛不起来了呢? 如果外部条件耗尽,新股暴涨这个核心利益就不能持续维持,进而增加锁仓的理由也消失,如果牛市涨得太高,既有的股票也会崩盘,随后一切回到正常(就像现在一样)。

但是现在币市已经具有引发正反馈的可能性——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是指美联储,是指usdt,大量资金注入币圈。同时一样毫无监管,可以任意加杠杆,甚至可以把币拿到defi里面去抵押出钱来继续加杠杆。

现在币市很可能像是2014年的A股,正反馈刚刚开始。很多资金正想进入defi里面赚取低风险收益,而这会形成正反馈,让那些高风险偏好的资金投入更多杠杆在币市里,最终很可能像是A股2015年一样,引发一场无法控制的疯牛行情。

很多事情,发生了就停止不了,对不对?

结局会如何?

我在这里不想说什么defi就是一个泡沫,早晚要破裂的之类,这并没有实际意义。如同从长远看,每个人的结局也都一样。

但是很多事情并不是线性的。比如说,2015年A股的牛市崩溃后,贾跃亭也跟着崩溃了。但现在看来,贾跃亭指出的道路电动车成功了。在一个泡沫中,往往泡沫所代表的方向是正确的,然而泡沫中的个体消亡了。

再远的如2001年的网络泡沫,当时的网络公司大多死掉了,然而今天我们已经在网络的世界中。我想1993年的A股也是毫无价值,都是地方集体企业,股票如同山寨币,人们甚至不知道“股份制”有什么用。但是现在大家知道了,我们也在一个股份制的世界。

未来的某一天,可能今天的defi项目都黄了,但是未来我们会生活在一个区块链的世界,广泛应用了去中心化金融,让金融活动更自由和便利。而今天的defi泡沫,只是指出了一个大概、模糊、正确的方向。一方面我们要看到这个方向,一方面要先把这个钱赚了。只有把这个钱赚了,退潮的时候才亏得起,才能把没亏完的部分投入到下一轮真正的区块链经济中,实现人生成功的梦想

从A股市场看DeFi行情与代币分配改革

A股市场进攻阶段操作什么?

进攻阶段:根据行情稳步前进。进攻型策略还是保守型策略更适合行情现状,还是取决于未来的几个重要变数: 1、 市场在观望政策对于CPI的态度。(这影响市场对货币政策流动性的预期) 2、 经济内生增长动能究竟能不能迎来拐点。(这影响周期股是否能启动行情) 3、 贸易博弈问题的变数实在太大,颇为反复。(这影响市场整体风险偏好) 第一,从产业发展角度,2019年5G提前全面商用,但这也是形势所迫,各主要运营商的5G套餐才推出不久,而5G手机更新换代才刚开始,因此5G产业跨域式大发展应该是在2020年,不仅包括硬件,软件和终端应用也会迎来快速发展,市场2019年对5G的炒作倒也不算过分透支,2020年围绕5G产业最受益的细分领域,很大可能还会有大规模行情炒作。 而且,随着我国的5G通讯产业在全球领跑,是很有可能催生出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科技类上市公司。第二,从资产配置角度,科技和价值都提固然不会错,但阶段性还是有侧重的, A股市场的核心资产在切换风格,白酒和医药家电等传统的白马股,今年是因为外资的被动配置买的多,一路买到高位去了,从风险收益比和未来国家的产业政策来看,还是要更看重科技股,虽然短期受贸易不确定性影响,但长期来看这是国策的重点支持方向,毕竟科技强国。 第三,市面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年4季度开始,可以期待制造业和库存周期见底,也就是说周期股和机械板块也是有望率先企稳走行情的,其实这个问题就是上面所说的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能究竟能不能迎来拐点,目前以10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做出这个判断的论据还显得不足,还需要耐心等待。 拓展资料:1、 2020年最具战略配置价值的板块还是科技,尤其是直接受益于5G产业的细分领域代表性公司,而周期股有启动中线行情的潜力,但现在来看,局势并不明朗,还需蛰伏。 2、 从辨证的角度,最坏的时刻并不一定就是最差的机会,但凡大底部哪一个不是市场极度悲观到麻木才会构筑完成的,所以我个人认为,近期市场因为宏观经济数据不及预期而出现信心动摇并不完全是坏事。否极泰来,先有否,然后才有泰。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策略上做好提前的准备。

从A股市场看DeFi行情与代币分配改革

揭秘A股坐庄四大手段?

  庄家在A股市场是一股神秘而又常见的力量,它备受诅咒,又备受推崇。跟庄、追随主力依然是散户投资者最为流行的股票投资策略之一,众多的股评文章也热衷于分析主力资金的动向。
  庄家似乎无处不在又难觅踪影,但他们的面纱也并非不能揭开。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鲁桂华在一份学术报告中用学术手段来识别庄股,并揭示了庄家坐庄的四大手段:盈余管理、公司重组、股票股利和分析师荐股。
  这项研究证明:庄股具有显著更高的操控性应计(操纵应收、应付或预收、预付等应计项目),即庄家与上市公司存在合谋坐庄的可能;同时有庄的概率越高,该股票被分析师推荐的概率就越高,这表明分析师与庄家存在合谋的可能。
  鲁桂华用已经被确定为庄股的样本来推断庄股的特点。他选取了44个被有关部门基于证券操纵理由处罚的股票和30只可推断为庄家资金链断裂而连续跌停的股票作为庄股样本,他发现:两市庄股具有显著高的户均持股数、流通股比率和显著低的流通股数量,沪市庄股具有显著高的股权集中度,深市庄股具有显著高的大户持股比率。鲁桂华的研究表明,用这些变量来衡量庄股的误差是可以控制的。
  坐庄行为的严重后果是,第一扰乱股票价格对基本面的反映,降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第二恶性的财富再分配:用持股集中度位于两市最高的25%(或10%)作为庄股衡量的标准,发现2004年至2007年间,庄家从散户处转移财富数量达3271(或2888)亿元。
  该报告《股市操纵行为的成因、手段与经济后果:会计视角的实证研究》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结题报告。这项研究还指出:股权分置改革并没有改变A股市场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坐庄行为;坐庄行为仍然是解释A股市净率和市盈率偏高的主要原因;庄股操作模式的证据仍然存在,庄家和散户之间的财富分配效应仍然存在。
  坐庄第一式:盈余管理
  要通过财务报表掌握公司的真实运行情况并不容易,如果这张报表的数据是被管理过的,那就更难了。
  鲁桂华的研究结果表明,坐庄行为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并且这一正相关性随着有庄概率的上升而上升。这表明上市公司可能和庄家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合谋。
  按照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Per)的定义,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换言之,盈余管理就是在财务报表上动手脚。
  鲁桂华表示,盈余管理的方式包括:会计方法的选择或会计方法的变更,安排真实的交易,操纵应收、应付或预收、预付等应计项目等。如果通过盈余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而通过盈余管理提高的盈余水平又与股票价格正相关,那么庄家操纵行为就有可能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相互串通了。
  通过数据研究,鲁桂华发现,从净资产报酬率的角度分析,自1994年至2009年间,有近2/3的A股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从总资产报酬率角度分析,自1994年至2009年间,有近半数的A股公司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这就意味着有近2/3的公司针对净利润实施盈余管理,而近半数的公司在针对营业利润实施盈余管理,这同时也意味着有近1/6的公司针对非营业利润实施盈余管理。(总资产报酬率是根据营业利润计算的,而净资产报酬率是根据净利润计算的)。
  鲁桂华注意到,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每股非操控性应计和每股操控性应计,都与股票价格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市场对盈余管理的代理变量–操控性应计–进行了定价。
  而且,市场不能区分操控性应计与每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定价含义,因此,盈余管理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坐庄的手段。如果上市公司或其大股东坐庄,那么他们可以直接进行盈余管理以策应股票价格的上升。如果庄家不是上市公司或大股东,庄家有可能和上市公司串谋,以盈余管理推动股票价格的上升。
  坐庄第二式:公司重组
  不消说,A股上市公司重组造就了一批又一批暴富神话。因为短期看来,重组后的公司于重组前具有本质的变化,业绩大为改善,乌鸦变凤凰,而许多上市公司在重组前后,股价往往会有非常诡异的波动。
  鲁桂华的研究表明,庄家会充分利用公司重组谋利,而且坐庄动机会影响上市公司重组业绩的改善。
  一般情况下,业绩相对较差的公司才需要进行报表重组,对会计报表的改善导致重组当年业绩上升,同时,炒作业绩相对较低的公司的股票,可以降低庄家的建仓成本,但庄家也需要利好消息来诱导后续行情,因此重组当年业绩趋于上升。
  但是,鲁桂华认为,坐庄的丰厚获利,必然弱化了坐庄者提高公司的竞争优势以获利的动机,因而坐庄重组也未必能持续提高公司业绩,重组后业绩下降并且再次弱于行业平均水平是可能的。
  他提供的数据显示,沪市户均持股数超过两市公司户均持股数的90%或75%分位点的公司(即持股集中度最高的10%或25%的公司),这一事实发生的次年具有显著高的重组概率,即沪市公司有庄的概率越高、重组概率也越高,但对于深市,鲁桂华的实证研究无法拒绝深市坐庄行为独立于重组行为的假设。
  实证证据表明,报表重组动机显著存在于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中,坐庄重组动机显著地存在于沪市上市公司中,重组并没有显著提升重组公司的财务业绩;由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重组并不会持续地改进公司业绩,因此重组后三年,存在坐庄现象的重组公司业绩迅速滑坡的事实也是成立的。
  重组诱导行情,行情保证庄家在二级市场上获利丰厚,努力提高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动机自然就不足了。鲁桂华认为,坐庄行为,不仅造成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而且还导致上市公司质量的退化。如何识别、根除股票价格操纵行为,不仅涉及到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而且还有助于诱导上市公司及其控股股东将注意力放到提高公司持续竞争力上来。
  坐庄第三式:股票股利
  派送股票股利,也就是公司以增发股票的方式所支付的股利,它至今依然是A股市场上被追逐的题材之一,尤其是所谓的高转送。分股不分利的做法,已经备受争议。鲁桂华用实证数据说明,股票股利是坐庄的主要手段之一。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股票股利都是坐庄行为。
  早已有学术研究表明,上市公司有很强的动机通过股票股利使投资者产生财富存量增加的幻觉;有学者用投资者幻觉来解释上市公司股票股利后价格上涨现象,并发现国家股和法人股股东对股票股利的兴趣不大,而流通股比率高的公司倾向于发放股票股利。也有研究者指出高转送跟庄家操纵股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鲁桂华的实证数据表明,沪深两市有庄概率高的公司发放股票股利的概率显著高,派发股票股利后,户均持股数和深市公司的大户持股比率显著下降,表明股票股利确实与庄存在密切的联系。
  研究还发现,51.72%的股票股利公司在210个交易日内完成填权(即除权后的股票价格向除权前的价格回归),在除权日前120个交易日至除权日后210个交易之间这一窗口内,沪深两市全部股票股利公司流通市值加权平均的回报率为108.16%,流通市值加权平均的超额回报率达52.07%。
  而且这一回报率、超额回报率均与股票股利发放前一年末的户均持股数显著正相关,户均持股数高的公司组别,这一回报率和超额回报率,均显著地高于户均持股数较低的公司组别,表明股票股利后股价涨幅与有庄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庄家频繁的对倒,给它带来高额的印花税、交易佣金成本,同时通过委托理财等方式融入的资金并不便宜,因此,只有将股票价格拉升到一定水平,才能保证盈利。但将价格拉得过高,其一是可能诱使其他投资者大量地卖出,其二价格过高,个人投资者可能买不起,从而致使庄家出货困难。
  鲁桂华认为,股票股利为庄家将股票价格控制在最优的范围之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工具。而上市公司可以配合庄家通过调整每股股票股利来随之调整除权以后的股票价格,从而形成投资者的价格幻觉,为庄家随后的价格拉升或出货提供烟幕!
  股票股利发放以后,流通股股数会增加,即使换手率不变,除权后按新股计算的成交量仍会显著地高于除权前,而放大后的成交量,可能会诱使个人投资者改变对后市的看法,从而有助于庄家的后续操纵行为。
  同时,填权行情普遍存在于中国的股票市场上,因此个人投资者对填权的预期,为庄家进一步做高价格或出货套现,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研究数据显示,沪深两市完成填权行情的股票股利公司大概在除权后三个月完成填权行情。38.65%的填权行情在30个交易日内完成,约70%的填权行情在90个交易日以内完成。填权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庄家才有动机通过股票股利来诱导中小投资者的填权行情预期。
  实证数据表明,无论沪市、深市两市的全部股票股利公司,还是沪市、深市户均持股数或大户持股比率最高的25%的样本单位,股票股利发放后,户均持股数或大户持股比率都显著地下降了。这表明,在股票股利发放后,一部分持有大量股票的投资者(庄)出售了他们所持有的股票。
  研究还发现户均持股数高的样本组中,户均持股数没有下降的样本具有显著短的填权期或较快的除权后价格涨速,这表明没有出货的庄家快速拉升股票价格动机的存在。同时,户均持股数高的且户均持股数下降幅度较大的样本组,具有显著较长的填权期,这一证据与庄家出货后股票价格涨势放缓的发现是一致的。
  坐庄第四式:分析师荐股
  同样是备受争议的券商分析师,在鲁桂华的研究结论里,逃不脱与坐庄的干系。
  鲁桂华以某主流媒体旗下两家财经报纸2009年、2010年股评栏目为样本,经过统计研究,没有发现分析师荐股与净资产报酬率、成长性和风险的会计度量指标之间的显著关系。分析师的荐股与基本面数据并无显著关系,即意味着分析师几乎不怎么看基本面;同时,荐股前6个月或前1个月股票的回报率越高,荐股的概率越高。
  这些证据表明,分析师似乎更多地用技术分析指导他们的荐股。而根据财务理论,弱式有效市场上,根据过去的成交价和成交量预测股票价格的未来走势,是不可能的。但是,A股市场上的分析师却乐此不疲地关注技术面。
  把分析师荐股与庄股特征结合研究,鲁桂华发现,有庄的概率越高,分析师推荐该股票的概率越高。这一经验发现证明,庄家与分析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合谋。即使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后的2009年,这一现象仍然存在。
  这一局面的形成,鲁桂华认为跟中国股市分析师的构成有关。根据成熟资本市场的惯例,分析师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受雇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买方分析师,其报告是机构投资者的商业机密,是不会公开的。第二类是受雇于证券公司或投资银行的卖方分析师,其报告是向市场推介证券的宣传单。第三类,即受雇于独立的证券咨询机构的第三方分析师,他们的主要客户是不确定的中小投资者,因而他们是代表散户的主要力量。
  如果卖方分析师想将5元的股票吹成10元,第三方分析师会不会揭穿?如果揭穿,是否会增加他们的市场声誉,从而帮助他们赢得更多的客户?正是因为第三方分析师的牵制作用,卖方分析师才不敢将稻草吹成金条。鲁桂华认为。
  但是,A股投资者没有付费使用分析师报告的习惯,所以A股市场至今还没有真正的第三方分析师。没有了第三方分析师,基金经理和卖方分析师串通将稻草说成是金条,就没有了牵制力量,基金经理也就不需要买方分析师了。
  在这一背景下,分析师的利益何在?他们追逐自己利益的同时,会在多大程度上危及散户的利益?鲁桂华在著作中发问。他认为,分析师与庄家合谋,这意味着股票市场监管部门需要在加强对坐庄行为监管的同时,要加强对分析师行业的监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从A股市场看DeFi行情与代币分配改革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