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钟国斌
去年,A股再迎IPO大年。据同花顺数据统计,去年共有493只新股上市,IPO融资规模约5987亿元,IPO数量及融资额均刷新历史纪录。值得欣慰的是,深圳以41家IPO数量跃居全国各城市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市,IPO合计融资额约326亿元。截至去年底,深圳上市公司达388家,位居全国各城市第三,仅次于北京市、上海市。
从行业分布看,深圳IPO公司所属行业以新兴产业为主,包括工业和信息技术、医药生物、新能源、消费等行业。从融资规模看,深圳IPO公司融资额10亿元以上公司达11家,融资额前三名分别为迪阿股份、奥尼电子、信濠光电位居前三名,融资额介于46.8亿元至19.76亿元之间。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区域头部格局已比较稳定,据统计,去年近七成的A股IPO企业分布于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以92家IPO企业位居首位,融资额约697亿元;其中,深圳IPO企业41家,融资额约326亿元。截至去年底,广东省A股上市公司781家,其中,深圳市A股上市公司388家,占比五成。
从IPO企业总部所在城市看,2020年我国城市企业IPO分布数量的前三名分别是北京、上海和深圳;2021年,上海以47家IPO数量位居第一,深圳跃居第二,北京排名第三。
记者统计发现,深圳41家IPO公司来自宝安区、南山区、龙岗区、龙华、福田、罗湖等6区,其中,前三名分别为宝安区、南山区、龙岗区,IPO公司数量分别达14家、9家、7家。
对此,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深圳去年IPO公司数量跃居各城市第二,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深圳移民城市文化、良好营商环境、宽容失败氛围,吸引和聚焦了大量创新创业人才。第二,深圳形成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好比美国的硅谷盛产科技巨头,产业链、供应链、创投一条龙服务,大大提高了创新创业成功率。第三、深圳政府政策扶持和产业倾斜,致力通过服务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孕育了一批创新创业成长性企业。他认为,深圳上市公司大多具有新技术、新模式等特点,这与深圳新兴产业起步早、发展快密切相关。
审读:喻方华
科创板推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金融竞争格局将发展哪些变化?
1、最直接的是上海和深圳交易所的对打, 股市建立初期有为国企输血减困的打算,政治因素重,上交所为主力。后来民营企业大力发展,中小创后来居上。看两个交易所的成交量和股票活跃度,以及牛股的数量,深圳交易所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甚至股评家常挂在嘴头一句话“大盘指数已失真”。长期以来两个交易所所代表的当地政府一直在角力一哥!
2、科创板的推出仅从目前的企业资质和数量来看,就足以在资金和估值两个方面对目前的创业板施压,这一战明显上海赢了!
3、有趣的是,在新主席首秀会议后(会议中提了很多科创板),广东省发布一则“将积极推动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发展:向证监会商请加快推动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放宽发行门槛,使得未来创业板与科创板在发行上市等基础性制度方面能保持一致”公告,这种落后的酸溜溜感觉,明显上海居上了!
4、去年IPO流失掉呼声最高的小米,虽然小米在香港上市后的股价表现不咋地,如果在现在的科创板制度下是有机会上市的,所以制度上上海可与香港在企业上有一拼,但香港做为亚洲经济中心,上海还是比不了,否则我们也不需要沪港通,深港通使资金通过香港进来了。
金融竞争格局背后,其实是北上广深港所在的 上市公司总市值之间的博弈 !而博弈的结果是,北京第一,深圳第二、上海第三、广州第四, 如果从金融格局来看,中国一线城市排名是:北深上广,而并非北上广深!
1:我曾经在多次公开场合以及博客论坛上发表过一个观点, 上海民营经济发展不振,将成为日后上海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上海虽然是我国第一大经济城市,但是上海的市场化程度却很低,拉动GDP增长的大多是国家项目,而不是靠民营经济自主发展起来的。上海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性太大,这不利于上海经济创新发展。
2:截止于2019年2月底,北京上市公司(A股、H股、美股)的总市值为241925亿,深圳为101995亿,上海为72198亿,杭州为51151亿,广州为24321亿。
3:上海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弱化,北京和深圳的上市公司总市值纷纷高于上海,其次,金融监管机构、国有四大行都在北京,深圳汇集了全国众多优秀的 科技 创新企业,这样,无形中而上海的 科技 金融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分流。所以,上海的金融地位逐步弱化,再加上,我国目前很多城市都在提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甚至全球金融中心,比如成都、青岛、杭州、武汉、南京、天津、厦门等城市。
综上所述:
未来我国的金融格局是, 以北京为主的金融监管中心和政策服务中心,以上海为主的金融交易和对外中心,以深圳为主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科创中心,以香港为主的金融对外中心。以广州为主的贸易交流金融中心
还用说,深吹心里最明白,只要和上海在一条起跑线上一点赢的机会都没有
2020买房6大实用建议
眼看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想必很多人想赶在节前买房,但还有些犹豫。站长特此送上买房6个实用建议,都是干货,实用性较强,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三四线城市呈下降趋势
站长从土地购置面积的数据发现,2019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80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5%。下半年土地购置面积整体有所回升,但从全年来看,总体成交同比去年下滑的趋势没有改变,1月-11月同比下降14.2%。2019年全年土地市场成交量同比明显减少。
从实际拿地情况来看,房企们围绕重点城市群和核心都市圈的布局力度明显加强。大型品牌房企回归一二线的趋势较为明显。深圳、北京土拍市场今年都呈现过火热的局面,在2019年6月,深圳几块宅地的出让更是具有明显的“火爆”效应。
与此相对应的是,三四线及以下城市是土地流拍集中地,从2019年土地流拍数量的情况来看,排名靠前的城市分别为金华市、济宁市、南阳市、潍坊市、常德市、淮安市。房企的布局意愿低、市场趋冷是这类城市土地降温的重要因素。楼市价格自然呈下降趋势。
北京东城西城更紧俏
早在2016年,北京东城西城区要合并的消息就传得沸沸扬扬。最近我们终于等到了与此相关的一个公示。
2019年12月30日,《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年-2035年)》正式向社会公示。公示内容显示,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范围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行政区,共32个街道办事处,总用地面积约92.5平方公里,其中二环内的老城约62.5平方公里。
据介绍,首都功能核心区(即东城区和西城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规划将地下文物埋藏区、历史街巷、传统胡同、传统地名、历史名园等纳入保护对象,明确首都功能核心区十一类保护对象。
如何在有限的92.5平方公里内实现空间利用的最大化?规划草案提出,“落实减量发展要求,坚持严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结合,向外疏解腾退和内部功能重组双向发力,合理确定人口、用地、建设规模与结构”。
也就是说,东西城以后的居住人口会进行一定程度的疏解,区域地段资源则将更加稀缺,增值潜力巨大。入手时可上网查询周边房子价格,选中等的就行。
省会城市强者恒强
2019年,全国超过170个城市发布了不同力度的人才政策,与2018年同期相比上涨超过40%。吸引人才,成了城市竞争的主要政策内容。
从落户政策看,广西、海南、河南、山东、湖北、山西、云南等省份除个别城市外,已经全面放开落户政策。
随着众多城市放开户口限制,政策对于楼市的确产生了间接性影响,从侧面增加了楼市交易数量。二手房方面,目前全国二手房成交已降至近5年低位,据北科研究院预计,2020 年全国二手房成交量有望小幅增长3%至438.5万套,交易额达7.24万亿元。
具体区域而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在战略规划优势下,经济活力和人口吸引力均表现较好,未来市场支撑力较强。
从政策看,众多省会城市继续发布人才政策、放宽落户及加大人才购房补贴。从人口看,武汉、济南、合肥、郑州、长沙、成都、西安、杭州的常住人口有明显增加,对2020房地产市场形成强支撑。
从经济看,2018年,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苏州、重庆、武汉、成都、杭州、南京、青岛、无锡、长沙、宁波、郑州16个城市的GDP突破万亿元大关。2020年佛山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经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热点都市圈和城市的房价增长潜力自然增加。
就产业看,产业越高精尖,知识、技术资本就越重要,劳动者报酬在GDP这块蛋糕中就分得越多,换句话来说就是收入越高,购买力就越强。比如第三产业极度发达的上海,收入在GDP占比高达47.6%,而靠煤炭为主的鄂尔多斯只占21.3%。哪怕同为一线城市的深圳和上海,深圳人均GDP远高于上海,但是上海的人均收入水平却领先于深圳。
所以就地产投资而言,应该选择那些产业高端、有钱人多(营业盈余占比高)的城市,而不要选那些资源型城市。
以人工智能、机器人、5G、物联网等技术为基础的第四次产业革命已经到来。中国反超的弯道已经出现,远至千年大计,近至先行示范区、大湾区、海南、雄安等地已一一布局。其中蕴藏着的,不仅是楼市的未来,更是城市与国家的未来。
置业地段范围圈
谁都希望自己的房子配套好,但每个人的购买力不同,所以可以从城市核心区划圈,以10-50公里为界,圈定适合的置业区域进行选择,比如北京的CBD核心和上海的陆家嘴核心区就可以作为置业的中心点。
圈子10公里内是豪宅圈,因为10公里开车也就20、30分钟的事情。在这个圈层里生活非常方便,成本自然也高,毕竟土地就那么多,非常稀缺,适合土豪入手。
10-20公里圈子,开车需1小时,这个圈里的房子没有10公里圈子那么贵,在北京可能需要动辄500万,比不上核心圈的千万豪宅,但也不算远郊,还是有一定的投资潜力。
20公里及以上就是刚需的范围了,比较适合刚需置业。
这个范围规划很好理解,大家可根据自己的资金和需求进行对号入座。
顶豪怎么玩儿
从2018年年底开始,不少城市的豪宅网签备案逐渐放开,购买力充分释放,再加上双合同现象消失,真实数据得以浮上水面。像一线城市,站长前段时间梳理过,3000万以上豪宅市场交易量近期有大幅增长,幅度甚至超过了刚需房。
当下实体经济难做,富人在资金上有避险需求,而占据城市核心位置的顶级豪宅,向来是配置大资金的不错选择。虽然顶级豪宅是塔尖人群的小众市场,但这类人群资金雄厚,而且融资渠道很多,购买力基本不受调控的影响。如果能选在熊市入手,议价能力更强,有抄底的机会。所以说牛市买刚需、熊市买豪宅,是不错的选择。
就城市而言,为什么深圳房价一枝独秀蹭蹭蹭往上涨?因为深圳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而且实力雄厚。从2019年企业IPO数量看,广东以34家上市企业的数量名列榜首,造就了96位亿万富豪,仅深圳就有55位。从上市宗数来看,深圳凭借15家的数量独占鳌头,广州9家名列第二,东莞有3家,佛山、汕头与中山各2家,梅州有1家。
从募资总额来看,深圳、广州、东莞位列前三。来自深圳的中国广核募集的资金最高,为125亿元。其中电子行业最多,12家IPO企业市值过百亿。
入手时间点
对于单价低的商品,人们下单速度大多很快,但像房子车子这种客单价高的商品,人们会从价格、品牌、配套、油耗等方面综合考虑,时间往往较长。
入手时间,其实最终是看置业者的自身需求。对于刚需而言,宜早不宜迟,因为中国还有十几年的人口增长红利。
如果是纯投资,站长建议你先物色几个楼盘,然后看楼盘价格曲线,逢低入手。从大趋势来说,应该在货币宽松时入手,因为此时银行额度会比较宽松,买方的议价空间更大,更容易捡漏。就像巴菲特一样,向来都是从低位入手,然后长期持有,方能稳健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