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择时策略
1/5、再看择时
在之前的文章《择时与择股,哪一个更有效?》中,我曾经引用过一个基金择时与择股的分析研究,结论是“择时”对于基金收益没有贡献。
但这个结论现在看是有一些缺陷的,也可能是因为公募基金经理不擅长或者客观条件限制了择时的效果,并不代表择时的方法本身无效。
在没有机构之前,A股的“牛散”已经存在了十几年了,其中有擅长挖掘十倍大牛股的,但更多是摸索出一套有A股特色的“择时策略”,在他们成功达到亿元级别之前,“择时”都是核心策略之一。
近几年,市场出现了很多“择时策略无效”的看法,特别是2016年熔断底之后的外资流入主导的时代,很多人认为只要一路持有优质龙头白马或者自己精选出来的长线标的,就可以不择时。
这一理念在2020年达到高峰,但从2021年春节之后,市场再次犒赏“择时策略”,这两年市场明显波动加剧,择时策略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作为一个1996年入市的老股民,我经历了从散户到机构投资者的角色转变,经历了从各种择时策略到放弃择时,经历了从股票多头到资产配置与平衡,经历过这一系列的尝试后,平心而论,我认为,想要在A股获得超额收益,不仅仅是散户,即使是对于机构资金,择时策略也是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将回答四个问题:
1、为什么A股天生适合择时?
2、一个好的择时策略的四大挑战?
3、为什么机构放弃择时?
4、什么样的散户适合择时?
2/5、为什么A股天生适合择时?
择时策略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只做大牛市、只避开大熊市和波段操作,波段操作就是在指数级波动中,避开下跌波段,介入上涨波段,所以“只做大牛市”和“只避开大熊市”,实际上是“波段操作”的特例。
为什么A股天生适合波段操作呢?
原因一、波动性强
从方法的基本原理看,择时策略的效果与波动幅度直接相关,由于择时本身有一定的错误概率,波动越大,择时的胜率也越高,在下图同样涨幅的一个区间,红色线的市场适合择时,而其他两根线不适合。
波动大只是择时策略成功的必要条件,这种波动还必须是可把握的。
原因二、顶与底的规律性强
段落的顶与底是指那些远离常态的,乖离率大于正负两倍以上标准差的时点,这一类市场形态一定是市场高比例同向交易的合力,而这种合力的背后,是一种心理学被证实的可把握的普遍心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而之所以A股比美股更频率地出现规律性、阶段性的可把握的顶与底,基于两个原因:
第一、A股绝大部分资金都是单纯股票多头策略,没有对冲操作,没有资产配置与平衡,纯粹靠仓位的调整,更容易形成一致性的操作,导致偏离常态的顶部和底部频繁出现,择时的规律性较强。
第二、A股的散户交易占比太高。
正常市场中,散户交易属于“噪音交易”,方向对冲,可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使大资金更容易成交,吸引更多的流动性;
但在一些特殊的市场氛围中,散户更容易形成的追涨、抢高位调整的公司、长期深套后借反弹出货等等有普遍性的行为,成为择时盘的顶部和底部的交易对手,散户提供的流动性,使得稍大一点的资金也可以进行择时操作。
由于择时策略属于“零和博弈”,只有散户多的市场,才有足够数量的“韭菜对手盘”。
原因三、择时策略的“高门槛”
股市的择时规律并不是那种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否则人人按这个规律择时,反而会“熨平”波动。择时的规律是复杂的、概率化的,而且是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靠长时间的实践才能感知规律。
以择时的核心仓位管理为例,市场每一年都有几个关键时点出现单向大幅波动,这时,你持有什么股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仓位如何变化。
上面是“4.27”行情前后几天市场的涨幅与上涨家数的占比,每天不是普涨就是普跌,择时策略的最终效果几乎取决于“4.27”前后几天的仓位变化,而非持仓品种,具体有三点:
1、能否在4月下旬恐慌性的空头氛围中,感觉到市场机会即将来临?
2、25-26这两天,能否保持对市场的关注,但不轻易加过高的仓位?
3、27~29这三天,能否果断、迅速地大幅提升仓位?
更难的是,“4.27”这种单日V型反转的形态,只是底部形态的一种,不同的形态对应不同的仓位管理方法,像2018年那种有二次探底且相隔两个月的形态,仓位管理的作用又不如板块方向选择重要。
正是这种少有人掌握的“高门槛”,才保证了择时策略的长期有效性。相比之下,其他的策略,比如白马策略、高景气策略,方法过于简单,很容易内卷而短时间失效。
那么,除了仓位管理之外,A股的择时还有哪些“门槛”呢?
3/5、择时策略的4个难点
难点一、大脑中储备了多种“波段模式”
择时需要在大脑中建立A股主要的几种波段形态的常见模型,特别是“顶”与“底”有代表性的盘面现象与市场现象。
大部分市场派的择时高手,总有一套自己的方法,比如:
热门板块大面积跌停时迅速降低仓位某些不正常的量价关系的对应操作某些代表性的板块异动的对应操作还有一些典型的波段策略,比如九转策略、网格策略、量价择时模式
然而,没有任何一种策略能够解释所有的市场波段,熟练掌握了某一种顶底模型的投资者,很容易出现某一段时间业绩很好,另一段时间屡战屡败的情况。
择时策略的成功率,除了你大脑中的“波段模型”的数量,还要有一套“策略的策略”,以判断当前是何种“波段模型”,适用何种择时策略。
此外,波段有不同的级别,对应不同的操作空间,是指数十个百分点之内的次级波动,还是十个点以上的中级波动,还是只做30%以上的牛市?这些操作往往完全相反,小级别波段买入的时点有时是大级别波段卖出的时间,这更是择时策略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
难点二、有一套抄底与逃顶的系统方法
很多人想象中的抄底逃顶是2022年年初清仓,4月27日买入,一路持有至7月5日卖出,一路空仓至10月11日再入场,你当然可以把择时策略理解为“逃顶、抄底、再逃顶、再抄底”,但实际上远没这么简单。
实际上的抄底是这样的,能抄到“4.27”大底的人,有一定可能提前几天就开始买了,特别是买入速度较慢的大资金,假设提高两天买入20%仓位,就需要忍受两天1.6%的浮亏,那么这两天,你会不断地经受灵魂拷问——我错了吗?我需要割肉吗?
再者,“4.27”抄底属于中级波动操作,理论上说,在春节前和3月中旬的两次同一级别的暴跌中,至少有一次应该入场抄底,而这两次抄底,很可能结果都是亏的。
这还没完,抄底的前提是逃顶或割肉,抄到“4.27”大底的人,在上一次抄底失败后,必须斩仓割肉,否则哪来的钱抄底呢?
必须承认,即使对于择时高手而言,抄底与逃顶都是成功概率不高的事,最重要的并不是识别顶部底部特征,而是如何判断抄底逃顶失败,判断失败后如何处理才能将亏损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举个例子,在国庆后抄到底的,这两天大概都是美滋滋的,但并不能说就成功了,指数后市仍然有一定概率上行空间不大且在三个月内二次探底,择时策略需要有与预期相反时的“后手策略”。
择时策略的相对收益=成功时的收益*胜率 失败时的亏损*(1-胜率)-不择时的收益
一个可用的择时策略要求你在扣除择时失败的亏损后,期待值大于不择时的收益,同时,绝对收益大于银行理财产品。
难点三、择时策略需要择股策略的配合
买入择时点出来后,买什么标的,这就是择股策略。
择时与择股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择股要求综合考虑个股基本面、估值、行业景气度和催化剂等因素,再选择合适的时节买入,所以常常遇到个股时机适合,但指数存在系统性风险,或者择时非常成功,但选中了不涨的个股。这两种情况最终都会功亏一篑。
2013年创业板牛市开启之前,A股市场基本上齐涨共跌,择时只需要选择自己最熟悉的票即可;
但2013年以后,市场分化越来越大,大小盘、价值/成长、消费/科技/大制造、赛道/非赛道,周期/非周期,走势常常同床异梦,这也是很多人认为择时策略失败的原因之一,比如4.27抄底抄到房地产和基建上,收益就很差。
配合择时的择股策略通常有两种:
策略1、在熊市中保持研究,准备好万一行情来了,立刻就能上仓位的方向与标的,并不断替换,这对于机构不成问题,但很多散户往往做不到;
策略2、有一套固定的择股策略或标的,比如择时点选择市场最热的方向,但这些方法,有时候会失效,比如4.27抄底之前最火的新冠药题材。
难点四,资金规模的限制
资金规模越大,择时的限制越强,那种仓位在一天之内从空仓加到满仓的操作,最多千万级别,规模上亿就很难了,上亿的资金择时只能做大波段、打提前量、股指期货对冲,到了50亿以上,择时就基本上不可能了。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大资金择时有优势,也有劣势,那为什么机构、特别是公募机构主流的观念都是“不择时”呢?
4/5、机构为什么要放弃择时策略
原因一:公募的体系无法培养择时高手
写这篇文章前,我简单统计了不同规模的基金今年的收益情况:
规模2亿以下的2700支混合型基金的中位数 -14.48%
规模百亿以上的45支混合型基金中位数 -18.99%
业绩差异的原因不一定是择时,也可能因为今年是小盘股行情,不利于百亿以上基金的择股。
偏股混合型基金股票仓位的下限可以达到60%,规模2亿以下的基金,仍然可以做一定的择时,但在今年这种非常适合择时的高波动市场,业绩上体现的并不明显,说明没进行择时,或者没有用好。
这一现象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公募基金主流的“择时无用”的观点的体现,导致大部分基金经理,不愿意择时,或者不会择时。
散户择时高手,都经历过数轮牛熊的洗礼,是市场高比例的自然淘汰选择的结果,对市场感觉很好,更容易在敏感的时间点做出决策;而公募基金经理大部分从研究员中产生,研而优则投,长于对行业和公司的理解,弱于对市场的感觉与判断。
“公募基金——券商研究”的体系,很难培养出有择时能力的高手,结果只能放弃择时策略。
原因二:监管的导向
另一个原因是监管层的引导,为了防止系统性风险,提倡长期投资的理念,将择时策略变成负面的“追涨杀跌”的代名词,甚至对基金仓位和换手率有明确的要求。
但事与愿违,不能择时又要承受排名与赎回压力的基金经理,最终选择了“抱团策略”,将一部分资金配置于赛道板块的标的。虽然自己并不一定认同理解这些公司的投资价值,但可以防止排名落后,这反而与管理层的初衷相背。
事实上,长期低波动并不一定是好事。
美股长期低波动的代价就是主流金融产品对波动的耐受性降低,一旦市场超过了某个波动阈值,波动反而会放大,类似今年,但因为规律性太弱,又无法使用择时策略,导致金融风险的概率反而上升了,美股不是一个好榜样。
原因三:排名体系
公募基金的排名考核,基金经理更在乎相对收益,而择时更有助于绝对收益,成为很多私募基金的主流。
但我认为,早期的基民大多是股民转化而来,是在自己炒股与买基金之间比较,更追求相对收益;但2020年后的新基民大多是股市小白,是在买基金和理财产品之间选择,更在意绝对收益,对亏损的耐受程度很低,择时策略的重要性,将会越来越高。
5/5、散户要不要择时
有意思的是,百亿基金经理在与基民的沟通中,很少提及规模造成的无法择时对业绩的影响,反而强调“不择时”的理念,强调长线高仓位做时间的朋友的价值投资。
这是故意混淆了“能不能”和“想不想”。
对于大多数水平一般的散户而言,门槛很高的择时策略,提供的都是“负收益”,从资金性质上说,散户都是自有资金,没有赎回压力,可以完全不择时,长期持有。
而部分市场感觉很好的散户,择时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对行业、个股基本面的理解,“择对时、选错股”的情况比较多。
但散户在择时策略也有自己的优势,由于资金小,仓位管理灵活,择时失败时处理起来也快,就我以前认识的实现财务自由的牛散,绝大部分都是通过择时策略叠加大牛市实现的,那些擅长投资长线牛股的,更多只是名气响。
所以,如果你自认为符合以下特征,可以尝试择时策略:
专职炒股对市场喜好理解非常深,对市场感觉非常好最好与擅长择股的朋友合伙既善于坚持,又敢于认错绝对冷静,能100%控制自己的情绪勤奋,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看盘和复盘对财富极度渴望,追求非常高的收益率
当然,正如前面说的,择时的有效性源于它极高的门槛,成功注定只属于少数有天赋的投资者。
首发于“思想钢印(ID:sxgy9999)”微信公众号,讲述价值投资的理念和方法。
择时与择股,哪个更重要?
在炒股中一直存在一大争议就是做股是重时还是重股,如果重股的话,当行情进入熊市中业绩或者形态最好的股票也会出现下跌,这个时候我们再怎么重股也是徒劳无法摆脱亏损的局面。如果重时的话,当市场进入熊市阶段,市场经常会爆发题材黑马股,甚至业绩好的个股也会走出长期上涨趋势,那对于这个辩证性的话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下面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我们股市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每个时段我们要分开进行讨论,阶段分别为“牛市、大熊市、牛转熊后的反弹、小熊市”可能大家对于大熊市和小熊市无法进行区别,下面逐一分析后大家会有清楚认识,下面我们就按照这四个阶段分别讨论是重时还是重个股。
牛市A股牛市特点想必大家肯定清楚,来的快去的快,而且上涨幅度较大,大家回顾离我最近两次牛市,一次启动于06年一次启动于14年,06年那波启动的牛市,持续时间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这个时间上证指数能够上涨400%左右,14年那波牛市持续时间不到一年上证指数上涨150%多,指数能够上涨那么多可想个股上涨幅度了。
在市场进入牛市阶段,个股处于普涨阶段,这个时候我觉得重股毫无意义,这个时候如果我们重股的话,基本面肯定去选择业绩较好蓝筹和白马股,技术面肯定去选择已经启动上涨的强势股,那么这个时候这类股票的上涨幅度肯定低于一些一些业绩较差的,低位的小盘股题材股,所以在牛市阶段我们主要是重时,了解到目前市场已经进入牛市阶段后选择的一些低级业绩差的题材股,具体看下图:
大熊市所谓的大熊市就是牛市转熊市的阶段,这个阶段股票是处于快速的回落阶段,可能个股短期就能下跌下跌50%左右,这个阶段个股疯狂的处于杀跌状态,市场资金已经进入了踩踏性的恐慌的出货阶段,所以这个时间短个股短期回落幅度较大,是典型的大熊市阶段,是市场处于普跌的状态
不管业绩好的差的,形态强的还是弱的,无一例外都要下跌,市场上市千股跌停基本大多数集中这个阶段,经历过投资者肯定知道这个时段下跌的恐怖性,所以在这个阶段应该重时,不管你怎么重股去精选个股都无济于事,应该耐心等待市场下跌后企稳,以空仓为主,具体看下图:
牛转熊后反弹在市场进入大熊市阶段后市场上资金疯狂出逃后,市场情绪面得到疯狂的宣泄后,市场要进入反弹阶段,这个时段指数进入了震荡的上行阶段,市场上个股分化明显,业绩好的个股由于在大熊市受到了错杀反弹预期强烈,而业绩差的个股继续走出下跌状态,分化明显主要原因是:
第一,由于市场在大熊市下大部分资金已经离开这个市场,市场资金量的不足,个股肯定处于明显分化走势。
第二,经历过市场大跌后资金会更偏谨慎,更多的会去选择业绩较好的蓝筹白马个股为主。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重股,比如我们经历过的牛转熊反弹阶段时08年底开始的反弹和16年底开始出现的反弹,09年爆发一波以蓝筹为主的结构性的上涨行情(集中在有色资源类个股上涨幅度最多)
17年爆发了一波蓝筹白马的结构性的上涨行情(集中在白马的消费个股里面),所以在这两个阶段都出现了业绩较好的白马蓝筹的上涨机会,比如我们熟悉的贵州茅台在这两个阶段都出现了明显的上涨,所以在这个时段我们应该更加重股,个股选择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收益,看下图:
小熊市阶段市场在经历的大熊市的下跌后,牛转熊的小幅度反弹后,市场进入了震荡下行的熊市阶段,类似行情在11年12年阶段,18年阶段中,这个时段存在几大特点。市场情绪仍旧低落,行情明显处于存量资金博弈的阶段,由于业绩不好个股走出了长期下跌的状态,一些白马和蓝筹个股在经历反弹后也走出了下跌的状态,市场交易情绪低落,市场这个时候往往会出现很多僵尸股,这类每天成交量只要几百万,市场资金基本都处于被套状态。
市场上唯一活跃的资金就是一类游资资金,游资资金热衷题材股的炒作,这个时段个股两极分化很非常明显,这个阶段往往会爆发很多黑马股,由于业绩不好的小盘股已经明显处于超跌状态,一旦这类个股搭上题材热点的顺风车就容易走出黑马股的走势,大家可以回想下再18年市场是不是个股下跌的很严重,但是爆发很多热点题材个股。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应该重股,操作策略以短线为主,选择市场热点题材操作。
指数基金可以永久持有吗?
指数基金逐渐被投资者和市场所重视,在于巴菲特力荐,但是国内某些人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曲解了巴菲特的本意。
2008年巴菲特与一位基金经理打赌,看谁的收益高,基金经理选择五只基金,最终五只基金的收益率分别为8.7%,28.3%,62.8%,2.9%和7.5%,而标普指数基金的收益率为85.4%,指数基金完胜。
所以国内某些人就十分推崇指数基金,把巴菲特的话当成金科玉律,实际上这是有点邯郸学步的意思。
确实指数基金取得了比对冲基金更好的收益,但是国内某些人仅仅看到表面现象,没有认识到指数基金取胜的内在逻辑,也没有关注到巴菲特的全部讲话,通过选择性的引用巴菲特的讲话,做出有利于自己观点的判断。
巴菲特指出,赌注的这9年内,表现异常疲软的股市可能会促进对冲基金的表现,因为许多对冲基金持有大规模的‘空头’仓位。相反,如果9年内股市带来很不寻常的高收益,那么这对指数基金是很有利的。
非常明显,指数基金赢在美国股市打赌几年内走牛,对冲基金败在美国股市走牛数年年,反过来,如果美国股市走熊数年,对冲基金持有大量空仓对冲,收益就会成倍放大,指数基金就会大跌,出现巨大亏损。
因此指数基金也是不适合长期持有的,只有在长期牛市中才会有持有价值,像美国次贷危机以后连续九年牛市,股指不知道创出多少次 历史 新高,持有指数基金收益巨大。尤其是A股波动率很大,又被投资者诟病为牛短熊长,目前指数与十年前相比,并没有涨幅,持有指数基金是无法取得良好收益的,搞不好还会亏损。
与 历史 高点6124点相比,不到一半的距离,如果当时买进指数基金,(当时应该还没有指数基金),那么市值就会损失一半,即使在15年高点5178点买进持有那么亏损也是在40%以上,即使在18年1月29日高点3587点买进,亏损也会有10%以上。但是在2249点买进指数基金,也会有30%左右的收益,收益还是非常丰厚的。
因此投资指数基金也要波段操作,在市场底部买进,在高位卖出,如果高位能够做空,低位做多,那收益更加丰厚。
不用听信指数基金长期持有的谎言,一个股市不可能只涨不跌的,尤其是A股,融资依然是最大化的任务,长期牛市太难太难了。
指数基金当然可以永远持有。
以我国A股为例,2005年沪深300指数基金基金成立,14年来虽然股市行情牛熊交错,震荡起伏。但是载止现在沪深300指数基金的涨幅依然接近4倍。如果你从沪深300上市那天就持有它,持有14年多,现在你的获利是接近4倍!这个收益也是不错了。
很多人以为指数基金持有这么多年不得赔死啊!实际不是这样的。
像沪深300指数、上证50这样的指数基金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都是我国优秀的核心上市公司。它们在大多随着经济的发展成长,业绩一直在增长,给投资者的回报也越来越多。买指数基金就是买未来,买我国的长远经济前景。只要你看好我国的未来经济发展,你就长期持有指数基金。
永远持有指数基金是可以的。因为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人类 社会 一定会越来越富。这是个世界的大趋势。百年后的今天的人们一定要比现在的人富裕。就像我们比几百年前的人要富裕一样。因为 历史 在发展,人类在进步。人类 探索 财富的脚步不会停止,股市上涨到10000点一定会实现!
大胆的持有指数基金吧!可以留给子孙。真的,没有开玩笑。
只要投资者愿意是可以永久持有这只指数基金的,通常说的指数基金是指上证50、沪深300还有中证500这些由证券交易所发布的特定指数基金。投资者是购买该指数的全部成分股构建的投资组合,减少盲目选股带来的投资风险。根据近几年的数据统计,指数基金在大部分情况下表现也好于主动型基金,对于投资者而言只要在选择基金方面注意风险,避免基金清盘,要选择基金规模还有优秀的基金经理就可以长期持有基金。
投资特定的指数就可以避免基金经理因为主观情绪而影响到基金的整体收益水平,因为主动型基金主要是为了寻求超越市场业绩的表现为目标的一种基金,在选股方面全靠基金经理能力,必然就会受到基金经理的个人情绪影响导致基金的成绩存在波动。指数基金属于被动型基金,寻求跟市场的指数走势趋向一致,就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过度干扰反而在牛市行情中指数基金的收益会表现的更优异,也会与被动基金相比减少人为的干扰反而指数基金投资会更稳定。
1、A股熊长牛短走势。
但是投资指数基金主要在于股市的整体走势情况来决定收益,A股市场近30年的行情虽然是处在一个缓慢上涨的过程,但大部分时期都是一个冲高回落的阶段,投资指数基金如果选择长期持有虽然会有获取到收益,但要获取到较高的收益会存在难度。
也就是说投资指数基金最好是股市能有一轮较为漫长的牛市行情。基民才能真正的获取到高收益,如果像A股这种长期的熊市短暂牛市漫长的行情为主,永久持有指数基金获取的收益可能会跑不赢其他的投资产品。
2、选择基金也很关键。
做中长期基金投资,选择基金是非常关键的,毕竟投资者需要在长期的投资中要规避掉基金被清盘的风险。加上股市长期的熊长牛短,最好是维持一个高抛低吸的方式来操作更适合中国股市的行情变动。
选择基金需要考虑基金的规模,基金经理的能力跟以往的业绩三点来了解,才能对选择指数基金有更好的把握,也适合去在中长期投资中避免基金出现问题引起的投资亏损。
因此,投资指数基金是可以永久持有,但是A股市场本身就是一个缓慢上涨熊长牛短的行情,如果要投资股市尽量是维持一个高抛低吸的过程可能指数基金的收益会更高,一个长期持有的思路来投资未必能跑赢一些中高风险的理财产品。
指数基金可以永久持有,但是还是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好指数基金;二是坚持不断投资;三是及时落袋为安。
指数基金都可以长期持有,但是我们还是要进行选择,毕竟我们进行指数基金的投资是为了获得不错的收益,来实现财富的增值,所以在决定指数基金投资之前,还是要对指数基金进行挑选。
挑选指数基金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数基金的规模,也就是体量大小,体量大清盘的风险就小。二是指数基金经理的能力,从其以前的业绩中,看看该经理的投资能力,毕竟是基金经理管理着你的资产。三是看看指数基金持仓的股票,是不是周期性的公司等等。
指数基金投资一定要坚持持有,这样获得收益的概率就会大很多。但是在持有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定投和购买相结合。
定投可以节省我们的精力,从而分散整个风险,也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一次性投入,踩中净值高点的可能。购买就是在基金净值下跌情况下进行人工投资,以此来降低成本,为后期获得收益打下基础。
指数基金的持有也要注意落袋为安,基金投资就是为了收益,虽然说一直持有可以获得较高的收益,但是如果不进行止盈,你看到地只是基金账户上数字的变化,并没有使你的资产获得增加。
及时落袋为安,可以让投资者更有信息,因为自己的资产在不断地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自己的性格,防止贪婪。这是你理财投资中最重要的,一定要注意。
总之,指数基金可以长期持有,但是还是要注意以上三方面的问题,这样你的指数基金投资或获得更高的收益。
理由如下:
指数基金不是不可以永久持有,那样不能利益最大化。
首先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1、大家知道中国股市历来都是熊长牛短,五六年一个周期,这个周期中有高点、低点。如果我们长期持有指数基金,到高点也不买,任何一个股市都不可能是只涨不跌,只跌不涨的股市。那这么能获得收益最大化呢!2、一个好的指数基金收益好坏都是和改该基金投资管理好坏有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发现投资的指数基金经理管理水平有限,或该只基金非常优秀的基金经理将调走,我们就要在适当的时候,卖出该基金,以回避风险。3、指数基金一般是根据股市行情一个涨跌周期,在该周期相对应高点卖出,然后在恰当地低点在买进,做到尽量收益最大化。
指数基金的投资从中长期来看,投资者往往会考虑长期持有或者是波段操作,不同的选择所带来的投资回报率也会有所不同。
指数基金长期持有是指以一定的盈利预期目标进行操作,在卖出之前除了基金定投买入,不会有任何卖出的操作。波段操作指数基金是指投资者在价格高时卖出,在低位时买入基金的投资方法。
长期持有的方式看似从头到尾都是一直拿着,不需要对市场进行择时和择机的选择,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只需要盯着自己的指数基金净值即可。骑牛看熊认为配上指数基金定投更好,每个月以固定的资金在固定的时间进行买入,设置一个指数基金的止盈点,在将来达到盈利预期的目标后,再选择清仓卖出。
波段操作对投资者个人的交易水平要求较高,不仅要时常关注基金一段时间的走势,还要注意整体的大势是否能继续上涨,种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将会决定投资者对于指数基金的买入和卖出作出判断。骑牛看熊认为这就好比股票日内做T,冲上去就卖,跌下来就买,但是投资者一旦操作反了,那么实际账户成本会增加很多,并且冲上去卖掉后,指数基金继续上涨。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永久的事情,尤其是做投资一定讲究个灵活应对,就跟你投资某个公司一样,可能前10年这家公司经营的非常好,而后10年因为产业政策变化或者管理上出现漏洞,曾经的业绩优秀时代就结束了,如果你还按照过去的方式是肯定要赔钱的,毕竟山不转水在转啊。
在所有的基金投资里面,指数基金无疑是最好的,好的关键点在于被动型的投资指数,跟主动性基金的区别在于不去直接参与上市公司,这样就避免一些上市公司突然出现黑天鹅对基金净值的影响,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主动基金的净值突然出现大跌的情况,有时候的跌幅远远大于指数,核心原因就是该主动基金踩上了地雷,导致净值大幅度下滑。
而指数型基金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首先回避了基本面的问题,但是并不见得指数基金就能长期持有,因为参与的是指数投资,所以只有在指数上涨或者处于牛市的时候,参与这样的基金才能赚钱,如果在市场处于熊市或者大跌的时候,指数基金一样会下跌的很多,你一样遭受损失的,从这点看参与指数基金一定要把握好波段机会,同时在市场下跌的时候要主动及时的减仓,当然如果对波段实在把握不好的前提下可以做基金定投也是个非常不错的策略。
指数基金是可以长期持有的!
因为对于大部分的指数来说,他们的涨跌其实都是鉴于那些指数股,权重股的贡献,而对于这些指数股,权重股来说,都是精挑细选的,所以能够维持一个贯穿牛熊的趋势。
因为大部分的机构和价值投资者会投资贡献向上斜率的价值股和成长股,交易型投资者主要参与贡献波动率的周期股和主题股。那么对于指数股,权重股来说,几乎清一色都是从高价值,高成长的股里选出龙头企业,龙头代表作为参照标准的。
不同的投资者因投资理念不同,参与不同的股票。类平准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外资机构、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基金主要遵循价值投资理念,参与价值股和成长股,投资风格越保守的机构,参与价值投资的比例越高。以散户、游资为主的交易型资金主要参与主题股和周期股。所以价值股更稳定,面对熊市更抗跌。
数据显示:
2000年初至今,上证指数上涨118%,年化涨幅仅4.08%。而市场的波动率则异常明显。
2005-2007年上证指数最高涨幅约500%,2014-2015年上证指数最高涨幅约160%。上证指数在2005年、2008年、2013年与2019年4次大周期底部则逐次上移。A股投资者结构和股票类型的相互作用,是构成指数波动巨大,中枢缓慢上移的原因。
但是最好也是要有一个阶段性的布局策略!就拿A股来说吧,A股的指数,是一个上升趋势的平行线,大部分的熊市底部区域都是在这跟支撑线上完成筑底的!所以说,买入指数型基金也要选择在一个熊市的周期内进行分批,分时,逢低的布局,而不是选择在牛市周期,甚至牛市高位的时候买入。
这样的话,你的投资收益才会更多,享受收益的时间才会来的更快!!
还是那句话,无论是买大白马股也好,绩优股也罢,都不是无条件的去买,涨幅过大了或者进入熊市了,这些优质股照样会下跌。因此,投资者应该顺势而为,低价时买进好股票长抱不放,而不是高价时大肆采购!
而对于指数型基金,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每个指数基金都有其黄金生命期。
像沪深300指数、上证50这样的指数基金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都是我国优秀的核心上市公司。但是大公司有大公司的通病,大企业通常因为各种原因增长缓慢,加之大公司跟经济大环境关系较大,持有指数基金享受的是加权平均收益,长期持有也就是一个较低的投资回报率。
当然指数基金也不断剔除成分股,同时增添成分股。
希望BAT和TMD这种能尽早加入成分股。
投资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财力和特质来,激进或稳健型,适合自己就好。
有的只要求高于银行收益, 有的只要求收益高于P2P,如果要求 稳健,规避大的风险,那么通常指数基金是相对稳健的。当然鸡蛋要分到几个篮子里,指数基金可以成为一个组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