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朱利安。
干起来了!大毛二毛干起来了!
段子都说,A股股民负责军费,欢欣雀跃地听着账户传来巨大的爆炸声。
这话说夸张了,因为我们只赞助了2%的指数跌幅,人家大毛的股指跌了50%。
是的,A股还是很硬。今天下午有个快速下挫,神创摸了一下2746就弹起来,最终成交额1.36万亿,较上个交易日放量3200亿。
承接盘抢跑,说明市场看法比较一致认为影响偏短期。
虽然真干起来大家还是有点儿懵,不过考虑到对阵双方实力的不对称性,这很大可能是一场快速解决的地缘冲突。
既然如此,股市本身的趋势大概率不被破坏,这是从中期指数层面来说的。
从短期市场内部轮动来说,就不一定了。
昨天文章提的,再通胀的扰动,已经开始,A股盘后傍晚,油价迅速蹿上100美元,美油创下2014年7月以来新高。
而且这是在美元指数同时狂升1%的情况下完成的,正常情况下,美元和油价有跷跷板关系,这次却共振齐升。
基本面来看,OPEC 会议仍维持增产40万桶/天的产量政策,部分产油国并未达到预定的增产目标;伊朗方面,有关伊朗核协议谈判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但目前仍存分歧,短期内伊朗原油或无法重返市场。
需求方面则因全球经济逐渐复苏而激增。整体来看,当前原油供需面偏紧的局势不变。
俄乌从对峙到开战,直接推升了原油市场隐含的地缘溢价。短期内,A股油气油服板块都会有投机走势。
德国暂停认证“北溪2号”管道,引发市场对于欧洲天然气供应担忧。
预计天然气及电力价格上涨,从而影响欧洲高耗能金属品种电解铝、锌、工业硅等的生产(产能分别约占全球总产能11%、15%、6%),导致相关冶炼企业电力成本高企,影响供应,推升价格。
今天A股有色板块主要还是避险的黄金股走得最好,不过云铝、中铝、神火这些电解铝股也在蠢蠢欲动了。合盛硅业则已经提前两天异动,今天收了个放量十字星。
未来对俄的制裁还可能会针对镍、钯、铂、镁等。
尽管俄罗斯在全球镍供应中所占份额仅为11%,但生产的是更高品质的一级产品,经估计全球份额为17%,此类产品对于电池以及电镀等特殊应用至关重要。
新的制裁若打击俄罗斯的一级镍出口,将可能导致2022年镍价上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镍价格冲上10年高点,突破25500美元/吨。
华友钴业虽然是镍资源龙头,不过主要做的是正极材料一体化,镍产品的业绩占比太少,大概炒不起来,今天绿盘报收,反而是钯、铂板块稀缺标的贵研铂业已经连涨3天,做镁 铝的云海金属今天放量大跌则是有点反常。
分析这么多,然而并不是说非常建议去博周期股。
理由有俩。
其一,油价短期虽然会冲高,但前程不见得远大。
此前俄乌对峙时,针对俄罗斯的初步制裁已展开,欧盟以及美国的制裁都尚未涉及到原油。
这是因为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国之一,若俄罗斯原油出口受阻,全球石油供需将出现失衡,从而极大干扰了各国货币政策正常化的安排,因此欧美对俄石油相关制裁的力度应该有限。
由此看来,地缘激化并迅速解决后,油价比较可能重演2008年8月俄格五日战争、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的经验,迅速冲高后见顶回落。
其二,对于看好A股并待在这个市场的人来说(我们不都是因此聚在这里的?),战争对长期投资有意义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给大家上车优质资产的机会。
主要的精力和仓位若拿来追逐短期的蝇头小利,也就因小失大了。
我依然站景气股这边,看好什么领域,周二文章已经说过,我敞开双手欢迎波动。
引起情绪波动的每一件事都是成就自己的机会
每个人都会有情绪,情绪是我们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的晴雨表,你是否成功与幸福和情绪息息相关。把握好了情绪,就把握好了人生。引起情绪波动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都是成就自己的机会。
所有的情绪感受都是珍贵的
我们经常被情绪所牵动,跟随情绪跑到哪儿去了自己都无知无觉;我们常常被情绪所裹挟,忘了自己的初衷是什么,自己的人生目标到底在何处。在生活当中,你是不是也是如此:经常被自己情绪的波涛颠簸得苦不堪言?
所有愤怒、抱怨、不满、自责、怨恨这些情绪,能量层级非常低,这些低能量级的情绪首先消耗的是谁呢?当然是自己!当你一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细胞就死掉了,这是有科学依据的。能量较高的是平和与爱,爱能够化解很多东西,而仇恨能滋生出更多的仇恨,愤怒会激发更多的愤怒,羞愧会让人卑微到尘土。
情绪虽然有正向、负向之分,但情绪本无好坏,是我们自己的分别心,在本来不好的情绪上,雪上加霜;情绪也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失控的情绪才是不好的。
情绪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警醒,就像是疼痛一样,一个没有疼痛感的人一般生命都很短。情绪也是一样,要是你对外面的世界没有感受了,那也会是很大的麻烦。所有的情绪都是极其珍贵的,所有的情绪感受都是我们很好的朋友,只是我们不要让它失控,不要让它变成实现梦想的障碍和陷阱。
情绪主要来源于我们对事情的解读
有一个学员和老公去一个农庄吃饭,老公硬是不给她点她喜欢吃的西蓝花和豆腐,“真是太不体贴了!”她心想,“对我不够体贴就是不够在乎我,不在乎就是不够爱我呗。”想到这里,她感到生气、难过又烦躁,把菜单扔给老公,转过脸去不理不睬。后来回家质问老公,才知道原来他们去农庄的时候已经过了饭点了,她喜欢吃的这些素菜老公担心会是剩菜,而她素来肠胃不好,所以他坚持不给点,其实是希望能够吃上干净、新鲜的饭菜。知晓老公的良苦用心后,她才发现当时老公看起来不近情理的背后是一份更深的爱。
当我们感觉受到伤害时,其实和别人没有关系,只是因为他们触碰到了那片我们自己都不能接受的脆弱和伤痛,当我们感到愤怒、伤心和痛苦时,是因为只从自己的角度和感受去看事、看人,只用自己的经验和经历去评判他人,只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观点和情绪,没有看到事情的全相。
无数个案例的梳理,给我的共同感悟是:无论是对人的愤怒、恐惧、怨恨和厌恶;还是自己的内疚、哀伤、羞愧和自责,很少和事实本身有关,是我们的想象使我们陷入苦海,并非事实本身。这些情绪主要来源于我们的解读,而人本能反应的第一解读往往是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受害者模式一启动,我们立刻就变成了受伤的羔羊,刨个坑自己就往里面跳。
如果每次情绪来袭时,我们能够静下心来,放下自己的评判和猜疑,不把自己变成受伤的羔羊,而是去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理性地看人、看事,就会360度看到全相。而一旦看到事情真相,就会发觉很多烦恼真的是庸人自扰,我们的心也就会感到释然和自由了。
第三次浪潮优秀读后感
篇一:《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阿尔文·托夫勒,未来学大师、世界著名未来学家,著有《第三次浪潮》、《未来的冲击》、《权利的转移》、《财富的革命》等书,其中,《第三次浪潮》是一部给几代人指明未来方向的不朽经典,思想震撼至今不绝,持续热销二十年,已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
在《第三次浪潮》中,作者阐述了由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与趋势。作者认为,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个时期名曰“第三次浪潮文明”。人类迄今已经历了两次浪潮文明:第一次是“农业革命”,即人类从原始野蛮的渔猎时代进入以农业为基础的社会,历时几千年;第二次是“工业革命”,历时300年,它摧毁了古老的文明社会。工业革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0年达到顶峰。在第二次浪潮时期,以使用不能再生产的化石燃料,作为能源基础;技术突飞猛进;出现大规模的销售系统;技术突飞猛进;出现大规模的销售系统。家庭不再是共同劳动的经济单位。小家庭、工厂式的学校加上大公司,三者形成第二次浪潮时期的社会结构。第三次浪潮时期,以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遗传工程组成工业群;社会进步不再以技术和物质生活标准来衡量,而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来衡量。这个时代,鼓励个人人性发展,但不是创造某个理想的超人,而是培养一种新的社会性格。在第三次浪潮条件下发展新的民主,摈弃谬误和吓人的观念。“第三次浪潮文明”,是对未来社会设计的一种蓝图,其立足点是现代科技的发展,所阐述的内容反映了当代西方社会思潮的一些重要观点。
每一次新浪潮的出现,都是以旧的浪潮为基础。在浪潮不断更变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文明也伴随而产生。我们现在正经历着第二次浪潮文明向第三次浪潮文明转变的过程,结果会怎样,现在尚无定论。但可以说的是,没有人可以创造历史,我们都是历史洪流中的泥沙,选择不同的方向产生不同的结局,可以说是努力的结果,也可以说是选择的结果。
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的洪流也是不可阻挡,我们只有好好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才能不至于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笑傲明天。
篇二:《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20年前的《第三次浪潮》在打开国门之初给人们心灵造成的冲击,其影响至今仍然连绵不绝。托夫勒在这本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次浪潮为农业阶段,从约1万年前开始;第二阶段为工业阶段,从17世纪末开始;第三阶段为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托夫勒在20多年前预见的未来是:跨国企业将盛行;电脑发明使SOHO(在家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将摆脱朝九晚五工作的桎梏;核心家庭的瓦解;DIY(自己动手做)运动的兴起……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然而托夫勒预言竟大多已成为了现实。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格言: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需要发挥我们自身力量的时候。当时看了后莫名的感动,记了下来。前段时间遭遇了心理困境,偶然在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网站上,看到了这样的话:别担心,痛苦和困难只是暂时的,它们只是生命对我们善意的提醒:该改善自己生命的质量了。两种说法,异曲同工,都表达的是对待外界冲突(困境、挑战)的积极看法。
虽然这种观点看起来也很有道理,有时也符合我们的心理体验。但是,毫无疑问,它与传统的关于挑战、困境的看法大相径庭:一般认为困难等不利条件应该尽量避免,不能避免的时候就该减小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这样说来,传统的观点也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人们一般也是这样行事的,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到底哪一方拥有真理呢?抑或各说了一部分?这个问题我有时会想想,不过没有太合理的解答。我看了第21章“思想领域的大变革”,才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掉的。这也分别对应我们面对挑战的两种态度。准备好了的时候,就欢迎挑战;还欠缺的时候,别硬撑着,能闪就闪吧。
研究还指出,这个新的结构,其内部关系更紧密和复杂,对外则需要更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互来维持。近来有种慎独的体会,似乎也正反应了这个规律。慎微的体会,是否表明系统的不稳定性,仍处在变革的范围内?
当旧的平衡打破,新的结构出现以后,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及外在的历史、当下与环境的关系。个人的经历不管怎样丰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却能够产生千百种不同的理解。所以历史和环境都需要重新解释。有学者说过: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大概是说的是历史都是按当代的思维模式被理解。这个工作重要而且必要,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尽管意识到新旧结构的更替,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更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有意识的过程,会使新结构进一步巩固并发展。 读这本书,感觉很晦涩,很难读懂。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但我从本书中学到的.一知半解也使自己受益颇多,这本书使得我认识到了社会变迁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一个文明被另一个文明所代替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我们每个人要获得成功一样,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文明更替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只有那些能够洞察未来,并且能够迅速行动的人利用。同时,文明的更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改变,只是在这渐进的过程中我们都没有去想,去看,去关注这些微小但是很重要的变化。
这就像现在低碳经济的到来,可能会使得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的时代的终结,而一些清洁的新能源将会越来越重要,当然和第一次了浪潮的农业文明向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转变一样,这些变化将会慢慢的被人们所熟知。
托夫勒告诉了我们预言的方法就是——学会观察!当我们认为托夫勒的言论很神奇的时候,其实是从侧面说明我们自己的浅陋,如果我们能认真地观察我们身边的事,那我们就不会惊讶为什么他能发出那样的评论,托夫勒通过对现实中的各种事物的观察,推断出了未来将会发生的一些事,这也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的技能,有前瞻性、能准确地预测未来将会发生的一些事,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客观形势,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学会观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和观察世界,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以适应瞬间万变的世界,提高我们的生存力,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如果我们不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我们就不能了解社会的发展方向,那我们就不能及时作出反应,也就会处于劣势,这对我们有很大的害处。
篇三:读《第三次浪潮》有感
曾看过这么一句话:改变世界的有三种力量,暴力,金钱和知识。这句话在很长时间内鼓励着我前行,然后就一直很想看这句话的作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在这学期,我好好阅读了这本书,感想良多。
该书的作者托夫勒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完成这本书,他在书中对人类未来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预测。托夫勒巧妙地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浪潮:第一次浪潮为从约1万年前开始的农业阶段,即对应的农耕文明;第二阶段为从17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阶段,所对应的是机械文明;第三阶段为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化或者服务业阶段。这正是当下的数字信息化时代。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一些预测,在今天已经成为了事实,还有一些正在发生着,托夫勒所拥有的才智远见,独特的视角,逻辑分析能力都让我无比佩服。
为什么托夫勒具有如此远见卓识? 从他的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比较善于观察世界,留意整个世界的发展变化趋势,而仅仅这个还远远不够。托夫勒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找联系,并正确推断出事物发展的方向。正如英国吉登斯说的那样:“托夫勒将社会学通俗化了,让人们都来关注社会变迁。他是一个站在一个世纪预言下一个世纪的天才式人物!”
这本书以前阅读的时候只是在意其对历史时期的断代,而且各个时期中只关注建筑设计的发展,比如农耕文明的手工业制造,工业时代的机械制造以及数字时代的数控制造。而对其它则缺乏关注,导致知识面的狭隘。书中托夫勒从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写到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再到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无不体现他对世界发展的信心,更加重要的是他那独立自主以及全面的观点,确实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第三次浪潮》一开始就提到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它带来了新的家庭形式、工作模式、爱情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经济和新的政治冲突,尤其是改变了我们的思想意识。它是了解现代的关键,是今后事态发展的核心。 人类正面临着向前大跃进的年代。它面临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动乱和不断的创新和改造。尽管我们还没有清楚地认识它,但我们正在从头开始建设一个卓越的新文明,这就是第三次浪潮的含义。
托夫勒首先着重论述第二次浪潮,对第二次浪潮的文明结构做了系统性的分析,并深刻剖析第二次浪潮打破并取代第一次浪潮文明的必然因素。第二次浪潮社会的“技术领域”是由以石化燃料作为能源的基础,并实现了大规模集体生产,大规模销售系统构成的。农业的技术领域被工业的技术领域所代替,非再生的能源直接投入大规模的生产。书中总结归纳出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集中化、好大狂、集权化是指导所有第二次浪潮国家的六条原则,他们和谐一致,相互强化,相互补充,这六条原则组成了带有第二次浪潮文明特色的标记。并以此判断民主国家制度成为第二次浪潮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
当然,托夫勒在书中也相应地说明二次浪潮过程中的可取之处与弊端。非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
当今社会技术不断发展,数字信息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都造成颠覆性的影响。托夫勒指出在技术领域和信息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人们对过去生产生活状态的反思都对第三次浪潮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三次浪潮文明许多特征同第一次浪潮文明的特征一致,因此只需经过较少的破坏,痛苦和未来的冲击而实现变革。像在能源,农业,技术和通讯,经济领域个人思想和行为,都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一个全新的社会,将建立在过去和将来的融合,第一次浪潮和第三次浪潮的融合上面。第三次浪潮是第一次浪潮的一个高起点的回归。
当然,《第三次浪潮》从很多方面对事物的发展都做了详细的分析,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巨作在出版不久之后则享誉全球,成为未来学巨擘,甚至持续热销二十年,被翻译成三十余种语言,全球发行上千万册。托夫勒穿越时间和空间,阅读了海量般的信息——从家庭生活到微生物学,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卓尔不群的历史观。毋庸置颖,这的确是一种振聋发聩的经典作品,而且对当今社会思潮也有着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正亲历着如托夫勒所言的第三次浪潮社会,变化的浪潮冲击又重叠,造成冲突和压力,也带来新生和转机。大变革的强烈冲击让我们感到动荡和不安,而托夫勒的著作则给我们指引出了清晰的路向。 托夫勒也许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直接财富,但他许给了人们一个梦想,多年以后,当年阅读托夫勒的年轻人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托夫勒的思想或多或少仍在指引着他们“创造未来”。现代科技冲击着我们,我们也在接受各种信息资源。在这部走在时代前面的书中,不得不承认闪烁着冷静的判断和丰富的知识,不得不惊叹托夫勒确实是个言智的预言家。
总的来说,《第三个浪潮》给了我很大感触,我们生活在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巨大冲突之中。第二次浪潮与第三次浪潮的这种超级斗争将会日益尖锐,这将对明天的政治和新文明的形式本身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这场超级斗争的浪潮,每个人在这其中扮演一个破坏或创造的角色,但它教会了我们要用“全面”以及“碎片”的观点来看待事情。总之,在此书中我受益颇深。
篇四:《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偶然的机会,看到一本书的书名,《第三次浪潮》,名字挺有诱惑力的;而且不只一次被我看到的文章所引用。于是产生了好奇,碰巧图书馆有,就借来看了看。谁知竟然被深深吸引,渐致入迷。这本书是美国的阿尔温.托夫勒(Alwin 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五百多页,就这样每天看一些,也差不多快看完了。感觉颇有启发,于是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如果借不到纸版的,电子版的很容易下载到。
对于这样一本大部头著作来写评论,当然超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因为它所涉及的东西太多了,经济、政治、工业、商业、家庭、社团组织、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城市的发展、环境保护、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哲学、人类心理的变化等等…这是一部巨著,我只能仰望而已。
但在读书中我还是时不时冒出一些想法,于是我想把这些零零散散的想法记录下来,也许并非毫无意义吧。另外,新增一个分类:读后感。这将是该分类的第一篇。
在这里,我也非常希望朋友们,能够把你们所喜爱的书籍以及理由,简要的推荐一下。谢啦!
很久以前看到一句格言: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就是需要发挥我们自身力量的时候。当时看了后莫名的感动,记了下来。前段时间遭遇了心理困境,偶然在一个心理咨询师的网站上,看到了这样的话:别担心,痛苦和困难只是暂时的,它们只是生命对我们善意的提醒:该改善自己生命的质量了。两种说法,异曲同工,都表达的是对待外界冲突(困境、挑战)的积极看法。
虽然这种观点看起来也很有道理,有时也符合我们的心理体验。但是,毫无疑问,它与传统的关于挑战、困境的看法大相径庭:一般认为困难等不利条件应该尽量避免,不能避免的时候就该减小其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这样说来,传统的观点也是非常合理的,而且人们一般也是这样行事的,趋利避害也是人之常情。
那么,到底哪一方拥有真理呢?抑或各说了一部分?这个问题我有时会想想,不过没有太合理的解答。昨天,我看了《第》的第21章,“思想领域的大变革”,才得到一个大致的答案。
传统的看法,认为系统是静止的、或者准静止的,平衡态是其稳定态、最佳态。外界的刺激,对系统的稳定和存在,是一种威胁;它经过系统的响应,能够渐近的平静下来最好;如果不能,甚至影响到了系统的稳定和存在,那我们则应该在刺激和系统中引入消极反馈(负反馈),使得系统重新稳定下来。
可是,科学家从另外一个侧面看待这个问题。他们思考:如果引入的是积极反馈,那么外界刺激的波动,又会引发什么事情?研究耗散论的普里高金指出:积极反馈在系统中的存在,会使得外界环境的波动,得到惊人的放大,直到现存均势被破坏,现存结构被粉碎。而这旧结构解体的过程,往往并不一定伴随着混乱和崩溃,而常常是建立全新的更高级的结构的过程。他从物理和化学反应中观察到这类现象,而这不光有纯科学的意义,而是具有哲学共性的,也就是所谓的“秩序来自混乱,从波动中建立秩序”。这种意义下的外界刺激(波动),就是机会,产生新结构的机会了!所谓“机遇只光临有准备的头脑”,说的也是这样一个具有了敏感的正反馈特性的人吧。
综合起来,前述两种观点,适合于两种不同的条件。对于远离平衡态,积累了种种信息和资源,具有了相当的正反馈的情形而言,刺激、挑战就是机会,就是新旧交替的机会。但是对于平衡态,或者具有负反馈的,相当稳健的系统而言,刺激和挑战,是应当努力衰减掉的。这也分别对应我们面对挑战的两种态度。准备好了的时候,就欢迎挑战;还欠缺的时候,别硬撑着,能闪就闪吧。
研究还指出,这个新的结构,其内部关系更紧密和复杂,对外则需要更多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互来维持。近来有种慎独的体会,似乎也正反应了这个规律。慎微的体会,是否表明系统的不稳定性,仍处在变革的范围内?
当旧的平衡打破,新的结构出现以后,需要重新审视自我及外在的历史、当下与环境的关系。个人的经历不管怎样丰富,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同一件事,却能够产生千百种不同的理解。所以历史和环境都需要重新解释。有学者说过: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他大概是说的是历史都是按当代的思维模式被理解。这个工作重要而且必要,会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尽管意识到新旧结构的更替,但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更替会带来多大的影响。这个有意识的过程,会使新结构进一步巩固并发展。
篇五:第三次浪潮读后感
《第三那次浪潮》是阿尔温.托夫勒(Alwin Toffler)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关于未来的一本涉及诸多领域的书。
这本书中所描述的很多事情已经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实现了。由于这本书的巨大成功托夫勒也被誉为未来学家。 读这本书,感觉很晦涩,很难读懂。其中的很多东西都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但我从本书中学到的一知半解也使自己受益颇多,这本书使得我认识到了社会变迁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一个文明被另一个文明所代替不是一帆风顺的,就像我们每个人要获得成功一样,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在文明更替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机会,但是这个机会只有那些能够洞察未来,并且能够迅速行动的人利用,同时,文明的更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渐进的改变,只是在这渐进的过程中我们都没有去想,去看,去关注这些微小但是很重要的变化。这就像现在低碳经济的到来,可能会使得以煤石油等化石燃料为主的时代的终结,而一些清洁的新能源将会越来越重要,当然和第一次了浪潮的农业文明向第二次浪潮的工业文明转变一样,这些变化将会慢慢的被人们所熟知。但是作为我们准备在能源行业工作的人就要懂得这些变化,在这次浪潮中占领先机。
《第三次浪潮》作者智慧的博大是我所不能体会的,我只把我理解到的一些写出来。当然作为一本好书,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