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有两大误解百亿私募世纪前沿陈家馨对抗量化周期一手策略升级一手多策略配置

近两年,随着量化规模的爆发式增长,量化私募在A股的权重快速上升,其对市场的影响力备受关注。

快速发展的量化私募们,自去年9月以来也陷入了业绩回撤的困境。近两周,遭遇一系列挫折的头部量化的超额收益终于有所反弹。

高频策略一直被视作国内头部量化私募过去几年蓬勃发展的核心武器,随着量化市场的扩容,量化策略是否必然从高频转向中低频?市场对量化高频有哪些误解?如何看待量化私募的的业绩回撤问题?怎么抵抗策略的周期性的波动?量化长期的发展前景如何?

近日,百亿量化私募世纪前沿资产创始人陈家馨接受了券商中国记者的专访。在陈家馨看来,高频策略是一个方向明确、特别尖端、需要不断钻研的领域,但高频本身就是一个总量,到了上限时,必然会往中低频方向去做。不过,市场对高频有两大误解,分别是赚钱稳、容量小。即使都是高频能力强的机构业绩也可能有会比较大的差别,所以需要同时兼顾高中低频段。“中低频的策略的质量足够高,高频的水平足够好,才能保证策略的表现比较稳定。”

谈到量化的回撤,陈家馨表示,这其实是一个周期性的问题,但这次周期波动性的强度还是超出了市场预期。量化机构应该从两个方面提升抗周期性,一方面进行策略升级,另一方面加强多策略配置,也就是说在做好深度的基础上还要拓宽广度。

展望国内量化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陈家馨认为乐观而明朗。而哪一些机构能够走出来,在他看来,第一要敬畏市场,第二要真正理解量化底层的东西。他指出,做量化的很多人,大部分脑子都很好使,都是顶级名校毕业,获得过各种竞赛奖项,最后拉开差距的就是谁能够钻研的足够深。不能只是解题的学霸,最主要还是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探求数据、现象发生背后的真正原因,只有深度研究才有效率,才能持续累积优势。

陈家馨,世纪前沿创始人、核心投资经理,香港中文大学量化金融学士。10年量化从业经验,曾任海外金融机构董事总经理,管理自营投资组合;2015年发起成立世纪前沿,目前公司管理规模逾百亿。

从高频到中低频,始终追求第一性原则

券商中国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您的个人经历?为何进入量化投资行业?

陈家馨:我很早就确定了量化投资这个职业方向,我本科是在香港中文大学读计量金融,2010年在学校认识世纪前沿现在另一位合伙人吴敌,当时他在读博士,拿到一个香港政府创新基金的资助,做金融科技方向的创业,我们就开始一起合作研发量化模型。最初是做港股市场的量化策略,后面转型主做商品跨境套利。2015年回到深圳创立世纪前沿公司,2018年申请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

我们的投研团队在2019年前专注于自营交易,以期货高频及股票高频交易为主。2019年开始转向资管业务,到目前为止,每年的超额收益都在30%以上,公司管理规模逾百亿。

券商中国记者:你们目前主要有哪些策略?在量化研究和因子的挖掘上,有哪些重要的原则?

陈家馨:我们是以高频策略起家,自营业务还是以高频为主。资管业务方面,目前主要的管理规模为股票策略,包括指数增强、股票中性、量化多头等,另外去年也正式上线了CTA策略条线。

在量化研究和因子挖掘方面,我们追求原理上符合第一性原则。就是当你观察到市场中的一个现象,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现象发生,理解背后的原因,并能在数据上证实它。要总结一套有效的观察方法,理解底层逻辑,并且将它用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还要监控并验证是不是有长期的持续性。

同时,我们对因子的质量要求很高,一定要逻辑清晰,经得起推敲,保证提取的都是有效信息而非噪音,我们是行业中使用因子数比较少的一家,追求“少而精”,这也是源于我们对行业的整体判断,就是同业之间都会有一个相似度,竞争一定会越来越激烈,当大家的整体超额水平下降的时候,只有做得足够深入,才能继续保持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券商中国记者:随着量化市场的大扩容,竞争不断激烈,不少量化策略也开始从高频到中低频策略,如何能更好的适应这种变化?

陈家馨:高频策略是一个方向明确、特别尖端、需要不断钻研的领域,做高频的人都知道要追求的是什么,比如延迟的改进、策略进步的方向都是很明晰的。但高频本身就是一个总量,到了上限时,必然会往中低频方向去做,我们也是这样,觉得想要继续获得提升,就需要从高频拓展至中低频。当然我觉得市场可能对高频这个词有两个层面的误解。

第一,认为高频就等于稳定,做高频赚钱稳,不会亏钱。其实高频有一点这样的特性,量化预测基于信号强度乘以宽度的概念,宽度可以是品种的数量,也可以是预测的频率。如果是高频的话,宽度是更宽的,但是因为有周期性的问题,容易先达到整体性饱和的特点,没有办法脱离指数波动来做高频,毕竟还是要持有一揽子股票,收益会因为周期性衰减到一个程度以后,就不那么明显了。

第二,认为高频就等于容量小。应该说只会高频的话,确实容量小。但在执行层面上,不同的机构差距较大。比如,我们有一样的中低频信号,但是我的高频实力很强,意味着在交易执行的层面,能够通过在市场做一些微观的预测和优化,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和损耗,这样换手成本相对更低,最后的表现就会好一些。这样就可以转换成收益的提高,也可以转换成容量的提升,容量和收益是可以互换的。我们提升整体策略容量的上限,靠的就是高频的执行能力。

事实上,即使都是高频能力强的机构业绩也可能有会比较大的差别,所以需要同时兼顾高中低频段。所以我们的想法就是要保证中低频的策略的质量足够高,高频的水平足够好,从而保证策略的表现比较稳定。

券商中国记者:从高频到中低频的拓展推动了你们从之前的纯自营转做资管,规模快速扩张,你认为自营和资管有什么样的区别?业务的转换是否会遇到一定困难?

陈家馨:最开始我们做商品跨境套利和高频等都是偏自营的策略,后面开始开发A股市场的中低频策略,这时策略容量就大了很多,容量大了以后,我们就必然需要去做资管,因为如果不做资管,就没办法去扩建团队,没办法在这个市场竞争。所以当我们的策略容量较大的情况下,就自然而然的需要把资管规模提升扩大,从而维持一个有竞争力的团队规模,不断进步。

自营和资管在原理上没有太多的不同,都是运用第一性原理理解背后每一个现象发生的原因,我们不觉得转变有多么困难,只是对市场的了解和对一些特定细节的认知上面会有些许差别,比如高频从单品种到多品种。风控方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同时交易那么多品种,需要时间进行比较深的积累。

从深度到广度,多策略抵抗周期性

券商中国记者: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量化私募纷纷回撤,超额收益消失不见,不少指数增强产品的回撤幅度甚至超过了指数本身,背后主要是什么原因?

陈家馨:这其实是一个周期性的问题。本身所有的策略都会有一定周期性,任何一个策略必然会有好的时候,也会有差的时候,而且这种好和差会有一定的延续性。这是因为任何的策略,只要它表现连续的好,必然就会吸引很多的资金涌入到这个策略中,而市场本身的容量首先是有上限的,其次也是波动的,就是说它在不同的时刻,能容纳的资金量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所以当市场像去年的五、六、七月成交量比较大的时候,整个市场容量比较大,那些容量规模比较大的策略类型因为此前一段时间表现比较好,头部机构募资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又吸引大量的资金再进去。整个的叠加效应,就出现了那段时间很多私募超额收益又好、规模又大,市场的整个成交额也在上升。

而到了9月份,整个循环开始反过来,市场的量已经很大,之前很多私募都把策略换到了拼量价的类型,使得这个策略本身的容量过大了,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回撤现象。其实也并不是一个永久性的问题,这个阶段也还是可以有一些应对的方法,不一定要降资金量,还可以通过策略的调整,去做频率更低或者一些非量价的策略,市场上还是有一些洼地的。后面大家又开始改变策略,最终整体会适应市场,换到一个新的状态里面。

券商中国记者:面对市场风格的剧烈切换,您觉得量化私募应该如何应对?

陈家馨:我们对于出现这种周期性其实是有预期的,但这次周期波动性的强度确实比我们预想的要强。我们此前的想法是研究做得足够深,做得比同行都超前一些,就能够较好的应对周期性,但这次市场波动的强度让我们觉得,要把资管工作做得尽量的抗周期性,还需要拓展广度。

具体有两个可以去做的方向,一个是对已有策略的升级。就是在策略层面、信号层面做得足够深入,让整体的业绩报酬水平能够比较稳,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都不要太差。

另外一个就是,拓展更多的策略类别。首先要有不同类型的、各自之间相关性低的策略,比如我们也开始布局CTA中性策略,后面会推出比如CTA+指数增强这样的多策略产品。同时也是希望借此帮助投资者做好资产配置的工作,对于大部分的投资者而言,自行做资产配置其实是有比较大的考验的,通过这种多策略配置,整体来看投资者长期收益会更稳定,持有体验也会更好。

券商中国记者:今年宏观形势复杂,在对资产配置的选择上,你们有什么想法?看好哪一类策略的发展机会?

陈家馨:对于宏观大周期的预测,这属于单点预测,容错率不高,而我们做量化实际是追求预测宽度,预测宽度的来源只能是频率或者是样本数。所以,如果从长期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更合理的做法其实是做一个相对均衡的配置,各个类型资产(策略)都配置,并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长期来看,投资者持有体验会是最好的。因此,也是比较看好相对混合策略的产品,这也是为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从量化1.0到量化3.0,坚持做研究型机构

券商中国记者:在您看来,量化投资公司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陈家馨:在量化1.0的时代,一个人就能做交易;量化2.0时代,平台系统能把数据、交易接口、年报平台等分拆开,将交易流程化,每个专业人士只负责自己一小块东西,拼起来成为整体性能很高的策略,但缺点也很明显,上限比较低;量化3.0时代,需要团队协同,研究部负责深度研究,组合部负责资产配置,风险和收益更合理。这种3.0的方式初期投入大,我们在2018年花了一年时间来做,到现在已经能看到一些成效。我们的目标是在深度的基础上进行广度的拓宽,从一个专业、尖端的细分领域扩展向更宽阔、更广大的领域。

具体来看,第一,无论是组建团队还是做研究,我们都是按照第一性原则,做自己的策略,而不是指望其他人带一套策略进来,我们所有东西都是自己写的,并坚持做一个研究型的机构。

我们没有限制一个研究员只做高频,只做股票或是只做CTA,我们整个研究部是相通的,很多的研究员同时在两个领域甚至三个领域都有涉猎,可以自由选择,比如说做股票有了新的想法可以在期货CTA上测试和验证,道理都是相同的,方法上期货和股票也是通用的,这样成本很低。

券商中国记者:那您认为一个好的量化研究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陈家馨:最主要还是好奇心。对探究数据背后的原因,是否想得足够深、问的足够多,做量化的很多人,大部分脑子都很好使,都是顶级名校毕业,获得过各种竞赛奖项,比如北大清华等一线学数学、物理、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在这样的基础上,最后拉开差距的就是谁能够钻研的足够深。有一些只是解题的学霸,只是调一调样本就提交了,就是想的不够深的特征,不只是表面的数据,要分析它因子底层到底是什么样的逻辑,只有追求深度才有效率。

券商中国记者:怎么看待量化长期的发展前景,什么样的公司未来会发展的更好?

陈家馨:量化就是一个投资方法,它的有效性已经被充分验证,比如美国前十大对冲基金大部分都是量化。相对于主观来说,量化的优势在于宽度,可以覆盖更多的东西,主观在于深度,可以对单个的标的研究足够深,所以是两者互补的。

具体到国内,随着中国的国际金融地位的上升,企业的融资不断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化未来必然会发生,这使得国内的资产最终在全球资产中将占据着一个相当大的权重,仍然处于一个成长上升期,在这样的背景下量化的发展前景依然乐观而明朗。

哪一些机构能够走出来,我觉得第一要敬畏市场,不要犯那种一波把自己赔进去的错误,进入自己不了解的领域。第二真的理解量化底层的东西,研究根基要扎实,对市场有清醒的认知,需要持续的研究积累和进步。

责编:杨喻程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高频有两大误解百亿私募世纪前沿陈家馨对抗量化周期一手策略升级一手多策略配置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