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实习生黄晓颖 上海报道
随着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发布时点临近,机器人板块取代新能源汽车,成为资本市场上机构调研和资金关注的“C位”。
Wind数据显示,7月共有559家上市公司接受机构调研。其中,工业机械行业接待调研的公司数量最多,达到了50家,其次是电气部件与设备行业,有39家公司接受了调研,第三是基础化工、汽车行业,均有26家公司调研。
其中,工业机器人龙头埃斯顿(002747.SZ)接受调研的次数、接待机构数均位居首位,达到21次、473家。
市场行情上,近期机器人板块快速拉升,机器人概念一周上涨超5%,个股方面,鸣志电器实现5连板、中大力德6天5板、秦川机床4连板。
超百家机构齐聚机器人板块
7月,埃斯顿吸引了21次、473家机构调研,领跑A股。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埃斯顿起家于细分领域数控系统,是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龙头,其主要从事高端智能机械装备及其核心控制和功能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系统化智能装备自动化控制解决方案。
根据最新的一份调研记录,埃斯顿2022年设定的工业机器人出货量目标为1.6万台-1.8万台,具体细分行业包括光伏锂电等新能源、金属加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重工行业、3C和PCB行业以及其他行业如包装、建材家居、食品等。
其还提到,此前收购的海外公司Cloos今年订单情况较好,目前面临的主要是海外供应链的压力,在产品交付方面有一些困难。
7月早先的一份调研记录显示,埃斯顿二季度的订单逐月增加,在六月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尤以光伏、锂电等为主的新能源行业的需求强劲,预计下半年仍将保持快速的增长。
8月1日,就订单和业绩相关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埃斯顿,相关人员表示,“公司目前处于缄默期,不方便回答问题,但目前总体订单充足,一切经营正常。”
除了埃斯顿,在被调研机构数量的排名中,进入前十的还有汇川技术(300124.SZ)。该公司合计在7月被调研2次、吸引179家机构。
在被投资者问及公司在“机器人视觉识别动态抓取”方面的技术水平及推广情况时,汇川技术8月1日在互动平台表示,该技术为成熟技术,已广泛应用。
此外,凯尔达(688255.SH)、汉宇集团(300403.SZ)、中大力德(002896.SZ)等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出现在调研名单中。
凯尔达主要提供焊接机器人及工业焊接设备,其在7月接受机构调研表示,公司工业机器人的订单在六月份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在持续增加,但因原材料供应和产能等原因,面临一定的交付压力。
汉宇集团子公司同川科技的主要产品包括非标自动化生产线、冲压机器人、谐波减速机等。中大力德主营业务为机械传动与控制应用领域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
机器人板块为何在近期突然火热?
哈工智能(000584.SZ)以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为主营业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对于机器人的需求很大,无论是用于制造场景的工业机器人,还是用于生活场景的服务机器人,国内市场对于机器人这个大品类的需求是全面开花。‘人形机器人’也有国内企业早有布局。”
结合多家公司的调研记录来看,工业机器人行业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两方面:一为制造业整体复苏,机器人自动化需求较为旺盛;二便是新能源汽车、锂电、光伏等高景气下游的扩产拉动。
从消息面来看,则是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刺激。马斯克此前将原计划8月19日举办的特斯拉AI日改为9月30日举办,届时将发布Optimus(“擎天柱”)原型机。去年马斯克就公布了人形机器人Tesla Bot(Optimus)的概念。
减速器业务最“吃香”
虽然市场关注度高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概念到落地、从落地到激发市场需求,“人形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述哈工智能相关负责人认为,“人形机器人大发展的前提是能够降低使用门槛、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具备真实切中消费者需求的应用价值。就人形机器人本身而言,对智能化水平、通信、执行、传感等方向的要求非常高,最终较为理想的人形机器人一定是经过多次迭代,不断打磨后的产品。”
就产业链发展而言,他向记者分析,“机器人产业链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机器人本体,以及下游的系统集成和终端应用。人形机器人的发布对产业链上游的推动力更大。原因在于,其对于核心零部件的需求相较于传统机器人,需求量更大、精度灵活性要求更高。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化,将会优先带动核心零部件走向更快更好的方向发展。”
而在这些核心零部件中,多家机构认为,由于人形机器人自由度高达3040个,远高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2-6个,与人形机器人自由度成正比的减速器、伺服系统市场空间有望打开。
凯尔达就表示,公司工业机器人的订单在六月份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在持续增加,另外其机器人产品已批量进入重点汽车制造厂商的生产制造领域,其中伺服焊接机器人已在广汽乘用车和奇瑞新能源汽车等多家车企得到良好应用。
减速器业务则成为机器人板块分支中的最大“赢家”,机构纷纷询问研发进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汉宇集团与中大力德均为A股减速器龙头企业,国内减速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还包括绿的谐波(688017.SH)、双环传动(002472.SZ)、秦川机床(000837.SZ)等。
仅在上周(7月25-29日),有逾10家公司的近20份调研报告涉及机器人相关话题,而关注减速器业务的报告就有8份。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工业机器人领域主要使用两类减速器: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机。调研情况显示,机构重点关注谐波减速器,其主要用于轻负载的小臂、腕部等机器人手臂上,而此种机器人多应用在3C、消费等下游领域,因此需求量较大,被认为可能成为人形机器人主要解决方案。
中大力德、汉宇集团、秦安股份(603758.SH)、万里扬(002434.SZ)、永茂泰(605208.SH)等公司的调研纪要里均涉及减速器相关内容。
据中大力德介绍,RV减速器的特点是过载能力很强,可以使用在比较大的受力场景,谐波减速器因为柔轮的壁较薄,相比RV减速器无法负载很大的冲击,本身谐波减速器的齿也比较细,更适合受力比较小的场景应用。
就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与国外龙头的对标情况,中大力德称,公司产品在精度、刚度、噪音等方面已做得比较好,但较纳博特斯克和哈默纳科两家标杆日企,其认为在实际负载寿命和大批量产品的稳定性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根据麦肯锡预测,长期来看,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可达120万亿级别,是一个崭新且空间庞大的蓝海市场,并且未来五年营收都有翻倍的空间。具体到谐波减速器市场,中金公司预测2025年工业机器人用谐波减速器市场规模28亿元左右,叠加协作机器人、机床等应用场景,总市场规模可近40亿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工业机器人龙头,疯狂并购,成王or败寇?
作者/星空下的锅包肉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油麦菜
近日,特斯拉(TSLA)宣布,将于9月30日亮相首款人形机器人——Optimus( 擎天柱),再次掀起了机器人热潮。
事实上,机器人并不是一个新概念。202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已达335.8亿美元(约合 2247亿 元人民币)。其中面向工业领域的 工业机器人占比最高 ,达43%。
不过在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一向由 国际 厂商 主导 。 四大家族 (日本的发那科、瑞士的ABB、日本的安川电机、以及德国的库卡)市占率合计超40%。
好消息是近年来,国内企业也正在崛起。紧随其后的 埃斯顿 (002747)和 汇川技术 (300124),如今已经成了 国产替代 的希望。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俩企业在工业机器人这条路上走了多远?横向对比,哪个更强?
一、买买买,买出了完整产业链
埃斯顿是一家典型的、靠买买买发展起来的公司。埃斯顿的 核心竞争力 ,就是买出了几乎 完整的产业链 。
埃斯顿起家于数控系统(即数字控制系统),而后拓展了电液伺服系统和交流伺服系统。再然后,在 伺服技术 的基础上,于2011年进入了机器人领域。
先插一句,解释下什么叫伺服系统?
所谓伺服,是希腊语“奴隶”的意思。也就是说,别人让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而伺服系统,就是按照控制命令的要求,进行响应的系统。
伺服系统是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之一。 伺服系统+减速器+控制系统 ,三项成本占总成本60%-70%。其重要性,堪比新能源 汽车 的电池+电机+电控。
埃斯顿在伺服技术的加成下,切入机器人赛道也算水到渠成。不过,埃斯顿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此。
2015年埃斯顿上市,有钱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 疯狂收购 。收购标的包括具备3D视觉技术的Euclid、具备世界顶尖的运动控制技术的TRIO、具备微型伺服驱动器技术的Barrett等。
通过这一系列收购, 埃斯顿 一边巩固核心技术,一边填补自身空白。时至今日, 零部件自给率 已达 80% 。
还没完。
零部件自给,只是掌控了上游。这样生产出来的机器人,称之为机器人 本体 。距离实际应用,还差一步 系统应用 集成。通俗点讲,就是把一个标准化的机器人,针对具体 应用场景 进行改装。
如果没有人来负责机器人集成,那么生产再多的本体,也不会有人买。所以埃斯顿,又下场了。
2015年上市前,埃斯顿只有家电、金属板材两个应用方向。2016年后,埃斯顿进一步将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展到了智能压铸、智能 汽车 焊装、焊接等领域。当然不出所料,都是买来的。
其中,埃斯顿2019年收购的CLOOS,在机器人焊接领域,世界领先。
如今,埃斯顿 上游自主 , 下游可控 。其一体化程度,完全不弱于国际四大家族。
相比之下, 汇川技术 的产业链布局明显差点意思。
汇川是国内 工控 (工业自动化控制) 龙头 。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等业务本就是汇川的主业。所以在上游核心零部件环节,汇川也大部分能够实现自给。
也就是说,埃斯顿和汇川都能够很大程度 控制上游 , 降低成本 。或许这就是二者能够成为国内龙一龙二的根本原因。
但汇川止步于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没有下游的系统应用集成。这就意味着:
因为工业机器人赛道,上游搞技术,下游搞市场,其利润水平都明显高于中游的本体生产。所以理论上,上下游 延伸越广 ,盈利 能力越强 。
乍一看,埃斯顿的产业链优势就这么明晃晃的摆在这。
但再一看,真的是优势吗?
二、买买买,留下了并购后遗症
埃斯顿靠买买买,买出了完整产业链。但与汇川相比,是福是祸还很难说。
1.下游应用虽广,却拖累了营收增长
2021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本体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104.7% 。焊接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营收同比增长 153% 。
然而,本体+焊接工业机器人+其他应用机器人,综合营收仅同比增长了 20.42% 。
这就说明,埃斯顿倾情打造的多条应用线,除焊接机器人外都成了拖后腿的。其 市场规模 很可能都在萎缩。
2.产业链更完整,毛利率却更低
前面说过,埃斯顿产业链更加完整,理论上利润更高。不过只是理论上。
2021年, 汇川 工业机器人的毛利率是 46.09% 。而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统(本体+系统集成)的综合毛利率,却只有 32.46% 。
核心零部件是工业机器人主要成本。埃斯顿和汇川都不具备生产减速器(三大件之一)的能力,其他零部件基本都能自给。二者可以算得上打平。
唯一的区别在于,一个是 买来的 ,一个是自己的 老本行 。
而最后,实际盈利竟然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是不是说明,埃斯顿买来的,终究不如汇川自研的?
3.管理费用高企,商誉减值埋雷
靠并购成长起来的企业,往往都会存在一些后遗症。
首先,整合管理难度大。汇川技术的 管理费用率 ,始终稳定在5%左右。而2022年一季度,埃斯顿的管理费用率,已超 13% 。
其次,并购需要资金。虽然埃斯顿靠定增解决了很大问题,但其账面 60% 的 资产负债率 ,仍然远超汇川的40%。
汇川每年还能实现正向的 利息收入 ,而埃斯顿通常要承担2%左右的 财务费用率 。
第三,并购绕不开的话题,是 商誉 。
2019年,埃斯顿收购CLOOS后,确实令业务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同时,商誉也从4.7亿,增加到了 14.86亿 。
什么概念呢?
截止2021年三季度末,埃斯顿净资产合计29.17亿。而商誉14.86亿,已达 净资产的51% 。
商誉本质上,就是并购时多花的钱。虽然名义上是一项资产,但根本没有实际价值。一旦经营不顺,商誉会第一个减值。
不知道净资产还不到30亿的埃斯顿,能不能背起这样的损失?
三、携手的伙伴,也是彼此的对手
往好了看,上下游一体化的埃斯顿,正在沿着四大家族之首——发那科的老路走。2020年,埃斯顿的毛利率已超ABB和库卡,与发那科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这一点,是让人骄傲的。
只是并购之后,管理费用高企,商誉减值埋雷。另外买回来的大部分系统集成业务都在萎缩,毛利率也被汇川甩开了一大截。
埃斯顿和汇川技术,在携手取代四大家族的同时,也会成为彼此最强的对手。不知道埃斯顿的龙头宝座,还能坐多久?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原型将于在9月底公布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原型将于在9月底公布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原型将于在9月底公布,此前,第二个人工智能日被宣布推迟到9月30日,马斯克在推特上写道:“到那时,我们可能有一个擎天柱的原型机在工作。”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原型将于在9月底公布。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原型将于在9月底公布1
6月21日,彭博科技转发了一则推文,称马斯克正在接受彭博社总编辑 John Micklethwait采访,当被问及即将在9月底展示的人形机器人时,特斯拉CEO马斯克表示,在9月底研制人形机器人原型,应该成立一个人工智能监管机构。
特斯拉方面,人形机器人Tesla Bot Optimus(擎天柱)原型机即将现身9月30日的特斯拉AI日,“硅谷钢铁侠”马斯克更暗示,这次AI日将是“史诗级别”。当然马斯克的这个采访,带来的外部势力的影响力确实不小,直接就是导致我们的A股机器人有关的公司集体大涨。
那么我为什么会关注这件事情,核心原因就在于人型机器人是人类社会在这个世纪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也是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一个新的议题,就是关于人口出生率的争议。
目前全球都面临着人口出生率下降的局面,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否有必要鼓励生育?我们人类的生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发展经济,那么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发展人型机器人,然后来大面积的取代人类的生产劳作。
按照科技趋势下的社会模式,人口的出生率是出现大幅度缩减的,然后借助于人口的缩减,以及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人型机器人的发展,人类扮演的角色不应该是承担着具体的生产任务,而是思想、人文、艺术、技术等方面的创新,以更好的管理类人机器人从事大部分的生产任务工作。
而这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是一个科技伦理层面的问题,以后有机会我专门开个系列课程来谈论这个问题。
回到马斯克的人型机器人问题上来,特斯拉内部将Tesla Bot命名为“Optimus(擎天柱)”。其身高1.72m,重量57kg,负载20kg(手臂附加5kg),行动速度最高可达8公里/小时。其表面由“轻质材料”制成,比人的皮肤更为光滑。
同时,“擎天柱”面部有一个屏幕,可显示具体信息;并拥有人类活动水平的双手,四肢由40个机电执行器控制;双脚可感应反馈,实现平衡和敏捷动作。这款机器人头部将配备与特斯拉汽车相同的智能驾驶摄像头,内置FSD芯片,并与汽车共用AI系统。因为之前马斯克就谈论过,“可以说特斯拉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我们的汽车差不多算是有轮子的半感知机器人”。
在今年1月,马斯克就谈论过他的这个人型机器人,这是特斯拉今年“最重要的产品”,其地位甚至高于汽车。假若特斯拉得以完成研发生产,假若“擎天柱”能完成目前只能由人类完成的任务,便有可能“彻底解决劳动力短缺,颠覆现有经济模式”。
然后,今年4月,马斯克在采访中特别设想了该机器人在家庭环境中的功能,将其称作一个拥有多元化应用及形态的伙伴机器人。在4月的采访中,马斯克透露,特斯拉将在未来两年内量产“擎天柱”。规模降本效应之下,最终其成本将比汽车还低。那么根据采访主持人安德森当时预计,大约是25000美元(约合15.95万人民币)。
可以说,马斯克今天的`采访告诉了我们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第一就是人型机器人一定会在这个世纪成为现实,并且有马斯克这样的奇才进入之后,我对于人型机器人在这个世纪达到类人,甚至是在一些执行与学习方面超过人类非常有信心。
我们看到不论是机器人,还是新能源汽车,在马斯克进入之前,这两个领域一直都在发展,但是一直无法真正的突破商业化应用的那个点,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就是因为马斯克的特斯拉,然后就真正将汽车产业带入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并且这种变革是传统汽车企业根本预料不到的事情。
因此,这次马斯克进入人型机器人行业,将会加速让类人机器人真正的进入到我们人类社会的生活中;
第二个问题就是当前马斯克推出的人型机器人还只能适用于特定的机械行业,还无法满足于实现人类生活助理这样的角色。但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技术的不断迭代之后,最终人型机器人将会进入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的生活助理与生活伴侣。
不久的将来,养老靠谁最靠谱?就是类人机器人。而当人型机器人的时代正在开启的时候,我们或许需要思考的是,我们人类存在的价值是什么?我们与人工智能机器人之间未来的差异在哪里?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原型将于在9月底公布2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宣布于9月30日(原定于8 月19日后推迟)举办第二届“人工智能日”,“展示该公司项目许多很酷的更新”。
去年的这一活动重点在于展示自动驾驶项目,也宣布了“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计划”,该计划被称为“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
此前,第二个人工智能日被宣布推迟到9月30日,马斯克在推特上写道:“到那时,我们可能有一个擎天柱的原型机在工作。”
马斯克21日在卡塔尔经济论坛上接受采访表示,“希望我们能有一个有趣的原型机展示给人们”。
“在特斯拉,我们有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团队,我正在与他们密切合作,希望在9月底前制造出人形机器人的原型,我认为我们正在朝着这一点前进。”
马斯克还暗示,为了证明特斯拉是一家“真实世界的人工智能公司”,还将在大会上展示其他东西。
“我们举办这类人工智能日活动只是为了强调,特斯拉不仅是家汽车公司,在我看来,我们是现实世界中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
马斯克此前曾表示,他相信初代机器人将于2023年开始生产,能够执行诸如接送食品杂货等任务。
此外,马斯克解释说,擎天柱的开发是为了在必要的情况下人类可以超越并压制它,他强调人形机器人不会构成任何威胁,因为它的控制将是分散在多个方位的。
马斯克曾播客上表示,他的特斯拉机器人有一天会成为人类的同伴和工人,他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可以培养出独特的个性,并不是所有的机器人都一样。这种个性可以进化到与主人匹配,或者随你喜好去发展。”
预计特斯拉还将在未来提供其超级计算机Dojo的更新,该计算机在去年的人工智能日期间发布,特斯拉的自动驾驶项目也将进行全面更新。
最后,马斯克呼吁机构监督并规范人工智能的发展,以达到“以科技助人类发展”的目的。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原型将于在9月底公布3
美东时间6月21日,“硅谷钢铁侠”马斯克接受彭博总编辑John Micklethwait的采访,并确认特斯拉将于今年9月30日推出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原型机。
受此消息影响,大洋彼岸的A股机器人板块近两日大涨。今日收盘,传统工业机器人中技术领先的减速机厂商绿的谐波喜获20cm涨停板,申万机器人板块中18只个股中有12只飘红,5只个股涨超7%。
国盛证券研报分析认为,从相关产业链分析,人形机器人涉及到自动驾驶、视觉导航、传感器技术等多个技术融合,机械产业链方面主要涉及到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系统、驱动器等)、机器视觉等方面,
根据工控网数据,按成本拆分,伺服系统/控制器/减速器/本体制造分别占工业机器人成本的24%/12%/35%/23%,其中上游核心零部件成本合计超70%,随着机器代人浪潮加速,我们认为相关产业链具备较大成长潜能,尤其是上游核心零部件有望直接受益。
其实早在去年8月,马斯克就在特斯拉人工智能日上发布了特斯拉机器人。据马斯克介绍,擎天柱是高约172厘米、体重约56公斤、负载20kg的人形机器人,身体由轻量材料覆盖,头部为扫描外界信息的屏幕,双手功能已达到“人类水平”。在软件层面,该机器人采用特斯拉 Dojo(道场) 机器学习培训系统,芯片为自研AI训练芯片D1。
同时,擎天柱还将和特斯拉共用自动驾驶软件系统(FSD)以及摄像头系统。
“特斯拉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公司,因为我们的汽车就像轮子上的半感知机器人。”马斯克对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充满自信,预计擎天柱量产后,其成本比汽车还要低,售价约为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74万元)。
事实上,马斯克将人形机器人项目视为特斯拉今年首要目标,在接受彭博采访时称,自己和特斯拉团队正在加速推进机器人项目进程,确保擎天柱在9月底能面世。
为何马斯克急于推出一款人形机器人?按照马斯克的设想,擎天柱将代替人类从事“危险、重复、无聊”的工作,既可以给特斯拉拧螺丝,也可以帮助人类去买菜,甚至成为人类的“伙伴”。今年9月推出原型机后,预计明年擎天柱可能在部分应用场景使用,随着项目进一步发展,预计2025年擎天柱的应用场景将快速增长。
但有分析人士认为马斯克“不务正业”,特斯拉超跑、皮卡、重卡项目已数次跳票,具体量产时间尚不知晓,特斯拉今年也未推出新车型。为了维持投资者长期热情,保证公司股价,需要提出新概念进行炒作。
尽管外界对特斯拉机器人项目存在质疑,但马斯克认为,未来全球市场,劳动力短缺问题加剧,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后,将有效解决劳动力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内华达州工厂日前共解雇500多名员工。马斯克早前在内部邮件中指出,全球经济不景气,特斯拉将裁掉约10%的员工。在接受彭博采访时,马斯克特别提到,“我们极度忧虑的是,如何才能让工厂保持运转,然后给工人发工资,而不至于破产?”
短期来看,劳动力暂时不会出现问题。但在生产成本上,机器投入使用后便不需要额外工资,用擎天柱取代流水线工人,也有利于特斯拉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不过,摆在马斯克面前仍有一个难题——擎天柱的量产。目前,全球最先进人形机器人公司是波士顿动力公司Atlas,拥有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背景。2013年,波士顿动力发布1.5米高的两足机器人Atlas和四足机器人(机器狗)Spot,除了常规行走、跑步能力,两款产品还具备跑酷、体操等功能。但波士顿动力认为产品还不具备商业化能力,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研发周期更短的擎天柱产品力又如何,其量产进程真如马斯克设想那样顺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