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不受监管,证监会整治私募

昔日私募冠军叶飞爆料事件持续发酵

证监会对伪市值管理“零容忍”

中国基金报记者 吴君

近期,昔日私募冠军叶飞通过微博爆料部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联合机构坐庄一事,在A股市场中掀起轩然大波,被点名的中源家居等公司股价出现连续大跌。目前证监会已针对此事进行立案调查,对伪市值管理“零容忍”。业内人士认为,这对净化市场生态有好处,打击伪市值管理的灰色产业链,维护广大投资者利益。叶飞事件是一个推手,会加速让部分中小市值公司、垃圾股无人问津。

“叶飞事件”持续发酵

证监会对伪市值管理“零容忍”

今年5月9日,微博大V叶飞通过“叶飞私募冠军直说”发文称,通过中间人参与中源家居的市值管理,联系一些公募基金经理和券商资管买入中源家居股票,但公司股价跌停,蒙受了损失,盘方赖账不付尾款。

5月14日,叶飞又发微博称,“计划爆料18家上市公司”。他还点名了东方时尚、维信诺、昊志机电、隆基机械、今创集团、法兰泰克、祥鑫科技等。一些被点名的上市公司纷纷发公告澄清与叶飞事件无关。

5月16日,证监会表示,针对近期媒体报道有相关方涉嫌合谋实施不法行为等问题,根据交易所核查情况,证监会决定对相关账户涉嫌操纵利通电子、中源家居等股票价格立案调查。下一步,对于上市公司及实控人、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相关机构和个人从事或参与的,证监会将会同公安机关依法彻查严处,绝不姑息。有关案件查处进展,证监会将及时予以公布。与此同时,近期交易所也对相关公司发出关注函或监管工作函。

5月22日,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近日市场对伪市值管理比较关注,伪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实控人与相关机构和个人相互勾结,利用资金、信息优势操纵股价,侵害投资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对此证监会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势,严厉打击利益链条上的相关方,无论涉及到谁,一经查出,从严从重从快处理,并及时向市场公开。易会满提醒上市公司和实控人、行业机构和从业人员,要敬畏法治,敬畏投资者,远离操纵市场、内幕交易乱象,珍惜自身声誉和执业操纵,共同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秩序。

关于叶飞爆料上市公司市值管理一事,业内人士看法不一。“叶飞算是踩中了历史进程,现在监管趋严,‘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要鼓励吹哨人制度,举报和揭发‘伪市值管理’的行业潜规则。”北京某小型私募总经理说。

某老牌私募投资总监表示,这对市场是好事情,将灰色产业链揭露出来,如果还在参与的那些人就会有所顾忌。“伪市值管理不代表方向,是非主流的做法,有法律风险,涉及内幕交易。企业有市值的诉求是正常的,但是关键是采取什么方法,找资金抬拉股价不是正道,要真正把企业盈利做上去,会成为市场资金的选择对象,估值就上去了。”

深圳榕树投资研究主管李仕鲜认为,上市公司坐庄、市值管理是业内比较灰色的事情,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尤其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人会冒险,“伪市值管理”以前更多,但近些年监管效率提升,这类现象正在好转。

关于事件的最新进展,叶飞告诉中国基金报记者,现在还没有结束,监管说有新的资料随时给他们。要证据确凿,抓典型,等证监会调查以后就会知道。“还有别的公司,等我心情不好了,我可能还会爆料其他公司。”

未来A股市场将加速分化

垃圾股、小市值公司或将无人问津

近期,受叶飞爆料事件影响,中源家居、隆基机械、东方时尚、昊志机电、法兰泰克、祥鑫科技、今创集团等股价纷纷大跌。

前述北京小型私募总经理称,“A股最近生态一直在变,在我看来,未来市场肯定是越变越好。叶飞事件对净化市场有一定作用。”

北京一中型私募负责人称,叶飞事件不是一个转折点,只是一个推手,会加速让部分中小市值公司、垃圾股无人问津。“从卖方研究或买方公募的层面来说,花精力和时间研究中小市值公司,投入产出比太低了,所以很多大机构不可能去覆盖小市值公司,只留一些私募或民间资金参与,所以一些小公司市场关注度越来越低。”

前述老牌私募投资总监认为,叶飞事件短期对市场有影响,“我们需要回到投资本质,周一小票还受影响,如果是垃圾股跌一下,但是真成长股票还是会涨。这些都是过眼烟云,短期影响市场情绪,后面几天市场就回暖了。关键是回到企业价值本身,价值合理了去买。”

李仕鲜表示,经营较差的中小市值公司跌的比较多,“叶飞事件”对这些公司价值回归起到了助推作用。“短期对中小市值股票可能比整体偏弱,但只是短期影响,大市值公司也是从中小市值公司走出来的,中小市值公司仍然会受到市场关注。”

叶飞在接受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时也称,未来市场分化会很大,坐庄的股票会变成垃圾股往下跌,景气行业的好股票就会涨,要看资产的情况。

但是,前述北京小型私募总经理也表示,随着注册制的推行,大公司和小公司都会上市,“我认为还是有一批投资人是专门挖掘小票的,因为大公司也是从小公司慢慢成长起来的,不能一棒子打死。未来对某些行业深耕特别久的人,他们可能会专门做这些小公司,因为空间大。但是另外一批人也会专门做大票,因为强者恒强的逻辑。”

私募谈市值管理“灰色链”:

没有几个赚到钱,还不如安心做价值投资

中国基金报记者 房佩燕

对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私募坦言,这是一件正常、甚至维持市场健康的事情。只是当中环节容易出现或涉及非法或灰色地带,参与者一不小心就会中招;且过程中很少有投资人能真正地赚到钱。因此,私募表示,做市值管理还不如扎扎实实做价值投资。

市值管理很正常

但极易出现操纵股价等灰色产业链

华南一公奔私私募负责人向记者分析,市值管理从有证券市场诞生之初就一直存在,而且很流行,尤其在小公司里面,有的是阶段性需要做市值管理,有的则是长期需要市值管理;有的是为了把市值做大,有的市值管理需要做3、5年。在他看来,至少40%的上市公司,曾经做过、或者正在做市值管理。

他表示,“市值管理”从来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清晰的规则,且“市值管理”这个框太大,很多东西都可以往里装,包括增发、并购重组、搞投资者关系、纾困资金、推介路演等。他认为,市值管理其实要讲很多基本面的故事,不仅仅只用钱的。但是,他指出,每家公司做的市值管理的目的又是截然不同的,有的是踏踏实实做实业基础上做市值管理;有的则是纯粹为了阶段性的目的、拉抬股价做市值管理,这也不一定违背道德。

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值管理其实对市场有好处,是为了把公司做强做大,因为市值和公司的基本面之间往往会形成一个自我加强,市值越低公司越难搞好、越不行;市值越涨,越有能力去扩张产业、甚至做一些关联并购、然后更容易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北京一中型私募负责人也认为,市值管理是一个正常的好事。“包括上市公司按规定回购、定增这都算市值管理。这些都是基于上市公司基本面非常良好的发展前景所做的市值管理。”

不过,在这过程中容易产生灰色链条,或者发生操纵股价等非法运作。上述公奔私私募指出,只要牵扯到市值管理,就一定会涉及到信息披露、交易信息披露各个方面,都可能会有瑕疵。“毕竟涉及到二级市场的交易和上市公司内部的很多管理信息,一定涉及到非公平交易,因为参与市值管理的人肯定会提前知道或者帮着上市公司安排了很多下一个阶段的业务,对其他投资者来讲不公平,违背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

此外,甚至有不少小公司以“市值管理”的名义做操纵股价之事。他指出,有很多小公司纯粹为了拉升股价、割韭菜。“现在大家质疑的其实就是这一类。包括叶飞讲的只是他碰到的一个模式,就是短期做股价的这一种。”

上述北京中型私募负责人补充,叶飞所指的“市值管理”有坐庄的嫌疑,一旦中小市值的公司沦落到这一步的时候,其实它本身基本面一定是出问题了,二级市场流动性的风险也同步放大。这种资金还有可能反过头来挟持上市公司,配合他们做所谓的二级市场的这个价格操纵。一旦被这些资金绑架了,上市公司有时也变得身不由己。

某老牌私募投资总监则表示,作为上市公司,应该在意其市值,因为可以维持上市公司自身和投资人的利益,也能维持市场的健康。关键要看采取什么方法,操纵股价的方式不对。他表示,市值管理要回到正道上,通过向机构推荐,机构认同你的股票,然后把市值抬高,而不是通过操纵股价的方式。

此外,北京一中型私募负责人补充,即使目的不是操纵股价,但由于上市公司做不到精准跟踪资金,消息与资金不同步,所以这个过程中,“中间人”就会搞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所谓的金融掮客大概率也都不是啥老实人,他这一边跟上市公司的股东们承诺,另一边又跟资金方承诺。这里面有可能是做虚增或者说他下面对接了好几个资金。就是在于这个掮客自己搞什么猫腻了,这里面的复杂程度肯定会超出上市公司的认知,所以很容易出问题。举个例子。比如说他谈好了锁定期一年,但是资金方找不到锁定期一年的资金,但是它有可能给他拼两个半年的。那这里面如果衔接上出了问题,那有可能崩盘。”

如何避免踩坑:主要看上市公司的目的

那么,机构或者投资人如何在其中避免踩坑?

上述北京中型私募负责人分析,主要看上市公司是基于什么原因做市值管理,了解其对市值管理的需求。如果是由于经营不善、股权质押比例过高,导致资金链出现了问题,那这个即将出现风险的市值管理就是伪的;如果基于公司的未来,比如产能扩张、项目投入、股权激励、管理层持股等对上市公司有正面作用的,引入机构的这个资金来做的事,一般来说都是好的。

某老牌私募投资总监认为,合法的市值管理是提升企业价值,业务能够占市场份额多少,未来能够提升,是否选择很多赛道都是偏朝阳的。

上述公奔私私募指出,基于基本面、以合法目的的市值管理不是坏事,但对机构投资者来讲,不要牵扯到产业链里面去,因为短期利益太大。因此他认为叶飞事件是一个非常大的警示信号,投资人需要有更严格的职业道德,更严格的合规的监管和更严格的投研决策流程。

深圳榕树投资研究主管李仕鲜总结,合法的市值管理是以体现价值,实现价值为导向,股价上涨是因为对公司价值的预期。伪市值是以股价上涨一些利益体套现为目的。

没几个赚到钱

还不如安心做价值投资

不过,对于市值管理的公司,接受记者采访的私募纷纷表示,不会主动参与。

上述公奔私私募负责人坦言,市值管理没有几个真正挣到钱,最后只剩下各种纠纷。“因为股价长期涨跌跟资金关系不大,一两月可能可以干预股价,但不能影响3年、4年。真正大熊市来的时候,如15、16年,多少市值管理人都爆仓了。”他分析,市值管理需要刚好市场很配合,或者刚好这个公司这两年踩在了产业的风口上,才有可能挣钱;但绝大部分需要做市值管理是要逆势而动的,因此真正挣钱的并不多。

即便是曾经参与过该事情的叶飞,也告诉记者,“以后也不做这个事了,没有发财,不如炒股票。”

但私募也表示,也不会排斥市值管理的企业,主要还是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出发来选择。

某老牌私募投资总监表示,主要看企业价值是否好,他们不参与抬拉,顶多买了放着,从投资的角度去考虑,不会配合把股价打得多高。

上述公奔私私募负责人补充,从基本面的研究出发做的投资,也可能会恰好踩到正在做市值管理的企业,他指出,“从基本面出发,该公司确实在改善,但是改善可能是市值管理团队这帮人给搞出来的,那是有可能的。”但只要机构投资者基于基本面的角度去选,市值管理相当于给收益加了一个更好的保障。但他表示,千万不能主动去靠拢市值管理,这是职业道德的问题。

私募谈中小市值企业投资价值:

中小市值公司优秀与否不能一概而论

各类投资风险需警惕

中国基金报记者 任子青

近来,中小市值股票的投资价值及未来走势的话题备受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观点分歧较大。一部分人认为,小市值公司也有很多质地优秀的企业,不能一概而论。公司优秀与否更重要的是考虑其基本面而非市值,最终需回归到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上,去寻找真正优秀的成长股。不过也有部分人士认为,小市值公司出现黑马的概率非常低,且出现风险的概率较大,基本不会去触碰。

中小市值企业不乏好公司

关键是考虑基本面

北京某小型私募总经理表示,在今年市场震荡的环境下,其实有不少小市值的公司表现不错。未来随着注册制实施,股票供给增加比较多,市场可能会出现分化,更多是结构性行情。他透露称,“目前我们中小票的持仓大概占到一半,发掘了一些市值在50亿左右的小公司。其实,小股票只要业绩好,成交量自然会上去,这主要还是看该公司的质地。”

某老牌私募投资总监指出,今年的行情一定是二线的成长股比一线的表现更好,当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找到真正的成长股,未来市场自然会发现他的价值。现在核心资产由于机构扎堆,性价比一般,但是在行业内排名第二第三的公司可能机会更大。当然前提是这些公司的基本面不要掉队,仍然在增长。

他说道,投资要回到本质,要找低估的公司,原则上市场不扎堆的地方更有机会。“我们持仓中有中小市值的股票,但不是很多。投资时不会刻意去管市值多大,而是要看未来的提升空间如何。”

深圳榕树投资研究主管李仕鲜也表示,中小市值股票不乏有投资价值的好公司。从美股的百年表现来看,小市值公司的整体收益率是较好的。所以投资标的不以市值为主要考虑因素,最关键的还是考虑公司的基本面。

不过,华南一公奔私私募负责人认为,中小市值里面冒出黑马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对机构投资者来讲,应当从基本面的角度去选股票,最终回归到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上。“所以我的规则是只买龙头股和大市值,基本上不去碰小股票。”他说道。

据了解,量化机构对于小市值股票的态度也较为鲜明,从风控条件上就将那些市值很小的股票剔除掉了。鸣石投资向记者表示,“量化产品的持仓多数权重集中在中证1800(中证800 中证1000)的成分股,也就是全A市值前1800的股票。目前A股有4000多只股票,鸣石投资的风控措施除了剔除ST的股票和上市不满半年的股票外,还将市值后30%的股票剔除,也就意味着实际的选股池只有2700只左右,公司严格的风控条件天然地让我们选不到市值很小的股票。”

中小市值公司的评价标准中

会更关注“人”

据记者了解,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对中小市值企业的价值评价标准与大公司一致,只不过是相较于大市值企业,会重点关注中小市值公司管理层的能力以及该公司所处行业的地位。

北京一中型私募负责人表示,就通常来讲,其实对中小市值的价值评价标准跟大公司是一样的。只是说投资中小市值股票,能会更关注“人”,即公司管理层,看公司实控人有没有企业家精神以及对公司的管理能力等,这个要素在小市值公司里可能权重占比会更高。

李仕鲜直言,除了会关注公司的管理团队,同时也会对中小市值公司的变化会跟踪得更紧密一些。

某老牌私募投资总监指出,投资中小市值企业,主要会从以下三点进行考量:第一,会关注其在细分行业内是否有一定龙头地位,第二在行业中是否有一定的护城河,第三关注企业价值有没有充分反映,高估还是低估。

“从量化投资角度看,市值因子只是我们众多因子中的一个风格因子。我们在选股的时候其实会从多个角度和维度来做观察,目前,鸣石的研究员已经挖掘出来上十万个因子,AI机器也挖掘出来几千万个因子,然后再基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算法给这些因子来复权,由机器来决定超配某些因子指标,低配另外一些因子指标,并且会基于当前市场环境不断调整对底层因子的权重,来更好地预测未来股价的走势。对于我们策略研究员而言,如何让AI更准确的预测明天股价收益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核心。”鸣石投资说道。

投资中小企业多种风险需警惕

各环节实现严格风控

多位受访者提示称,中小市值企业除了市值管理灰色地带的风险,还有一些投资风险值得投资者警惕。

鸣石投资指出,基于鸣石的研究,A股市值最小的30%的公司会因为财务暴雷、壳价值、市值操纵、ST/*ST等因素造成公司内在价值的扭曲,很多时候这种公司的股价波动是量化策略所无法解释的,所以我们在构建风控系统的时候会直接将这类股票踢出选股池。

李仕鲜认为,有投资价值的小市值公司多在新兴产业或者对原有产业的升级,这些公司的盈利波动会比较大,非常考验管理团队实力。

不过,上述中型私募负责人表示,这类股票的投资风险与市值大小关系不大,还是主要看其商业模式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如何。小市值公司中也不排除有极好的公司,这是肯定的。

北京某小型私募总经理说道,投资中小公司,机构需要做实地调研,同时要看赛道以及公司管理层的能力等等,进行综合评价。

那么,针对中小市值企业出现风险后的风控措施应当怎样做呢?该总经理解释称,“一方面,我们不会买太多中小市值的股票,因为存在波动性问题,所以我们在仓位上有所控制。另一方面,我们不是行业专家,所以我们不会左侧买;而是在其底部整理以后,吸引到更多资金关注后,我们才会去买。”

华南一公奔私私募负责人透露,当年在公募的时候规则很多,包括股票池、权限管理、研究报告、调研简报等等,同时对换手率、市值都是有要求的。对于流动性不好的市值比较小的公司,在投研风控各个角度,有很多规则限制,这样可以最大程度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鸣石投资指出,“我们量化持股是很分散的,每天都持有几百只乃至上千只股票,最高的单只股票集中度3%,这和传统的主观多头的基金差异很大。由于量化投资持仓的股票高度分散,某几只股票出现重大负面事件时,对产品净值的影响则非常有限。此外,我们还有日常的舆情监控,通过AI文字语言处理对于上市公司新闻的捕捉,寻找可能出现风险的公司名单和潜在风险事件的评判,尽量规避持有潜在被评为ST或*ST的股票。”

编辑:小茉

突发利空!2000亿“东北茅台”罕见闪崩跌停,近6万股民懵了!高瓴易方达等300家机构紧急调研!发生了什么?公司回应,网友炸了!

私募不受监管,证监会整治私募

零容忍!全年罚没39.59亿

维护资本市场“三公原则”,净化市场生态,监管一直“在路上”。

日前,投保基金发布《证券期货稽查执法投资者保护评价报告(2022)》显示,2021年稽查执法部门全年共承办案件609起,受理新增违法违规线索380件,新启动调查334件,2021年新增立案调查273件,办结立案案件282件;全年向公安机关移送及通报案件(线索)177起,同比增长53%。

2021年,证监会加强资本市场“零容忍”制度建设,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报告》显示,2021年证监会处罚委及各派出机构共公开行政处罚决定343件,罚没金额39.59亿元。市场禁入人数呈增长趋势,2021年突破100人。

来看此次报告中的亮点——

全年罚没39.59亿元

市场禁入108人

《报告》显示,2021年,处罚委及各派出机构共公开行政处罚决定343件,与2020年度的344件基本持平;罚没金额39.59亿元,较2020年度下降24.29%;市场禁入108人,较2020年增长31.71%。

在2021年的343件行政处罚中,有112件涉及法人及自然人处罚,有24件仅涉及法人处罚,有207件仅涉及自然人处罚。

在136件涉及法人行政处罚相关主体中,上市公司占比最高,为62件,占比45.59%,主要涉及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件;其次是会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涉及行政处罚21件,占比15.44%;再次是私募基金管理人,涉及行政处罚17件,占比12.50%;新三板挂牌公司涉及行政处罚7件,占比5.15%。

此外,2021年稽查执法部门对上市公司5%以上大股东、一致行动人、母公司、相关收购方等作出行政处罚6件。

在罚没数额方面,在343件行政处罚案件中,有130件案件实现获利或避损,有45件案件为亏损。130件案件平均盈利金额为1118.76万元,金额较上一年度有所收敛。

343件行政处罚案件中,罚没款金额低于10万元的有40件;10万元(含)-100万元(不含)的132件;100万元(含)以上的171件,其中罚没金额1亿元以上的9件。

具体到证监会处罚委直接作出的行政处罚来看,其公做出行政处罚决定133件,公开行政处罚决定书111件,与2020年的110件相比基本持平;罚没款金额34.00亿元,同比下降31.48%。其中,内幕交易、信披违法违规、操纵市场等传统类型案件仍占据主力。

在派出机构方面,《报告》显示,2021年证监会各派出机构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32件,占证监会行政处罚数量的67.64%,涉及92家公司或机构,556名个人;罚没款金额5.59亿元,较2020年上升109.36%,为近四年来最大罚没力度。

从地域情况来看,上市公司、金融机构林立的经济发达地区出现违法违规的情况相对更多,监管局也更显“忙碌”。数据显示,上海、广东、北京、浙江、四川5个监管局2021年行政处罚数量均在20起以上,其中广东局和四川局罚没金额超过8000万元。

稽查执法重点突出

类型化违法案件占比超八成

《报告》显示,2021年,稽查执法部门全年共承办案件609起,总体案件数量连续三年趋降。办理重大案件163起,涉及财务造假、资金占用、以市值管理名义操纵市场、恶性内幕交易及中介机构未勤勉尽责等典型违法行为。

总体看,案发数量连续3年下降,证券市场违法多发高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与此同时,稽查执法重点更加突出,虚假陈述、内幕交易、操纵市场、中介机构违法案件数量占比超过八成。

虚假陈述:违法手段演变升级市场影响恶劣

2021年稽查执法部门办理虚假陈述案件同比实现增长;向公安机关移送相关涉嫌犯罪案件同比增长50%。虚假陈述类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违法手段演变升级,刻意利用新业态、新模式掩盖造假。通过伪造合同、虚开发票等惯用手法有组织、系统性造假案件约占60%,部分上市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少计资产减值等方式粉饰业绩,有的虚构工程项目完工进度,提前确认虚增利润。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等新业态逐渐成为造假新“马甲”,有的借供应链金融之名,虚增收入562亿元、虚构利润47亿元;有的利用商业保理业务实施造假。

二是部分案件涉及金额大、周期长,市场影响恶劣。约60%财务造假案件情节严重涉嫌犯罪,超过30%的案件连续3年以上造假。有的上市公司虚构大宗商品贸易虚增收入129亿元。有的公司打着涉密产品旗号与多家上市公司虚构业务。有的在上市前即开始业绩造假,上市后实际控制人还操纵公司股价非法获利。

三是违法占用担保案件仍有发生,大股东通过多种方式套取公司资金。有的实际控制人直接划转上市公司资金,伪造银行对账单隐瞒占用;有的虚构工程款、投资款占用上市公司资金58亿元;有的实际控制人未经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擅自以上市公司名义为关联企业提供担保,合计约18亿元。

操纵市场:操纵动机多样,非法利益网络勾连

2021年稽查执法部门办理操纵市场类案件同比有所下降,向公安机关移送相关犯罪案件同比增长1.5倍。操纵市场类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操纵动机多样。有的操纵团伙以连续交易、虚假申报、对倒、蛊惑等多种手段,引诱市场跟风,谋取不当利益。有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实现高位减持、防止股价面值退市、避免质押股票爆仓等目的,通过控制信息披露内容、节奏,配合市场机构操纵自家股票,已查实14起操纵市场案件涉及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或管理层。

二是操纵主体涉案主体多、链条长,形成非法利益网络。操纵团伙与上市公司内外勾结,利用资金、持股优势集中拉抬股价,牟取短期价差;股市“黑嘴”引诱中小股民高价接盘,按接货量单分取收益;配资中介为盘方提供资金支持,按照一定比例抽取利息;市场掮客收取费用后主动牵线搭桥、合谋操纵。

三是操纵模式长线“坐庄”和“快进快出”相结合,资金优势和信息优势相交互。在目标选择、资金筹备、建仓洗盘、拉升出货等环节形成相对固定的操纵模式和流程,多名操纵市场“惯犯”“累犯”被追究行政、刑事责任。

内幕交易:避损案件连续发生

2021年稽查执法部门办理内幕交易案件数量连续三年下降。内幕交易类案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案发领域集中。涉及并购重组、新股发行、控制权变更等重大资本运作信息的内幕交易案件占64%,涉及业绩公告、商业合作的内幕交易案件也有发生。

二是避损型内幕交易案件连续发生。如某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在商誉减值公开前抢先卖出所持股票,避免损失4900万元;有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因参与上市公司纾困计划知悉利空信息,在信息公开前高位清仓抛售相关股票,避损金额1900万元。

三是案发主体多为法定信息知情人。法定信息知情人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约占六成,案发比例仍然较高,查实某上市公司董事长内幕交易获利1190万元等一批典型案件。

私募不受监管,证监会整治私募

叶飞“爆料门”事件经过如何?

2021年5月,前私募冠军叶飞“手撕”中源家居的一条微博在市场发酵。叶飞此前在微博中称,自己之所以会爆料,是因为中源家居做市值管理找的所谓“盘方”赖账。

据叶飞爆料,上市公司中源家居找到某中介进行市值管理,该中介又找到叶飞“转包”,向他提供上市公司200名股东名册等资料,提出锁仓代持,并许诺股价拉升30%。

叶飞自称找到了某些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购买公司股票,不料在1500万元买入后,股价不断下跌,使得接盘方出现较大损失,随后中介又赖账不付尾款,等于股价方面吃了暗亏,中介费也没了影。自此撕破脸,叶飞从中源家居爆起,并表示“有几百G的料,估计40天爆完,计划爆料18家上市公司,只多不少”。

2021年5月13日晚间,中源家居发布公告,对叶飞的爆料予以明确否认。

2021年5月16日晚间,证监会发布消息称,证监会坚决贯彻落实“零容忍”工作方针,依法从严从快从重打击包括恶性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在内的各类重大违法行为,持续净化市场生态。针对近期媒体报道有相关方涉嫌合谋实施不法行为等问题,根据交易所核查情况,证监会决定对相关账户涉嫌操纵利通电子、中源家居等股票价格立案调查。 

2021年5月17日早间,爆料上市公司操纵股价的前私募基金经理叶飞再次通过微博发声,他表示,“我没有披露十八家具体股票名单,谁乱写名单,谁自己负责!”

证监会重磅发声:研究建立投资者保护专项赔偿基金

5月15日,证监会举办2021年“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宣布启动“重走百年路,投教红色行”投资者保护宣传活动,并为宣讲团代表授旗。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姜伟出席活动,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出席并讲话。

阎庆民在讲话中表示,证监会正会同立法司法机关等方面,加快推动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证券执法司法体制机制,这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治理效能,夯实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法治基础。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叶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私募不受监管,证监会整治私募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