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微信号:ChinaEconomicWeekly
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经济网 www.ceweekly.cn
文| 钮文新
新年伊始的1月4日,美股大跌而A股再度出现逆向走势,这显然证明了中国股市投资者更愿意切割美股干扰的信念。毫无疑问,中国A股与美国股市绝无理由同向而行,但我们也确实受到过严重干扰。比如,去年12月份A股多次大幅低开,实际都与美股前夜大跌密切相关。
不能否认美国股市对全球股市的影响力,但必须看到,美股大涨9年,而A股却丝毫未受影响,9年间基本是疲弱之态,有过一次大起大落,还是金融杠杆发挥作用的结果。既然如此,目前已严重疲弱的A股市场凭什么跟随美股调整而不断大幅调整?说实在话,如果2019年出现以美股正常调整换取A股大幅调整的情况,这将是很倒霉的事情,也是值得担忧的事情。
相反,如果能够有效切割二者之筋,那对中国经济而言将是无比的幸事。因为,它将使中国再次获得国际股权偏好类资本青睐的机会。上次出现同样的机会是2008年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当时,国际资本非常看好中国,而按理说,既然中国这边风景独好,就完全可以借势大力吸引国际资本,并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把全球资本引入对中国经济“短板技术”的投资。但很遗憾,中国经济错失了这次良机。那时,我们也知道“危与机并存”,但我们没能抓住以国际资本补足经济短板的机会,而选择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机会”。
笔者一直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是中国经济基本面超乎寻常的强壮,而只有借重国际资本积累中国机会,给中国企业以10年的时间,在新技术投资方向大量使用资本的机会,中国经济才会超然屹立,人民币才能被国际社会高度认同,才能自然而然地走向国际结算。从历史看,任何一个国际结算货币国家都曾有过挥霍国际资本的时期,比如“一战”之前的英国,“二战”时期的美国,而新产业腾飞更离不开股权资本的挥霍,比如1990年之后互联网产业的起飞,那是典型的、依赖全球资本挥霍而快速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也一样,改革开放之后就是依靠全球资本堆积而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初级时代,我们需要升级换代,需要为工业4.0打造基础平台,而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恰恰赐予中国绝佳的资本机会,但我们却没能接住。
当然,强化资本吸引力也非中国一厢情愿之事,美国人太知道这对中国有多重要,所以会非常忌惮,而它们打压中国资本吸引力所采用的招数,就是逼迫人民币升值。不懂金融的读者恐怕不知道,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言外之意实际是:逼迫中国紧缩货币。
2010年,在实施所谓人民币二次汇改的同时,中国以退出经济刺激计划为由,开始紧缩货币,加息、提准频繁进行。
这确实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首先,股市由涨转跌,失去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其次,实际形成积极财政政策与紧缩货币政策组合,而政府项目、国有企业大量占有金融资源,民营经济发展乏力,中国主动性、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被弱化;第三,民营实业企业放弃老本行而携资金大量冲进金融领域,通过高利贷获取收益,并导致中国经济“脱实向虚”,加速中国金融短期化趋势;第四,股市资金开始大量外流,借助民间金融机构实施套利生意,赚快钱在中国蔚然成风;第五,股市下跌,股权融资不断萎缩,无法平衡企业负债的快速增长,加之国企、央企、地方政府大量担负基建项目投资,其负债更是急速攀升,二者相加的结果是:中国债务水平不断快速积累,杠杆率大幅增加。
天下没有无源之水,中国经济今天的情况是过去多年发展日积月累的必然。但同时也要看到,相对2008年而言,中国又一次重大机遇就在眼前,就在2019年。当美国经济增长疲态显露、美国股市因此而大幅调整、美元遭到世界许多国家质疑之时,位于历史低位、价值超高的中国股市是不是还能带给中国一次吸纳全球股权资本的重大机会?当然,但前提是:必须切割A股市场与美股的关联性。
真能切割吗?这恐怕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有香港股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港股市场与美股切割是很难的,而且港股变化会向A股传导。最近就出现很奇怪的现象,比如摩根大通在香港股市频繁买卖中国上市公司中蓝筹股的典型代表海螺水泥,今天买、明天就卖,而且买卖之间并无明显正价差,甚至是负价差;与此同时,高盛大幅调低海螺水泥目标价格,实际对海螺水泥AH股价都构成严重影响。它们在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干?
切割A股和美股关系当然有难度,但这样的历史性机遇太难得了。
新媒体编辑:王新景
关注《中国经济周刊》头条号
请回到文章顶部,点击右上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