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邢萌
一直以来,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成为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的一条主线。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和债券市场,具有长期稳定发展的良好基础,吸引了更多境内外中长期资金,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自互联互通机制开通以来,北上资金长年保持净流入。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自开通以来,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1.68万亿元。其中,沪股通累计净买入8917亿元,深股通累计净买入7870亿元。
受访专家表示,资本市场持续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成效显著,促进了境内外企业跨境投融资,加快了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推动了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良好基础,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呈现出长期向好态势,中国资产在全球市场中具有显著的吸引力。
互联互通举措渐次落地
跨境投融资有序发展
今年来,资本市场制度型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一系列互联互通举措渐次落地,拓宽跨境投融资渠道,市场运行平稳高效。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举措不断,境内外市场加强互联互通,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稳步提升。目前,外资已成为资本市场中重要的资金来源,推动资本市场更好的服务和支撑实体经济的发展。”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股票市场互联互通上,沪深港通方面,优化交易日历安排,将不可交易天数减少一半,同时,扩大交易标的范围,将ETF纳入标的范围,更好满足境内外投资者参与两地资本市场权益资产配置需求。
证监会曾表态,将扩大沪深港通股票标的。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在港主要上市外国公司和更多沪深上市公司股票纳入标的范围。
沪伦通方面,相关机制得到进一步优化,境外拓展到瑞士、德国等欧洲市场,境内拓展至深交所。据了解,今年来已有9家A股公司在伦敦、瑞士交易所发行GDR,累计募资规模超30亿美元。
债券市场互联互通上,今年,内地与香港监管部门将“互换通”提上议程,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利率互换等衍生品交易。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由原来的股票、基金、债券等领域进一步扩展至利率衍生品领域,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两地金融衍生品市场共同发展。
安信基金副总经理陈振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系列的对外开放举措,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外资在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A股市场以散户投资为主导的格局。另一方面,我国金融机构也得以吸收和借鉴国际机构的成熟经验,为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建设高质量资本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
外资资产配置中
中国资本市场已不可或缺
我国资本市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良好基础不会变。从中长期来看,基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中国资产的长期投资价值有望持续释放,吸引更多的国际机构来华投资。根据世行最新报告,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
陈雳认为,在全球市场中,中国资产仍然具备较强的吸引力。经济方面,中国经济韧性较强。今年以来,受到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中国经济则稳步复苏,稳增长政策频出,预计明年宏观经济仍将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流动性方面,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预计未来流动性将保持合理充裕,海外流动性收紧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扰动有限。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着稳健的基本面、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逆周期调控体系,抗风险能力强,产业升级规划完备,这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发展的基石。”陈振宇分析称,从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看,我国资本市场已是外资资产配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A股市场具有较强独立性,与其他市场的相关性较弱,估值性价比逐步提高。
监管部门多次提出,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对此,陈振宇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参考国外成熟市场的同时,结合中国特色,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对外开放金融架构,给外资投资中国市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陈雳认为,需要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优化准入门槛和监管环境,扩宽投资范围,便捷投资程序,进一步增加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编辑 才山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