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大家都在说,A股正在港股化,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市场开始讲价值投资了。
所以,2017年,业绩好、估值合理的大票都涨到了天上去,而业绩差、估值高的小票纷纷扑街,一跌再跌。
而牛股与仙股共存,正是港股最大的特征。
实际上,自从2016年8月,证监会宣布陆港通全面开通后,A股与港股就开始高度联动。自从A股2017年6月,A股被正式纳入MSCI之后,就走上了国际化之路。
对于这种变化,有些人为之叫好。因为,A股终于开始讲道理了!
而大部分习惯于“炒小,炒新,炒概念”的股民们则怨声载道,他们批评国家队拉蓝筹,托指数,只是搞形象工程,却置中小投资者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
在众多的批评声中,有一个观点渐渐得到大众的认同,那就是:同样是“以大为美”,A股“选美”的结果是银行,白酒,煤炭,钢铁,水泥等等,而港股和美股“选美”的结果却是:Facebook,谷歌,苹果,微软,亚马逊,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科技股。
一个主要由传统产业以及伪科技股组成的资本市场,所谓的“以大为美”,所谓的国际化,不过是东施效颦而已。
真正的“国际化”并不应该仅仅表现在“市场风格”的趋同上,而应该表现在“市场结构”是否能真正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以及世界经济的未来。
02
是中国没有高科技公司吗?
中国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享誉全球,BATJ等很多互联网科技公司备受世人尊敬。
但尴尬的是,这些优秀的高科技公司都不在A股,大部分都“肥水流入外人田”,去了美国等资本市场。
著名的“科斯定律”有一个结论:对于一项资源,在交易费用足够低的情况下,谁用得好,就归谁。
例如,高端人才是一种稀缺资源,一线城市能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人才就会在这里集聚。为了争夺人才,长沙、武汉、南京、成都等地也都出台了很多吸引人才的政策。
但是,发展不是请客吃饭,不是谁的酒好,肉香,就能招揽到人才的,关键是你能“用得好”!
之于A股来说也一样。只有从机制上打造开放包容的环境,给上市企业更好的发展土壤,才能真正地繁荣资本市场,并让中国的投资者分享伟大企业的发展红利。
查理·芒格曾说:要想获得某样东西,就要让自己配得上他。对一个人也好,对一个组织也好,莫过如此。
03
实际上,2018年以来,事情正在发生变化。这两个月,监管层频频喊话,释放支持新经济发展的信号。
1月8号,证监会主席助理张慎峰表示:要把好企业留在国内、让好企业尽快上市;
1月19号,上海证券交易所副理事长张冬科表态:积极拥抱新经济是今年上交所的重点任务,要通过实施“新蓝筹行动”,支持新一代的 BAT 企业成长;
当天,深交所副总经理彭明也透露,针对创新创业型的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特点和股权特点,将推动优化IPO发行上市条件。
1月31号,证监会系统2018年工作会议更是明确: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加大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支持力度。
而周末的两条消息,再次让不少人感到振奋。
一条是,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建议:股票发行注册制授权决定期限延长二年至2020年2月29日。
另外一条是,证监会最新规定:IPO被否企业,被否之后3年内不得通过借壳上市!
看似并不相关的两条消息,其实都在为引进真正的“新经济”企业扫清障碍。
一方面,注册制的延后,意味着A股将继续“严控增量”。通过持续推动IPO的“供给侧改革”,实施“高速度转变为高质量”的IPO审核标准,监管机构不再向市场输送垃圾企业。
另外一方面,并购重组,借壳上市的新规,意味着A股还将“盘活存量”。新经济企业借壳上市的标准有望放松,同时存量新经济企业通过并购做大做强的窗口将会打开。
在监管喊话的同时,一些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奇虎360借壳上市、富士康宣布IPO,都是先知先觉者对A股IPO制度变革的呼应。未来,小米,滴滴,大疆无人机等很多新一批“独角兽”企业选择在A股上市的可能性也大大提高。
在二级市场,聪明的投资者们也纷纷围猎中小创版“漂亮50”。数据显示,海内外资金在继续配置大金融和大消费的同时,业绩稳定,估值合理的中小创成长股开始成为各路资金重点布局的方向。
虽然,未来还有包括盈利规模,VIE结构,同股不同权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监管层迈出的一小步,已经成为中国资本市场新经济革命的一大步。
未来已来,我们应该为这个不断变革的时代打cal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版权归属投行大师兄(ID:touhangdashixiong)。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