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资本投资,博士创业的心路

第一章 人生如只如初现

前言

写了一个题目,忽然又不知道如何写起,从哪里写起。

只是忽然想起来一句词,人生若只如初现,何事悲风秋画扇。

孔明博士出生于1974年,出生于山西大同市,典型的北方人。

1997年大学毕业,之前从来未了解过股票。

1993年高中毕业之前一直在农村上学生活,

是典型的学霸。

1997年毕业之后,到了大同市一家国有企业。

当时住单身宿舍,

记得当时二楼有一个职工小陈每天都到证券大厅交易股票,

我也有时候路过,进去看看。

这算是对股票最初的认识。

记得当时我们看到那位职工炒股,感到非常羡慕,

和我同时上班的小温住一个宿舍,

我们那时候还准备拿点钱让小陈为我们做,

觉得炒股是很高大上的一件事情。

当然后来也不了了之了,

由于当时单身宿舍的炒股的都很少,所以没有那个氛围,所以也没有加入,

想起来其实挺遗憾的,如果当时就学会了,

会起步早一些。

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开始的话,说不定早亏了。

虽然炒股没有成,但是也问了一下开户,

很麻烦,需要5000-10000元,好像是大同证券。

当时我的工资才四五百元,很快就放弃了。

年轻的好处是天天有人陪着玩,所以也根本想不起炒股赚钱的正事。

那时候我们经常玩三副扑克升级,大同叫做霍轮,

这个游戏从大学玩到上班,荒废了我整个的青葱岁月。

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真为至理名言。

现在回忆起来,恍如隔世。

我不知道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彻彻底底忘记了这种快乐的游戏。每天心里面装的都是工作。上进,奋斗。

对,应该是2007年到了港资企业开始的。

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1997年到2007年十年国有企业生活,让我几乎变成了一个废人。

除了扑克打的好,获得过集团第一名,

围棋,象棋,军棋,跳棋样样精通,几乎都取得过冠亚军。

不过,我的股票起始点正是是来自于赌博。

大学毕业在国有企业的十年间,

住单身宿舍,当时我亲眼见证了无数的年轻人深陷赌博旋涡,

我们一个宿舍四人,除了我,

三个人几乎都输得一塌糊涂。债台高筑,倾家荡产。

高利贷逼得死去活来。

我就是从那个时候,那个场景走过来的。

看着他们的故事,仿佛看到了跌宕起伏的股市,人生。

其实,我后来回忆起来,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跌宕起伏。

曾经让你哭着的事情,有一天你能笑着说出来。

我是唯一一个深入赌场而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人。

坐怀不乱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

后来我分析自己为什么能在股市里面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

与我的性格不无关系。

所以,股市的成功,性格因素应该是第一要素。

不能有赌徒心理,自控力需要极强,出淤泥而不染。

还需要又胆量,为什么呢?

因为也有经常看到很多不赌博的同事,

也有自控力,他们为什么也不成功,

我觉得他们缺乏胆量。

我当时算是天天喝赌博人员混在一起,但是没有参与赌博的一个。

我经常说,股市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等同于赌场,

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二七的规律存在的原因。

我真正关注股市应该是2004年左右。

记得当时在山西晋城上班的哥哥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大盘1300点了,可以进入了,接到他的电话,我就开始研究关注股市了。

但是很快,股市就从1300一路狂奔到了1000点。

在2005年998点的时候,我经过慎重考虑,准备重仓杀入股市,把当时准备把卖房子的款全部投入,记得当时有这个想法时候,我思考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我准备咨询一个老股民的话。

未完待续。

孔明资本投资,博士创业的心路

ceo创业之路案例

  一家企业、公司,或许最有话语权就是CEO,他发出的声音代表公司的态度,他的想法也指挥着公司的理念。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ceo 创业之路 案例相关 文章 。

  ceo创业之路案例:

  挖财CEO李治国:从口碑网到挖财 不安分的创业之路

  海贝,是中国最早的古代货币,也是挖财CEO李治国的“花名”。

  阿里巴巴第46号员工、口碑网创始人、阿里云组建者、快的打车、蘑菇街等 创业项目 的天使投资人,挖财董事长兼CEO……仅仅38岁,李治国就已经拥有了如此之多的头衔,他的创业旅程,一直未停歇。

  在鼎园·九礼见到李治国,一袭白T恤加牛仔裤,始终保持“暖男”式的笑容,随和而淡定。一进门,他就说:我知道有很多阿里人住在这。

  从阿里“两进两出”

  不安分的他爱上创业

  离开阿里创业的人并不少,像李治国这样两进两出的却不多。

  1999年,李治国加入阿里,成为第46号员工;2004年 离职 ,用仅存的8万元资金创办了口碑网;阿里并购口碑网后,李治国重回阿里;后来又华丽转身成为了一名天使投资人;到了2013年,李治国正式加盟挖财,出任CEO,开始了他的新一轮创业。

  虽然已经离开阿里,但李治国身上还是有着阿里的烙印。比如挖财的员工都有自己的花名,他自己叫“海贝”,意为中国最早的货币,他的办公室被叫做海滩。而说起和家园小区,他的第一反应也是:很多阿里的人住在那。

  李治国觉得,创业是让他觉得最有成就感的事业。“投资只是说明一个人的眼光好,而创业考验的是能否带动一个团队,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需要理论结合实践,比投资更具挑战性。”李治国说。

  正是因为喜欢挑战新事物,李治国 总结 自己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而创业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不断地“折腾”。

  让李治国觉得更加幸运的是,自己选择了互联网这个行业。他说:“互联网行业是横向的,它可以和所有的纵向行业有所交集,我认为互联网是继电和蒸汽改变世界之后,又一个新时代到来的标志。”

  在交谈中,笔者时刻能感受到李治国对互联网事业的热爱,他感慨说:互联网的魅力,就是基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这种思维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传统行业。

  鼎园·九礼二期即将推出的定制精装,也和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基础的理念不谋而合。鼎园·九礼根据用户需求和使用习惯,以三套大师级精装修样板方案为基础,进行个性化设置,甚至空间格局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最适合的装修方案。这样一来,既让用户脱离了自己装修的奔波劳累,也摆脱了传统精装修的千篇一律,优化了体验感。正因为如此,定制精装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不少购房者的推崇。

  接受质疑到羽翼渐丰

  保持初心等风来

  与阿里巴巴一样,挖财最早的发源地也是湖畔花园,对于有阿里渊源的人来说,这里是福地。

  从最早公司只有几个人,发展到2013年也只有30几个人。后来李治国出任CEO,短短两年,挖财已经发展到三百多人的规模。

  现在,挖财在互联网金融大厦租下三层办公楼,电梯打开之后,明亮的白色很温暖的原木色调映入眼帘,明亮通透的办公空间,即便是在阴雨天也让人心情一下子明朗起来。整个办公区全部打通,就连会议室都是用透明玻璃来隔断,还用“纽约”、“巴黎”、“法兰克福”来命名,也成了同事之间的乐趣所在。办公区还设置了母婴室、 台球 桌、休息区,透露出人性化的氛围。

  李治国回忆起做挖财的初衷,原因很简单,他花了30块钱在淘宝上买了一款记账软件,但体验感非常差。当时他就决定做一款好用的记账软件,方便更多人管理自己的钱。

  于是,李治国想以美国的Intuit公司为样本,寻找伙伴一同开发这个记账软件,然而他受到的质疑远大于认同。Intuit在美国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而由于中国和美国市场的巨大差异,李治国被问到最多的就是:用户哪里来?

  但李治国没有就此放弃,他投入了30万人民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发出了挖财。上线之后,一开始每天有几个下载量,后来逐渐增多到几十个、几百个,李治国这时候发现,他找准了一种需求。

  随着用户日益增多,李治国也发觉到,挖财的功能不能局限于记账,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发展空间。“富人都有自己的资产管家,而对于工薪阶层,没有人帮他们管钱,所以挖财不能局限于简单的记账,而是要做老百姓的全方位资产管家。”李治国说。

  而中国数亿工薪阶层的庞大基数,也让李治国看到了市场需求。挖财陆续推出了理财、借贷等多种服务,把理财工具和金融服务结合在一起,通过大数据分析,给每个用户相应的理财建议。现在,用户在挖财上可以很轻松地买到理财产品,接下来还将有股票基金、货币基金产品陆续上线。

  如今,挖财app的累计用户已经过亿,单是理财额度就已经超过200亿元。

  雷军曾经说过:站在风口,一头猪都能飞起来。而李治国认为,在互联网行业,没有几个人是孔明,大多数人无法判断风什么时候来、会不会来,如果你提前站在了风口,记得坚持初心,专注用户,这样当风来了的时候,你就是站在第一排的人。

  工作狂也爱家

  霸道总裁其实是暖男

  在鼎园·九礼见到李治国,一袭白T恤加牛仔裤,目光平和,笑起来的样子很符合着时下流行的“暖男”形象。

  互联网行业的快速迭代和更新,使得李治国和他的伙伴必须跑起来,才能跟上行业的脚步。因此,他常常和互联网金融界的达人畅谈至深夜,交流创业方向;或者和公司的小伙伴一同探讨业务,进行思想碰撞。

  因为这样的工作节奏,李治国并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家人,还被太太称作“工作狂”。“对于创业人来说,千头万绪都要解决,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我太太还是蛮理解我、支持我的。”李治国说。

  而为了兼顾家庭,李治国每周末会抽出一天时间陪伴家人,全家一起到近郊游玩,这对他来说,也是最为温馨的时刻。而打开李治国的朋友圈,背景图就是他太太和儿子的合影,也足以见得他对家庭的珍视。

  在太太眼里,李治国是一个工作狂人,但对公司里的员工,他却展现出贴心的一面。就在刚刚过去的六一 儿童 节,挖财公司里面布置了充满童趣的儿童游乐区,还准备了小零食,让周一放假的小朋友可以和爸妈一起上班。

  如今,李治国即将迎来家庭的新成员,对于居住环境,李治国并不追求过多的奢华,而是更看重空间的舒适度。因为喜欢一家人在舒适空间进行互动的感觉,李治国对有天有地的别墅生活非常向往。在豪宅设计大师戴昆操刀的鼎园·九礼样板房中,李治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拿起手机拍了好些照片,发给她的太太。

  “我喜欢居住的地方空间宽敞,最好有大大的阳台和院子。和家园氛围幽静,不会被外界嘈杂所干扰,绿化、环境都很好,这一点无可挑剔。”李治国说,鼎园九礼符合他对居住的一切想象。

  ceo创业之路案例:

  李平义——发网CEO创业之路

  李平义,汉族,男,生于1973年,上海发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现任发网CEO,全面负责发网公司的战略规划和运营管理。2006年,李平义创新性的提出电商仓配一体化的服务概念,首次将第三方电商物流引入到电商供应链中,明确了第三方电商物流对于电商发展的战略意义,引起国内多家媒体的强烈关注,由此拉开了第三方电商物流独立发展的序幕。

  从业经历

  李平义拥有14年物流行业信息化及管理咨询从业经历,担任过中国物流资格证培训高级讲师。

  创业经历

  1999年的“72小时网络生存大赛”可以算是电子商务的启蒙。这场“电子商务启蒙运动”无意中给了李平义灵感。当时都说电子商务三大瓶颈,安全、支付和物流,于是上海铁道学院运输管理专业 毕业 的他抓住“物流”的机会,2000年与一个澳洲人合作,开发物流软件,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创业。

  2000年创建物流软件公司,为熙可、佳宇,盛辉,日产,五十铃,上海粮油集团等提供专业物流信息系统服务;2005年公司被并购成功退出。 2006年创立上海发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发网),在上海、广州、天津、成都、吴江、嘉善建有运营中心,致力于为电子商务提供仓储管理、配送管理一体化的物流运营解决方案。

   ceo创业之路案例:

  心动游戏CEO黄一孟:从辍学开始的创业之路

  放着大学不念而去创业,即使有比尔盖茨的成功先例,在中国社会也是一件足以让人惊奇侧目的事,更何况这事还发生在十多年前。

  2003年,这个退学去创业的年轻人叫黄一孟。

  约访黄一孟,是在他的公司,心动网络如今占据着万荣路700号园区内2A这一整栋建筑,由此,便可窥见,今天我们要认识的这位创业者已在创业路上收获了不小的成绩。

  一身休闲打扮的黄一孟出现在记者面前,黑衣黑裤黑框眼镜,外加一双球鞋,“我大学里是体育特长生,打 篮球 的”,这和他外形给人健康活力的感觉很是符合。

  虽然稍许“冒犯”,但作为工作需要,一开始采访记者就绕不开年龄问题。“我是82年的。”细细数来,今年32岁的黄一孟,创业已经11年之久了,从入不敷出到年营收超10亿,他的创业史用互联网语言来说就是“屌丝到高富帅”的蜕变。

  黄一孟的辍学创业之路

  黄一孟的 创业 故事 要从辍学前开始说起。

  2000年,黄一孟考入上海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虽然学的是管理,但他对计算机有着极大的兴趣,在学习之余,他和几个伙伴接起了项目、做起了网站,创业的种子就在不知不觉间开始萌发。

  到大二那年,黄一孟做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退学去创业。

  为什么非要退学创业?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黄一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当时觉得在学校学不到什么东西,自己却有很多事情想立刻去做”,退学创业似乎就成了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时相对于其他同学,我已经能够自己养活自己,收入方面的自信也帮助我说服了父母。”当然,黄一孟并不否认,“当时年轻,觉得我和比尔盖茨一样辍学去创业,是件挺牛逼的事情。”

  2003年,黄一孟和没有退学的大学同学戴云杰等人一同创办了VeryCD,他们最早把P2P下载软件“电骡(eMule)”引入国内,并打出了“分享,互联网”的 标语 ,组建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分享社区。

  创业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亲历者才真正明白。“我至今记得第一个租下的办公室在天山路天原二村的民居里,当时的租金是一个月1000元。房子不过十来平米,只够容纳我们三、四个人在里面工作。”黄一孟告诉记者,大概三个月后,他们搬到了江苏路上一间稍微大一点的民居,他和另一位创业者“分享”两室一厅,一人一间。“到现在,我们一共搬过9次家,每一个地方都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谈到创业之难,最让黄一孟感慨的是和现在创业环境的对比。那时候根本没有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就连天使投资人也很少。“现在 互联网创业 的环境好太多了,当年我们什么都要靠自己,租房、买家具、招聘、发工资等等,什么都是现学现用。”

  对于20刚出头的黄一孟,年轻既是他的劣势也是他的优势。没有太大的负担,没有家庭压力,凭着一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成为他生活的大部分。虽然创业的路上困难很多、压力很大,但他说,自己从没想过放弃,黄一孟笑称,“现在想起来都不太可能做到。”

  就这样,在黄一孟和伙伴们的努力下,VeryCD的用户数量快速上升,一度成为国内最大的影视、音乐、游戏资源分享网站之一,网站流量更是挤进了世界网站排名的前100位,而一开电脑就打开电骡软件挂在网上下载资源,也成为许多网民的习惯。

  黄一孟用“幸运”来形容自己在互联网上挖到的第一桶金。“2003年,我选择创业时,正值互联网行业刚刚兴起,真正做的人还不多,起步早很关键。如果等大学毕业再做这件事,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结果了。当时那个时点,我是幸运的。”

  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当记者假设,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当年再给你选择一次,你会怎么做时,他的答案很坚定:“我依然会选择退学去创业。”

  成功转型

  尽管VeryCD声名在外,但直到2010年,黄一孟都还必须承认,“我们是一个很小的公司,规模一直徘徊在30人左右,且每年的利润仅仅100万元上下。”

  这种巨大的反差使得黄一孟陷入深思,问题似乎出在VeryCD所处的视频行业上,整个行业的盈利模式都不清晰,几乎所有的视频类网站都过度依赖 广告 收入。与此同时,由于网友在VeryCD上分享的内容中包含大量盗版影视、音乐、游戏资源,VeryCD还面临着很高的法律风险。

  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网页游戏。十年前,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比较简单,盈利靠广告,电子商务也不发达。而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互联网的玩法完全不一样了。对于黄一孟和他的团队来说,他们的转型掐准了好时机。

  目光转向网游,用黄一孟的话来说,是去做了一个离钱比较近的行业。在黄一孟看来,做网页游戏和做网站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对服务器技术体系的 经验 以及对互联网用户心理的了解都可以有效“移植”。而此前他和戴云杰在玩某几款“特别好玩”的网页游戏时也分别买过付费道具、充过值,这让他们觉得做网页游戏至少在“找到一个模式赚钱”方面不再会令他们纠结。

  事实证明,他们的路走对了,创业的前8年,公司的人员和营收都卡在较低的数字上,而从2010年开始,公司迎来了快速爆发的发展阶段,如今,公司上下有400多人,2014年,心动网络的年利润达到了一个多亿。

  在做大做强公司之余,黄一孟也不忘帮助那些对创业有热情的年轻人。一方面是鼓励内部员工创业,在心动网络,公司内部的项目会让研发团队持有一些股份,到后期如果做得足够好,可以把项目拿到市场上直接融资,项目团队也可以谋求自身的新发展。另一方面,心动网络也会投资公司之外一些有成长性的游戏项目,目前已经投了近10个项目。

  “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创业。”黄一孟觉得,创业者身上要有一种特殊的精神,能够肩负起更大的压力。

  别为创业而创业

  谈起 教育 部支持大学生休学去创业的新政,黄一孟以他和戴云杰的例子“现身说法”。黄一孟辍学了,但他的合伙人戴云杰却在父母的要求下坚持完成了大学课程,创业、学业两头兼顾非常辛苦,他花了6年时间才修完学分,拿到毕业证书。黄一孟说:“当年有这个政策的话,他或许就不用退学了,这个做法很好,让大学生创业的尝试成本变低,只是休学的话,相对有退路。”

  作为创业成功者,如今的黄一孟常被要求发表对“创业”这件事的看法,他的分享往往十分“接地气”。

  黄一孟说:“创业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当老板没有想象的光鲜,如果不是非常喜欢,过程会很痛苦,只有喜欢才能坚持。”就像他本人,坚持做网站做了那么多年,虽然最后也没做到理想中样子,但在坚持的过程中,技术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再去做网络游戏,这些自然变成很强大的助力。

  黄一孟还说:“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如果没有想到好的点子,可以先去工作。”因为在工作的过程中,你会遇到很多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没准能结交下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再者,参加工作也是一个对组织的架构、规模以及人员管理积累经验的机会。

  虽然辍学之后,黄一孟再没有回到过校园系统地学习,但他现在反倒愿意告诉大学生好好珍惜求学的时光。“创业很多年之后,我发现学校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尤其是现在的大学生,在学校里能接触和掌握到的信息比我们那个年代要多得多,关键看你如何自我规划。”说起校园,黄一孟还提到,2011年,心动网络去自己的母校上海大学校招,他曾站在讲台上向学弟学妹们讲述他创业的心路历程,校园给他的感觉仍然像多年前那般亲切。

  从上海起步,在上海茁壮,毫无疑问,黄一孟对上海的创业环境有发言权。不少人会评价说,上海创业环境并不尽如人意。而黄一孟不这么看,除了创业成本确实相对高之外,上海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在上海能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才和合作伙伴。此外,作为上海人,黄一孟非常认可上海这座城市的契约精神,这对创业者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环境,而且现在上海方方面面对创业者的扶持政策也很多。

  作为互联网行业的前辈,黄一孟还在采访中为年轻创业者指明方向,他说,现在整个互联网行业都起来了,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很多领域还是空白,挑一个垂直细分的市场去做,都有可能获得成功。

  当然,对于自己的心动网络,黄一孟更是“野心”不小,他坦言对目前公司的运营状况不算特别满意,他认为,公司还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

  2015年的期望:争取要有非常棒的手机游戏产品上线,新一年也会考虑尝试更多的新业务。

孔明资本投资,博士创业的心路

诸葛亮当初为什么出山?

就刘备和诸葛亮双方而言,刘备固然需要诸葛亮,而诸葛亮更需要刘备。
第一点,就是诸葛亮这个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为这个《三国志》里面说得很清楚:“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他就是要出将入相、建功立业,要做事情的,而刘备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人选,就是作为一个老板的人选。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孙权,甚至不就近就便为刘表服务,他就是要为自己选一个最好的老板,而刘备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为什么呢?曹操那里人才太多,老荀、老贾、郭郭他们都是高手诸,葛亮去了不好出头。袁绍那个笨蛋,不用说了。孙权那边亲戚关系太厉害,主力再牛也难坐“第二把交椅”。刘表也不是诸葛亮眼中的明主,早晚必亡。
而刘备,有皇叔身份,有天下名望,有关张赵的武将,有雄心大志,就是缺谋士,缺地盘。而诸葛亮就是谋士,最擅长给人谋划地盘。
所以刘备就是当他老板的最佳人远。他岂肯在隆中坐等刘备“三顾”呢?
那如果刘备不顾呢,不来找他怎么办?这等于说诸葛亮在那儿下了一个决心,你刘备不出来请我三次,我就在这个地方做一辈子农民了,这可能吗?你说他这样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点,刘备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个老板。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还是需要一个人的迫切呢?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以诸葛亮的智慧和当时他的社会地位,他发现刘备应该比刘备发现他要早。刘备因为很有名了,天下枭雄了,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不知道有一个刘备呢?刘备未必知道有一个诸葛亮。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诸葛亮去找刘备,何况当时形势已经非常紧急,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这样一个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隆中还去等这个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顾茅庐呢?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来,三顾茅庐在逻辑上无法让人接受这个结论。应该说这样分析还是有一定的道理,那么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我们要否定《三国志》、否定《出师表》,而这个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国志》你可以否定,《出师表》否定不了,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说《出师表》是伪作,《出师表》怎么说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说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许”这两个词把因果关系说出来了,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且和他讨论了当世之事,使他产生感激之心,这才同意追随刘备,遂许嘛。所以《出师表》否定不了,那么现在问题就只有这样一个办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师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有一个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说的这个事情也是真的:诸葛亮去找了刘备,有了那一番谈话,而且刘备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还是没把他当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刘备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大悟,这个人才是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我必须把他请回来,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请回来。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但是这个说法我说清楚,纯粹是我的猜想,没有任何其他的佐证。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在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是另外一个面孔,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这多少让喜欢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的是事实的话,那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诸葛亮说了假话?还是《出师表》根本就不是诸葛亮所作呢?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要解清这个谜呀,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备从袁绍那儿跑出来,然后投奔了刘表,在荆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为什么六年工夫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见过面?这其实也是本案的一个关键,那么也有不少历史学家试图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觉得这个事情说不过去,于是提出一种说法,说实际上刘备是找过诸葛亮的,第一次去没见着,第二次去又没见着,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来荆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见着了。这个说法有点问题,你说刘备这三顾,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难说得通,平均两年找他一次,更很难说通。也有人提出说,那是因为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隐秘,这个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们武侠小说里写的那种躲避仇家追杀的大侠,隐姓埋名躲在一个旮旯里,你找他不着,他老早就来到了荆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刘表的亲戚啊,他和荆州的官场,和荆州的上流社会,和荆州的士人集团是有往来的,他怎么是一个找不到的人呢?所以这些理由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历史学家试图做出解释,比方说尹韵公先生就提出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认为诸葛亮当时的知名度不够。我们去读《三国志》对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强的,但是当时荆州的士人集团并不是一致认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也有人对他不以为然。那么刘备听到别人对诸葛亮的介绍的时候,刘备会掂量一下,说这个是真呢还是假呢?他会犹豫,这么一犹豫几年就过去了。
另一方面,在诸葛亮这方面有心理障碍。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计的这个目标,是到了这个集团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要当首席谋士,要当这个集团的二号人物,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过于密切,食则同器,寝则同床,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你很难挤进去,他也要犹豫。
那么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年龄。我们要知道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多少岁?26岁,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多少岁?46岁,那么将心比心,让一个46岁的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把一个26岁的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轻人奉若上宾,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刘备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到一个乡下去请出个二十岁的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呢?所以年龄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后来曹操那么咄咄逼人,这个事说不定还要拖下去。总而言之,刘备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就是决定放下皇叔和长辈的架子,下乡去见一个比他小了二十多岁的没有任何头衔和功名的这么一个年轻人,所以三顾茅庐是可信的,登门自荐只能存疑。
刘备三顾茅庐,他是去了三次只见了一次呢,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一般人读《三国志》,从这五个字里读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见”,是觉得去了三次才见到。但是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读陈寿《上诸葛亮集表》,不是这个意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没有说去三次才见到一次。我们再去读杜甫的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也没有说去三次只见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很可能还不止去了三次,这个“三”是多次的意思,因为在古书里面“三”它可以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说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谈一次,按照《出师表》的说法,“咨臣以当世之事”,不停地提问题,谈一谈天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办,越谈越拢,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契合,越谈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刘备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诸葛亮也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因此有可能是这种情况。
那么如果我们能确定这样一些结论,那么《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义了,而且即便是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一次,它也是演义,因为《三国志》里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但是《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写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种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说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然后兴致冲冲地去了以后,碰上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儿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儿去了?不知道,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不知道,来去不定。碰了钉子,碰了钉子以后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见了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当时刘备大喜过望,对面来一位先生,“道貌岸然”,这个“道貌岸然”是褒义词,就像贾宝玉见了林黛玉一样,贾宝玉见了林黛玉第一句话,哎呀,天上掉下来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当时刘备看了对面走过来一个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
到了第二回来了以后,先是见到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石韬石广元,白面长须,第二个朋友孟见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刘备就去谈。谈完以后再到庄上去,见到一个少年抱膝拥炉而歌,好像搞“超级男声”似的,又唱歌,又上去行礼,一问是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来一老头,也是风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个感觉,一问是他岳父。这么折腾了两回以后,刘备都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说这个诸葛亮他住在这个地方,他把那个农民弄得跟大学生似的,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他的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个个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还得了吗!
所以到了第三次,刘备再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态度就变了,很端正。然后走到卧龙岗的时候,下马步行,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阶下。说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扰,不要打扰,刘备就在这儿等,一等再等。这个时候的刘备他已经不像一个上门招聘的大老板,像一个上门求婚的痴情人,他这个痴情和《西厢记》里面的张生有得一比。大家都听李昌集老师讲过《西厢记》,这张生和崔莺莺一见钟情,他想通过红娘去传递一些信息,他见到红娘是怎么说的呢?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婚娶,红娘说什么,谁问你那么多了。那么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看门的小孩子怎么说的呢,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把他所有头衔都说出来,那小孩怎么说呢,我记不住那么多。
这两个情节真是好有一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如果说戏剧中的崔莺莺是待字闺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待价隆中,他们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们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君臣关系是有点像夫妻关系的,讲究什么呢?从一而终,在当时一个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选中了一个君主、一个老板,他会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从一而终的,是不能变节的。当然在那个时代变节的人也很多,改换门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认为就不道德,但是特别严格自律的人他是不变的,诸葛亮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变的,所以他必须选准。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对方一定要有诚意,因为小说中的诸葛亮也好,戏剧中的崔莺莺也好,都是心气很高的人,绝不肯随便地以身相许,他一定要考验对方,他一定要摆足了架子,吊足了胃口,确确实实证明对方是诚心诚意,他才肯答应。
所以说《三国演义》这段描写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虽然三顾茅庐是虚构的,仍然有意义,意义在哪儿呢?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营销学教材,我们现在用现代视角看看这个事件就很有意思了,在这个事件中,刘备好比一家投资公司的大老板,他决定进行投资,要买断某一个人才,诸葛亮呢,就像一个准备应聘行政执行官的这个一个职业经理人,他们双方都有一个互相试探、了解的需要和过程,所以他这一套东西用现代的眼光一看就觉得整个的这些什么唱歌的农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儿。这当然是我们今天站在现代视角回过头看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甚至我也可以坦率地承认我这个推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纯粹是我的个人意见,不是历史意见,也不是时代意见,也不是罗贯中的意见。
那么罗贯中的意见是什么呢?也就是说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猜,两个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说一定要好看。我对小说有个定义,有人问我说小说是什么?我的定义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东西,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本来意义,而罗贯中《三国演义》写的这个三顾茅庐,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这是没有问题的,确实好看,这是他小说家、文学家他的需要。
第二个原因,与罗贯中本人可能有关系。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也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璋胜利了,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诸葛亮一样是出师未捷,不过他身没死就是了,罗贯中没死,但是这种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样的,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的一些想法。何况诸葛亮这个人确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个榜样,中国古代读书人差不多都是有诸葛亮情结的,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自个比做诸葛亮了。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飞也是精神偶像,还有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三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请出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来做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他这一肚子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学问,一身的本事,他有一个地方使啊,他要使用出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出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而这样的例子只有这一个。那么罗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他摆出这个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种心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孔明资本投资,博士创业的心路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