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源材质近日完成定增,摩根大通、财通基金等18位机构投资者最终获配,募集资金总额35亿元。
2021年9月至2022年年初,当星源材质处于股价高位时,控股股东、实控人陈秀峰和陈良合计减持超1700万股公司股票,共套现超8亿元。2022年6月,公司高管又抛出减持计划。
董监高和实控人减持动作不断,但为何还有专业投资者为大额定增买单?
定增曾遭遇多轮监管问询
星源材质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隔膜研发、生产及销售。锂离子电池隔膜作为锂离子电池的关键材料,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电站等领域。
星源材质本次定增方案自2021年9月末初次提出以来,至2022年5月获证监会注册批复,期间经历了深交所两轮问询和公司的三轮修改。深交所主要问询的焦点问题有:前次募投项目并入新募投项目的合理性、新增产能消化的可行性,募投项目是否通过环评审批等。本次定增的过审过程颇为曲折。
2022年7月初,星源材质共收到35名投资者的有效申购报价。至7月15日,其中18位机构投资者最终获配,募集资金总额达35亿元,限售期为6个月。
本次星源材质定增的申购情况较为火热,或与公司前次定增发行对象的潜在获益有关。2019年8月,星源材质完成实施前次定增,共5家机构投资者最终获配,发行价格为22.37元/股。数据显示,至2020年8月20日,该次定增的股份迎来解禁,而随后公司股价整体呈明显波动上升的趋势。2021年9月,公司前复权股价一度站上40.77元/股的高位。
定增历程与董监高减持多处重合 控股股东减持套现8亿元
在星源材质本次定增自预案阶段至最终完成募资期间,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控人曾高位大额减持股份套现,董监高又发布减持计划,减持原因均为“个人资金需求”。
2021年9月初至今,星源材质控股股东、实控人陈秀峰和陈良合计减持超1700万股,共套现超8亿元。集中减持的时间段有2021年9月、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两位股东的减持交易均价分别约为56元/股、43元/股和35元/股。对比公司当前约30元/股的前复权股价,两名重要股东减持时的公司股价相对处于高位。
2022年6月,星源材质的两位高管王昌红和王永国发出减持股份预披露公告,拟分别减持不超过25.73万股和不超过6.44万股,减持原因为个人资金需求。
年初至今最大回撤超四成 最新收盘价已接近本次定增发行价
2022年年初以来,锂电板块中频现股价大跌的景况。上半年,星源材质复权股价曾一度较前期高点回撤约四成。
2022年7月7日,公司股价一度站上33.98元/股的高位,截至最新收盘,公司的股价为29.49元/股,与公司本次定增的发行价格27.85元/股已经相差不远。
根据星源材质于7月15日发布的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归母净利润和扣非归母净利润均预计同比上升2倍有余。但此份预增的业绩预告一经发布,公司下一个交易日的股价日跌幅超过7%。公司较为亮眼的业绩表现可能难以支撑其股价走势。
前车之签:本次发行对象曾有定增亏损教训
“金融市场上无常胜将军”,专业的投资机构也会陷入较失败的投资项目。JPMorgan Chase Bank, National Association和UBS AG斥资参与星源材质的本次定增,认购金额接近5亿元。
2021年6月,上述两位机构投资者曾参与亿华通-U的定增,分别认购12.76万股和36.17万股,发行价格为235.02元/股,该部分股份于2022年2月上市流通,股价一度在当年4月跌至66.57元/股的低位。
其他参与本次定增的机构,过去两年也不乏“定增踩雷”深度亏损的案例。
基金公司参与定增蒙受亏损后,实际的损失承担者为下属基金的投资者们。对于本次入股星源材质,定增参与者的盈亏又将如何?仍然有待时间检验。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
版权声明:本作品版权归面包财经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作品。
什么是高位套现
高位套现是指:上市公司的原非流通股东或者高管在该公司股票价格较高的时候卖出套取现金。是一种典型的大股东圈钱行为,这种高位套现行为由于减持股份较少,并没有影响到大股东在公司的控制权地位,在获取股权价值增值利益后,还可以继续维持其控制权利益。
每一个上市公司里都有大股东和庄家对接的现象。因为庄家想要坐庄就必须和大股东签订一系列的协议,包括大股东的发布减持消息也都是和庄家有沟通的!所有有些时候股价低位发布一些减持消息,更多的是配合庄家来洗盘。
二级市场投资者和大股东高管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他们是上市公司的控制者经营者对上市公司了如指掌。股价是不是有泡沫心知肚明,二级市场则因为情绪和投机炒作股价总是会偏离价值,有的时候还会偏离很多。
这就给了大股东和高管一个很好的逢高减持机会。精准减持实际上很多时候是一个巧合,股价调整是因为股东和高管的减持而引发的,而不是股价下跌股东才减持。
股东坚持是退出市场实现投资收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适度减持完全可以理解。但动不动清C减持股份, 把自己创立的公司也不要了这就很过分了。上市的初衷也就完全失去意义了,上市不是清C减持股份的手段而是做强主业的开始和契机。
扩展资料:
2019年7月3日中烟香港高位盘整期间,市场中介机构参与数目已经悄然减少,从前一日241家降至227家,占已发行股份比例降至27.7%。进一步来看,多数港资、内资中介机构在当天急流勇退,高位套现;而富达资本、巴黎银行等外资中介机构,则选择大幅加仓。
截至7月3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中国银行(香港)、中金国际、恒生证券以及富途证券成为持股超过1%的前五大机构。其中,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持股比例最高,达到4.66%,但主要机构持股均在7月3日选择了减持。
如果按照收盘价推算持仓规模,香港上海汇丰减持力度也最大,7月3日减持规模约4690万港元,另外汇丰金融证券(香港)、富途证券以及中国银行(香港)等单日减持规模也将超过3000万港元;其余千万级别减持也基本集中在港资、内资机构中。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机构高位套现 中烟香港急跌近三成
为什么有些股份公司大股东(高管)一而再再而三的减持?
所谓减持,就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的持有人转卖所持有的部分股票,减少对该公司的控股权。我们经常能看到上市公司公告大股东减持的消息,有些不明所以的股民一听就惊慌失措,以为大股东连自己都不看好自己家公司的股票,忙着套现跑路,这些股民也会这跟着跑,怕自己继续待着只能当接盘侠。
大股东减持的原因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套现。有些股东是觉得钱已经赚够了,不想再拼死拼活埋头苦干了,准备提前退休,就拿钱走人。还有的就是由于公司经营需要资金,可能出于各种原因短时间内融不到资,大股东只能减持自己手上的股份,套现后投入公司经营,这种时候,就算股价在低点,大股东也可能迫于无奈减持。
第二种,根据证券法大股东减持规定,大股东减持本公司股份要提前事前公告,而且有时间限制。大股东在股价低位时候公告减持计划,目前是股价是处于低位,也许大股东提前公告为的就是后期几个月减持套现做准备,说不定接下来几个月就会启动一波拉升,刚好大股东已经提前公告减持计划,股价拉高后可以顺利高位套现。
第三种,股票有潜在利空消息,大股东在上市公司大利空没有爆发之前减仓套现,避免大利空出现后所持有的市值亏损更加大。当前股价在二级市场看着是低位,等大利空出现后股价大幅杀跌,低位又成高位了,大股东先知先觉的跑了先。
第四种,就是股民最不愿意看到的,大股东对自己公司的发展前景不看好了。上市公司前景渺茫,大股东看不到希望,只能想办法把二级市场的股份兑现了再说,而看不清形势的散户们确实只能沦为接盘侠。
大股东减持,大多不是什么好消息,总结一下规律,基本有这几种情形:
1、为了资金需要减持的,多半是借口,利空偏多;
2、原始股减持,成本很低,对市场构成抛压,大概率是利空;
3、减持数量较大,清仓式减持,造成市场恐慌,利空;
4、熊市减持,基本是利空;
5、定增减持,就要看市场价格和定增价格,如果低于市场价的大概率利好,如果是拉高减持,则是利空;
6、减持目的是股权转让的,一般是利好;
7、大众交易集合竞价的,通常没什么问题,要是二级市场直接抛售的,大利空;
8、牛市减持的,算是中性消息,也可能利好。
总之,面对大股东的减持股民不要慌张,毕竟慌也没有用,该怎么样还会怎么样,有心惊胆战的功夫,不如去观察大股东的减持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还有监管部门对减持的限制和披露要求,有效加大市场的透明度。只要上市公司仍然有发展潜力,大股东减持不会对公司的经营造成太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