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舸(右三)庆祝湘火炬上市成功
【概述】资本市场壮大“湘火炬”
1993年12月20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厅里响起3声清脆的钟声,随即传来一片欢呼。来自株洲的“湘火炬”,如同一团红色的火焰,跃上资本交易舞台。
这一天,株洲市实现了公开发行股票和上市公司零的突破。
当天,在深圳股价指数比上个交易日下跌的情况下,“湘火炬”的收市价和发行价相比,上涨了178.26%。
如今,发端于株洲的火炬牌火花塞已走出湖南,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行业地位连续多年稳居国内第一,跃居世界前列,并力争成为全球一流汽车发动机类零部件供应商。
【回眸】湘火炬上市一波三折
讲述人:刘勇舸(曾任株洲火炬火花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主导了“湘火炬”上市全过程,是株洲首家上市公司挂牌时的敲钟人。)
197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我,从山东调至株洲火花塞厂。
那时,火花塞厂是农机部的直属企业,按计划生产,没有竞争,也不担心销售。但随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落幕,企业直面市场,竞争突然加剧,火花塞厂变得艰难起来。
改革开放成就了火花塞,也成就了我。1984年,火花塞厂提拔有知识的年轻人进入岗位,通过竞聘,我当选为厂长。我提出目标,未来几年年产量要达到3000万只。要知道,当时火花塞厂的现状是“三个800”,即800个员工、800万固定资产、年产800万只火花塞。很多人都笑话我,说我不切实际。我也知道,如果一切按部就班,不要说3000万只的产量,就是保住800万只都困难。
如何实现目标?首先是提高产品质量。市场是企业的饭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改技术、改产品、改工艺。我们决定从原有的小型汽油发动机、工业火花塞、摩托车火花塞等产品里跳出来,直接瞄准汽车火花塞。
有了方向,还需要大量资金支撑,钱从哪里来?靠企业利润积累逐步发展的模式,太慢了,必须想办法融资。1986年,我参加了国家经委组织的企业研修班,到美国参观学习,第一次接触“融资发展”概念,股份制改造上市就此进入了我的视野。
1988年,当股份制还被许多人争论姓“社”还是姓“资”的时候,我和当时的厂党委书记一起,向市主要领导汇报:要使产品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必须继续在产品质量、工艺装备上改进,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年8月,火花塞厂被列为株洲市第一批股份制改革试点单位。但那时,股份制只是深化企业改革的一种趋势,还没有权威说法,股份制改造一度停滞。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后,国企改革步伐加快。1993年3月20日,好消息来了,株洲市体改委再次批复同意,火花塞厂进行股份制改造,同时还纳入了全省首批拟上市公司名单。
当天,由我牵头的株洲火炬火花塞股份有限公司筹备委员会就成立了,股份制改组工作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同年12月6日,株洲火炬火花塞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14天之后,也即1993年12月20日上午,随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一声锣响,株洲火炬火花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湘火炬”)正式挂牌上市,株洲市从此结束了无上市公司的历史。
借助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筹资,我们转化机制,从内部管理、人事制度、分配机制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增强企业竞争力。改革大刀阔斧,既改出了活力,也改出了效益。如今,我上任厂长时的目标早已经实现。现在湘火炬已发展成为年产能2亿只火花塞的世界一流企业,火炬牌火花塞也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发展】 株洲企业登陆多层次交易市场
从1993年湘火炬在深交所上市开始,株洲企业在资本市场不断突破。
第一家港股上市公司中车时代电气、浮法玻璃龙头旗滨集团、农业产业化龙头唐人神、中国制药百强千金药业、轨道交通涂料第一股飞鹿股份,以及有色金属行业的株冶集团、高分子材料企业时代新材、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天桥起重、钽电容器企业宏达电子等株企相继上市,登陆资本市场。
截至目前,全市注册首发上市企业已达1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7家,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573家(其中股改板42家),资本市场的株洲板块已初见雏形。目前,我市还在积极推动“科创板”上市工作,组织6家企业申报“科创板”。
【“湘火炬”大事记】
1961年,渌口内燃机配件厂创立,后更名为株洲火花塞厂。
1990年,由渌口镇战略搬迁至株洲市红旗北路。
1993年,改组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票于深交所挂牌上市。
1997年,湘火炬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3年,年产量突破5000万只,成为中国第一大火花塞生产和研发基地。
2005年,成为为潍柴动力属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资子公司。
2006年,收购美国DELPHI火花塞全套设备和技术专利,年产能提升至2亿只。
来源/株洲日报 记者/廖喜张
编辑/豆芽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28681062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