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这15年为何从3000点到3000点原因找到了

A股这15年为何从3000点到3000点原因找到了

2007年2月26日收盘,沪指首次迈过3000点关口,开启了A股有史以来最大的牛市。

2022年4月25日,当沪指再次抵达3000点时,已是一副“保卫战”的暗淡景象。

15年间,中国的GDP实现了3倍的高速增长,A股却几乎原地踏步。

为什么会这样?先说结论,A股过去的估值太贵了,抵消了基本面的增长。

你看业绩,非常好,上证指数所对应的净利润折合年均增长率高达9.1%。

但是估值呢?2007年3月13日,上证综指的PE为42.9倍,而4月28日是11.5倍,下跌幅度达到70%左右。

说白了,过去欠下的高估值“债”,由增长的基本面来还了呗。

一个最为典型的高估值现象,便是新股。

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中国石油,2007年一上市就是巅峰,随后便是长达15年的“还债”路。

而这仅仅是一个缩影。

大家应该还记得,除了“稳赚不赔”,过去的新股还有一个显著的标签——“背锅侠”。

在过去的历史当中,IPO一直都有“背锅”的潜质。

只要股市不好,那么新股发行就会被限制,股市下跌的原因总结中一定就有一条“新股抽血”的原因写在里面。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2012年,A股IPO经历了有史以来最长的一次暂停,直到2014年6月份才再度重启。

也就是这时候开始,A股市场的“打新”成了愈发奇异的存在。

因为停了太久,监管层担心大家炒作,叫做“首日涨幅不得超过44%”。

再加上我们本来就有的涨跌停板制度,一番奇景就这么出现了:

从2014年6月到2016年4月,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有300多只新股上市,首日居然全部封在44%的上涨的上限上,无一例外。

而且基本上连续拉出来涨停板,平均是11个涨停,累计涨幅是352%。

这个趋势在2018年得到了延续,2018年1月到5月有54只新股上市,平均是8个涨停板……

本想抑制炒作,反而成了炒作的“温床”。

当然,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都知道,新股发行价的决定权,掌握在询价机构手中。过去,询价最高报价剔除比例为“不低于10%”。

这就直接导致了,那些权重低的机构不敢报价,而是要看大机构的“脸色”。

而大机构为了获取利润,则是“抱团”压低发行价,以寻求更大的上涨空间,同时也能推高新股上市后的市场炒作情绪。

正是在这种“畸形”的制度下,新股一上市便拥有了严重溢出的估值,同时透支了未来几年的上涨空间。

而这还仅仅是新股,再加上垃圾股、概念股等等一系列的炒作,长此以往,A股的估值能不虚高吗?

也难怪人们常常抱怨,所谓“价值投资”在A股市场就是个“屁”,一上市就透支了所有的价值,哪里还有价值投资可言。

所以大家也看到了,这两年新股发行的改革有多么雷厉风行。

最高报价剔除比例由“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强化报价行为监管、联手整顿IPO“抱团报价”行为、促进买卖双方均衡博弈……

新股破发频现,打新“稳赚不赔”的日子一去不返。

虽然短时间动了不少人的“奶酪”,但长远来看,这绝对是个好事。

所以,希望大家还是多给中国股市一些时间吧,虽然远未成熟,但毕竟是自家孩子,与其让它在膨胀中消亡,不如看着它在挫折中成长。

相信属于A股的好日子会来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A股这15年为何从3000点到3000点原因找到了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