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2年11月,杨老太太在湖南长沙去世。消息传到北京后,毛泽东马上写信指示:
“寄上500元作为安葬费,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亲爱的夫人葬在一起。你我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
图丨毛泽东
杨老太太的女儿——杨开慧
杨老太太原名向振熙,18岁那年,她嫁给了一个名叫杨昌济的男青年。
那个时候,杨昌济正因为自己屡试不第而消沉,向振熙不仅没有嫌弃他,反而包揽了家中的大小事务,让他静下心来好好考虑未来的出路。
在妻子的好言相劝下,杨昌济不再执着于科考,他在乡里找了个私塾老师的活,没想到,这个选择让他在教育界大放异彩。
1898年8月,向振熙生下儿子杨开智,三年后又生下女儿杨开慧。孩子的出生除了增添更多的欢声笑语外,家庭的经济压力也随之而来。
为了帮杨昌济减轻重担,向振熙开始学习纺纱织布,一边赚钱,一边照顾家庭,向振熙的生活极其充实。
图丨杨昌济
而她的言传身教,也在一点一滴影响着两个孩子。杨开慧5岁那年,湖南遭了水灾,板仓来了不少乞讨的灾民。
向振熙总是从自家不多的粮食中匀出一部分接济给那些活不下去的灾民,希望自己的绵薄之力能够帮助到对方。
一天晚上,向振熙一家正在吃饭,突然听到有人敲门,随即是微弱的乞讨声。小小的杨开慧抱紧母亲:“妈妈,我怕。”
向振熙摸摸孩子的头:“别怕,跟妈妈开门去”。
杨开慧跟在向振熙身后,看着母亲打开了门。门外面跪着一对面黄肌瘦的母子,女人用虚弱的声音,恳求向振熙能给孩子一点饭吃。
向振熙赶紧把女人扶进屋里,杨开慧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拉着男孩进了屋。接着,向振熙给母子俩盛了满满两大碗饭,母子俩感动得不停落泪。
那时候,板仓的院子里住着一位孤寡老人,老人家有哮喘病,生活很艰难。向振熙很同情他,时不时就送些米面过去,老人感动得逢人便说:“开慧的妈妈对我们穷人真的很好。”
图丨杨开慧
1903年,杨昌济在分析形势和前途后,决定东渡日本留学。本来,向振熙是不想丈夫背井离乡的,可她又不愿拖累他,所以,她只能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亲自为丈夫打点行李。
杨昌济走后,向振熙含辛茹苦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杨昌济经常给家里寄信,鼓励妻子和女儿抛弃时代偏见,进学校读书。
于是,已经40岁的向振熙和女儿一起进入学堂。
1913年春,杨昌济学成归来。饱尝艰辛的向振熙再也不想离开丈夫了,于是,杨昌济去到哪,向振熙就跟到哪。
在学堂学习了文化的她会帮着杨昌济整理书案,在丈夫圈圈点点的学生作业中,向振熙看到了几个学生的名字,蔡和森,毛泽东。
图丨蔡和森
杨开慧嫁给毛泽东
那时候,毛泽东21岁,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一名学生。作为杨昌济最喜欢最器重的学生之一,他经常去到杨家跟恩师讨论天下大势。
时间长了,他认识了向振熙,还有杨家的女儿杨开慧。只不过,那时候的杨开慧还是个13岁的小妹妹,她最常做的事,就是在父亲和学生们谈天说地的时候,坐在一旁安静地听。
1918年,杨昌济举家迁往北京,刚好,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了。于是,杨昌济邀请自己的两位得意门生——毛泽东和蔡和森来了北京。
他安排毛泽东去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做了助理员,还把他推荐给了李大钊。在李大钊的影响下,毛泽东成了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爱情也开花结果了。他与杨开慧重逢,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心照不宣地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
1919年3月,因母亲病重,毛泽东回了长沙。两个人互相通信,过了9个月的异地恋,12月,母亲康复,毛泽东又去了北京。
没想到的是,毛泽东这次来京,杨昌济已经生病住院。病中,他还给滞留上海的老友章士钊写信,向他推荐了毛泽东和蔡和森:
“……二自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1920年1月17日,不满50岁的杨昌济遗憾病逝,毛泽东同杨开慧、杨开智兄妹俩一起为恩师守灵。
向振熙直接哭干了眼泪,她实在没有想到,丈夫会走得这么早,把所有的重担丢给自己。
7月,毛泽东回了长沙教书。除了当好教员,毛泽东还雄心勃勃地开办了文化书社。为了支持女婿,向振熙拿出了家里所剩不多的钱,给毛泽东做了活动经费。
与此同时,杨开慧一家搬回长沙。这一年冬天,毛泽东和杨开慧结婚了,他们没办婚礼,也没有嫁妆,杨开慧拿着点简单的行李,就搬去教师宿舍和毛泽东同居了。
图丨杨开慧
对于和毛泽东的婚姻,杨开慧是倍感幸福的,她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
“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十分爱他。从我听到他许多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上了他……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去杀了,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个命运。”
1922年10月,杨开慧生下大儿子毛岸英,对于长年奔波在外的丈夫,她开始生出一种难言的牵挂和依恋。
她开始埋怨自己的丈夫顾不上家,顾不上自己,她希望这个眼中全是革命事业的男人,能分一点温柔给自己。
1923年4月,毛泽东安排好湘区的工作后,准备秘密前往上海,到中共中央工作。
对于丈夫的远行,杨开慧舍不得,所以她提出要和丈夫一起走。毛泽东不同意,两个人发生了争吵。
临行前,倔强的杨开慧没有去给毛泽东送行,毛泽东一个人踏着初春池塘上的袅袅雾气,离开了家。
图丨毛泽东
半年后,毛泽东奉中央决定回到长沙。11月13日,次子毛岸青出生。
毛泽东只在家小住了三个月,又匆匆忙忙去了上海。这一次,他作词《贺新郎·别友》送给妻子: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1924年6月,杨开慧带着母亲、儿子去到上海和毛泽东团聚。他们一家住在石库门的老房子里,和蔡和森、向警予夫妇住在一起。
杨开慧除了负担家务之外,还会帮毛泽东整理材料,去工人夜校讲课。一家人在上海团聚了半年,后来,毛泽东积劳成疾,回了长沙养病,12月,他们一家回到长沙。
在向振熙家中过完春节,杨开慧带着两个儿子跟毛泽东回了韶山。6月中旬,中共韶山支部在毛泽东家中成立。
图丨秋收起义画作
之后的日子里,杨开慧跟着毛泽东四处奔波,天南海北去了个遍,一直到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后,杨开慧才回到长沙。
1927年8月31日,毛泽东乘火车前往安源部署武装起义。夫妻俩像往常一样匆匆告别,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出门,没想到这成了他们的诀别。
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后来,毛泽东拉着队伍上到井冈山。
他试着用暗语给杨开慧写信,虽然信件在1928年才送到杨开慧手上,好在,杨开慧知道了丈夫没有死。
1930年8月,湖南省清乡司令何键悬赏千元大洋,缉拿“毛泽东之妻杨氏”。也就是在这个夏天,红军两次攻入长沙,然而时间短暂,两个人并没有团聚的机会。
当地下党组织去找杨开慧,劝她离开这里去找毛泽东的时候,杨开慧回答说:“润之没有让我走,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
图丨何键
10月14日,杨开慧被捕入狱,一同被抓走的还有8岁的毛岸英。
最开始,何键指使狱警对杨开慧严刑拷打,想让她归顺,可杨开慧只有一句话:“要打就打,想杀就杀,让我投降是不可能的。”
后来,长沙的地下党组织,还有各界人士纷纷站出来为她说情,甚至还有不少有头有脸的人物愿意保释杨开慧。
迫于各界压力,何键重新提出要求:只要杨开慧愿意登报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就可以放她走人。
杨开慧拒绝了这个条件,她说:“哪怕海枯石烂,我也不会和毛泽东脱离关系。”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枪决,年仅29岁。
对于自己的牺牲,杨开慧或许早就意识到了,舅妈前去探监的时候,杨开慧就对她说:
“共产党哪能杀得绝,革命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请你帮忙转告我的母亲,让她不要难过,帮我带好几个孩子……”
图丨毛岸英三兄弟
毛泽东对岳母的照顾
虽然杨开慧已经猜测到了母亲的难过,可她一定想不到,母亲在得知她牺牲的消息后,当场昏死过去。
而且,她的死并没有为母亲孩子带去安稳日子,国民党反动派要斩草除根,到处寻找毛泽东的孩子们。
没有办法,毛泽民只能把向振熙和孩子们接到上海。随后,孩子们被送到大同幼儿园,而向振熙在不久后,重新回到湖南。
向振熙本以为,有地下党组织的保护,孩子远比在一个老太婆身边要安全得多,没想到的是,大同幼儿园被毁,孩子流落街头,一直到1936年才被送到苏联。
事实上,向振熙在回到湖南后,就失去了外孙的消息,孤家寡人的她总是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嘴里念念叨叨几个孩子还有女儿杨开慧的名字。
图丨向振熙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向振熙终于等来了这一天,她迫不及待地跟人打听女婿、外孙的消息。
随后,杨开智托人给毛泽东发了封电报,告知了家里的情况,毛泽东立刻回电:
“得知老人家还健在,我甚是开心,岸英和岸青都在北平,岸青还在学习,岸英或许会回到湖南工作,他们很想念外婆。”
9月,王稼祥的妻子朱仲丽回湖南省亲,毛泽东专门托她给向振熙捎去一件皮袄,还有一封信:
“杨老太太:你们好吧。现在托朱小姐之便,前来看望你们……”
除此之外,朱仲丽还转告了毛泽东的口信:“主席说了,他想接您去北京,由他亲自照顾您。”
向振熙不会说普通话,她用浓重口音的平江话告诉朱仲丽:“我不去啦,南京、北京都去过了,够啦。”
图丨王稼祥和朱仲丽
1950年5月25日,向振熙八十大寿,毛泽东忙于工作,专门派了毛岸英回乡给外婆祝寿。
毛岸英站在向振熙面前,大大方方地喊了声:“外婆,你还好吗?”
向振熙一下子就认出了许久未见的外孙,她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摸着孩子的脸颊:“岸英啊,是你啊,你终于回来了,你爸爸身体怎么样?你弟弟呢?”
“他们都很好,外婆不用担心。”
向振熙放心地点点头:“别看你爸爸是大人物,他也有颗平常人的心,他是记挂我的。”
临走时,毛岸英问外婆有没有什么要求,向振熙说想要10万元旧币(相当于10元钱)。因为她一个老太太日子过得艰难,亲戚邻居帮衬了不少,向振熙想尽快给人家还上。
图丨杨开慧烈士墓
1960年5月25日,毛泽东听说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要回老家为老太太祝寿,便写了信托她转交寿礼。
一个月后,毛岸青和邵华结婚。那段时间,他身体不太好,便一直住在大连疗养,直到1962年,身体恢复了些,毛岸青才带着邵华回到北京。
看到儿子儿媳,毛泽东对他们说:“新媳妇总该去认认家门,带回去让外婆和亲戚看看嘛。”
于是,毛岸青带着邵华回了长沙老家,看望了已经九十岁高龄的向振熙。向振熙高兴的拉着毛岸青的手,对邵华也是赞不绝口。
这是她最后一次见到自己的外孙,因为在这一年的11月份,向振熙去世了。
老人家一辈子乐善好施,出葬这一天,有不少人闻讯赶来,送她最后一程。
毛泽东知道这个噩耗后,马上写信指示杨开智:
“寄上500元作为安葬费,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亲爱的夫人葬在一起。你我两家同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