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证券时报网 江聃
9月18日晚,在蓟门法治金融论坛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十分坦率的谈到2015年股市危机中的得与失。
肖钢说,过度的“牛市情结”会影响监管者心理和行为,媒体在股票市场中作用变得日益重要和复杂,设立金融委是迈出完善应急处理机制的重要一步,纠正监管“父爱主义”要实现“六个转变”。当前,杠杆风险已经有了新的变化,不容小觑。
要点一:主张要有牛市但过度的“牛市情结”对市场有害
这并不是肖钢首次公开谈论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但绝对是最为系统的一次。
肖钢报告题目是《终结“牛市情结”——从2015年股市危机中学到了什么?》,他从“牛市情结”产生的根源、到政策倾向分析,以及政府和市场关系如何处理好等进行了系统阐述。
从过去走势来看,A股市场“牛短熊长”是客观事实。“我主张要有牛市。”肖钢一上台便开宗明义,“但是如果是不正常的牛市情结,对真正牛市没好作用,进而造成牛短熊长。”
肖钢表示,当前全社会广泛存在“牛市情结”,其原因在于:在上涨市中市场参与者都获得了好处。在“牛市情结”下,政策以宽松基调为主,呈现“刺激政策多、控制政策少”的特征,导致股票市场发展政策驱动特征。
他进一步强调,把股市上涨作为监管部门的政绩,对政府形成隐形约束,监管部门把股市上涨看成政绩是不应当有的情结。
同时,从政策制定来看,A股市场政策“宽多严空”,做多市场政策比较多,对做空市场政策很严格,但往适得其反,使得市场因为多空平衡机制没建立,进而促进牛短熊长的特征。
在总结造成“牛短熊长”的原因时,肖钢还提到,首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质量普遍不高,企业进出不畅;二是A股投资功能比较薄弱,价值投资理念较难推行;三是缺乏做空和制约的力量;四是政策目标频繁转移,影响市场预期;五是中小市值股票长期估值偏高,六是监管短期行为。
肖钢还表示,媒体传递信息、助推情绪的特质使其在股票市场中的作用变得日益重要和复杂。媒体已成为股票定价因素之一。
“现在媒体报道很容易在股票市场中,在全球范围内瞬间形成一致预期。媒体不要过多报道股市的短期涨跌,这不利于股市发展。”肖钢说,媒体报道很重要,请一定要准确、客观、专业。
要点二:注册制可纠偏存量公司过高估值
市场总有调侃,股市不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中国股市老是和GDP不太匹配。
肖钢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上市公司的质量总体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有一部分不具备长期稳定的经营能力的企业出不去,有潜力或者发展比较好的企业进不来。
A股市场中小市值股票长期估值偏高,推进注册制很可能对原来的存量高估值公司的估值进行纠正。这将对整个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这是注册制要稳妥推进、要试点的重要原因。
同时,A股投资功能比较薄弱,价值投资理念很难推行,趋势投资投机成为主流。因为我们的换手率特别高。虽然我们有公募基金,有机构投资者,但是由于参与基金的基民也是反复赎回,使得机构投资者行为也散户化。
有统计资料显示,偏股型公募基金20年来大体的平均年回报已经达到了16%。但是多数基民享受不到,原因也是在于快进快出、频繁申赎。
此外,A股市场缺乏一些做空力量的制约。做空手段是保证市场稳定发展的手段,但我们往往把它看成贬义的、负面的因素。
“当然,对于故意造谣的行为要严厉打击。”肖钢强调。
要点三:股市泡沫往往发生在经济转型期 2015年泡沫存必然性
肖钢表示,股市泡沫往往发生在经济转型期。通过数据测算,我国七次泡沫都是处于货币相对宽松的时期,其中有三次是处于经济偏快增行时期,四次是经济转型时期。
肖钢指出,原因在于经济转型期实体经济回报比较低,新旧动能转换,新的增长点前景不明朗,容易出现金融脱实向虚,助推投机热潮,催生资产泡沫。从国际经验看,境外市场在经济转型期也时常发生资产泡沫。而从A股市场过去的经验来看,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充裕的流动性很容易冲击资产市场的价格,导致泡沫。
“股市自身体制机制的完善并不是股市上涨的必要前提条件。我国2015年产生股市泡沫不是孤立的,而是客观必然的。”肖钢说。
要点四:2015年政府果断出手防范了系统性风险发生
肖钢表示,特殊时期政府必须果断出手。2015年的异常波动与历次的暴跌不同,是在于2015年的股市危机是由资金杠杆导致的流动性危机,引发了投资者大面积恐慌,危急情况非同寻常。如果不是杠杆资金,市场本身有一种稳定机制,会趋于平衡,而杠杆资金影响下,会加速市场下跌,出现股市的踩踏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果断出手,防范可能发生的系统性风险。
在谈及当前市场还存在2015年的市场风险时,肖钢表示,是杠杆风险,杠杆风险近期表现不仅是借钱炒股,而且融资质押风险也暴露出来了。
要点五:救市资金市场收益较好是因为政府往往在极端情况出手
肖钢表示,如果当年发生系统性风险,受影响最大的将是银行,券商、基金的自有资金较少。
救市的钱是采取市场化方式筹集,支付的利息也是按照市场化利率,主要来自于银行。所以实际上是商业银行用了自己的资金保持了股票市场稳定,避免了自己的损失。
从现在来看,虽然政府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但最终是有效益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是最低迷的时候买,未来几年总要升值的。”肖钢说,所以不仅中国的救市是有效益的,经济效益的美国也是有收益的,当然政府绝对不是为了经济效益。
要点六:设立金融委是完善应急处理机制迈出的重要一步
肖钢表示,坦率说,在处置危机过程当中,确实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他建议,要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包括完善应急处置的法律规定、明确政府救市启动的标准和原则、从国家层面建立常态化危机应对机制、健全信息共享和风险监测机制、完善市场预期管理机制等。
肖钢表示,不仅股票市场,其他的金融市场可能还会发生暴涨暴跌、大起大落的这种情况,这是难免的。当前金融委成立应该更多地承担起处置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职责。
同时,他指出,在信息共享和风险监测机制方面,当前仍然欠缺。
“监管的分割、数据的孤岛等这些现象仍然存在,所以怎么样来加快建设信息共享的机制,特别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模型预防系统性危机的演变,尤为重要。”
要点七:纠正“父爱主义” 监管要实现“六个转变”
肖钢表示,要纠正监管上的父爱是在总结我们历史,特别2015年就是股市风波异常波动和危机的时候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教训。
深刻理解股市价格的信号,不以涨跌论,管好政府和监管有形的手,做监管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监管机构,第一位职责应该要明确,就是要怎么把市场发展起来,特别不要把股市涨跌作为市场发展的考核。“所以类似当年我们考核的指标,这个肯定是不对的。”
当然,特别要防范监管套利。监管的定位,证券监管就是“两维护、一促进”,维护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维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权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肖钢建议,推进监管转型要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监管取向从注重融资,向注重投融资和风险管理功能均衡,更好保护中小投资者转变;
二是监管重心从偏重市场规模发展,向强化监管执法,规则,结构和质量并重转变;
三是监管方法从事前审批,向加强事中事后、实施全程监管转变;
四是监管模式从碎片化、分割式监管,向共享式、功能型监管转变;
五是监管手段从单一性、强制性、封闭性,向多样性、协商性、开放性转变;
六是监管运行从透明度不够、稳定性不强,向公正、透明、严谨、高效转变。
附肖钢简历:
肖钢同志,1958年8月出生,汉族,江西吉安人,出生于湖南长沙,法学硕士。
1981年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
1989.05——1996.10,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司长等职务。1996年10月至2003年3月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及副行长,并于此期间先后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司长、货币政策司司长、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
2003.03——2004.08,中国银行董事长、党委书记、行长兼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党委书记;
2004.08——2013.03,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执行董事、董事会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兼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党委书记;
2013.03——2016.0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
2018.03,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
为什么股票一买就跌,一卖就涨?
有句话叫: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其实,这些都是庄家们的把戏。
许许多多的操盘手们盯着散户们的一举一动,当你们大量买进的时候,就是时候将股票拉低,收割散户们的钱了。而当股票一跌的时候,散户们又大量卖出想要保底,这个时候操盘手们手上的货就变多了,这个时候慢慢将股票往上拉,散户们又纷纷重新买回来。
想要不被庄家牵着走,最好的办法就是买了股票之后对股票不闻不问,不管涨跌都不去看,放宽心等待获利的那一天。毕竟,在股市里面,最考验的就是你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做股票。切莫患得患失。也绝对不可在股票压上自己的一切
扩展资料:
中国股市上证指数从2014年7月18日的2059点涨到2015年4月27日的4527点,9个多月上涨了120%,这期间沪深两市股票账户激增,由1亿多户猛增到2亿多户,股票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一个热点话题。
股民在牛市里很容易被入市加仓的信息诱惑,跟着“疯牛”狂奔,到头来却发现,自己的内裤都跑丢了。2015年5月15日,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肖钢提醒股民:“切忌道听途说,盲目跟风。广大中小投资者特别是新入市的投资者一定要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审慎决策,理性投资,自担风险,量力而行。”为此,笔者对股民经常提出的九个问题给予解释,帮助股民认识股票和股市的本质。只有了解它,才能认知股市风险,才能在股市上多些理性,少些盲目,增大收益,减少损失。
参考资料:人民网-炒股,你必须弄明白这九个问题
行为金融学底层概念及其对股市的指导
行为金融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开展的金融学研究,其本质就是研究人性,然后利用人性在金融市场错误获利。之前看过《助推》、《思考快与慢》、《错误的行为》等心理学书籍,对于其中的理论看的是云里雾里,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理论,有幸学习了《行为金融学》这门课程,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后能产生的巨大威力,也感谢陆蓉老师能够不吝所学,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深入浅出的课程进行系统讲解。
全部课程范围6个模块30节课,从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区别讲起,告诉我们认知非理性和决策非理性会导致的错误行为,然后结合股市实战告诉我们如何制定自己的交易策略、如何避免犯错、如何尽量获利。个人觉得还是其中关于人的认知偏差部分内容讲的比较透彻,而且跟实战结合的比较紧密,后面关于股票操作部分的内容,只能限于理论分析,对于股市实战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区别
1、二者的核心理念不同(大盘是否可预测)
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应该是”什么样。研究的是长远基准。认为市场不可预测的、无法战胜的。
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真实市场“实际是”什么样,不能用“应该是”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可以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认为市场是有规律的、可战胜的。
2、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人是否理性)
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人都是理性的,市场决策会让所有的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理性人会选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那个(预期效用最大化)。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基础是社会科学、心理学,最擅长投资实战、制定交易策略;认为你没办法正确认识你的决策对象;决策并不取决于效用的绝对值,而是要看跟谁比。(前景理论、决策非理性)
3、二者对市场收益认识不同(套利可否消除价格偏差)
传统金融学:套利是所有理论成立的基础,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
行为金融学:真实市场的套利是有限制的(有限套利),使得理性人不敢去套利,从而存在套利机会,从而存在价格错误。常见的三种套利方法:一是跨市场套利;二是跨商品套利;三是跨期限套利。只要是套利就一定是有成本、有风险、不一定正收益的。
二、认知非理性
定义:无法正确认识你想要了解的事物。
原因: 人在处理信息(收集、处理、输出、反馈)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认知偏差。
1、信息收集阶段的认知偏差: 一是易记性偏差 ,容易只关注自己的熟悉的、生动的、最近的信息; 二是信息发生顺序 影响决策,常见的有“首位效应”和“末位效应”。
2、信息处理阶段的认知偏差: 代表性偏差 (根据代表性特征做出冲动判断); 赌徒谬误 :将“大数定律”误用为“小数定律”。
3、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决策阶段最容易犯得错误就是 “过度自信”, 这是人的性格决定的。过度自信产生的原因在于输入信息无限,但是人的能力确是有上限的,虽然能力不增长了,但是自信心确还在上升。过度自信能放大市场成交量、提高市场流动性,对市场是有益的;但是过度自信会使人忽视风险、做出过度交易。影响过度自信的因素:一是专业知识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二是经验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如何避免过度自信:站在第三方的立场评判自己。
4、信息反馈(总结)阶段的认知偏差: 一是自我归因偏差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客观,找不到真正失败成功的原因; 二是后见之明: 当事情出现结果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的一种错觉,导致人们在估计风险时过度乐观; 三是认知失调 :当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对事实避而不见或扭曲,导致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馈; 四是确认性偏差: 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证据和信息,导致信息的片面性; 五是神奇性思考: 将相关性误认为因果性,雄鸡一唱天下白式的谬误。以上五种谬误导致我们容易重蹈覆辙,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三、决策非理性
认知和决策的区别:认知是对单个对象的了解过程;决策是对两个或对个对象的比较选择过程。
1 、前景理论
定义:决策依赖于参考点。人就是通过变化来体验生活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操纵人们的决策。影响参考点的几个因素:一是历史水平(成交价、最高价、最低价);二是期望水平;三是同群效应(身边人的决策)。
依据前景理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损失厌恶,导致无法正确对待盈利和亏损;二是错误的判断高概率、低概率事件,做出错误决定
(1)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定义:决策时,赋予“避害”的权重大于“趋利”,对投资者影响有二:一是让投资者尽量避免做出让自己损失的决定;二是让投资者难以止损。
损失厌恶的表现:盈利的时候,会厌恶风险,选择“落袋为安”;亏损的时候,不愿意接受确定性损失。
损失厌恶的危害:在熊市中让你不想把亏损变成事实、风险偏好让你想搏一把,雪上加霜;在牛市中一是容易落袋为安;二是出现“赌场钱效应”(赚钱很容易时,会轻视风险)。
损失厌恶的克服:熊市中尽快卖出;牛市中克服参考点影响,忘记买入价位,根据预期做决策(动态思维,不要总是往前看,要多看现在,徐弃郁的《英国简史》中体现的也是这种思维方式)。
(2)概率偏度
定义:概率偏度发挥的是概率权重的作用,在考虑收益和风险的时候,要注重“偏度”。概率权重与决策权重的转化是非线性的,事件的决策权重不等于事件发生的概率。
四种表现及危害:一是高估“低概率”会让人做出非理性相反的决定,如坐飞机、打新股;二是低估“低概率”,会让人忽视风险;三是低估“高概率”表现为不重视资本配置,容易忽视确定性高的项目;四是高估“高概率”容易发生在连续决策事件中,忽视决策链条的长度,让自己置于风险之中。
2 、狭隘框架
定义:决策时没有全局观。
机理分析:观察立体的金融市场可以区分两个维度:一是横截面维度(同一时刻不同的投资品种);二是时间维度(一个投资品种在不同时间的表现)。
横截面维度:不要过度关注单支个股的变化,而是考虑与组合资产之间协调波动的方向及幅度,否则就要陷入狭隘框架的陷阱。
时间维度:每日清点资产,会增加参考点效应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如何避免“回头看”?摆脱参考点影响。看看股票在当下价格的时候,你愿意持有的仓位。
3 、心理账户(塞勒)
定义:与真实账户对应而言,通常表现为与心理账户不对等。
产生机理:决策行为不受真实账户影响,而是受心理账户影响。人的心理账户有多个,彼此分割。
危害:一是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全局看问题,因厌恶损失导致投资过分保守;二是总组合对于投资者并不是最优的。例如旅游消费中先付费的体验优于后付费的体验;福利和工资分开发更加有利于提高幸福度。
如何避免心理账户的干扰:通盘考虑所有账户资产。
4 、博弈
金融投资其实就是在猜别人,你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比你是怎么想的更重要。
投资应该以他人的看法作为决策依据。
四、常见错误
1 、买熟悉的股票(分散化不足)
产生原因:人在心理上有模糊规避的倾向。
危害:分散化不足
风险:投资的变动方向与你现有资产的变动方向一致。风险与风险源成正相关性。
破解:降低风险应该配置与现有资产波动不相关的资产。按行业配置防御性、周期性股票。
2 、简单分散化
资本配置是指资金在股票、债权、银行存款中的配置比例,对总收益影响超过90%。理性投资者应该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合适的资本配置。最优资本配置应该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取决于三个变量:资产收益、资产风险、自己的风险偏好
3 、过度交易
过度交易的本质在于:投资者相信自己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具备交易条件,可实际上,这些信息根本不足以支撑任何交易
过度交易的影响因素:一是性别因素:男性交易频率更高,单身男性更加频繁;二是理性程度弱的人易于频繁交易;三是方便的交易方式、紧密的朋友圈、交易经验都会导致频率增加。
如何避免过度交易:独处和静思
4 、卖出行为偏差
表现:“售盈持亏”,投资者不愿意以低于购买价格出售资产。
机理分析:前景理论,人在收益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盈利时,讨厌风险,希望落袋为安;亏损时,偏好风险,希望放手一搏。
如何克制: 一是 认识到处置效应是一种决策错误,出售行为应该忘掉过去,向前看,卖出未来预期收益低的; 二是 举一反三,多了解类似现象,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5 、买入行为偏差
买入行为偏差的几个特征: 一是追涨 ,背后的机理是投资者总是容易“往回看”,以为历史会重演,实际上是自己的幻觉;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冲动、不要“往前看”受过去信息的影响; 二是有限关注 :背后的机理是只要是引起关注的事件,三种情况(放量、新信息发布、涨跌停)都会引发买入(因为中国股市无法做空); 三是容易重复做同一只股票 ,正确的做法应该多看不同的股票; 四是摊薄成本偏好(低吸), 这是由狭隘框架和参考点位效应造成的。
6、羊群效应
定义:放弃自己判断,追随大众的决策。
追随的弊端所在: 一是 概念股炒作没有基本面支撑; 二是 羊群效应产生过程中,上市公司、分析师、媒体、机构投资者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诱使投资者成为“羊群”; 三是 投资者容易被高收益、低概率事件吸引。
五、如何预测大盘
几个概念:
(1)贴现值:股票现在的价值;
(2)价格:股票未来所有股息的贴现值;
(3)市盈率(P/E):股票的价格/每股收益;预测的时候只要看P值,如果股价过高,就会向下波动。高水平的市盈率是由投资者的情形导致的。
行为金融学派认为大盘是可预测的,其原理是:价值和价格之间存在过度波动的现象,根据股息的贴现,是可以预测股价的。采用的工具是:比较贴现值和股价的波动关系,而且该理论可以用历史数据进行验证。
大盘的可预测周期为10年,对于股票的短期指导性不大,但是可以用来判断当期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通过经济景气的先导指标、企业财务预测获得部分指标计算股票市场波动的基准,然后将股票市场与该基准比对。
六、如何配置股票
该部分有几个点: 一是要买入并持有股票。 因为从历史数据分析来看,股票的年化收益率为10%,所以应该持有股票,但是问题时如何在合适的时间买入并持有股票? 二是要看交易量: 交易量反映的是投资者的意见分歧程度,交易量越大,则分歧越大,这个时候就有获利机会。交易量的理论基础是米勒假说。 三是多看换手率 (其实和交易量是一回事),换手率下降前,可以买入;当换手率快速下降的时候,卖出。四是利用博傻理论获利,其核心思想是快速交易、不能长期持有股票不动。
附:米勒假说
定义:市场均衡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成交量),价格是高估的,价格反映的是乐观者的预期。
两个条件:一是投资者有价格分歧;二是市场有卖空约束。
两个推论:一是分歧越大、股价越高估;二是越是难卖空,股价越高估。
指导意义:一是告诉我们股价有泡沫是常态;二是越是放量、越要警惕泡沫;三是要多关注卖空困难的市场和证券;
七:如何制定交易策略
行为金融交易策略定义:利用行为金融学原理而制定的交易策略。
前提条件:一是投资者要犯错,使得价格不等于价值;二是需要做与犯错的投资者方向相反的操作;三是价格要向理性的方向收敛。
两大优势:一是节约成本,通过策略模型替代市场调研;二是人为干预少,阿姨有效控制风险
1、行为组合策略原理
本质:使得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盈利。
找到异象因子,并验证其真假。检验的四步走:一是把市场上所有具有“异象特征”的股票排序;二是把排序好的股票分为10等分;三是构建对冲组合;四是检查组合风险。(这种方法适合于机构,不适用于个人)
2、规模策略和价值策略
规模溢价效应:规模不同的公司,股票收益不一样。在中国更适合买小盘股。
价值溢价效应:市盈率低的股票收益更高。
3、运用好股价规律
一是长期反转策略,利用的是投资者过度反应的心里偏差,产生的股价过高或过低现象;二是惯性效应;追涨杀跌,利用的是投资者对信息反应不足的心里偏差。区分二者的原则是时间长短,前者是利用长期价格规律、后者是利用短期价格规律。
4、应计交易策略
看财务报表时,在关注每股收益的同时,必须看应计项目的多少,这才是反应一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买入应计项目少、卖空应计项目多的股票,可以获得收益。
应计项目=应收账款一应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越多,盈利质量越差;应付账款越少,盈利质量越差;存货越多,盈利质量越差),综上,应计项目越高,公司盈利质量越差。
每股收益反应的是盈利水平、应计项目反应的是盈利质量。
5、盈余公告后漂移
好消息使股价上涨、坏消息使股价下跌,可以根据公布消息后进行股票操作;但是要注意看看好消息的力度,是否已经被提前预知,没有提起预知的好消息才是真正的好消息。
构建策略的时候应该按照没有被预期到的盈利增长来排序。但是因为在中国,好消息都会提前泄露,所以该策略并不适用于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