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姜艳鑫 黄兴利 北京报道
“火锅第三股”之争,在捞王与七欣天之间展开。继粤式火锅捞王赴港IPO后,号称中国第三大火锅连锁企业的七欣天也赶来加入上市队伍。
日前,记者了解到,七欣天已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而在餐饮行业里,走在IPO路上的还有着传统快餐企业老娘舅、老乡鸡的身影。值得关注的是,疫情之下,餐饮企业受到的冲击颇大,近一年来海底捞与呷哺呷哺股价均已下滑70%左右,为何七欣天会选在此时开始实施上市计划?
“行业第三”赴港IPO
七欣天2006年在江苏开设第一家门店。主打中式海鲜火锅,与传统火锅吃法不同,七欣天将海鲜与火锅进行融合,创出“一锅两吃”的吃法,即消费者点餐后先吃到一锅炒海鲜,吃完后会再加入汤底和配菜进行涮火锅。
除海底捞、呷哺呷哺等传统红汤火锅外,火锅赛道开始进入细分化。七欣天主打海鲜锅,在客单价方面也超出海底捞与捞王,去年前三季度其客单价在131元/人。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显示,按2020年收入和餐厅数量计算,七欣天是中国最大的海鲜餐厅,但仍仅占中国海鲜餐厅市场总市场份额的1.2%。七欣天招股书数据显示,中国火锅餐厅市场排名前五的经营者约占市场份额的7.9%,虽然市场规模还在快速增长,但不可否认我国餐饮市场仍呈现出高度分散的状态。
目前中国火锅市场前五名分别为海底捞、呷哺呷哺、七欣天、捞王、巴奴。
从数据来看,七欣天在2019-2021年前三季度实现营收分别12.85亿元、14.26亿元、14.8亿元;税前利润分别为1.17亿元、2.39亿元、3.3亿元。与同样赴港上市的捞王作为对比,捞王在2019年-2021年上半年分别实现营收10.9亿元、11.24亿元和6.4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991.5万元、6744.1万元和2145万元。相比之下七欣天盈利能力要远超捞王。
值得注意的是,虽排在第三大连锁火锅的位置,七欣天与捞王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目前均处在仅在少数城市开店的状态,据了解,七欣天目前在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9个省市经营256家餐厅,并计划于2022年开设约70家新餐厅。截至去年9月底,其中30家已签订租约但尚未开业,七家餐厅已与出租人签订意向书。此外,七欣天计划于2023年及2024年分别开设100家及130家新餐厅。
虽在头部企业受到外部因素影响盈利情况均出现问题时,七欣天仍保持较高速的盈利增长,但在翻台率方面,七欣天相对较低。2020年,海底捞的翻台率为3.5次/天,呷哺呷哺为2.3次/天、捞王为2.5次/天,七欣天近三年的翻台率分别为2.1次/天、2.1次/天、2.2次/天。
为何火锅连锁密集上市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受疫情冲击餐饮连锁业一片惨淡,海底捞与呷哺呷哺分别宣布闭店300家与200家门店。身为头部的两者盈利受到影响,到2021年上半年略有好转,但并未完全恢复。
在此情况下,海底捞与呷哺呷哺在二级市场也是深受影响,近一年两家股价均已下滑70%左右。2020年上市的连锁餐厅九毛九近一年股价也已下滑超30%,同样为港股上市的餐饮企业奈雪的茶,去年上市至今股价仍处于破发状态。
事实上,自2020年以来,餐饮行业整体处在低迷的大环境下,为何捞王、七欣天会选择在此时进行上市呢?
“中国的疫情已经逐渐常态化了,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在减少,在这个波动的阶段,经营能力强的企业会更容易抓住机会去发展。”易观分析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应涛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在餐饮企业待上市阵营以及已上市的公司中,属火锅企业最多,对此,李应涛分析认为,对于企业来说,发展过程中,标准化是一个比较难达到的难题,而火锅行业是实施标准化比较容易的一个行业,比如海底捞就把服务做到了标准化,它不像传统的中式快餐,每道菜因为厨师不同或者其他难以控制的因素,标准化很难达到,但火锅对于人的依赖程度比较低,所以会更容易。
同时记者发现,在去年,准备上市的公司中,不只局限在火锅赛道,中式快餐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中式快餐企业代表老乡鸡已在去年9月签订上市辅导协议,准备在深交所进行上市,并在2022年1月6日完成Pre-IPO轮融资,另一家中式快餐连锁品牌老娘舅也正在进行上市辅导。
七欣天作为火锅行业的第三大企业,与捞王抢夺火锅第三股的同时,要解决的还有在扩张的路上如何持久保持盈利,毕竟在快速扩张之下,海底捞与呷哺呷哺都吃了增收不增利的亏。
对于上市的考量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华夏时报》记者联系了七欣天,七欣天董秘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消息会进行转达,目前相关信息还不便回复。”但截至记者发稿前并未收到回复。
市值蒸发了七成,到底谁在抢走海底捞的生意?
我认为是其他火锅品牌抢走了海底捞的生意,因为海底捞的竞争力越来越低,海底捞的市场份额也越来越少了。
在海底捞成立初期的时候,海底捞的经营模式确实获得了很多人的关注,海底捞也一跃成为了火锅行业的龙头老大。随着海底捞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小,很多火锅品牌也在模仿海底捞的经营模式,海底捞的服务已经不再成为海底捞的独有优势。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海底捞的业务情况越来越差,使这也蒸发了70%。
一、海底捞的市值蒸发了70%。
对那些曾经投资过海里捞的投资人来说,很多人在投资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大亏损,海底捞的市值也跌去了70%。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概念,虽然海底捞的市值依然非常大,但海底捞显然是在走下坡路,海底捞的经营情况也在进一步恶化。
二、其他的火锅品牌抢走了海底捞的生意。
海底捞的生意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服务,很多人也会为了海底捞的服务而去海底捞消费。随着其他火锅品牌的服务越来越好,消费者会更加愿意到其他的火锅品牌消费,因为其他品牌的价格显然会更低一些。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海底捞已经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竞争优势。
三、海底捞也做出了一些错误决策。
在2021年的一整年里,海底捞扩张了几百个门店,这几百个门店基本上都处在亏损的状态。虽然很多的业绩越来越差,但海底捞一旦通过扩张的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最后的结果也显然没有达到海底捞的预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底捞在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少,海底捞需要想出新的经营模式,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维持海底捞的老大位置了。
呷哺呷哺2021年亏损近3亿,呷哺呷哺的寒冬何时才能结束?
疫情期间,因为人员流动的减少,餐饮业的经营,确实迎来了巨大的挑战。呷哺呷哺作为餐饮业的大佬首当其冲,在2021年亏损就达3亿。在业绩上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公司的股价也是年年下跌。然而,在小编看来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呷哺呷哺的寒冬何时才能结束,主要是取决于他们自身,疫情也并非他们地位受到冲击的理由。
一、疫情不是经营惨淡的理由
呷哺呷哺经营不善的原因仅仅是因为疫情的冲击吗?事实恐怕远没有那么简单。同样是餐饮业的大佬,海底捞的境况显然要明显好于呷哺呷哺。在呷哺呷哺面前,海底捞相当于呷哺呷哺的后辈,海底捞创业时间要明显晚于海底捞。然而,作为后起之秀的海底捞,它情况明显要好于呷哺呷哺。这反映在资本市场上,呷哺呷哺的市值是要明显低于海底捞。在2021年3月11日,海底捞的市值达到756亿港元,而这大约相当于18个呷哺呷哺的市值之和。曾经作为被仰望的大哥在自己的小弟面前狠狠的丢了把脸。呷哺呷哺 如今面临的困局完全是由于自己造成的。曾经走价格亲民路线的呷哺呷哺完全是火锅市场上的王。受到无数年轻消费者的拥护。然而如今,呷哺呷哺 的菜品不断上涨价格。也非常大不断上涨的价格伴随的是不断丢失的人心。
二、呷哺呷哺还有救吗?
虽然在2021年年底,呷哺呷哺服软主动下调价格,尽管当时市场上的食材价格事实上在不断上涨。但被价格劝退的年轻消费者早已对呷哺呷哺的这种事后补救不再买账,它已经失去了民心。 事实上这依然是一个伪命题,火锅行业的竞争确实越来越激烈。像巴奴、吉野家等品牌纷纷选择抢占市场。大有诸侯争霸的趋势,内圈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企业想要分割市场上的蛋糕。但下班依然认为呷哺呷哺并不是毫无希,虽然现在经营确实不善。
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依然拿有这一手好牌,他的知名度,他的商标,他这十几年在餐饮行业积累的人脉,让人依然对它充满希望。所以,呷哺呷哺靠自己完全可以自救,寒冬何时结束取决于他们自己,而这里面需要的是管理层的智慧,需要的是企业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