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头:辛亥革命今后,袁世凯在全国“统一币制”,民国三年 (1914年)起,大量收购旧币,锻造袁世凯头像银币,逐渐取代了“大清银币”等银币,这即是我国历史上刊行量最大、通顺最广、存世量最多的10余种“袁大头”机制银币(民国三年、八年、九年、十年等).
来源:独家网(www.dooo.cc)
历史解密坊(微信lichuchu430)
民国疯狂的股票市场:不问业绩不问内容,有钱就买!
股市是近二十多年才有的吗?NO,早在晚清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炒股了,当时人们的疯狂程度较之今天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多数中国人直到1991年后才知道股票市场里有这么多名堂,然而早在清朝中国人就开始炒股票了,玩得同样是心跳。当时没有什么证监会,也没有那么多券商的营业所,但利之所驱,即使一些中小企业,只要有股票发行,市民就竞相抢购,似乎只要抢到股票就能发财,报纸上还专门开辟了介绍各只股票的专栏,正式有案可查的股票一年间就上市了16家,筹措到白银300万两。在19世纪80年代初,上海就发生了近代中国第一次股市风潮,其成因及影响发人深省。
晚清上海股票的买卖是源于中国商人对洋行股票的认购。1872年(同治十一年)轮船招商局创立,成为第一家发行股票的中国企业。4年后,开平煤矿也向社会募股。继之,上海机器织布局、平泉铜矿、荆门煤铁矿等企业陆续创立,均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募集资本,其股票也在市面交易,上海华股市场逐渐形成。1882年(光绪八年)6月9日,招商局面额100两的股票,市场价已上涨为247.5两,至10月12日更升至267两。开平煤矿自1881年出煤后,股票市价增长也很快,至1882年6月9日,原价100两的股票市价已涨为240两。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股票价格的不断上涨,让民众看到了股票赚大钱,怀着立地致富之心,斥资购股,趋之若鹜。
上海股市的大热使得中国企业时来运转,股票也是供不应求,各企业在上海所设股票发行点门庭若市,兴盛一时。时人回忆:当时募股者在上海租赁房屋,高竖门牌,大书“某某矿务局”字样,房屋规模宏敞,门前则轿马联翩,室内则宾朋满座。但是令人唏嘘的是,公司表面的宏大气象同其经营成效并无联系。根据当时很多报纸的披露,这些门面华丽的矿局在何处开矿,多“事无征兆”,所谓业务“不过买得山地几亩……无非为掩耳盗铃之计”。但这些都动摇不了购股者专心买卖股票的热情,因为他们对此并不关注。
正如1882年9月2日的《申报》所评论的:“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就是说根本也不管你公司是干什么的,是蒸蒸日上还是面临倒闭,总之你敢发我就敢买,还不如今日去欧美扫货的中国土豪,起码认认驴包。
在清代,股票经理常常是在茶馆里边喝茶边进行股票交易
于是大起大落的刺激发生了。由于股市积聚了大量流通资金,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上海银根渐紧。1882年底各钱庄提前结账,贷款“炒”股者受到催逼,不得不售股还款,于是各股无不跌价。1883年初,上海金嘉记丝栈倒闭,牵连20余家商号,钱庄受累不轻,纷纷收缩营业。加之受法军侵占越南河内、直窥云南而清政府和战不定的影响,商民投资信心不足,胆小者将现银陆续收回,结果上海市面股票价格长跌不止。1884年,受中法马尾海战的影响,上海市面更坏。因股价大落而引发的纠纷也大量涌现,上海县署和英、法租界公堂案牍山积。社会上谣诼纷传,市面股票有卖无买,持续落价。到了年底,轮船招商局维持在40两附近,这个数字仅为最高价的15%,池州煤矿和三山银矿股票只有几两,而长乐铜矿、荆门煤铁矿等股票则早已从市场上消失。至此,一度日兴月盛的上海股市冷落至极点。
接之而来的是股市崩盘,股民血本无归,纷纷爬上了当时上海的高楼。介入股票投机和承做股票抵押的钱庄也纷纷倒闭,一度空前繁荣的股票市场变成了夜晚的菜市场。这场大热闹过后一片狼藉。这次上海股市风潮直接影响了民众对公司制度和股票市场的信任和信心。“人皆视集股为畏途”,言及公司、股票,竟“有谈虎色变之势”。对投资心态的打击,尤以矿务股票为甚。
当时间又过了几十年后,人们也逐渐淡忘了股票的可怕,股票交易市场在国外资本的注入和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下,再次繁盛起来。然而,在1910年发生了一次“橡皮股票风潮”再一次打击了人们炒股热情。
20世纪初,由于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造成橡胶资源紧缺,价格暴涨。1908年伦敦市场橡胶每磅售价2先令,1909年底猛涨至每磅10先令,1910年春达到最高点12先令,国际资本大量转向了橡胶资源的开发。南洋群岛是各国投资的重点地区,到1910年初,为开发南洋橡胶资源而成立的公司达到122家。在伦敦金融市场,橡胶股票最快的销售速度是100万英镑的股票在半小时之内销售一空,国际橡胶投资已呈现疯狂的态势。
中国最大的资本市场上海也被深深地卷入了这场国际资本橡胶投机活动。据《泰晤士报》估计,在开发南洋的122家橡胶公司中,至少有40家公司开设在上海,大多由上海的洋行经办并代售股票,并在上海的外国银行开户,40家公司的资本总额达2500万两。当时,很多上海人连橡胶是什么东西都还没弄明白,仅凭道听途说,就一窝蜂的围上去,个个“奋勇争先”的抢购橡胶公司的股票,惟恐落于人后失去暴富机遇。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到1910年4月,仅仅几个月时间,40家公司的2500万两股票已经销售一空。经过炒买炒卖,股票价格轮番上涨。一家叫做“地傍橡树公司”的股票在上海股票交易所的开盘价格,1910年2月19日每股仅25两,4月6日就上涨至50两,一个半月上涨了一倍。
于是历史重演了。1910年6月,国际橡胶投机活动盛极而衰,世界金融中心伦敦橡胶股票行情暴跌,上海股票交易所的橡胶股票立即停止交易,直到1911年春才恢复交易,但此时只有卖盘,没有买盘。1911年7月,买盘开始出现。据上海股票交易所的通告,6月29日橡皮股票的卖盘开价每股5两,7月6日的买盘报价每股4两,与一年前炒买炒卖的价格有天壤之别。
三位大咖深陷炒股陷阱
当国民时期股票市场开始出现时,有人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值得敬畏的,但是第一个吃蜈蚣的人,那么只能怪他倒霉。但股票到底让多少民国大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呢?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经济遭到重创。为了养活自己和家人,一些人开始进入股票市场。因战事的影响,好多报社稿费低,且经常因故停刊。郑振铎想了想,以后并不能全部依靠稿费来过日子,最终痛下决心试一试投资股票。于是他悄悄打探了一些小道消息,买了一些股票先试试水。
尝到一些甜头后,郑振铎将自己的老本全部拿了出来,脑门一热全部投入一只名叫“新光”的股票。随着日子越来越长,郑振铎的妻子发现丈夫容颜憔悴,经过不断的追问才弄清原由。郑振铎每日看股票价格涨涨跌跌,心中十分不安,愁的茶不思饭不想。妻子看到丈夫这个样子,也不忍心再去责备赔了钱,于是让丈夫将手中所有的股票全部卖出,能剩多少钱就是多少吧。
第二天,郑振铎来到股票交易市场,将手中的股票全部抛出,他大概的算了一下,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竟然亏损了16万,在民国时期,这可是个天文数字。真是让人当裤子的心都有!
俗话说的好,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不,就连蒋介石也投身于股票市场,并且拉着一帮伙计申请了创设“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牌号是“茂新号”。其资本总额银币35000元,每股1000元,分为35股。股东共有17人,蒋介石在其中占了4股,也就是4000元股本。
赚钱的舞台已经搭建好,蒋介石等人自然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起节目,开始背后操纵市场。谁知出师不利,蒋介石首战告亏。但其中的合伙人陈果夫脑袋灵活,很快抓到了里面的商机,扭亏为盈。可是,好景不长,茂新号在开办之后的第3年,风潮突起,累算之后,还亏欠交易所60多万元。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也以失败告终,蒋介石痛苦悲观,整日徘徊在黄浦江畔,虽然最后没有跳江自杀,但距离跳江也只有一步之遥了!
1921年至1922年初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中出现的“多头”与“空头”之战,可谓惊心动魄的一场生死之战,其交易的价格屡创新高,节节攀升。于是大多数人开始眼红,准备进入大显身手。
当时,证券物品交易所的理事之一赵林士,连续做了两次空头,狠狠的赚了一笔,赵林士一想这有钱不能自己赚呀,于是连忙将这个消息告诉给自己的好朋友洪善强。洪善强原名宝斋,在当时商界中算得上富豪一枚。洪善强一听有这种好事,立马将身边的有钱人聚到了一起,他们准备做一票大的。
市场上有人做空头,就会有人做多头。当时做空头的一个大户是上海有名的富商张静江。但洪善强考虑到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洪善强和赵林士秘密的商量了一下。最终决定将张静江拉倒自己的阵营里。但这得有个中间的说客。于是洪善强找到了张静江的左右手戴季陶。因为赵林士知道戴季陶有一个特性——好色,比较好控制,于是两人筹划了一场“美人计”让其自投罗网。
在这天,赵林士将戴季陶叫到家中赴宴,并挑选了自己的一个漂亮小妾陪酒,戴季陶一看到美女眼睛开始发直,趁此机会赵林士将这名小妾送给戴季陶,并且让其帮助自己说服张静江停止做空头。戴季陶一看赵林士这名够义气,当即拍胸脯答应了。没过多久,张静江果然听了戴季陶的话,把所有空头全部了结,加入到洪善强的队伍里。不出所料他们节节高升。
可惜好景不长,危机终于爆发了,因为按照交易所规定,交割期一到,买卖双方必须将应交割的股票和现款送交易所履行交割手续,但“多头公司”此时面对6万余股到期的期货要交割,应付价款在700万元以上,对如此巨额价款,“多头公司”只能违约拒付。
违约拒付的消息引起股票的大量抛售,原先价格高达几百元的本所股变得几乎一文不值,这时洪善强开始埋怨赵林士,真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最终洪善强无脸见人,选择了服毒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