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六六资本论
来源:雪球
2001年6月,上证指数攀升至2245点,之后一路下跌。
2002年年初,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对股市恢复上升是有信心的,但这需要时间,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有人认为需要十年,我说太长;有人认为今年就好转,我说太短。”
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998点触底反弹。
无他,均值回归使然。
新年第一贴,我们读些金融史。
序章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已于1990年12月1日试开业)。
28年时间,股票市场起起伏伏、均值回归,弹指一挥间。
【均值回归曲线】
【上证周期图】:来自流水白菜老师,点数为编者所加
【底部估值表】:来自流水白菜老师
注:由于2016~2017的上涨周期较短,我们暂归入小周期,不作为大周期。同时,以下分析,均以底部到下一个底部进行区间分析。
股市前传(1980~1989):
历史不能假设
1986年11月,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凡尔霖来北京参加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谈话间凡尔霖先生向邓小平赠送了一件礼物:一枚纽交所的所徽。礼尚往来的东道主,选了一张飞乐音响的股票作为礼物,回赠给凡尔霖。
自此,股票这种建国以来的新兴事物,开始逐渐为公众所熟知。
>>最早的股份公司:改革开放以来,发行股票成为很多公司的选择,1980~1989年,成都工业展销信托公司、武汉金融信托公司、沈阳金杯、佛山信托投资总公司、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等,纷纷发行股份(股金证等)。最奇葩的要数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像债券一样有固定期限,定期3年,3年后还本付息~~~~
>>最早面向公众的股份公司:在上海这个昔日的远东金融中心,最早面向公众发行的公司,仅有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飞乐音响1984年发行股票,负责人背上钱箱,到门口的收发室,像卖电影票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最早的证券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后银证剥离,改为”申银“)。
最早的证券交易场所:上海静安证券业务部,一个由理发店改造的交易场所。
最早的指数:1988年,静安指数。
1987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股票,1989年深圳万科发行股票……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发行股票。
星火燎原的股份公司,终于要登上历史的舞台了。
宏观层面,1988年价格闯关失败,通货膨胀高企,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结余购买力8500亿元,且财政困难,企业(尤其是国企)亟需开辟新的融资渠道。
【1978年以来物价水平波动的规律性】
注:中国经济长达20余年的低通胀、高增长是个奇迹,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通货膨胀一直是个幽灵,盘踞在中国宏观经济的上空。
股份制改革,如很多改革一样,也是逼出来的。
二
蹒跚学步(1990~1994):
澡盆里的婴儿
在全国范围的公开市场建立之前,股票实在各个营业部进行交易,1990年5月29日,实施跌停板制度,涨跌幅控制在10%以内。6月20日,涨跌幅控制在5%以内。6月26日,再次修改,涨幅不能超过1%,跌幅依然保持不变,5%,只许跌,不许涨!(是不是如目前的房市调控很像?不要惊讶,因为操盘手都是同一个体系出来的……)
中国股市初创阶段的境遇,比美国当年“梧桐树”下的交易所,显然好了不少,但依然局促、青涩、草莽、血腥……
为了给股票创造“流动性”,并减少场外黑市的冲击,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已于1990年12月1日试开业)。
1992年5月21日,沪市全面放开股价,大盘跳空高开于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由于股市成立之初的不规范(上证指数的爆炒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发行舞弊等),沪指在1992年11月17日最低跌至386.85点,同时也由此开启了一轮上攻之旅,在1993年2月16日即上攻至1558.95点。
1993年3月1日,沪指大跌140.15点,此后便开始持续下跌。此次下跌基本没有遇到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从当年3月算起,持续下跌达17个月之久。
1993年~1994年期间,国内宏观经济偏热、通胀压力较大并引发宏观调控,同时在此期间,A股市场实现了一次大规模扩容。
1992年两市上市公司只有53家,而至1994年底已发展至291家,规模增加了4.49倍。
受此影响,沪指从1993年2月16日的1558.95点高点连续下跌至1994年7月29日的325点。
在市场低迷行情持续一年半之后,管理层终于发力,1994年7月30日,证监会宣布三项救市措施: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
上述政策的出台被认为是管理层第一次救市。
三项重要政策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证监会与有关部门共同出台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昭示着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对于稳定股市的坚定信心,从而引起股指8月上涨狂潮。
1994年7月底,沪指最低点为325.89点,8月1日跳空高开,股指急速飙升33.2%,短短33个交易日,沪指从最低的325.89点上涨至9月13日最高1052.94点,涨幅为223.10%,完成A股史上短时间内最大幅度的上涨。
此后,随着对于利好的逐步消化,市场展开二次探底的调整行情,并在1995年2月7日下探至最低524.43点,但“政策底”325点此后再未跌破。
【估值差】
香港《信报》以《世界上最贵的股票》为题,报道上海1992年4月24日的股市:“14中普通股的市盈率平均达170余倍,其中最高的爱使电子市盈率达501倍,说它是世界上最贵的股票并不过分。”
马克思说:“不能在倒洗澡水时把澡盆里的婴儿一起倒掉”。蹒跚学步阶段的股市,经过一轮牛熊周期,快速的成长。
二
正青春(1994~2005):
青楼里的少年
1996年年初,新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的年报披露行情中发起。沪指从1996年1月19日最低点512.83点启动,至1997年5月12日最高涨至1510.17点。不到半年时间,大盘暴涨997.34点。
1997年5月中旬,A股市场展开新一轮下跌,此后虽几经反弹,但一直没有大的起色。
1999年5月8日发生了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轰炸事件,国际局势紧张,市场担忧情绪加重。
上证指数一路下跌,5月17日跌至1047.83点的低点。
面对市场低迷,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推进证券市场发展的六点意见》(以下简称《六点意见》)。
1999年5月19日,证监会召集全国券商讨论国务院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的意见,提出“改革股票发行体制、保险资金入市、逐步解决证券公司合法融资渠道”等政策建议;
6月10日,央行宣布降息;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题为《坚定信心,规范发展》的特约评论员文章,重申当时股市是恢复性上涨,要求各方面要坚定信心,发展股市,珍惜股市大好局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引起市场最强烈反应的就是上述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六点意见,并由此引发了著名的“5·19”行情,沪指当日即大涨4.64%,截至当年6月30日,沪指最高升至1756.18点,相比5月17日1047.83点的低点,上涨708.35点,涨幅高达67.60%。
此后市场展开二次探底,并于当年12月27日下探至最低1341.05点,同样高于1047点的“政策底”。并于2001年6月14日达到阶段性最高点2245.43点。
从1999年“5.19”行情诞生开始行至2001年,沪指反弹到2245点,市场一片沸腾,整体市盈率已经超过60倍,此时监管层担心,如果股市继续大涨将形成巨大泡沫,于是开始出台挤压泡沫的政策,由此A股开始一轮大跌。
此后,出现了一轮长达4年的熊市之旅。
2005年6月6日出现的998.23点历史大底,至今仍令投资者们记忆深刻,这不仅是因为A股在此前冲上千点后又首次跌破千点大关,同时也是因为,在998点大底筑成后,A股走出一波强悍牛市,并于2007年10月创造出6124点的神话。
在这轮熊市中,尽管监管层一度采取了降低印花税和停止将国有股权划拨给社保基金予以减持的刺激政策,但每次政策出台后,流入股市的资金都比较有限,加之2000点关口累积的套牢盘的巨大压力,股市始终难以走强,数度反复后,解套盘和割肉盘逐渐增加,导致998点历史大底出现。
在见底后的2005年8月23日,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指导意见》,股改的出台引发A股史上一轮大牛市。
2005年下半年,A股在低位持续震荡蓄势后,于2006年发动猛攻。2006年4月,沪指大涨10.93%,收于1440.22点;5月,沪指再涨13.96%,宣告大牛市来临。
由于998点高度接近1000点,因此,998点被市场人士认为是史上唯一出现的“整数”关口大底。
【估值差】
上证指数60倍顶点魔咒首次发威(数据来自流水白菜):
三
成年礼(2005~2008):
全流通狂奔与金融危机的日子
2005年5月,启动“全流通”股改,解决制度设计方面的奇葩遗留问题。
“开弓没有回头箭”。
2005年12月上旬到2006年1月13日,上证指数从1074点开始上行,几乎沿着5日均线连续走出逼空式行情,创出1223年新高。
央行行长周小川:“买股票有风险,不买股票更有风险。”
2006年11月20日,上证指数突破2000点。最后一个交易日,站稳2600点
2006年全年,上证及深证均大涨130%,居全球之首。
牛市还没结束。
2007年沪深股指连创新高,总市值亦快速增长。
3月19日,上证综合指数(2493.8962,10.81,0.44%)跃升3000点大关。5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首次突破4000点大关。8月23日,上证综合指数又在所有股民的期盼中突破了5000点。10月15日,上证综合指数又跃升到了6000点的高度,已然一番牛市格局。一时间,众多企业纷纷把资本市场作为了企业最紧迫的发展方向。
临近2007年岁末,中国股市又玩了一把“过山车”,上证指数10月16日创出历史新高6124点后一蹶不振,连跌30余日,跌幅达到20%。2007年11月成为中国股市下跌最惨重的一个月,市值也大幅蒸发。
2007年末,两市总市值超过30万亿元。而就在两年前,上证指数在1000点的时候,两市总市值不过3万亿元,仅仅两年时间,总市值增长10倍,仅2007年两市总市值就增长了4倍。
2007以来深沪两市共有94只新股上市。按11月15日收盘价计算,这94只新股总市值约14.66万亿元,远超去年底深沪两市9.18万亿元的总市值。
今年没有“下跌股”。2007年牛市是指数型大牛。在这波大牛市中,整年涨幅为负的股票为零。统计显示,截至昨日,相对2006年12月29日的收盘价而言,沪深两市已经没有一只下跌的股票(复权计算,剔除今年年内上市的新股和长期停牌的股票)。
2007年几乎到了全民炒股的境界。2007年第一个交易日开户数为55112户,5月28日,A股开户数达到历史高点385302。同时,A股开户总数超过1亿户。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沪深两市账户总数达13838.49万户。比2006年底账户总数7854.01万户增加了5984.48万户。这一数字创下年度新增开户数新纪录,也是去年全年新增开户数总和308.35万户的20倍。
65万人被套在6000点。2007年,尽管大牛市空前绝后,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入市者都赚钱。
自10月中旬以来,股市出现了本轮牛市以来最大一次调整,从6000点调整跌到4800点,不少蓝筹股跌幅在30%以上。而有65万人是6000点以后开的户,如果这些人同时也是6000点以后入市,那他们到现在都没有解套。
眼看他起高楼
眼看他宴宾客
眼看他楼塌了
……
2008年出现的一轮熊市,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投资者见底信心。
2008年,美国花旗银行年度亏损近190多亿美元,而当时A股市场再融资计划屡屡传出,在次贷危机的大背景下,A股实在无法独善其身。
当时,由于前期国内经济过热、增长偏快,通货膨胀抬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管理层开始紧缩货币,再加之“大小非”倾巢而出,压垮A股市场,沪指在上半年连破5000点、4000点、3000点三大整数关口,且多头没有一次形成有明显规模的反击。
下半年,沪指在2000点短期反复后,终究还是进入“1”时代,创下1664点新低。
这是中国股市投资者刻骨铭心的成年礼。
【估值差】
四
冰与火的恋爱季(2008~2014):
四万亿,以爱之名的救市
在2008年10月28日沪指形成1664点低点之后,11月9日,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推出。
2008年底到2009年上半年,是政策密集出台的一段时间,股市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逐步反弹。形成了包括基建,水泥,创投,重组,高分配等等题材。
股市的行情短期都是资金推动的,信贷的大规模扩张为反弹提供了弹药。
随之反弹的持续进行,股市的赚钱效应逐步显现,A股的开户数量开始增长,储蓄开始大搬家。上证综指从1664点上涨到今年的3478点,最高涨幅超过100%。PE(TTM)估值由13.05倍上涨至最高29.47倍,提升125.8%。PB估值由2.03倍最高上涨至3.73倍,提升了83.7%。
中国A股成为全球反弹最强劲的股市。
现在很多人回过头来会痛骂当年的4万亿,可当时的情况是,全世界都在这么干,而且我们一度干得比别人还好。
之后,股市开始调整。所幸这次的故事相对大部分人而言有着美好的结局。
09年下半年只是开启了周期股的熊市,却开启了消费股的牛市。
2010年市场继续延续了这一风格,不少消费股从08年年底到2010年都上涨接近10倍,而另一面的周期股却跌到了另当时很多持有人怀疑人生的地步。很多人从此洗心革面,斩断亏损,发誓再也不买周期股,“只买消费”成为了一种信念(与当前也非常相似)。
相比2010年的落寞,对周期股投资者而言,2011年感受可能会好一些,因为这一年是周期股和消费股一起下跌。这一年最大的赢家是谁?银行和地产。
从2011年开启的单边下跌,到2012年11月,市场几乎单边下跌了19个月,期间没有一次像样的反弹,据说这是人类资本市场的奇迹,从来没有一个市场单边下跌这么久过!
市场猜底行动也从原来的4000点、3000点,变成了2300、2200、2100,因为大家发现点位不够用了。
慢慢地,市场不再悲观,是的,因为市场已经绝望了。很多股票每天高开0.5个点,然后一路单边下跌,收盘跌2%,然后明天继续。
这种走势可以一口气持续20个交易日,这时候折磨人的已经不是跌幅,而是下跌的惯性。大量从业人员离开这个行业,炒股已经变成一种羞于示人的职业。
央妈终于再次出手了……
2012年02月18日,央行宣布,将于2月24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2年04月04日, 中国证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决定增加500亿 美元 的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500亿元 人民币 的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又称“小QFII”)额度(合计3650亿元人民币)。
进入2013年,中国股市在短暂的二十多年历史里,共计停发了8次IPO,2013年停发整整一年,持续时间历史最长。
在2013年,关于IPO重启的消息,市场上实际已经喊了很多次,直到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才终于坐实。
熊市多妖孽,2013年出了个光大乌龙事件。
2013年8月16日,A股市场出现了史上最诡异的走势。当日11点04分开始,工商银行、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蓝筹股瞬间涨停,并使大盘直接飙涨百点以上,最高涨至到2198.85点,涨幅超过5%。
8月18日,监管部门立案调查。经查明,原因为光大证券利用内幕消息套利,使用策略交易系统以234亿元的巨量资金申购180ETF成份股,实际成交72.7亿元。
同年, 沪指跌回“解放前”。
6月24日,中国“黑色星期一”出现,当时流动性短缺的金融机构纷纷抛售资产,沪指跌幅超过5%。25日,两市继续惯性下挫,沪指一度跌至1845点,回到“解放前”。
【估值差】
五
第一次(2014~~~~):杠杆牛市
2014年除了年初小股票的狂欢,市场一度陷入沉闷,找不到方向。
小股票涨幅过大,至于大股票,确实估值有点低,可不就应该这样吗?2013年喊大股票估值低的多了去了,早就已经被套得不敢说话了。这时候谁要说买大股票,那已经不是亏钱的问题,而是不肯“与时俱进”的人品问题了
2014年11月的降息吹响了市场的号角。券商股开启外挂模式,一路带领大盘站上了3200。
事后大家才发现,有一种牛市叫“资金牛市”,而更疯狂的还在后面。
从涨幅来看,2015年无疑是一个大牛市,但这一年却承载了很多悲伤的回忆
2014年的3200点,对牛市这趟列车而言,只是一个中转站,转身驶向的是5000点的光荣与梦想。只不过3200点以前,市场的明星是券商领头的“金三胖”,而3200点以后是“互联网 ”。
无论市值大小、无论贵贱、无问东西,只要插上了“互联网 ”的翅膀,股价就可以腾飞。有公司直接把名字改成了某互联网金融的名字,直接连续5个涨停;有公司干脆直接公告未来3个月将会有重大资产重组。
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做法,在当时却大受追捧。只不过现在前一类互联网金融变成了集资诈骗案发的中心,而后一家公司至今依然是市场明星,只不过变成了跌停板记录的创造者之一。
杠杆的牛市一旦开启就不是那么容易停止,因为财富带来的诱惑实在太大。
2015年首个交易日1月5日沪指以3258.63点开盘,全年股市经历了大起大落,开场经历了五个半月的大牛市,6月初时沪指一度攀上5178点的峰值。
市场见顶的最后一个月,大量的股票涨幅在一倍以上。如果股票涨了一倍以上,那么向下要跌50%才会再回来,很多人相信只要3个跌停板卖出去也是赚的,这种情况下保持警惕就好,何必提前离场。
顺便一提的是目前很多人所吐槽的“新华社,4000点是牛市起点”,认为太多人被这一言论误导入市。实际上这完全高估了官媒的影响力。
市场的发展自有其规律,只不过大多数人只看到他愿意看到的东西。
毫无疑问杠杆对2015年市场的上涨推动极大,但没有人评估过杠杆究竟有多大。无论如何这个杠杆的泡沫都会破灭,只是什么样的时点和什么样的方式。但是当监管机构要求控制杠杆的时候,一场雪崩悄然来临。
2015年6月12日,上证指数没有像所有人期望的那样继续向上,冲破6000点,挑战8000点。没有人预料到这次的杠杆牛市竟会这样收场。
市场的下跌很快带来连锁反应,“下跌—跌破平仓线—平仓—继续下跌—一批新的账户被平仓”。无关股票价值,只与流动性有关。没有公司可以幸免,一些公司选择停牌来规避这种下跌。
可当时市场已经高度联动,如果这部分公司被停牌了,机构只好卖出其他的公司来获取流动性。这种“死道友不死贫道”的行为被交易所发现后市场已经有超过1/3的股票停牌了,没有停牌的蓝筹股成为市场的提款机,坚守蓝筹股的投资者也未能幸免。上半年歌舞升平的牛市到下半年却哀鸿遍野,有人侥幸逃脱,却有更多的人倾其所有。
最终在国家队的救市下,市场走出了流动性危机。
没想到救市之后的4季度,市场来了一次更猛烈的概念炒作。不过时至今日,不再会有人记得,当年市场是如此信誓旦旦地认为VR将如何改变人类世界,更多的概念尘归尘、土归土。
2015年的股民同志们一度饱受千股跌停之苦,因为不少人认为自己选的股票是没问题的,主要是被其他股票跌停所干扰。于是有专家同志们呼吁引入海外先进的“熔断”制度,在市场下跌7%的时候就停止交易。
本以为百年难遇的“熔断”,谁知道一开年,市场就为广大新老客户测试了3次。
这一测试甚至引起了全球的金融恐慌。港股更冤,杠杆牛时候没赶上,熔断的果子一个没少吃。不少人开始提港股的边缘化问题,只是没想到这却成了港股新一轮牛市的起点。
这次下跌之后“资产荒”概念开始流行。
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本人确实汗颜,在资本市场混迹这么年,依然处于“钱荒”的阶段,而众大佬已经开始“资产荒”了。
这一次的下跌,似乎真的改变了历史,熔断过后价值投资的种子开始发芽生长,并在2017年盛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2017年,代表蓝筹股的上证50指数上涨25%,中证100指数上涨30%,而创业板指数下跌了11%。如果把不同市值的股票进行分组,可以清晰看出,年初市值越大的股票年度涨幅越大,年初市值在2000亿元以上的股票平均涨幅超过30%,而市值在50亿元以下的股票平均下跌了超过20%。市场的分化现象被市场戏称为“漂亮50”和“悲惨3000”共存。
2017 年以来,港资通过沪股通和深股通买入 A 股上市公司,成为 A 股市场新增资金的重要来源,截至 12 月 13 日,沪股通资金累计流入 584.78亿元,深股通资金累计流入 1343.85 亿元,超过 2016 年以前沪深股通的流入总量。
除了港资以外,证金公司、保险资金也是市场增仓主力。证金公司前三个季度累计资金流入 1910.88 亿元,尤其是在二季度流入 1888.7 亿元,是推动指数在 5月中旬触底上涨的重要力量。此外基金、社保、QFII、券商等机构的实力也都在不断提升,机构对市场的定价能力之强前所未有。
债券牛市、权益落寞,是2018年国内资本市场的真实写照:
>>综观全年,三大指数均创多年来最差表现。从全年整体表现来看,沪指2018年累计跌幅达到24.59%,深成指全年跌超34%,均为2008年以来最大年度跌幅。创业板全年跌近29%,仅次于2011年35.88%的跌幅。
>>2018年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28日),2018年度基金业绩总冠军也正式诞生——鹏华丰融,年内收益16.79%。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时隔7年后,债券型基金再度夺得年度总冠军。
>>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8日,股票型基金中除了夺冠的金鹰信息产业A年内回报为正(4月份由债基转变而来),全市场的股票型基金无一收正,收益排名前十的,有六支是被动型指数基金,股票型基金的平均业绩是-25%。
上述部分数据及图片出处:搜狐:《重磅:2018公募基金年度总冠军决出,各类前十排名尘埃落定》
【估值差】
2015顶部的真实估值
2015年6月,上证指数冲到5178点戛然而止,彼时PE只约在20左右。很多人憧憬着2017年牛市高点,在前赴后继的向6124点冲刺,而当年的PE值接近70倍。
为何2015年的估值与2007年高点估值相距甚远的情况下,牛市终结?
因为上证指数的失真。
2015年6月,全市场等权PE值突破67倍,超过2007年的62倍,距离2000年的新高一步之遥。
2018年12月底部区域的估值:全市场等权重PE:23.29,百分位1.48%,全市场等权重PB:1.77,百分位0.62%。2005年以来第四次底部区域。2018年10月份进入钻石底部区域,目前已经进入第3个月。
后记
自1990年建立的股票交易市场,带动了股票的周期波动,总体来讲,5个大周期顶点及底部,期间夹杂3个小周期,共同谱写了28年的股票市场史。
【上证指数与GDP的均值回归图】:
这一次,归期还远吗?
以史为鉴,知兴衰。
介绍一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
中国证券市场从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证券市场,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湾证券市场,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湾证券市场,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1.1870—1949年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洋人发行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商开始在中国兴办工商企业并开始发行股票。最早在中国设立股份银行的是英国汇丰银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设立总行,4月在上海设立分行,187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买卖外商股票的的经纪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中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发行,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条例,证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规。当时的上海股票商业公会设在上海二马路一带(今九江路)。最初有会员12家,后增至15家,会员缴纳12两白银作为公会资本,每月还要交会费2两。交易品种包括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及外汇等等。交易方式是现货交易,交易时间为上午9——11时,手续费按1%—5%收取。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经营的第一家现代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1920年孙中山先生与虞洽卿联名向北洋政府申请成立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集资500万元,于同年7月1日开业,经营品种除证券之外还有金银、皮毛、花纱布、粮油等等。与此同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也根据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所交易法》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集资300万元,经纪人有55名,主要经营北洋政府发行的公债。这两个交易所业务兴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半年就赚了100多万,引起了各方面投资者的注意,各种证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随后全国一些大城市陆续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当时的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资本200多万元,分为10万多股,由天津和上海两地筹资,理事长为曹锟之弟曹均,沪方代表由孙棣三担任,监督人为天津一位巨绅。当年10月1日在天津东马路开业,先是买卖公债,然后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兴盛一时。
1921年秋,风云突变,当时上海先后兴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发行股票成立了信托公司,因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而倒闭,引起了连锁反应,上海有近百家证券物品交易所倒闭,只剩下包括上海货商交易所在内的十几家。天津的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价暴跌、交易所倒闭之风的影响,于1922年停止了营业。后来人们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倒闭风潮称为信交风潮,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国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个证券市场。香港是开业最早的证券市场,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1914年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个证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这两个交易所停止活动。1947年两个交易所合并,成立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实际上,香港从1866年开始股票买卖到1947年香港香港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一阶段,市场规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两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对融通社会资金,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1950年以后金融和物价趋于稳定,证券交易减少。1952年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业。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大陆的有价证券是国家发行的公债,但只能还本会息不能买卖和转让。80年代中国大陆又兴起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证券市场是1949年以后一部分内地资金的转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市场狭小,银行信贷是各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营业额410万美元(约3200万港元),1967年8月31日恒生指数曾降至58.61点,香港证券交易所曾两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经济增长,使证券市场成为地方实业重要的资金来源,1969年平均月营业额2720万美元(约2.12亿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远东证券交易所开张。
1971年9月15日金银证券交易所开业,1972年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开业,在如此狭小的地区拥有四个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见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发展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港英当局和中外财团的投资迅速增长。1972年香港四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种,当年上市的就有98种,成交额达到43.397亿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额达到482.17亿港元,比1968年增长了53倍,总市值达到了1734.5亿港元。在这期间香港股市也经历了1973年和1982年的两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册。1978年以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的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香港房地产兴旺,恒生指数又恢复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达到1810点,成交额达到957亿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宁事件和撒切尔夫人访华引发的所谓“信心危机”发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恒生指数跌至750点。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公布,人心稳定,恒生指数又上升到1200点。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到台湾以后,通过发行所谓“爱国债券”促进证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证券市场是从1953年开始的。台湾当局为了把地主的土地转换给农民,对地主实行赎买政策,以七成稻谷实物债券和三成的公营事业股票(主要是台湾水泥、台湾纸业、台湾工矿、台湾农林四大公司)换取地主的土地。当时地主所得的债券和股票,连同台湾当局发行的爱国公债共22亿新台币,地主对其所拥有的股票不感兴趣而大量开价出售,场外交易的商行应运而生,最繁荣时达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选举了第一批成员,经过三年,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停止营业,1986年4月2日联交所正式开业,并亨有在香港建立、经营和维护证券市场的专营权,使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纳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开始向国际金融市场迈进。
当时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证券330种,其中260种是普通股票,21种是认购权证,7种是公司债券,1种是政府债券,36种是单位信托,5 种是优先股。1987年恒生指数接近4000点,但由于美国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灾,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点,1990 年重新恢复到3500点。90年代香港股市虽然也受到各种外界影响,但搞风险能力较强,1992年恒生指数曾达到12000点,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只股票,其中包括综合企业、航运货仓、酒店饮食、金融投资、地产建筑、零售传播、电子玩具、工业和公用事业九类,此外还有基金16只,认股权证36 只,中国H股22只,共624只。
台湾股市80年代初的加权指数在400至500点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点,此后几乎是翻倍的的增长,1987年达到4673 点,1988年8789点,1989年10773点,1990年12495点,终于暴发了一次暴跌,从90年2月的12682点跌到10月份的2485 点,跌幅达80%,到年底又回复到4530点,当时的355家证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损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境内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湾四个证券市场。
1981年中国政府开始发行国库券,1984年7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这是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到1989年全国发行股票的企业达到6000家,累计人民币35亿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河北、安徽、湖北、辽宁、内蒙古等省市,其中债券化的股票占90%以上,经正式批准的比较规范的股票发行的试点企业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阳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开展了债券买卖和抵押业务,到1988年全国61个大中城市开放了国库券流通市场,1989年全国有100多个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机构开办了国库券转让业务,1990年全国累计发行各种有价证券2100多亿,累计转让交易额318亿,证券中介机构网点达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动报价系统(STAQ)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启动阶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业务部开始了股票柜台交易,主要交易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万国、振兴三家证券公司成立从而初步形成了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到1990年上海市场上有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电子、申华电工、飞乐股份、豫园商场、凤凰化工等8只股票进行交易,这就是所谓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时除老8股之外,还有89年保值公债三种,87至91年国库券四种,工行债券六种,交行债券一种,中行债券两种,建行债券一种,还有上海石化、氯碱化工等企业债券十四种。深圳证券市场从1987年启动,到1990年已有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开交易,证券公司12家,营业网点16 个,深圳与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债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继开放股价,同时在两个交易所进行规范化的场内交易,两地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429点和312点,到11月又分别回落到 386点和164点。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只,B股9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只,B股9只。1993年2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又上升到1558点和369点,同时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只,B股22只,国库券5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只,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沪深股市在扩容的压力下分别降到325点和94点,从8月份管理层提出暂停发行新股等三项政策,两市指数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点和210点。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只,B股32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5种,期货10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只,B 股18只,基金8只,国债期货15种。
1995年初由于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深沪股市分别降到524点和122点,5月18日国务院宣布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并处罚违规的券商,3天之内沪深股市指数上升到927点和175点(成份指数1473点),到95年底在沪深证券市场上市的证券达到460个,全年累计成交额64097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只,B股35只,基金12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7种。
1996年初沪深股市指数在522点和104点徘徊,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和 97年香港回归以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大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两市指数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别达到1258点(30指数3064点)和476 点(成份指数4522点)。96年底,沪深两市上市的证券达到667个,全年成交额41610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只,B股42只,基金15 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只,B股43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9种。
1997年5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分别达到1510点(30指数4286点)和520点(成份指数6130点)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只,B股48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只,B股51只。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金融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发展股份制进行企业改革之后,证券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它的筹资和融资功能。
拓展资料: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发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高速成长的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结算网络覆盖了全国各地。证券市场交易技术手段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全国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也已经建立。证券市场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百度百科
中国股市历史及重大事件;以及牛市与熊市转折点事件。
第一轮暴涨暴跌:100点——1429点——400点。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29%。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第二轮暴涨暴跌:400点——1536点——333点。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1500点之上),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涨幅达284%。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第三轮暴涨暴跌:333点——1053点——512点。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第四轮暴涨暴跌:512点——1510点——1047点。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1997年5月12日达1510点。不到半年时间,大盘暴涨1000点,上证指数上涨接近300%。自1997年下半年股市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调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点。
第五轮暴涨暴跌:1047点——1756点——1361点。1999年“519”行情井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将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它第一次将历史的“箱顶”(1500点)狠狠地踩在了股民的脚下。随后股市大幅回调。2000年1月4日,上证指数直抵1361点。
第六轮暴涨暴跌:1361点——2245点——1000点。由于继续受欧美股市大幅攀升的刺激,中国股市最后奋力一搏,终于冲上了本轮行情的“至高点”。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国本轮大牛市的真正终结。
2001年10月22日,上证指数快速跌至1515点这一敏感点位。1500点究竟是中国股市的“箱底”,还是“箱顶”?历史似乎跟我们股民开了一个大玩笑。原来1500点仍是中国股市的“箱顶”,曾经的“箱底”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不是吗?就在中国股市在1500点的上方稍作停留后,她依然还是回到了她熟悉的1500点的历史“箱顶”下方,这样的指数点位似乎让人感觉更真实、更安全、更踏实可靠。
2002年1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1339.2点;2004年9月13日,上证指数跌至1259.43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去1247点,这与此前专家预言“推倒重来”的1000点预测是十分巧合的。这便是一种技术性的报复,更是上一轮疯狂的大牛市自制的“苦果”。
第七轮暴涨暴跌:1000点——3300点——1500点?2005年6月,上证综指破1000点,2006年1月从1200点启动,截止2007年4月6日收于3300点之上,过去的历史高点已被远抛脑后,一年多时间大盘累计涨幅超过了230%。这一轮行情的上涨应该算是历史上最为猛烈的。50倍的市盈率还能伴随这一波行情走多远?我们将拭目以待。当然,这一轮大的行情结束后,将回调至何处,我们仍将拭目以待。我认为目前4300是阶段性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