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证券时报
金融监管部门近日集体就资本市场发展表态。中国证监会指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拓宽境外上市融资渠道,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监管部门集体发声,体现了对股市的重视程度,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
金融监管部门集体发声谈股市
近日,一行两会在传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时,均谈及资本市场。
人民银行指出,加强部门协作,维护股市、债市、楼市健康发展。银保监会表示,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稳步转型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保持稳定运行的良好基础不会改变。证监会强调,资本市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拓宽境外上市融资渠道,加强与香港市场的务实合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
“金融监管部门的集体表态,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杨德龙表示,进入四季度,A股市场波动加大,一些业绩优良的优质龙头股也出现了下跌,监管部门的发声有助于市场回归到正常的估值通道中。杨德龙指出,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了3.9%的增长,相对于二季度加快了3.5个百分点。在生产恢复的同时,新动能引领作用凸显,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持续回升,经济发展后劲强劲,这都为资本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助力。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9月金融数据显示企业贷款需求回升,实体经济出现企稳回升态势,股市波动让不少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明显低估,作为长期投资者,此时选择一些优质蓝筹股、选择一些符合未来行业发展趋势的成长型股票,都是比较好的时机。
市场主体纷纷自购
在金融监管机构就资本市场发声的同时,多家基金公司、券商资管机构掀起了自购潮,真金白银看好市场发展前景。
据Choice数据统计显示,仅10月17日~10月21日,就有包括瑞达基金、鹏华基金、招商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等在内的共27家机构发布自购公告,合计金额达17.74亿元。
除定期报告中披露的自购外,年内已有100家基金公司或券商资管机构发布了自购临时公告,净申购金额达48.57亿元。其中,债券型基金净申购金额最高,为14.92亿元,占比30.71%;其次为混合型基金,净申购金额14.48亿元,占比29.81%。
杨德龙表示,基金公司作为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低迷的时候纷纷自购,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表示当前市场的价值已经逐步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光大保德信基金首席投资总监盛松表示,每次市场大幅向下的时候,都是很好的中长期投资机会,要寻找确定性的产业趋势,关注未来1~2年有更好增长的行业。宏观经济的新旧动能正在加速切换,一方面,以新能源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正在构成经济产业边际增长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从全球视野看,相关产业链已经构成了中国的优势竞争产业,有利于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并不断加大国际影响力。其中孕育的优秀中小企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有较乐观的发展前景。
本期资深编辑 邢潭
这事重大,多省密集发声
1
五月下旬,云南省召开了一场省属企业负责人座谈会。
会议强调, 国资国企改革发展事关云南省跨越式发展战略全局,云南国资国企要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形式和挑战,聚焦做强做优做精做专主业,切实抓好企业盈利和员工增收,毫不动摇、 坚决守住不发生债务违约的政治底线。
而在稍早前的四月下旬,资源大省山西则举办了以一场为期2天、名为“金融机构进晋入企”的调研活动,据称有来自全国各地160余家银行、券商、基金、保险、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的500余名人员参会…这被金融圈内人士称为“山西信评大会”。
活动期间, 山西国资系统负责人透露,2017年以来山西省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省属企业累计刚性兑付债券7573亿元、其中2020年为2678亿元, 债券没有出现过一笔违约,山西国企有足够的实力确保到期债券不会出现违约。
四月上旬, 河南省召开国资国企工作会议。
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强调, 要严防各类风险、特别是企业债务风险。 并强调要推动企业建立“631”债券清偿机制——提前6个月制定到期还款计划、提前3个月落实资金来源、提前1个月账上备足偿债资金。
除了以上几省之外,陕西、河北等省也纷纷发文或召开会议,要求“坚决防止发生债券到期兑付违约事件,确保公开市场债务不违约”,给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债券投资人等吃定心丸。
如果稍加分析就会发现,以上发声“确保国企债券不违约”的省份却是“国企最易发生债券违约”的省份,要么是地方财政收入有限的弱省份、要么是正被供给侧改革清理过剩产能的弱行业、要么是经济效益较差的弱国企。
没有的东西最想展示、拍胸脯保证的东西最难保证, 这估计是很多人的通病、当然也是最易出现债券违约的省份/行业/企业的通病。
为什么这些省份一再强调“不会发生债券违约”呢?
因为这些省份最易发生债券违约、且部分省份已经发生过,而债券违约后的蝴蝶负面效应却是巨大的。
2
去年 11月初,河南省知名地方国企永煤集团因不能兑付区区10亿元的到期债务、而构成实质性违约,这是继一个月前辽宁省知名国企华晨集团债券违约后、再有国企3A评级债违约,一时舆论哗然、震惊市场。
去年四季度以来,地方国企债券违约的事件不断发生。
天津的天房集团、沈阳的盛京能源、辽宁的华晨 汽车 、北京的紫光集团、青海的青海国投、河南的永煤集团……要么债券违约、要么处于赎回期的永续债不实施赎回,并由此引发债券价格下跌、造成了市场恐慌。
债券违约、甚至企业破产倒闭,本来是市场经济下的正常现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NONONO!这些企业不一样,因为它们是地方国企。
往小了说,它们会让金融机构和投资人遭受损失,并会引发整个债券市场价格的下跌、从而让损失蔓延,可往大了说则会影响违约企业所处整个省份、其他国企债券的发行,这已不仅是经济冲击、而上升到了政治影响。
要知道很多企业债是连续发行的,且发债募集资金的很大一部分用于还债、即将到期的前些轮债券。
什么意思呢?就是用发行的新债、去还到期的旧债,俗称的“以新债还旧债”、“以新贷还旧贷”。
如果某个省份的国企债违约,就会引发该省整个国企系统信用评级的下降,结果要么是新债发不出去、要么发出去的债券利息会很高,由此引发一连串的涟漪效应:在增加融资成本的同时,还可能让更多的债券违约、甚至会引发企业破产重组以致金融系统性风险。
若照此链条蔓延下去,后果不堪想象。
为此,去年11月下旬召开的金融委会议提出,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从大局出发,建立良好的地方金融生态和信用环境,秉持“零容忍”态度,严厉处罚各种“逃废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和秩序 ,牢牢守住不发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正是在这些利害得失的权衡以及中央的明确表态下,才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多省就“不发生债券违约”纷纷发声、并把这当作是政治底线。
其实,这些年地方性债务违约已不再是新闻,也有着特殊的背景。
3
违约潮本质是债务周期的产物。
在债务扩张的起始阶段,大家都过得很爽、大把的项目大把的钱,每个人都赚的盆满钵满。可随着债务的持续,出现了一些项目问题、开始出现“以债还债、以贷还贷”的庞氏投资现象,直至问题越来越重、风险也就此不断累积。
为防止风险扩散、传染,政府开始了去杠杆、降债务,信贷变紧、债务收缩…也就出现了债务密集违约、出清。
我国大规模的信贷宽松,起始于2008年。
刚开始是民企、国企、居民一起加杠杆,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后在2012-2013年出现了一波违约潮,随即加杠杆转入政府为主的阶段…也就是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大量城投债,而到了2015-2016年又有一波民企发债高潮。
这些债券都是两三年的偿债周期,所以到了2018年集中出现了债务违约潮,以民企为主、并夹杂着城投债。
民企债务违约大家早有心理准备,所以冲击不大,受冲击最大的是地方性的债务违约…主要是城投债、国企债。
这些债券的发行主体名义上是企业,可因地方财政控股或参股、或者就有地方政府的显性/隐性担保,一向也被认为是地方政府债务,这些债券违约会降低区域债券信用评级、影响后续其他国企发债或提高融资成本,而这又影响着地方经济、就业、 社会 稳定,在事务属地管理原则下、再冲击到地方官员的政绩,所以各地一向积极解决。
近两年债券违约潮的到来,正是金融去杠杆、 社会 降债务的结果,也是供给侧改革、过剩产能出清、发展模式由负债推动向创新推动的后续反应,这其中、自然就有一些人成为了改革的牺牲品。
最近几年,大家不断遭遇着各种信仰的崩溃,极大得冲击着人们的心理,一听违约就胆颤心惊、一片风声鹤唳的景象…大家已经怕了。
本来大家对地方政府最有信仰,可城投债违约、政信类信托/资管产品的违约,打破了对政府类债券的信仰;本来大家对银行/信托等有金融牌照的机构最有信仰,可随着包商银行的破产、四川/安信等众多信托公司的暴雷、牌照的信仰也被打破。
本来大家对国企最有信仰,可随着有着3A评级债券的违约,又打破了大家的国企信仰;本来大家对消金最有信仰,可随着P2P陆续的跑路清零,又再次打破了大家的消金信仰。
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大家唯一能坚持的信仰、难道只有房子了?
金融政策密集落地 精准发力战疫情稳经济
记者3月4日从央行网站获悉,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银保监会3日召开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暨电视电话会,提出了下一阶段多项工作要求,涉及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等。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内相关监管部门对金融发力战疫情稳经济的又一次重要部署。
最近一段时间,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相继出台多份重要文件,部署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业内人士表示,最近陆续落地的多个金融政策在力促信贷“扩总量”的同时,强调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支持。与此同时,房地产金融政策将坚持“房住不炒”基调,保持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政策力促信贷投放“量增价减”
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暨电视电话会强调,金融部门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在坚持法制化、市场化的原则下,切实采取措施,深挖潜力,让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释放LPR改革潜力。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和降低融资成本已成为当下金融政策的着力点。在扩大信贷投放能力方面,央行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满足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流动性需求,银保监会则单独或会同相关部委相继出台多份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文件,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保障信贷资源供给,全力满足疫情防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并要求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央行通过下调MLF利率、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利率等政策利率引导LPR下行。与此同时,央行还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并由财政给予贴息,确保抗疫重点企业贷款利率低于1.6%。最近,央行再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同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5%。
伴随着政策的快速落地和落实,信贷投放“量增价减”趋势明显。银行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抗击疫情合计信贷支持超过1.25万亿元,与此同时,重点企业的资金成本负担也明显下降。以政策性银行为例,截至2月末,农发行共计对242家央行名单内的全国性重点企业审批贷款180.58亿元,对209家企业发放合格贷款,共计101.65亿元,加权平均利率2.45%,低于优惠利率上限60个基点。
精准施策中小微企业成重点
业内人士表示,应对疫情的信贷“扩总量”并非大水漫灌。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近期的信贷“扩总量”呈现明显的定向和结构性特点,因此资金释放并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更强调将资金投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有助于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经济平稳运行。
上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暨电视电话会就明确提出,“向疫情防控保供企业提供快速精准支持”、“加大对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行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强化对先进制造业、脱贫攻坚、民生就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普惠性资金支持”。
近20天内,国务院召开4次常务会议,均提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尤其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投放,加大中小微企业金融专项债券的发行力度,以及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不盲目抽贷断贷等。
为鼓励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积极性,近期银保监会也对不良认定作出临时调整。3月1日,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要求,对于2020年1月25日以来到期的困难中小微企业贷款本金,以及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中小微企业需支付的贷款利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企业一定期限的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该通知还强调对于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企业征信记录。
农发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央行在核批给三家政策性银行的年度贷款计划中,共拿出3500亿元作为专项信贷计划,明确要求包括农发行在内的三家政策性银行专项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这项政策的出台,可充分发挥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特殊作用,撬动其他社会资金扩大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信贷支持力度。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当前,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流动资金紧张,当前一系列金融措施将发挥较为明显的“救急”作用,缓和疫情短期内对中小企业生存、运营带来的负面冲击。
房地产金融政策将保持一致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暨电视电话会也明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政策有所调整,个别银行在个别地区针对部分客户的房贷首付比例有所下调,引发市场对房地产金融政策松动的猜测。“从会议的表态来看,房地产金融的整体基调没有发生变化,个别银行的调整也没有突破政策底线。”温彬说。
3月1日,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如期启动。按照央行对房贷定价基准转换提出的特别要求,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在转换时点的利率水平应保持不变,这也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要求。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我国市场流动性将继续处于合理充裕状态,市场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行。在这种情况下,房贷利率或有一定下行空间。但较为优惠的房贷利率,将主要集中在首套房贷,旨在降低刚需购房者负担,而对二套及以上的房贷仍将执行较高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