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企业、产业、政府,是科创之城的四个建成要素。中国的城市创新能力并不均衡,这往往是由一座城市的历史和天然禀赋所决定。
拥有良好营商环境、深厚的产业生态以及高人才密度的城市,能够持续吸引优质企业“落户”,壮大区域产业集群,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但这种格局也并非一成不变,一些小城市总能抓住产业变革的时机或大城市“外溢”的机会,将一家科创力十足的优质企业带回来,形成“小城大厂”的格局,这同样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公司落户,吸引产业人才,完善区域产业版图。
中国268.55万研发人员,就在这些城市之间“游走”,他们为一家家企业而来,也塑造和改变着一座座城市。
*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观察样本,以上市公司注册地为依据,根据A股公司研发人员的数量分布,从人才总量和人才密度两个角度,探究区域内企业的科创能力和城市发展潜力。
A股上市公司2021年报披露,4637家上市公司共有研发人员268.55万。尽管他们并不全都在公司注册地所在的总部,但上市公司多数时候代表了其所在城市的产业龙头,以公司注册地为起点来梳理研发人员的分布情况,更能探测企业科创实力、产业集聚能力,以及对外辐射力。
北京、深圳、上海三座城市的研发人员居全国前三,杭州排名第四,这四座城市的研发人员均超过了10万人。
常常以“北上广深”并列的广州排到了第五位,研发人员数量约6.5万人,只稍高出排名第六的无锡3190人。苏州、长沙、南京、青岛则依次排在第7-10位。
但就上市公司研发人员平均数量而言,北京仅位居第10位,深圳位居第16位,“小城”宁德、保定、克拉玛依、鹰潭、淮北、天水、黄石、本溪、长治9座城市,居然傲视北上广深。
单就“人才密度”而言,这些“小城”研发人员平均数量均超1500人,已经足够完成单一产业的科创突破,至于区域产业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则往往取决于当地政府的能力和企业家的魄力。
大者恒大:三成研发人员归属北深
注册地在北京的A股公司共有研发人员53.35万人,其中,超过六成研发人员来自中央国企。
108家注册地在北京的中央国有企业带来了32.19万研发人员,其中有超过三成的企业研发人员数量过千人,更有10家企业研发人员总数超过万人。
10家超万人研发团队的中央国有企业主营业务均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关。5家属于建筑行业、3家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其余两家分别处于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注册地在深圳的A股公司共有研发人员34.48万,从所在行业来看,主要聚集在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这是深圳和北京最显著的不同。
在深圳,消费电子及电气行业,通信传输设备业,汽车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及商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共计有23.91万研发人员,占全部研发人员的69.34%。
消费电子行业工业富联(601138.SH)、立讯精密(002475.SZ)研发人员超过万人,分别为2.60万人、1.61万人;ICT产品及解决方案企业中兴通讯(000063.SZ)拥有超过三万人的研发团队,比亚迪(002594.SZ)研发人员更是超过四万。
新老转换:杭州暂时领先广州
上海以19.99万名研发人员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居上海之后的,是同在长三角的杭州,共有12.19万研发人员,其中,54.22%的研发人员来自消费电子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过去20年,中国互联网行业蓬勃发展,阿里巴巴、网易等行业明星知名企业都落户于杭州,出身这些“大厂”的创业者也选择扎根于此,借助资本推动和模式的创新,快速打造了一家家上市公司。
因此,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杭州应该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聚集的区域,但可惜这些公司都未在A股上市,港美股对研发人员并没有披露要求,统计指标项缺失。从A股公司来看,杭州的消费电子及电气业吸纳了更多的研发人员,共计3.81万人。
杭州消费电子及电气业的人才密度被大华股份(002236.SZ)和海康威视(002415.SZ)两家数字安防企业直接拉高到6344人,这两家企业分别有研发人员1.14人、2.54万人。
杭州的下一步,将是消费电子及电气行业,在这一产业格局中,杭州已有6家A股上市公司,3.81万研发人员,上市公司数量仅次于深圳,位居全国第二。
广州共有6.43万研发人员,位居杭州之后,排名全国第五,但比较研发人员数量,广州呈现的是断崖式下降,仅为杭州的52.76%。这与广州的产业发展模式有关,概括而言则是“起步早,转型期”。广州倾向于新兴产业和传统行业平行发展,多数传统产业企业研发投入的意愿较弱,并且,此类企业多处于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初期。
从A股上市公司来看,广州研发人员聚集最多的五个行业为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家具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食品饮料业和消费电子及电气业,排名前五的行业仅占全部研发人员总数的48.62%。而在杭州,仅消费电子及电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就占去杭州超过一半的研发人员。
未来,广州科创突破的焦点将是传统行业的数字化改造,甚至有可能成为互联网行业人才转型的下一个落脚点。如今,广州的部分传统企业已经开启了转型,在研发人员上进行了持续的投入。
如四家家具制造企业,其中三家研发人员已超过千人,其中,欧派家居(603833.SH)有2954人,尚品宅配(300616.SZ)1677人、索菲亚(002572.SZ)1281人。
轻重之间:“网红”城市进入前十
“网红”城市是在消费浪潮中诞生的,而支撑消费的内核,并不是俊男靓女、美味小食,一座城市最坚硬的内核,是产业集群和科研人才。
长沙和青岛是短视频、直播间里的网红城市,它们也分别以5.35万研发人员和4.05万研发人员排在全国第八名和第十名,可以说,这两座城市兼具了网红城市的“轻”和科创之城的“重”。
长沙的“重”,重在专用设备制造业研发人员数量,在这个行业中,长沙排名全国第三,拥有8家A股上市公司,共有1.24万研发人员。
其中,中联重科(000157.SZ)拥有行业内第一的研发人员数量,共计7242人。此外还有三一重工(600031.SH)、山河智能(002097.SZ)等龙头企业在长沙聚集,扩充了长沙工程机械集群。
2021年,工信部公布《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公示》,长沙市的工程机械进入先进制造业“国家队”名单。
青岛的“重”,则在消费电子及电气行业,仅三家企业,便聚集了青岛超过六成的研发人员共2.54万人。其中海尔智家(600690.SH)研发人员共计2.21万人、海信视像(600060.SH)2636人、澳柯玛(600336.SH)679人。
在前述工信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公示》中,青岛两个产业集群入围,其中之一就是智能家电集群。
集群优势:长三角霸榜
中国共有22个城市群,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
从城市群发展来看,长三角人才分布最为均衡,共有七座城市排在全国前二十,即上海、杭州、无锡、苏州、南京、合肥、宁波。粤港澳大湾区内陆城市入围四城,分别是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京津冀由北京领头,入围三座城市:北京、天津、保定。
注册地在上海的企业共计有19.99万研发人员,其中上汽集团(600104.SH)研发人员超过了三万人。上海的研发人员主要聚集在汽车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和半导体业,分别占上海研发人员总数的22.98%、17.20%、11.33%、5.01%。
排名全国第六的无锡共有6.11万研发人员,其中药明康德(603259.SH)一家研发人员达到2.88万人,占研发人员总数的47.20%。
排名全国第七的苏州共有5.96万研发人员,其中消费电子行业聚集了最多的研发人员,共1.52万人,22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家公司有693位研发人员。
然而,三大城市群中,入围前二十的城市研发人数总量与城市数量并非正比关系,如果以研发人数总量统计,京津冀则排名第一,三座城市共有研发人员595198人;长三角排名第二,七座城市共有研发人员565694人;粤港澳大湾区内陆城市四城共476173人。
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发展,是打破不均衡,创建新格局的路径,但因为地区文化差异与地方政策的不同,城市群之间又有“虹吸”和“外溢”的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群的格局。
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格局应该为粤港澳大湾区所借鉴,至于京津冀,显然不是短时期内能够改变的。
小城大厂:个体突破的力量
上市公司研发人员平均的数量,可以定义为人才密度,而人才密度往往决定着单一行业的突破,一座城市人才密度越高,则意味着这座城市可能会成为一个行业的特色科创之城。
“小城大厂”的出现,为一座城市提供了一个发力点,在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潜力小城。其中有9座城市人才密度高于北京,在这个排行榜中,深圳也只能排到第十六位。
宁德市以平均3439位研发人员成为全国第一,在这座城市的四家A股上市公司中,宁德时代(300750.SZ)研发人员共1.01万人,以“一企之力”扩充了宁德的研发人员的容量,使得宁德在商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研发人员排行中位居第二。
宁德的增长也不止电池产业,电池相关及上下游产业也得到了增长。根据宁德市2021年统计公报,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1.9倍,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6.7%。锂电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不锈钢新材料、铜材料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1%,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8.3%,同比提高11.6个百分点。
排名全国第二的是保定市,人才密度为3207人;“油城”克拉玛依市排名全国第三,人才密度为2767人;只有两家A股上市公司的鹰潭市(江西省)排到了第四名。而“北上广深”只有北京市能挤进前十,平均每家上市公司拥有1442名研发人员。
小城的突破,和当地企业家的战略格局关联密切,如宁德时代之于宁德,长城汽车之于保定。
一些小城则依靠天然的禀赋和国有企业因地制宜的部署而崛起,如克拉玛依的A股上市公司只有四家,其中中油工程(600339.SH)的研发人员共有5436位,占克拉玛依市A股公司研发人员总数的98.23%。同样情况的还有“钢铁之都”本溪,注册地在本溪的本钢板材(000761.SZ)一家中央国有企业带来了1798研发人员。
除了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也在为小城提供科创动力。江西鹰潭只有两家A股上市公司,江西铜业(600362.SH)研发人员数量为5056人,占全市94.84%。安徽淮北共有四家A股上市公司,两家地方国企淮北矿业(600985.SH)、恒源煤电(600971.SH)带来了超过九成的研发人员。
对于这些小城而言,除了“守城”之外,下一步的产业机会无疑将成为重点。
政策之力:总部企业
事实上,上市企业一直在充分利用地区的人才、资源、政策发展业务,企业研发人员不只是在企业注册地所在的总部从事研发工作。
当以注册地为统计口径来计算城市研发人员数量时,拥有总部企业的城市在统计上占了先天优势。但这些总部之所以选择落户北京和深圳,也印证了两地区域经济富裕,能为企业提供更专业的金融服务、产业配套服务、政策补贴等。
如今,北京和深圳产业链及其配套措施愈加成熟,有明显产业聚集的趋势。在268.55万名A股上市公司的研发人员中,每10位研发人员中,就有1位来自北京海淀区;每20位研发人员中,就有1位来自深圳南山区。
坐拥中关村科技园的海淀区和南山科技园的南山区,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国南北“硅谷”。在北京,注册地在海淀区的研发人员数量占北京总数的一半,为26.07万人,这比注册地在上海市全部A股上市企业的研发人员总数还要高。
而深圳南山区的研发人员数量总数为12.77万人,其数量同样高于地区排行第四的杭州市的研发人员总数。
这一格局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的科创之城没有机会,毕竟,这些年来,中国大学生每年的毕业数量已超千万,研究生毕业数量也已超百万,人才总是有的。
南方周末研究员 唐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