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早的股票,历史上的中国a股

上海最早的股票,历史上的中国a股

上海这座金融之城,将在下一个30年,与A股继续同行。

上海,十六铺。这是1990年的一天,几位年轻人正在一个店铺前讨价还价。他们的目标,是一面其貌不扬的铜锣。最终,这笔生意以600元成交,铜锣被他们拉回了位于外滩附近的浦江饭店。

这座建于1846年的建筑,原名礼查饭店,早年曾经是上海最著名的饭店之一,爱因斯坦、卓别林等都曾在此下榻。而这家饭店还总是开上海乃至全国风气之先,比如最早使用煤气、自来水、电灯和电话。

不知是不是一种偶然,中国的另一项第一,也在这里诞生。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浦江饭店正式开业,那面其貌不扬的铜锣,也在这里被敲响。这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声开市锣声,A股随之诞生。

30年后,到上海去,敲响这面铜锣,成为几乎所有中国公司的梦想。

回首过往,我们是时候去思考一个问题——30年前,A股为什么诞生在上海?

1.基因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了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

总设计师在接受客人赠送给他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证章后,做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举动,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回赠给范尔霖。

这是很多人都了解的故事,但不少人并不知道,这张股票上写的并不是范尔霖的名字。较真的美国人为了股票过户,还特意赶到了上海。

为什么是上海?因为当时,只有上海有股票交易的场所。

这一全国第一个股票交易柜台,就是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营业部。十来平方米的空间,是由一间理发店改造而成,门口还竖着一根突兀的电线杆。

这里没有电脑,没有行情显示屏,成交价由客户口头协商,然后写在黑板上。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是当时仅有的两只交易股票。登记卡号、盖章、过户,所有的程序都是手工完成,每天的平均交易量并不大。

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就这样来到这个可能是当时世界上最小的股票交易柜台。办理完过户手续,他开玩笑说:“美国最早开始股票交易是在华尔街边上的梧桐树下进行的,交易人要受日晒雨淋,你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好多了。”

条件的确在变好。没多久,这个小柜台已经积累了7只股票上市交易,甚至编制了一个像模像样的“静安指数”。这些小小的股票,期待着更大的舞台。

而范尔霖过户的飞乐音响股票,同样出自于上海。

1984年11月,飞乐音响以每股50元的价格发行了1万股,其中法人股25万元,个人股25万元。这只股票没有期限限制,不能退股,可以流通转让,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股票。这是新中国第一只公开发行的股票,在当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股份制,开始真正进入广大企业和民众的视野。

只是那时候,一切还没有那么明显。

飞乐音响公开发行后不久,1985年1月13日,另一家上海企业延中实业也即将发行股票。发行前夜,延中实业副总经理秦国樑睡在办公室,辗转难眠,忐忑不安。他脑子里只有一个问题,股票到底能不能卖出去?

现在的人可能想象不到,为了确保股票销量,延中实业还专门设计了买股票抽奖活动,头等奖竟然是一套房。

不知道是为了房子,还是股票,最终,发行场面让人大吃一惊。发行当日早上6时,秦国樑到了江宁路一看,排队的人从江宁路到北京西路再到陕西北路,整个围了一圈。交通堵塞了,公共汽车都开不动。

上海,慢慢对股票找到了感觉。

这是上海这座城市一直以来的金融基因。解放前,上海就是亚太地区最大的金融城市。20世纪80年代,上海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进行得最为充分,金融制度改革也已同步开启。上海当时还出现了3家证券公司,即大名鼎鼎的万国、申银和海通。

此时的上海,体内的金融基因蠢蠢欲动。它在等待的,是一个机会。

上海最早的股票,历史上的中国a股

图为浦江饭店孔雀厅

2.大势

1990年4月18日,浦东开始开发开放。上海等待的机会,来了。

不久,上海在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请示》中提交了“10条政策”。1990年6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其中一条政策就是:考虑到上海市目前已有一定的证券交易量,以及开发浦东之后交易量增加的趋势,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

实际上,在此之前,上海已经开始了准备。1989年12月2日上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朱镕基召开了一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金融问题,其中一大问题就是要不要开办证券交易所。会上,朱镕基特地征求了几家银行的意见。尽管不少人有所担心和犹豫,但朱镕基还是觉得这事可以搞。

时任上交所筹备组成员张宁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过一件事。在1990年上海召开的一场证券市场国际研讨会上,来了很多外宾。当会上宣布要建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时,全场突然“轰”地一声响起来了,好久才停。会议结束时,张宁问一位摩根士丹利代表,为什么刚刚全场“轰”起来,对方兴奋地回答:“你知道吗,在西方人眼里,交易所是资本市场最高组织形式,你们在搞交易所,说明中国还在改革开放。”

中国当然还在改革开放。一位资本市场“老法师”感慨,上海能够顺利地建立证券交易所,应该感谢浦东开发开放提供的机遇。因为浦东从开发开放之日起,就承担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机制先行先试的重任。

而浦东,也需要一个证券交易所。开发开放浦东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想要把当时的阡陌农田、低矮棚屋改造成城市模样,投入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数量难以估计。搞一个证券市场,也许能为企业提供一个筹钱的渠道。

上交所开业当日,时任上交所理事长李祥瑞的讲话也明确了这两点——“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是上海证券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实施开发、开放浦东,振兴上海的重要配套措施……有利于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建设。”

这个搭上浦东顺风车的新来者,没有让人失望。

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赵启正在其所著《浦东奇迹》中回忆,1993年到1996年间,尽管上交所仍在浦西办公,但已为浦东的开发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浦东的四个重点开发小区的集团公司都通过上交所这个资本市场的窗口,展现在世界的面前,并募集到了大量资金用于开发建设。

1997年12月19日,上交所更是直接从浦江饭店,迁入了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上海证券大厦。随之而来的,还有一大批与证券业相关的金融机构。

A股与浦东,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上海最早的股票,历史上的中国a股

图为上交所搬入浦东后的新交易大厅

3.探索

“我这一麻袋股票给了你,你到底放哪儿去了?”1991年5月,一位老股民堵在上交所门口,不依不饶。

这一幕在当时屡见不鲜。因为,刚开张没多久的上交所,要推行一项看起来破天荒的新政策——股票无纸化。

要知道,最早的“老八股”交易是有股票样本的,都是实实在在的纸张。交易起来需要实物交割,非常影响效率。当时上交所实行的是“T 4”,即当天成交,等4天才能完成交收。有鉴于此,上交所当时决定回收这些实物股票,全部录入电脑系统,存入个人账户内,实行真正的无纸化交易。在那个年代,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那位老股民当时并不明白,自己的一麻袋股票,其实已经转换成另一种介质,存入了自己的账户中。

结果,“老八股”的实物券收了6个月还没有收齐。上交所只好再出规定,不交实物股票,就不能参与交易。这下,收集才慢慢完成。

到了“老八股”之后的第一只股票——兴业房产新股发行时,本来印制的实物股票,全部被封存于上交所。就这样,股票无纸化完成了,这才有了之后的“T 1”“T 0”。

这一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被外人看在眼里。1993年,一位从美国归来的资深投资顾问来上交所访问,对此事惊讶不已:“上交所率先完全无纸化交易,是实现了全世界证券交易所几百年的梦想。”

无纸化,只是上交所成立前后,千头万绪的一个缩影。尽管当时东风已来,但想要真正在上海搞出一个证券交易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都说上海曾经是冒险家的乐园,虽然在证券交易所这件事上不能冒险,但很多时候,这些上海的改革闯将们在向前探索时,不仅凭借的是智慧,更多靠的是那股敢闯敢试的劲头。

当时,没有人知道证券交易所长什么样。上交所首任总经理尉文渊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吃苦我不怕,怕的是不懂。”

股票的交易规则该怎么制定,什么样的公司可以上市,谁有资格进行交易,交易清算是什么程序?没有人懂。

上交所筹备组到处找资料,甚至去上海档案馆,翻出了解放前老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档案,但又怕太老不敢用。后来,台湾地区券商到上海访问,赠送了台湾证交所交易规则。筹备组一对照发现,台湾版本和老上海版本的内容基本一致,大家心里才有了底。二者结合,逐渐搞出了上交所的交易规则。

在银行月末结账还靠人工打算盘的日子里,上交所胆子大,打起了计算机的主意,编写了一套包括撮合、结算在内的应用系统程序和网络系统。开业前夕,尉文渊去香港联交所考察,发现香港的做法和上交所有很大不同,不免紧张起来,会不会自己的做法有问题?后来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上交所的电脑交易设想,已经走在了联交所前面。

如果只是技术上的难题,还可以逐一突破,但真正让筹备工作感到压力的,还有舆论的质疑。

当时整个中国社会对证券交易所的思想认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不少人纠结于交易所姓“资”还是姓“社”。

中国究竟能不能搞股份制?能不能发展资本市场?会不会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否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些问题,在当时都被反复抛出。

一个细节可以反映出当时筹备组承受的压力。上交所刚成立时,英文如何翻译成为一个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证交所都叫Stock Exchange,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也是用的这个讲法。但当时有顾虑,因为社会对于Stock这个词仍比较敏感,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再加上上交所成立初期,交易的是8只股票,而国债的交易有10多个品种。所以后来英文名就用了Shanghai Securities Exchange,这个英文名称直到上交所搬到浦东时才改掉。

股票市场,就在这一复杂的舆论氛围中继续探索。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这一情况才得以好转。总设计师当时对股市的经典论断,不少证券市场的老人都能一字不落地背诵下来:“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好在,30年试下来,这条路走对了。

上海最早的股票,历史上的中国a股

图为1991年3月拍摄的上交所内景

4.前行

当日上午11点,上交所首次开市的锣声刚刚敲响,各券商派驻场内的“红马甲”立刻在电脑键盘上开始了争分夺秒的操作。

按照当时的交易流程,股民们需要在场外券商柜台上填写委托单,场内的“红马甲”按照公司报来的委托,按时间优先、价格优先的原则迅速输入电脑,促成交易。

竞争很快有了胜利者。显示屏上显示出首条成交信息:海通证券自营抛出50手真空电子,申银证券买进50手,价格为365.70元。在这个瞬间,上交所历史上第一笔股票买卖交易,做成了。

只是那一天,这样的交易并没有多少笔。资料显示,上交所开业当天,股票交易的笔数为17笔,交易金额只有49.4311万元。其余成交的都是企业债、金融债和国债。

为什么股票的交易数那么少?因为当时上交所一共只有8只股票上市交易,也就是著名的“老八股”。除了此前提到的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还有申华电工、豫园商场、飞乐股份、真空电子、浙江凤凰、爱使股份。

这8家企业比较共同的特点,就是规模不大,多是集体性质企业,除了浙江凤凰外,都是上海本地企业。

可以看出,A股的开场,有很强的试水性质。但这一试,就试出了一个巨大的市场。从它们开始,A股的集团军正式集结,并且规模越来越大。

30年后,股票交易早已不用像当年这样繁琐,上交所的交易大厅里没有了“红马甲”的身影,股民们动动手指,就能通过互联网进入市场交易,上交所每日的成交量以千万笔计,A股市场每日的成交额经常突破万亿元。

30年后,上交所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三大交易所,拥有超1700家上市公司,超1800只股票,总市值超过40万亿元。而整个A股,更是成为世界各国不可忽视的力量。

30年后,上交所已能从容地为全国各地的上市公司开展融资,通过沪港通、沪伦通、中日ETF互通,上交所还开始联通世界,吸引着全球投资者来到A股买买买。

没有人会否认,A股这30年来取得的成就。但为了赶上积累百年的欧美市场,而立之年的A股还在加速奔跑。

近30年后,堪称“再造A股”的科创板和注册制,再次选择了上海。金融基因,改革大势,敢闯敢试,选择这座城市的原因,或许与30年前一样。

仅仅一年多,这块试验田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并推广到整个中国资本市场。未盈利企业、同股不同权企业、红筹企业……A股,开始迎来更多的优秀上市公司。

30年前的那声锣响,开启了A股的砥砺前行。上海这座金融之城,也将在下一个30年,与A股继续同行。

上海最早的股票,历史上的中国a股

(原标题《30年前,A股为什么诞生在上海?》)

上海最早的股票,历史上的中国a股

介绍一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

中国证券市场从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证券市场,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湾证券市场,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湾证券市场,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1.1870—1949年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洋人发行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商开始在中国兴办工商企业并开始发行股票。最早在中国设立股份银行的是英国汇丰银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设立总行,4月在上海设立分行,187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买卖外商股票的的经纪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中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发行,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条例,证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规。当时的上海股票商业公会设在上海二马路一带(今九江路)。最初有会员12家,后增至15家,会员缴纳12两白银作为公会资本,每月还要交会费2两。交易品种包括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及外汇等等。交易方式是现货交易,交易时间为上午9——11时,手续费按1%—5%收取。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经营的第一家现代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1920年孙中山先生与虞洽卿联名向北洋政府申请成立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集资500万元,于同年7月1日开业,经营品种除证券之外还有金银、皮毛、花纱布、粮油等等。与此同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也根据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所交易法》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集资300万元,经纪人有55名,主要经营北洋政府发行的公债。这两个交易所业务兴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半年就赚了100多万,引起了各方面投资者的注意,各种证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随后全国一些大城市陆续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当时的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资本200多万元,分为10万多股,由天津和上海两地筹资,理事长为曹锟之弟曹均,沪方代表由孙棣三担任,监督人为天津一位巨绅。当年10月1日在天津东马路开业,先是买卖公债,然后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兴盛一时。

1921年秋,风云突变,当时上海先后兴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发行股票成立了信托公司,因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而倒闭,引起了连锁反应,上海有近百家证券物品交易所倒闭,只剩下包括上海货商交易所在内的十几家。天津的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价暴跌、交易所倒闭之风的影响,于1922年停止了营业。后来人们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倒闭风潮称为信交风潮,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国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个证券市场。香港是开业最早的证券市场,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1914年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个证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这两个交易所停止活动。1947年两个交易所合并,成立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实际上,香港从1866年开始股票买卖到1947年香港香港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一阶段,市场规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两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对融通社会资金,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1950年以后金融和物价趋于稳定,证券交易减少。1952年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业。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大陆的有价证券是国家发行的公债,但只能还本会息不能买卖和转让。80年代中国大陆又兴起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证券市场是1949年以后一部分内地资金的转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市场狭小,银行信贷是各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营业额410万美元(约3200万港元),1967年8月31日恒生指数曾降至58.61点,香港证券交易所曾两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经济增长,使证券市场成为地方实业重要的资金来源,1969年平均月营业额2720万美元(约2.12亿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远东证券交易所开张。

1971年9月15日金银证券交易所开业,1972年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开业,在如此狭小的地区拥有四个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见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发展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港英当局和中外财团的投资迅速增长。1972年香港四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种,当年上市的就有98种,成交额达到43.397亿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额达到482.17亿港元,比1968年增长了53倍,总市值达到了1734.5亿港元。在这期间香港股市也经历了1973年和1982年的两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册。1978年以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的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香港房地产兴旺,恒生指数又恢复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达到1810点,成交额达到957亿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宁事件和撒切尔夫人访华引发的所谓“信心危机”发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恒生指数跌至750点。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公布,人心稳定,恒生指数又上升到1200点。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到台湾以后,通过发行所谓“爱国债券”促进证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证券市场是从1953年开始的。台湾当局为了把地主的土地转换给农民,对地主实行赎买政策,以七成稻谷实物债券和三成的公营事业股票(主要是台湾水泥、台湾纸业、台湾工矿、台湾农林四大公司)换取地主的土地。当时地主所得的债券和股票,连同台湾当局发行的爱国公债共22亿新台币,地主对其所拥有的股票不感兴趣而大量开价出售,场外交易的商行应运而生,最繁荣时达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选举了第一批成员,经过三年,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停止营业,1986年4月2日联交所正式开业,并亨有在香港建立、经营和维护证券市场的专营权,使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纳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开始向国际金融市场迈进。

当时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证券330种,其中260种是普通股票,21种是认购权证,7种是公司债券,1种是政府债券,36种是单位信托,5 种是优先股。1987年恒生指数接近4000点,但由于美国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灾,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点,1990 年重新恢复到3500点。90年代香港股市虽然也受到各种外界影响,但搞风险能力较强,1992年恒生指数曾达到12000点,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只股票,其中包括综合企业、航运货仓、酒店饮食、金融投资、地产建筑、零售传播、电子玩具、工业和公用事业九类,此外还有基金16只,认股权证36 只,中国H股22只,共624只。

台湾股市80年代初的加权指数在400至500点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点,此后几乎是翻倍的的增长,1987年达到4673 点,1988年8789点,1989年10773点,1990年12495点,终于暴发了一次暴跌,从90年2月的12682点跌到10月份的2485 点,跌幅达80%,到年底又回复到4530点,当时的355家证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损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境内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湾四个证券市场。

1981年中国政府开始发行国库券,1984年7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这是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到1989年全国发行股票的企业达到6000家,累计人民币35亿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河北、安徽、湖北、辽宁、内蒙古等省市,其中债券化的股票占90%以上,经正式批准的比较规范的股票发行的试点企业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阳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开展了债券买卖和抵押业务,到1988年全国61个大中城市开放了国库券流通市场,1989年全国有100多个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机构开办了国库券转让业务,1990年全国累计发行各种有价证券2100多亿,累计转让交易额318亿,证券中介机构网点达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动报价系统(STAQ)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启动阶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业务部开始了股票柜台交易,主要交易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万国、振兴三家证券公司成立从而初步形成了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到1990年上海市场上有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电子、申华电工、飞乐股份、豫园商场、凤凰化工等8只股票进行交易,这就是所谓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时除老8股之外,还有89年保值公债三种,87至91年国库券四种,工行债券六种,交行债券一种,中行债券两种,建行债券一种,还有上海石化、氯碱化工等企业债券十四种。深圳证券市场从1987年启动,到1990年已有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开交易,证券公司12家,营业网点16 个,深圳与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债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继开放股价,同时在两个交易所进行规范化的场内交易,两地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429点和312点,到11月又分别回落到 386点和164点。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只,B股9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只,B股9只。1993年2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又上升到1558点和369点,同时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只,B股22只,国库券5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只,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沪深股市在扩容的压力下分别降到325点和94点,从8月份管理层提出暂停发行新股等三项政策,两市指数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点和210点。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只,B股32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5种,期货10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只,B 股18只,基金8只,国债期货15种。

1995年初由于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深沪股市分别降到524点和122点,5月18日国务院宣布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并处罚违规的券商,3天之内沪深股市指数上升到927点和175点(成份指数1473点),到95年底在沪深证券市场上市的证券达到460个,全年累计成交额64097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只,B股35只,基金12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7种。

1996年初沪深股市指数在522点和104点徘徊,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和 97年香港回归以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大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两市指数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别达到1258点(30指数3064点)和476 点(成份指数4522点)。96年底,沪深两市上市的证券达到667个,全年成交额41610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只,B股42只,基金15 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只,B股43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9种。

1997年5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分别达到1510点(30指数4286点)和520点(成份指数6130点)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只,B股48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只,B股51只。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金融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发展股份制进行企业改革之后,证券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它的筹资和融资功能。

拓展资料: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发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高速成长的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结算网络覆盖了全国各地。证券市场交易技术手段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全国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也已经建立。证券市场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百度百科

上海最早的股票,历史上的中国a股

中国股市什么时候有的?

中国股市历史
1983年 第一家股份制企业 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
1984年一帮从没见过股市的穷学生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蔡重直、吴晓玲、魏本华、胡晓炼等),发表了轰动一时的《中国金融改革战略探讨》,其中第一次谈到了在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构想。在1984年第二届中国金融年会上引起的思想风暴的规模
1984年7月20日成立 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11月 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企业 飞乐音响中国第一股——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会筹资,成为第一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全流通股票
1985年、北京的天桥公司、开始发行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发展银行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成为深圳第一股。
1986年9月26日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
1987-09-27 第一家证券公司 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1988年7月9日,人民银行开了证券市场座谈会由人行牵头组成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
1990年12月19日,上海举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典礼。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在浦江饭店敲响上证所开业的第一声锣 上市交易的仅有30种国库券、债券和被称为“老八股”(延中、电真空,大、小飞乐,爱使,申华,豫园,兴业)的股票,

同日 申银证券公司开设了上海第一个大户室出现了中国第一代个人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大户
黄浦万国 每天收市晚上交流信息者络绎不绝 上海一景
1991年7月1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股票帐户,逐渐取代股东名卡。
1991年7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向社会公布上海股市8种股票的价格变动指数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试”开业,
1991年8月1日 第一只发行可转换企业债券公司 琼能源
1991年10月31日,中国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市物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向社会公众招股,这是中国股份制企业首次发行B股。
1992年元月,一种叫“股票认购证”的票证出现在上海街头,产生大批认购证广义上讲也是一种权证。该权证价格30元,后被炒至几百元,
1992年1月13日,兴业房产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是上证所开业后第一家新上市的股票,也是全国唯一上市交易的不动产股票。
1992年1月19日,邓小平从即日起视察深圳四天,在了解了深圳股市情况后,他指出:“有人说股票是资本主义的,我们在上海、深圳先试验了一下,结果证明是成功的,看来资本主义有些东西,社会主义制度也可以拿过来用,即使错了也不要紧嘛!错了关闭就是,以后再开,哪有百分之百正确的事情。”邓小平“坚决试,不行可以关”
1992年2月2日,发行联合纺织我国第一张中外合资企业股票。
1992年2月2月21日 第一家B股上市公司 电真空首次向境外投资者发行股票
1992年3月2日,进行1992股票认购证首次摇号仪式。
1992年5月21日沪市突然全面放开股价,大盘直接跳空高开在1260.32点,较前一天涨幅高达104.27%。沪指当天从616点蹿至1265点,仅仅3天,又登顶1420点股票价格就一飞冲天,暴涨570%!其中,5只新股市价面值竟狂升2500%至3000%!上证指数首度跨越千点,
1992年7月7日,深圳原野股票停牌。
1992年8月5日,深圳市邮局收到一个17.5公斤重的包裹,其中居然是2800张身份证
1992年8月10日,深圳发售1992年新股认购抽签表发生震惊全国的“8.10风波”。
“8·10”之后3天,上海股市也受影响猛跌22.2%。上证指数暴跌400余点与5月25日的1420点相比,净跌640点,两个半月内跌幅达到45%。
眼看股市脱缰,监管层赶忙悬崖勒马,并加快新股上市速度。
1992年10月12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 中国证监会成立。
1992年11月,沪市创出393点新低。仅5个月,沪指就跌去千点
1992年11月深宝安 第一家境内发行转债上市公司中国首家发行权证的上市企业
1992年后股票价格暴涨。糊里糊涂地开始炒股,莫名其妙地发了大财
92年因买股票认购证出现了股票大户 95年以国债风波为限基本上消灭了股票大户
1993年2月到1996年3月被称是中国股市的第一次大熊市,主要是国家宏观紧缩遏制经济过热所致
1993年第二批认购证 这次投入者几乎全赔,从此认购证消失
1993年2月 1558点
1993年4月1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市行情借助卫星通信手段传送到北京
1993年4月22日 《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施。
1993年5月3日上证所分类股价指数公首日布分为工业商业地产业公用事业及综合共五大类
1993年6月1日,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联合编制的“中华股价指数”
1993年6月29日 青岛啤酒 第一家H股上市公司 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
1993年7月7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
1993年年中的金融整顿,连带着股市也跟着泛绿。
1993年8月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股均采用集合竞价。
1993年8月20日 第一只上市投资基金 淄博基金
1993年9月30日 第一家股权收购中国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持有上海延中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超过5%,由此揭开中国收购上市公司第一页。宝安收购延中实业股权通过二级股票市场进行控股的“宝延风波”
1993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债期货交易。
1994年4月 棱光股份 第一家国家股转法人股公司
1994年6月 哈岁宝 第一家上网竞价发行股票
1994年6月 陆家嘴 第一家国家股减资的公司
1994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
1994年7月29日‘股灾’
1994年7月30日“停发新股、允许券商融资、成立中外合资基金”三大政策救市行情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
8月涨至
9月13日的1052.94点,累计涨幅215.33%。
1995年,指数又在政策指挥下玩了一把过山车:
1995年1月1日,即日起实行T+1交易制度。
1995年2月23日,上海国债市场出现 史称“327风波”。
1995年3月,当证券市场已经发展四年多以后,才进政府工作报告,拿到了准生证。
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关于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协议平仓。
1995年5月18日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沪市A股跳空130点开盘,沪指当天涨幅40%多;留下新中国股市上最大的一个跳空缺口成交量也巨幅放大至84.93亿元
1995年5月20日仅过两天,国务院证券委宣布当年新股发行规模将在二季度下达,沪指瞬间跌去16.39%。
1995年7月1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加入证监会国际组织。
1995年 一汽金杯 第一家亏损公司
1996年的上海股市犹如一个大转盘,从年初的500多点,一直冲到1250点;深圳股市更是疯了,从年初的900多点冲到了4200点。
网下认购买新股票 需要上门 带现金
1996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今起不再办理新的保值储蓄业务。
1996年4月24日,上交所决定调低包括交易年费在内的七项市场收费标准。
1996年4月25日合并方式组建“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5月29日,道·琼斯推出中国股票指数,分别为道·琼斯中国指数、上海指数和深圳指数。
1996年9月24日,上交所决定,从10月3日起分别下调股票、基金交易佣金和经手费标准;同时对证券交易方式作出重大调整,即由原来的有形席位交易方式改为有形无形相结合,并以无形为主的交易方式。自10月份起全面推广场外无形席位报盘交易方式。
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证监会坐不住了,团团冷风朝股市吹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第三任证监会主席周正庆组织人撰写]“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则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从而引发市场暴跌。
1996年12月16日,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实行涨跌幅不超过前日收市价10%的限制。
“12道金牌”
1997年4月10日,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试点拉开序幕。
1997年 5月股市终于在重压之下于 进行调整
1997年6月6日,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
199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实施《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1997年5月到1999年5月的下跌,是中国股市非常值得玩味的第二次大熊市。
1998年3月23日,金泰、开元、兴华、裕阳、安信等五大证券投资基金和南化转债、丝绸转债两个可转换债券相继登场。专家理财证券市场金融衍生工具扩大的一种标志。
1998年4月22日,深沪两市的交易所实行“特别处理”制度。
1998年4月28日 辽物资A 第一家ST公司
1998年度,人行先后在3月25日,7月1日,12月7日连续三次降息。
1998年6月12日,国家宣布降低证券交易印花税,从单边交易千分之五降低到千分之四,
1999年开始,一批批困难企业开始纷纷上市“脱困”,弄虚作假的企业越来越多,后来暴露出来的很多违规造假的企业都是那时上市的,将股市弄得“不伦不类”‘老鼠仓
上市公司第一年绩优,第二年绩平,第三年绩差,第四年亏损,第五年资产重组。这是折旧规律。
1996年 绿野上市一年不到,就从一个绩忧股变成了一个垃圾股。股票充满着阳谋和阴谋的游戏工具
1999年5月7日周末北约导弹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
1999年5月10日周一,沪深股市跳空而下,“导弹缺口”炸在每个股民心中。
1999年5·19行情 一开盘网络股启动领头的是东方明珠、广电股份、中信国安等沪市上涨51点,深市上涨129点。
5月19日后,大盘依然一片大红
6月1日,国务院宣布降低B股印花税
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
1999年6月12日 棱光股份 第一家遭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公司
6月14日,证监会官员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
6月1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
6月25日,两市成交量竟达830亿元,创历史纪录。
管理层还允许三类企业获准入市,当天大盘跳空高开,上证指数当日大涨103.52点,涨幅6.59%。
政府很快出台了一系列利好火上浇油。中国股市进入了空前的大牛市功利性透支
有经济学家说当时美国的连续8年大牛市,大大增加了美国的消费,股市的钱挣得容易,花起来也爽快,这被称为“财富效应”,管理层觉得言之有理,遂动了在中国复制股市财富效应的念头;
网络泡沫的诞生 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
1999年7月1日,《证券法》正式实施,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沪深股市以大幅下挫的方式来迎接中国证券业的第一部大法。1998年12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
1999年4月16日,厦海发公告其股票将从4月19日起实行特别处理,成为1999年首家的ST公司。
1999年7月9日 农商社、双鹿,苏三山、渝钛白 第一批PT公司
9月9日三类企业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获准入市,沪指大涨103.52点,涨幅6.59%。
1999年10月 申能股份 第一家国家股回购
1999年10月 首钢股份 第一家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公司
1999年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条例》。
1999年后,股市就迎来以网络为首的高科技风暴。上市公司触网忙,无论真假,只要名字沾上数码或者网络两字,股价就会扶摇直上。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01年。
2000年4月 吴江丝绸 第一家可转债公司发行股票
2001年1月初,经济学家吴敬琏抛出“赌场论”,怒斥股市黑庄接着又引发中国股市“推倒重来”的观点。旋即招来经济学家厉以宁、董辅、肖灼基等的反击,要像对待婴儿一样爱护股市国内掀起股市大讨论:“学费论”
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当即表示:“国有股减持是一个利好因素。”,后来股民们认识到,减持就是变相摊派和扩容,而按照新股发行价格减持是杀富济贫。沪指创下此前11年来新高2245点
直到7月13日,股市仍在高位盘整。
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
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1500点“铁底”岌岌可危
10月22日晚9时,中央电视台宣布,国有股减持办法暂停。由五部委联合调研,由财政部主持的国有股减持办法,实行了3个月就被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了。
10月23日,证监会宣布首发增发停止国有股出售。
股指下挫已势如泄洪
有研究员大小有21个原因导致了当年2001年股市暴跌,其中包括:1999年政策利好释放完毕,央行规范资金,银广厦等庄股内幕彻底曝光,当年股市整顿等等。股权割裂成为中国股市的“原罪”
2001年中国股市仿佛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股权分置也逐渐成了一个筐,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装。”“海归派”官员又陆续推出了“市场化”和“国际化”改革,其中大多“水土不服”,在强力推行中,又在股权分置的框架下被扭曲。
从2001年到2005年,各种政策救市的老办法悉数用尽之后,股市仍一蹶不振。此前的“国九条”也不敌颓势,温总理讲话也被视为利空。被套股民比比皆是。“远离毒品远离股市”的呼声成为交响。
2001年后中国股市开始过度扩容,尽管股市一直走跌,但融资额却达到了近15年来融资额的40%左右。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决定境内居民可投资B股市场。
上市企业仍旧千方百计“圈钱”,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从整体上市到分拆上市,从信誓旦旦到原形毕露,从欠债不还到以股抵债……而好的企业却又纷纷海外上市。
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国有股减持停止
2002年6·24行情
2002年12月,中国证监会颁布并施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这标志着我国QFII制度正式启动。
股市仍义无反顾地走上漫漫“熊”途 ———“5·19”这一生于政策、长于政策的大牛行情,终于还是死于政策失灵的陷坑里延续多年的政策市终于走到末路:不仅政策的边际效益递减,且管理层信用被严重透支。
2003年7月 QFII 第一单
2004年1月31日出台了“国九条”《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
2004年6月1日 证券投资基金法施行 2003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04年,上证 180指数样本股的成交额超过全部股票成交额的一半以上,上证 50指数样本股成交额又占到了上证 180指数的近 60%,资金正毫不犹豫地向蓝筹股集中;
2004年有两个“死亡”标志将被记入历史:一个是,南方、汉唐、闽发、大鹏等靠“坐庄”为生的券商,资金链断裂后难以为继,或被接管或被清盘;另一个是,多年来威风八面擎“庄股”大旗的德隆系轰然倒下。
庄家们被灭
2005年:试错式“全流通”
2005年 2月以来,上证指数绝地翻身,一度重返 1300点之上
4月29日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启动解决股权分置,就是中国股市必须要打的“辽沈战役”。股市的“三大战役”
5月9日,证监会迅速圈定了4家上市公司进入股权分置改革首批试点程序。上证指数重挫28点收于1130.84点,再创6年新低。
原来激进的全流通主张者如韩志国、张卫星等却表示:试点方案不利于流通股股东,同国资委讨价还价也是太难。不是一个“纯洁”的过程,是一个利益博弈的结果。
2005年6月6日证监会推出《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这天股指跌破千点。上午11点06分,沪市股指跌至988.32点
“出逃等于生还”“中国股市8年抗战,一觉回到解放前”
2005年6月8日暴涨疯涨了8%的“人工牛市”股票市场创下了自2002年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和最大单日成交记录,沪深两市共有120只股票涨停,两市共成交317亿元。“虚弱的井喷”。
2005年8月22日宝钢权证上市每日的成交量超过股票的总交易量,达到了七八十亿元
宝钢权证举例,4.5元的行权价和高达1.6元的权证价格,2006年8月30日之前
跌破4.50元意味着宝钢权证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已经成为废纸。
美式权证持有人有权在最后到期日前任一交易日要求履约执行;
欧式权证持有人则仅能于最后到期日当天要求履约执行。
2006年6月19日深交所 IPO第一股中工国际中小企业板的第51只股票
2006年7月5日中国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
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 全球最大IPO在沪港两地同日开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上海最早的股票,历史上的中国a股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