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补充:
开始不允许交易,后来才允许交易、转让。这样就有了股票市场,有买卖,价格就有高低。也就出现了价格波动。
1986 年 9 月 26 日,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
1987 年 9 月 27 日,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成立。
1990 年 11 月 26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
1990 年 12 月 1 日,深交所”试开业”,第一天成交安达股票 8000 股,采用的是最原始的口头唱报和白板竞价的手工方式。
背景补充
1990 年深圳市政府大楼里几乎见不到几个工作人员,人都干吗去了?炒股票去了。1990 年上半年,因为深圳的行情过于火爆,有关方面开始想办法给股市降温,当时打压的措施非常具体,我们听听,1990 年的 5 月份设定涨跌停板为 10%,6 月份深圳发改委宣布停发新股,这要放在现在就是重大利好,6 月 18 号宣布涨跌停板为1%,6 月 26号 又改了涨停板为 1%,跌停板是 5%,你说怪异不怪异。7 月份,印花税提高到 6%,10 月份禁止处级以上党政干部买卖股票,所以那个时候,深圳的处长都羡慕科长,这在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但是到了 1991 年 4 月 22 号,出现了一个极端的情况,当天的深圳股市,零成交,也就是没有任何成交,此后的8 月 19 号、21 号、23 号、25 号,9 月 2 号,深交所是一口气开了 5 次救市会议。最终达成一致,请求深圳市政府直接出钱救市。
1990 年机关单位干部一个月工资才三四百块钱,但是红马甲的工资已经过万。
1990 年 12 月 19 日,沪市的首个交易日以 96.05 点开盘,并以当日最高价 99.98 点报收,当日成交金额 49万 4 千元人民币。
1991 年5月21日,上交所统一实行自由竞价交易,沪市股价全部放开。
1991 年 7 月,深交所正式开业。
1991 年 8 月 28 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
1992 年 5 月 21 日,当天取消部分个股涨跌价格限制。
1992 年 8 月 10 日,深圳上百万人冒雨来买认购抽签表,最后发生著名的“8·10”事件。
背景补充:
1992 年 5 月 21 号中国股市放开了涨跌停板,当天上证指数就翻了一倍,指数的涨幅是 105%,那个时候股票供不应求,所以到了 1992 年 7 月份,深圳开始计划发行新股,本来这是一件好事,但是由于操作不当和有人营私舞弊,最终新股发行演变成了严重的“810 事件”。那是中国股市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这种场景是从 8 月 7 号早晨开始出现的。120 万人在分布在全市的 300 个网点开始排起长龙,大家都是冲着新股和发财来的。那个时候的深圳,除了刮风要么就下雨,要么就是日晒,当时 120 万人整整排了三天三夜,所有这几种天气都经历了。这个场景,大家恐怕很难相信啊,当时由于排了三天三夜,到最后阶段,每个人都唯恐被挤出去,所以不分男女,大家都紧紧的搂抱在一起,稍微有不慎,你这队就白排了。这个时候大家能够看到,维护秩序的警察已经开始出现了,因为已经接近 8 月 9 号发售的时候了,这是 8 月 9 号晚上,当时统计说,半天的时间,8 月 9 号上午,500 万张认购表就已经发售完毕了,但是没有拿到新股认购表的人,根本不相信,他们看到说,好多内部人包括执法的人、证券公司的人、金融系统的人,把大量的表偷偷的买走,这种态势到 8 月 10 号晚上,达到了定点,大批的群众开始聚集,开始打出标语,要求惩治腐败,打击营私舞弊,最终演变成了冲突事件。1992 年 8 月 10 号晚 10 点左右,深圳的“810 事件”达到顶点,大批的群众队伍开始向市政府开进,到了晚上 11 点,深圳市政府紧急出台了五项措施来平息这一事件。第一条就是惩治腐败,打击营私舞弊,第二条更重要,就是增发 500 万张认购表,它的作用太大了,因为大家明天又可以去申请认购表。两个月之后,经过查证,一共有超过 400 人私分了十万多张认购表,其中一家证券营业部的副总,一个人独吞了整整一箱的认购表,五千张。
1992 年 10 月 12 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成立。
1993 年 内地第一支在海外上市的股票是青岛啤酒在 H 股上市
1994 年 7 月 30 日,中国证监会宣布三项“救市”措施。一个半月,上证综指上涨了 223%,成为我国证券史上股指上涨速度最快的一次。
1995 年 2 月 23 日,“3·27 国债期货事件”爆发。
1998 年 4 月,沪深交易所决定对”财务状况异常”的上市公司实施股票交易特别处理。
1998 年 4 月 7 日,第一批上市的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金泰、基金开元
1999 年 5 月,5·19 行情启动。
背景补充
以下内容来自纪录片节选:
主持人:1999 年是建国 50 周年,但是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那一年还有一件大好事,那就是 5·19。当时上证指数从1060 点起步,第一阶段在政策的刺激下就上涨了 70%。这就是所谓的“5·19”行情,但是中国股市也因此留下了“政策市”的话柄。那个时候的市场真是火热的很,我们来看这就是当时 5·19 期间营业部的一个场景,几乎所有的股票都是红色的。1999 年 6 月 10 号,央行在一年之内宣布第七次降息。6 月 14 号证监会的相关人员出来表态说,股市的上涨是恢复性的。到了 6 月 15 号,《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员文章,标题是《坚定信心 规范发展》,再次强调股市的上涨是恢复性的。正因为有了如此强力的政策推动,有人把 2001 年 2245 点之前的行情都称作 5·19 行情。事后我们得知,诱发5·19行情的原本是一份内部文件。
周正庆(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本来是个内部文件,但是一不小心,不知道怎么让人路透社搞到了。他就把这个公开了,公开了以>后,这个股民一瞧,这个政府对资本市场有这么些支持的政策,信心就来了。
主持人:现在回过头来看,5·19 行情可能有两大背景:一是当时国企改制已经大规模展开,急需资金股市必>须激活;二是当时海外市场的网络热已经开始兴起,国内市场早晚肯定有所反应。不管怎么说 5·19 行情让机>构和个人都得到了实惠,股市上涨带来的巨大财富效应开始显现。
李迅雷(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那天恰好碰到咱们国泰跟君安的合并,在这个合并过程当中,需要有新的股>东来买进投入。我们那个时候是跑到陕西去开发股东,那天我们还在讨论,还在跟那家拟投资的这个股东在>讨论现在募集的资金怎么用,现在投资机会非常缺乏。那么正在讨论的时候,人家说这个今天股市涨了,原>来到后面才知道,这是一个波澜壮阔行情的第一天。
主持人:怎么来书写 5·19 行情的历史呢?当时的管理层认为,股市的上涨是恢复性的。后来有学者说,这是典型的政策市。但是如果我们刨除掉政策的短期效应后你会发现,国家从政策上支持股市,股市为国企改制提供了资金。行情的上涨又让投资者取得了回报,这些在理论上都是站得住脚的,而且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1999 年 7 月 1 日,《证券法》开始正式实施。
2000 年 7 月 19 日,上证综指以 2000.33 点开盘,首次站上 2000 点关口,当日成交量达 149.6 亿元。
2001 年 4 月 23 日,第一只退市公司———PT 水仙
2001 年 6 月中,沪市大盘见顶 2245,此后一路走低,开始绵绵数载的熊市。
2001 年 7 月 23 日,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2001 年 7 月 26 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当日两市暴跌。
2002 年 6 月,国务院决定停止减持国有股。
主持人: 2002 年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 6.24,那一天沪深股市都出现了 9.25% 的涨幅,几乎整个大盘都涨停了,来给大家看一张照片,这是 6 月 24 日上午,一位普通的投资者正在阅读有关停止减持国有股的新闻报道,远处的大屏幕通红一片,近处的投资者表情喜悦。这样的情形,今天看来依然是那样的令人神往。最近几年入市的投资者可能并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这样一个决定就能引发如此规模的井喷行情。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决定触动了中国股市自创立以来最敏感、最脆弱的那跟神经,国有股减持。我再来给大家看一个统计表,大家可以看到,每当一有国有股减持的消息出台,市场必跌,特别是 2001 年 6 月份,有关减持国有股的暂行办法,让上证指数从 2245 点一路下跌,4 个月的时间,跌去了 30%,一万亿的市值蒸发殆尽。2001 年 10月,国家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当天,沪深两市就曾经接近过涨停。一项国务院的规定,仅仅执行了 4 个月就被宣布暂停,这在历史上并不多见。然而,暂停,并没有消除市场中长期的恐惧,大家都有一种等着第二只靴子落地的不安心理,于是,熊市依旧积弱难反,即便是在停止减持国有股这样的决定出台之后,大家的信心也并没有完全恢复起来。
李迅雷(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我觉得也是对于这种政策的一种反应,但是他没有改变大家对未来国有股继续要减持,继续要要全流通的这么一个预期,所以它也是一个短命的行情。
2002 年 12 月 1 日,中国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布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正式施行。
2005 年 4 月 29 日,经过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背景补充
股权分置改革,即常说的股改(国家股、法人股不允许交易)。
2005 年 6 月,沪市大盘见底 998.23 点。
2006 年 12 月 26 日,沪指报收 2505.70 点,当日成交额 457.9 亿元,一个月击穿 500 点,首次站上了 2500 点的高位。
背景补充:
2006 年中国股市进入全流通时代。我国股市成立时制度上比较特殊,一家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中有很大一部分不能流通(即在交易所公开买卖),包括国家股,法人股等等,这就是所谓的“股权分置”或“全流通”问题。一般投资者购买的是可以流通的流通股。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大股东(一般都是非流通股)并不关心股价的高低,(反正不能卖),他们可以做一些对自己有利但对全体股东(公司)不利的事而不必担心股价会跌,比如转移利润、为他人贷款担保,有的大股东甚至将流通股东看作是“提款机”,把流通股东出的钱当成不要成本的“善款”。这极大的影响了股市的正常发展。“全流通”就是要让所有的股票都可以自由买卖,让股市在制度中走向完善,让其正常发挥作用。
2007 年 3 月,沪市大盘突破 3000 点。
2007 年 5 月中旬,沪市大盘突破 4000 点。
2007 年 5 月 31 日,沪指一度跌破 4000 点,单日震荡 320 点创 15 年纪录。
2007 年 8 月 23 日,沪市大盘突破 5000 点。
2007 年 9 月 28 日,沪市大盘突破 5500 点迎接 58 周年国庆节。
2007 年 10 月 16 日,沪市大盘到达 6124 点历史最高点,此后一路下跌,期间大盘惨遭腰斩。
2008 年 4 月 24 日,沪市大盘跌至 2990。
2008 年 10 月 28 日,沪市大盘探底创出一串中国股民忘不了的数字 1664。
背景补充:
2001-2005 中国GDP增长率持续增长(8.3% 到 10%),而上证指数却一直下跌(从 2073 点跌至 1161 点)。之后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实现了 9.6% 的增长率。但中国股市全年累积下跌 65%,反过来位列“全球主要市场”之首。
宽松货币政策含义。以下引自百度百科:宽松货币政策(easy monetary policy)总的来说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比如直接发行货币,在公开市场上买债券,降低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货币量多了需要贷款的企业和个人就更容易贷到款,一般能使经济更快发展,是促进繁荣或者是抵抗衰退的措施,比如中央放出的大量信贷就是宽松货币政策的表现。
2008 年中国政府出面救市,货币政策从收紧转为宽松。
2009 年 8 月 4 日,相对幸福的一年,A 股重新回归“3 时代”,3478 一个将会持续 6 年的高点就在这天诞生。自 3478 之后 6 年跌宕起伏,A 股逐步徘徊 2 时代,这样一走就走到 1849。
2011 年推出股指期货。
2013 年 6 月 25 日中国股民大呼A股崩盘,沪指回到“1时代”创出又一个历史底部1849点。
2014 年,沪市横盘了整整 1 年。
2015 年 2 月 9 日,上证 50 ETF 期权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国内首只场内期权品种。这不仅宣告了中国期权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我国已拥有全套主流金融衍生品。
2015 年中国股民绝对不敢相信的一年,自 2014 年 12 月 8 日沪市终于打破“2 时代”进入“3 时代”一路高歌,至 2015 年 6 月 5 日上午 11 点沪指创出 5051点。随后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股灾。
2016 年开始,A 股新股发行按新规申购,主要包括取消新股申购预先缴款制度,改为新股发行采用市值申购的方法,投资者只要有市值就能申购,中签之后才缴款。新股申购新规有三个重要特点:明确取消预缴款机制,“货到付款”,连续 12 个月内累计 3 次中签但放弃申购将纳入“打新黑名单”。
2016 年 1 月 4 日,中国股市熔断机制生效首日,A 股两次熔断,提前 87 分收盘。熔断时代第一天,沪深 300指数从 13 时 12 分第一次熔断 15 分钟,到 13 时 33 分起开始全天熔断,间隔 21 分钟触及 5%、7% 两档熔断阈值,走完了熔断机制的全部流程。
2016 年 1 月 7 日,再度触发熔断,A 股全天仅仅交易了 13 分钟。
2016 年 1 月 8 日,证监会叫停熔断机制。尽管如此,但是在随后的近一个月内,市场仍跌去了近 1000 点,被投资者戏称为“股灾 3.0”版。
2016 年 12 月 5 日 9 时 30 分,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交易所同时敲响了开市钟和开市锣,宣告市场各方期盼的深港通正式开通。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盘点一下中国股市的成长历程、及大事记
中国股市大事记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成立,股市开放,上证综指从99.98点一直上涨到1992年5月25日的1429.01点,涨幅达1329.30%。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上证综指跌至386.85点,收盘393.52点。此后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6.16%。
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上证综指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上证综指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涨幅达215.33%。
1995年5月18日,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出现三天井喷行情。
1996年1月22日,上证综指低至514.16点,此时民间认为宏观调控即将结束。
1996年5月2日,央行首次降息。此轮行情至1996年12月11日,上证社指从516.46点涨至1258.69点,涨幅143.71%。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引起市场暴跌。上证综指由1200点附近下跌至865.58点。此后一路上扬,最高至1997年5月12日的1510.18点,涨幅74.47%。
1999年5月19日,行情井喷。上证综指由18日的1059.87点到1999年6月30日1756.18点,涨幅65.70%。
此后持续了两年大牛市。
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
2001年6月26日,国有股减持公司浮出水面。上证综指由14日最高的2245.43点下跌至2002年1月22日的1348.79点,跌幅39.93%。
2004年1月31日,“国九条”发布,短暂行情持续到2004年4月9日最高1778.22点。
2005年4月29日,股改试点工作启动。
2005年6月6日,沪市跌破千点。
2005年下半年,新《证券法》出台,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出台,权证重返市场。
2006年,中国股市告别了漫漫“熊”途,开始步入良性循环。期间,上证综指从1月4日的1163点起步,之后几乎是以单边上行之势稳步攀升。
2006年1月5日,五部委联合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国外投资者对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和股改后新上市公司两类对象进行战略投资,可以采取有条件的定向发行和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2006年1月5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遵照《办法》实施股权激励。
2006年5月1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标志着“新老划断”全面启动。
2006年6月8日,沪深股市单边暴跌,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跌幅分别为5.33%和4.64%,均创下2002年1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纪录。
2006年6月19日,中工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块上市,标志着“全流通”大幕正式拉开,“股权分置”“一股独大”这一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顽疾,从此成为历史。
2006年7月5日,国内资本市场的“航母”级公司——中国银行正式登陆A股市场。
2006年9月18日, 受A、B股并轨传闻的影响,沪深B股暴涨。
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A股H股分别在上海、香港两地挂牌上市。
2006年11月20日,上证综指收盘报2017.28,为2001年7月27日以来的收盘新高。人民币升值和股改实施是促使股市由熊转牛的两大重要因素。
2006年12月6日,沪深两市合计成交959亿元,创中国股市有史以来单日成交量之最。
2006年12月29日,上证综指以距2700点仅一步之遥的2698.90点创出新高。按照12月29日的收盘指数计算,沪市和深市的全年涨幅各达到130.4%和132.3%。伴随股指的持续上行,截至2006年12月28日,沪深市场总市值分别达到68714亿元和173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7.5%和85.5%。
2007年1月4日,中国证监会在其网站上刊出《致股指期货投资者的一封信》。该信指出,自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待相关准备工作完成后,中国将正式开展股指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产品的推出将意味着我国股市有了“做空机制”,这将是我国股市交易制度上的重大变化。
以后,沪深两市步入大牛市。
中国股市近十年出现过哪些重要的事件
1、1990年台湾股灾 1987年到1990年,台湾股指从1000点一路飙升到12682点,整整上涨了12倍。当时台湾经济已实现连续40年平均9%的高增长,台币兑换美元更从1比40升到1比25元,加上券商的执照开放等,都是热钱涌入的重要原因,当时房市和股市一起火爆。由于新台币的升值预期,海外“热钱”大量涌入岛内,在居民财富增长作用下,一时间台湾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在短时间内翻了两番,当时,岛内可以说完全是资金泛滥,巨大的资金流贪婪地寻找各种投资机会。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 1990年2月,指数从最高点12682点一路崩盘,一直跌到2485点才止住,8个月的时间跌掉一万点。从12000点的下跌过程中,许多人屡次抄底,屡次套牢,从12000点回到8000点以下,有人开始进行买进,7000点买进,6000点买进,5000点更是买进,日后是一路跌到了2485点。
2、中国式股灾 中国股市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依然经历了两次惊心动魄的股灾。
一次发生在1996年。1996年国庆节后,股市全线飘红。从4月1日到12月9日,上证综合指数涨幅达120%,深证成份指数涨幅达340%。证监会连续发布了后来被称作“12道金牌”的各种规定和通知,意图降温,但行情仍节节攀高。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给股市定性:“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涨势终于被遏止。上证指数开盘就到达跌停位置,除个别小盘股外,全日封死跌停,次日仍然跌停。全体持仓股民三天前的纸上富贵全部蒸发。
3、另一次发生在2001年。当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暴跌,沪指跌32.55点。到10月19日,沪指已从6月14日的2245点猛跌至1514点,50多只股票跌停。当年80%的投资者被套牢,基金净值缩水了40%,而券商佣金收入下降30%。 与国外股灾相比,中国股灾的发生原因不尽相同,但都有一些共性:股市的走势大大脱离经济的基本面,因此注定难以持续,一有风吹草动,便全线溃败,而股市中人则投机心态过盛,或风雨将至仍勉力为止,或追涨卖跌全凭感觉,终不免悲惨收场。
4、20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1月份,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开始抛售泰铢,买进美元。泰铢直线下跌。其目的很明确: 搅乱东南亚金融市场,以图浑水摸鱼,狠捞一笔。而东南亚一些国家房地产、外汇储备、金融市场管理的混乱与失控,给投机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吃柿子挑软的拿,索罗斯的如意算盘是:先从最不堪一击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入手,进而搅乱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最后攻占香港,以图造成他们无坚不摧的印象,击溃市场信心,引发"群羊"心理。索罗斯认为,只要击垮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其它国家就不可避免一个接着一个倒下,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5、2008-2009全球金融危机 全球金融系统正面临自1929年以来的最大危机。始于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癣疥之疾,如今酿成了全球性的深重危机。
1.危机愈演愈烈 全球联手应对
2008年10月8日,交易员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外的街头交谈。全球主要央行同步实行降息以防止金融危机升级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但此举未能缓解投资者对经济基本面的忧虑情绪,当日纽约股市波动剧烈,收盘时三大股指连续第六天下跌。 西方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8日采取联合行动同时降低利率,努力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和恢复市场信心。当天,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以及英国、加拿大、瑞士和瑞典等国的央行均宣布将基准利率降低0.5个百分点。 随着危机向南美地区蔓延,8日墨西哥和巴西采取措施干预外汇市场,防止本国货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下跌。墨西哥央行宣布,从该国外汇储备中拿出25亿美元进行拍卖,以阻止墨西哥比索对美元比价持续下跌。当天,墨西哥比索对美元比价一度跌至14比1,创历史最低纪录。在墨西哥央行宣布采取上述措施后,墨西哥比索对美元比价回升至12比1。 墨西哥央行行长吉列尔莫·奥尔蒂斯说,墨西哥外汇市场6日出现自1995年该国银行业危机以来的最剧烈动荡。但他同时强调,墨西哥的银行机构仍比较稳固。 墨西哥央行还宣布,如果今后单一交易日墨西哥比索对美元比价下跌幅度超过2%,墨西哥央行还将在该交易日再拍卖4亿美元。墨西哥外汇储备总额目前约为840亿美元。 此外,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还建议,出台一个总额达530亿比索(约合43亿美元)的紧急计划,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墨西哥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2008年10月8日,巴西央行为了遏制巴西雷亚尔对美元快速贬值的势头,开始在现货市场上抛售美元。这是巴西央行最近5年来首次采取这种做法。7日,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比价下跌5.09%,跌至2.31比1,为2005年下半年以来的最低点。8日,在巴西央行的干预下,巴西雷亚尔对美元比价略为上涨,为2.29比1。 巴西央行没有公布所拍卖美元的具体数额,但外界估计至少超过10亿美元。巴西央行行长梅雷莱斯日前曾表示,巴西拥有超过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只要市场有需要,央行肯定将介入救市。 在欧洲方面,欧洲央行行长特里谢2008年10月8日在巴黎呼吁,在市场剧烈动荡的背景下,投资者应“保持镇定”,过度悲观不可取。 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8日召开紧急内阁会议,讨论金融危机对意大利经济的不利影响。他随后宣布,意大利政府准备购买陷入困境的银行的股份。意大利政府官员表示,受援助银行可以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充实资本,或者用来购买其他处于困境的银行。 俄罗斯莫斯科股市2008年10月8日开盘后不到一小时即大幅下挫,相关部门随即停止了股市交易。为避免股市暴跌,俄罗斯股市9日休市一天。过去几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莫斯科股市剧烈动荡,交易多次被暂停。 在亚洲方面,日本央行2008年10月9日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短期金(203,5.85,2.97%,吧)融市场投放2万亿日元资金。至此,日本央行在连续17个工作日内共向短期金融市场投放30.6万亿日元资金。 当天,在日本短期金融市场,外资银行间筹资难的状况还在持续,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在0.55%到0.6%之间浮动,略高于日本央行0.5%的政策利率水平。因此,日本央行认为有必要继续向短期金融市场投放资金,以缓解外资银行面临的困境和稳定市场。 韩国中央银行——韩国银行行长李成太9日宣布,将银行基准利率从原来的5.25%下调到5%,以稳定韩国金融市场,防止经济出现严重萎缩。这是韩国央行自2004年11月以来,首次下调银行基准利率。 李成太在当天举行的韩国金融货币委员会会议后说,未来影响韩国金融货币政策最大的因素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韩国央行将不断对其金融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他表示,韩国央行今后有可能继续降息。 由于投资者担心美国金融动荡影响到韩国经济,2008年9月末以来韩元汇率和首尔股市综合指数一路暴跌。8日,韩元对美元比价为1395比1,创下10年来新低,首尔股市综合指数也跌破1300点大关。9日首尔外汇市场开盘后,韩元对美元比价一度暴跌至1480比1,后在韩国政府入市干预后有所回升。 为遏制韩元汇率和股市连日暴跌的势头,韩国金融监督院8日下午曾表示,韩国政府正密切关注汇市和股市变化,并计划采取“非常措施”稳定外汇市场。 2008年10月8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股市主要股指开盘后一度大跌10.4%,随后相关部门宣布暂停股市交易。为避免股市进一步动荡,2008年10月9日印尼股市继续暂停交易。
2.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影响
虽然中国并非主要受冲击的国家,但它至少能从以下三个方面感受这次危机带来的影响: 首先,美国金融机构的脆弱性使全球金融体系发生了动摇,在失去伸展性的同时,也面临更大风险。由于中国官方所持有的主要是美国国债,而在证券资产中,国债的风险性又是最低的,因此,中国外汇储备受到的影响会较有限。 与中国官方的投资方向不同,中国商业银行所持有的,大部分是美国公司债券或股票。以目前投资美国雷曼公司金额最多的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其持有的雷曼公司相关债券共计1.914亿美元(其中次级债券仅0.5亿美元),约占2008年6月30日建行总资产的0.019%。由此不难看出,雷曼等美国金融机构的倒塌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影响有限,更难对中国的金融体系形成较大冲击。 第二,在所有的金融市场上,对公司的资本估值已经缩水,而这会产生连带效应。不仅公司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也将大幅增加。 不过,比起以上两点,消费需求的萎缩,将是中国在本次金融风暴中面临的最大问题。美国作为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其经济衰退所导致的民众信心不足,及购买力的萎缩,会使中国的出口面临需求下降的局面。中国海关总署在9月22日发布的分析报告中指出,今年1到7月,中国对美国出口额为1403.9亿美元,增长9.9%,增速下滑8.1个百分点。这是自2002年以来,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速首次回落至个位数。尽管消费需求萎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短时间内不会显露,但它迟早会到来。因此,中国公司最好根据两年或更长的时间跨度,来调整对美国出口的预测。此外,由于美国市场的表现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全世界的消费开支都可能随之下降,并对中国公司产生额外的压力。 总的说来,有人预计金融风暴的影响将持续三至五年,由于与发达国家市场的联系较小,一些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及一些东南亚或非洲国家)所受到美国金融风暴的冲击也将更小。尤其是中国,根据我对她这么多年的了解和研究,中国的金融政策是十分稳健、安全的,因此,此次由华尔街而始的金融风暴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将是有限的。当务之急,中国公司应该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投以更多的关注,以努力弥补因美国市场萎缩造成的损失。
6、创业板上市 7、股指期货、融资融券推出
8、2010年债务危机阴云笼罩欧洲
9、中国股市七次牛市熊市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