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证券若后续政策面出现更多边际好转港股可能具备更大的修复弹性与空间

港股强势反弹后,市场焦点从何时反转切换至持续性和空间问题。恒生指数上周累计上涨7.2%,恒生科技指数涨7.0%。站在当前时点,市场的焦点已经从港股是否见底,外资会不会回来,还有多少下行空间,切换至后续还有多少上涨空间,行情是否具备持续性。

我们认为市场行情的持续性有赖于国内政策端发力的持续性。目前市场仍在交易政策转好的预期,而金融数据、实体经济数据并未出现明显好转迹象,因此,未来需要更多政策进行托底和进行支持。

关于政策端发力,我们可以更多从出口这一宏观因子中找到答案。根据历史经验,出口增速承压时,国内政策端往往会推出一系列扩内需措施,以支撑经济增长。经济托底政策通常采取信贷扩张,而载体通常是基建投资、部分消费、房地产等,多维度来弥补外需的下滑。

历史上,随着出口承压,随后往往有扩内需政策,利好传导至港股市场后,通常会出现明显的上涨行情。我们归纳出以下几轮具有代表性的周期:1)2008年11月-2009年7月,4万亿刺激政策带动汽车、电子和地产等;2)2014年5月-2015年6月,货币政策宽松叠加地产去库存,利好商业服务、金融;3)2016年2月-2016年9月,地产与消费双扩稳定内需,带动软件与服务、汽车、房地产、银行等;4)2020年5月-2021年1月,“双循环”战略与扩内需结合提振消费,利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耐用消费品等。

当前,国内经济疲弱,出口有压力,内外需“蹊跷板”效应或凸显。1)国内10月制造业PMI再度跌破荣枯线以下,叠加CPI与PPI出现“双降”,反映出现阶段内需疲弱、经济复苏动能欠缺等特征。2)美欧经济周期滞后于金融周期约一年多,未来经济需求将大概率继续回落,这将导致我们的外需压力进一步上升。3)后续需跟踪出口相关领先指标及行业高频数据,如其他出口国的高频数据、国内港口吞吐量、航线运价等指标继续走弱,政策端的托底力度或将超出市场预期。

若后续经济指标好转,将带动指数盈利预期和行业景气预期上修。1)目前市场仍在交易政策转好的预期,在市场乐观情绪有所缓解后,需要从预期需要回到现实,进而交易现实的金融、经济数据。2)而这需要后续扩内需政策力度加大,并带动社融等金融指标回暖,随后逐步传导至工业增加值、PMI等经济指标的显著好转,从而带动指数盈利预期出现持续上修。3)根据我们对港股市场的分析框架,只有盈利预期上修带来的上涨行情更具持续性,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港股当前多数行业年内跌幅相比A股更大,若后续政策面出现更多边际好转,港股或“深蹲起跳”,可能具备更大的修复弹性与空间。

风险因素:1)国内扩内需政策力度不及预期;2)海外通胀超预期。

本文源自券商研报精选

国泰君安证券若后续政策面出现更多边际好转港股可能具备更大的修复弹性与空间

天风证券徐彪:A股正处在第五轮周期的绝望阶段

   摘要

  1、根据业绩和估值的趋势,一轮完整的股市周期分为“绝望→希望→增长→乐观”四个阶段。其中,希望和乐观阶段受估值驱动,股票市场涨幅较大;增长阶段的上涨主要受盈利驱动,但涨幅相对小;绝望阶段由于估值、业绩双杀,股票市场也基本处于下行期。

  2、从A股历史看,并非每个周期都会经历完整的四个阶段。

  3、目前A股刚经历完第四次周期的增长阶段,切换至第五轮周期的绝望阶段。

  4、当前看,因为经济下行、估值大概率未到达底部、业绩增速在下半年也有可能进一步回落,A股能否结束绝望阶段而切换到下一个希望阶段仍需进一步等待更有力的催化剂来促成。

  本文期望通过根据市场估值和盈利变动的组合对A股市场的运行周期进行划分和研究,并将其置于经济和金融周期背景下做更进一步的思考。

   他山之石:股市周期框架解析

  高盛高华证券曾在2009年对股票市场周期进行系统性分析拆解,根据其股市周期框架,业绩的增长和股价的表现会在整个股市周期内发生系统性的变化。然而,尽管业绩的增长是决定股市长期表现的动力之源,但在短期内,大部分业绩增长发生时股价并没有被完全兑现,而是在投资者给予正确预期,以及乐观看待未来增长的阶段得以被兑现。为证实该理论,高盛统计1973年以来欧洲、美国股票市场的指数涨跌、盈利增长和市盈率变化数据,并根据实际利润增长和市盈率变化(反应投资者的预期)对指数价格变化的影响程度,将一个完整的股市周期划分为 绝望、希望、增长和乐观 四个阶段:

   绝望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数从高峰走向低谷的时期,其变化主要由市盈率收缩所驱动,因为市场中的投资者会对日益恶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及该环境下将导致的未来企业盈利下降作出相应的预期和反应。从统计数据来看,绝望阶段的股票投资回报率为四个阶段最差,仅为-24.9%,同时企业盈利增长较差,其平均增速为-7.3%。该阶段产出缺口往往会扩大,PPI-CPI剪刀差同比逐渐下降至为负,国债收益率倾向于上升或整体维持高位。

   希望阶段: 这一阶段持续时间通常较短(平均10个月),在希望阶段,投资者通常预期宏观经济和企业盈利的增长即将降至谷底,增长阶段很快就要到来。因此,该阶段内,市盈率成倍数扩张进而使指数从低谷反弹。希望阶段股票资产的投资回报率最高,达51.2%,但企业的实际盈利增长不佳,仅为0.7%。该阶段实际经济指标通常为最差水平,但对未来经济的预期有所改善,带动产出缺口走出底部,PPI-CPI逐渐由负转正,国债收益率下降。

   增长阶段: 增长阶段持续时间通常较长(平均为33个月),在这一阶段,股票资产产生的收益回报主要由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长所驱动,而这一阶段结束的标志,往往是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好于企业实际的业绩增长,在数据上体现为市盈率扩张的速度快于盈利增长的速度。统计数据显示,该阶段内股票投资回报率仅为10.9%,在四个阶段内相对较低;上市公司盈利增速达22.5%,为四个阶段内增速最高。从经济指标上看,产出缺口急剧上升,PPI-CPI持续攀升至高位,国债收益率继续下降。

   乐观阶段: 该阶段是股市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在乐观阶段中,投资者会过度乐观地看待未来业绩增长所带来的回报,因此,阶段内股价增长更多被市盈率所驱动而实际业绩增长比较低。数据同样验证了这一规律——在乐观阶段,股票资产的投资回报率达27.1%,为四个阶段中第二;盈利增长则较为疲软,阶段内的平均盈利增速仅为2.3%。同时,PPI-CPI也逐步下行,国债收益率走势平稳。

   对标A股:我国股市周期

   轮动基本符合理论框架

  根据这一框架,我们 从万得全A指数出发,分别计算其指数年化涨跌幅、市盈率年化涨跌幅、以及业绩(以EPS计量,即(指数总市值/总股本)/市盈率)年化增速 ,作为A股投资回报率、市盈率和盈利变化的计量指标,以2001年6月A股从高点回落时为第一轮周期的起点,将这之后A股市场的数据进行梳理分析。

1、不同:A股股市周期可能存在阶段的跳跃

  从我们的统计结果来看,2001年6月至今,A股市场已经历四轮股市周期,分别为: 2001至2007年的第一轮周期,2007至2011年的第二轮周期,2011至2015年的第三轮周期,2015至2018年的第四轮周期 ,目前,市场或已迈过第四轮周期并过渡至第五轮周期第一阶段。

  进一步根据指数、估值和业绩的走势来划分周期中的每一个阶段,从划分结果看, 并非每一轮周期都完整经历了“绝望→希望→增长→乐观”这四个阶段的轮动,中途可能存在阶段的跳跃 ,比如,在2007到2011年的第二轮周期中,A股极有可能跳过了乐观阶段而直接过渡到第三轮周期的绝望阶段,而近半年来股市的走势也存在类似情况,第四轮周期也极有可能跳过乐观阶段而直接进入新一轮周期之中,这与海外市场具有明显不同。

2、相同:阶段特征与海外市场或有出入,但基本符合理论框架

  而从各阶段的表现看,A股的股价、业绩和估值的表现基本符合股市周期的理论框架。下图是我们基于前四轮周期计算的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平均年化投资回报率以及投资回报在市盈率增长和业绩增长之间的分配情况(市盈率和业绩各自的年化增速)。可以看到:

   1、在A股市场中,最高股市投资回报率发生在乐观阶段,其次为希望阶段、增长阶段,最后是绝望阶段。 其中,年化投资回报率在乐观阶段高达173.2%,远高于希望阶段的25.9%。这与高盛统计的欧洲市场的数据结论,即“希望>乐观>增长>成长”有一定出入。从持续时间来看,A股市场绝望、希望、增长和乐观阶段分别是11个月、8个月、20个月和22个月,与高盛统计的“增长>绝望>乐观>希望”也有所出入。

   2、盈利和市场预期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结论: 1)与高盛的统计结果不同, A股市场在绝望阶段其企业盈利并非完全负增长 ,根据我们统计的四轮股市周期的均值来看,绝望阶段平均年化业绩增速为2.6%, A股企业盈利基本为低位数增长; 2)盈利的快速增长基本发生在增长阶段,部分增长处于乐观阶段 ,从数据可以看到,增长阶段的平均年化业绩增速达到28.8%,为四个阶段之最,乐观阶段次之; 3)市场会在希望阶段提前支付对增长阶段盈利大幅增长的预期 ,希望阶段平均年化市盈率增速为53.2%,远高于增长阶段的-20.5%,而业绩变动方向相反,同时这一点从几轮股市周期中增长阶段投资回报率基本为负增长或微增长态势(-2.4%)反而在前面的希望阶段股市投资回报率取得较高正增长(25.9%)也可以看出。而A股市场盈利与市场预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恰好反应出与海外市场不一样的特征,A股投资者散户较多,易受羊群效应的影响,往往会对某些信息造成过度反应。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每一轮周期以及周期中三大核心变量的变化情况:

3、历次股市周期回顾

   1、第一轮周期:2001-2007年

  2001年6月至2007年10月是我们所确定的第一轮股市周期。

  由于2006至2007年牛市行情下,指数大幅上涨,因此周期中指数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而在2006年以前,整个股市的走势则相对较平缓。

  这一轮股市周期开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经历的一轮经济困难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基本处于经济增长回落、通缩风险高企、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的状态,股票市场表现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而随着2002年之后国内需求的升温,GDP增速快速回升,企业盈利转为乐观,A股市场也在这一阶段迎来了2007年的一轮牛市。

  数据上看,这一轮周期中各阶段万得全A指数的涨跌幅分别为-35.12%、-12.10%、-33.21%和477.30%,乐观阶段录得明显上涨;四个阶段估值调整幅度分别为绝望阶段下跌43.07%、希望阶段上涨42.77%、增长阶段下跌69.98%、乐观阶段上涨154.03%,业绩在四个阶段调整幅度分别为2.93%、-40.30%、124.96%和39.95%。

  本轮周期共持续77个月,其中,增长和乐观阶段持续时间较长,分别为27个月和31个月,其余两个阶段则持续时间相对较短。此轮周期中,乐观阶段投资回报率的大幅上涨为整个周期内指数的上行贡献了主要力量,并且在这一阶段,市盈率和业绩均录得大幅上涨。需注意的是,希望阶段和增长阶段的指数投资回报率在这一轮周期中均为负增长,拆解来看,分别为业绩和市盈率在各自阶段内大幅下降所形成的拖累。

   2、第二轮周期:2007-2012年

  第二轮股市周期始于2007年11月,至2012年1月截止,共经历绝望、希望、增长三个阶段。

  此轮周期的初期,受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较为悲观,反应到股市上可以看到,07年11月到08年10月这一段时间,尽管企业盈利并未大幅下降,但整个股指仍一路下探到底部,即为绝望阶段。这一阶段中,万得全A收益率为-62.74%,其中估值下调69.6%,业绩上涨17.41%。

  2008年底,“四万亿”投资计划出台托底经济,使投资者对国内宏观经济和企业盈利的信心逐渐恢复,股票市场也迎来一轮上升期,可以看到,在经济修复的前期,即周期中的希望阶段,即使企业盈利增速为负,但出于对后续经济逐步企稳的预期,股市投资回报率仍以较高增速增长。这一阶段,万得全A指数上涨62.42%,这一阶段估值上涨104.01%,业绩下跌30.56%。

  随着经济的复苏,A股市场很快进入到增长阶段,由于此轮复苏是扩张政策带动的经济增长,一方面货币超发带来了流动性过剩,国内通胀压力较大,企业盈利在这一阶段内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市场对此轮经济复苏显得信心不足,股市估值呈明显下行趋势,因而指数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上涨。该阶段内,万得全A收益率为0.22%,其中估值下调53.91%,对股市整体表现形成一定拖累,业绩上涨83.47%。

  整个第二轮周期共持续48个月,其中增长阶段被分配较多时间,共26个月,其余两个阶段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需注意的是,本轮周期的绝望阶段,上市公司的业绩实现了较高的正增长,而我们知道,08年的这一轮经济衰退主要由海外金融危机传导至国内所致,国内经济在对经济危机的反应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此之前,国内通胀压力高企,并一直延续至该时间段内。因此,该阶段内企业盈利的上行主要来自于通胀所带来的物价的上涨,而非企业基本面的改善。

   3、第三轮周期:2012-2015年

  2012年,海外环境恶化叠加国内工业企业库存进入萧条期,我国经济开始降速换挡,GDP增速从2011年的9.3%下降到7.8%。在此环境下,A股市场也迅速从前一轮周期的增长阶段直接进入绝望阶段,该阶段内,万得全A指数下跌15.62%,估值和业绩分别下跌12.82%和6.68%。

  2012年下半年,通过投入“铁公基”项目、降准等扩张性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环境和股票市场均迎来新一轮曙光,股市周期也进入到希望阶段,但从数据上看,本次希望阶段仅持续3个月时间(2012年12月至2013年3月)便迅速切入到增长阶段。在希望阶段,万得全A指数涨6.42%,估值为其增长作出主要贡献,期间上涨5.84%,业绩则下跌0.35%。到增长阶段,指数收益率为0.64%,其中市盈率下跌15.39%,业绩上涨9.46%。

  进入到本轮周期的乐观阶段(即2014年)之后,国内经济实际下行压力较大,但同时由于货币环境较宽松,大量资金无法从实体经济中获得满意的回报,开始在金融市场轮动。这一阶段,企业盈利增速相对放缓,而股票指数则在杠杆加持下一路涨至历史最高位。该阶段万得全A指数收益率高达175.18%,其中估值上涨138.95%,业绩上涨15.16%。

  本轮周期共持续43个月,其中希望阶段持续时间较短,其余三个阶段持续时长基本相同。与第一轮周期类似,乐观阶段在整个周期中涨幅最大,其余时间段内指数的走势则比较平稳。与另外三轮周期不同点在于,由于物价久高不下,本轮周期中政府采取了“一手稳物价,一手振经济”的结构性经济政策,因此即使在严控措施下物价仍然坚挺,但由于没有进一步上涨空间,企业业绩的走势也相对更平缓,即使处于增长阶段,其业绩的年化增速也仅为8.11。

   4、第四轮周期:2015-2018年

  第四轮周期开始于2015年6月,于2018年上半年截止。

  2015年6月在股市强力去杠杆的政策作用下出现了股灾,A股经历了199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断崖式下跌并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深度调整,市场估值水平快速下行,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持续通缩,工业企业盈利增速下行扩散到万得全A指数,盈利开始呈下行趋势。这一过程持续至2016年2月,就是所谓的绝望阶段。在该阶段,万得全A收益率为-38.05%,估值和业绩分别下降33.85%和4.02%。

  2015年年底开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市场带来了希望,当然监管层在股灾后强力维稳也是市场信心恢复的重要原因。从2016年3月到2016年11月,市场进入希望阶段。在这一阶段,万得全A上涨12.11%,其中估值上涨13.60%,业绩下降6.59%。

  2016年11月之后,股市进入到我们定义的增长阶段,企业盈利也迎来好转。这一阶段内,万得全A上涨6.81%,其中估值在这一阶段下跌18.97%,业绩上涨19.77%。

  第四轮周期共持续32个月,其中增长阶段持续14个月,绝望和希望阶段分别持续9个月。本轮周期的绝望阶段,由于估值和企业盈利“双杀”,股市年化投资回报率取得较大幅度负增长;而到了希望阶段,随着投资者预期的好转,市盈率转向正向增长,股市投资回报率转负为正。从目前增长阶段的情况来看,企业盈利已度过绝望阶段和希望阶段持续下行,重回增长轨道,但受制于估值中枢的下调,阶段内指数走势仍比较平稳。

   股市周期各阶段宏观

   经济指标如何变动?

  高盛高华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将股票市场周期的四个阶段与宏观经济周期进行了系统性比对,其以 产出缺口、失业率、ISM、PMI、债券收益率、股票市场波动率和股市风险溢价 等指标衡量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动,同时对比相同时间段内股市周期变动情况,用以更加明确股市周期在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的过程中,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变化情况。

  我们参考这一框架,选取 国内产出缺口、CPI-PPI、债券收益率、投资者预期回报率等指标 来衡量国内宏观经济,并与前面我们总结的四轮股市周期的情况进行比对。

1、产出缺口与股市周期

  产出缺口( 产出缺口=实际GDP-潜在GDP )测度的是真实的经济变量围绕潜在水平的变动情况。由于潜在GDP往往提前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因此理论上讲,当人们预期到经济好转时,产出缺口下降,反之则上升。

   对应到股市周期的各阶段: 1)绝望阶段前期,市场对经济的预期普遍悲观,产出缺口往往会扩大;而后期向希望阶段过渡过程中,市场的悲观情绪不断被缓和但实际经济情况尚未明显好转,产出缺口由此收窄。2)希望阶段的实际经济指标通常为最差水平,但人们始终存在对未来经济改善的预期,产出缺口将继续下降。但到该阶段即将结束时,宏观经济逐步向好,届时产出缺口将逐渐走出谷底。3)增长阶段实际经济的增长超过潜在水平,产出缺口将急剧上升。4)乐观阶段是实际经济水平达到峰值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中,无论是实际GDP增长还是潜在GDP预期都相对强劲,因此产出缺口的变动并无明显规律。

  为验证此结论,我们用HP滤波法测算国内潜在GDP水平,并基于此计算产出缺口。从实际测算的结果来看,第一轮周期和第三轮周期的增长阶段(2003年2月至2005年7月、2009年9月至2014年4月)这两个阶段中,产出缺口呈下降或区间震荡态势,与我们的预期结论不符,而在其余各阶段,其走势基本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而2003Q1至2005Q2期间,我国实际GDP增速在10-11%左右高位震荡,而2010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启增速换挡模式,因此这两个时间段内,产出缺口的数据结论可能会受到影响。

2、PPI、CPI与股市周期

  由于PPI和CPI控制了产业链各环节的价格,因此, 两者之差实际上反映了企业的盈利情况 。经验数据也表明,PPI-CPI剪刀差与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我们在第二部分对股市周期各阶段三大变量的演变特征的描述中已经提到,在不同的阶段,上市企业盈利往往面临不同趋势。对应到这一部分,我们认为PPI-CPI剪刀差走势基本与上市企业盈利一致,具体而言为:绝望阶段,由于企业盈利增长较差,PPI-CPI同比逐渐下行直至为负;希望阶段,企业盈利尚未好转,但由于正在向增长阶段过度,因此该剪刀差逐渐上行直至由负转正;增长阶段,PPI-CPI剪刀差将持续攀升至高位;乐观阶段,由于盈利增速转为疲软,PPI-CPI剪刀差将逐步下行。

  从已有的四个周期的数据看,由于第二轮周期和第三轮周期,国内通胀压力高企,PPI-CPI走势与预期结论出现偏差,其余情况下,这一剪刀差的走势基本与我们的预期一致。

3、利率与股市周期

  利率是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而它的变动也往往牵动着股票市场价格和估值的变动:通常而言, 利率的上升意味着信贷的收缩,股票市场将受影响下跌,利率下降时则股票市场上行 。因此此处,我们进一步加入利率因素,分析股市周期的各个阶段利率的变化情况。

  我们以10年期国债实际收益率来衡量利率水平,对应到股市周期的各个阶段,我们预计利率的表现具体如下:绝望阶段,经济整体衰退的同时人们对经济状况整体偏悲观,预计国债收益率将上升或整体维持高位运行;希望阶段,财政及货币政策将趋于宽松以拉动经济增长,市场对宏观经济预期出现转向,国债收益率水平将下降;增长阶段,预计国债收益率将继续下降;乐观阶段下,经济形势本身较好,叠加市场本身的乐观情绪,预计收益率走势相对平稳。

  从梳理的数据来看,基本与我们的假设相符,部分阶段存在与假设相背离情况,比如第二轮周期的希望阶段,实际利率出现上升,而实际上,由于在金融危机之前我国持续处于一轮高通胀周期,因此在2008年下半年,尽管政策面开始放宽以提振经济,但国内通胀率仍保持快速下降趋势直至2009年,由此也推高了国内实际利率。

4、投资者预期回报率与股市周期

  我们认为,不同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下,投资者会具有不同程度的风险补偿要求:当市场对未来经济和市场前景的预期比较低,投资者会对未来风险提高风险补偿要求,其预期收益率会相应提高;相反,在经济景气度较高时期,投资者风险补偿要求会降低,投资者预期收益率会降低。

   我们参照高盛对RRR这一指标的定义(实际所需回报率(Real Required Return)=股票风险溢价+10年期国债收益率-预期通货膨胀率(过去5年平均通胀率)),以“股票市场日均收益率-过去5年平均通货膨胀率(代表通货膨胀预期)”来衡量投资者预期收益率。 逻辑上来讲,由于绝望阶段和增长阶段投资者风险补偿要求提升,投资者预期收益率这一指标中枢会有所抬升,而在希望和乐观阶段,由于投资者要求的风险补偿降低,投资者预期收益率也会相应降低。

  从数据结论来看,后两轮股市周期RRR走势与预期结论基本接近,而前两轮则出现一定的背离,具体表现为这两轮周期的增长阶段,投资者预期回报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行,而从前文我们整合的数据可以发现,这两个阶段中反应投资者预期的PE下行幅度明显大于其余两轮周期的增长阶段,也对期间内指数的上涨形成明显拖累。由此可以看出,这两个增长阶段,尽管企业业绩的表现的确比较瞩目,但市场上投资者信心仍显得不足。

   股市周期框架中,

   后续A股将如何演变?

  回归到当前,上半年来,在去杠杆的影响下,A股市场再度出现持续下跌,对整个市场的情绪也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从今年1月至今,万得全A指数和估值中枢再度下移,成分股公司业绩也出现结束了此前持续提升趋势,开始出现下行。基于此我们认为,当前的A股市场可能已经进入第五轮周期的绝望阶段。

  而这一阶段是否会持续更长时间,我们认为还需要后续的进一步等待和观察,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经济环境上看,当前经济整体下行,但政策的边际宽松或将带来投资者预期的修复。 近两个月经济数据谈不上乐观,同时PPI与CPI的差也处于高位,实际利率水平不低,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大趋势已不言而喻。但近期的政策信号显示,多项政策“去杠杆”正在实质性转向“稳杠杆”,政策面正在出现逐步转向,经济或有好转的空间。但总体来看,当前政策面的放宽,其目的在于缓解经济断崖式下跌的风险,并不足以使经济出现转向,因此从宏观经济和政策的角度而言,后续市场投资者预期能否修复,其关键还在于政策是否能延续边际宽松的趋势,从而带来经济的企稳。

   第二,估值层面看,尽管当前估值已经到历史低位,但不意味着立刻就能均值回归。 截至目前,上证综指、沪深300和创业板指的PE(TTM)分别为12.3、11.4和35.6倍,处于2009年至今的 32%、32%和7%分位,距离历史最低值的幅度38%、42%和24%,各指数估值已处于历史低位。但由于:1)受制度、海外资金、监管等各方面的引导,近两年A股估值逻辑已在重构,对比海外成熟资本市场估值情况,A股整体估值仍有进一步下移空间;2)结合估值和盈利看,当前除了大金融和周期、医药行业外,其余处于估值低位的行业盈利水平也比较低,而由于下半年经济的大概率下行,盈利增速也将进一步回落,恐难以支撑估值从底部回升。

   第三,业绩层面看,经济周期下行趋势下,业绩增速极有可能进一步回落。 前文中我们已经提到,尽管5月以来政策面的放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断崖式下行的风险,但并不足以从根本上扭转当前经济回落的趋势。因此,在经济整体下行的影响下,企业盈利也将大概率下行。从我们的统计结果看,其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往往与PPI-CPI走势同步,而进入到下半年,预计伴随着PPI-CPI的回落,上市公司业绩增速也将进一步回落。

  因此,综合来看,尽管我们建议不过度悲观,但毕竟当前的基本面已呈现大概率向下趋势,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何时能走出底部区间、顺利过渡到希望阶段,还需进一步等待更有力的市场催化剂来促成!

   风险提示: 研究框架本身的局限性,宏观政策发生改变,海外不确定因素等。

  专家论市>>>

  李志林:A股的政策必须有一个根本性扭转

  国泰君安李少君:高股息策略进入配置买入区间

  应健中:筑底中要注意两大题材 积小赚为大赚

国泰君安证券若后续政策面出现更多边际好转港股可能具备更大的修复弹性与空间

国泰君安:论信用和利率的分久必合和合久必分

   报告导读:

  过去一年半信用风险溢价成为影响信用利差的主导因素,这导致利率和信用的持续分化。在收益率大幅下行、信用利差重回低位之后,信用和利率将从分化走向归一。

   信用债收益率,可以拆解为哪些变量?

  传统的信用债分析框架中,信用债收益率可以划分为基准利率+流动性溢价+信用风险溢价。基准利率一般用国债收益率代替,流动性溢价加上信用风险溢价共同构成了信用利差。

   信用债与利率债的分化与归一。 基准利率的走势更多由宏观大势所决定,而流动性溢价和信用风险溢价则分别为资金面和信用风险所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当主导信用利差的因素不同时,信用债和利率债的相关性也会有所不同。

  流动性溢价和基准利率的走势多数情况下趋同,经济下行与货币宽松往往同时发生,此时基准利率下行,流动性溢价压缩,带来信用收益率的下行以及利差的压缩,反之经济回暖货币收紧,基准利率下行的同时流动性溢价也会逐步走扩。但信用风险溢价和基准利率的走势往往相反,经济下行往往与信用风险抬升同时发生,导致基准利率下行而信用风险溢价走扩,反之经济上行往往伴随信用风险收敛,基准利率上行的同时信用风险溢价收窄。

  因此,当流动性溢价主导信用利差走势时,信用债与利率债走势高度趋同,且信用债beta更大,而当信用风险主导信用利差走势时,信用债和利率债往往会出现阶段性分化。

   从历史上来看,信用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占主导的时期信用债表现如何?

   信用风险占主导的市场中,利率和信用出现显著背离,典型的案例就是11年的城投危机。 11年城投的信仰危机从二季度末开始发酵,作为被市场普遍较为看好的品种,城投债的信用风险超出市场预期,导致短期内信用债走势完全被信用风险所主导,叠加当时资金面整体趋紧,信用利差出现快速上行。从数据上来看,信用风险发酵初期受到流动性的冲击,10年国债一度上行20bp左右,但伴随着信用风险的进一步发酵,国债收益率反而开始震荡向下,而期间3年AA低评级信用利差却大幅走扩160bp,3年AAA也受到影响利差走扩90bp。

   流动性溢价占主导的市场中,信用债和利率债走势高度趋同。 14-16年的牛市中,流动性持续宽松以及流动性溢价的大幅压缩使得信用利差和利率走势高度趋同。期间10年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接近200bp,而3年AAA和3年AA信用利差则分别压缩了140bp和230bp。虽然期间伴随着经济周期性回落,产能过剩行业信用风险出现了明显增长。从复盘走势来看,主导信用债走势的依旧是流动性溢价的压缩。尤其是在15年股灾之后资产荒的逻辑发酵,大量的流动性涌入债市使得所有利差均被压缩至极限。

   但是需要注意两点:

   一是信用风险若要占据主导,往往是带有超预期的因素。 历史上信用风险造成过很明显影响的除了11年的城投事件外,还有16年的4-5月份央企和地方国企的集中违约。这两次都明显动摇了投资者对于城投或者国企的信仰。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4-15年强周期性行业的信用风险(比如二重、英利、川煤炭、超日、春和、八钢等等),从市场上来看,强周期性行业的信用风险似乎并没有引起市场太大波动。主要原因在于强周期性行业违约的根本原因往往在于行业景气度下滑引发的内外部现金流的收缩,在违约之前往往有很强的征兆和信号,因此当违约真正发生时,超预期的色彩并不重,对市场影响自然较小。而一些在预期之外的违约往往会给市场带来更大的冲击。

   二是政策变动可能带来信用和利率的流动性溢价分化。 多数情况下,流动性溢价由资金面决定,因此往往与国债收益率走势同向。但是当政策变动导致信用和利率流动性溢价出现分化时,即使此时是流动性溢价主导信用债走势,信用和利率仍有可能会出现阶段性背离。比如14年12月份中证登在连续下调信用债质押回购折扣系数之后,再次大幅收紧城投债质押回购门槛,导致信用债流动性溢价短期出现明显的攀升,而对利率债却没有太大的影响。期间,10年国债始终在3.7左右的位置波动,而信用债整体却上行了40-50bp不等。

   17 年以来利率和信用的分化持续了一年半,时间创下历史之最。

  大致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产生都有不同的背景,但相同的是主导信用债的都是信用风险溢价。

   (1)17年利率债出现大幅下跌,但信用利差始终维持相对稳定。 17年10年国债从年初3.1%的水平快速上行至4.0%,幅度接近90bp,而期间信用利差却仅仅是小幅走扩,3年AAA和3年AA全年分别走扩40bp和30bp,评级利差甚至出现收窄。归根结底原因有几点:(1)17年经济运行状况明显好于市场预期,尤其是对于前期市场普遍担忧的产能过剩行业来说,信用风险是大幅改善的,信用风险溢价并未大幅上升。(2)金融监管趋严导致利率债大幅下跌,但去杠杆尚停留在预期层面,进入实操层面之前,对信用债实质影响较小。(3)与11年和13年的大熊市相比,17年的大熊市资金利率平均水平较低,11年和13年熊市中R007平均值为3.68%和4.69%,而17年的熊市中R007平均值仅为3.2%,对于信用债来说,资金利率的相对低位也使得收益率上行幅度有限。

   (2)18年上半年利率债大幅上涨,信用债却出现滞涨特征。 尤其是5月份民企信用时间发酵以来这一特征更为明显。数据显示,10年国债从1月份高点一度下行50bp,但反观信用利差,却持续维持高位,年初3年AA信用利差在200-210bp之间,然而到了7月,信用利差依然维持在这个水平,仅高等级信用利差出现了明显收窄。这也是首次看到牛市中评级利差反而出现走扩的现象,这主要与民企信用风险高发有关。相比较于产能过剩行业的信用风险,民企信用风险往往具有事前难以预测,机构踩雷面较广等特征,因此当民企信用风险高发时,超预期的成分更多,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更快,导致低评级与高等级和利率债走势出现明显的背离。

   (3)7月下旬之后,宽信用政策集中出台后,利率震荡而信用利差大幅压缩。 7月下旬的一系列宽信用政策彻底改变了利率和信用的走势。利率债融资收缩的逻辑出现动摇,收益率出现调整,而对于信用债来说,信用风险担忧大幅缓和,带来信用风险溢价的大幅压缩,当然,期间也有流动性宽松的推波助澜。期间,10年国债从3.45%的低位一度回升至3.6%以上,而3年信用债收益率则下行70-90bp。

  综合来看,过去一年半的信用债市场,信用风险主导了信用债市场的走势,因此,信用债与利率债出现了长时间的背离和分化。

   一波流行情之后,信用与利率将从分化走向归一。

  宽信用政策出台之后,市场对于信用风险的担忧明显化解,信用债市场也走出“一波流”行情,从当前时点来看,信用债收益率已经普遍低于历史中位数水平,高等级品种信用利差已经低于历史20%分位数,AA品种也普遍低于历史40%分位数水平。

   信用风险溢价几乎没有空间。 在当前低信用利差水平下,信用风险溢价的影响已经大大降低。(1)一是政策底出现之后,对于更看重信仰的城投债的行情一步到位,但是对于多数产业债来说,可能还要等到融资底甚至经济底出现,信用风险才可能出现趋势性消散。因此即使是政策转向,结构性的信用风险仍然会陆续发生,8月份以来我们仍然看到美兰机场、兵团六师、金鸿债违约,所以信用风险溢价短期内难以继续压缩。(2)第二,过去两个月中,在信用债成交放量市场好转的过程中,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已经调整了部分仓位,而且低评级估值也有所修复,往后看即使信用风险尚未彻底消失,对于市场的影响也将明显变小,信用风险溢价出现大幅走扩也不太可能。

   流动性溢价也压无可压。 (1)从资金面本身来看,不具备进一步宽松的空间。8月初资金面宽松已经到了泛滥的程度,隔夜回购利率一度下行至1.5%的历史低位,7天回购利率也突破利率走廊的下限,随即央行进行窗口指导银行拆借需要加点带来资金利率的下行。本周开始,资金利率又开始出现回落,央行随即开始释放定向正回购的信息稳定市场预期,从这点来看,央行也并不希望资金面过于宽松。(2)宽信用的政策加快落地,目前所有政策的目标都是指向疏通资金向实体传导的渠道,虽然宽信用仍然受到三大部门债务率高企以及民企信用风险偏好难以修复等问题的制约,但这一轮在外部贸易战的压力下,政策维稳的决心会很足,甚至可能出现“融资不稳政策不止”。因此,我们认为宽信用出现效果只是时间问题,未来一旦到实体的通道被打通,资金面有可能会边际转紧。

   低利差水平下,主导信用债的因素将从信用风险切换为利率风险。 综合来看,信用风险溢价和流动性溢价共同决定的信用利差将不再是决定信用债收益率走势的关键。上半年的信用市场被信用风险所主导,信用债的走势与信用风险高度相关,而到了下半年之后,主导信用债走势的因素更有可能向基准利率切换。从这点上来说,过去一年半的时间内,信用债和利率债走势的背离将告一段落,信用债和利率债将从分化走向归一。展望后市,我们认为基准利率仍然面临一定的调整风险,对于信用债来说,与基准利率联动性更强的高等级信用债也面临调整的风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国泰君安证券若后续政策面出现更多边际好转港股可能具备更大的修复弹性与空间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