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稳健著称的债券基金坐上了过山车。11月以来,债市大幅波动,债券基金也扎堆亏损。
而就在几个月前,债券基金还一度因受追捧而采取限购。彼时,资本市场震荡调整之际,债基作为投资者心目中的“避风塘”,备受投资者青睐。基金市场出现久违的百亿级基金,超过半数的债基曾按下限购、大额限购的按钮。
时隔4个多月,债基市场风云变化,进入11月份,债券基金出现普跌。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据Wind梳理发现,市场上1636只的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中,近9成在10月末至11月17日处于下跌状态,6成以上中长期纯债型基金跌幅超过5%。
债基年内一波三折,本月近9成基金下跌
几个月前,债券基金还是投资者的“避风塘”而备受青睐,不少债基相继“闭门谢客”。
6月份,有200多只债基发布“限购令”。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0日,今年以来已有1732只债基(份额合并计算)采取过暂停申购或暂停大额申购措施,在全部可统计2854只债基中占比达60.69%,占到全市场债基的超半壁江山。
彼时,有业内人士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债基发展的背后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权益类基金目前的盈利效应不明显,投资者的避险情绪依然较为浓厚;另一方面,创新的同业存单基金一经露面,就受到了热捧,同时,混合估值产品也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上述市场人士还表示,“前期股市行情不好,大家开始在债基方面做布局,但布局是要有一个过程,现在逐渐展现出来。”
进入11月份,债市风云变化,债券基金随之出现普跌。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据Wind梳理发现,市场上1636只的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中,近9成在10月末至11月17日处于下跌状态,6成以上中长期纯债型基金跌幅超过5%。
作为避风塘的债基为何让投资者大跌眼镜?为何此轮债市的调整进一步扩大至银行理财、基金等市场?
中证鹏元研发部高级董事吴志武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由于股票等权益型产品以及房地产处于低迷期,而固收类产品主要投资于债券或相关衍生品,因市场利率保持在低位收益较好,大类资产配置中固收产品占比大幅提升。
“由于固收类产品收益表现主要与市场利率走势高度相关,因而,此次市场利率的上升导致银行理财、债基等产品也相应出现调整。与前几次债市调整相比,这次调整带来的影响更为广泛,反映出近年来因经济低迷以及房地产调控给资产配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吴志武表示。
此轮债市调整有何不同?拐点何时来临?
2016年以来,债市曾发生过三轮信用债违约事件带来的赎回压力与流动性担忧,此轮自11月以来的债券调整同样引发了市场对债券甚至理财、基金等产品的抛售。相比之下,此轮调整和以往有何异同?
回顾此轮债市调整,吴志武表示,债市的调整主要反映在利率的上升上,此轮利率上升的时间节点是从8月份开始的,8月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平均利率1天期和7天期分别为1.21%和1.56%,分别比7月份下降8BP和11BP,但8月后出现明显上升,9月、10月和11月(截至11月17日)相比8月上升幅度分别为17BP和16BP,25BP和25BP,58BP和33BP。
另外,从中长期利率来看,也表现出相同的特点,8月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7年期和10年期平均利率分别为2.65%和2.67%,相比7月分别下降15BP和13BP,但9月、10月和11月(截至11月17日)相比8月上升幅度分别为1BP和0BP,6BP和5BP,10BP和7BP。
“短期和长期利率均出现一定的持续上升。因而,引起此轮利率上行的因素应当主要是基本面因素引起的,考虑到第三季度我国宏观经济数据出现了一定的改善,利率的整体上升一定程度是经济基本面出现改善所导致的结果。”吴志武表示。
他还指出,近期由于疫情防控优化、地产调控政策改善以及股市出现上升导致市场资金分流等因素,对利率的上升也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从而共同促使了此次债券市场的调整,而从这些影响因素来看,主要还是与经济改善预期相一致的。因而,与以往债市调整不同的地方,此次调整主要特点是由基本面因素所主导。
申万宏源债券分析师孟祥娟认为,此轮债市冲击是由于债券收益率及信用利差持续低位之下市场一致预期转空后带来的“踩踏式”出逃,由于并非因违约风险担忧,等级利差仅小幅上行。但和以往几次相比,都呈现了债市收益率普遍上行,信用利差抬升,整体短端调整幅度大于长端的现象。
谈及此次债市调整的转折点时,吴志武坦言,考虑到此次债市调整是由于宏观经济出现一定的恢复所导致,虽然近期央行加大了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力度,有利于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充足,平抑利率的快速上升,但如果宏观经济保持改善势头,市场利率仍将会出现往上走,而没有所谓的债市调整拐点。
他认为,从未来宏观经济走势来看,目前积极的因素在增多,比如,稳增长力度在持续加大,疫情防控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出现变化等,但消极的因素也存在,比如发达经济体由于通胀而普遍加息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的风险上升,从而给我国出口部门造成压力,因而,未来宏观经济走势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是未来债券市场的波动可能将会因此变大。
孟祥娟认为,从历史上来看,流动性冲击后央行一般会加大资金投放稳定预期,进而市场情绪逐渐平稳,维持明年上半年之前债市整体谨慎的观点不变。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房贷放松下债市遭冲击,短期陷入调整但难言拐点
近日,随着多地陆续释放地产放松政策,市场对宽信用的担忧进一步升温,债市也遭受影响,在2月22日出现明显回调,10年期国债主力合约创下2个多月新低。
不过,到了2月23日,市场有所回暖,国债期货全线收涨,5年期主力合约涨0.17%,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下行2~4BP。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方面是受央行加大公开市场投放影响,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债市对相关情绪已反应得较为充分,短期有望趋稳。
虽然情绪冲击已经兑现,后续还需看数据端能否印证。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记者表示,当前利率依然面临较大的上行压力,3.0%将成为本轮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的顶部约束。整体而言,债市目前仍是调整期,但并不是趋势性的大拐点,调整之后机会反而将逐步显现。
债市再现动荡
日前,尽管地缘风险进一步加深了全球避险情绪,但国内债市延续独立走势,持续回落,国债期货不断下探。
Wind资讯显示,2月22日,国债期货全线收跌,10年期主力合约跌0.13%,5年期主力合约跌0.15%,2年期主力合约跌0.11%。其中,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连续2个交易日报收在100元以下,创出了2个多月新低。
现券方面,银行间主要利率债不同期限品种走势分化,长券收益率略下行,中短券收益率明显上行。截至22日17时,10年期国开活跃券收益率上行0.75BP,5年期国开活跃券收益率上行3.5BP;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下行1.45BP,5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上行1.75BP。
2月23日,情况有所转变。国债期货止跌,全线收涨,10年期主力合约涨0.16%,5年期主力合约涨0.17%,2年期主力合约涨0.07%。
现券方面,银行间主要利率债收益率普遍下行,5年期品种表现更好。截至23日17时,10年期国开活跃券收益率下行2.5BP,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下行2.72BP,5年期国开活跃券收益率下行4BP,5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下行3.75BP。
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债市此次下跌主要是受近日楼市放松政策影响。近来,山东菏泽、重庆、江西赣州等多地的部分银行调整了房贷首付比例,由此前的30%降至20%;同时,部分地区房贷利率也有下调,如自2月21日起四大行同步下调广州地区房贷利率,在此背景下,债市走势疲弱。
另据贝壳研究院数据,今年2月,全国103个城市房贷交易统计数据显示,有87城房贷主流利率环比下调,其中惠州、中山、呼和浩特首套房贷主流利率下调幅度较大,达到30BP,重庆、南京、绍兴下调25BP,无锡、温州、常州下调20BP。
“地产放松触发宽信用预期升温,债市跌破支撑位。随着多地陆续发布地产放松政策,债市边际上对宽信用的担忧进一步升温。”国泰君安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覃汉分析道。
在覃汉看来,地产放松对债市有两波脉冲效应,先情绪后数据。而从中期维度分析,目前的放松更多的是2021年下半年以来政策转为“纠偏”的延续,也是房价和库存压力双高的部分地区对稳定房地产预期的诉求体现。
明明也表示,之前房地产销售持续下行,民营房企接连出现债券违约,土地市场交易冷清,在房地产掣肘的情况下,投资者对于“宽信用”的效果存疑。然而随着房地产需求端放松的信号持续增加,此前对于“宽信用”制约的因素也逐步被弱化,债券市场也越来越接近临界点。
目前,随着地产需求端政策开始放松,有分析称,商品房销售向上的信号最快可能出现在今年3月份。紧随其后,土地市场、房地产开发环节可能也会有所改善。“虽然2022年全年土地投资可能会有一定的收缩,但预计建安投资仍能保持5%以上的增速,地产投资有望保持2%~3%的正增长。”明明分析称。
而对于23日债市的回暖,有观点认为,这是由于宽松预期增加以及央行加大资金投放提振了市场情绪。一方面,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其中提及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实施更优惠的存款准备金政策;另一方面,23日央行开展了20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对冲到期的100亿元后,当日实现净投放1900亿元。
反映到资金市场上,资金面整体保持平稳。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涨跌不一。隔夜品种上行0.4BP报2.043%,7天期下行1.5BP报2.176%,1个月期下行0.2BP报2.308%。
短期难有大行情
虽然相关利空情绪已兑换,但部分城市房贷利率调降引发的宽信用担忧仍在发酵,债市仍将承压。
明明对记者称,1月信贷总量高增但结构不佳,当前支持政策出台有望提高个人中长期贷款,带动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而随着“宽信用”政策效果持续显现,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的力度受限。总体来看,政策组合已从此前的“宽货币 宽信用”转向“稳货币 宽信用”。
“随着交易重心逐步切换,宽信用与稳增长的预期和落地效果将持续冲击债市,债市收益率也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明明说道,但稳增长不等于强刺激,虽然本轮针对房地产的相关政策边际宽松,但与2014~2016年仍有较大差别,在“房住不炒”的背景下,政策力度依然谨慎,因此预计利率上行幅度有限。
中航证券研报也提到,在当前信用走势依然不太确定情况下,利率大幅上行的可能性不大。但考虑到宽信用政策依然在连续出台,近期财政部与发改委频频发声,“尽快”“尽早”“超前”“靠前”“增加”等词汇多次出现,一季度各类稳增长的政策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大,因而利率回升风险并不能排除,债市转入震荡状态。
实际上,对于债市而言,地产放松只是放大情绪的催化剂,核心还是宽货币的预期下修。覃汉认为,1月份融资数据公布后,债市上涨的核心支撑“宽货币”被削弱。在要不要降债券久期的“犹犹豫豫”中,碰上诸多细碎的利空催化,谨慎情绪被放大。未来,债市可能还会经历一段“难熬”的时间,但对中期维度(一个季度)仍然乐观。
业内的共识也在于,在货币政策转向以前,债市不存在系统性风险,但是在稳增长及宽信用的曲折兑现过程中,长端利率的波动将随之加大。
国盛证券分析师杨业伟大分析称,因城施策下,预计后续仍有地方会放松地产调控政策,除了降低按揭利率和首付比例,限购政策也可能会调整。再加上基建项目和资金较为充裕,不排除施工加快,并带动基建投资回升的情况。地产和基建投资逐步回升,将带动信用宽松和经济回暖,因而长端利率的调整风险会逐步加大。
债市大跌的原因
债券型基金业绩告负主要受困于“踩雷”债券主体信用违约等,频繁发生的信用违约事件曾让一些基金公司苦不堪言。但今年以来,信用债市场风险未大规模聚集爆发,各国政府正在积极释放流动性。
数据显示,4月29日至5月12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从2.48%上涨至2.67%,短短7个交易日上涨近20个BP,一时间让人不得不感慨,债券市场是否会从牛市急转成熊市。
扩展资料
由于债券型基金并非保本保收益产品,出现负收益属于正常现象,债券型基金所投债券标的除了每天应有的利息价格外,还包含了债券净价,该价格类似于二级市场的股价,每天会出现波动,而影响净价的因素众多,比如市场利率、发债主体的信用风险、市场供求关系等。而一旦净价跌幅超过每日利息价格,那么债券当天的全价就会出现负数。
判断债市是否牛熊转换,依然要着眼于基本面与政策面,历史经验也表明债市的拐点一般与货币政策的拐点接近。债市调整有基本面因素的支持,毕竟经济已经过了最低迷的阶段,而货币政策也度过了最宽松(宽松频率最高)的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超八成债基收益告负 债券牛市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