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时刻回看那些年我们经历的暴跌事件,a股最艰难的时刻已过去

想过跌破3000点,却没想到是以如此惨烈的方式。

4月25日,,A股几乎是毫无抵抗地低开低走,上证指数暴跌5.13%,自2020年6月30日之后,再次回到3000点之下。

A股主要指数4月25日表现

艰难时刻回看那些年我们经历的暴跌事件,a股最艰难的时刻已过去

数据来源:Wind

巧合的是,14年前,几乎是相同的时间,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6124点跌到3000点以下(2008年4月22日2990.79点)。

艰难时刻回看那些年我们经历的暴跌事件,a股最艰难的时刻已过去

2008年4月23日某财经媒体标题

14年后,3000点保卫战又一次打响。

目前的市场情绪,可以说是非常悲观,让人看不到反弹的希望。

实际上过去几年A股曾多次经历过这样的“至暗时刻”。

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我们曾经用历史数据、市场分析、投资大师感悟、鸡汤、段子等方式,陪着大家一起“熬”。

艰难时刻回看那些年我们经历的暴跌事件,a股最艰难的时刻已过去2015年1月19日

上证指数当日跌7.7%,创2000年以来单日第四大跌幅,市场哀鸿遍野。

当天,我们跟大家分享:

A股暴跌并不稀奇,单日下跌超过3%的概率为3.08%。换言之,一年当中,可能会碰到7个单日跌幅超3%的交易日。

没有人可以提前预测到暴跌,投资大师也躲不过。

暴跌并不能指明后市方向。

恐惧心理让暴跌更猛烈,并不是理智的行为。

2015年6月29日

上证指数2015年6月12日见顶5178点之后,10个交易日累计下跌1113点,跌幅达21.55%。

经历了黑色一周后,我们告诉大家,面对暴跌,不必过分恐慌。

2016年2月15日

A股在2016年1月经历了两次熔断、4次千股跌停,上证指数单月暴跌22.65%,创下了史上最大单月跌幅。

大家都在问:底在哪里?

我们通过一组数据,回顾了A股历史上的历次底部,聊了聊和“底”有关的那些事。

2018年6月19日

上证指数跌3.78%,收报2907.82点,创两年新低;

深证成指跌5.31%,收报9414.76点,创两年半新低;

创业板指大跌5.76%,收报1547.15点,创三年半年来新低。

申万28个一级行业全线下跌, “千股跌停”。

受到毛衣战的冲击,那一年的A股很熊。

我们跟大家分享,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指望最好的市场 。

有时候,股价下跌反而是好事,当股价越来越便宜的时候,就能够越买越多。

如果在市场极端下跌的情形下买入股票,此时市场低迷,甚至没人交易,股票严重低估。买进以后长期持有,直到股票回归价值,那么赚钱可能成为大概率事件。

暴跌无情人有情,15句话送给还在股市的你

2019年5月6日

当日创业板指暴跌近8%,上证指数跌5.58%。

我们再次分享了A股暴跌规律,希望大家接受现实,冷静应对逆境,忘掉已经不可逆转的损失,把思维从恐慌市场局面,转变为把握市场机会,变被动为主动,根据市场的改变重新审视和配置资产。

如果手里拿着好票、盯盘又难受,那就关电脑、拔网线,“物理止损”吧。

暴跌|除了无奈和恐慌,还有数据和鸡汤

2020年3月10日

受新冠影响,全球股市渡劫,A股未能独善其身。

当日全球股市同时开启“史诗级”暴跌模式,美股三大指数开盘即暴跌7%以上,上证指数以“-3.01%”的表现,是全球主要股指里跌得最少的。

在那个让人无比恐慌的时刻,市场流传一句话——“Cash is King”(现金为王)。

巴菲特由于持有大量现金,当时是赢麻了。

我们分享了巴菲特的“神操作”,给大家参考。

美股史诗级暴跌,巴菲特又给我们上了一课

2020年3月26日

2月份的暴涨,3月份的暴跌。2020年A股开局很刺激。

在过山车行情中,成熟的定投者淡定很多。

他们没有踏空,熊市里忍受亏损、含泪积累的便宜筹码,在行情上涨时体现了价值。

他们也没有追高,即使在高点扣款,那也仅仅是这一次的买入成本较高而已。

行情上涨,固然高兴,如果能达到止盈目标落袋为安更好;行情跌回去,也不气馁,把时间拉长,现在不过是一个小浪花。

怎么样,还是定投好吧?

2020年8月7日

7月13日大盘冲高3458点,之后近20天A股重复着“几日小涨,一天大跌”的模式,反复震荡, 磨人不断。

我们通过A股新增开户数、成交量、证券化率(巴菲特指标)、股债收益差(FED模型)、市场整体市盈率、市场整体换手率、融资余额、券商指数、累计涨幅等九大指标,分析了当时A股所处阶段,帮投资者梳理行情。

几日小涨,一天大跌!股市真的见顶了吗?

2021年2月24日

牛年以来基金一绿再绿,频频登上热搜。

“基金暴跌年轻人为什么躲不过被割”的话题,引爆社交媒体讨论区。

我们分享了基民如何留好“后手”,做一个从容的基民。

暴跌被割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后手

2021年3月17日

春节后,上证指数14天大跌8.14%,创业板指更是暴跌21.59%,投资者的心态继续崩。

我们分享了一组数据:

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到,不到1%的时间,贡献了股市90%以上的收益。

也就是说,如果这99%的垃圾时间你不在场,凭什么认为你在那1%的高光时刻就一定在场?

所以,在行情艰难的时刻不妨留住筹码,守望上涨的美好时光。

要不是看了这组数据,这轮下跌我可能熬不住了

2021年7月30日

这周的股市,让不少基民回忆起了春节后被暴跌支配的恐惧。股市每一次的大幅波动,都是对投资者心理的考验。

我们分享了如何理性面对市场调整,指出行情不会一蹴而就,戒急用忍;赛道总是在变,股市没有“yyds”等,抚慰因下跌而受伤的心。

经历本周的暴跌之后,有些话想说

有人说,3000点不破不立。

在这场下跌中,有人看到的是漫漫熊市,看到了眼前不断扩大的亏损。有人则看到了估值越来越低、股价越来越便宜,机会越来越近。

我们也无法预测明天、下周、下个月或者下一年的市场。

但回首那些艰难时刻,希望这些文章,能缓和大家的焦虑,更理性地看待市场,看待自己的投资。

欧美车企的艰难时刻:大众日亏22亿被迫裁员,欧洲110万人受影响

随着疫情对海外车企影响的加剧,已经停产接近半个月的海外汽车制造工厂到目前仍未达到复工条件。北美地区的69座整车厂已有55座暂时关闭停产,关闭比例达到80%;欧洲则更加严重,仅大众集团一家车企在欧洲就关停了72座工厂,复工时间也在不断推后。

不过,在疫情期间,车企的固定成本却一分都不能少,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员工的工资。车企失去了收入还需要大量支出,资金流动逐渐成为一大难题,部分车企甚至已经经营困难。大众集团每周固定成本就需要20亿欧元(约合157.2亿元人民币),公司资金状况正在逐渐恶化,资金流动性下降。因此,支出和亏损降到最低已经成为车企的当务之急。

近日,大众集团、福特汽车、通用汽车、FCA等车企以及租车公司Hertz、安飞士等都发布了裁员降薪计划,继中国车企裁员降薪之后,海外车企也开始大幅削减成本。目前,几家海外车企都发布了降薪措施,同时还制定了裁员计划,如果情况进一步恶化,就会通过裁员断臂求生。

▲全球汽车和出行行业裁员、降薪统计

目前,美国三大车企福特汽车、通用汽车、FCA高管甚至普通员工全部降薪,降薪幅度至少20%。租车公司Hertz和安飞士订单量大幅减少,目前已经制定好裁员计划,公司高管也集体降薪。此外,大众集团已经表示可能采取裁员行动。

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于欧美肆虐之际,一场裁员降薪潮正在欧美汽车产业上演。

一、大众亏22亿 德国10万汽车人面临失业

3月以来,欧洲全境新冠肺炎不断蔓延,目前已经覆盖所有欧洲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截至欧洲中部时间3月31日18:00(北京时间4月1日1:00),意大利、西班牙的确诊人数分别为10万和8.5万,确诊人数已经超过中国。此外,欧洲主要工业国德国的确诊人数突破6万,法国也达到4.3万,疫情形势还在继续恶化。

作为全球销量最大的车企,大众集团受疫情影响已经十分明显。据统计,大众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共有124家工厂,61.7万名员工。其中,欧洲有72家工厂,占到全部工厂的一半以上。从本月开始,大众在全球范围内停工停产,欧洲、北美的大众集团工厂全部关停,目前还不清楚具体复工时间。

近日,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Herbert Diess在接受德国电视频道ZDF采访的时候,就对大众目前的经营状况向外界进行说明。

他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众集团在中国以外地区的销售全部暂停,不过每周20亿欧元(约合157.2亿元人民币)的固定成本一分都不能少。

Diess在节目中一脸无奈,说如果疫情持续发展,大众集团可能就只有裁员才能维持公司运营了。

▲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Herbert Diess(右)

此外,大众集团首席财务官Frank Witter近日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大众集团如果遇到危急时刻,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度过危机。

目前,大众集团可以在其融资计划中最多发行150亿欧元(约合1179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另外还可以面向比利时发行50亿欧元(约合393亿元人民币)的短期债务。此外,大众集团金融服务部门还可独立发行最多25亿欧元(约合196.5亿元人民币)的债券。

三项合计,大众集团大约还能发行225亿欧元(约合1751亿元人民币)的债券。不过,当大众集团真的一点“余粮”都没有的时候,这些债券也只能再维持大约3个月时间。

近日,外媒德国新闻社发表了一篇德国汽车行业研究专家Ferdinand Dudenhoeffer的文章,文章中说,德国汽车制造行业面临产量连年下滑、产量过剩的问题。受疫情影响,汽车在德国本土的生产、销售几乎停摆,出口也大幅下滑,车企将面临巨额亏损。预计今年德国汽车行业的失业人数可能达到10万人。

也就是说,德国83万汽车工人中,近1/8都将失业。

Dudenhoeffer认为,近年来,德国汽车产量连年减少,汽车制造行业正处于低谷。据统计,2019年德国新车产量为466万辆,较2016年已经减少100多万辆。而在此次疫情期间,德国国内的汽车产销已基本停摆,第二、第三产业停工停产近半个月,目前还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

▲大众集团位于德国的一家整车厂

此外,德国汽车行业还面临无法出口的问题。根据慕尼黑大学莱布尼兹经济研究所预计,3月份德国出口量将下降19.8%,为2009年5月以来的最低单月出口量,同时也创下柏林墙倒塌后出口最大单月跌幅。

而德国本土汽车制造业中,70%以上的新车都会出口,因此汽车制造行业的出口压力比内销压力更加巨大。

Dudenhoeffer预计,今年德国新车销量将减少15%,大约在300万辆左右;新车产量将大跌,预计仅有380万辆。不过,这还是乐观的情况,Dudenhoeffer认为今年德国新车产量最少仅有340万辆,相当于在2019年的基础上再减少100万辆,产量下跌27%。

另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ACEA)发布的报告,截至3月31日,欧洲229家汽车组装工厂平均停产时间已达16天,目前已有111万汽车制造业工人的工作受到影响。其中,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国,有56.8万人汽车制造工人的工作受到影响,约占受影响总人数的51%。

二、通用全球降薪20% 福特已做好裁员计划

地表最强的制造业大国德国都尚且如此,其他国家的制造业更是面临重重困境。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14万人,疫情严重程度已经超过中国。据美国汽车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北美地区的69家整车厂中已有55家暂时关闭,关停比例已经达到80%,美国整车厂已经关闭93%。

▲截至3月26日北美整车厂关停情况

目前,美国三大车企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和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以下简称FCA)已经全部停产,停产时间已近半月,每天都有固定成本支出,停产面临的损失在逐渐加大。最近,虽然几家车企近日获批生产医疗用品,但生产这些产品确实无法解决车企的困境。

此前,美国三大车企曾计划在3月30日复工,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都没有复工的迹象。此前福特将旗下四家工厂的复工日期延迟到最早4月6日,另外5家工厂则推迟到4月14日复工。3月31日,福特再次发布消息,北美所有工厂都无限期停工,直至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停工导致车企的经营陷入困境,通用汽车从3月24日起采取紧缩措施,并筹措大量现金应对危机。此外,美国三大车企也通过不同渠道放出消息,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降薪、裁员就是车企要做的第一件事。

1、福特300名高管下月起降薪

近日,CNBC的一篇报道显示,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Jim Hackett在3月26日向全球员工发送了一封信件。他表示,福特的目标是在不裁员的前提之下应对危机,目前还没有任何福特员工的工作处于危险状态。

不过,如果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加剧,福特可能将会采取更多的行动,以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

▲福特F-150皮卡整车工厂

福特汽车根据目前的运营状况已经制定出成本压缩计划。从5月1日起,福特300名高管将会降薪,降薪幅度为20%~50%不等,降薪时间最少5个月。福特汽车董事长Bill Ford在此期间没有薪资,在公司运营正常后补发。另外,福特所有员工的加班加薪、绩效加薪推迟发放,公司暂停招聘新员工。

同时,福特汽车首席执行官Hackett也承诺,现阶段不会采取裁员措施。不过他表示,如果疫情进一步恶化,福特长时间无法进行产销工作,裁员无法避免。

2、通用汽车全员降薪至少20%

3月26日,通用汽车发布内部公告称,公司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削减成本,其中包括对所有正式员工减薪,但暂时没有裁员的通知。通用汽车计划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不同的减薪策略。

▲通用汽车整车工厂

首先是通用汽车全球范围内6.9万名正式员工。从4月1日起,每人薪资减少20%,降薪持续约6个月。目前,通用汽车正式员工占员工总数的42%,非正式员工受到的保障可能更少。

针对通用汽车的高管,从4月1日起,高级领导人员薪资将降低30%,其他高管的薪资降低25%,通用汽车董事会成员薪资降低20%。

通用汽车承诺,减薪期间,员工的医疗保健福利不会受到影响。对于普通员工和部分高管,2021年3月15日前将会补发目前暂时扣除的工资。不过,董事会成员降薪的部分不会补发。

此外,由于通用汽车美国工厂约有6500名工程和制造工人目前无法工作,而且都是正式员工。这部分工人目前处于“请假在家”的状态,停工期间可以领到75%的薪资。

3、FCA全球大多数雇员降薪20%

据外媒路透社报道,FCA首席执行官Mike Manley的一份备忘录显示,从4月1日起,FCA也将采取为期三个月的降薪措施。

▲FCA首席执行官Mike Manley上月曾到美国皮卡整车厂参观

其中,FCA首席执行官Mike Manley的薪资将降低50%。FCA董事长John Elkann和董事会成员从4月1日起将停发薪资,直至明年初。FCA执行委员会的19名成员将降薪30%。此外,FCA全球范围内的大多数员工也将临时减薪20%。

Manley表示,FCA希望公司的员工不受当地停工的影响,临时减薪20%就是为了避免裁员。不过,他没有承诺何时会补发这部分工资。

三、租车巨头订单暴跌 安飞士高管集体降薪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中,最受伤的就是制造和服务行业。制造业车企不断传出裁员的消息,服务业的出行公司同样不能幸免。近日,美国两家大型租车公司Hertz和安飞士就宣布将削减运营成本。同时,一些自动驾驶公司的必要测试工作也于本月中旬暂停。截至目前,停工对自动驾驶公司的影响尚不明显。

1、租车公司订单暴跌,已开始裁员

租车公司Hertz从3月21日开始暂停运营,目前已经停运一周多的时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Hertz的租车服务已经基本停摆。

Hertz公司首席执行官Kathryn Marinello近日表示,目前公司已经开始裁员以保证正常运营。Hertz公司首席运营官Paul Stone在发给员工的一封信中说:“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停摆事件,这对我们的业务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我们已经目睹了北美急剧下降的出行需求。”

Hertz公司将会解雇部分员工,且不会发放失业补助,但会保留被解雇员工的医疗福利。此外,部分可供出租的车辆也暂停运营。

而另一家租车公司安飞士则面临更严重的经营压力。安飞士在其官方网站说,受疫情影响,今年4月各项业务的预定量下降60%,因此公司需要调整运营计划。

▲安飞士发表降低运营成本的声明

安飞士表示,今年的目标是减少4亿美元(约合28亿元人民币)的运营成本。其中,领导团队、高级员工减薪,同时还会裁员。

2、网约车公司建议司机暂时转行做配送员

受疫情影响,网约车公司Alto、Lyft、Uber的订单量大幅下降,网约车司机的收入面临中断的风险。Alto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Will Coleman近日表示,业务量在3月出现暴跌,几天之内乘客数量就下降了75%。

近日,Alto公司在其网站上更新了信息,建议网约车驾驶员与当地商户、企业达成合作,在运营网约车的同时,也兼职做当地配送员。这样既可以缓解当地配送服务的压力,还能缓解司机收入下降的问题。

▲Alto在其网站首页的送货服务广告

此外,网约车公司Lyft也宣布,将和旧金山湾区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开始试行送餐服务。此外,Lyft向网约车司机发送的邮件显示,如果司机收入遇到困难,建议到亚马逊公司工作,因为亚马逊正在招聘10万名配送员工。

而出行服务公司Uber一直以来鼓励网约车司机既当司机,又当配送员。因此,在疫情期间,Uber表示,送餐需求正在成倍上涨。

Uber公司Eats送餐服务部门负责人Pierre-Dimitri Gore-Coty近日表示,Uber的送餐服务没有收到疫情的影响,反而人们越来越依赖送餐服务。

3、自动驾驶公司影响尚不明显

当地时间3月17日,在加利福尼亚州进行自动驾驶测试的Waymo,Cruise和ArgoAI三家公司先后宣布暂停需要车内安全员参与的自动驾驶测试,以防止疫情持续扩散。

Waymo将暂停旗下Waymo One乘车服务,同时,需要车内安全员的自动驾驶测试也暂停进行。不过,Waymo表示,完全无人驾驶的测试项目不会中断,保证当地的货物运输不受影响。

▲Cruise自动驾驶汽车

通用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公司Cruise表示,目前Cruise已暂停运营,预计三周以后复工。Cruise首席人力资源官Arden Hoffman说,在停工期间,Cruise将为员工发放工作日的全额工资。

此外,福特汽车自动驾驶子公司ArgoAI也表示,目前已经暂停了自动驾驶车辆测试,但公司没有因为疫情受到任何重大影响。

不过,由于自动驾驶公司大多都是“砸钱”的项目,即使是可以载客运营,也不能向乘客收费。或许这就是自动驾驶公司暂时没有受到影响的原因吧。

结语: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逐渐加深

疫情之下,全球各大车企积极帮助“抗疫”,但长时间的停工停产也让实力雄厚的车企有些吃不消。3月初,我国自主车企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降薪潮,而随着复工复产工作的进行,降薪裁员这样迫不得已的行动也将逐渐消退。

如今,全球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已经超过70万,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逐渐深入。这需要每一个个体、每一个政府以及其他组织共同努力,早日战胜疫情,迎来今年真正的春天。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娶妻”10年记:野蛮生长易,一哥转身难

吉利汽车再次走到十字路口。

随着电动汽车掀起的热潮,比亚迪创下了超过5000亿的市值,从吉利手上抢走了扛了几年的汽车自主品牌大旗。向左,还是向右?如何跑的更快,跟上同行飞一样的速度,成为了吉利掌门人李书福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和竞争对手相比,资本运作老手——吉利也在频频出手,今年9月,吉利以28天的闪电速度,跑完科创板IPO从受理到过会的全流程之后,吉利一直在选择上市的最佳时机,此次募资金额为200亿。而一家吉利控股、独立运营的汽车智能化科技公司——亿咖通科技,刚刚完成13亿、A轮融资之后,也在筹划科创板IPO事宜。

更重要的是一个信号是,12月初,沃尔沃汽车首席执行官Hakan Samuelsson突然对外表示,沃尔沃汽车与吉利的合并或联盟谈判,将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度恢复。

01“吉沃“缘起

瑞典时间2010年3月28日下午15时,哥德堡沃尔沃总部大楼,在中国、瑞典政府高级官员的见证下,李书福与福特汽车首席财务官刘易斯一起,走到签字桌前,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协议上,快速而坚定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聚光灯下的李书福,极力刻意地掩饰情感,他姿势端正,看起来非常平静,殊不知泪腺已经非常不听话悄悄打开,两行热泪滑落脸庞。

一定程度上,李书福要感谢08年那场金融危机,让他这位中国版“亨利·福特”多年梦想成真,仅以18亿美元的代价,拿下了美国“亨利·福特”十年前64.5亿美元买下来的大宝贝——沃尔沃汽车。彼时的吉利汽车,距离拿到汽车行业“准生证”,也只不过十年时间。

中国汽车工业从未有过如此此之高的关注度,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认为,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将加速推动中国汽车称雄世界。虽身处高光时刻,李书福深知得意时不张扬,身处顺境不失态,是东方企业家的涵养,另外,经验丰富的欧洲人都未能扭转沃尔沃连年亏损局面,他能否吞下这头巨象尚未可知。

面对如何给沃尔沃带来“幸福“的质疑,李书福给出了“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不将中国的管理方式强加给对方的承诺。

吉利沃尔沃正式签约前夜,2009年12月23日,平安夜的前一天,吉利与福特就沃尔沃商业条款达成一致。次日,李书福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提到:

“收购沃尔沃跟新能源汽车有关系,新能源是世界汽车工业的未来,到时,吉利生产的所有车都将是油电混合动力车。但凭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远远赶不上发达国家的进度。”

扎根汽车行业多年的李书福,早早地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机会。同为2009年,李想的汽车之家尚未与盛拓传媒拆分,李斌忙着筹备易车网纽交所上市事宜,何小鹏创办的UC浏览器呆萌小松鼠形象刚刚成为手机上网的代名词,国内很多人还不知道特斯拉为何物。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出台不久,电动车刚刚从科研进入投产阶段,国内新能源的补贴东风尚未刮起……

新能源汽车的种子,便已经深深地埋在了李书福的心里。但对当时的吉利汽车而言,摆脱低端车印象、提升品牌美誉度、提升销量和市占率更加迫在眉睫。李书福的初衷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但老百姓并不买账,反而给吉利汽车贴上廉价车标签。

痛定思痛,李书福大笔一挥将“老三样”豪情、美日、优利欧生产线全部淘汰,并一度把“吉利“品牌压到箱底,将全部精力放到了帝豪、全球鹰、英伦三大新品牌。问题随之而来,以吉利汽车当时的产品研发能力,完全不足以支撑多品牌策略。终于,吉利汽车在2014年再度遭遇历史上艰难时刻,以42.58万辆年度销量成绩同比暴跌22.5%,排在了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奇瑞汽车、比亚迪汽车之后。

吉利汽车不得不进行再一次转型。

2014年北京车展,时任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销售公司总经理孙晓东表示,“吉利将集中优势资源,以崭新的技术支撑、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打造一个不断进取、充满激情的新吉利”,将帝豪、全球鹰、英伦三个子品牌汇集为统一的吉利品牌,同时,我们熟悉的吉利“六块腹肌”品牌logo正式问世。

这是一次成功的战略转型,宣告着吉利汽车从此正式进入3.0精品车时代,吉利博瑞,基于全新产品序列产品KC系列的首款产品呼之欲出,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美B级车”,造型时尚大气、线条流畅动感,完全媲美合资车,哪怕换上沃尔沃格栅和车标也毫无违和感。

2016年夏天,吉利公关团队为帝豪GL新车上市精心策划了一场气势恢宏的发布会。借中国杭州G20峰会的东风,一举拿下峰会主场馆首次对外活动举办权,邀请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汽协、浙江省发改委、杭州市、临海市、宝鸡市等多方领导出席,500多家媒体参与报道,并有大明星压阵,汪涵主持,整场活动风趣幽默,妙语连珠。

已经很少在公开场合讲话的李书福发表了压轴演讲,热泪盈眶地回顾了造车30年的情景,让人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他再次信心满满地提及2020年200万辆的年销量目标,意味着吉利汽车要在接下来5年时间里销量翻两倍。

帝豪GS、远景SUV、吉利博越、帝豪GL等一批深受市场欢迎的明星产品问世,吉利汽车一飞冲天,并在2017年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连续3年实现42%的年均增速。

与此同时,吉利汽车的营销水平达到了自主品牌前所未有的高度。

02 沃尔沃反哺吉利

李书福200万辆的自信,来自内部代号为“L”的神秘汽车品牌。

2016年,当“L”传到美国人耳朵里的时候,福特汽车坐不住了,一纸诉状将吉利汽车告上法庭,理由是 LYNK & CO发音与福特旗下林肯(Lincoln)太过相似。此时此刻,一边是百年巨头尚未走出危机阴影,一边是草根青年走向全球扩张,就连国内吃瓜群众都能感受到来自太平洋彼岸的酸味。又有谁能够想到,吉利汽车竟真的做到了,不仅如此,沃尔沃还为他诞下一子。

其实,早在2013年李书福就开始谋划这盘大棋,他以吉利控股投集团的名义,在哥德堡投资建立了吉利汽车欧洲研发中心(CEVT),网聚全球20多个国家2000多名技术人才。在李书福的棋盘上,CEVT至关重要,与吉利汽车、沃尔沃汽车并列。

沃尔沃技术反哺吉利汽车大幕正式开启。

2016年,由吉利沃尔沃汽车合资的全新汽车品牌领克正式成立。为彰显国际基因和品牌自信,领克汽车自诞生之初便疯狂迷恋海外打卡,将首场发布会选在柏林和哥德堡,又将领克02、03发布会搬到荷兰阿姆斯特丹工厂和日本富士山脚下。

领克品牌所到之处,无不传达着年轻、运动、时尚以及自信的品牌基因,官方甚至为01、02、03各自规划了20万辆的年产能。

现在看来,虽然领克汽车远未达到曾经的销量预期,但不可否认,它已成为自主品牌向上突破鲜有的成功案例。

一边是品牌向上,小有成就,一边是下注新能源赛道,却慢了半拍。

2014年4月份,刚刚完成Space X火箭发射的Elon Musk乘坐私人飞机来到中国北京,参与了位于北京酒仙桥恒通商务园的中国首批8位车主的交车仪式。

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作为首批车主全程参与了交车仪式,从Musk手中接过Model S P85的车钥匙,并在汽车之家官网发表了一篇很彪悍的评测,“P85提供了200万元级别的驾驶感受和10万元级别的内部表现,看着手机和钱包在车内乱窜,我都他妈的快疯了!”

Musk和特斯拉的到来,带给国内汽车相关从业者一场精神洗礼。同年11月份,李斌创办蔚来汽车,何小鹏与夏珩、何涛、杨春雷一起创立小鹏汽车,第二年7月份,李想成立新能源汽车。当年,国内造车的顶流明星,还要属乐视网的CEO贾跃亭,他大声疾呼要通过完全自主研发打造最好的互联网智能汽车,“让人人都能驾驶超级汽车呼吸纯净空气”。

作为传统车企代表的李书福和吉利,没有任何博眼球的必要,有沃尔沃超百亿投资的新能源技术积淀,既自信又从容。

2015年广州车展前夕,借助帝豪EV上市,吉利汽车发布宏伟的“蓝色吉利行动”新能源战略,其核心要求便是“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90%以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新能源汽车包含纯电动EV、插电混动PHEV以及油电轻混HEV三种技术路线车型。

吉利汽车集团CEO、总裁安聪慧主持了这场发布会,“这(蓝色吉利行动)既源于我们对自身发展战略和技术路线的自信,也是我们承担责任,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

随后,帝豪EV、帝豪PHEV、博瑞GE混动车型、帝豪GSe等产品全面扑向市场,并随着国家补贴政策的变化,不断提升纯电续航里程,与市场上其它“油改电”产品一争高下,但随着补贴退坡新能源混战告一段落,市场上所有的“油改电”产品绝大多数流入出行市场,并未真正在私人市场掀起一丝波澜,反而是特斯拉和国内几家新势力更受欢迎。

打造一台基于全新纯电平台的纯电车型迫在眉睫。

2017年5月份,在「iNTEC」技术品牌日,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PMA纯电模块架构首次被公开提及。次年5月份的“龙湾论坛”上,李书福表示,愿意共享现在开发的全新一代纯电架构模块,进一步增加了外界对PMA的期待。

时间拖到了2019年,伴随着几何汽车品牌独立,没人再去质疑吉利汽车发展新能源的决心,但事后,当大家发现几何旗下首款纯电车型几何A并非源自PMA架构的全新产品,而是帝豪EV的换壳车型,纷纷转向同时期的广汽新能源Aion S或比亚迪秦Pro,用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几何品牌的失望。

结婚十年,吉利与沃尔沃相互忠诚,简单平淡细水长流,孕育出让人艳羡的爱情结晶。吉利汽车搭上改革开放和汽车工业快速发展的顺风车,一路高歌猛进成功逆袭,2018新车销量超过138万辆,营业收入超1073亿元,净利润达125亿元,当之无愧的自主一哥。

03吉利失速

市场不可能一直狂飙,当车市开始收缩,吉利汽车快速扩张的后遗症也开始显现,并踩下了急刹车。与此同时,时代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中国市场引领的新能源风头正劲,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悄然来临。

如何走出滞胀,如何争取到一张进入高端市场和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门票?吉利汽车还在苦苦探寻中。

“活下去真好,我们可以从零开始,亲历一个中国车企成为世界级著名车企的历程。可是活下去真难,我们一直谨小慎微,如履薄冰。”2018年10月份,安聪慧公开谈论吉利汽车的危机意识,此言一出,众人惊愕,彼时的吉利处在销量最高、快速增长的时刻。

确实,吉利非常敏感地提前感受到了危机。2016-2017年的购置税减半政策和全面上涨的楼市,透支了2018年的汽车消费,中国车市经历28年持续狂飙之后,寒冬悄然而至。

作为头部企业的吉利汽车,不至于像重庆力帆、众泰汽车、一汽夏利那样销声匿迹,但还是踩下了快速增长的急刹车,2019年销量123万辆,只有2018年度销量的89%,2020年1-11月累计销量116.6万辆,完成年度销量目标132万辆的88%,就算加上沃尔沃汽车30万辆的全球销售,距离李书福提到的2020年200万辆目标仍然相差较远。

2019年的4月16-17日,在吉利汽车股价接连一个月持续上涨至17.5港元之际,包括李书福在内的多位高管纷纷大量减持吉利股票,其中,浙江吉利控股减持8522万股,安聪慧两日减持1070万股和547.2万股,吉利汽车执行董事杨健、李东辉和悦桂生分别减持847.5万股、137.6万股、300万股。

企业内部高管大规模减持,造成吉利汽车股价大跌以至于整个2019年再未能回到当初的高位。外界解读,吉利高管短期内并不看好吉利汽车的发展,这与其公司利润下滑、销量不及预期、库存积压严重直接相关。

公开资料显示,吉利汽车2019年净利润82.85亿,相比2018年的125.85亿同比大幅下滑34.16%。称不上腰斩,但也算一刀砍在了胸脯上。

自2018年以来,吉利汽车“下饺子”般推出缤瑞、缤越、博瑞GE、嘉际、星越、ICON、豪越、领克03、领克05、领克06、几何A、几何C等10多款全新车型,除领克03和吉利星越在细分市场表现可圈可点外,其它车型并未达到预期,更不用说达到引领细分市场的程度。

以刚刚过去的11月份为例,吉利汽车主销产品仍然是2018年之前打造的帝豪家族(32731辆)、博越家族(26136辆)以及远景家族(20065辆)。2018年之后的新产品也就小型SUV缤越销售数据还不错,达到了15556辆,但是,牛车网从经销商处了解到,10-11月份,缤越处在新老车型切换期,优惠力度很大,“2019款处于清库存阶段,能够优惠2万元甚至更多。”

产品销量不给力,位于销售上游的厂房生产只能停工,官方信息显示,吉利汽车2020年共计11座工厂累计产能高达210万,但上半年产能利用率只有45.18%,属于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销量不佳拖累着不堪重负的经销商,中国流通协会公布的“汽车经销商库存”调查结果显示,5月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为1.55,位于警戒线以上,而吉利汽车平均库存超过2个月,库存系数达到2.29,远超市场平均值。

另外,吉利汽车经营多年的品牌向上突破,并未在单车均价上得到体现,2017年单车销售均价7.35万元/辆,2018年7.44万元/辆,2019年7.45万元/辆,2020年1-6月份又跌到7.09万元/辆。

新能源汽车,更是李书福的锥心之痛。“收购沃尔沃与新能源有关”言犹在耳,吉利汽车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以2020年11月份销量为例,包括吉利、几何、领克品牌在内的所有新能源及电气化产品单月销量只有6829辆,距离“蓝色吉利行动”要求的“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90%以上”相差甚远。

李书福炮轰“整天忽悠老百姓”的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不但在资本市场一飞冲天,更是拿出了新车销量和口碑的双丰收。长城汽车则是传统车企中突围成为的范例,欧拉品牌单月销量已经突破1万辆,随着好猫产能爬坡,品牌销量有望突破1.5万辆,而几何品牌却在2000辆上下徘徊。

04艰难转身新能源

2020年9月23日晚,北京车展前夕,领克搞了一场主题为“我们的征途不止星辰大海”的智能进化体验之夜,发布了SEA浩瀚智能纯电架构,同时亮相了基于该架构打造的首款纯电豪华轿跑车型ZERO CONCEPT。

李书福2018年提到的全新一代纯电架构(MPA是SEA的前身),终于来了。

安聪慧以超过50分钟极具个人魅力的演讲,稳稳hold住整场新闻发布会,并自称“首席用户体验官”,向外界传达这家传统汽车制造商转型出行科技公司的决心。

“注定又是一个不眠之夜”,吉利汽车研究总院院长胡峥楠在当晚的朋友圈写到,“在这个时代,所有人都在等待吉利的答案,面对下一个时代的宣言。搞技术尤其是做决策的天天惴惴不安,是不是能够再突破一下,会不会被降维打击。”

面对一个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全新纯电架构,这位曾经成功主导吉利博越研发项目的技术大拿,难掩满腔激动。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吉利交卷前的各种小心翼翼,电动化浪潮已经席卷全球,特斯拉蔚来们引领潮流,留给吉利汽车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窄,不容许它慢半拍,更不容许它犯错。

收购沃尔沃,刺激着吉利汽车近十年的疯狂增长,但进入电动化、智能化时代,吉利唯有自力更生,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

大量技术研发,需要资本的哺育。官方数据显示,2017-2019 年吉利汽车研发投入总额分别达到56.45万亿、61.78万亿、54.51万亿,分别占到营业收入的6.03%、5.76%、5.55%。一方面是研发费用的激增,一方面是利润大幅下滑,让吉利汽车捉襟见肘。

业内人士分析,吉利与沃尔沃合并有利于吉利汽车实现自主、中高端、豪华产品的全面覆盖,有利于充分发挥采购、研发等方面的协同效应。同时,回归A股,“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嫁接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资源,助力吉利科技转型和未来长期发展”。

能否转身成功,将再一次考验李书福和所有吉利人的智慧,毋庸置疑,吉利汽车还有很长的艰难道路要走。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艰难时刻回看那些年我们经历的暴跌事件,a股最艰难的时刻已过去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