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现在哪部正在上映的电影来头最大,那必然是《七人乐队》。
洪金宝、许鞍华、谭家明、袁和平、杜琪峯、林岭东和徐克,七位殿堂级大导联合执导,致敬胶片电影。
既然是拼盘电影,那就必定会有比较——
有网友这样评价:期末作文,杜琪峰满分答案,徐克写了小说,林岭东提前交卷,袁和平抄了背好的范文,谭家明新概念读多了,许鞍华保送了随便糊弄,洪金宝拿出了自己的小学日记。
通俗点说就是:《七人乐队》除了杜琪峰、林岭东不错外,其他人简直乏善可陈。
想想这部电影的顶级阵容,最终换来的结果却是票房、排片不敌《独行月球》《人生大事》和《小马宝莉》等多部电影,仅排第九。
票房200万,豆瓣评分也仅有6.8分,且尚有下滑倾向,令人唏嘘。
1、8变7,离开的与留下的,8人的一次聚首,却也是告别
《七人乐队》是杜琪峰攒的局。
这群平均年纪超过六十岁的八位导演们凑在一起,把上世纪五十年代至未来的这段时间等分成八份,通过“抓阄”这种古老但公平的方式决定时间段,打算拍摄八个独立短片,向胶片电影的美好时代致敬。
但世事难料,吴宇森因身体不适空出七十年代,林岭东也于2018年逝世,八人就成了七人,《八部半》也成了《七人乐队》。
似乎从一开始,死亡和衰老的阴影始终就笼罩在这部电影之上。
影片开头导演名单上林岭东的名字外面多了白框,仿佛是电影在昭示他不朽的生命。
电影之神裹挟着暗影朝着光明走去,斯人已逝,而电影永生。
那么这群导演在香港经历了什么呢?
是什么样的共同点让他们走到一起,奏响“乐队”?
参与这个电影项目的8位导演,他们的电影事业均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洪金宝和袁和平从龙虎武师做起,七十年代已经在动作片拍摄上掌握了很大的话语权;
杜琪峰和林岭东在七十年代进入无线电视训练班,投身编导工作;
谭家明、许鞍华和徐克就更不用说了,这三个人拍出《名剑》《疯劫》和《蝶变》,成为香港新浪潮的中坚力量。
这群人同样都是在七十年代走来,与八十年代——香港电影的辉煌时期撞了个满怀,而后又共同迎来1997,奔向新世纪。
现在看看,《七人乐队》唯独少了七十年代,或许就是因为它无处不在,是缺席的在场,是胶片电影投下的光辉,同样也是数字电影的过去。
这七位导演几乎撑起了一半的香港影坛,他们去致敬胶片简直再合适不过:
徐克“徐老怪”从《青蛇》《新龙门客栈》到《智取威虎山》《狄仁杰》一路狂奔,让想象力充分在电影中驰骋。
杜琪峰在世纪之交大器晚成,成为香港电影的承前启后者,
从担任监制的《一个字头的诞生》《暗花》到执导的《枪火》《PTU》,杜琪峰率领“银河映像”创立出自成一派的港式黑色电影范式。
洪金宝和袁和平同是“七小福”的师兄弟,前者能打能演,后者是“天下第一武指”。
谭家明几乎已经隐退,他作为王家卫的老师和新浪潮的领军人物,上一部作品至今也有十六年之久。
作为几位导演中唯一的女性,许鞍华用自身敏锐的观察和柔情审视着自身和社会,拍出了《客途秋恨》《桃姐》等多部经典。
因身体抱恙而退出的吴宇森就更不用说,《英雄本色》《纵横四海》《变脸》……佳作频频。
香港影坛向来有着互相帮忙的传统,香港导演的团结也是有目共睹。
这八位导演从入行以来就互相帮助,有着深厚的情谊,合拍、互相跑片场这些都是常有的事。
《七人乐队》的聚首,可能是这群电影人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的相会,之后的人生,便只剩下一次又一次的告别。
2、徐克、洪金宝5位导演:是致敬?还是《我和我的香港》?
自从“我和我的”系列三部曲以来,“拼盘电影”的概念就正式进入了大众的眼帘。
这种命题作文式的集锦电影,虽说不容易创新,但却是最能在比较之中凸显一个导演风格的创作形式。
与“我和我的”系列以及之前的类似作品不同,本片大部分故事都是在段落结束之后才出现导演名字。
一方面,这是对导演个人特质极度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这种方式让人感觉即便是大名鼎鼎的导演,也是时代中的个体。
他们所讲述的关于香港胶片电影时代的故事,同时也讲述着整个时代。他们从时代中来,也会纵身跃入时代大浪中去。
截止到目前,《七人乐队》在形式上的准备已经充足了。
但当我们真正看完电影之后才会发现,片子里哪有什么“致敬胶片”,有的只是“我和我的香港”。
洪金宝的《练功》以孩童的视角去讲述童年练功时的种种,比如偷懒和受罚等。
整体叙述波澜不惊,没有什么具体的起承转合。
这种MV式的拍法实际上并没有在讲述一个故事,只是在回望一种状态,并最终抵达一种叙事上的暧昧不清。
问题是,这和致敬胶片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硬说要有什么联系,那就是洪金宝将故事里“大师兄”头上的疤痕转移到了现实生活中他头上的疤痕上,似乎在探讨真实与虚构的关系,但是这种探讨又被含情脉脉的自传式回望给抵消了。
袁和平的《回归》背景是1997年。
这个年份无论对于香港还是港片来说都意味深长,但袁老却处理的相当轻盈——只花大量篇幅描写一对祖孙俩的感情。
爷爷痴迷黄飞鸿,痴迷练武;孙女爱吃汉堡包,即将去英国和父母团聚,祖孙俩从一开始的不对付,到最后互相接纳吸收,十分温情。
同样,这是“我和我的香港”,和电影本体毫无干系。
谭家明的《别夜》呈现了他一贯的强烈的影像风格:鲜明的撞色、丰富的特写、晦涩的台词、舞台式的表演……
故事的主要内容其实和《回归》大差不差,不过主角换成了一对即将分别的情侣所共处的最后一晚。
许鞍华的《校长》的确延续了她温婉细腻的风格,但总体上依旧是不知所云。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师生情,即女老师对学生充满了润物细无声的关爱。
但最后才通过学生的口吻说出真相:原来这个老师因为身体不好终身未婚,最后早逝。
徐克的《深度对话》拍得看起来很高深,
即探讨那个永恒的问题“怎么证明自己不是精神病”。
故事主体就是通过看似常规的医患对话多重反转,打破常规影片中的第四堵墙,并将对真实与虚构,疯癫与正常思考融入故事当中。
问题是这个片子要是早几十年拍出来那么还能引起一波讨论,但在现在,这种拍摄方式和故事思路,已经过时了。
3、故事与本体:杜琪峰也跑题,7部中只有一部切题
以上提到的几个故事,几乎都处于一种没有审清题目就作答的状态中,
他们将片子的重心放在故事上,而丝毫没有意识到杜琪峰的题目,是在保证涉及到对电影本体思考的前提之上,进行故事讲述。
杜琪峰的《遍地黄金》实际上也没有真正涉及到对胶片的致敬,更多还是在讲故事。
但好的地方在于,他用电影的方式把故事讲清楚了,并且也能够用电影去真正与社会现实达成共振。
《遍地黄金》说白了,就是一出香港小市民的金融白日梦。
三个年轻人,两男一女,在茶餐厅三次碰头讨论投资。
看似不经意的谈话,实际上是在借香港的股市震动,来暗喻千禧年之后的时代剧变。
同时,短片十分侧重各种细节,以小见大。
比如电视机新闻、茶餐厅老板娘的情绪变化、服务生态度前后的转变……杜琪峰是真的在用电影,而不是旁白或是台词或是情节去讲故事。
分分钟无数金强上下的股市中,沉浮着无数的小人物,而正是无数的小人物构成了香港。
在逼仄的卡座之间,在从诺基亚到智能手机的变迁之间,人心和人性在短短几十年迅速变化着。
同时,片中对于传染病的刻画,简直就是对新冠的寓言。
如果说杜琪峰因为自己对于影像的掌控力和电影讲故事的能力,使他在观众那里拿了满分,那么林岭东的《迷路》,则是因为提前交卷,而错失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的位置。
七个片段中,只有林岭东真正涉及到了对于电影本体的探讨,他是唯一切题的人。
《迷路》前半部分讲述了任达华所扮演的丈夫,在香港街头迷路的场景。
此时,丈夫的眼睛成为一台摄影机,对比着香港的过去与当下。
尤其是当用老式摄影机所拍出的黑白照片被拼贴到高清的影像当中时,我们能够明晰地感受到,似乎当影像越高清,我们就越是迷乱。
这种拍摄方式正是在探讨“影像档案”,即在胶片时代,我们尚且能够将影像视作证据和档案储存,但在数字时代,一切都成了0和1。
短片的下半部分,却让之前被撞死在香港街头的丈夫复活,去与妻子和儿子对话。
此时,丈夫成了幽灵,而影片也进入了一种诡异的幽灵叙事。
“活死人归来,老去能再度年轻,所有的一切都在混乱中失去了方向”。
但《迷路》实际上欠打磨,因为前后两段几乎是完全断裂的,让人摸不着头脑,同时幽灵叙事也没有真的发挥正向作用,反而让剧情晦涩无聊。
总的来看,《七人乐队》几乎从里到外都被一种死亡的气息所笼罩着。
林岭东的去世,《校长》《别夜》《迷路》中死去的主人公,《练功》《遍地黄金》《回归》《深度对话》中的受伤、疾病、衰老和疯癫……
这几乎让这部电影展现出一种近乎诡异的糟糕。
或许《七人乐队》最有价值的地方从来都不在片子当中,而在于它呈现出来的形式的状态——
即港片的主力军们不可挽回地死去,衰老和落伍,以至于我们几乎要用陈述句说出那四个字:港片已死。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童云溪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连续2部大片扑街,张家辉尴尬了,他一个人真扛不起票房
说到张家辉大家应该是比较熟悉了,近年来的港片中大部分都会出现他的存在,他的演技也是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的,其实张家辉也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港星,2008年以前张家辉多是以配角或者是丑角的形象在港片中出现的,一直到2008年的《证人》,张家辉终于凭借着杀手这个角色被大家认可了,那年张家辉也已经41岁了。
自那之后张家辉主演了许多叫好又卖座的电影,如《线人》《激战》《使徒行者》等电影,这些电影为张家辉在香港影坛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近两年张家辉拍的两部大片却连续扑街,瞬间就让张家辉尴尬了,这两部电影分别是《低压槽》和《廉政风云》。
《低压槽》这部电影是张家辉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品,据悉该片的制作成本为2200万美元(1.47亿人民币),并且主要投资人为古天乐,大家都知道古、张二人是多年的好友,现在两人也经常一起在港片中出现,由古仔投资完成张家辉的梦想也就说的通了。
只是这部电影最终的成绩却不尽人意,最终票房仅3490万元,片方分账更是只有1205万元,豆瓣评分4.4,口碑票房双扑街。其实《低压槽》这部电影完全就是张家辉一个人的表演秀,但他最终却没有扛起票房,这着实把古仔“坑”了个够呛,回顾张家辉之前的电影我们就能发现,在这些作品中他很少作为唯一主演参加影片,上一次还是2015年的《陀地驱魔人》,该片仅在香港上映,票房更是不足千万港币,张家辉一个人真扛不起票房。
而《廉政风云》则是张家辉继《低压槽》之后的又一扑街作品了,这部电影并非又张家辉一人独挑大梁,还有刘青云,其实该片之所以扑街有非常多的原因,首先是演员的问题,港片中“万年”不变的组合,除了张家辉就是刘青云,除了刘青云就是古天乐,这个组合给不了观众任何的新鲜感,再就是几位演员的演技,永远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惊喜,让观众不用看电影都知道他们几个是怎样表演的,而几位主演在一起合作多年,对彼此也太过了解,这在表演上本身就很难带来新的突破。
还有就是电影本身的问题了,《廉政风云》说不上是烂片,但豆瓣5.5的评分也绝对算不上好,要我说这个片子就是一部中规中矩的港片,并且是太过中规中矩了,和演员一样给不了观众任何的惊喜,这几年的港片除了贪就是毒,这种电影观众看得太多了,审美疲劳也是正常现象。如果港片都能像《追龙》《无双》一样打破传统给观众以惊喜,又何愁不会票房大卖呢?
如今能够撑起港片的影星是越来越少了,张家辉等人在最近10年一直非常的努力,但是仅靠他们几个是不行的,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还要一直透支这几位主演口碑,到最后港片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了。如今两部大片的票房成绩让张家辉尴尬了,下一个又会是谁呢,刘青云还是古天乐?难道真的要看着港片成为过去式么。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
连续5天收视第1,演员有10位老戏骨!但细扒这部剧,实在一言难尽
其次是它的主创阵容豪华。
该剧的导演是执导过《 历史 的天空》、《幸福像花儿一样》等高口碑电视剧的高希希。
演员不仅有冯绍峰,成毅,何晟铭,颖儿等流量明星,还请来了陈宝国、张丰毅、王姬、王劲松、张光北、王绘春、杜源等10位老戏骨助阵。
除此外这部剧更是耗资3.2亿元,是一部实打实的大制作电视剧。
可以说从故事、演员到投资,《山河月明》都是奔着成为一部爆款 历史 大剧去的。
《山河月明》播出后成绩也很亮眼,首播一集就冲到省级卫视收视第三,随着剧情的播出该剧热度也不断上升。
不仅连续5天拿下卫视榜单的收视第一,上线至今就累积获得7个过亿热度的话题,数据可谓极为强势。
但和不错的收视和热度相比,《山河月明》的口碑可谓是一言难尽,豆瓣上充斥着大量一星、二星的差评。
那从开播前的备受期待到播出后的口碑翻车,《山河月明》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下面我们就从观众吐槽最多的两个方面来细扒一番。
首先是狂删35集,剧情衔接不连贯。
《山河月明》最初集数为80集,但由于原剧本部分内容涉及没有史料来佐证的宫斗权谋,所以剧集对情节进行删减到49集。
而到了正式播出后《山河月明》又少了4集,从原来的80集变为现在的45集,整整少了35集。
而集数的大量减少势必会影响到剧情的连贯性,就拿开篇的洪武北伐来看,很多情节都进行了删减,导致战争线跳脱,看起来十分的晦涩。
比如第一集大元齐王妃之死,前一个镜头她刚被当俘虏抓住,蓝玉试图从他嘴里问出大元兵力的情况。
但镜头一转,我们从营帐里的一滩血和蓝玉耿炳文之间的对话得知,王妃已经死了,而王妃是如何死的剧中却完全没有交代。
还有少年朱棣跟着徐达出征打仗,在和元军对战中朱棣立了斩首之功,受到了奖赏。
但剧中展现战场上朱棣更多的是惧怕而不是英勇,最主要的是我们根本就没有看到朱棣杀敌的画面。
同时作为 历史 剧《山河月明》中出场的人物很多,但剧中不仅配的人物名字和职务一闪而过,很多辅助说明人物故事的情节也被剪的七零八落。
这个人物还没有让观众了解清楚,下一个镜头就切换到其他内容上去了,这也导致很多观众看完剧对剧中的人物在干什么都搞不清楚。
比如朱棣打完仗归家途中遇到了是姚广孝和铁铉两个和尚,三个人相见的莫名其妙,对话也神神秘秘,几场戏下来根本不知道他们要干什么。
可以说由于剧情的大量删减导致剧集连贯性很差,没有一点 历史 基础的观众根本就看不懂剧集在讲什么。
一部好的 历史 剧是在即便观众不了解该时期的背景和故事也能看懂,但《山河月明》却是导演知道发生了什么但观众不知道在讲什么。
其次是偏离 历史 ,剧情存在大量的漏洞。
在拍摄《山河月明》时,剧组在故事上除了遵循尊重 历史 、保持小事不拘、大事不虚的原则外,还邀请 历史 专家坐镇把控 历史 事件的细节。
这些举措看起来都为故事的真实和准确奠定了基础,但该剧播出后却出现了各种偏离 历史 事实的情况。
一个是剧情各种魔改。
比如剧中开始的洪武北征, 历史 上的洪武北征发生了数十次,可剧没有明说这是哪一次。
根据朱棣还为成婚和蓝玉的出场,我们可以推测出这是第二次北伐,即岭北之战。
在这场战役中明军分为中、东、西三路进攻,分别由徐达、李文忠、冯胜三人领军。
这次战役中,徐达的主力中路军大败,李文忠的东路军得失相当,仅冯胜的西路军获胜,最终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
但《山河月明》中呈现的战役与 历史 明显不符,剧中征北大将军由徐达换成蓝玉和李文忠,他们兵分两路然后惨败。
于是在太子和众臣举荐下,朱元璋才决定让徐达领兵北伐,而徐达没有出征的原因居然是朱元璋担心他功劳太大没办法封赏。
这个理由可谓是很牵强,因为 历史 上洪武三年徐达封了魏国公,洪武四年他受命赴北平训练士卒,洪武五年就继续率兵出征作战。
而且按照这个故事发展的时间线,剧中很多人物的出场也明显不对。
比如剧中岭北之战中蓝玉已经成为大将军,但 历史 上在这次战役中他还是徐达的先锋官。
历史 上朱棣结婚之后的第二年建文帝朱允炆才出生,而剧中朱棣此时还未成婚但朱允炆已经是个小孩了。
还有黑衣宰相姚广孝也提前出场,本来他应该是在马皇后去世后才与朱棣结识,但剧中在战场上返回时朱棣就和姚广孝相遇。
同时为了增加剧中人物的感情线,《山河月明》让朱棣与徐妙云之间青梅竹马的感情便成为先婚后爱。
更离谱的是还给这对 历史 模范夫妻之间安插了一个符离公主,让对方成为了朱棣心中的“初恋白月光”。
影视剧需要戏剧化,即使 历史 正剧也需要戏剧调和,但正剧的戏剧不能背离 历史 而进行魔改。
一个是人物设定不对。
作为一部 历史 剧,《山河月明》中出现了很多 历史 人物,由于这些 历史 人物的原型都有据可循,所以在拍摄时只要遵循 历史 就可以。
但剧中却对角色的性格进行改动,导致很多人物的设定都出现问题。
比如张丰毅饰演的徐达, 历史 上的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可剧中徐达在家里被女儿管得死死的,当朱元璋希望徐达把的大女儿嫁给朱棣时。
徐达不仅当着朱元璋的面拒绝,甚至说徐妙云嫁给朱棣那就是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一个臣子在面对皇帝的安排居然出现反驳,这种场景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吗,就算两人是发小,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徐达也不可能不懂。
除了朱元璋和徐达外,剧中其他角色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朱棣少了谋算隐忍成了惹是生非的皇子。
而 历史 上的李景隆在军事毫无建树,剧里将其拍的精明能干,一眼就识破运粮官的账目有问题,并按军法将他斩杀了。
可以说不管是剧情还是人物《山河月明》都是漏洞百出,就如观众吐槽的,哪怕是个明史盲也看得出剧情多离谱,能不能别再糟践中国 历史 了。
除了这两大最明显的槽点外,《山河月明》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战争戏太空乏,剧中的战争场面主要是各种远景+特写,往往都是一晃而过,完全没有体现出战场厮杀的激烈和残酷性。
比如朝堂上的权谋戏不够精彩,从朱元璋到底下的朝臣,他们之间的对手戏没有让我们感受到朝堂上的波云诡谲。
当然《山河月明》也并非毫无优点,剧中的服化道很精美,画面的拍摄也美感十足,充满了质感。
尤其是剧中老戏骨们的表演,为这部剧增添了很多亮点。
比如陈宝国,作为荧屏上的“皇帝专业户”,陈宝国塑造过的每个皇帝都堪称经典。
这次他饰演的朱元璋,虽然在帝王气势上弱了一点,但他把这个角色的多面性展现了出来。
和孩子在一起时俨然一个慈父的形象,和马皇后在一起时就像一对普通的老夫妻,到了朝堂之上他又是气场威严的帝王。
还有饰演胡惟庸的杜源,他和前丞相李善长在一起时,永远都是半弓着腰,李善长要坐下他赶忙上去擦拭凳子。
杜源就通过这些简单的动作就把一个阿谀奉承的人物形象给立住了,而且在诠释人物时杜源表现得很收敛,没有太大幅度的情绪和表情。
曾几何时 历史 剧在影视领域大放异彩,《汉武大帝》、《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作品,每一部都成为了经典。
可是随着影视剧行业的变化,在各种宫斗剧、偶像剧和仙侠剧的流量加持下, 历史 剧逐渐退居边缘。
好不容易出来一两部 历史 剧但也被拍得面目全非,《大秦赋》拍成了“大情妇”,《大宋宫词》成为了古代中年玛丽苏。
所以每一次大家对这些 历史 剧抱有的高期待最终成为了一声叹息,希望 历史 剧能够被影视行业更真诚地对待。
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再次看到《大明王朝1566》这类的精品 历史 剧,而不再是披着 历史 的偶像剧。
青石电影 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