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以来,沪指连受3000点考验,公募、私募纷纷出手自购。据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逾百家公募基金发布自购公告,净申购金额约50亿元;24家头部私募宣布自购,其中多数规模超百亿。
在业内看来,基金公司大举自购通常释放市场“见底”信号。他们认为,沪指3000点附近已充分反映各种利空,估值处于相对底部且有较强支撑,随着市场进入深度价值区间,A股优质资产有望迎来长期配置窗口。
百亿私募纷纷自购
11月1日,百亿私募睿郡资产公告,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以及同持有人共进退的初心,9月以来,公司及员工累计出资超过6000万元追加申购旗下基金。
10月28日,百亿量化私募思勰投资同样宣布,在长期跟投公司各类策略的基础之上,拟以公司自有资金、合伙人及员工个人资金追加申购旗下基金,总计不低于1亿元,其中不少于70%投资于偏多头类基金产品(包括指数增强策略、股票多空策略、量化选股策略、大数据选股策略等),剩余资金投资于其他类产品(包括思瑞系列、中性 CTA混合策略、CTA策略等)。
同时,思勰投资承诺,将秉持长期投资理念,在未来一年的任何时点,公司自有资金、合伙人及员工个人资金持有公司产品在多头类策略上不低于3亿元,在其他类策略上不低于1亿元。
10月31日,百亿股票私募海南希瓦私募基金也发布公告,称关联方上海希瓦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于10月31日使用自有资金申购公司管理的希瓦小牛系列产品基金份额,申购金额1400万元。
10月17日,量化机构宏锡基金宣布自购5000万元。公司表示,坚定看好中国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长远发展,对量化CTA策略长期充满信心。
事实上,自2021年9月以来,私募机构就已频繁自购,合计认购金额约50亿元。其中自购超2000万元的私募机构近50家,多家自购过亿元。2022年以来,灵均投资、汉和资本、永安国富等10家机构自购均超过1亿元,头部量化私募九坤投资、幻方量化自购金额更是达到3.6亿元、3.5亿元,引起热议。
业内普遍表示,私募机构的买入行为,客观上可形成对资本市场价值的维护,除提振市场信心、与产品投资人风险收益共担外,也体现出积极有为的责任担当。
A股释放底部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除私募频频出手自购外,近期公募基金也已掀起过几轮自购潮。
据Choice数据统计,仅10月17日-21日一周之内,就有瑞达基金、鹏华基金、招商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等27家机构发布自购公告,合计金额达17.74亿元,创下单月自购额之最。
复盘历史,市场大幅波动之际,往往也是基金大幅自购之时。2010年2月-3月、2015年7月-8月、2020年2月、2022年1季度公募基金都开启了大规模自购高峰,对标同时段的万得全A指数,其点位分别为2649.42点、4626.36点、3954.32点、5437.93点,均同步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富国基金表示,从自购表现看,公募机构虽未每次精准“抄底”,但一个确定的信号是估值得到较好消化。2020年2月基金自购后,市场随即开启反弹;其余几次基金开始自购后,万得全A指数回升至自购开始时的点位平均需要3个月,最长需要5个月左右;2015年后,每次自购时万得全A指数的最高估值不超过25倍。
汇成基金指出,一方面,自购行为多是因为市场处在低点,基金公司对于权益市场走势把握性较高,但更深层次是基金公司对于宏观数据、政策、估值以及市场情绪的把控。另一方面,类似于索罗斯“反身性理论”,基金公司通过自购给公众带来信心的同时,有可能撬动更大的资金流,从而又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不断形成正反馈。
长期投资迎来窗口
无论公募还是私募,在当前时点拿出真金白银自购,主要都是基于对后市发展的信心以及对股市长期价值的看好。
思勰投资认为,2022年以来,受多重复杂因素影响,悲观情绪蔓延。但当暂时的情绪褪去,市场终将回归到对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正确预期,相信中国资本市场能够为长期投资者提供稳健投资回报。目前大盘在3000点上下,资本市场已经进入底部区域,具备长期投资价值。
世诚投资表示,虽然不能完全排除市场有较长“磨底期”的可能,但综合考虑估值及市场结构、海外环境及上市公司业绩等因素来看,上证指数3000点的A股市场显然已经“物有所值”。
勤辰资产分析,目前A股市场可能位于全球估值洼地,已进入深度价值区间。展望后市,在市场修复基础逐步确立的积极基础上,转机的出现需要更多利好催化剂由潜在变为真实,对于投资者而言需多关注边际变化所带来的机遇。
富国基金认为,市场反复磨底,“逢低布局”是应有之义,结构性、行业主题机会更值得关注,具体可配置成长、高通胀、疫后复苏三大板块。操作上可抓住“安全”主题下的半导体、军工、信创和科学仪器成长机会,且在底部区域逐步布局国内商用储能、火电灵活性改造等新能源消纳行业和海风、光伏等长期成长性较佳的行业。
鹏扬基金强调,基于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信心,相信优质公司可以克服短期市场风险,给投资者带来长期回报。建议当前权益仓位整体不宜过低,把握好结构,并做好短期风险应对,行业配置方面,在整体侧重内需板块的基础上,可结合政策鼓励方向和经济改善方向布局,包括稳增长政策、科技自强自立、供给侧改革、安全发展等逻辑寻找投资标的。
(提示:上述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具体操作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