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金满楼
股票是近代舶来品,不过中国人炒股的历史并不算短,早在清末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等到民国年后,炒作之风更是大为兴起,其中尤以1921年“信交风潮”为顶峰。当时,不要说一般市民,就连张静江、蒋介石、陈果夫等革命党也全身心投入其中。
最终,在这次的风潮过后,上海资本市场仅证券、金业等6家交易所得以存活,昔日盛极一时的证券行业就此跌入低谷,公债市场则悄然崛起。
上海证券市场的低迷一直持续到1939年,公债市场因抗战爆发而一落千丈,而与之几乎同步的是,股票市场却在上海租界悄然复苏并迅速繁荣。
据旧上海名中医陈存仁回忆,上海的证券交易所本来只做公债票,但开战后公债无人过问,跌得不像样。
于是,有四五十家大厂商的股票上市,股票数额较大的是永安纱厂、新光内衣、美亚织绸三家,很多炒股的人都以这三家为标的。
当然,孤岛时期的上海证券市场得以突然复兴与租界的特殊性有关,因为当时日军慑于英美列强的压力而未能进入租界,孤岛虽孤,但安全相对还是有保障的。
在此时期,租界里的各大银行、交易所仍旧照常营业,而随着战争的扩大,沦陷区资本和后来的南洋、香港资本也相继进入;
加之中日套汇战、法币通胀加剧等因素,租界成为逃避日寇掠夺的最佳“避难所”,同时也为囤货保值等投机活动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据1940年的统计,从各地流入上海租界的游资增加到50亿元以上,在此汹涌资金推动下,长期被冷落的股票市场咸鱼翻身,再度进入了一段畸形的繁荣时期。
据陈存仁回忆,当时的股票买卖,买客和卖客都可进场当面交易,一手付钱,一手交票。因此,就出现了以下场景:
“交易所内人头挤迫,喊声震天,从前上海人穿的都是中装,少数人穿西装,在这个市场中,一件中装大概十天半月的时间就会被挤破,一身西装也只能维持一个短时期就破了。”
从这段话,也可推想当时上海股票市场的热闹和混乱。
由于没有统一的场内市场,证券由各股票公司和证券行自由开拍、买卖,同一时间、同一股票的行情大相径庭,股票柜台交易和黑市交易都十分火爆。
以股价论,当时各种股票价格都是屡创新高,有的甚至超过票面价值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如会德丰股票面值为白银10两,而市价竟炒至271两。
再如新亚制药,战前不过数千元规模的小药厂,这时上市竟摇身一变,成为十亿规模的五大龙头企业。
永安百货公司有个小毛纺厂,股票从10元飙升到190元,成为继荣氏企业之后的第二大棉纺企业。
再从交易量来看,当时的规模也十分惊人。
以上海众业公所为例,其在1937年的总成交量为1800万元,到1940年上半年扩大为5682万元,仅1940年1月8日这一天,就成交了132.2万股。
这一时期,上海股票市场股价飞涨,股市井喷,股票买卖投机几成白热化状态,股价也是大起大落,交易所还经常因价格涨跌幅度过大而被迫停市。
当然,也有很多人靠炒股发了大财,成天鱼翅捞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上帝欲使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抗战期间的上海股票市场,其并非产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而是社会游资投机的结果,完全是一种畸形的繁荣。
尤其在抗战的最后一年,证券交易所几乎变成了一个庞大的赌场,市场投机猖獗,泡沫大到吓人。而随着抗战的胜利,这些股票最终不名一文,形同一堆废纸。
抗战结束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被查封停业,股票买卖转入黑市。
1946年9月,南京方面指定杜月笙牵头筹建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证券交易得以恢复。
当年11月后,交易所日成交量达到80000多万股,到1947年,总市值更是达到70783亿元。
当然,这一总市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民党统治下通货恶性膨胀所致,而随着全面内战的爆发,国统区经济全面崩溃,股票市场也无法独善其身。
在经历极其短暂的繁荣后,上海证券市场迅速衰退,股票价格全面暴跌。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证券交易所停业,旧中国畸形发展的股票市场也就此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