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周五)中午,突然间在社交媒体上爆出一条重磅消息,说是地产界的某X姓大佬跳楼了,评论区很快讨论的乌七八糟,并且还有图有真相。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流言蜚语传播的速度是如此之快,甚至是分秒之间就能让全国人都知道。
但是,当一件莫须有的事情被莫名其妙地肆意恶传时,究竟要谁最终负责呢?真的是无关自身而不嫌事大。这等心态,其实也反映出了一种社会的冷漠,人情的淡薄,也有几分看笑话的社会病态。后来,终于等来了该地产集团正式的辟谣,并且附有配图以表示当事人正在集团开会。到此,事情总算告一段落。
不知道从何时起,也不知是什么原因,大家都不大相信各种官方的发言,总愿意相信那些坏的言论。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究竟蕴藏着什么?让我们若有所思。
近两三年,地产行业可谓是多事之秋。无论是大地产公司,还是小地产公司,财务暴雷事件,烂尾楼事件,地产大裁员,各种事件层出不穷。曾支撑我国高速发展、对GDP贡献度最大的支柱产业,竟然很快走到了如此境地,令人唏嘘惊叹。不得不说,这就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是任何一个经济体都很难逃脱的宿命。
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日本地产行业最火热的时候,整个东京的房地产总市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泡沫破裂后的三十年,日本的社会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很长的痛苦期,甚至诸多经济学家认为到今天日本经济也没有得到完全的恢复。
刚进入到二十世纪,大洋彼岸的美国,地产行业也经历过一轮地产热,借助金融杠杆的力量,让很多本买不起房屋的美国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住宅梦。看似一片风平浪静的欣欣向荣,其背后却蕴藏着巨大的金融违约风险,最终酿成了2008年影响全球的次贷危机。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可比肩1929年的经济危机,影响之大,触目惊心。今天再来看,至于是上次危机之后经济已得到了真正的复苏,还是又逐步积累了更大的泡沫,又有何人知晓?
无论哪个国家,无关何等制度,房地产都是关系国计民生最基本的大事件,也是普通居民财富的主要承载体。作为一项固定资产,其本身就有金融属性,交易和流通是其基本特征。但是,它的流动性偏偏又很差,这就造成一系列较为复杂的问题,也就导致了经济大船难以及时调头的问题。我们现在正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
表面上看,我们和美国、日本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也是一样的。它们曾经经历过的,我们能规避掉吗?如果按当前市价来计算全国各地房地产的总市价,这个数字到底有多庞大?何人知晓?
今年以来,全国各地均出台了大量的刺激措施与利好政策,包括首套房首付比例下调,二套房或改善房首付比例下调,LPR贷款利率下调,以及相关部门给予地产行业的各种利好政策等,应有尽有。可是,据我们观察,在一系列刺激措施或利好政策悉数出台之后,到底产生了多大的成效,我们看看自身所生活的城市,不难知道真相。
归根结底,还是那条最基本的经济规律,供给与需求关系的问题。任何需求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这与时代和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这其中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一旦某一方面的需求不足,单靠政策刺激是带来不了新增需求的。违背规律的措施,注定将以失败告终。
在一周之前,我们又出台了一些利好地产企业融资的政策,通俗点说,就是把之前收紧的口又放开了。在周一开盘的时候,地产板块上市公司相关股票又出现了久违的涨停潮,同时又带动其它相关板块的普涨,又是一片狂欢景象。自A股诞生以来,就有着较强的板块轮动效应,地产股涨停潮并不稀奇。地产股短期内大幅上涨,意味着地产行业拐点呈现,即将复苏吗?
回顾一下近期地产板块指数的情况,不难发现,板块指数从11月1日开始上涨,刚好到11月30日,刚好一整个月,11月地产板块指数上涨超过了30%。在漫漫熊市的2022年,实属难得。
当一个行业仅仅因为利好政策的出台,在基本面并没有产生实质性转变的时候,整体板块在短期内大幅上扬,这往往意味着是群体情绪的加持导致的。当高涨的情绪平静下来的时候,板块也将会下跌,逐步恢复到其本身的常态。也正是我们常说的,从哪来,还回到哪去。其实,地产板块指数的回调,从上周三就有苗头了。
地产板块此次的轮动,正好从正反两面再次诠释了“股市晴雨表”效应,再次应验。
对于房地产行业,如果从头到尾做充分的论证分析,那将会是一篇数十万字的宏大篇章。今天,我们也仅仅是以逻辑分析的方法,站在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以及资本市场的角度,来阐述我们对地产行业的浅薄看法。但是,笔者仍然以勇敢的姿态来陈述其观点。
笔者认为,地产行业大的宏观趋势仍将持续下行,无法阻挡,只能坦然接受。供给仍在加大,需求疲软,供需结构失衡仍会持续。房产价格将会不断分化,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地产企业大洗牌仍将继续,兼并重组将会加剧。而对于房价走势,错综复杂,难以评说;但有一点,像2016年那样的行情几乎没有可能。对地产股而言,近期有较大的回调风险;或许有短暂的炒作热点,但整体板块不具备长期价值投资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