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特
证监会官网17日发布消息,就修改《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若干规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着重对内地投资者返程交易行为作出规范,后续香港经纪商不得再为内地投资者新开通沪深股通交易权限,并设置1年过渡期。
从严监管“假外资”对A股市场影响有多大?分析人士认为,“假外资”在北上资金中占比较小,对市场的影响也相对有限。
“内资”绕道香港成为“假外资”
12月17日,证监会将《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若干规定》第十三条第一款修订为:“投资者依法享有通过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买入的股票的权益。沪深股通投资者不包括内地投资者。”自规则实施之日起,香港经纪商不得再为内地投资者新开通沪深股通交易权限。政策实施之日起1年为过渡期,过渡期内,存量内地投资者可继续通过沪深股通买卖A 股;过渡期结束后,存量投资者不得再通过沪深股通主动买入A 股,所持A 股可继续卖出,无持股内地投资者的交易权限由香港经纪商及时注销。
该规定主要针对近年来部分内地投资者在香港开立证券账户及北向交易权限,通过沪深股通交易A股。据证监会统计,目前此类交易总体规模不大,交易金额在北向交易中的占比保持在1%左右。投资者数量约有170万名,但大部分无实际交易,近三年有北向交易的内地投资者约有3.9万名。
证监会认为,此类证券活动与沪深股通引入外资的初衷不符,且这些投资者中98%以上已开立内地证券账户,可直接参与A股交易,两种途径交易有发生跨境违规活动的风险,也给市场造成了北向交易中有不少所谓“假外资”的印象,不利于沪深港通的平稳运行和长远发展。
长线投资者仍是外资主导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北上资金已成为A股市场上越来越引人注目的一股资金力量。今年下半年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入持续回暖。7-10月,月度净流入连续增长,虽然在11月有所回调,但进入12月份以来,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迎来大爆发。
据粤开证券的统计,12月北向资金净流入已超750亿元,创下近三年新高。截至12月17日,北上资金自年初以来累计净流入4,187.21亿元,已超去年全年的2089亿元水平,同比增长100%。
监管部门的最新措施,将对这股资金力量产生怎样的影响?
据了解,业内一般通过港交所披露的托管机构将北向资金拆分为外资银行(配置盘)、外资券商(交易盘)以及中资机构(可能包含“假外资”)。其中,通过外资银行买卖A股的主要是长线投资者(如海外养老金、主权财富基金等)被称为配置型外资,其偏好长期持有A股优质资产;通过外资券商买卖A股的主要是短线投资者(如海外对冲基金等),被称为交易型外资,其交易频率和换手率显著高于配置盘,多通过外资券商的PB系统托管;另外,还有一部分内地资金绕道香港、借助陆股通来投资A股标的,主要是因为港股更容易加杠杆且利率更低、监管环境相对更宽松,这部分资金大多托管于中资(内资和港台)的银行或券商,其交易频率高于配置型和交易型外资,这部分资金中包含“假外资”的概率比其他两类更大。
国盛证券分析师张启尧通过对陆股通重仓的前100大个股的托管机构进行统计,得出的结论是:从资产持有方角度看,陆股通重仓的核心标的(占全部北上资金80%以上)的资金来源中,绝大部分都是“真外资”,只有少数个股存在内资绕道的嫌疑。
(原标题《从严监管“假外资”如何影响股市》)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欣)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