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盒药从药厂到最终患者手中的流程,经历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作为全国最大的民营医药流通企业——九州通(600998.SH)副董事长,刘兆年至今清晰地记得医药流通行业手工作业时代仓库提货现场常见的一幕。
“过去,客户大都直接到我们仓库现场提货。我们需要依靠人工分拣数万个品规的药品,拣选准确率不高,发货效率很低。货迟迟发不出来,客户着急,我们更着急。有的客户等了几个小时还提不到货,最后充满抱怨地甚至骂骂咧咧地走了。”
作为产业链中间环节,医药流通企业的价值在于使上游高度分散的产品能够准确、高效地到达下游高度分散的各类终端。现在,曾经无法高效服务客户需求的画面成为一种警醒,低效率的手工作业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
管理迈入数字化
“过去,药品采购依靠采购员凭经验判断购进,确保库存在合理范围。但有经验的采购员毕竟是少数,再加上药品数量多,人工作业会让药品库存经常出现过多或缺货断货的现象。”刘兆年回忆说,“当时送货都需要客户当面清点查验,等货品核验清楚,配送车和员工才能走,占用时间很长。而且配送路线缺少统筹与合理规划,司机可能要在不同地区间来回穿梭,有时一天都完成不了20多个客户的订单。”
刘兆年介绍,“以药品分拣为例,在我们河南的神州一号物流中心,通过规划设计,建立起货到人的作业模式,利用多层穿梭车,在立体库完成拣货任务后,将拣货箱投放至输送线,直接送至操作台。同时,在拆零分拣区,多层穿梭车&货到人系统设计有4个分区,共13000个货位。在算法上采用订单3级排序,单小时料箱吞吐量可以达到2400箱,单小时拣选条目可达1000条,拣选准确率达到99.9%,其效率比传统的摘果式零货拣选可提升2倍。”
据刘兆年介绍,与中国医药、华润医药、上海医药分销业务以等级医院为主不同,九州通业务以院外市场为主(超过70%),服务的客户主要分布于基层边远和农村地区,销售以普药和OTC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客户比较分散,服务难度大。
“作为医药流通四大千亿企业中唯一的民营企业,九州通相较其他头部企业,我们在经营中遇到的困难要大很多。医药流通行业本身毛利率低,我们的运营成本和服务成本又比较高,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提高效率,就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不能让上下游客户获得良好的体验,我们就没有竞争力。”刘兆年说。
刘兆年表示,“二十年前,我们凭借‘快批快配’模式获得了快速发展;在信息化、互联网开始向生活领域渗透时,我们利用这些技术建立起了全国联网的ERP系统;在物联网、云计算、AI技术、大数据等技术被广泛运用时,我们结合业务内容和服务客户的对象不同,运用这些技术建立起了精细化的管理体系、数字化的营销平台、智能化的物流系统、数字化的财务共享中心等。九州通随着技术的发展,从最初的人工走向自动化,从信息化再走向数智化。”
这一历程也是医药流通行业变迁的直观展现。“随着药品集采常态化、互联网诊疗、医药电商业务发展,医药物流服务需求快速增加并呈多样化、订单碎片化、配送末端化等特征,医药物流的地位在医药供应链各环节中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医药物流企业更加注重以精益化的管理方式、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推动物流服务提质增效。”商务部《2021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指出。
集中度不断提升
2012年,全国医药流通行业销售总额为11174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2021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达26064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8.5%。十年间,医药流通行业销售总额增长了1.33倍。
2021年,医药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占同期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的74.5%,较2012年增加10.5个百分点。
截至2021年底,全国零售药店门店总数达58.97万家。2021年,零售连锁率为57.2%,与2011年比较,零售连锁率从34.3%提高到57.2%,增加22.9个百分点。
2021年,全国医药流通领域主营业务收入前5名分别为:中国医药、上海医药、华润医药、九州通、中国医药-重庆医药联合体。目前,超5000亿元的医药批发企业有一家,超1000亿元的有4家。排名6至11位的分别为广州医药、南京医药、海王生物、华东医药、英特集团、嘉事堂,均为上市公司。
目前,全国医药流通行业基本形成了“4个全国性 多个区域性”的市场格局。刘兆年认为,全国性和区域性医药流通企业各有长处且值得互相学习借鉴。区域性的医药流通企业长期深耕当地市场,主要面向当地医院客户,在当地历史久、扎根深、黏性强。而全国性医药流通企业跟厂家谈判的时候可以获得比较优惠的政策,可以在全国实现联动销售,覆盖和触达区域、平台规模、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更具有优势。
2021年,医药零售企业排名第一的为国大药房,销售总额为242亿元,2~10名分别为大参林、老百姓、益丰药房、一心堂、同仁堂、华氏大药房、漱玉平民、健之佳、众友健康。
据商务部2021年11月21日发布的《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药品流通行业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形成1~3家超五千亿元、5~10家超千亿元的大型数字化、综合性药品流通企业,5~10家超五百亿元的专业化、多元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市场总额98%以上;药品零售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市场总额6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率接近70%。
集中度提升是医药流通行业过去十年的关键词之一。2021年,前四家全国性医药流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同期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4.2%。对比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同时参照行业总体目标,我国医药流通领域的集中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刘兆年分析,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医改进入深水区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医药流通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强强联合,扩大市场覆盖率,提升集约化程度。在优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从传统的横向扩展转变为纵向下沉,进一步优化了城市与乡镇、发达地区与偏远地区配送的服务网络。同时,集中度提升进一步促使医药流通企业不断探索创新服务模式,针对客户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增值服务,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增强跨区域的供应链物流协调能力。
刘兆年认为,院外市场迎来新机遇。随着“零差率”“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二级及以上医院的自费用药处方开始流向零售药店;同时,“双通道”政策的出台,为药店纳入统筹医保报销打开了大门。在以上政策的推动下,未来零售药店市场将逐步放量,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基层医疗机构用药目录的放开,慢病用药流向基层医疗机构也将成为一个趋势。
中国医药流通行业?
产业发展现状
1、行业整体情况:增势依旧,但增速放缓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药品流通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强医药供应链协同发展,创新药品零售与服务模式,行业销售总额稳中有升,集约化程度继续提高,显现出长期向好的态势。
2020年,全国药品流通市场销售规模稳步扩大,但增速放缓。统计显示,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24149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2.4%,增速同比放慢6.2个百分点。
按销售品类分类,西药类销售居主导地位,销售额占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的71.5%,其次中成药类占14.1%,中药材类占2.3%,以上三类占比合计为87.9%。
2、销售渠道:终端市场为主
按销售渠道分类,2020
年对生产企业销售额121亿元,占销售总额的0.50%,同上年持平;对批发企业销售额6881亿元,占销售总额的28.5%;直接出口销售额68亿元,占销售总额的0.28%。对终端销售额17079亿元,占销售总额的70.72%,其中对医疗机构销售额11851亿元,由于2020
年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的下降,占终端销售额的比例由2019年的71.50%下降至69.4%,占总销售额比重下降至49.07%;零售药店和零售药店对居民的销售额5228亿元,占终端销售额的30.6%,占总销售额比重为21.65%。
3、细分市场一:医药批发市场
——企业总量变化平稳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药品流通行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加强医药供应链协同发展,创新药品零售与服务模式,行业销售总额稳中有升,集约化程度继续提高,显现出长期向好的态势。
医药流通的一般渠道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批发环节,二是零售环节。药品市场的流通渠道,也是由生产商通过批发商销售给零售商(包括医院药房)。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各行各业发展带来冲击,药品流通行业承受销售量下滑巨大压力,企业采取多项措施积极应对。
在医药批发环节,近年来,我国医药批发企业总量变化较为平稳,截至到2020年底,全国医药批发企业数量为1.31万家。
——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
从市场占有率看,药品批发企业集中度有所提高。2020年,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占同期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的73.7%,同比提高0.4
个百分点。其中,4家全国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同期全国医药市场总规模的42.6%;前10 位占55.2%。
3、细分市场二:医药零售市场
——企业数量震荡上行
近年来,随着行业集中度和药品零售连锁经营率进一步的提高,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小、散等问题得到较为明显的改善。2015年以来,随着我国医药零售行业改革的深入,我国药店零售企业的数量规模的增长势头有所放缓,截至到2020年底,全国药店零售企业数量下滑至6298家,较上年同期减少近400家。
——市场规模持续提升
尽管市场参与者增速放缓,但面对我国日益增长的医药需求,我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仍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4-2020年,我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增速保持在9%-10%之间,到2020年,全国药品零售市场规模增长至5119亿元。
——药店连锁化发展趋势已成
作为药品零售的主要参与者,我国药店数量规模自2012年以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数据显示,截至到2019年底,我国药店门店数量首次突破50万家。2020年,全国药店门店数量进一步提升至55.4万家。
从药店结构来看,随着我国药品零售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连锁药店逐步取代单体药店的发展趋势已初步形成。2012年,我国连锁药店仅14.7万家,占药店总量的34.6%,而单体药店有27.7万家,占药店总量的65.4%。自2017年我国连锁药店规模首次超过单体药店以来,连锁药店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截至到2020年底,我国连锁药店总量为31.3万家,占药店总量的56.5%,而单体药店有24.1万家,占药店总量的24.1%。从目前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单体药店市场份额在未来将被连锁药店进一步挤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医药物流的我国发展
据《中国医药物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我国有医药物流企业1.3万多家,行业呈现多、小、散、乱的格局。国药、上药、华润北药、九州通这四家医药物流企业行业排名前四,但在整个行业的份额不到30%。
中国医药市场前景光明,中国的药价虚高根本原因在于中间环节过多,引入现代物流将会快速、高效、价廉地打造出丰厚的第三方利润。
我国医药物流正处在起步发展的阶段,很多做“医药物流”的人还没有弄清楚到底什么是物流。这说明从投资或经营的观念上来看,人们对医药物流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国内医药物流现状与发展趋势
观我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历程,我国的医药物流还刚刚起步,尚未发展成熟,可以用“一个特点、两个趋势、三个误区、四个问题”来概括: 未来我国医药物流行业有两个显著的趋势:一是物流整合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高度;二是物流服务与主营业务分开,实行专业化管理。
(1) 物流整合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高度
现代医药物流运作方式将从传统的批发模式向供应链管理模式发展,以物流中心为平台,与制造商及其他供应商(上游企业)和药品零售商及其他分销商(下游企业)建立一种面向市场的供应系统,提高药品分销效率,并形成相对稳定的产销联盟网络。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物流管理在很多企业中已经从作业管理的层面上升到了企业战略管理高度,被当作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予以重视。形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医药行业重组、整合的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而物流网络是保障企业业务资源能够有效整合,形成规模优势的根本;第二是医药行业进入“微利时代”后,通过强化物流管理实现减本增效,以期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自身的成本优势。
(2) 物流服务与主营业务分开,实行专业化管理
目前国内医药物流利润率仅为0.6%- 0.7%;费用率仍高达10%左右,就其原因就是因为传统的物流模式运营成本太高,所以国内许多大型医药企业,例如上海国药、上海医药、南京医药等,都把原有的物流业务、资产人员剥离或托管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并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实行独立结算、相互考核。形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专业化运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为母体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第二,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母体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利用剩余资源为社会上其它企业提供相似产品的物流服务。这对于初期投资巨大的医药物流项目而言,可以大大提高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实现集约化经营。可以预见到的是:在医药物流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这样主辅分离、专业化运营的管理模式。 (1) 中小规模企业没有必要也无法整合物流
据行业统计,全国药品批发企业1.65万家,零售企业近14万家,全国零售药店总数12万家、药品生产企业6300多家。这些企业中95%以上都是中小型医药企业,虽然中小型医药企业在投入上无法与大型企业相比,无法成为供应链整合的领导者,但是作为现行医药供应体系中的一部分,任何一个供应链的优化项目都离不开这一环节。在中国医药供应链整合逐步受到重视的将来,任何一个供应链中的成员也希望有这样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到项目中来,以共同探索成功之道。事实上,中小型医药企业可以在两个层面上开展物流整合,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一是在作业层面上,积极优化内部作业流程以提高效率和客户服务水平,并探索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合作模式以取得成本降低;二是在战略层面积极参与到大型企业领导的供应链整合中去,从上下游环节取得成本降低和服务提高。
(2) 设备和技术决定竞争能力
认为物流设备、技术越先进就越有利于强化企业竞争力,越能吸引客户和战略合作伙伴,在物流项目的建设上重技术先进性带来的宣传效应,而轻视了系统应用中的协调一致性,是当前国内医药物流投资的另一误区。这一认识误区的直接后果就是物流系统化、信息化、自动化不是为自己“量体裁衣”,与现有的业务规模和管理水平不匹配。事实上,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高低不是取决于整个系统最强的部分,而是取决于最薄弱的环节。单一技术环节的高要求、高投入并不能显著改善整个物流系统的表现。从战略投资者、商业合作伙伴或者是下游的客户的角度来说,更注重的是整个物流系统的可靠性、完整性和物流整体服务水平的高低,而不是物流设备、技术的先进程度。中国的医药物流要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化的信息型转变,存在着政策法规、业态流程、经营模式、观念、软件开发和人员这几大障碍,这几个主要的问题不解决,设备和技术再先进也无用武之地。
(3) 自动化带来成本降低
自动化对降低物流成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效率提高后带来的直接人工成本降低,二是差错率降低后带来的间接作业成本降低。各地企业投资自动化物流中心的热情很高,申报的项目少则投资数千万元,多则高达数亿元。然而国内的现状是:一方面企业在国营体制下很难裁减人员,进而降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自动化设备上马后每天要产生数万元的能耗成本。更有甚者,由于国内电力供应紧张的关系,很多自动化设备只能处于半投产状态,无法通过规模化经营来降低成本。因此,很多企业面临的困境是:自动化物流中心上马后,物流成本不降反升。
导致上述原因的就是我国医药企业对自动化的片面认识。一个先进的机械设备运行系统能否有效发挥作用,跟企业本身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管理程度有很大的关联,可是很多企业盲目的上信息化、物流机械化,没有考虑是不是真正的适合自己企业的实际需求。事实上,我国的医药仓库完全没有必要上全自动的仓储设备,国外之所以实现全自动化一是因为他们的人工成本高,二是因为他们的其它的配套环境:政策、人才、业务流程达到这样的水平。而这两大条件在我国尚不存在,所以这种物流设备的“全副武装”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前只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投入相应的设备就足够了。 (1) 配套政策和标准不到位
对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的审核制度仍然不明确。国家对江苏、浙江等11个地区的成立医药物流中心给予贴息贷款等政策支持。这些整改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医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从原有的医药批发企业中剥离出来,一旦剥离就面临对这些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资质考核和评估的问题。但是国家对这方面没有一个新的考核和评估体系,而原有的GSP认证只是适合医药经销企业的,对于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GSP的很多内容都不再适用。一个新的考核、评估体系的制定迫在眉睫。
此外,国家还没有出台统一的药品编码。统一编码可以建立起一套对药品质量全程跟踪和追究制度,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药品的品种较多,国家没有统一编码,药品名称复杂,有中文名、商品名、英文名、拉丁名等。这给生产企业、医院,尤其给大型连锁药店带来很多的麻烦。这种各家自成体系的编码,在信息流通中既不能实现信息共享,也不利于对药品的监管,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物流标准的不统一也成为制约我国医药物流向规范化、高效化并与国际接轨的一大障碍。比如药品物流容器、药品包装箱、药品仓储托盘等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医药物流标准化的建设。同时,调整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的许可证制度和经营对象范围,应与国际接轨,建立配送中心严格准入许可证制度,建立配送中心下属的配送分中心的许可证备案制度。
(2) 投资过热、过散,缺乏有效整合
从2002年7月北京医药股份与国际著名物流设计生产制造企业西门子德马泰克正式签约,合作建立现代化医药物流配送中心之后,全国各地广泛掀起了兴建大型医药物流中心的热潮。目前国内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股份公司、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也分别仅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3%~5%左右,与此同时这些医药物流企业在物流建设中均以单个企业为主体,呈现点多、规模大、投资大的状况。设计规模要求往往是企业现有业务规模的3到5倍,动辄要求能够支持上百亿元的销售。然而,由于国内医药行业供应链整合的环境还没有形成,第三方医药物流也不成熟,各搞一块、重复投资的结果就是各家都吃不饱、很难形成规模效应。
与美国相比,平均每个配送中心能够支撑的消费额,我国只是美国的11.75%;配送中心内每平方米能够支持的销售额,我国只是美国的40%;平均每个配送中心能够支持的SKU品种规格,我国也只是美国的24%;而平均处理单行订单的运作成本,我国却是美国的2.78倍。由于销售额小、效率低,所以经营会处于困难境地。前一段时间在九省通衢的武汉,有四家已建和在建的医药物流中心,其中一家物流中心已明显业务不足,陷入亏损的困境。
(3) 第三方物流不成熟
由于剥离出来的医药物流企业没有经历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一般发展过程,存在很多的第三方物流能力的不足。第一,配送网络单一,配送网络主要从以前的药品进、销的路线和节点演化,分布不合理,没有从第三方物流系统规划配送网络的角度设计。第二,信息化能力低下,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落后,还没有一个适应国内市场的成熟的信息化方案。许多企业还没有能力利用信息化来提高效率。第三,医药物流企业采用的是仓库、车辆和人员的堆积方式,实现以人工为主的商品储运,人员素质不高,当面对更大的商品吞吐,效率、速度、准确与成本等因素对发展造成影响。据有关统计,目前国内医药商业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而美国医药批发商的该项指标仅为2.6%;医药商业纯利润率仅有0.72%,全美医药批发商利润率为1.55%。因此物流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4) 专业管理人才缺乏
目前有业内专家估计,能够真正称得上医药高级物流人才的仅超过百人。当前全国急需高级医药物流人才2,000人左右,这也就是说社会上医药物流人才的比例不足总需求量的1/20,并且随着医药物流的持续升温,这个差距还会悬殊。造成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第一,由于很多的医药企业对物流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模糊概念上,以至于很多管理都认为医药物流不过是医药运输与仓储的简单相加。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使这些对物流认识本身就一知半解的高层管理者们错误地认为: 高薪聘请医药人才还不如多找些仓库保管员和货物运输员,因此许多所谓的物流人才实际上只是些操作工而已。这就导致人才供给被假性扩大,从而真正意义上的,对复合型物流人才、战略型人才的需求就不像原本那么强烈,这是不利于医药物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第二,由于在整个物流人才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种种疏漏,从而导致物流人才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流失,比如传统的医药物流薪酬激励作用不大,员工的培养计划根本没有或者有但是不成熟等等。第三,部门整合不彻底。物流部门作为一个协调生产与销售的服务部门,往往其成员所做出的战略决策是针对企业若干职能部门的,所以物流人员的积极性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组织间的协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