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股市百年历史,美国股市的十年变化

(书接上文)

3、 震动美国的世纪危机

2007年夏天,一连串危机的警报在美股股市中此起彼伏,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7月10日,评级公司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下调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引发了债券抛售和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一周后,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Bear Stearns Cos.)旗下投资基金因为重仓次级贷款产品,面临巨额亏损,濒临瓦解。8月,美国第10大零售贷款供应商——美国住房贷款投资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 Corporation)因为次级贷款违约而破产。

很快诸如法国巴黎银行等外国银行和沃尔玛、家得宝等实体企业,因为购买了美国次级贷款证券而预警亏损,“次级贷款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这一名词开始为世人所知。到了2007年底,次贷危机全面发酵,美国、欧洲、日本等购买了次级贷款资产的主要商业银行因为债务违约、资产价格下降而普遍亏损、现金流枯竭,各国央行开始出手向银行系统注资,次贷危机此时已经演变为了金融系统危机。因为银行的资金紧张,实体企业信贷供给中断,也受到了相当严重的负面影响。经济活动日渐萧条,失业率上升,又进一步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的衰退和债务违约。股票市场也感受到了经济的寒意,掉头向下,拉开了接下来16个月熊市的序幕。

到了2008年,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螺旋式衰退已经无法抵挡,一连串著名的金融、实体企业成为了金融危机的牺牲者。9月份金融危机达到最高潮,在当月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房地美(Freddie Mac)和房利美(Fannie Mae)因为严重亏损资不抵债,被美国政府接管;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因无法获得政府救助宣布破产;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被卖给了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美国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被美联储接管;美国最大的存款与贷款机构、第六大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 Inc)倒闭,并成为美国金融史上最大的银行倒闭案例。实体企业中,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的两家——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也于2009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

至此,由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已经成为自大萧条以来美国经历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股市在危机期间下跌了58%,2009年实际GDP缩水3%,且失业率飙升至10%。为何这次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损害如此严重?原因还是要从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两方面去寻找。

从根源上来说,房地产周期性衰退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2004年开始的房地产建设浪潮,增加了商品需求,为美国带来了一定的物价上涨压力。美联储因此进入加息通道,以遏制通货膨胀问题。到了2006年中,美联储在2年内总共加息了400个基点,通过大幅提高借贷利率的手段,房地产投资势头终于得到了控制,物价上涨速度也有所缓和。

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部门,房地产行业的每一次周期性下行,都会引发经济衰退。但这一次房地产行业衰退的幅度较往常的更深,危害更大,很大程度上需要归咎于美国政府推出的房地产刺激政策所产生的房市泡沫。在政府补贴政策的推动下,许多本来无力购房的民众也能够以较低首付、甚至是零首付获得房屋贷款。但是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他们的收入能力下降,便会导致贷款违约,这便是“次级贷款”的由来。因为住宅自有率——或者说可以买的起房子的人群比例存在天然上限,过去政府越鼓励次级贷款,提高住宅自有率,那么未来违约的人数就会越多,所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就越大。

除了房地产衰退以外,美国于上世纪90年代实行金融自由化战略,最终培养出了缺少监管的金融体系,是帮助危机扩散至整个实体经济、乃至全世界的“元凶”。1999年,美国国会高票通过了《金融服务法现代化法案》(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 of 1999),该法案消除了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在业务范围上的边界,美国金融机构得到大松绑。很快各大商业银行就组建了投资银行部门,开始进行金融创新,以图获取更多利润。其中最重要的创新就是资产证券化,由各投资银行和房利美、房地美将金融资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房屋贷款从各个商业银行手中购买过来,重新打包、分层,组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再出售给具有不同信用风险偏好的投资人,如国外商业银行、共同基金等。

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缓释房贷违约所产生的偿付风险,投资银行还创造了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等复杂的金融工具。这些工具相当于一种保险,让持有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机构在房贷违约时获得赔偿。这些新兴的金融衍生产品除了具有对冲风险的功能,也可以成为投机工具,各大投资银行在2004、05年的房地产上行周期中,大量持有该种金融衍生品,并获得了不菲的利润。然而在房地产衰退周期中,大量次级贷款违约,这些金融衍生品进一步放大了亏损,让投资银行和保险机构“输光了家底”。

因为这些眼花缭乱的衍生产品存在,信用评级机构 无法摸清底层资产的真实情况,便盲目给出高评级。使得这些房贷资产在经过包装后,信用良好到甚至可以匹配国债。世界各地的金融机构在看到高评级后,“放心”地购买美国的次级贷款证券,却没想到其中隐藏了巨大的风险。

金融危机不但证明了美国政府在房地产政策上的失败,也证明了90年代美国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失败。资本天生倾向于追逐当期利润,而忽视长期风险,因此一定程度上的监管是必要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之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没及时发现金融衍生品中所包含的巨大风险,这种风险还通过10年前被合法化的混业经营模式,由投资银行传导至商业银行,进而影响到了实体经济。

因此不但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华尔街受到了美国民众的广泛抗议,“占领华尔街”运动一时甚嚣尘上。连一手推动了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声誉受损,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批评。贝拉克·奥巴马上台之后,重新启用了过去因坚持监管而被里根总统赶下台的美联储前主席沃尔克,制定了“大萧条”以来最全面、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多德-弗兰克法案》(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严格限制银行业自营、衍生品交易,并赋予美联储更多的监管责任。而沃尔克、格林斯潘两人传奇职业生涯的起起落落,则成为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道路的历史缩影。

4、 再一次改变世界

2010年6月7日,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史蒂夫·乔布斯 (Steven Jobs)登台向在场观众、以及全世界介绍了苹果公司最新研发的智能手机“Iphone 4”。这是乔布斯最后一次向大家介绍新款Iphone,他背后的屏幕打出了这款Iphone的广告语“再一次改变世界”(This change everyting. Again)。这句话当然是乔布斯对Iphone4这款产品的期许,但或许更是美国信息技术业界千万同仁的心声,他们希望能像推出互联网一样,再一次做出改变世界的成绩。

仿佛历史的巧合,乔布斯个人的职业生涯是和美国信息技术产业一同沉浮的。70年代末,他创立了苹果公司并发明了苹果II型个人电脑,80年代初这款产品声名鹊起。这是美国个人电脑产业百花齐放的时期,乔布斯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巅峰,股市中的计算机公司股价也是节节攀升。然而在1985年,乔布斯因为苹果公司董事会的排挤,被迫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企业,职业生涯陷入低谷。凑巧的是这时的美国计算机行业也因为竞争激烈,利润下滑而偃旗息鼓。

离开苹果后,乔布斯创办了皮克斯(Pixar)动画工作室,并于1995年制作了第一部计算机动画电影长片《玩具总动员》。《玩具总动员》在商业上大获成功,获得三项奥斯卡奖提名,并被影评人广泛认为是有史以来最出色的动画电影之一。乔布斯的工作又有了起色,而这一年正是美国互联网产业风起的第一年。

2000年美股互联网泡沫破灭,乔布斯临危受命,又回到了濒临破产的苹果公司担任CEO,挽大厦之将倾。直到金融危机前的这一段时间,苹果公司表现平平,虽然推出了新款音乐播放器ipod且销路不错,但并不能说是革命性的产品。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也和苹果公司一样,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实际上美国科技行业中成长最快的并不是苹果、谷歌这种硬件设备的设计、制造者,而是基于智能手机设备的应用软件服务商。它们的成长速度就如同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公司一样令人惊讶。例如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Amazon)、社交巨头脸书(Facebook)、视频娱乐巨头奈飞(Netflix)。从2009年至今,亚马逊和奈飞公司市值夸张的增长了29倍、51倍。而脸书则在其上市仅6年之后,就创造了市值突破6000亿美元的最快纪录。如今这些公司被美股投资者总结成一个新单词“FAANG” ,并当作美国科技行业股票的代名词。

当然,金融危机之后美股大盘总体上涨超过2倍,也不能全部归功于这些科技明星的带动作用。美联储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也是推动股市上涨的关键因素。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了促进美国经济的复苏,美联储不但将政策利率一降到底,接近于0,更是先后实行了3轮量化宽松措施,主动向市场投放了3.6万亿美元基础货币。这些巨量资金,除了被美国企业用于投资建设以外,很大一部分流入了股市,推高了美股的整体估值水平。今天美股大盘的长期市盈率超过30倍,在美股的百年历史中仅低于互联网泡沫时期,只能说是美联储宽松政策的“功劳”。

5、 美国经济的“面子”和“里子”

很多投资者认为“投资股市即是投资国运”,这句话放到美国身上是正确的。自建国以来,美国股市伴随着美国经济一同成长。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石油危机、金融危机,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强国,道琼斯指数也从最初的40点上涨至27000点。连巴菲特都认为,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是一个美国人,并且发出了“做空美国永远也不会赚钱”(It’s never paid to bet against America)的感慨。

从这个角度讲,一个国家的股市就这个国家经济的“面子”,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股市最直观的了解到该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这也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之一。美国股市不但较好的完成了资本市场的使命,为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的通道,进而刺激经济成长。更用金融危机以来2倍以上的大盘上涨,反过来回馈投资者,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毫无疑问,美国经济的这个“面子”光鲜亮丽,至今仍是各国资本市场管理者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在当前标普500指数成分股中,代表新兴科技的信息技术、医疗产业市值排名分列一二,在总市值中占比超过1/3,给了美股大盘源源不断的上涨动力,和本书第一部分中英国股市“没落贵族”式的陈旧行业结构形成鲜明对比。其他行业中,金融、电信、工业、耐用消费品板块市值占比在14%-9%之间,行业分布均匀合理,整体来看美股行业结构非常健康。

2018年底,标普500行业分布

一个强大且健康的资本市场,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即使人均GDP高达62000美元,2018年排名世界第8位,其经济表现在主要发达国家中依然非常亮眼的原因之一。不过股市虽然能反映经济的一面,但却不是经济社会的全部。在股市这个“面子”之外,美国经济还有一张“里子”,一个相对更加阴暗、失败的“里子”。

这个“里子”代表着被资本市场抛弃的美国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尽管美国养老金可以入市,股市的财富增长看似由全民共享,但是实际上接近一半的美国家庭没有充足的养老金或者股票资产,无法分享美国经济增长的红利。过去因为制造业发达,这一部分人通过在工厂工作,可以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但自从美国80年代开启“去工业化”进程之后,制造业岗位外流,财富分配倾向于少数高端服务业岗位,社会的贫富分化不断加大。最终美国经济的“面子”和“里子”越来越对立,这是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对立,“华尔街”和“主街 ”的对立,从事高端产业人群和从事低端服务业、制造业人群的对立。

美国收入基尼系数与股票市场占GDP比重正相关

虽然经济上处于弱势地位,但由于人数众多,中低收入阶层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满,逐渐影响到了美国整体经济增长,进而传导到资本市场。例如旧金山居民对于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抗议、“锈带” 民众对全球化的反对。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 顺应这些人的民意上台,则代表着美国当前经济运行模式的反对力量已经达到巅峰。意味着自八十年代里根改革以来,美国历届政府探索出的抛弃制造业、拥抱全球化的经济发展道路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特朗普上台后,向各个主要贸易国家发起贸易争端,掀起逆全球化风潮,最终造成了2018年之后美股的持续震荡和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美国经济的“里子”,终于开始反噬到股市这个“面子”。

2000年之后的美国股市,虽然横向比较其大盘表现,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算差。但是纵向看来,这20年中股市大盘仅上涨1倍,已经远远不及于前20年(1980-1999)接近10倍的涨幅,也不及战后20年(1946-1965)超过6倍的上涨。除了经济增长速度会随着人均GDP的上升自然降低的原因以外,更重要的是美国在80、90年代摸索出的以服务业为经济增长核心,以去工业化、全球化、金融自由化、鼓励房地产市场和科技研发为手段的经济政策,在新形势下相继遭遇挫折,如同70年代美国制造业困境的历史在重演。或许今日的美国就像80年代初那样,又到了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弥合贫富收入差距的关键时刻。其成功与否,将决定未来20年,乃至整个21世纪美国股票市场的表现和国运的兴衰。

~全文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美国股市百年历史,美国股市的十年变化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