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础来自对有效市场理论的否定「习惯性否定市场定价逻辑是价值投资者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

习惯性否定市场定价逻辑,是“价值投资者”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

(注:本文1900字左右,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这是“立成说投资”第395篇原创文章)

热爱学习投资的朋友都知道,要做好价值投资一共有四个核心逻辑:股权思维、能力圈、安全边际和市场先生。其中“市场先生”这个理论有两点值得投资者注意:第一点是市场先生理论认为市场往往是不理性的,投资者要善于利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利用;第二点是市场先生理论认为市场就是一个疯子,大概率是无效的,几乎彻底否定了市场的有效性。

实际上,“市场先生”理论并不是完美的,是有一定缺陷的。市场虽然不理性,尤其是在牛市和熊市的时候,剧烈波动,但它并不是永远不理性;市场虽然在很多时候出现定价错误,但不能否认它在不少时间里也是正确的。否则,就没有这句投资名言存在: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这也就是说,市场短期或是无效的,但长期终究有效。

当前市场中很多长线大牛股,比如茅台、伊利、泸州老窖等,都是市场这个称重器称出来的,这难道不是市场有效性的体现吗?

投资者千万不要因为说市场短期往往是无效的,就彻底否定它的有效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不少投资者都学偏了,他们非常固执地认为:市场就是错的,只有自己的判断才是正确的。这其实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黑白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一个投资者要做好投资,一定要把握好两个核心:一个是企业的内在估值,另一个就是市场的定价。市场往往就是在企业的内在估值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平衡式的定价,这个定价并非一定就是很多“价值投资者”心中认为的错误定价。

如果只要固执地认为市场总是无效的,市场总是错的,那么“价值投资者”就没有必要止损了,越跌越买总是对的,因为下跌的价格总有一天会涨回来的。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优秀的投资者也有误判的时候,误判是根据什么来判断呢?要根据企业的基本面和市场的定价来综合评估。

若投资者出现了误判,这个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严格止损,要勇于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和敢于承认错误,把脸面狠狠地踩在地板上摩擦。如果投资者这时候还需要顾及脸面,还在死扛,最终的面临的结局自然是亏损累累,一败涂地。

习惯性否定市场定价逻辑,是不少“价值投资者”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这一点,值得投资者去认真反思和思考。忠诚于自己的内心,敢于面对错误,知错就改,才能让投资者不断进步。现实投资世界中,有多少人死在自己的“固执”认知中呢。

价值投资者往往都喜欢下跌的市场,因为这个时候往往是企业股权打折的时候。当市场出现暴跌时,不理性下跌时,这个时候投资者要保持冷静思考,究竟是自己判断错误呢,还是市场定价错误呢?切记不要盲目地认为一定是市场定价错误,一定是市场定价无效。

如果是市场定价错误,越跌越买,这肯定是对的。因为优质企业的股权打折,这肯定是一桩划算的买卖。但万一市场定价是正确的呢?这时候越跌越买,不断抄底,就一定是错误的。可惜的是,市场上大多数投资者都没有判断市场是否正确的能力。尤其是在市场出现暴跌时,不断抄底,最后抄在了半山腰。随着时间的推移,股价持续下跌,持股信心崩溃,最后割肉在地板上。

近期资本市场出现了两起知名投资“滑铁卢”事件:一是芒格抄底“阿里”失败,最终割肉,认赔出局;而是高瓴资本抄底“恒瑞”失败,同样是以止损的方式出局。笔者举出这两个失败案例,并不是去批评芒格和高瓴资本的投资能力,而是为了让投资者明白,真正的顶级投资高手是敢于承认错误的,敢于忠诚于自己的内心的,敢于追求真理的。

无论是芒格还是高瓴资本,他们敢于严格止损,勇于面对失败,单从这一点来看,就超越了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这也是很多普通投资者不具备的素质。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点石成金的投资之神,只要是人,都会犯投资错误。怕就怕很多投资者犯错了还不知道自己犯错了,还择善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对的;怕就怕在很多投资者明明知道自己犯错了,还要顾及脸面,破罐子破摔,用不断亏损的真金白银去掩饰自己的无知和无奈。

面对不断下跌的股价,尤其是市场中一些白马股股价纷纷下跌时,有不少投资者都有抄底的冲动。但是抄底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从严格意义上来看,抄底并不是投资行为,而是投机行为。众人认为的底部往往并不是底部,底部往往是后视镜才能看出的。

股价下跌并不是买入股票进行投资的理由;同样地,股价上涨并不是卖出股票进行套现的理由。一家企业是否值得投资,一定要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去审慎评估。对于战略式投资布局来说,定性的侧重性大于定量;对于战术式的投资策略来讲,定量的重要性高于定性。

一个投资者只有真真切切地明白了市场定价的逻辑,深度理解了企业的基本面判断,才不会在投资者犯错的时候坚持己见,更不会在投资成功的时候沾沾自喜。

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础来自对有效市场理论的否定「习惯性否定市场定价逻辑是价值投资者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

买涨不买跌,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态?

炒过股你就知道,买涨杀跌,看见涨价就追涨,不就是典型的买涨,而由于股票能抛出,所以杀跌止损,而房产呢?持有者一般不愿意亏损抛出,所以卖方市场没到非不得已不会抛出,而买方则存在观望情绪,也就是买房不买跌,怕入手早了,心理盼着还有一跌。

回到你的案例中,房主让价五个点,事出突然必有妖,既然比同地段同小区便宜五个点,说明这家人急用钱,再压一压,拖一拖,说不定还有优惠,所以不买跌。

而后来,房东涨价了,说明这个让步有了购房意愿者出现,还很可能不止一个,房东才会调价,说明是好东西,都怕好东西被抢了,所以抢入,买涨。

这跟股市是一模一样的心理。

买涨不买跌,究竟是什么心态?

在房产里面来说,买涨不买跌大部分来说是为了避免风险,因为涨是一个势头不会一天俩天停止。

如果房价一跌很多人都会恐慌,也会有部分人着急出售,这是一场心理博弈。

你说的案例有人感觉意外不可思议实际上在房产里面很正常,你房价的价格放便宜了在怎么说你的房子好怎么样,别人是不会相信的,因为你的价格在这里,价格一高你说的就有人相信。

买涨不买跌实际上也是我们国人的一个天性,在很多人心里就是便宜没有好货,房产也是一样

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的从众心里,涨了会怕买不起,跌了怕一直跌,所以就一直死循环!跟股市里的散户一样的,看到涨了不抛,看到跌了赶快抛,这样是赚不了钱的!

买房子个人建议:

1.不要跟随别人的意愿买房,因为买房子是自己住的,不是别人,不管跌了赚了都是自己的,别人不会给你分担一点压力,自己感觉可以,就可以买,因为房子长线绝对是涨的嘛!还有好多人跌的时候去看房,因为可以淘到低于市场价很多的房子,市场不好,开发商急于出货,新房的折扣也会很多。

2.买房不要想买了之后是涨是跌,特别是首套房,能付得起首付,能供得起月供,小区周边配套规划各方面差不多就可以买了,有能力的就买位置好点配套好的,手上资金不够的就可以买了规划比较好的,未来发展好,但是还没有发展起来的

3.不要跟风,看到别人买房就一窝蜂的买,要看下自己的承受能力,最近我看到很多朋友,17年跟着朋友大家一起买的房,现在想卖又卖不出去,自己压力很大,都快断供了,问我能不能赶快卖出去,这种事情就是跟风买房。房子是早买早好,但是还是量力而行。下面我给大家说下一个公式:

月供5000元的房子,你现在每个月的家庭收入最少在15000-20000才可以买,就是月供的三倍以上,一定要给自己留点空间,否则工作一旦出现问题,月供就成问题了

综上所述,买涨不买跌只是一种从众心理,或者说是不成熟的投资理论!以上观点只是自己的个人建议,不喜请喷,欢迎大家来讨论

“先别买房,晚点可能会降价!”

“现在买房,你就是接盘侠……”

关于买房,这是观望者说过最多话。

但楼市是变幻莫测的。在你不相信房价会涨的时候,房价爆涨了;在你努力赚着首付钱的时候,调控来了,利息变高了,房贷的还款压力又让你不敢贷款买房。

于是你决定租房过日子,奈何房东把租金上涨,你每个月的房租。实际上是帮房东还房贷。而你,还是没房!

住建部对2020年的楼市就一个要求,那就是——稳定。这也就是说,2020年的房价不会有太大的波动,绝对不会出现再出现大涨大跌的情况。

刚需是可以在今年买房的,因为你等不起也没有再等下去的必要了。

事实上,房价不会跌有N个理由,总有一个理由能逼你(再)买房:

1

房地产行业仍是我国经济中流砥柱

近十年来,房地产行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支柱,整个产业链不仅仅为保持GDP的高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更是解决了数以千万人的就业问题。

对于二、三、四线城市来说,尤其是三四线城市,产业薄弱,城市造血功能不足,只有依靠房地产来带动经济的发展。房地产的开发,是城市方向的引领者。只要出现降价或者暴跌,房地产倒下,中国的经济……

还有一点,2020年多地出现政策“一日游”也足以证明,房地产对地方政府的重要性。要不是国家调控摁住了,房价的趋势可能是刚需的你不想看到的。(截止到4月22日,全国已有荆州、青岛、海宁、广州、济南、宝鸡、驻马店7各城市出现了楼市政策“一日游”或“三日游”。)

2

城镇化的加速

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第二大经济强国,正处于经济调整增长中,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必然伴随大量非城市人口涌入城市。除非城市化进程停滞,农民才不会进城。

为了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为了享受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等,小城市的人总会想去到更大的城市,大城市的人无疑更想往省会城市走。无形中就产生了购房需求,所以不用怀疑房子在有发展潜力的城市依然是稀缺的。

3

银行也不允许跌

开发商建筑成本是从银行贷款而来,打个比方在银行贷款10亿,开发商买楼时,不仅要考虑覆盖贷款成本,还要考虑盈利成本,房价当然被抬高。建好未销售出去的房子全部抵押在银行,如果一降价,开发商和银行都要的资金都要缩水。所以,银行也不允许跌,即使房价做出了调控,银行仍可控制房贷利率,变相提高房贷成本。

4

人口增长,需求增长

国家从单独二胎到全面开放二胎,鼓励生育。人口变多了,自然居住用地也变多了。国家为了避免老龄化严重鼓励二胎,加速人口增长的同时,也把人们的需求扩大了。

5

土地有限,涨价必然

国土就这么大,土地有限,楼房越建越高,土地使用成本也越来越高,楼价当然还是呈上涨趋势,不会下跌。现在是和平自由的年代,不会再有对外侵略、扩张土地的战争行为。房价持续上涨,是必然的。

6

通货膨胀响应时代步伐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你小时候的物价与现状的物价相比,已经翻了多少倍。90年代一毛钱还能买到好几颗糖,要是某个同学有10块钱的话,那就是怀揣巨款了。在如今这个连白菜都在不断上涨的时代,房价下跌的概率有多大就不言而喻了。

7

房价暴跌会引发 社会 动荡

无论在什么地方,没有哪家开发商敢降价,只要一有风声说要降价了,前期购买的业主就会来闹事,又是要求退房,又是要求退钱的。这种所谓的维权案例在全国来说都不在少数。这种情况下,开发商就是资金出现问题,想大甩卖都不行。如果房价急剧下跌,房产投资者的资产将会大幅缩水,大部分人是以贷养房,房价下跌幅度深,房产又不能快速套现,因为高额负债的压力,很多人都有着负面的念头。更别提 社会 影响力巨大的人们,他们本身就有着千亿的负债,如今再加上经济重创,很难想象那时的画面。

8

买涨不买跌

不管是炒股还是买房,都奉行买涨不买跌的惯性。只要房价一跌,不少人就会想肯定还会再降,相反要是一涨,很多人就会跟风。

9

段子

目前房价是没买房的希望跌,买了房的害怕跌,开发商不想跌,银行不敢跌,政府不让跌,理论上需要跌,经济上不能跌,成本上没法跌。说实话,真要跌了你不敢买,涨了你又没钱买,不跌不涨你又不急买。

不管怎么样,是跌是涨,房子总得要买。没有自己的家,去到哪儿都是流浪,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众所周知,在我国,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非常大,现在住建部已经说了要保证楼市稳定,那楼市就一定会稳如泰山。所以,刚需一族没必要观望了,因为房价不会继续大涨,也不可能下跌,更不会出现腰斩的情况。

这几天,被行情涨幅给气到头疼的不仅是新韭菜,还有老韭菜。

阿韭也原本以为昨天的行情可以让大家冷静一下,可起来发现又涨回去了,还真是让人摸不清头脑。

不过,越是如此,大家想重新买入、加仓的欲望就越强烈。前端时间节,BTC跌破8000USDT,阿韭群里很多币友都在商量着怎么回本之后退圈?而这几天,BTC重新涨回8000USDT,而且一直突击9000USDT,大家又开始商量买什么币种了。

事情就是这么有趣,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在阿韭身边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买涨不买跌,应该是我们身边极为常见的一种心态了;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态呢?

阿韭想,这主要是由于我们的惯性思维,越是在场景好的时候,就越是乐观看好未来,忽视对风险的把控;越是场景不好的时候,就越是悲观看衰未来,错过对机会的把握。

尤其是今年,我们身边就出现了很多买涨不买跌的情况:比如说,年前EOS10元的时候,很多朋友驻足观望,等EOS涨到40多元的时候,又开始争相入场,等EOS再跌回来时,重新开始观望;当然,这种情形很大一方面与项目本身发展的阶段有关,但“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也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

那么,买涨不买跌的心态,究竟好不好呢?其实,这个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首先,趋势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涨往往长涨、跌也往往长跌,作为投资者慎重参与和规避都无可厚非;不过,趋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有峰值和波谷,到达了峰值还想更高峰、抵达了波谷还想更低谷就不可取了。

所以说,经过判断的买涨不买跌,可以做到在趋势上升前进场,在趋势下降后离场,我们应该支持;但现实投资的买涨不买跌,却很难做到客观判断,大部分都是在风险高启时进场、风险较小时观望,看人家赚钱、替人家站岗。

最后,正如阿韭前面所说,买涨不买跌的心态,如果能够克制住自己的贪欲,不要在明显高点、风险极具积累的时候入场,其实问题也不太大。

心理学可谓是贯穿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中国怪相买房买涨不买跌的心理。 第一点:别人都买了,我也要买一套,买不到找关系也要买

从众心理、“恐慌性”购房,常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特别是房价一涨,风声一起,大家都不淡定了。福妹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明明自己不缺房,本来是不打算再买房的,市场火爆的时候,看到别人都在买,生怕不买以后吃亏了,在周围人的带动之下,也跟风抢着入市。第二:明明不能买,还是非要买

限购令执行以来,购房资格的审查,已成为每一名购房者必经的程序了,有些人资格不通过,还是会想方设法、挖空心思来弄各种证明,假离婚就是典型的案例。在这里提示,就算买房决心再大,也要遵守规章制度喔。郑州北龙湖已经出现类似的案例,不符合资格,但是缴纳了500万金额,现在网签不了,但是又不退钱。第三:房价越跌,越是不敢买,再便宜也不买

有一些人,房价一涨,他们很气愤却急着买房,房价降了反而很害怕不买了。“买涨不买跌”又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高房价,让市场陷入恶性循环。非常经典的时间段就是2015年,房价一降再降,但是买房却少有人问津总结:买房买涨不买跌的出现就是“损失厌恶”——指人们在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2.5倍。

“损失厌恶”心理给商家带来了许多可能的商机,并且同样的营销方法屡试不爽。要想不让损失厌恶情绪影响你的理性判断,就是先弄懂沉没成本,既然一件事无法再逆转其发展趋势,那就不必追加必然沉没的新成本,而是应该依据当下和未来的收益做出最佳选择。

心理经济学与普通人的投资理财有什么关系呢?在生活中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价格上涨即便达到疯狂的程度,投资者照样趋之若鹜,奋不顾身地投入,根本不理会价格已远远超出商品本身的价值;反之,当价格一跌再跌,商品的价值早已凸现,但依然无人问津。目前中国的房产和股票就是上述现象的最好写照。

心理经济学认为这种现象说明,人的心理感情在大多数时间里代替理智主导人的经济行为。从众和恐惧是产生买涨不买跌现象的根本原因。既然人的投资行为是由心理因素主导的,那么“克服投资过程中的心理障碍,选择适合自身心理承受力的对象和投资方式”,就是心理经济学倡导的理念。

其实《中庸》里就有“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的至理名言。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意为:君子平心静气,守得住自己的本分,以待天命;而小人不知天高地厚,冒险行事,妄图得到非分的收益。

激进型与保守型投资

今天,理财师把心理经济学和我国先哲的思想引入理财规划之中,提升了理财设计的个性化。首先对客户进行心理测试,根据其心理承受能力确定其在激进、积极、理智、保守等四种投资类型中属于哪一种后,再制定出的理财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以往常经验,假设两个人分别是激进型和保守型的投资者,即使收入、支出和资产等情况完全相同,理财计划也应完全不同。激进型投资者资产中股票的投资比例可达45%,房产可以有30%。而保守型的投资者,股票比例低于10%,房产的比例不应超过20%,反而债券比例可达50%。如果让激进型的投资者把资产过多地投资于低风险品种,是浪费了其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激进型的人也会因此感到被束缚了手脚而浑身不舒服;反过来让保守型的投资者大比例投资高风险产品,长此以往一定会使其心力交瘁。曾有一位少年写信求助 财经 节目主持人,叙述其父炒股遭遇3年熊市后,原来开朗的性格变得沉默寡言,使整个家庭气氛异常紧张,影响了全家人的正常生活。实际上原因就是其父根本不适合炒股,保守型的人做了激进型的投资所致。

善于控制风险

根据心理承受能力制定理财计划的第二个作用,是帮助投资者控制了风险。知道自己属于保守型的人,把股票投资比例控制在资产的10%以下,即使遇上如今4年的熊市,10%部分亏去一半,毕竟所有资产还剩下95%,尚不至于影响家庭正常的生活,可以泰然处之。笔者认为许多投资者在最近4年的熊市中之所以损失惨重,除市场本身的原因外,不知道自己的心理承受力属于何种投资类型,盲目扩大在

买涨不买跌”这是一种市场行为,比如说买房子,当房价上涨的时候投资者买进,马上就能赚钱,如果房价继续上涨赚钱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很多人就喜欢“买涨不买跌”,在房价涨的时候追进去买;

与此相反,当房价处于下跌途中时,谁买进谁就赔钱(当然是账面上亏损),如果房价继续下跌,那么亏钱就会越来越大!

买涨不买跌,究竟是什么心态?

买涨不买跌大部分来说是跟风气和趋势,因为涨是一个势头不会一天俩天停止。

如果房价一跌很多人都会恐慌,也会有部分人着急出售,那很多人就持观望的态度,一场心理博弈,

你房价的价格放便宜了在怎么说你的房子好怎么样,别人是不会相信的,因为你的价格在这里,价格一高你说的就有人相信。

买涨不买跌实际上也是我们国人的一个天性,在很多人心里就是便宜没有好货,房产也是一样

涨的时候,预期高都觉得还能涨,买入能赚,跌的时候,预期低都觉得还要跌,不敢买,这个在股市中非常常见,楼市也一样!

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础来自对有效市场理论的否定「习惯性否定市场定价逻辑是价值投资者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

超一流投资者的10个特质

1、 对数字敏感

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必须要对数字敏感。 虽然投资决策中很少涉及复杂的计算,但成功的投资者具有对数字和概率的“感觉”。

对数字敏感的重要体现之一,是理解财务报表。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伟大的投资者对报表驾轻就熟,因为报表向他们展示了一家公司在过去和未来的表现。

熟稔财报的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将财报的枯燥数字转换成体现公司价值精要的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计算自由现金流需要用公司的现金收益减去公司投资对现金的消耗,公司投资包括了流动资金投入、现金收购和资本开支等。自由现金流是扣除对未来发展投入的现金后,“剩余”的可向股东分配的现金量。

虽然收益是衡量公司经营表现最常用的指标,但伟大的投资者非常清楚收益增长跟价值增长是两回事。如果公司对未来的投资不足,或投资未能产生“合适”的收益,公司可以在增加收益的同时毁灭价值。所以 精明的投资者一般更关注未来自由现金流的现值所代表的公司价值,而非公司当期收益情况。

熟稔财报的第二个目标是理解公司战略与价值创造间的联系。最简单的方法是对比同行业两家公司财报的每一条数据,从公司分配资源的方式推出其在行业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和所采取的竞争策略。

更简便直接的方式是看公司的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 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ROIC由两部份组成,盈利率(税后净营业利润/销售收入)和资本流速(销售收入/投资资本)。

拥有较高盈利率和较低资本流速的公司采用的是差异化竞争策略;而拥有较低盈利率和较高资本流速的公司采取的是价格策略。因此,对公司赚钱能力的评估,本质上是对公司能维持现有竞争优势多长时间的评估。

2、 理解价值(自由现金流的现值)

过去三十年金融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头看看投资领域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最终会发现多数东西都变了。上市公司的半衰期大约是10年,从足够长的时间跨度来看,可投资的公司如走马灯般在切换。

然而有一点是亘古不变的:未来现金流折现后的现值决定了资产的价值,不管是股票、债券还是房产莫不如是。当然评估现值对于股票投资者而言更为困难,因为价值中的三大要素:现金流、时间和风险在股票投资中都是由预期决定,而相较之下,债券投资中的现金流和时间因素都是由合约事先规定好的。

伟大的投资者关注并理解自由现金流的重要性,即其可持续性。具体而言, 需要综合考虑公司所处的行业生命周期,公司在整个行业竞争中所处的位置,行业的进入门槛和公司管理层配置公司资源的能力等。

所以伟大投资者都非常清楚表面指标,如市盈率和企业价值倍数等的局限性。这些指标并不直接代表公司价值,而只是评估价值过程中需要用到的中继工具而已。

3、 正确评估公司战略(即公司如何赚钱)

这一能力有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微观方面,伟大的投资者对公司如何赚钱有深层的理解,他们会细看整个公司的经营。 举例来说,对于零售企业的分析需要细化到:建店的成本、购置商品库存的成本、开店后的营收、利润率等等。

对于这些行业细节有所了解,才能真正理解整个公司的经营。伟大的投资者对于自己投资的公司如何赚钱可以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们从来不投资自己不了解的公司。

宏观方面,是对公司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的理解。只有有竞争优势的公司才可能赚钱,其竞争优势在财务上的体现就是,投资回报率高于其投入资金的机会成本。

伟大的投资者理解所投资的公司在产业中的独特地位 ,被投资的公司最好具有能够防止竞争者持续进入的“防御性优势”,这种优势的可持续性是公司估值的重要考量。

4、 知道真正该比较的是什么

比较在投资世界中俯拾皆是:股票与债券比、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比、价值股与增长股比、一只股票与另一只股票比,投资者们每天都在做各种比较。

但真正区分一般投资者和伟大投资者的,是会不会比较基本面和预期。 公司的未来表现,销售增长、营收利润率和投资回报等方面反映了公司的基本面;而预期是市场目前对于公司未来表现的集体估计,直接体现在股价中。

要在市场中赚钱,就必须能够识别出市场预期定价中的“错误”。 多数投资者都不具备这个能力,因为多数人的投资行为是基本面向好追买,基本面变差杀跌。所以伟大投资者独特的能力在于,不仅理解基本面和预期是两回事,而且还能通过比较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差距。

但对于人类天生的认知能力而言,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因为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并不擅长发现事物的绝对价值,但善于发现相对价值。但这在投资方面会造成很大“麻烦”,因为基于相对价值对比做出的投资决策并不是最有效的。例如,看到股价比之前高点下降了50%,就认为出手的时机已经到了,理由是之前这只股票上次也是在下跌50%后大幅反弹的。

另一个巨大的人性障碍是我们原先“固化”的观点会影响客观判断,我们的内心被“熟悉的偏见”所俘虏。 心理学家在上世纪70年代初做过一项很有意思的实验:问实验群体东德和西德间的相似度大还是尼泊尔与斯里兰卡间的相似度大,三分之二的人选东德和西德;然后针对同样的两对国家,换了一种问法:东德和西德间的差异度大还是尼泊尔与斯里兰卡间的差异度大。

理性客观的结果应该是有三分之二选尼泊尔和斯里兰卡,另外三分之一选东西德。但结果是有三分之二的人选了东西德。

最后一个“心理陷阱”是,人在建立因果关系关联性的时候,常常混淆表象联系和内在联系。 拿鸟儿可以飞翔为例,拥有翅膀和羽毛可以飞翔是表象联系,但是鸟儿挥动翅膀通过空气原理生了拉升力,继而可以飞翔才是内在联系。

所以 伟大投资者在将现状与历史比较的时候,会去了解造成这段历史的内在机理,而不是仅仅是比较价格或其它表象。

5、 用概率来思考

投资是一门概率艺术。 伟大投资者整个的思维框架是建立在概率上的,并在市场上寻找价格与概率错配所产生的投资机会。

虽然投资结果很重要,但是伟大投资者的关注点更侧重于决策过程,因为好的结果不代表决策过程优异。因为概率的存在,好的决策有时也会带来坏的结果,而坏的决策也会带来好的结果。

但长期来看,如果拥有正确的决策过程,即便时而出现坏的结果,投资的“总成绩”也会令人满意。因此,学会将主要精力放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并接受偶尔不好的投资结果至关重要。此外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和投资决策数量来让概率发挥作用。

伟大投资者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清楚正确和错误的次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次正确时能带来多少收益(减去错误造成的损失)。 这又是反“人性”的,因为人性是厌恶错误和损失的,但伟大的投资者摒弃了“人性”,不关注对错,只关注手中投资组合终值。

6、 更新自己的观点(观点是有待验证的假设,而非一成不变的原则)

多数人喜欢一直保持自己的观点,即便事实已经开始证明这一观点可能已经“失效”。因为人与生俱来具备保护自己的观点的“偏见”。为了保护自己的观点,多数人倾向于寻找可以印证自己观点的事实(同时忽略不利的信息),或将中性事实向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方向理解。这种保护观点的行为阻止了对事件的不断思考,并避免根据新的变化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但 伟大的投资者与人性的偏见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主动寻找与自己观点向左的信息、观点和事实,并在有确凿证据证明自己观点错误时,果断更新自己的观点。 看似容易的行为,实际上常人难以做到。

有研究显示,这种主动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反“论据”的人,在在预测方面做得更加出色。这种主动违反人性的努力,可以对冲人内在的保护自己观点的“偏见”。

最优秀的投资者理解周围的世界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的观点因此具有流动性。他们不断寻找不同的观点,并根据新信息更新自己的观点。更新观点的结果是行动:更改头寸方向或增减其在组合中的比重。

7、 理解行为偏见的存在

心理学教授Keith Stanovich喜欢将IQ和RQ区分开来看。IQ众所周知代表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而RQ(Rationality Quotient)是指一个人做决策的能力。教授认为,IQ和RQ间其实并没有太多重合。

巴菲特曾经对着两种能力做过精辟的解释,他将IQ比作发动机马力(horsepower),RQ比作输出功率(output):

“我认为IQ就像发动机的马力,实际输出功率取决于运用IQ的理性能力。许多人拥有400马力的发动机但是仅有100马力的实际输出,这还比不上200马力但有200马力输出的发动机。”

心理学研究发现,多数人倾向于遵循经验法则来进行决策,因为经验性法则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所以可以省下许多决策时间。但是经验法则决策法自身会造成偏离逻辑和概率的偏见。 伟大投资者对于这些偏见的存在具有强烈的意识和深刻的理解,并有意采取各种措施来管理或减少这些偏见对于投资决策的影响。

避开行为偏见的能力由三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天生的,一部分是后天的有意训练,最后一部分是从环境中习得的经验。伟大投资者对偏见的控制能力高于普罗大众,他们积极学习这些偏见并想方设法来管理它们,并在投资环境中不断磨练。

8 、区分信息与影响

价格本身在金融市场中就是非常有用的信息,代表了对于未来公司表现的预期。然而投资活动本身并不是一门严格的科学,它本质上是一项社会活动,因此价格承担了信息和影响的双重职责。

以历史上发生的互联网泡沫为例,随着科技股价格上升,相关投资者享受到了纸面财富。但这种现象会对还未购入科技股的投资人产生了影响,让其中的一些人“经不住诱惑”而跟买。

这对股价会产生“良性循环”。所以当时科技股的飞速上涨并不是因为投资者对于公司前景的疯狂信心,而更多的是受众人怕错过赚钱机会心理的驱使。

但伟大的投资者有抗拒这种影响的能力,这种能力在社交上体现为,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这又是“反人性”的特征。 很多优秀投资者确实展现出这种矛盾:投资决策非常优秀,但在生活社交层面却让人头疼。

成功的投资者在制定策略时会综合考虑不同观点,然后最终形成一套合理但与众人共识不同策略。众人在多数时间里是对的,但一旦发生错误,要做出与众人“对赌”决定,需要极其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9 、深谙头寸大小的重要意义

有一部电影讲述了一群MIT的数学高材生,找到了一套针对21点赌戏的算牌方法,然后在拉斯维加斯赌场所向披靡的故事。这个“成功的故事”背后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最醒目的,即他们的算牌和计算概率的能力,小组成员们分头行动,并互相沟通哪桌的概率更好。但第二重要的部分经常被忽视:小组成员们知道该如何根据概率来分配手中的筹码。

在投资领域其实也是一样:先找到投资机会,然后通过适当比例的建仓从中盈利。而几乎所有投资公司都会告诉客户自己的投资策略,但鲜有公司会透露策略的持仓情况。

一般投资组合的建立要经过以下过程:首先明确策略执行方式(在一个固定阶段内一直持有直到实现最大盈利还是连本带利滚动下注),然后寻找投资机会组合(是一组短期机会还是一组长线机会,或兼而有之),最后再考虑组合所需要面对的各种约束(流动性、投资期内可能出现的现金支取和杠杆等)。

只有完全回答完以上三个问题才能有效地分配头寸。 长期盈利的投资者与一般投资者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理解合理分配头寸与识别投资机会对长期盈利而言同等重要。

10 、阅读

每年哥伦比亚商学院都会送学生到伯克希尔所在地奥马哈与校友巴菲特“聊一聊”。他们回来后我都会问一下他们的收获。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些难以置信似地说,伯克希尔的大佬们建议他们每天至少读500页的书。

芒格说他最喜欢的是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成功来自于好奇心、专注力、执着心和自省,而自省是指能够改变自己固有想法的能力。”阅读可以说凝聚了以上成功要素的精要。芒格接着说道:“在我认识的成功人士中,没有一个不是坚持阅读人。”

而伟大投资者一般有三个主要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将阅读放在重要位置。 巴菲特称自己每天80%的工作时间都在阅读。 其次,阅读的内容包罗万象 ,不仅仅局限在商业和金融领域,而是让自己的好奇心来决定阅读内容。

因为其他领域的想法或信息有时在不经意间就能变成很好的投资参考。 最后,阅读时持批判性思维,找出你与作者持有的不同观点。 经常思考和对比与自己想法不同的观点,可以保持自己头脑的开放性。

研究发现,成功人士的阅读目的更侧重自我教育,而非娱乐。 阅读对于投资者而言尤为重要,因为投资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和想法,才能不断找到盈利机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价值投资的理论基础来自对有效市场理论的否定「习惯性否定市场定价逻辑是价值投资者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