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月,当时市场传言国家股,法人股,职工内部股都要流通上市。
因为二级市场流通的股票只有上市公司股权的很小一部分,其它非流通股权有属于国家的,属于其它法人的,也有属于职工的,如果把大量的非流通股也按照流通股来定价流通就会把市场的资金数倍的抽干。
而且,这些非流通股的获得价格大多是从一级市场上以票面价格1元1股获得。不过,这种卖便宜货的机会只是一些内部人士才有的。这种接近明抢的政策,让投资者先跑为上。
这种全流通问题,直到11年后的2005年才彻底解决。这在当时是一个超级大的利空,也是直接引爆了从未来2001年~2005年的熊市。
1993年见顶1558点下跌以来,上证指数在777点构筑了一道坚实的防线,几次下跌至此点位附近都有30%以上的大反弹。不过当时经济紧缩,股市低迷,加上大扩容,趋势是向下的,最终反弹都无功而返。
1994年2月22日深交所宣布即日起暂停新股上市。市场略做反应后,很快跌破700点关口,到达694点。
据笔者观察,在下跌过程中没有所谓的精确的铁底,只有涨起来后,才知道那是一个历史上的底部。所以股谚语云,下跌不言底,上涨不言顶。
当时各种利好也无法刺激被吓到的投资者,到7月29日上证综指最低触及325点。这时股市从1993年的1558点跌去了80%。这个325点也成了。中国股市标准的铁底。
这里笔者总结中国的股市要在熊市中埋伏进去,等到牛市人人进场之时,才是就是离场的最好时机。笔者成文时间是2022年12月1日,现在可能就是一个好的建仓熊市时机。预计未来三五年回头再看现在的3000点,可能又是一个历史上的325铁底。
1994年7月管理层推出了三大救市政策,如停发新股、引进外国基金投入a股、选择资信较好的证券机构进行融资。政策是周末出台,随后的交易日1994年8月1日周一当日,上证指数一天上涨33%,见过之前一日翻倍的走势的股民应该觉得感觉良好。技术分析中,有一种叫缺口理论。如果某一日最高点和下一个交易日的最低点有一个空档,这就是缺口。8月1就当日最低377点和上一个交易的收盘点位333的缺口至今未补,这也成为一个永不可能回补的缺口。
后来利好继续出台,如降低交易手续费这种直接利好的大杀器,使得在一个月时间里上证综指涨幅200%。
我们可以总结出政府的这些政策基本就是“开源节流”,“开源”即引入新的资金进入股市,“节流”即停发新股之类的方法,停止从股市抽血。这种政策思路一直延续到现在。
最近2022年11月国家宣布养老基金要进入股市了。整体来看,这种”开源“就是明显的政策底部信号。所谓“党给我智慧,给我胆”,读懂这种政策信号是中国股市盈利的重要保障。
不过1994年9月暴涨之后,政策铁拳再次出台。当时还是T 0制度,1994年10月5日国务院证券委研究决定实行T 1制度,当天上证指数跌10.71%,宣告一轮超级井喷行情结束,以后指数就渐趋平静,而国债期货市场则风起云涌。关于这次中国金融史上一定有一篇的327国债事件,我们1995年再谈。
最终,惊心动魄的1994年交易结束,年收盘647.87,较93年跌22.30%,也是第一次的年下跌。回顾1990年起的5年股市,其实中国股市前四年都是阳线,也就是说只要不追涨杀跌胡乱操作,在前边四年都是盈利的。
1994年中国的CPI达到了24%。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通胀最严重的一年,我们前边说过,欧洲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的2022年,他们的CIP指数只有10%。
1994年房地产公司整体涨幅靠前,与之相呼应的是2022年。房地产公司的整体暴跌。这似乎说明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好了,1994年的中国股市历史,就讲到这里,我是万物皆有期,点个赞,关个注,下次更新不迷路。
中国股票发展史?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1990年-1991年是股市的初创阶段。
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挂牌营业,股票集中交易市场正式宣布成立,中国股市由此第一次具备了资源配置的功能。这一阶段是中国股份制改革起步初期,各项基本制度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资本市场大多处于自我演进发展状态,资本市场体系初步搭建,整个市场规模较小,并以分隔的区域性试点为主,股票市场的发行和交易缺乏全国统一的法律法规,缺乏统一规范和集中监管。同时,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1992年-1997年是股市的试验阶段。
此时股市能否长期存在仍然受到所有制问题的困扰,姓资还是姓社,成为影响股市存活最重要的话题。1992年1、2月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视察时指出:“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1]此后,中国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更多的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开始在资本市场发行上市。1993年,股票发行试点正式由上海、深圳推广至全国,打开了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由此中国股市也于1996年5月迎来了大牛市行情。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供求机制和市场监控机制,高速发展的股市立即出现了许多问题,股市价格暴涨暴跌,投资者尚未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投机之风盛行,黑市行为大量滋生等。打压整顿股市也因此成为接下来的宏观调控的内容之一。从证券监管的角度来看,1992-1997年是由中央与地方、中央各部门共同参与管理向集中统一管理的过渡阶段。股市的监管机制开始形成,监管体系初具雏形,并规定了涨跌幅及交易量限制。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第一次从宪法的层次上承认“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一个特殊形式”,至此,股票市场的地位正式确立。
3、1998年-2001年是股市的规范阶段。
从1998年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启用法律法规手段规范管理股票市场。1998年4月起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国务院确定中国证监会作为国务院直属单位,成为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主管部门,同时其职能得到了加强。1999年股市又一次出现牛市行情高潮,一直持续到2001年。然而,太过火爆的股市已经严重脱离了基本面的支持,市盈率奇高,大量违规行为也不断被暴露出来,银广夏、蓝田等上市公司事件的发生就是当时股市混乱的缩影。同时股市的作用被定义为“国企解困”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国企进入股市寻找资金,其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以1999年7月《证券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中国股票市场步入了以“规范与发展”为主题的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中国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经过几年的法制建设,中国证券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到2001年底,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初步形成了以《公司法》、《证券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补充,以部门规章为主体的系统的证券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
4、2002年-2004年是股市的转轨阶段。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矛盾的转移,对股票市场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化——它不仅是筹资的工具,而且股指的上涨还能带来财富效应,刺激消费增长,有助于改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等。股票市场的地位被提升到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高度来考虑。中国股票市场被赋予了新的功能,中央高层领导提出股票市场不仅要为国有经济改革服务,而且要为国家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但是,由于此阶段股票市场的制度安排、制度建设不尽合理,再加上盲目借用外国(主要是美国)的经验,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性认识不够,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高层次、综合性功能的发挥仍不理想,社会各界对中国股票市场功能发挥的现状有颇多不满。新一届的中国证监会开始着手完善监管体制。然而在股权分置问题没有彻底解决的前提下,国家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改革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结果。这一阶段股票价值被严重低估,价格甚至一度低于面值,股市不仅没有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功能要求,甚至连最基础的筹资功能也无法实现。2003年底至2004年上半年,南方、闽发、“德隆系”等证券公司长期积累的问题和风险集中爆发,是中国股票市场运行中不健康因素的集中反应。2004年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九条”),表明了政府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决心,以促使资本市场的运行更加符合市场化规律。
5、2005年至今是股市的重塑阶段。
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市重塑的一个过程。作为历史遗留的制度性缺陷,股权分置在诸多方面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截至2007年底,沪、深两市98%的应股改公司完成或者已进入股改程序,股权分置改革在两年的时间里基本完成。自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中国股市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正在承担分流银行资金和加快直接融资步伐的功能。尤为重要的是,股权分置改革以后,资本市场的融资和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实现,中国一大批公司成功上市。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国航等超级大盘股的顺利发行,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中国股票市场已经完全恢复了首发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蓝筹时代。此外,中国股票市场还进行了包括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改革发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经过这些改革,投资者信心得到恢复,资本市场出现转折性变化,沪、深股指纷纷创出历史新高。人民币不断升值这一重大货币、汇率政策,也是造就中国股市2005-2007年大牛市行情的基本背景之一。截至2007年底,中国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1550家,总市值达32.71万亿,相当于GDP 的132.6%,位列全球资本市场第三,新兴市场第一。2007年的IPO融资4595.79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日均交易量1903亿,成为全球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2]由于股票市场的改革和创新,资本市场由此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全社会开始重新认识和审视资本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请问中国解放后的股票发展历史慨况?
中国股票发行经历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间还隔有汪伪政府),新中国人民政府。使用购买股票的币种有银两、银元、法币、中储券、关金券、金元券、人民币。如今,收藏界把这百余年发行的股票进行分组:分为清代、民国、解放区、新中国、新时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认购证。 1984年- 提出建立资本市场构想 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发行1万股 1986年-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诞生 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试开业 1991年8月28日- 中国证券业协会在北京成立 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价格限制 1992年8月10日-“810”事件 1992年10月12日-证监会正式成立 1992年8月-1994年8月-股市变冷 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大涨 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涨势 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发 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涨 1999年7月1日-《证券法》实施打开潘多拉魔盒:从国有股减持到股权分置改革 2001年6月-国有股减持拉开序幕 2001年7月-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 2001年10月23日-证监会宣布暂停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出售国有股 2001年6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2002年6月-国务院决定停止减持国有股 2002年12月-QFII制度正式实施 2005年4月30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2005年6月-利好齐发,股改行情启动 2006年9月-股权分置改革已近收官 2006年下半年到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高达6124.04点,随后随着国际金融局势急转直下,美国次贷危机 ,世界第三大投行雷曼兄弟倒闭,中国股市特有的大小非现象使得上证指数一路下滑,至2008年10月28日上证指数跌至1664.93点,跌幅超70%。 2009年上证综指年内上涨62.19%,个股涨幅甚至接近2007年的水平,股价创新高的A股有330多只(不包括新股),占总数的20%,而股价回升到6000点水平的股票,占总数的50%。 2010年年初开盘指数既告不利,上证指数在最初上涨了一段之后,又于1月27日跌破3000点。现在仍旧在3000点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