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连续暴跌!经济学博士李晓鹏劝导,“年轻人,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股市上”。因为,“不管是生产性还是破坏性要素,你总得有一样。如果你一样都没有,就是去赌钱玩,最后一定是得到一个平局:一会儿输钱,一会儿赢钱,加起来不输不赢。”(7月2日《新京报》)
不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年轻人,也不说工业4.0离不开作为生产要素的生力军,即便在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年轻人扎堆入市的“盛景”,也不是可以理解的常态。7月2日的《理财周刊》消息称:目前美国成年人中,只有48%的人在股票市场上有投资,而30岁以下的年轻人,投资股市的人数比例仅为26%。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感觉自己对股票市场的知识不足,加之风险太大,没那么多闲钱去玩。
当然,不能说不玩股票的年轻人就比玩股票的更有出息。但有几点是肯定的:一,不管牛市还是熊市,全民跑步炒股、高杠杆炒股、倾家荡产炒股,总是不健康的。基本生活资金都砸进股市,这不是价值投资,而是赌性投机。不过,就像经济学者所言,“真正的赌场里边,输钱的总是赌徒,赚钱的总是庄家。这是因为庄家掌握了‘破坏性要素’,就是可以通过操纵规则和作弊来掠夺赌徒的钱。”一旦大潮退去,“裸泳”就不只是丢人那么简单。二,一个寻常百姓,幻想通过资本市场短期实现“财务自由”,并不现实。牛市,财富来得容易;熊市,财富去得更快。面对起伏剧烈的真金白银,年轻人有多大的理性抗拒得了股价上涨的蛊惑?牛走了,生活还得继续,那么,你拿什么继续生活与梦想呢?
从去年底的《年轻人,你活着不是为了观察K线做布朗运动》,到今年的《姑娘,我劝你还是远离股票市场》――这些真诚的声音,可能远不如牛市里的段子鼓舞人心。不过,生活还是需要从虚拟走向实体,梦想也需要从数字照向现实。一句话,股市不是青春的“托儿所”,年轻人更不能玩成股市的“接盘侠”。
股市很大,看看就好;青春短暂,万万珍惜。
邓海建(媒体人)
年轻人该不该辞职炒股
个人认为不应该,个人07年牛市经历过你这个阶段,股市作为投资工具,应该需要一个缓慢学习的过程,当成投机的工具甚至职业,短期可能会有很好的收益,长期来说对于个人成长是不利的。
你可以考虑去券商这类机构工作实习,这样可以两不误。
经济学博士转型做投资8个月亏近20%,为何连经济学家都会亏损?
因为投资注重实际操作,跟你有多少的知识是没有关系的。这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交锋,如果你无法适应这个战场,哪怕再多的理论也是白搭。其次,这是两个不同的行当,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卖方,一个是买方。在打法上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转型之初在面对这些区别时,如果不能及时地调整策略,一样会亏损。
一、心态
虽然是专家,但是在投资这一行还是属于新手。所以在心态上还是比较稚嫩的。很多新手在刚入行时,也会凭借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急匆匆地往前冲。在遇到一些打击之后,在心态上就会立刻急转直下,最后带着不甘心退出了股市。因为在股市中竞争和搏杀是非常的激烈的。哪怕是专家在入了局以后大概率也会被迷了眼,无法做到“旁观者清”。心态上的转变也会影响后续的操作,所以能否将理论联系实际还是要看个人的心态。
二、纸上谈兵
经济学的研究通常是通过模型和公示进行演算,实操是非常少的。所以他们经常面对的是一连串的跟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的冷冰冰的数据。而且又是在场外观战,可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提出各种观点和意见。就像是球迷在观看比赛一样,也可以谈论得头头是道,给出一两个有建设性的建议。但是真的让他上场比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很多时候投资更加注重实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博弈。哪怕你有很丰富的理论知识,在面对庄家们不按常理出牌的操作时也得歇菜。能在这行当里获利的不乏一些学历低的人。投资毕竟不是考试,只有能赚到钱的人,才是最后的赢家,才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