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A股剧烈波动的一年,上证指数一度下探至998点,不少股票跌破原始发行价,放眼望去,遍地“白菜价”。在此情况下,投资者对于2006年的股票市场走势也充满了不安全感。
但实际上,2005年,非流通国有股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大部分上市公司确立和实施了股改方案,压在中国股市头上的一块大山被逐渐移除。
制度变革之下,也使得蓝筹股从折价走向溢价,开启了蓝筹时代的征程。中国股市进一步走向规模化、制度化的成熟市场,投资者也随着资本市场的壮大而逐渐成熟和理性。
2006年的中国股市改写了此前5年的下跌趋势,迎来牛市。上证综指从年初的1161.06点起步,到年底上涨至2675.47点,累计上涨1514.41点。涨幅翻倍有余,成为1992年之后涨幅最大的一年。截至2006年12月底,沪深市场总市值达8.94万亿元,较2005年年末增长了176%。
前十大权重股中,金融行业总市值约占沪深两市总市值的30.45%。招商银行、工商银行2006年的涨幅分别达149%(不含股改因素)、82%,纷纷成为基金、QFII、保险资金等竞相建仓的重要战略性品种。
招商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股之外,2006年的十大牛股中还涌现出了一大批蓝筹股新贵。
贵州茅台在2006年的蓝筹股行情中表现优异。在股改方案出炉的刺激下,公司股价从45.62元/股一路飙升至93.20元/股。在2006年5月转股派现后,公司股票迅速进入填权行情;2006年11月底上涨势头进一步加快,在短短半个月时间内从60元/股飙升至86元/股。在贵州茅台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保险机构占了较大比例,公司股票开始成为长线投资资金的不二之选。
万科A(SZ000002)在2006年年涨幅为258%,一举变成了众多机构眼中的“白天鹅”,成为股票池中必备的品种。其股东刘元生“400万元变6亿元”一时成为股市佳话。
金发科技(SH600143)2006年年涨幅为412%,在二线蓝筹股中表现极为突出。金发科技于2004年6月上市,股价一直不温不火。但随着公司业绩上涨,公司逐渐被资本纳入绩优蓝筹股序列,股票也随之备受追捧、水涨船高;公司股价从2006年年初的10元/股左右一路上涨,到年中之时便已经翻倍;2006年9月,在股权激励方案带动下,公司股价加速上扬,至同年10月20日创下了27.52元/股的新高,年底时一度涨至42元/股。
“2006年是制度性牛市!”这是资本市场各方的共识。一方面,当时宏观经济的高速增长为股市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随着股权分置改革进程、汇改的推进,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机构扩容等成为2006年蓝筹股大爆发的重要因素。
所谓蓝筹股,其实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大意指那些质地优良、业绩良好,能代表国民经济发展方向,在所属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上市公司。蓝筹股的表现,往往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度。
2006年以前,由于市场承接力较小,一有大盘蓝筹股在沪深交易所上市,就会引起大盘指数下跌,由此,管理层也不敢把更多的大盘蓝筹股推到A股市场。但2006年6月以后,随着新股发行的重新开闸,中国银行、大秦铁路、中国国航(SH601111)与工商银行等大蓝筹先后登陆A股市场。但是在A股市场顺利发行后,并未出现此前市场担心的大盘“失血症”,A股反而频频创出阶段性新高。这充分表明,经历制度改革后的A股市场,其承接力已经大幅增强。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更重要的是,2006年的股市彻底改变了中国股市,成为了中国股市的新起点。
在此之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但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股市的表现不佳,两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背离。随着2006年股市的走势与中国经济增长同步向上,A股作为中国经济晴雨表作用也开始初步显现;从规模和体量来看,股市的规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始不断上涨。
同时,经历市场化运作、自上而下管理部门有效的行政协调模式的股改,A股的股权结构问题得到了极大解决。大股东的股权能够流通,关心股价成为全体股东的共同利益,上市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为社会优质资产的吸纳器。
此外,随着A股市场的市值结构日趋完善,投资者结构同步发生了变化,机构投资者持续扩容,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逐渐崛起,成为A股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机构投资者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对A股市场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以上种种,为中国证券市场2007年超级大牛市的出现夯实了基础。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