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尾盘总会莫名其妙地涨
统计数据表明,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期间,对比指数每五分钟的涨跌幅发现,午盘收盘前和全天收盘前,市场呈现较高概率的上涨,上涨概率高达60.3%和79.1%。
2009年1月至2015年9月,每日指数相对于前收盘价涨跌幅统计▼
对该现象的产生,目前尚没有完美的解释。可能的原因是,尾盘上涨现象与市场交易机制有较大关系,例如尾盘市场资金情况、机构集中建仓、以及大宗交易的影响。
2、牛市,周一更多开门红
统计每周的交易时间发现,周一上涨的概率和幅度最大。分段统计后发现,牛市期间,股市在周一上涨的幅度较大,而熊市中这种现象不明显。
2000年1月至2015年9月,周一上涨明显▼
“周一更容易上涨现象”在美国等成熟市场则并不明显,这很可能是由于成熟市场投资者情绪化不明显造成的。但是,在当前情绪化仍然爆棚的A股,牛市的情绪显然更容易在假期被点燃。
同时数据显示,周一出现极端涨跌幅的概率较高,这也与市场预期有关。例如投资者未预期到的周末市场数据和突发事件出现,或者预期落空带来的市场波动,在我国以散户为主的市场中,这种市场情绪波动更大。
3、一月买四月卖,更赚钱
通过随机测算上证综指的投资收益率:在每年任意时间买入指数,在之后任意时间卖出获利。发现年初买入、四月卖出获得正收益概率最大。
1991-2014,每月上证综指收益率的均值、中值,以及上涨概率▼
如果从月度涨跌幅的角度去看市场,上证综指在上半年取得比较好的正收益,上涨的概率较高, 而进入6月份后,市场的回报率和上涨概率均下行。
4、A股喜欢春节发红包
研究结果表明,在节前五个交易日,节后七个交易日里,上证综指表现较好。在迄今为止的22个春节前后,上证综指上涨次数为18次,上涨概率高达81.81%,涨跌幅的中值为3.19%,均值为3.72%。春节效应比十一效应更加明显 ,持续时间更长、平均上涨幅度更大。
在十一长假之前的三个交易日和假日之后的两个交易日,上证综指表现较好。在16次十一长假前后,上证综指有11 次上涨,上涨概率为68.75%,指数涨跌幅的中值为1.87%,均值为1.05%。由此可见,在十一假日前后,指数上涨 的概率较大,十一效应在A股市场中较为明显。
总结一下,A股的假期效应非常明显,尤其是春节效应,其持续时间和涨幅都比较高。
5、低股价收益率最高
对比A股的不同市场风格指数发现,在A股中,低估值个股,包括低市盈率和低市净率指数,长期走势均好于中、高估值品种,且其长期收益率要高于上证综指。在资本市场的长线低估值走势较好。
低价股,是所有风格指数中收益率最高的,这与我国投资者机构中,散户占比较多、且金融素养相对较差有关。
高市盈率、中市盈率指数、低市盈率指数与上证综指走势▼
活跃股指数是所有风格指数中收益率最差的风格,热门个股或许不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
高市净率、中市净率指数、低市净率指数与上证综指走势▼
6、新股上市第一年收益欠佳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结构和上市制度,导致上市公司在上市前报表的盈利能力较高,而一旦上市,其整体盈利能力开始下滑。
统计前五年上市公司的ROE分布表明,随着上市时间的延长,低盈利能力的公司开始增加,收益率的中位数开始向较低的ROE水平倾斜。
对比上市公司不同年限的投资价值,上市第一年的投资收益并不好,其后明显好转。
7、金融板块行情独立
数据显示,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相关性最小,而在每个月上涨前五名的行业中,银行业出现的次数最多。
如果对比市场整体收益率,申万行业分类中“综合”出现较高超越市场整体涨幅的概率较高。
8、牛市波动增强
从日内分钟数据的标准差来看,在上证综指的阶段性顶点时,市场的波动显著增强,而这种现象在市场趋势性上涨的尾端更为明显。
9、均线系统仍有效
技术分析在我国股票市场应用依然较为广泛,而技术分析的有效性,也是广大投资者争论不休的事情。
回测结果显示,在多数发展比较完善的资本市场,例如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均线系统下的技术分析已经失效 ,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依然有效。
结论:技术分析存在有效期,随着市场的发展,其有效性逐步减弱。因为,技术分析这种“想让所有人通过简单技术指标来挣钱”的策略,肯定不会让所有人都挣钱。如果某种指标一旦给市场全面接受,那么它带来的超额收益将会被削弱。
值得一提的是,双均线系统的有效期,比单均线有效期要长久一些,或许这暗示着技术分析也要进行不断的演化, 以适应市场的发展。
10、7倍PE肯定见底
资本市场有其自身规律,也有着估值的上下限。“树不会长到天上去”,股市也不会是无底洞。
从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综合指数来看,市盈率在7倍时,股市肯定见底。
主要国家和地区综合指数的市净率走势图▼
(本资料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时应审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