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操盘手日记第一版,华尔街操盘手日记完整版

序言

这些年来,有4个问题,一直让我反复思考,也经常被人问起:

一、为什么从长期来看,在股市上大多数人赔钱,只有少数人赚钱?

二、那些赚钱的少数人有什么特质,他们做了什么与众不同的事情?

三、那些赔钱的大多数人又有什么特质,他们又做了什么样的事情?

四、怎样从赔钱的大多数人变成赚钱的少数人?

我试着用这本书来回答这4个问题。在此,先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股市的欺骗性、人性的弱点和思维误区,造成了这样一种既荒诞却又合乎逻辑的局面:一方面,有着各种弱点和误区的大多数人根本不适合炒股;另一方面,股市的欺骗性和人性的弱点又使得他们不知道自己不适合炒股,而当他们在股市上赔钱、被套、经历痛苦的时候,人性的弱点又使得他们把责任推给外部因素,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他们就不会离开股市,也无法改善和提高自己,只能继续在这个怪圈里转下去,继续痛苦下去。

那些赚钱的少数人也有弱点和思维误区,也在股市上经历痛苦,不过,当大多数人把痛苦转换为抱怨,或酗酒、暴食等自我挫败行为时,他们把痛苦转换为自我提升的能量。与大多数人一样,他们也会犯错,也有软弱,也会赔钱,但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他们能够看得更长远一点,不自欺,意志坚韧,不断地和自己的软弱作斗争,能够识别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这个艰苦的过程中,他们提升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专注、更勤奋、更理性、更坚韧。这些特质使得他们能够去孜孜不倦地研究市场,设计和完善适合自己的操盘策略,坚守自己的交易原则,保持好的心态,坚决地贯彻自己的策略,这就是赚钱的少数人所具有的特质。即使他们的操盘策略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特质和行为在本质上是相似的。赔钱的大多数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注意力涣散、懒惰、情绪化、意志薄弱、缺乏耐心、心存侥幸,他们创造出至少一千种让自己在股市上赔钱的方法。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股市上也是同样的道理,赚钱的交易者在本质上都是相似的,赔钱的交易者各有各的赔法。

炒股看似简单,其实复杂;赚钱看似容易,其实困难。从长期来看,赚钱的是少数人,赔钱的是大多数人。不过,低成功率并不能阻挡大多数人进入股市——每个进入股市的人都认为自己会是赚钱的少数人,否则,他就不会进入股市了。等到在股市上赔了钱,吃了苦头之后,有一些人仍然一相情愿地认为自己不需要自我改善和提升就会是赚钱的少数人,认为赔钱的责任不在自己身上,认为自己不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就能成功。有一些人能够承认事实,承认自己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特别,承认自己不过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承认赔钱的责任主要在自己身上,承认自己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成功。如果你是后一种人,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了成为赚钱的少数人的潜质。虽然你可能还没有找到长期赚钱的方法,但是,你不必灰心,只要你愿意,你完全可以成为赚钱的少数人之一,没有人规定你必须是大多数人中的一员。犯错没关系,每个人都会犯错,成功的交易者是那些能够迅速识别和改正自己错误的人;软弱也没关系,每个人都有软弱,成功的交易者是那些能够不断地和自己的软弱作斗争的人。只要你愿意做正确的事,且愿意付出代价,你就能够成功。从短期来看,做正确的事会让你付出代价,从长期来看,做正确的事会给你丰厚的回报。你若能付出短期的代价,就能获得长期的回报。

怎样从赔钱的大多数人变成赚钱的少数人呢?首先,你要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这个转变。记住亨利·福特的名言,“无论你相信自己能行,或相信自己不行,你都是对的”。其次,调整和控制注意的焦点。更多地去关注长期的快乐和痛苦,而不只是关注短期的快乐和痛苦。问自己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并用这些问题去引导自己注意的焦点,让自己看得更长远更深刻更全面。再次,运用你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或许你曾经选择了不理性的态度,并深受其害。但是,你在任何情况下都有重新选择态度的自由,你随时都可以选择看得更长远一点,选择不自欺,选择坚韧,选择做正确的事,并且,选择承担必要的代价。最后,把交易当作一种修炼。静下心来,真正地扎进去,不要过分在意每笔交易的盈亏,利用每一个机会去提升你的专注力、勤奋、理性和坚韧,修炼你的心理素质和盈利能力,你会感受到宁静和快乐,你会体验到内在的力量,也会看到自己的进步,而成功很可能就在不远的地方静候着你的到来!

高山

2011年1月

2007年3月12日

找工作啦

可能是因为已经有预感了吧,收到考研结果,知道自己没考上,倒没有觉得特别郁闷。有人说,一扇门关了,另一扇门就会为你而开。看来我也要加入求职大军的行列,去敲开某公司那扇为我而开的大门了。

决定:找工作啦!马上行动,现在就上网搜索!

2007年3月14日

美国股市操盘手

找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职位——美国股市操盘手。

我觉得自己还挺符合招聘要求的:

要求一:有自律精神——我坚持每天跑3000米。

要求二:有竞争精神——在排球场上,我的外号是“拼命三郎”。

要求三:硬朗泼辣——身高才1米75,我却是五大主攻手之一,靠的就是凶悍犀利。

要求四:意志坚韧——没经历过什么大的挫折,但从小打针不怕痛,吃药不怕苦。

要求五:能快速并持久地集中注意力——期末考试前,我能一天看完一本教科书。

要求六:果断——我的信条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要求七:对数字敏感——我就读于清华大学机械系,经常和数字打交道。

要求八:乐观积极 开朗自信——我天生如此。

要求九:较强的英语水平——六级合格,坚持每天背20句疯狂英语。

这份工作没有专业限制,也不要求工作经验,而且优先考虑应届毕业生,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嘛!

2007年3月19日

用美国人的钱炒美国股票

面试后回来的路上,我兴奋得有点手舞足蹈。

原来这份工作是替一家美国证券公司炒美国股票。用来炒股的本钱是由这家美国公司——“思必得”交易公司(Speed Trade Inc.)提供的。公司会提供培训,培训之后,我就可以上岗实盘操作。没有底薪,只有提成。业绩每个月结算一次。如果一个月下来我替公司炒股票赚钱了,那么,我可以提30%。比如说,我一个月给公司赚了一万美元,那样我就可以提三千美元,换成人民币那就是两万多块。这可是月收入啊!一年十二个月,那年收入就是二十多万啦!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这可是一大笔钱啊!

如果一个月下来我替公司炒股票赔钱了,那么,我这个月就没有任何收入,不过,我也不需要自己掏腰包补偿公司的损失。但是,我的亏损会被记录下来。如果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月给公司赚钱了,那么我的利润要先用来冲减我在上一个月造成的亏损,在之后的余额上我才可以领30%的提成。比如我上一个月亏了3000美元,这个月赚了7000美元,那么,我这个月的提成就是4000美元的30%。但是,如果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又给公司赔钱了,那么,我又没有任何收入,而且,我累积的亏损也变得更大了。如果我连续几个月都亏损,那么,公司可能会对我失去信心,把我给开除了。当然,也可能是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或者因为我几个月都没有任何收入,经济上无法承担而选择离开。在这种情况下,我不需要补偿公司的损失。“思必得”公司会自认倒霉,接受损失。

据我所知,大多数人炒股票都会赔钱。为什么“思必得”交易公司敢于招一批像我这样没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来替它炒股票呢?这次面试是一次集体面试,和我一起来面试这个职位的有北京各大高校的二十几个同学。其他同学也有和我相同的疑问,有一位同学勇敢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的面试官高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清晰的答复:关键就在于这个“替”字——我们是替美国证券公司炒美国股票,不是作为散户用自己的钱炒股票。

顺便说一下,高老师和我还挺有缘的:我们是本家,都姓高,而且高老师还是我的校友,他本科念的是清华汽车系,以前也是我们清华机械系的一部分,叫汽车拖拉机专业,后来被分出去单独成立汽车系。高老师在国外拿了硕士之后,就进了“思必得”交易公司,很快成为优秀操盘手,现在回国主管北京分公司。开始我们都叫他“高总”,他坚持让我们叫他“高老师”。

高老师解释说,由于我们是替美国证券公司炒美国股票,也就是说,用美国人的钱炒美国股票,所以,我们会拥有很多优势。

第一,因为是替证券公司炒股票,所以没有手续费。一个客户在证券公司开户炒股,客户赚的钱归客户自己,证券公司则靠收手续费来获得收入。但是,如果证券公司拿自己的钱,培养自己的操盘手来炒股票,那么,操盘手赚的钱就归证券公司(当然,证券公司需要拿出一部分利润给操盘手作为他们的提成)。为了给自己的操盘手创造出最优化的交易条件,证券公司就不再向自己的操盘手收手续费。所以,替证券公司炒股票的操盘手只需要支付最原始的交易成本,而不需要交手续费。在美国股市上,如果不加手续费,只计算最原始的交易成本,你会发现最原始的交易成本很低。比如说,买进1000股,再把那1000股卖了,一进一出交易成本平均大约只有2美元。所以,如果操盘手买进1000股,那么,只要涨1分钱,操盘手就可以把那1000股卖掉赚10美元的毛利,减去2美元的交易成本,净赚8美元。在美国,比较便宜的券商每一笔交易要收7美元的手续费,也就是说,散户一进一出至少要交14美元。所以,散户不可能只赚一两分钱就走人。大的金融机构也可以让它们的操盘手只支付最原始的交易成本。也就是说,大的金融机构也可以做与“思必得”公司同样的业务,但是,那些大机构不屑于每次只赚一两分钱的这种小钱、辛苦钱。所以,“思必得”公司的操盘手找到了一个“利基”(niche)市场——他们专门去赚那些散户不能赚,而大公司又不屑赚的小钱、辛苦钱。在“思必得”公司,经过培训之后的操盘手稳定赚钱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尔街大机构开始进入日内短线交易领域,它们一般使用超级计算机按某种算法进行交易,这使得股价运行的轨迹变得越来越诡异,也使得操盘手越来越不容易赚到钱。

第二,因为是替证券公司炒股票,所以风险有控制。“思必得”交易公司有两个风险控制机制:一是不持有仓位过夜,每天收盘前平掉所有仓位,第二天从零开始(美国股市是“T+0”);二是根据操盘手的赢利能力设定每个操盘手一天最多可以赔多少钱。比如说,某个操盘手平均每天可以赚1000美元,那么他一天最多可以赔1000美元。如果某天他的账面亏损达到了1000美元的限制,公司的风险控制系统就会强行平仓,并且锁死他的账户,他今天就不能再交易了。大多数散户炒股赔钱就是因为没有人管,自己又管不住自己,因而风险无法控制,一旦被套就越陷越深。而且,如果资金全部被套住,那么,散户就失去了战斗力,即便在其他股票上出现很好的机会,散户也只能望洋兴叹。“思必得”公司的操盘手则不同,他某一天可能赔了钱,但是绝对不会赔太多,因为公司有“单日最高亏损额”的限制。操盘手赔钱之后,回家睡一觉,第二天从零开始,轻装上阵,“又是一条好汉”。在这种“不持有隔夜仓位”的机制之下,每一天都是全新的一天,操盘手每一天都可以去把握当天的交易机会。

第三,因为是用美国人的钱炒美国股票,所以,操盘手既能做多,也能做空。在股价下跌时,“思必得”公司的操盘手能够通过做空来赚钱。有时候市场处于很明显的下跌通道中,这也正是“思必得”公司某些操盘手最喜欢的时刻,因为股价在上涨时常常跌跌撞撞,一步三回头,这时操盘手通过做多赚钱赚得很慢很辛苦;而股价在下跌时经常会直线下跌,又快又急,操盘手通过做空赚钱赚得更快更轻松。能够做空,除了给操盘手提供另一种赚钱方式之外,也使得操盘手更有可能用比较客观的眼光去看待市场。每个来炒股票的人都希望赚钱,这是一种本能的愿望。在一个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会本能地期望股价上涨,因为只有在股价上涨时他才能赚到钱。这种期望股价上涨的本能愿望,使得他不容易客观地看待市场——他总是在问“股价什么时候会上涨”,即使在明显的下跌趋势中也是如此。而在一个既能做多,也能做空的市场上,市场参与者不需要期待股价上涨,因为不管股价上涨或下跌,他都可以赚钱:上涨就通过做多赚钱,下跌就通过做空赚钱。不需要期待股价涨,这使得操盘手更有可能比较客观地看待市场,他的问题只是“股价到底是要上涨还是下跌”,这个问题比“股价什么时候会上涨”更聪明、更有质量。一位咨询大师曾经说过,他的工作就是要向客户提出一些聪明的有质量的问题,因为只有问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才能找到高质量的答案,如果问一些很糟糕的问题,那就只会找到很糟糕的答案。可以做空的操盘手,比只能做多的人更有可能提出聪明且有质量的问题。

第四,因为是替证券公司炒股票,不是用自己的钱炒股,所以,我们会受到严格的培训和管理。很多散户之所以会赔钱,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也没有人对他们进行管理。炒股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件相当复杂的工作;炒股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是一件相当困难的工作。如果炒股票既简单又容易赚钱,那么大家就不用工作,都坐在家里炒股票了。在“思必得”公司,新学员要接受严格的培训,经历一段陡峭的学习曲线,达到公司的培训标准才能成为正式操盘手。一个新学员最开始账户上只有1万美元,只能用100股操盘,一天最多只能赔30美元。如果他在盘中亏损达到30美元,那么,他就会被强行平仓,当天在剩下的时间里就只能做模拟盘了。只有当他能稳定赢利了,公司才会给他更多的资金(比如增加到2万美元),让他用200股操盘,并且允许他一天最多可以赔50美元。有的学员两三个月也不能从100股升到200股,这样的学员就被淘汰了。升到200股的学员如果表现不好,也会被打回到100股(一天最多赔30美元)重新训练。只有那些能够稳定赢利且业绩不断提升的学员,才可以获得不断增加的资金和交易权限。一般来说,一个进步比较快的学员可能在第四个月时已经掌控10万美元的资金,可以用500股到1000股操盘,单日允许最高亏损150美元。少数业绩突出的学员甚至可以掌控20万美元的资金,可以用2000股到3000股操盘。学员必须在某一个自然月内实现交易利润2000美元,才算培训合格,转为正式操盘手,并开始拿提成。在此之前,学员没有底薪,也没有提成。有一些学员在坚持了五六个月之后仍然不能达标,他们或者失去信心,或者出于经济原因,选择了放弃。只有20%左右的学员最终能成为正式操盘手,平均需要大约6个月的培训时间。所以,能够在这样一个培训机制中幸存下来的操盘手已经是经过筛选和淘汰的一群人,已经是具有一定赢利能力的一群人。只要他们坚持基本的交易原则,保持好的心态,他们基本上是会稳定赢利的。如果一个操盘手不能稳定赢利,那么,他也不能在“思必得”公司长时间待下去。所以,把所有操盘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思必得”公司的操盘手基本上是稳定赢利的。

听高老师这么一解释,我明白了,原来“思必得”公司是这样培训和管理操盘手,是这样控制风险的。这听起来也很合理,因为从原理上,新学员一天一个人最多可以赔30美元,20个新学员最多也就赔600美元。新学员每个人都用100股操盘,而一个成熟的操盘手可以用2000股操盘,他一个人的仓位就相当于20个新学员的仓位。一个成熟的操盘手平均一天可以赚600美元,这样,他一个人的赢利就能冲抵掉20个新学员所造成的亏损。如果一个分公司有两个成熟操盘手,每人每天赚600美元,那么,这个分公司就能每天赚600美元了。在六个月的培训结束之后,20个新学员中20%的人,也就是4个人成为正式操盘手,那时,这个分公司的赢利能力就更强了。嗯,相信我会是那20%的人中间的一个。

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思必得”公司要把这个业务放到中国来呢?我提出这个问题之后,高老师回答说,最主要的是因为操盘手这个职业很特别,“思必得”公司的商业模式也很特别,中国的人力资源特别丰富。高老师又解释道,职业操盘手这个岗位培训的成才率低,淘汰率高,流动性大。有的操盘手本来是能够赚钱的,后来变得不能够赚钱,就辞职了或者被辞退了;也有的操盘手越做越好,就自己成立私募基金,或者跳槽到华尔街大公司去了。所以,“思必得”公司必须不停地招募新学员并培训他们,公司才能生存并成长。

“思必得”公司的商业模式很特别,决定了它需要不停地招募和培训新学员。“思必得”公司就是靠炒股票赚钱,从这一点来看,它很像一个对冲基金。但是,“思必得”公司的商业模式与传统对冲基金的商业模式很不一样。一般来说,在一个10亿美元规模的对冲基金中真正做投资决策的也就几个人。这几个人的决策质量将决定整个对冲基金的业绩。而同样拥有10亿美元交易资金的“思必得”公司却在全球拥有2000多个操盘手,每个操盘手都可以独立自主地做交易决策。10亿美元分到2000多个操盘手的手上,平均每个操盘手只掌控50万美元。实际上,大多数操盘手的账上只有10万美元左右,优秀操盘手的账上有100万到200万美元不等,而最优秀的操盘手也只掌控500万美元。所以,“思必得”公司的业绩并不取决于少数几个人的表现,而取决于大多数操盘手的表现。“思必得”公司通过自己的培训、淘汰和风险管理机制,努力做到让大多数操盘手可以稳定赢利。事实上,它也确实做到了,在过去的三年中,“思必得”公司基本上每天都在赚钱。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每天稳定赢利的能力使得“思必得”公司赢得了很多重要资源,而其中一些重要资源在“思必得”的商业模式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思必得”的发展战略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更多的股票交易所接通,目前“思必得”公司已经接通了纽交所、纳斯达克、美国股票交易所(AMEX)、伦敦股票交易所(LSE)、泛欧股票交易所(EuroNext)和多伦多股票交易所(TSX),“思必得”公司还将接通东京股票交易所(TSE)和其他亚太股市,实现24小时交易;“思必得”发展战略的另一方面是培养更多的操盘手,它计划在未来五年把操盘手人数扩大十倍,从2000多人增加到20000多人。操盘手的培训成才率很低,只有20%左右,而流失率又很高,两年之后往往只有不到一半的操盘手仍然留在公司操盘。因此,要保持并扩大规模,“思必得”公司需要不停地招募和培训新学员。

但是,在北美,“思必得”公司并不太容易招募到新学员。因为“思必得”公司这种特殊的交易方式和风险管理方式决定了大多数操盘手不会赚很多钱。虽然经过培训和淘汰之后的操盘手一般都能很稳定地赚钱,但是,他们一般都不会赚很多钱。极个别的天才操盘手可以一个月给“思必得”公司赚50万美元,少数优秀操盘手可以相当稳定地每个月给“思必得”公司赚3万到5万美元。但是,大多数操盘手一个月只能给“思必得”公司赚4000到5000美元。如果一个操盘手一个月给“思必得”赚了4000美元,那么,他能拿到30%的提成,也就是1200美元。在美国,1200美元的月收入绝对属于低工资。但是,同样1200美元的月收入,拿到中国来,就是8000多元人民币的月收入,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也算是高工资了。所以,“思必得”公司看中了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把业务拓展到中国来。对于“思必得”公司来说,这相当于服务外包——用中国的劳动力,用美国人的钱,炒美国的股票;对于中国操盘手来说,他们相当于智力输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替美国资本在美国股市上赚钱,如果赚钱了他们就有收入,如果赔钱了他们也不用承担损失,损失由美国公司承担。

正是基于上面的原因,“思必得”公司把分公司开到北京,要招我们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并把我们培训成稳定赚钱的操盘手!培训师就是面试我们的高老师。听高老师给我们介绍这个工作机会,我觉得他的条理非常清楚,而且他自己又是成功的操盘手,一定会是个很棒的培训师。看来我得感谢上帝没让我读研,要不然,这么好的机会不就错过了吗?

2007年3月21日

第二轮面试

今天参加了“思必得”北京分公司的第二轮面试。

面试官有两位,其中一位是高老师。前面有一些题是考逻辑推理能力,另外一些题是考数字反应能力,还有一些题是考图形观察力。我觉得自己答得都挺好。后面有一些关于性格倾向方面的问题,我就按自己的真实想法如实作答,感觉也不错。

高老师问我,“平均来看,只有20%的学员能够达到培训标准,成为正式操盘手。你为什么觉得你会是那20%的人中的一个呢?”我陈述了公司的招聘要求——有自律精神、有竞争精神、硬朗泼辣、意志坚韧、能快速并持久地集中注意力、果断、对数字敏感、乐观积极、开朗自信、较强的英语水平,并一条一条地解释了为什么我觉得自己挺符合招聘的要求。

最后,高老师问了一个问题:“在你稳定赢利之后,公司希望你能安心地至少做满两年。但是,其他交易公司会用更高的提成来挖你。你觉得你可以抵住诱惑,安心地做满两年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肯定会安心地做满两年。因为我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公司在我还不能赚钱的时候培养了我,让我有了赚钱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让我终生受益。所以,做满两年,回报公司,我觉得是我应该做的,我一定会做到。”

2007年3月23日

被录用啦

终于接到录用通知了!狂喜!虽然我感觉我肯定能被选中,但还是狂喜。这几天我就像初恋的少年一样热切地等待,度日如年,心中有一种久违的激动和热情。

从今天开始白天睡觉,晚上通宵做毕业设计,在4月7号上班之前把毕业设计搞定,并把生物钟倒过来,这样,晚上上班就不会犯困了。

2007年3月24日

家庭会议

今天跟爸妈讲了我得到的这个做美股操盘手的工作机会:用美国人的钱,替美国券商,炒美国股票,没有底薪,赚了就拿提成,赔了也不用自己掏钱。我告诉他们,我对这份工作很感兴趣,也觉得自己很适合,相信自己能做好。

我们一家三口关于我的就业问题开了一个紧急家庭会议。在会议上,我爸表示不支持我去做操盘手。他觉得专业扔了挺可惜,而且收入也没保障,不如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哪怕起薪低一点;或者干脆不找工作,在家准备一年,明年再考研也行。他自己在研究所里搞了一辈子科研,干得还不错,总是希望我读研读博,将来走他那条路。

我妈倒是非常支持我去做操盘手。她跟我爸是大学本科同班同学,后来到了同一个研究所。不过她没有搞科研,而是在人事科工作。我妈说,她在人事科接触到所里很多的硕士博士,看到不少人都在混日子,觉得挺浪费生命的。她认为搞金融有前途,既然我有兴趣,又有这么个机会,那我就应该试一试——毕竟不用自己出本钱,如果赚了就有提成,如果炒股赔了钱,那赔的也是美国人的钱,自己不用补偿公司的亏损。这相当于拿着美国人的钱练自己的本事,这样的机会还是不应该错过的。而且,我妈觉得,一个人在年轻时就应该敢于冒险,即使失败了,也很容易重新开始。等年纪大了,有了家庭责任了,就要慎重了。

我妈之所以大力地支持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中国A股市场太火了,上证指数从2006年年初的1100多点,只用了一年零两个多月就冲上了3000点,连我妈这样从来都不炒股的人也开始炒股了。她觉得,我去学怎么炒股,到时候也可以教教她。虽然我去做的是美股日内交易,是T+0,另外还可以做空,这些都和A股市场有所不同,但是,交易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另外,中国资本市场也准备搞融资融券,融券就是借股票,融资融券实行之后在A股上也就可以做空了。关于T+0现在是没什么动静,但是估计将来有一天也会实行。我现在去学学做空和T+0,那也是具有前瞻性的一步啊。将来,中国A股市场实行做空和T+0时,我也是老手了。

家庭会议的最后决定是:我做六个月,如果做到九月底,我还没什么业绩,那就重新找工作,或者准备再考研。

嗯,这六个月一定要拿出当年备战“高考”的劲头,全力以赴。我知道,做交易与学历无关,况且我在大学里学的也不是金融。另外,高老师说过,就算是学金融专业的人也不一定能成为好的操盘手。或许,清华大学的毕业证确实帮我赢得了面试的机会,也提高了我被录用的概率,但是,它不能帮我在股市上赚一分钱。如果六个月下来,我不能达到公司的培训标准,那我也会被公司劝退。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在我又回到了上大学之前的起点。我得摆正自己的位置,忘记自己的毕业院校,把自己当作一个要参加“高考”的考生,拼六个月,争取“考个好成绩”,争取在美股日内交易这个行业站稳脚跟。

2007年4月3日

坚决止损

昨晚到今天凌晨是上班的第一天,我一直很清醒,很兴奋。

培训开始之前,高老师先让我们轮流做自我介绍。我们这一批学员一共14人。其中有两个女生,一个叫李静,是对外经贸大学的,会计专业;另一个女生叫何思思,出乎我们的意料,她竟然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是学作曲的。两个清华的,除我之外,还有一个清华材料系的,叫穆小龙,他毕业已经一年了,曾经和同学合伙创业办家教公司,创业没成功,现在来做操盘手。北航数学系有两个人,一个叫唐小明,一个叫陈盛;唐小明也毕业一年了,没找到什么好工作,陈盛是应届毕业生。对外经贸大学还有另外一个男生,牛壮壮,学国际贸易的;农大有一个,黄云峰,学园艺专业的;国际关系学院有一个,蒙胡烈,学国际经济。还有五个人:北大的刘勇(物理);林大的庞海(计算机);华北电力大学的王怀远(电气);江西财大的齐飞(金融);青年政治学院的韩小磊(经管)。

高老师说,其实不管是哪个学校、学什么专业,现在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市场不认学历,只认实力。实力除了包括资金实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操盘手个人的情绪控制力、意志力、专注力、判断力、行动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软实力。公司在每一个被挑中的学员身上都看到了一些软实力的影子,才把这个宝贵的机会给了在座的人。所以,每个学员都要有自信,也要珍惜这个机会,努力把自己身上潜在的实力发挥出来。

然后,高老师对我们提了四个要求:

一、上班时头脑清醒、精力充沛,不能昏昏沉沉、委靡不振。纽约中午时段,如果没有行情,休息一个小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睡的时间太长就有问题了。公司允许大家赔钱,但是希望大家在赔钱的过程中能够学到东西。在头脑不清、精力不济时做交易,学不到任何东西,纯粹是在浪费公司的资金,也是在浪费这个培训机会。

二、坚决止损,不能在止损这个原则上出问题。公司把钱交给你,让你操盘,同时也就期望你好好地控制风险。止损是控制风险的重要手段。止损不坚决,就不能控制风险,也就辜负了公司对你的期望。止损也是操盘手在市场上生存的生命线。一个操盘手止损不坚决,最终一定会失败。为了公司的利益,也为了个人的成功,公司要求你做到坚决止损。

三、使用大小合适的仓位,不能使用过大的仓位。使用过大的仓位是在赌运气,不是在合理地控制风险。做得不顺时,在接近当天最大允许亏损额时,要把仓位减下来,承受住压力,克制住急于翻本的冲动,耐心地寻找机会,坚韧地一笔一笔地交易,争取慢慢地赚回来。希望用大仓位一把就全赚回来,是一种急躁狂躁、软弱冲动的表现;这种孤注一掷的做法往往会使情况更糟糕,即便偶尔奏效,也只会让操盘手养成坏习惯,从而阻碍操盘手取得长期的成功。越是不顺,越是应该静下心来,用小的仓位去适应市场的变化,然后再恢复正常仓位。不凭豪赌来翻本,而是凭着坚韧的意志让自己走出不顺利的时期,这样才能磨砺意志和提升技能,才能越做越好,才能获得长期的成功。

四、共同努力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不要成为不稳定和不和谐的因素。首先,这符合公司的利益。公司给你资金,允许你赔钱,让你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练出赚钱的能力,当然期望你能安心地在公司至少做满两年。同时,这也符合操盘手个人的利益。一个稳定和谐的工作环境,可以让操盘手全身心地投入到交易中,投入到操盘手的修炼和自我提升中。在交易生涯的前三到五年,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磨砺自己的意志和提升自己的交易技能上,是一件很明智的事情。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把自己磨炼成一个很优秀的操盘手,那么,金融市场的成功之门就会为你敞开,会有很多很好的机会供你选择,你所练就的技能会让你赚到比现在多得多的钱。但是,公司的稳定需要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如果很多操盘手都在练好了本领之后就不辞而别,跑到别的公司去拿高提成,那么,公司就不可能赚钱,也不可能稳定。那样,操盘手也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交易中,他必然会担心公司下个月是否还能生存,他必然要分心去想其他的事情。进公司的每一个学员都承诺了自己一定会做满两年,相信多数人会坚守自己的承诺。不过,总有一些人抵不住诱惑,也有少数人从一开始只是做了一个假承诺,他早已打定主意,一旦自己能稳定赢利之后就立刻跳到别的公司去拿高提成。这种人太过于急功近利,他的人品很难被改变,希望大家不要被他所影响,不要羡慕他跳槽后的高提成,也不要与他合伙去开新公司,因为他今天背弃了对公司的承诺,损害了公司的利益,将来也会背弃对你的承诺,也会损害你的利益。坚守你的承诺,专注于磨砺你的意志和提升你的交易技能,将来你会赚到比他多得多的钱。如果你真的要找合伙人,也应该找那种在公司做满了两年的人,那种坚守承诺的人才值得你信赖,才配做你的合伙人。

听了高老师最后几句话,我想起了在网上美股操盘手论坛上看到的前辈们的总结,顿时觉得这个行业还真是很复杂,很考验人品的一个行业。前几天,在论坛上确实看到了不少公司在用高提成挖别的公司的操盘手。根据论坛上前辈们的总结,美股交易这个行业里的公司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公司培养新人,但是它们给的提成偏低。另一类公司不培养新人,只招成熟的稳定赢利的操盘手。后一类公司没有培训新人的成本,另外,也只有用高提成才能吸引到好的操盘手,所以,提成都开得很高。在一个想进入这一行的新人的眼中,那些培养新人的公司就比较可爱,虽然它们给的提成偏低;而那些不培养新人的公司就比较可恶,虽然它们给的提成很高。但是,等到他从一个新人变成一个能稳定赢利的操盘手之后,在他眼中,那些培养新人的公司就变得不那么可爱了,因为它们给的提成偏低;而那些不培养新人的公司则变得可爱起来,因为它们给的提成确实很高。这种心态上的变化往往会使得他对培养了自己的公司左看也不顺眼,右看也不顺眼。有些人会觉得公司虽然培养了自己,但是,剥削得太厉害。他们往往会在心里设一个自己的标准,觉得达到那个标准了,自己就对得起公司了,然后就会不辞而别。当然,也有很多人按照自己公司的要求做满了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否则,那些培养新人的公司早就全都倒闭了,没有公司会再招新人,整个行业就萎缩了。看来,我们这些新人能有这种机会,还要大大地感谢那些安心在公司做满两年的老操盘手们。假设经过培训我有幸能成为一个稳定赢利的操盘手,或许我也会有心态上的变化,也会因为提成问题而觉得公司变得不那么可爱了,但是,我想我会至少安心地做满两年,然后才去那些可爱的公司拿高提成。

接着,高老师开始了今天的培训内容。他讲得简洁明白,深入浅出,让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股票市场的东西。在第一天的培训中,最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一定要坚决止损。

高老师关于“坚决止损”的讲解堪称经典。

一、成功的操盘手都能坚决止损。而大多数人炒股之所以赔钱正是因为不能坚决止损。

二、做交易必然是有赚有赔,只有坚决止损才能保证赔钱的交易不至于赔得太多。如果不能坚决止损,一笔交易就可以赔光所有的利润和本钱。

三、坚决止损,可以让操盘手赢得一系列的优势:

保持高度的机动性(到了止损位就止出来,根本没有“被套”这么回事);

主动控制风险,避免资金损失不断扩大;

节约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便于捕捉下一个机会;

增强自信心和勇敢果断的精神。

而不坚决止损,则会令操盘手陷入明显的劣势:

丧失机动性(一旦出现账面亏损就陷入消极等待,“被套”是迟早问题);

放弃风险控制的主要手段,常常眼睁睁地看着资金损失不断扩大;

在差劲的仓位上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因而错过许多好机会;

打击自信心,变得畏首畏尾,优柔寡断。

四、股市中风险总是与机会并存,股价快速运动则蕴涵着赚钱的好机会,但也意味着大的风险。能坚决止损的操盘手敢于冒险,在股价快速运动时能勇敢出击,他们常说,“大不了就止损出来呗”。这就像“轻功天下第一”的盗帅楚留香,什么龙潭虎穴都敢闯,因为他跑得比刘翔还快,打不过就跑呗。不能坚决止损的操盘手经常心怀恐惧,害怕一旦进仓之后,市场逆着自己的仓位猛跑,自己止损又不坚决,就会赔一大笔钱。交易是一个冒险的游戏,对于操盘手来说最宝贵的就是敢于冒险,并善于控制风险。止损不坚决使得许多操盘手不能有效控制风险,也因此而不敢去冒险,这就大大降低了自己的赢利能力。

五、坚决止损可以防止小概率事件对我们造成致命的伤害。在股市上待久了,总会碰上小概率事件,比如某某巨型企业突然倒闭,或者某只“明星股”或“蓝筹股”一路下跌变成“垃圾股”等。实际上,所谓的“小概率事件”其实概率并不是那么小。回头看看会发现,很多我们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很多我们以为不可能倒下的公司倒下了。做股票做久了,总会碰巧持有某只已经走上“不归路”的股票。如果能够做到坚决止损,那么,不过就是赔上一笔,然后认赔出局,这样怎么也不会“伤筋动骨”(假设操盘手能够运用良好的资金管理,避免在任何一只股票上建过大的仓位)。但是,如果不能做到坚决止损,就会在那只不断下跌的股票上越赔越大。更重要的是,不能做到坚决止损的人,很容易养成在出现“浮亏”时不断补仓的习惯,这样就更危险了。虽然这样补仓的人在很多时候是能占一些便宜,但是,一旦小概率事件发生了,一旦碰上了一只走上“不归路”的股票,他就会越陷越深,一步一步把越来越多的资金投入到那只“走向死亡”的股票上,最后,所有的资金都随着那只股票一起灰飞烟灭。

高老师跟我们讲,他在国外留学读研究生时,就亲身接触过这么一个人。高老师当时在大学附近的一个洋人家里租了一个卧室,另外有几个室友也是大学的学生,各租了一个卧室。只有一个室友很奇怪,四十多岁,白人男性,租了地下室的一个小黑屋,既不上学也不工作,整天都是很阴郁很颓废的样子。后来才慢慢了解到,原来,那个人以前很有钱,开了三家超市,有好几处豪宅。1999年科技股泡沫时,他炒股票也赚了很多钱。泡沫破灭之后,股价直线下跌,他在下跌途中一路买进世通公司(WorldCom, WCOM),期望股价止跌回升。但是,期望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破灭,股价总是毫不留情地继续下跌,最后他把超市和房产都抵押出去,把所有的财产全部都压在世通公司上,希望一把翻身。结果,世通公司破产摘牌,他的全部身家也都随之烟消云散。随后,他老婆和他离婚,他也变得极度阴郁颓废。看到他,你就知道什么叫作“哀莫大于心死”。

像这样的人间悲剧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某个金融市场上发生。要想避免这种悲剧,就一定要坚决止损。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坚决止损,那么,他就永远都不会被套,更不会在一只股票上赔得倾家荡产,所以,即使遭受了重大损失,但没有被套,保持了机动性,也保存了继续战斗的实力。市场上总是会有赚钱的机会,只要继续战斗的实力还在,就可以东山再起。而被套的人都是不能坚决止损的人,他们宁愿被套,也不愿意止损。不止损,就只能期望股价涨上去,让自己解套出来。有很多时候,这种期望会实现,股价真的涨上去了,让自己解套了,但是,这只不过是强化了“不止损”的坏习惯,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种子。因为商场如战场,在残酷的竞争中,总有一些公司是要破产的,总有一些股票是会变得一钱不值的。碰上这种股票,那种期望“股价涨上去,让自己解套出来”的想法就成了一相情愿的想法,一种软弱无助的期望,会被残酷的现实无情地粉碎——股价持续暴跌,然后公司破产,股票被摘牌,持股者的期望和他们的财富被无情地粉碎。所以,一定不要对股价持有一相情愿的想法,一定不要陷入软弱无助的期望,要使用你的意志力和行动力,坚决止损,保持机动性,这样你就永远都不会被套!

另外,高老师特别提醒我们,自信是交易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而真正的自信则来自于相信自己会做正确的事。不自信的人总是会说,“如果我搞砸了怎么办”,“如果我半途而废怎么办”,所以,他们根本都不会开始。而那些自信的人则刚好相反,他们会说,“如果我搞砸了,我会想办法补救”,“我不会半途而废,我一定会坚持到底”。总之,自信的人相信自己会做正确的事,而不自信的人则不相信自己会做正确的事。

在交易中,坚决止损是一件正确的事。一个操盘手做到坚决止损,也就证明了在止损这个重要问题上他可以做正确的事,这样他也就有理由相信自己在交易的其他方面也会做正确的事。相反,如果一个操盘手不能做到坚决止损,那么,这就证明他在止损这个重要问题上不能做正确的事,这样他也就没有理由相信自己在交易的其他方面也会做正确的事。所以,做到坚决止损,能帮助操盘手树立真正的自信。如果一个操盘手能够做到坚决止损,那么,他就能建立一个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也就是说,他认定自己是一个坚决止损的操盘手,他确信自己会坚决止损。这样的自我形象和确信会给操盘手一个很坚实的自信心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他才有机会发展出强大的自信心。

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操盘手不能确信自己会坚决止损,那么,他的自信心是不牢靠的,是摇摇欲坠的。即使他的分析能力很强,准确率很高,他也不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在操作中他还是会缩手缩脚,贻误战机。为什么呢?因为,在交易中,没有人可以达到100%的准确率,不管他的准确率有多高,他总是会有错的时候,会有赔钱的时候。而市场有时会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走很远很远。一个人即使连续99笔交易都赚钱,如果他不能做到坚决止损,那么,接下来的一笔交易就可以让他把前面赚的所有利润全部赔光,甚至连本钱也赔光。在他潜意识的深处,这种恐惧是始终存在的。所以,一个不能坚决止损的操盘手,必然是一个心怀恐惧、不自信的操盘手。有时操盘手越做越差,越做越没有信心,也正是因为他不能做到坚决止损,没有建立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因而也就缺乏一个很坚实的自信心的基础。要排除潜在的恐惧,建立坚实的自信心的基础,必须要做到坚决止损。

其实,对于操盘手来说,有两个最重要的资本:一个资本是交易资本(trading capital),也就是账户上的资金;另一个资本是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 capital),也就是操盘手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资本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路桑斯(Luthans)于2004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信心、希望、乐观和韧性。

心理资本,在操盘手身上有非常明显的体现。比如说,操盘手A可以自如地掌控10亿美元的交易资本,而操盘手B则只能管好100万美元,如果给操盘手B更多的资金,他的赢利反而下降。这往往就是因为操盘手B的心理资本不够大,他的心理资本只够管理100万美元,钱多了他就管不好了;而操盘手A则拥有与10亿美元相对应的足够大的心理资本。对于操盘手的业绩来说,心理资本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器”——操盘手最终的交易业绩与他的心理资本成正比:在同等交易资本和同等交易策略的前提下,操盘手的心理资本越大,操盘手赚的钱就越多。

心理资本可以是一个正数,也可以是一个负数。显然,当心理资本是一个负数时,最终的交易业绩也必然是一个负数。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操盘手的心态扭曲,缺乏自信心、希望、乐观和韧性,那么,他最终肯定是赔钱的。操盘手的心理资本是一个负数,就意味着操盘手陷于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之中。此时,操盘手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自我怀疑、胆怯、不能采取行动;

二、缺乏希望——丧失动力、没有交易的愿望和激情、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

三、缺乏乐观——悲观消极、软弱消沉、缺乏斗志、畏难退缩;

四、缺乏韧性——脆弱、烦躁易怒、挫折感强、难以从挫折中复原。

股市如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要求操盘手沉着冷静,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处于消极负面心态中的操盘手不可能满足这种要求,也就必然会赔钱。只有当他把自己的心理资本变成一个正数,他才有可能开始稳定赢利。如果他能不断增加自己的心理资本,那么他的业绩也会不断提升。所以,操盘手不仅要磨砺自己的操盘技巧,更要磨炼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加自己的心理资本。因此,操盘手必须把交易当作是一种“人生修炼”,也就是说,做交易并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修炼”让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充满希望,乐观积极,富有韧性。当一个操盘手“修炼”成功时,他不仅会拥有金钱上的成功,而且也会拥有巨大的心理资本,拥有强大的心灵力量,去应对人生中各种各样的挑战,进而获得一个真正成功的人生。

操盘手“修炼”的第一关,就是止损!如果止损这一关过不去,后面的一切努力都是沙上建塔,徒劳无益。止损不坚决,最终一定会让操盘手的心理资本变成一个负数,因为止损不坚决对于心理资本具有双重的巨大损耗。首先,持有一个超出止损位的仓位,会给操盘手造成很大的紧张和焦虑,会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因为操盘手不愿意认赔止损,所以,只能期望和等待股价向着对他有利的方向运动,这样会让他感到失去控制,让他体会到很强的无助感和无力感——事态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股价,他只能期望和等待,而对最终结局无能为力。如果股价继续向着不利的方向运动,他会感到失望、懊悔、自责和痛苦。他可能也想止损,但是,他就是下不了手。他甚至会因此而痛恨自己的优柔寡断,痛恨自己的软弱无能,但是,他仍然无法自拔,无法采取行动。这是一个非常折磨人的痛苦过程,操盘手会越陷越深,忍受着内心的煎熬,直到痛苦累积到他无法承受,或者他对于仓位彻底绝望,他才会认赔出局。往往这时亏损已经很大了,但是,金钱上的亏损还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心理资本的损耗。这时操盘手也会觉得身心疲惫,无法继续交易,必须停下来休息,或者操盘手心态扭曲,急于翻本,进而导致更多的损失,其实心态扭曲也是心理资本耗竭的一种表现。这是止损不坚决对于心理资本的第一重巨大损耗,一种直接的损耗。

止损不坚决,对于心理资本的第二重损耗在于,它会打击操盘手的自信心,进而使得心理资本的其他方面受到损耗。真正的自信来自于相信自己会做正确的事。止损不坚决,使得操盘手怀疑自己是否会做正确的事,从而在根本上动摇操盘手的自信心。操盘手会想:“为什么我就是死活都下不了手止损呢”“为什么我就是做不到坚决止损呢”“我是不是缺乏自律性”“我是不是不适合做交易”。即使有些止损不坚决的操盘手不会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反思,但他们的大脑也会潜意识的提出这样的质疑,所以,止损不坚决的操盘手一定会自我怀疑。这种自我怀疑对于操盘手的心理资本是极具破坏力的。首先,是自信心的动摇;其次,是对自己能否最终取得交易成功感到怀疑,这样就会缺乏希望,同时会变得悲观消极;最后,对于交易中必然会出现的挫折和打击感到难以承受,即缺乏韧性。所以,止损不坚决会导致心理资本的四个方面都受到严重的损耗。在这种双重损耗之下,操盘手的心理资本最终一定会变成一个负数,操盘手最终一定会失败。

所以,操盘手“修炼”的第一关,就是止损。如果一个操盘手不突破这“修炼”的第一关,交易必将会给他带来恐惧、焦虑、悔恨、自责、失败和痛苦。只有突破“修炼”的第一关,做到坚决止损,操盘手才有可能增加自己的心理资本,操盘手才有可能享受交易的乐趣,获得交易的成功,达到“快乐交易”的境界。

事实上,坚决止损这一行动本身就可以增加操盘手的心理资本。

首先,因为操盘手可以坚决止损,所以,在交易过程中,他不会感到失去控制,不会感到自己完全受制于市场。虽然操盘手无法控制股价的走势,但是,他始终都可以控制自己的仓位,这种控制包括减仓和平仓。如果感觉不好,或者股价到了止损位,操盘手不需要无助地期望和等待行情好转,他可以采取行动,止损出来,寻找下一个交易机会。这种行动力会给操盘手带来一种信心和安全感——操盘手会觉得自己可以通过坚决止损来控制风险,因此,他也会敢于建仓,敢于去捕捉机会。这样就会使交易这个游戏变得有乐趣。其实,交易本身是很有乐趣的,只不过很多人因为止损不坚决而无法享受其中的乐趣。止损不坚决的操盘手永远都会处于恐惧的阴影之下,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会因为不止损而赔上一大笔钱。在恐惧的压力之下,他们很难做到果断和放松,很难专注于交易本身,也就无法享受交易的乐趣。止损坚决的操盘手则可以更果断更放松地去交易,他们更有可能把注意力专注于交易本身,并享受交易的乐趣,这种积极的心智体验本身就是一个增加心理资本的过程。

其次,坚决止损,会帮助操盘手树立自信心,进而在其他方面增加操盘手的心理资本。止损坚决的操盘手可以对自己说,“看,大多数人都做不到坚决止损,但是我就能做到坚决止损,这说明我跟大多数人不一样,我可能就是少数的成功者之一”,“我很有自律性,因为我止损坚决”,“我能够强迫自己做到坚决止损,我也就能够强迫自己做到其他正确的事,直至取得交易成功”。所以,止损坚决的操盘手对于自己最终取得交易的成功会充满希望,他可以保持乐观,并因此而坦然接受交易中的挫折和打击,表现出很强的韧性。

坚决止损,不仅是关乎操盘手个人成败的关键,也是关乎公司生死存亡的大事。一个操盘手止损不坚决,就可以葬送一个公司。里森搞垮巴林银行就是一个经典案例。所以,“思必得”公司要求操盘手必须做到坚决止损。为了让操盘手做到坚决止损,各个分公司的经理们想出了很多“绝招”、“狠招”,甚至“损招”。比如,有一个分公司的经理会拿着一个充气的塑料大锤子,看见谁止损不坚决了,就用大锤子在他头上一阵猛敲,一边敲一边骂,“看你以后还敢不敢不止损?”另外一个分公司的经理会做一些打土豪斗地主时用的高帽子,发现谁止损不坚决,就把高帽子戴在谁头上,并让他一直戴着,直到收盘之后。还有一家分公司的经理在招聘时会故意招一个自己并不想要的学员,然后,在交易的第一天抓住那个学员止损不坚决的证据,在所有人面前把他骂得狗血淋头,再把他当场开除掉。这样其他的学员被吓得战战兢兢,面如土色,也就不敢不止损了。这些办法不怎么人性化,特别是故意招一个准备在第一天开除掉的学员来“杀鸡骇猴”,实在是太过阴损。不过,分公司的经理们被逼得出此下策,也反映了分公司经理们对于止损的重视程度。

分公司的经理们对于止损不坚决的行为都是非常的厌恶。因为这样操盘最终只会浪费公司的资源,止损不坚决的学员和操盘手不会成功,只会给公司赔钱。即使他们在某段时间内可以赚一些钱,但最后也会全部赔出去。而且,他们还会把“病毒”传染给其他的人,让别人也变得止损不坚决。如果一个分公司里这样的人多了,那么分公司很可能会倒闭。这也就是为什么分公司的经理们要用那些狠招的原因。

高老师说,在我们分公司不准备用那些狠招,但是,公司也绝对不能容忍止损不坚决的行为。第一次发现某个学员或操盘手止损不坚决,会罚他写检查,并暂停交易一天;如果发现他第二次又犯了同样的错误,会罚他暂停交易两天;第三次再犯,会暂停交易三天,这也是最后一次警告了。如果出现第四次,他就会被开除了。一个够聪明的人应该知道,自己来替公司操盘就必须坚决止损。毕竟那不是自己的钱,公司信任你,把钱交给你来操盘,就期望、相信,并且要求你坚决止损,控制风险。止损是一个关系到公司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果你止损不坚决,那么,你就在这件大事上辜负了公司的期望和信任,没有达到公司的要求,所以,公司也就不能留你继续做下去了。

必须承认坚决止损是不容易做到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有时你刚止损,股价就调头,向着你最初预期的方向运行,价格回到甚至超过你的入场点——如果你一直持有原先的仓位,你可以赚钱出来。在这时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刚才止损太吃亏了,如果不止损就赚了。”只有一小部分人的悟性很高。关于坚决止损的道理,他们一听就能彻底领悟,而且能在行动中体现出来。他们从一开始就能做到坚决止损,并且能一直坚持下去,即便有些时候好像吃了点亏也没有怨言,依然不偏离坚决止损的原则。面对上述这种绝大多数人认为“止损太吃亏”的情况,悟性高的人会觉得:(1)做每一件正确的事情都要付出一些代价;(2)到了止损位就应该坚决止损,止损的时候你没有办法预知接下来股价会怎么走,如果不止损,损失也可能会变得更大,所以,不能因为这一次股价回去了就认为“止损太吃亏”;(3)止损出来之后,上一笔交易已经结束了,自己可以随时再进仓,可以做下一笔交易,如果股价向着自己最初预期的方向运行而自己没有再进仓,那只能责怪自己没有抓住这一次的交易机会,不能因此认为上一笔交易“止损太吃亏”。

市场总是会考验我们坚决止损的决心和意志。很多人本来是想坚决止损的,但是,碰到几次“刚止损之后股价就调头回去”的经历之后,止损的决心变小了,止损的意志变得不坚定了。不过,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每一次止损之后股价都不调头,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坚决止损了,每个人都可以稳定赚钱了。正是因为有时止损之后股价调头回去,有时止损之后股价不调头回去,所以,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坚决止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稳定赚钱。要成为少数的成功者之一,你就要坦然面对“刚止损之后股价就调头回去”的经历,不让它动摇自己坚决止损的决心和意志。

从长期来看,能否一直坚持做到坚决止损,还不仅仅是悟性、决心和意志的问题,而且也取决于你对止损的感受如何。很多人一想到止损就感到痛苦,所以,他们把止损称为“割肉”。这样的人很难一直坚持做到坚决止损。能够一直坚持做到坚决止损的人,不会觉得止损是一种痛苦。虽然他们也不会把“止损”本身作为一种快乐,但是,他们会把“不能做到坚决止损”作为一种痛苦,而把“能够做到坚决止损”作为一种快乐。这句话有点绕,打个比方就是:“吃苦”本身不是一种快乐,但是,我们可以把“不能够吃苦”作为一种痛苦,而把“能够吃苦”作为一种快乐。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调整自己对止损的感受,让自己不再觉得止损是一种痛苦,而把“不能做到坚决止损”作为一种痛苦。怎样调整呢?当世最成功的个人潜能激发大师安东尼·罗宾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和技巧,掌握并运用那些技巧,你就可以改变自己对止损的感受,让自己能够一直坚持做到坚决止损。明天我们会讲安东尼·罗宾的有关建议和技巧。

回到宿舍,睡了一大觉起来,看到我妈给我发的短信,给她回电话时她问我:“学到什么赚钱的秘诀了吗?”

我回答:“赚钱的秘诀还没学到,但是学到了一个永远不会被套的秘诀。”

我妈很兴奋:“真的吗?永远都不会被套?那太好了。快点告诉我是什么秘诀。”

我说:“永远都不会被套的秘诀就是四个字——坚决止损!只要每次都做到坚决止损,那就永远都不会被套啊。”

我妈说:“哦,止损啊。听电视上有炒股专家说过,一定要止损,要割肉。可是,我做不到啊。如果我买的股票涨了,我都舍得卖,甭管赚多赚少吧,反正是赚了就行。如果我买的股票跌了,我就特别不舍得卖,总觉得卖那些亏钱的股票就好像真的是拿刀子割自己身上的肉一样。”

我问:“那亏钱的股票您就一直拿着啦?”

“是啊。有的跌得很了,我就在下面再买点,补点仓。住咱们楼上的张大妈教我的,她炒股已经有快十年了,她说这叫‘摊低成本’,只要股价往上涨一涨,我就不亏了。”

“这样管用吗?”,我问。

我妈说:“有好多只就真的涨回去了,我还赚钱出来的嘞。有几只股票现在还没涨回去,我已经补了好几次仓了,现在都成了我的重仓股了。我想,应该也能涨回去吧。”

“妈,您这样做是不行的。您也就是赶上这大牛市了才没有吃亏,这种做法在熊市里面是要吃大亏的。”

“那我在牛市里就这样做,在熊市里就不这样做,不就行了吗?”

“妈,您这话倒是也有道理。不过,您怎么知道牛市什么时候结束,熊市什么时候开始呢?就怕等您知道市场已经进入熊市的时候,您已经被套得死死的了。”

“也是啊。我又不是股神,我怎么能知道熊市什么时候开始呢。那你说,我应该怎么做呢?”

“坚决止损啊。”我说。

“但是我做不到啊。”我妈说。

“嗯,您来听一下我们高老师讲课,您就能做到了。”我说。

“你们公司能让我去听课吗?”我妈问。

“估计现在还不行吧。不过,我听课的时候把重要内容都记在我的日记本上了。周末我回家的时候,您看看我的日记就都明白了。”我回答。

“好啊,好啊。还记得吗,上中学的时候你死活不让我看你的日记。现在倒肯让我看你的日记了。”

“此一时,彼一时嘛。上中学时,我写的那是‘青春期少年日记’,现在我写的是‘华尔街操盘手日记’,境界不一样了嘛,我这也是与时俱进嘛……”

2007年4月4日

痛苦与快乐

上班的第二天,精彩继续。今天又学到不少关于金融市场和交易的知识,而我觉得最有震撼性的还是安东尼·罗宾关于如何驾驭痛苦与快乐的技巧。

安东尼·罗宾认为,归根到底,世界上每个人的行为都被两种最基本的本能所驱动:避免痛苦和获得快乐。不同的人对于痛苦与快乐有着不同的定义,因此,他们会有不同的行为。有的人以关怀穷苦的人为快乐,以看到他们受苦为痛苦,因此,他们会致力于救助穷苦的人,比如,修女特蕾莎。有的人以经商成功为快乐,以生意失败为痛苦,因此,他们会努力经营生意,追求商业上的成功,比如,唐纳德·特朗普。虽然,修女特蕾莎和唐纳德·特朗普的行为截然不同,但是,他们都是被同样的本能所驱动:避免痛苦和获得快乐,只不过,他们对于痛苦和快乐的定义不同罢了。

基于上述理由,安东尼·罗宾认为,如果一个人要改变他的行为,那么,他就要首先改变他对于痛苦和快乐的定义。在他对于痛苦和快乐的定义被彻底改变的那一刹那,他的行为自然也就被彻底改变了。关于这一点,安东尼·罗宾给出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比如说今天是周二,下个周一要交一份报告。很多人会拖延,从周二到周五,一天天过去,什么也不做。为什么要拖延呢?为什么不采取行动,着手开始写报告呢?因为这些拖延的人把写报告当作一种痛苦,不写报告也就意味着避免痛苦。但是,到了周六,对于有些人甚至是到了周日的晚上,他们忽然不再拖延了,他们开始写报告了。为什么他们不再拖延了呢?为什么这些人的行为改变了呢?因为他们觉得周一交不出报告是一种更大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变得很清晰很强烈,相比之下,写报告的痛苦就没有那么强烈了。这时他们要极力避免的就不再是写报告的痛苦,而是周一交不出报告的痛苦。他们对于痛苦的定义改变了,因此,他们的行为也就改变了。如果一个人不觉得周一交不出报告是一种更大的痛苦,如果他仍然觉得写报告是一种更大更清晰的痛苦,那么,他对于痛苦的定义就没有改变,相应地,他也就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他就不会写报告,而是继续拖延下去。

安东尼·罗宾给出的这个例子不仅很有代表性和说服力,而且,它还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定义。事实上,更准确地来说,需要被改变的东西,与其说是我们对痛苦和快乐的定义,倒不如说是我们对痛苦和快乐的感知。安东尼认为,真正影响我们行为的并不是痛苦和快乐本身,而是我们对痛苦和快乐的感知。以拖延写报告的人为例,从周二到周五,之所以不写报告,是因为他们一想到写报告就感到痛苦,并且,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清晰而强烈地感受到周一交不出报告的痛苦。到了周末,面对着即将到来的周一,他们忽然很清晰很强烈地感受到了周一交不出报告的痛苦,所以,他们对于痛苦的感知忽然改变了,对于写报告的态度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他们的行为自然也就改变了。那么,又是什么使他们改变了自己对痛苦的感知呢?是注意的焦点。

安东尼·罗宾认为,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很像一架高级照相机。照相机的焦距可以调整,可以被拉长或缩短,镜头可以朝向任何方向,但是,当它拍摄一张照片时,它必须把焦距和焦点固定下来。我们的大脑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可以调整注意的焦点,可以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来回切换,也可以选择任何对象和角度,但是,在我们思考和感受时,我们一次只能把注意的焦点投射到某一个特定时间段的某一个特定情景上。我们把注意的焦点投射到哪里,哪里就会变得更清晰更真实,而其他的地方则变得不那么清晰和真实。或者说,无论我们把注意的焦点投射到什么事物之上,我们都会更清晰更明确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而对于其他事物的感受则变得模糊起来。仍然以拖延写报告的人为例,从周二到周五,他们注意的焦点都没有放在“周一交不出报告,自己很狼狈”的这个情景上,所以,他们也就不会清晰而强烈地感受到周一交不出报告的痛苦。而到了周末,他们注意的焦点就开始越来越多地投射到“周一交不出报告,自己很狼狈”的这个情景之上,这样,周一交不出报告的痛苦就变得更清晰更真实更强烈了,而写报告的痛苦也就变得不那么真实和强烈了。所以,通过改变注意的焦点,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于痛苦和快乐的感知,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

只有少数人善于调整和控制注意的焦点,大多数人都缺乏这种能力,更根本的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去调整和控制注意的焦点。如果一个人不能有效地调整和控制注意的焦点,那么,他就会表现得比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这一点在著名的“棉花糖实验”中得到了证实。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一直进行着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deferred gratification or delayed gratification)的实验,该实验又被称为“棉花糖实验”(marshmallow experiment)。

实验是这样进行的:研究人员每次找来数十名幼儿园的小朋友,让每个小朋友单独待在一个小房间里,房间里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按铃、一个托盘,托盘上放着一团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小朋友们,如果他们按铃,研究人员就会回到房间,然后,他们就可以吃掉那团棉花糖。但是,如果他们不按铃,一直等到研究人员自己回到房间,那么,他们就可以再得到一团棉花糖作为奖励。每个房间都被录像,在录像中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都想通过自我控制得到第二团棉花糖。他们有的如坐针毡在椅子上扭来扭去,有的踢桌子,有的拉自己的辫子,有的捂住自己的眼睛或是转过身去,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过程非常难熬。结果,有一些孩子盯着棉花糖,半分钟之后按了铃,有一些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大多数孩子都只坚持了不到3分钟就放弃了。有大约1/3的孩子成功地延迟了满足,在他们等了差不多15分钟之后,研究人员回到房间,兑现了奖励。

通过对653名实验参与者的长期追踪,沃尔特·米歇尔发现,总体上来说,那些等了15分钟之后再吃糖的孩子比那些马上吃糖的孩子后来在学校和社会上都表现出更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我们通过棉花糖实验测试的不仅仅是意志力或自我控制能力,还有更重要的东西”,米歇尔说,“这项实验迫使孩子们去寻找对自己有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都想得到第二团棉花糖,但怎么做才能得到呢?”通过反复观察孩子们的行为,沃尔特·米歇尔得出结论:关键在于“调整和控制注意的焦点”,或者用米歇尔的话来说,“对注意力的战略配置”(strategic allocation of attention)。那些成功地延迟了满足,等到了第二颗棉花糖的孩子们运用了各种方法去改变自己注意的焦点:他们唱歌,做游戏,给自己讲故事。他们并不是盯着棉花糖同时用自己的“钢铁意志”去抵抗诱惑,而是把注意的焦点转移到其他地方,从而使得棉花糖的诱惑不那么强烈。这些孩子的做法很有效,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把注意的焦点投射到哪里,哪里就会变得更清晰更真实,而其他的地方则变得不那么清晰和真实。

在后续的研究中,沃尔特·米歇尔发现,“调整和控制注意的焦点”的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通过观看具有示范作用的录影带,孩子们可以从同龄人身上学习到“调整和控制注意的焦点”的技巧,进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这种方式所取得的效果很明显——很多原来坚持不到3分钟的孩子在经过辅导之后可以坚持超过15分钟。米歇尔说:“如果孩子们意识到学会转移注意力和思想就能实现自我控制,那么他们就成功了一大步。”的确如此,一个学会“调整和控制注意的焦点”的人,能够表现出很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正如米歇尔所说,“如果有的孩子可以控制自己而得到更多的棉花糖,那么他就可以去学习而不是看电视,将来他也会积攒更多的钱来养老。他得到的不仅仅是棉花糖”。

小结一下上面的内容,有三个要点:

第一,每个人的行为都被两种本能所驱动:避免痛苦和获得快乐;

第二,如果要改变我们的行为,那就要改变我们对于痛苦和快乐的感知;

第三,通过改变注意的焦点,我们可以改变自己对于痛苦和快乐的感知,进而也就可以改变我们的行为。

这对于一个市场参与者有什么意义呢?让我们以止损为例,来说明其意义。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到坚决止损,是因为他们把止损和巨大的痛苦联系在一起,一想到止损他们就会感到痛苦。而他们之所以会把止损和巨大的痛苦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把注意的焦点放在这样一些事情上:

止损就意味着这笔交易赔钱了,赔钱会让我感到痛苦;

止损就意味着承认自己错了,承认错误会让我丢脸,会让我感到痛苦;

我希望这一笔交易赚钱,如果这一笔交易不赚钱,那我就会失望并感到痛苦;

事实上,我希望每一笔交易都赚钱,任何一笔交易不赚钱都会让我感到痛苦;

有时在我止损之后,股价又调头回去,这种事情更会让我感到痛苦。

当一个人把注意的焦点放在上面这些事情上时,这些事情就会变得更清晰和真实,对于他来说,止损所带来的痛苦就很清晰、真实和强烈,因此,他当然也就不愿意采取止损的行动了。

而少数人之所以可以做到坚决止损,是因为他们把“不能做到坚决止损”和巨大的痛苦联系在一起。而他们之所以会把“不能做到坚决止损”和巨大的痛苦联系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把注意的焦点放在下面这些事情上:

不能做到坚决止损就意味着我对风险失去了控制,失去控制、听天由命会让我感到痛苦;

不能做到坚决止损就意味着我有时会眼睁睁地看着损失不断扩大,自己心怀侥幸,无能为力,在等待股价翻转的过程中希望一次次破灭,那种备受煎熬的经历真地让我感到痛苦;

不能做到坚决止损就意味着我不愿意承认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拒绝认错和有错不改表明我很软弱,那会让我感到痛苦;

不能做到坚决止损就意味着我时不时地会遭受重大损失,我会在一个怪圈里打转,我若干笔交易的利润也会在一笔交易中流失,那会让我感到痛苦;

不能做到坚决止损就意味着我缺乏自律精神,意味着我不能贯彻交易计划,那样我就不可能在交易上取得成功,我所有的时间、精力和努力都会白费,那会让我感到极度痛苦。

当一个人把注意的焦点放在这些事情上时,这些事情就会变得更清晰和真实,对于他来说,“不能做到坚决止损”所带来的痛苦就很清晰、真实和强烈,而止损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就不那么清晰和真实,因此,他会果断地采取行动,做到坚决止损。

让我们对比一下,在止损这个问题上,大多数人和少数人注意的焦点有什么不同之处。首先,大多数人注意的焦点是“眼前这一笔交易是否赚钱”,而少数人注意的焦点则是“长期来看能否赚钱”。其次,大多数人注意的焦点是“股价有可能会调头回去”,而少数人注意的焦点则是“风险控制”,或者说,“股价有可能不调头回去”。最后,大多数人注意的焦点是“捍卫自尊、避免丢脸”,而少数人注意的焦点则是“改正错误、做正确的事情”。这些注意的焦点的不同之处导致了对痛苦的不同感知,进而导致了不同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把注意的焦点集中于“眼前的这笔交易要赚钱”、“股价有可能会调头回去”、“止损就表示我错了,错了就丢脸”之类的想法上,那么,止损确实会让他感到痛苦,他也确实会感到很难下手去止损。不过,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注意的焦点,从而让自己不再觉得止损是一种痛苦,不再感到很难下手去止损。怎么做呢?让我们针对刚才提到的三个想法一个一个来尝试。

当你发现自己的头脑被“眼前的这笔交易要赚钱”的想法所占据,你可以改变注意的焦点,问自己:“眼前的这笔交易是否赚钱真的那么重要吗?”或者,“眼前的这笔交易是否赚钱真的能决定我能否长期赚钱吗?”通过问自己这些问题,你可以把注意的焦点从眼前这笔交易的盈亏转移到长期的交易业绩上。在你向自己提出这些问题之后,你的理性会告诉你:“这一笔交易或赚或赔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交易计划合理且执行到位,既然止损是计划的一部分,那我就要坚决执行。”

有时你会发现自己满脑子都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股价会调头回去”,你甚至可能会发现自己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股价马上就要调头了。”在这种时候,你仍然可以改变注意的焦点,试着去问自己,“如果股价不调头回去呢”,“有没有可能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某些机构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呢”。或者,你可以告诉自己,“不管怎么样,我都可以先止损出来,如果股价真地调头,那我可以再进仓,说不定再进仓的价格会比现在的更好呢”。关于这一点,很多操盘手都有一种担心,“如果我止损出来之后,股价真地调头,而且速度很快的话,那我就进不去了。”但是,如果你问自己,“为什么我会进不去呢?”你会发现,之所以进不去,主要还是因为不敢进。那为什么不敢进呢?主要还是因为怕赔大了。为什么会怕赔大了呢?主要还是因为知道自己止损不坚决。如果一个操盘手止损坚决,那他就不会赔大,他也就不会怕赔大了。所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循环的原点是止损不坚决,因为止损不坚决,所以怕赔大了;因为怕赔大了,所以不敢进仓;因为不敢进仓,所以害怕止损之后股价调头自己不能把仓位再捡回来;因为害怕止损之后股价调头自己不能把仓位再捡回来,所以不敢止损;因为不敢止损,所以止损不坚决——这就回到了循环的原点,原点就是止损不坚决。很多人都陷在这个恶性循环里面,患得患失,备受煎熬。少数人能跳出这个恶性循环,在股市上进退自如,逍遥自在——因为止损坚决,所以不怕赔大了;因为不怕赔大了,所以敢于进仓;因为敢于进仓,所以相信止损之后如果股价调头自己能够把仓位再捡回来;因为相信止损之后如果股价调头自己能够把仓位再捡回来,所以敢于止损;因为敢于止损,所以止损坚决。这是一个多么好的良性循环啊!

如果你发现自己注意的焦点是“止损就表示我错了,错了就丢脸”,那么,你可以试着这样来改变注意的焦点,问自己:“我到市场上来到底是为了挣钱,还是为了挣面子”;当然有人会认为面子比钱更重要,那么可以问自己,“是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更有面子,还是拒绝认错死不悔改更有面子”;另外,也可以问自己,“止损就一定表示我错了吗?真的是那样吗?”在市场上,我们应该是靠概率的判断来操作。如果一个人判断涨的概率有70%,跌的概率有20%,横盘的概率有10%,那么,他就应该买进。但是,在他买进之后,如果股价下跌,能说明他对于涨跌概率的判断错了吗?不能,因为有可能这一次恰好就是20%的小概率事件发生了,而你对于涨跌概率的判断完全正确。所以,止损并不一定表示你错了,但是,破了自己预设的止损位,你还不止损,那就是你的错了,因为你没有坚持自己的交易原则。在股市上,从短期来看,盈亏和对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在几笔交易上亏了钱并不表示你做的就一定是错的,在几笔交易上赚了钱也并不表示你做的一定就是对的。关键要从长期的角度来看问题,如果长期做下来,你赚的多亏的少,最终你在风险被严格控制的前提下把钱赚到手了,那么你做的就是对的;如果长期做下来,你赚的少亏的多,比如,虽然赚的次数远高于亏的次数,但是少数几笔亏损的交易就把所有的赢利和大部分本钱赔掉了,那么你做的就是错的。记住,坚决止损,亏了也是对的;坚决不止损,赚了也是错的。

通过有意识地去改变自己注意的焦点,我们可以把“不能做到坚决止损”和巨大的痛苦联系在一起。这样,“不能做到坚决止损”所带来的痛苦就会显得更清晰更真实更强烈,止损所带来的痛苦则变得不那么清晰、真实和强烈,而我们就会在避免痛苦的本能之下,改变自己的行为,做到坚决止损。在你做到坚决止损之后,要及时地肯定、表扬和奖励自己,这样你就可以把“能够做到坚决止损”与巨大的快乐联系在一起,这样你就能更坚定更持久地坚持下去。因此,在每次坚决止损之后,不管股价接下来怎么走,你都要主动地肯定自己:“做得好!真棒!能够做到坚决止损,证明我具备优秀操盘手的潜质!”

很多人在止损之后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没有主动地肯定自己做得对,而是等待市场来对自己刚才的止损做出评判:如果股价调头回到自己的进场点,那就说明自己止损是错的;如果股价不调头回去,那就说明自己止损是对的。这样做的问题在于,市场一定会给出矛盾和混乱的评判:有时股价调头回去,有时股价不调头回去,有时告诉你刚才那一笔止损是错的,有时告诉你刚才那一笔止损是对的。如果你的行为不能得到一致的肯定反馈,那么你就很难坚持下去,很难形成习惯。因此,你一定不能在止损之后等待市场给你一个反馈,而要把这个反馈权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在止损之后自己主动地肯定自己:“做得好!坚决止损是对的!不管股价接下来怎么走,坚决止损都是对的!”

这样做是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呢?不是。因为在你进场之前,你对股价的运动有一个概率的判断,进而对做多和做空有一个方向的选择,同时,你对于这笔交易有一个风险的限定——最多只能赔这么多钱,赔到了这么多就止损出局;在进仓之后,股价向着对你不利的方向运动,账面损失达到了你设定的最大允许值,那么你就要坚决止损,把风险控制住,不让损失进一步扩大,因此,你坚决止损的行为是对的,你可以就此肯定自己,无须等待市场的评判。在你止损之后,上一笔交易已经结束,与股价接下来的走势已经没有关系了。股价接下来的走势不应该用来评判上一笔止损对错与否,而应该用来对即将进行的下一笔交易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果接下来股价调头回去,那你总是可以再进仓,抓住这一段行情。何况,在止损之后你可以回到客观中立的立场,拥有重新选择做多或做空的自由。如果接下来股价不调头回去而是继续向着刚才那个对你不利的方向运动,那么,因为你已经止损出来了,所以,你不会赔更多的钱,而且还有机会抓住这一波行情。因此,在止损之后,不要等待市场来对自己刚才的止损做出评判,而要主动地肯定自己做得对,并立刻把注意的焦点转移到即将进行的下一笔交易上。如果你把注意的焦点停留在上一笔交易上,那么,你很难回到客观中立的立场,也就很难做好下一笔交易。开车的时候,眼睛要看前方,不能总是盯着后视镜,做交易也是一样的道理。

调整和控制注意的焦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止损不坚决的毛病,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交易中的其他毛病,比如,逆势操作、情绪化交易等。有关的技巧以后再谈。总体的原则就是通过调整和控制注意的焦点,把不好的行为与巨大的痛苦联系在一起,把好的行为与巨大的快乐联系在一起。那么,有什么样的技巧能够帮助我们调整和控制注意的焦点呢?

其实,刚才我们针对导致“止损难”的三个想法对自己注意的焦点进行调整时,已经运用了那个技巧。那个技巧就是,问自己一些高质量的问题。在止损时,你可以问自己“眼前这一笔交易是否赚钱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如果股价不调头回去呢?止损就一定表示我错了吗?错了就丢脸吗?拒绝认错有错不改会不会更丢脸呢?”这些问题能有效地帮助你改变注意的焦点。经常问自己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是非常明智的。问高质量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高质量的答案;问很差劲的问题,就只能得到很差劲的答案。

安东尼·罗宾认为,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与他经常所问的问题直接相关。比如,如果一个人总是问自己,“为什么这种倒霉的事情总是发生在我身上?为什么我总是这么不幸?”,那么,他的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肯定不会太好。而成功的人则常常能向自己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比如,苹果电脑的创始人和总裁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每天早晨都会看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会不会去做我今天准备去做的事情呢?”当答案连续多次是“不”的时候,他就知道他需要做出改变了。他每天晚上上床后,都会问自己:“今天,我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情?”

李嘉诚也是这方面的典范。当有人问他何以能在一轮又一轮的风暴中屹立不倒,他轻描淡写地回答:“其实是很简单的,我每天90%以上的时间不是用来想今天的事情,而是想明年、五年、十年后的事情。”所以,李嘉诚不是把注意的焦点放在眼前,而是放在更长远的将来。他常常问自己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来引导自己注意的焦点。在创立长江塑胶厂时,他问自己:“光凭能忍、任劳任怨的毅力已经不够,在没有找到成功的方程式前,如何让一个组织减少犯错、失败的可能?”在他29岁,他的财富已经可以让他对贫穷永远说再见的时候,他问自己:“人生是否有钱便真的会快乐?富有后,感觉不到快乐又如何?”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他会问自己:“我靠我的势力和承蒙上天眷顾取得今天的成功,应如何做得更好?”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会问自己:“我有否过分骄傲和自大?我有否拒绝接纳逆耳的忠言?我有否不愿意承担自己言行所带来的后果?我有否缺乏预视问题、结果和解决办法的周详计划?”李嘉诚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阶段追问自己一系列问题:“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我懂不懂得什么是节制的热情?我有拼战命运的决心,我有没有面对恐惧的勇气?我有信息、有机会,有没有实用智慧的心思?我自信能力天赋过人,有没有面对顺流逆流时,懂得恰如其分处理的心力?”

可以看到,李嘉诚通过问自己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把注意的焦点投射在自己的能力、心态和素质上。这对于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是很有启发的。很多市场参与者在不顺利的时候总喜欢抱怨,抱怨市场的行情不好,抱怨政府的政策不利,抱怨股价的运行不符合自己的预期。但是,抱怨并不能让一个人的能力、心态和素质有所提高,只会让人在愤世嫉俗中变得更偏激,失去平和的心态。在市场上,特别是在一个既可以做多又可以做空的市场上,在任何的行情中都有人赚钱。自己赚不到钱,不能怨市场。或许,当时的行情不适合于你,你需要克制交易的冲动,耐心地在场外等待;或许,你的眼光、技术、能力、心态和素质还不够高,还需要进一步的磨炼。

不管怎样,操盘手都需要把赚钱与否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不能把责任推给市场,推给政策制定者,或者推给其他任何人或东西。如果操盘手不把赚钱与否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那么他注意的焦点就没有放在自己的能力、心态和素质上,他不会认为自己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和提升,他会抱怨市场没有走出他所期待的行情,他会抱怨政府没有制定出对他的仓位有利的政策,他会抱怨股价没有按照他的心意去运行。但是,一个理性的人应该知道,市场并没有义务走出他所期待的行情,政府也没有义务在制定政策之前关注一下他是在做多还是在做空,一只股上的所有买家和卖家也没有义务齐心协力地相互配合让股价按照他的心意去运行。当然,有些极端自我中心的人不这么看,他觉得他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整个世界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竭尽全力来让他快乐,所以,市场、政府和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有义务让他赚钱,而且要让他赚得很爽。如果他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生气抱怨。极端自我中心者的愿望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他必然会常常抱怨。当我们作为旁观者,且处于理性的状态之中,我们会觉得他的抱怨很荒谬很可笑。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身上既有理性的一面,也或多或少地有自我中心的一面,因此,大多数人会在某些时候表现得更理性一些,而在另一些时候则表现得更自我中心一些。大多数交易者者都会时不时地抱怨,少数人甚至会养成抱怨的习惯。但是,在股市上,抱怨毕竟不能解决问题。在生活中,你的抱怨或许有时还能起一些作用,而在股市上,你再怎么抱怨,市场也不会听你的。最终,一个人能否在市场上赚钱,还是看他有没有能力、心态和素质去适应变化的市场和市场的变化。所以,操盘手应该学习李嘉诚,通过问自己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把注意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能力、心态和素质上,这样,他就不会去怨天尤人,而是努力地去提升自己。当然,偶尔对市场的走势抱怨一下也是正常的,因为我们都是人,不可能做到绝对理性。但是,当我们发现自己对市场抱怨过多时,就应该问一下自己,“我这样抱怨是否理性?我这样抱怨是否有助于提升自己?我这样抱怨是让我更接近自己的目标,还是更远离自己的目标?”

成功者除了把注意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能力、心态和素质上之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会把注意的焦点放在更长远的将来。这不仅使得他们更有远见,而且也使得他们拥有更强大的意志和力量去战胜眼前的困难。当一个人有了一个令他兴奋不已的愿景(Vision),他就会从体内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有了这些能量,他就可以承受别人无法承受的艰苦,他就可以付出别人不愿意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他就可以在别人放弃的时候继续坚持。而且,一个目光远大的人也会有更好的心态,他不会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他会对人更宽容更大度,他对于眼前的困难也能积极面对,把困难当作磨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好机会。这些也都是成功操盘手的特质。一个操盘手想要成功,也需要具备这些特质。这就要求他把注意的焦点放得更长远一些,要求他在自己的头脑中创造出一个令自己兴奋不已的愿景。他需要问自己,“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塑造什么样的品格?我要养成什么样的习惯?我要练就什么样的真功夫?我要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要赚多少钱?如果我做到了,我要怎样奖励自己?如果我做到了,我要怎样回馈社会?如果这些我都做到了,我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我要怎样实现这些目标,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我要怎样实现这些目标,并且享受这个过程”,是一个质量非常高的问题。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的人几乎可以肯定是一个自信、快乐又成功的人。另外,安东尼·罗宾还推荐了几个我们可以经常问自己的高质量的问题:

“我能从这里面学到什么?”

“这件事情中真正有趣,而我却没有注意到的部分是什么?”

“我今天要做什么来让我的事业有所发展?”

“在目前的生活中,最让我感到快乐的是什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在目前的生活中,最让我感到兴奋的是什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在目前的生活中,最让我感激的是什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在目前的生活中,最让我感到骄傲的是什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在目前的生活中,谁是我最爱的人?谁是最爱我的人?那让我有什么样的感觉?”

这些问题看似与交易无关,却能对很多操盘手的业绩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往往都需要先感觉好,然后才能表现好,而表现好又会反过来使感觉好,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通过问上面这些高质量的问题,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注意的焦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感觉,让自己感觉好起来,进入一种良性循环。

安东尼·罗宾曾经说过:“成功的秘密就在于,你要学会去驾驭痛苦和快乐,而不是让痛苦和快乐来驾驭你。如果你能做到,那么你的生活就在你的掌控之中。否则,生活就会掌控你。”在股市上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市场参与者要取得成功,就要学会去驾驭痛苦和快乐,而不是让痛苦和快乐来驾驭自己。一个人如果能够驾驭痛苦和快乐,那么他就可以把不好的操盘行为与巨大的痛苦联系在一起,把好的操盘行为与巨大的快乐联系在一起。慢慢地,好的操盘行为就会变成好的操盘习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比如坚决止损,他做起来是顺理成章,几乎毫不费力,这样他就有可能成为少数的成功者之一。因此,交易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会去驾驭痛苦和快乐,驾驭痛苦和快乐的关键则在于调整和控制注意的焦点,调整和控制注意的焦点的关键则在于问自己高质量的问题。

交易如此,人生也如此。在任何一个领域,成功者都是少数。仔细对比少数的成功者和大多数的平庸者,我们会发现,成功者能够驾驭痛苦和快乐,他们把痛苦与不好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把快乐与好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而大多数人则不能驾驭痛苦和快乐,他们只是本能地把痛苦与艰苦努力联系在一起,把快乐与偷懒耍滑不劳而获联系在一起。大多数人惧怕艰苦,不愿努力,他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少数人总是那么有干劲,总是那么努力。而这其中的理由就在于,大多数人看问题看得不够长远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因此,他们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错误的地方,集中在当前过程的艰苦和繁杂,集中在付出努力的辛苦,他们只看到艰苦和麻烦,这样必然会觉得工作和学习很麻烦很痛苦,也就不能静下心来扎进去,不能真正地下工夫,虽然他们也做了一点努力,也下了一点工夫,但是,那些是不足够的、不到位的、不扎实的;而少数人看问题则看得更长远更深刻更全面,因此,他们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正确的地方,集中在长期的成功,集中在工作和学习的乐趣上,这样才会觉得工作和学习很有趣很快乐,他们才能长期坚持努力,才能静下心来扎进去,才能真正地下工夫。这样等他们下到一定的工夫,成功自然也就来了。成功,意味着成就和功夫。真正的成功,是通过努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并且在努力的过程中塑造好品格,养成好习惯,练就真功夫。好品格、好习惯和真功夫,比成就更重要,因为好品格、好习惯和真功夫是内在的,是可以随身携带的财宝,而成就是外在的,时过境迁就会褪色。有的时候,有些人由于幸运,或者采取不正当的手段,也能取得成就,但那不是真正的成功,因为他们没有培养出好品格、好习惯和真功夫,那种暂时的成就往往只是为巨大的失败埋下的伏笔。

怎样像少数的成功者那样驾驭痛苦和快乐,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正确的地方呢?这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其答案仍是不断地问自己高质量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能,而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就是打开那无限潜能的一串串钥匙。通过问自己高质量的问题,我们可以引导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看得更长远更深刻更全面。一个人如果不把注意力投射到长远的将来,他怎么能看得长远呢;如果不运用注意力去探究事物深层次的本质,他怎么能看得深刻呢;如果不运用注意力去总揽全局,避免疏忽遗漏,他怎么能看得全面呢?高质量的问题是注意力的好向导,它能把注意力引向正确的地方。一个人可以经常问问自己:

“我看这个问题看得够长远吗?”

“从短期来看似乎是这样,从长期来看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我看这个问题看得够深刻吗?”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从深层次来看又会是怎样的呢?”

“我看这个问题看得够全面吗?”

“从这个方面来看似乎是这样,从其他方面来看又会是怎样的呢?”

“如果我不能静下心来扎进去,从长远来看,我是不是有更多的麻烦和痛苦呢?”

“如果我能够静下心来扎进去,我会有什么收获,能找到什么乐趣呢?”

“在努力的过程中,我能塑造什么好品格,养成什么好习惯,练就什么真功夫?”

“我要怎样做到不怕艰苦,不怕麻烦,甚至享受这个过程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常问自己一些问题,只不过,我们往往是无意识的,我们对问题的质量也没有控制。在我们心烦意乱,焦虑不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问自己一些很糟糕的问题,那些很糟糕的问题让我们注意的焦点集中在错误的地方,必然会导致不健康的负面情绪。少数的成功者与大多数人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总体来看,成功者所思考的问题的质量比较高,而大多数人所思考的问题的质量比较低。因此,我们需要经常检查一下问题的质量,问问自己:“我现在所思考的问题,是不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高质量的问题?”、“我要怎样找到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这三个“问题的问题”也是高质量的问题,它们能帮助我们控制问题的质量,帮助我们找到高质量的问题,也就是说,找到那一串串打开自己无限潜能的钥匙。

听了高老师今天讲的内容,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备战高考的那段日子,我感觉我好像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安东尼·罗宾的技巧,问了自己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才在最后半年打开了自己的潜能,让学习能力彻底地爆发,从全校第七八十名冲到全校第一名,考上了清华大学。其实,从高一一直到高三的上半个学期,我都不怎么爱学习,主要是因为学不进去,一想到学习就感到痛苦。高三上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在班上排到了第十五名,全校有五个班,我估计还是能上个普通院校吧。那时候,整天都是做模考题,或是讲模考题。模考时碰到不少题不会做,或是卷子发下来看到不少题做错,总是比较痛苦。而我当时心又比较浮,不能静下心来扎进去学习,就这么被动地跟着老师的安排搞“题海战术”也是一种痛苦。因为没有用心,所以,做错的还是做错,不会做的还是不会做,这又是一种痛苦。但是,由于高考日渐逼近,自己注意的焦点也越来越多地集中到了高考上。当时,心里也慢慢地出现一个想法:“我现在学得这么痛苦,到时候还只能考一个二三流的大学,甚至还有可能发挥不好考不上大学,这是不是有点太亏得慌?”其实,这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虽然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引出了一个想法:“反正我肯定是要参加高考的,这大半年的时间肯定也是要放在这儿了,每天还要学得这么痛苦,那我能不能用点心,到时候考一个好一点的大学?”嗯,这又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

经过连续地追问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学习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前是只想玩,不想学,一想到学习就感到痛苦,静不下心来学习,自然也就学不进去,学得不好,然后就更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了。态度转变之后,我真的是很想学习,很怕耽误学习时间,真的是有了一种紧迫感。以前,碰到耽误学习时间的事我会特别高兴,比如学校开大会,开运动会,组织课外活动等,反正只要不用上课不用上自习,我就特别高兴。态度转变之后,心态与以前是刚好相反,碰到耽误学习时间的事就感到痛苦感到厌烦,希望赶快结束之后可以继续学习。因为自己想学,所以,也能静下心来扎进去了。突然之间,我开始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那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整个世界安静了,我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我开始理解各个学科的逻辑,或者说,我开始明白教科书上的字到底在说什么。以前,教科书上的那些字简直就像天书一样难懂,静下心来之后,我发现竟然如此简单,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的美感。我不禁有点后悔,为什么不早一点静下心来学习,那样我就不会学得那么痛苦,考试时也不用那么狼狈了。其实,以高一、高二的内容来看,只要静下心来学习,我完全可以学得更轻松更快乐,考出更好的成绩,玩的时候也可以更放松更尽兴。

当时要复习的内容还是很多,虽然我已经不以学习为苦,反以学习为乐,知识开始往脑子里进,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但是,面对7门功课大量的复习内容,我还是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太够用。于是,我问自己:“我现在已经很想学了,接下来,我要怎样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这不仅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有魔力的问题!在我反复追问自己这个问题之后,我终于得到了答案:只看自己做错的题,集中精力把做错的题搞懂!

以前我很不喜欢看自己做错的题,看见了就觉得痛苦,但是,逃避那些做错的题所导致的结果是:做错了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做错,不懂的内容还是不懂,这样做错的题下次还会做错。当我集中精力去专攻自己做错的题时,我就很自然地会问自己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这道题我到底错在哪里了。”我开始发现一些做错的原因,比如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有偏差,对知识的运用不灵活或不合理,没有领会题目的意图,没有识别题目中的陷阱,等等。然后,我就会有针对性地去强化自己暴露出来的薄弱环节。渐渐地,我看到自己做错的题,不再觉得痛苦。我变得喜欢去看自己做错的题,因为它会让我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哪里,让我更有效率地学到更多东西。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把以前的试卷翻出来,把做错的题快速浏览一下,看自己是否已经掌握了有关的内容。采取这个战术之后,我学得越来越轻松,做错的题也越来越少。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做错的题已经很少了,学习、模考、讲考题对我来说,变得既轻松又愉快。很多题我一看就知道出题人在考什么知识点,题目中的哪些已知条件是有用的,哪些已知条件是故意放在那里诱人上当的,这种题在做的过程中容易犯什么错误,等等。所以,我在校内模考的成绩排名越来越靠前,信心也越来越足。最后参加高考时觉得很轻松,考完之后感觉也很好,成绩下来,全校第一,我就上了清华。

现在回过头去想一想,我上清华还是挺偶然的——我是在无意之中运用了安东尼·罗宾的技巧:通过问自己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从而改了注意的焦点,进而改变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感知,因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最后,也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目前,我又来到了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头:或许我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操盘手,既有高收入又享受自己的工作;或许我会成为一个平庸的操盘手,只能勉强糊口,而且在挫折和痛苦中浮沉挣扎;或许我就是死活都赚不到钱,公司在几个月之后把我辞退。应该说,这三种可能性都有,但是,我觉得我现在成功的概率比当年高考还是大了不少,因为至少我现在可以有意识地去运用安东尼·罗宾的技巧,学习去驾驭痛苦和快乐,把不好的操盘行为与巨大的痛苦联系在一起,把好的操盘行为与巨大的快乐联系在一起,养成好的操盘习惯,经常问自己高质量的问题,把注意的焦点锁定在自我的提升和长期的成功,激发内在的潜能让自己坚持下去直到成功,并享受这个过程。

2007年4月5日

做 空

今天,高老师教我们使用“思必得”公司专用的交易软件。这个软件的主要功能就是看盘和下单。最重要的就是四个窗口:一个显示市场上的买单和卖单(Level 2),一个显示个股成交的记录(Time & Sales),一个显示操盘手自己摆出去的单和那些单的情况(Order Log),一个显示操盘手的仓位(Position Monitor)。这四个窗口都不大,可以同时摆在一个显示屏上,这样,操盘手一眼看过去就知道股票的交易情况,自己摆出去的单的执行情况,以及自己的仓位,不用在几个窗口之间翻来翻去。

另外,这个软件还有很多的快捷键,或者叫热键(hot key)。设计这些热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操盘手下单的速度。当一个人使用一般的券商所提供的交易软件时,每次下单都需要输入股票代码,以及股票的数量和价格。这样下单的速度太慢,不能适应日内交易对速度的要求。很多日内交易战术的目标就是每次去捕捉一个几分钱的波动而已。这种波动有时很快,不到十秒钟就完成了。若下单的速度稍慢了零点几秒钟就可能导致操盘手不能以理想的价格成交。有时,最后拿到的成交价格会比理想的价格差出好几分钱,而很多日内操盘手的每笔赢利目标和止损额也不过是几分钱罢了。因此,在日内交易中,速度是极为重要的。如果速度太慢,即使操盘手判断对了方向,成交价格的稍稍偏离也会让他无法赚钱,甚至可能赔钱。

“思必得”公司在交易软件中所设计的热键确实让操盘手的下单速度大大提高。操盘手只需要在最开始的时候设定一下股票代码和股票数量,这些信息就会被保存为默认值。操盘手每次按一个热键,一个单就会自动生成,股票代码和数量为默认值,价格就是市场上的当前价格。有一些类型的单,在操盘手按键之后,无须确认就会被立刻送进市场,另一些类型的单,在操盘手按键之后,会显示在一个小窗口上,允许操盘手在对价格进行快速微调之后再确认送出。因为单的类型比较多,每种类型又分买单和卖单,以及是否需要确认,所以,我们至少要用十几个热键。

高老师要求我们现在就开始在模拟状态下练习使用那些热键,每天至少要练三个小时。这很重要,因为如果那些键不练熟,实盘交易时就会影响下单的速度,甚至可能会按错键,该买的时候按了卖,该卖的时候按了买。我们一般会把F4设为某种类型的需要确认的买单,F3设为同种类型的需要确认的卖单,F2设为该类型的无须确认的买单,F1设为该类型的无须确认的卖单;然后,再分别用Shift、Ctrl和Alt键与F1至F4搭配组合出其他类型的买单和卖单。键位不够用时,我们就会以类似的方法去设置F5到F8键。交易时,把左手的食指轻轻搭在F4上,中指、无名指和小拇指也就顺势分别搭在F3、F2和F1上。如果一个操盘手需要快速地买进,那么他就可以用无名指去按键,即F2键,一个买单当即就被送进市场。如果一个操盘手想摆出某一种类型的需要确认的买单,他的左手食指就按键,即F4键,与此同时,右手食指可能会需要按Shift、Ctrl和Alt键中的某一个键,紧接着,用右手小拇指通过上下键来对价格进行快速微调,然后,用右手食指按回车键确认送单。成熟的操盘手可以在零点几秒钟之内准确完成这个下单的过程。有时,在送单之后不到1秒钟,那个单就被成交了,仓位就当即显示在屏幕上,操盘手马上又要送出若干个其他类型的买单卖单。顶尖操盘手个个都是出指快如闪电,他们的手指经常令人眼花缭乱地在键盘上飞舞,有时甚至会敲出某种轻快悦耳的旋律来,就像电声乐队里弹电子琴的键盘手一样,所以,看过他们操盘的人会说他们不是在“炒股票”,而是在“弹股票”。

每个操盘手都应该静下心来,认真地练习热键。在交易的很多方面都不能仅仅只靠勤奋来解决问题,还要有一些悟性才行。但是,在对键盘的熟悉方面,则基本上可以靠勤奋来解决问题,只要不怕麻烦,不怕单调,专心地反复练习,就可以形成近乎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键盘能力,在这一方面达到顶尖操盘手的水平。可惜,不少人都不愿意下工夫去反复练习热键,所以,在下单的速度和准确度上与顶尖操盘手有相当大的差距。做交易,就像高手过招,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个操盘手下单的速度和准确度,就像一个特工拔枪射击的速度和准确度一样重要,一样生死攸关。顶尖操盘手在关键时刻,买得进去,卖得出来,而普通操盘手则经常抢不到股票,或不能快速杀出来。这其中固然有心态和判断的因素,但是,对热键的熟悉程度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在交易中,操盘手可以控制的东西不多。把自己可以控制的东西尽量做好,尽量做到极致,在可以靠勤奋解决问题的地方让自己勤奋一些,多下点工夫,你的成功概率就会提升。反之,如果一个操盘手在这个方面也不舍得投入,在那个方面也不愿意下工夫,以至于在交易的各个方面都不尽如人意,那么,他的成功概率就很低了。就算一个人很有交易的天分,要把他的天分充分发挥出来,他也需要熟悉热键,否则就会对他的赢利能力形成一种限制,让他不能成为顶尖操盘手。毫无疑问,顶尖操盘手都是那些既有天分,又勤奋的人,二者缺一不可。至于天分不足的人,就更应该以勤补拙,通过刻苦努力的练习来提升自己成功的概率了。

开始练习热键时,我发现自己的手指头不太听使唤。而坐在我右边的何思思手指非常灵活,一小会儿工夫之后,她就开始运指如飞,把键盘敲得噼啪作响,让我们都羡慕不已。何思思是音乐学院作曲专业的,她从小到大一直弹钢琴,手指已经练出来了,现在来“弹股票”,手指确实比我们灵活多了。谁曾想到弹钢琴竟然还会对做美股日内交易有好处呢。看来“艺多不压人”这句话还是挺有道理的。你练过的某种技能说不定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就能派上用场。思思飞快地敲着键盘,发出阵阵有节奏有韵律的声音,俨然有几分顶尖操盘手“弹股票”的架势。我暗自决定,每天下班之后再多花些工夫,把键位记牢,把手指练得更灵活一些。

坐我左边的“牛哥”,牛壮壮,练热键的时候“热”得满脸通红。之所以大家都叫他“牛哥”,倒不是因为他的年龄最大,而是因为他看上去比我们都更魁梧更老成更有阅历,这个可能与他从小就帮家里人放牛有关。他们家在内蒙古草原上,蒙古族,膀大腰圆,一看就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为人特豪爽,还挺有幽默感。他告诉我们,自己小时候放学回家就要帮家里人放牛,上了大学回家过寒暑假也要放牛,上大学的费用太贵,每个学期之前,家里都要卖一头牛。我们问他,那你家有多少头牛啊?他摸摸后脑勺,想了一下说,有一千多头吧。人高马大的他,手也大,手指也粗,一个手指按下去常常会按到两个键。练了一会儿之后,他已经急得满头大汗,赶紧问高老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高老师拿着他硕大的手掌和粗壮的手指在键盘上比划了几下,说,“你的手确实是太大了!你的热键要重新设计,把所有的买单都集中在F1到F4,把所有的卖单都集中在F5到F8,用Shift、Ctrl和Alt键再组合一下。这样即使同时按到两个键,触发的也是相同方向的两个单。另外,你也要把手指练得更轻灵一些,点到即止,避免同时按到两个键”。

今天除了学习交易软件和练习热键之外,还了解到许多关于美国股市的知识和奇闻趣事。高老师娓娓道来,我听得津津有味,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了在熊市中赚钱的方法——做空。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做空”的概念,高老师讲了这么一个例子:

李多多同学在暑假回家之前把自己的自行车借给了室友王空军同学。几天后,王空军同学从他那个在自行车厂工作的叔叔那里得到一个可靠消息:本市的自行车厂要转产电动车,决定把库存的10万辆自行车在旧自行车市场上以低价抛售。王空军预测旧自行车的价格将大幅下跌,于是,他马上到旧车市场上以300元的价格把李多多借给他的自行车卖给了车贩子。很快,消息传开,旧自行车价格果然狂跌。一个月后,李多多的那辆自行车还在车贩子手上,而价格却已跌到了100元。他掏出100元把李多多的自行车买回来,自己还赚了200元。王空军这一次是名如其人,当了一回“空军”——成功地做空旧自行车。李多多过完暑假回到学校,王空军把自行车还给他,并出钱请他下馆子,两人美美地吃了一顿。在这个例子中,王空军同学就很漂亮地做了一回“空头”:他自己没有自行车,但是,他借到了别人的自行车,然后,他预测旧自行车的价格会暴跌,并决定利用这一波下跌来赚钱,于是,他就按当时市场的价格把别人借给他的自行车卖了出去。接着,旧自行车价格果然像他所预测的那样暴跌,这样,他又以很低的价格把自行车买回来还给别人,而自己则赚取这“高卖低买”之间的差额。

在股市上做空与上面的例子类似。操盘手预测某只股票价格将下跌,而自己又不持有该股票,他就可以借进该股票并以当前的价格卖出去。比如说,某操盘手预测xyz会从现在每股50美元的价位下跌到大概每股30美元,他就可以先向证券公司借1000股xyz,并以每股50美元的当前价格卖出1000股,收入5万美元现金;一个月之后,xyz的股价果然跌到了每股30元,操盘手就可以用每股30元的价格买回1000股来还给证券公司,而那时他只需支付3万美元,剩下的2万美元是他的赢利。

如果操盘手在不持有某只股票时,借进该股票并把它卖出去,操盘手就被称为“做空”了该股票,他持有的仓位被称为“空头”仓位,当操盘手买回该股票,他就平掉了这个空头仓位。在牛市中大家都知道要“做多”,即先买进,等股价涨上去之后再高价卖出。而在熊市中要赚钱,最好就是做空,即通过“先向证券公司借进股票,以当前的价格卖出,等跌下去之后再低价买回”的方法来赚钱。

做空之前,需要先向证券公司借进股票。那股票是从哪里来的呢?是证券公司自己或者它的客户准备长期持有,近期不打算出售的股票。为什么证券公司愿意借股票给人去做空呢?当然是为了赚取更多的佣金。做空的人一卖一买,就让证券公司多了两笔佣金收入。如果证券公司自己和它的客户都没有你想借来做空的股票,那么证券公司还会积极地联络其他证券公司,看看能否替你找到你想借来做空的股票。

为了控制风险,证券公司在借出股票时,都会要求做空的人把卖股票所得的现金存放在账上不得动用,另外,还会要求做空的人再额外存放一定的保证金在账上。操盘手做空是因为他认为股价会下跌,但是如果在操盘手做空了某只股票之后,那只股票不跌反涨,操盘手就将被迫以高于卖出价的价格买回该股,这笔交易就赔钱了。从理论上来说,股价可以“无休止”地上涨,所以,做空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比如,一个人以每股20美元的价格做空了1000股xyz,而xyz暴涨到每股100美元,那么他的空头仓位就会有8万美元的账面亏损,如果xyz涨到每股200美元,那么他的空头仓位就会亏损18万美元(这种行情在“疯牛”阶段是有可能出现的)。这个亏损可能会超出他的偿还能力,如果没有保证金,或者保证金太低,那么证券公司就会承担过大的风险。因此,证券公司会严格地要求做空的人在账上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当股价上升到一定程度时,某些做空的人就会收到证券公司发出的补交保证金通知(Margin Call)。如果他还想继续持有自己的空头仓位,那他就要按证券公司的要求补交保证金。或者,他也可以选择不补交保证金,自己平掉自己的空头仓位,认赔出局。如果他在收到补交保证金通知之后不采取任何行动,那么证券公司会强行平掉他的空头仓位。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导致做空的人不得不提前平掉自己的空头仓位,就是原本打算长期持有的客户突然要出售自己的股票,而证券公司也无法从其他的地方替你借到那只股票,这时,证券公司只好让你立即平掉空头仓位,把股票还给别人。

能够做空的一个明显好处是:可以利用下跌趋势赚钱。这本身就可以让市场参与者变得更客观一些。在一个只能利用上涨趋势赚钱的市场上,即便在下跌趋势中,很多人也一直会想“什么时候会涨啊,是不是该涨一涨了”,赚钱的愿望会使他们过多地单方向地期望看到涨势。而在一个可以利用下跌趋势赚钱的市场上,大家至少会想“现在是更有可能涨,还是更有可能跌,涨就做多,跌就做空”,这样的想法就比较中立,没有过多地单方向地期望看到涨势。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自己期望看到的东西,而对自己不期望看到的东西常常视而不见。当我们既可以期望涨势也可以期望跌势时,我们会看得更客观一点,也会更全面一点。

一般来说,市场有一个特点,涨得慢,跌得快。有人认为这是因为恐惧比贪婪具有更大的驱动力。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或者更准确的说法是,恐惧比贪婪更容易使人采取不理性的行为。在下跌趋势中,有一些人因为恐惧而瘫痪,丧失行动力,有一些本来想买进的人因为恐惧而不敢买进,有一些人则因为恐惧而不顾一切地抛售。因此,当市场被恐惧情绪所笼罩时,就会出现很夸张的暴跌行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操盘手能保持冷静,果断地做空,那么他就会在短时间内获得高额的赢利。因此,一般来说,做空比做多赚钱更快。比如,索罗斯的两个最经典的案例都是通过做空实现的:1992年做空英镑赚10亿美元,1997年成功狙击泰铢,也是做空。

做空,有大赚的时候,当然也有大赔的时候。比如中航油事件是因为做空石油导致巨亏5.5亿美元,国储铜事件是因为做空铜导致巨亏6.06亿美元。做空的人最怕碰上“轧空”(short squeeze)。所谓轧空,在股市上,就是股价突然急速上涨,而许多已经做空的人纷纷买进股票来平自己的空头仓位,从而进一步快速推高股价。为什么做空的人要在这个时候纷纷买进呢?首先,有一部分人是不得不买进,因为借股票给他们的证券公司要求他们补交保证金,而他们不愿补交,或没有钱去补交,自己的空头仓位只好被平掉了。另外一些人虽然没有接到证券公司的补交保证金通知(因为他们账上有足够多的资金),但是,面对快速上涨的股价,他们觉得必须止损以控制风险,因此,他们也会买进股票,平掉自己的空头仓位。当许多做空的人纷纷买进股票平仓时,股价会急速暴涨,这会触发更多的空头平仓行为,导致股价一飞冲天,颇为壮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轧空行情其实就是大量的空头在集体性恐慌情绪的驱使下争相夺路而逃所造成的“踩踏”事件。轧空行情一般出现在那些流通盘较小,被很多人大量做空,却突然出现重大利好消息的股票上。当然,轧空行情的出现也有可能是多头持续“逼空”的结果。

“逼空”就是多头步步紧逼,不断推高价格,不给空头出逃的机会,直到空头阵营出现崩溃,做空的人纷纷买进股票,平仓投降。逼空的目标就是要“逼”出一个轧空行情出来,那时候,多头就会大获全胜,很轻松地把手中的股票卖给那些连滚带爬、争相买进股票的空头。现在,在A股市场上暂时还不能做空,通常A股市场上所说的逼空,是指多头快速拉升股价,不让那些空仓的机构和散户获得在低位建仓的机会,迫使他们在高位建仓。注意在这里,空仓不等于真正的空头仓位,这里的空仓是指持有现金,不持有股票;而真正的空头仓位则是指借进股票,并卖出股票之后所形成的仓位。对于空仓的人来说,如果他们不想买进,没有人会强迫他们买进。而持有空头仓位的人则不同,在他们不能补交保证金的时候,会被证券公司强行平仓,也就是说,会有人强迫他们买进,如果他们自己不动手,证券公司就会替他们买进。因此,目前A股市场上的逼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逼空。在A股市场实现“融资融券”之后,可以做空了,就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逼空和轧空行情了。

操盘手在做空之后,一定要控制风险,避免被逼空和轧空。怎么才能做到呢?还是四个字:坚决止损。一般来说,逼空行情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初期,先知先觉的空头只要坚决止损,还是有机会以比较小的代价脱身的。如果死扛着,那么账面损失就会越来越大,而且,等到所有的空头都想夺路而逃的时候,股价就会急速飞涨,到时候很难抢到股票,损失就更大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做空的操盘手在逼空行情的初期以较小的损失止损出来之后,还可以反手做多,加入多头的阵营,利用接下来的逼空和轧空行情大赚一把。坚决止损,灵活地空翻多,多翻空,这些都是成功操盘手的操盘特点。能够做到坚决止损,操盘手就能保持自己的自由和灵活,不必死守着赔钱的仓位苦苦地等待解套。

听了高老师关于做空的讲解,牛哥提了一个很幽默又很现实的问题。他的问题是,“我们家养牛,没养猪。今年猪肉都涨疯了,生猪价格比去年已经翻了一番。我有个叔叔养了好几百头猪。高老师,您说我可不可以向我叔叔借100头猪,在市场上卖出去,等猪肉价格掉下去了,再买100头猪还给他?这个是不是也算做空?”

高老师回答,“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你能提出这个问题,就说明你确实明白了‘做空’这个概念。做空,就是在你认为某种资产的价格会下跌而你又不拥有该资产的时候,向别人借进你自己不拥有的资产,以市场当前的价格卖出去,希望等到价格跌下去之后再买回来还给那个借给你资产的人。所以,你设想的‘先借猪卖猪、再买猪还猪’的方案的确就是做空。当然,如果有生猪期货的话,你也不用那么麻烦地去借猪卖猪,直接卖出生猪期货合同就是做空了,等价格跌下去之后再买进生猪期货合同平掉自己的空头仓位。不过目前中国没有生猪期货,所以,现在要做空生猪,也只有用你的方法,先借猪卖猪,再买猪还猪,当一回‘还猪哥哥’了。但是,现在是不是做空生猪的最好时机呢?这还很难说。你需要多做一些研究才能下结论。你不能仅仅因为猪肉价格比去年翻了一番,就认为猪肉价格已经涨得过了头,认为猪肉应该下跌了。股市出现‘疯牛’行情的时候,股价可以在翻了一番之后,再翻一番。如果出现‘疯猪’行情,猪肉价格也可以在翻了一番之后,再翻一番,如果你现在做空生猪,就有可能会被生猪逼空,那时候你就要做一个眼泪汪汪的‘还猪哥哥’了。不管是做多还是做空,普通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低估了趋势的力量。他们常常在趋势才走了一小半的时候就以为趋势已经到头了,以为应该翻转了,匆匆忙忙地操作,然后却发现趋势并没有结束,更强劲的行情还在后面呢。所以,永远都不要低估趋势的力量!”

牛哥说:“我明白了。您刚才提到‘生猪期货’,那有没有‘生牛期货’呢?如果有的话,那我们家以后也可以卖点‘生牛期货’了。”

高老师回答:“国际上呢,不叫‘生牛期货’,叫做‘活牛期货’。我们平时说‘生龙活虎’,在期货市场上讲的是‘生猪活牛’。目前中国期货市场上既没有生猪期货也没有活牛期货,不过,生猪会有的,活牛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2007年4月6日

管理你的期望

今天,又学到了更多关于交易的基本概念,另外,高老师花了挺多时间讲一个重要话题:管理你的期望。

高老师首先说:“我们做一个小调查,看看有多少人觉得,以思必得这样低的交易成本,做交易只要坚决止损,涨的时候就做多,跌的时候就做空,赚钱会很容易?有这种感觉的人请举手。”

有1/3的人举了手,牛哥当然是其中的一个。我保守了一把,没举手。何思思也没有举手。看来在我们这三个人中间,做起交易来,想必牛哥会是比较生猛的那一个。

高老师又说:“再做一个小调查,看看有多少人觉得,在同一期学员中,自己的交易业绩会在平均水平之上?”

所有的人都举了手。然后,我们都笑了,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在平均水平之上嘛,总是会有人在平均水平之下的呀。

“看来大家都很自信!有自信是好事,但是,一定要管理你的期望,才能成功。”高老师如是说。

大家要记住一点,在股市上要最终把钱赚到手是不容易的!有不少人进入市场的时候抱着这么一个期望:“炒股很容易赚钱。”这是一个过高的期望,一个不现实的期望,最主要是因为它是一个不完整的期望。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期望呢?因为抱有这个期望的人只想到了赚钱,没有想到赔钱,或者说,把注意的焦点只放在赚钱上,没有放在赔钱上。一个完整的期望应该是这样的:炒股很容易赚钱,也很容易赔钱。这个期望更完整,也更符合实际的情况。所谓“来得容易,去得快”,这句话用在交易上真的是再贴切不过了。很多人在市场上也赚过钱,有些人甚至赚过很多钱,但是,大多数人只是“纸上富贵”,坐了一把“财富过山车”,最后他们又把钱全还给了市场。只有少数人最终把钱赚到手。

市场有时确实会给你一种错觉,让你感到赚钱似乎很容易——在大牛市里,你简直就跟股神一样,点石成金,无往不胜。但是,往往当你还沉浸在喜悦和憧憬之中时,一场巨大的危机就突然袭来。如果你没有理智并且果断地采取行动,那么你的利润就会付之东流,甚至还会赔掉你的本钱。在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世界上几次大牛市和大崩溃:

1921年至1929年,美国股市8年时间上涨6倍,道·琼斯指数最高达到452点;随后股市大崩盘,并引发长达4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道·琼斯指数于1932年跌至41.22点,跌幅达90%;直到1954年就是事隔25年后,道·琼斯指数才重返1929年的峰位452点。

1970年至1973年,中国香港股市3年时间上涨7.4倍,恒生指数最高达到1774.96点;随后恒指一路狂跌,1974年10月下探150.11点,和前期高位1774.96点相比,跌幅达91.54%;

1985年至1989年,日本股市5年时间上涨3.2倍,日经指数最高达到38915点;随后股价大幅下挫,1992年8月日经指数跌至14304点,跌幅达63.24%;此后十余年,日本经济一直疲软不振,日经指数2003年4月最低跌至7607点。

1986年至1990年,中国台湾股市4年时间上涨11倍,台湾加权指数最高达到12682.41点;随后只用了8个月的时间就跌至2485点,跌幅达81.41%。

1996年至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4年时间上涨5倍,纳斯达克指数最高达到5132.52点;随后科技股泡沫破灭,纳斯达克指数于2002年10月跌至1114.11点,跌幅达78.29%。

在大牛市中,有人创造了资产迅速增长数十倍的财富神话,但是,在随之而来的股灾中,绝大多数人,包括很多职业基金经理,都没能保住自己的胜利果实,有一些人甚至赔得倾家荡产。因此,那些在市场上待得够久,经历过牛熊轮回的老手,都会对市场心怀敬畏,他们会告诉你:在股市上要最终把钱赚到手是不容易的,你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相应的回报。

在股市上最终把钱赚到手是有可能的,稳定地赚钱是有可能的,赚很多钱也是有可能的;真正的高手可以在牛市中通过做多来赚钱,在熊市中又通过做空来赚钱;但是,那都是不容易的——你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把钱赚到手,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稳定地赚钱,你需要付出更多更多的努力才能赚很多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道理在市场上绝对是适用的。如果你想要更好一点的午餐,那么你就要付出更多一些的努力。

不幸的是,很多人在入市时都抱着“炒股很容易赚钱”的过高期望,以为不需要付出努力就可以轻松地从市场上赚钱。持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会带来一系列的害处。

首先,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使人不愿意花时间,不愿意下工夫去认认真真地做知识和技能上的充分准备。他们想:既然“炒股很容易赚钱”,那又何必去收集有关资讯,何必去学习相关的知识,何必去练习基本的技能,何必盘前做计划盘后做小结呢。或许,有一部分人也做了一些准备,但是,因为太过掉以轻心,所以,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很多东西似懂非懂,准备得不够认真不够充分。有些人在赔钱之后痛定思痛,再静下心来重新学习时,才发现原来很多的东西其实自己都听过看过,却没有真正地理解,没有正确地运用,才导致了交易失败。也有一些人在赔钱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什么都不懂,就跳进股海了,居然没有葬身海底,也算够幸运了。

其次,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使人盲目地不顾风险地追求超额回报。市场有时确实会提供“低风险,高回报”的交易机会,但那不是常态。更多的时候,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也有些时候甚至是“高风险,低回报”的。以为“炒股很容易赚钱”的人期望每次都赚得盆满钵满。这种过高的预期会蒙蔽他们的双眼,使他们对日益逼近的巨大风险视若无睹,在本来应该“见好就收”的时候,他们还在憧憬更大的收益,在应该及时抽身的时候,他们还在心存侥幸。其实,从本质上来说,当一个人抱着“炒股很容易赚钱”这一过高期望的时候,他就只看到了赚钱,没看到赔钱,只看到了回报,没看到风险。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

最后,这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使人心态浮躁,缺乏韧性。以为“炒股很容易赚钱”的人显然对困难估计不足,对损失和挫折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赚钱的时候,他们要么会得意洋洋,喜不自胜,要么会觉得赚钱是理所当然的;而在赔钱的时候,他们要么急躁,要么愤怒,要么沮丧,要么灰心,总之,他们缺乏对于损失和挫折的承受力,不能坦然接受损失和挫折,在不顺利的时候容易出现不健康的负面情绪。不管他们承认与否,至少在潜意识中,他们期望自己只赚钱,不赔钱,期望自己每一笔交易都赚钱,没有一笔交易赔钱。但是,事实上,赔钱是交易中很正常很自然的一部分,也是时常会发生,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期望自己只赚钱不赔钱不仅不现实,而且会使自己更脆弱,更僵化,更难应对必然会发生的损失和挫折。成功的操盘手都是那些能够在心态上处理好赔钱,处理好损失和挫折的人。如果一赔钱,心态就会变坏,那肯定不能做好交易。

因此,想在交易上取得成功,就要管理好自己的期望。“炒股很容易赚钱”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期望。当一个人抛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期望,他就不会掉以轻心,他就肯花时间下工夫去学习和准备;当一个人抛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期望,他就不会盲目地追求超额回报,他就会考量风险与回报的比例;当一个人抛弃这个不切实际的期望,他就不会心浮气躁缺乏韧性,他就会更坦然地接受损失和挫折,保持良好的心态。当一个人达到这种境界时,赚钱反而变得比较有可能,比较“容易”了。

这时,心直口快的牛哥问了一个问题,“高老师,刚才您说,市场有时候很容易赚钱,有时候很容易赔钱;有时候是‘低风险,高回报’,有时候是‘高风险,低回报’;有时候暴涨,有时候暴跌。如果我们在容易赚钱的时候就做,容易赔钱的时候就不做,‘低风险,高回报’的时候就做,‘高风险,低回报’的时候就不做,暴涨的时候就做多,暴跌的时候就做空,那要把钱赚到手岂不是很容易了?”

高老师回答:“这个想法是对的。真正的高手就是这样操盘的!只不过,这个想法说到容易做到难,否则每个人都是真正的高手了。第一,要识别现在到底是‘低风险,高回报’,还是‘高风险,低回报’,是应该做多,还是应该做空,需要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第二,在判断失误,出现损失的时候,需要有坚决止损的自律性和良好的心态;第三,在寻找和等待机会的过程中,需要有耐心、细心、恒心和信心。每一条都不容易做到,所以,要把钱赚到手还是不容易的。”

高老师继续给我们解释,实际上,这里涉及市场参与者的另一个过高的期望——对自己的过高期望。有些人知道股市有风险,赚钱不容易,但是,他们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望,以为自己天纵英才,聪明绝顶,永远都会保持理性和冷静,永远不会情绪化,一定可以战胜市场,战胜芸芸众生。然而,这也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期望。人不是神,每个人都会有弱点,都会犯错误,而市场会找到你的每一个弱点,会利用你所犯的错误,让你付出代价。

其实,对自己抱有过高的期望,这本身就是人性的一个弱点,行为金融学称之为过度自信。比如前面讲的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会超过平均水平,这就是过度自信的一个经典例子。过度自信的人往往有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总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一点,别人需要努力自己不需要,或者总觉得自己比别人幸运一点,别人会赔钱自己不会赔钱。但是,在市场上,聪明和幸运都是不够用的,很多极其聪明的人赔得一塌糊涂,再幸运的人也有走背运的时候。在市场上要成功还是离不开艰苦的努力。

对此很多人会觉得很失望,因为他们觉得:炒股就是投机,投机就是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现在你告诉我炒股成功也需要努力,这太让人失望了。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个世界上又有什么事不需要努力呢?

如果你觉得某件事很容易不需要努力,那只是因为你想得还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不够长远。在你深入地、全面地、长远地考虑之后,你就会发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努力,都需要付出代价。而且,你会发现,做坏事所要付出的努力其实并不比做好事少,而做坏事所要付出的代价却比做好事还要更高,风险也更大——做坏事必须每一次都成功,一次都不能失手,如果一次偶然失手,那你就全完了;而做好事如果一次失败了,没关系,你还能再来一次,如果又失败了,没关系,你还能再来一次,如果又失败了,没关系,你还能再来一次……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来过,一直坚持到成功为止。每一次重新来过,你都会更强大,更有可能成功。而且,你的坚持可能会感天动地,感动某些人,有些人会跟你一起做,有些人可能会给你某种意想不到的支持,使你的成功概率大大提升。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在写给儿子的文章中说,不要去干违法的事,因为你不能保证你永远都不会被发现,而一旦被发现,你的损失就太大了。也就是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干违法的事风险太高,成本太大,不可持续发展,所以,干违法的事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这位经济学家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既然都要付出努力,都要付出代价,与其做坏事,不如选一件好事,一直坚持做下去。这样风险小,可持续发展,最终可能会调动各种资源,越做越大,越做越容易。正如巴菲特所说:“人生就像滚雪球。最重要之事是发现湿雪和长长的山坡。”一个人越早明白这个道理,就越少走弯路,就越有可能取得真正的长久的成功。

其实,做交易也有类似的道理。如果你不止损,每次出现账面亏损就补仓,那么你就需要每一次都成功,一次也不能失手。一旦你某一次失手——股价不停地跌,你不停地补仓,最后,那个该死的公司真的死翘翘,你手中的股票变得一钱不值,那一次就足以构成毁灭性的打击。索罗斯认为,冒险是对的,但绝对不要冒毁灭性的危险,永远不要孤注一掷,最重要的是你一定要给自己留下重新作战、东山再起的机会,这样你才能在这个游戏中一直玩下去。如果你不止损,每次出现账面亏损了就补仓,那么你迟早会面临毁灭性的危险,迟早会陷入不得不孤注一掷的困境。而如果你每次都坚决止损,那么你总是会有重新作战的机会:一笔交易止损了,没关系,你没赔多少,你还能做下一笔交易;如果又止损了,没关系,你还能做下一笔交易。

悲观的人会担心:要是我这样一笔一笔地止损,那也会把钱赔光的呀。放心吧,你不会每笔交易都赔钱的,你总会有些交易是赚钱的。不管你是多么菜的菜鸟,想要做到每笔交易都赔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借用毛主席的一句名言来说就是:“一个人做一笔赔钱的交易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赔钱的交易,从来不做赚钱的交易。”如果你真的有本事做到每笔交易都是一建仓就立马赔钱,从来没有任何一笔交易曾经出现过一丁点的账面利润,那么,恭喜你,你简直就是一棵摇钱树了,各大金融机构一定会争着用高薪聘请你去做交易,把你当作“反向指标”——看到你买进了,他们就大量卖出;看到你卖出了,他们就大量买进。要做到每笔交易都赔钱也是很不容易的,那是一个很高的境界,真的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也可以赚很多钱,正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至柔则刚,至赔则赚。

话说回来,实际的情况是:每个人都会有赚有赔,只不过,菜鸟的胜算比较低,赔多赚少,而高手的胜算比较高一些,赚多赔少。这是因为菜鸟会胡乱出击,毫无章法,而高手则只在“低风险,高回报”的时候才出手。另外,菜鸟的资金管理做得很不好,而高手则能做好资金管理。所谓资金管理,是指根据市场和自己的情况来调节仓位的大小。也就是说,知道什么时候投入多少资金,知道什么时候激进一点,什么时候保守一点,什么时候应该彻底地从市场上撤下来,比如说,当资金总额下降到一定程度时,清掉所有的仓位,只持有现金——这是保存实力和保住胜利果实的有效方法。坚决止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没有坚决止损是肯定不行的,光靠坚决止损确实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足够高的胜算和好的资金管理。如果胜算不够高,或者资金管理得不好,即使每次都坚决止损,最终也不会赚钱,只会慢慢地“流血而死”。如果胜算够高,资金管理得够好,而且止损又很坚决,那么,最终一定会赚钱。

专业的投机,并不是投机取巧,不劳而获,而是靠自己的分析、判断、决策和行动能力赚钱。专业的投机者需要控制风险并使概率对自己有利,这就需要训练,需要研究,需要做功课,需要付出努力。真正成功的投机者都是很勤奋很努力的人。很多人以为投机就是赌博,靠的是运气。其实,说这种话的人并不懂赌博。专业的赌客会告诉你,他们并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计算概率和控制风险来赚钱:他们会认真地算牌,在概率对自己有利时下大注,在概率对自己不利时认赔,耐心等待下一个机会。对此有兴趣的人可以读一下《打败赌场》(Bring Down the House, Ben Mezrich),这本书以一个真实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六个MIT的学生如何利用概率和风险控制从拉斯维加斯赌场赚走数百万美元。

道氏理论的创始人,查尔斯·道曾经说过:“过度自信在华尔街所造成的失败,多于其他错误观点的总和。”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过度自信会使人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误以为自己不需要努力就能成功。而且,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市场参与者的过度自信其实是很没有道理的,因为过度自信意味着人没有准确地认知自己的真实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偏差。认知偏差的存在使人不能有效地处理信息,不能准确地认知现实,包括不能准确地认知市场和人本身。行为金融学认为,除了过度自信之外,每个人身上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其他偏差,比如,

一、锚定效应:在对未知事件进行估计时,人容易被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影响,即便最初获得的信息与未知事件并无直接关系,也会对人的估计造成影响;

二、易得性偏差:信息获取的容易程度会影响人的判断与决策,越容易获取的信息具有越大的影响力;

三、证实偏差:人一旦形成观点之后,倾向于接受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或否认那些不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即对于自己的观点倾向于“证实”,而不是“证伪”;

四、保守主义:对变化有天生的抵触和过滤反应,对新信息反馈缓慢且会进行折扣处理;

五、损失回避:厌恶遭受损失,为了挽回损失,宁愿承担自己通常不愿承担的风险;

六、处置效应:愿意卖掉出现账面利润的股票,而不愿意卖掉出现账面亏损的股票;

七、后见之明:在事情发生之后,觉得事情本当如此,倾向于忘记当初自己其实设想了多种可能的结局并且无法下结论,过分强调自己当初想到了事情的结局,忽略自己当初也想到了其他的多种可能性,因此,错误地认为自己当初准确地预见到了事情的结局,从而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八、自我归功:倾向于将好结果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坏结果归咎于外部环境或坏运气。

关于上述偏差,高老师在我们开始实盘交易之后还会一一地详细讲解。现在给我们指出来,是要让我们明白,作为人,我们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我们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么英明神武,那么料事如神。我们身上的种种偏差注定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对我们自身的认识都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扭曲的。对此,索罗斯有深刻的见解,他写道:“金融市场是在不均衡的状态中运作,而且参与者的认知和实际事件间,总有差距存在。”事实上,索罗斯投资哲学的一块重要基石就是:所有人的认知都可能有缺陷或被扭曲,人实际上是透过一组被扭曲的透镜看市场。关于这一点,行为金融学完全同意,并且还有一点重要的补充:人实际上也是透过一组被扭曲的透镜看自己!

《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而在市场上,由于自身的偏差,绝大多数人既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也不能准确地认识市场,因此,绝大多数人是“不知彼,不知己”,每一笔交易都很危险,每一笔交易都可能是走向惨败的第一步。当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危险,这就更危险了。少数人能认识到自身的偏差,通过磨炼和反省,认识了自己,因此,达到“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的境界。这样他们的胜算已经有所提高。如果他们再努力去更多地了解市场,那么,他们对市场的认识每加深一步,他们的胜算就会提高一点。当他们的胜算达到一定的程度,再加上良好的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让自己在胜的时候多赚一些,负的时候少赔一些,那么他们最终就能从市场上把钱赚到手。

在市场上有没有人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呢?应该说有,但是,那绝对是凤毛麟角,而且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的“知己知彼”,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知己知彼”。关于这一点,巴菲特是一个活生生的注解。巴菲特始终坚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投资。他认为,衡量一个人是否理性投资的关键,就是看他是否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投资,另外,能力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力范围的边界。所以,巴菲特首先做到的是“知己”,即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其次,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巴菲特通过深入细致地研究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知彼”。

但是,即便是巴菲特,也有投资失误的时候。可见我们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知己知彼”,只能尽量地朝着“知己知彼”的境界去努力——努力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界定自己的能力范围;努力地认识市场,了解它的特点和脾气,确定适合自己的股票或形态;然后,根据对自己和市场的认识,努力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或交易体系。

显然,这会是一个艰难而又有意义,痛苦而又有乐趣的过程。我们需要对其中的艰难与痛苦做好准备。市场会找到我们身上的每一个弱点。承认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克服,无疑是艰难而痛苦的。同时,市场千变万化,要认识市场也是困难的,要付出学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期望:

不要期望赚钱很容易——有时候容易,有时候很难,总的来说,赚钱是不容易的;

不要期望短时间内暴富——追求暴富往往欲速则不达,即使得到,也容易失去;

不要期望每一笔交易都赚钱——总会有一些交易是赔钱的;

不要期望市场一直都会有好行情——市场有时候会很好做,有时候会很难做;

不要期望走势总是很好判断——走势有时候会很清晰,有时候会很模糊;

不要期望买了就涨卖了就跌——这种事可遇而不可求,连股神都不能保证做到;

不要期望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原因同上;

不要期望一种战术永远有效——每种战术都有其适用条件,条件不成立了,它就会失效;

不要期望通过豪赌一把来反败为胜——偶尔会奏效,但长期来看只会让情况更糟;

不要期望靠小道消息来赚钱——根据小道消息买进,很多时候正好是给庄家抬轿子;

不要期望自己聪明过人——再聪明的人也会有自己的误区;

不要期望自己永远理性冷静——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化的时候,特别是在压力之下;

不要期望自己没有弱点——每个人都有弱点;

不要期望自己不犯错误——是人就会犯错误;

不要期望自己总是状态神勇——每个人都会有高峰和低谷;

不要期望自己不需要努力就能成功——不管做什么,都需要努力,没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不要期望自己一次努力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市场总是在变化,你要不断去适应它;

不要期望自己永远都不会有上面这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你在理性的时候不会有,但在情绪化的时候就会有。

当你发现自己抱有某些过高的期望时,可以运用安东尼·罗宾的技巧,问自己一些高质量的问题:“我的期望合理吗?”“事情真的应该像我所期望的那样吗?”“我怎么能百分之百地肯定事情真的应该像我所期望的那样?”“抱有这样的期望是让我更适应市场,还是更不适应市场?”“抱有这样的期望是让我的交易做得更好,还是更不好?”“如果我抛弃这样的期望,会不会让我的心态变得更好呢?”“如果我抛弃这样的期望,会不会对我的交易有帮助呢?”

抛弃对市场和对自己的过高期望,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拥抱那些过低的期望。根据定义,过低的期望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期望,因为它们比实际的情况低,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比如,有人认为在股市上不可能赚钱,这显然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是一种过低的期望;实际的情况是:只要你付出努力,找到自己的优势,并坚持做正确的事,你最终一定会赚钱。在我们中华文化中有一个重要的智慧:“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对于市场和自己的期望也是如此,期望得过高,就像期望得不够高一样,都是不合适的。一般来说,由于自身认知的偏差,绝大多数人对市场和自己的期望不是过高,就是过低,或者在过高和过低之间来回摇摆:入市前或赚钱的时候往往期望过高,赔钱的时候往往期望过低。只有少数人能够战胜自身的认知偏差,对市场和自己保持一种切合实际的期望,无过无不及。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大家敢于进入这个行业,敢于来做操盘手,这就已经是在战略上藐视敌人了。那么,接下来就要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这就意味着不要把交易想得太简单,不要对交易中的困难估计不足,不要打无准备之仗,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对困难做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因此,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就意味着要管理你的期望。

管理你的期望,就是要抛弃过高的期望,拒绝过低的期望,保持一种切合实际的期望,无过无不及。其实,很多的痛苦、烦恼、挫折和失败,都来源于我们那些过高或过低、不切实际的期望。有一句话说得好,“没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就没有痛彻心扉的失望”。管理好你的期望,你就已经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一个抛弃了所有不切实际期望的人是一个面对现实的人,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一个敢于承认自己的弱点的人,一个愿意用努力来换取成功的人,一个抱有现实的乐观主义的人。这样的一个人反而更容易成功,更容易在市场上最终把钱赚到手,因为,他在顺利的时候会把握机会多赚一些,同时又不会过于得意;在不顺利的时候会控制风险少赔一些,同时又不会过于灰心。

记住:顺利的时候会有的,不顺利的时候也会有的,而且,会周而复始地交替到来。这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规律。《圣经·传道书》上说: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栽种有时,拔出所栽种的,也有时。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拆毁有时,建造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抛掷石头有时,堆聚石头有时。怀抱有时,不怀抱有时。寻找有时,失落有时。保守有时,舍弃有时。撕裂有时,缝补有时。静默有时,言语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争战有时,和好有时。这样看来,做事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有什么益处呢。我见神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经受历练。

其实,这个道理在市场上也是一样的:

凡事都有定期,市场万务都有定时。涨有时,跌有时。买进有时,卖出所买进的,也有时。杀跌有时,追涨有时。破坏形态有时,修复形态有时。哭有时,笑有时。赔钱有时,赚钱有时。清晰有时,混乱有时。好做有时,不好做有时。正确有时,失误有时。保守有时,激进有时。理性有时,不理性有时。平静有时,喧嚣有时。喜爱有时,恨恶有时。竞争有时,合作有时。这样看来,炒股的人在他的劳碌上有什么益处呢。我见神叫炒股的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经受历练。

既然天意如此,那么我们就不要对市场和自己抱有过高或者过低的期望,也不用在顺利的时候太过得意,或在不顺利的时候太过灰心。最重要的是把交易看作是一种“人生修炼”,让自己在其中经受历练,用心地去经受历练。因为《传道书》紧接着说:“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圣经》又说:“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上帝自有他的时间表。经受历练,就是流泪撒种,到了时候,你必要欢呼收割。

从公司回到学校,在食堂吃了早饭(实际上是我的晚饭)。看时间差不多六点了,我妈应该已经起床了,赶紧给她打电话,问她:“妈,您是不是觉得炒股赚钱很容易啊?”

“是啊。咱们楼上的张大妈这一年赚了好多钱嘞。还有我的同事,只要炒股的,个个都赚了,都说赚钱容易。你也知道我从来都不炒股,天天听着这个人昨天赚了8000,那个人今天赚了1万,才终于忍不住拿了10万块来炒股。我去年11月份入市的时候指数大概是2000点,现在指数到了3300点了,涨了大概65%。我只赚了5万多块钱,不到60%,没跑赢大盘。你姑姑才厉害嘞,人家2006年1月份在1100多点的时候投了20万买的基金,现在都已经变成60多万了。还不到1年半的时间,什么都不用做,就差不多赚出一个两室一厅来了!”

“真是赶上赚钱的好时候了!不过,妈,凡事总有盛极而衰的时候,暴涨之后经常是暴跌,您可要提前准备啊!”

“这个道理我也懂。老实说,我看着股价涨这么高,心里也有点害怕。怎么,你们老师觉得A股要跌了吗?”

“没有啦。我们老师说,永远都不要低估趋势的力量,可能后面还有更强劲的行情,但是,一定要控制风险,要想办法保住胜利果实。”

“那我应该怎么办呢?我现在是满仓,我应该减一点仓吗?”

“您投入10万,赚了5万多,资金达到了15万多。我看不如这样,您继续按您的方法做,说不定还能涨呢。但是,什么时候您的资金下降到14万,您就把股票全卖光,持有现金,保住您那4万块钱的胜利果实。您觉得怎么样?”

“嗯,这个办法倒也挺好。起码我知道自己应该在什么时候出来,而且出来的时候总还是赚的,这样心里有点底,不那么慌了。你们老师还教你什么了?”

“不要把交易想得太容易,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要以为自己不需要努力就能成功。”

“咦,你上中学的时候,我也是这样说你的呀,不要把学习想得太容易,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要以为自己不需要努力就能考出好成绩。”

“是啊,因为那时候有您说我,所以,我上了清华嘛。上了大学之后,没人说我了,所以,我就比较颓废。现在好了,又有人说我了,所以,我应该能做得挺好。”

2007年4月7日

中庸之道

今天培训一开始,高老师就问了我们一个很“雷人”的问题:“你们谁读过大学?”

没有人举手。看来大家都很清醒,都听出来高老师的问题是话中有话。我们这一批学员个个都是大学本科毕业,高老师亲自面试了每一个人,他应该知道啊。我当时的想法是:我是上过大学,但是,老实说,没太好好读书,所以,严格地说也不能算是读过大学。

高老师看我们面面相觑,解释道,“我说的大学,是指位列儒家经典四书之首的《大学》,其他三本书是《中庸》、《论语》和《孟子》。大家应该都知道,但是,有谁认真读过吗?”

还是没有人举手。高老师说,“这也不怪大家,其实,我也是在硕士毕业之后,才开始读这些经典的。当时在国外,研究生毕业了,开始做操盘手。我们的培训师所罗门·霍普金斯(Solomon Hopkins)在培训中用很多东西方的经典来帮助我们建立操盘手的思维体系。西方的包括《圣经》、犹太人的《塔木德》、安东尼·罗宾的《思考致富》等;东方的包括《孙子兵法》、《大学》、《中庸》、《老子》、《易经》等”。

说来惭愧,我发现我们的培训师所罗门对于中国传统智慧的认识比我这个中国人要深刻得多。当时,我回想了一下自己从小学到硕士的学生生涯,我很痛苦地发现自己虽然上了很多年的学,却没有读多少真正有用的书;虽然也读了很多书,却没有学到多少真正有用的知识;虽然也学到了一些知识,却没有掌握多少真正有用的技能;虽然也掌握了一些技能,却没有获得真正有用的智慧。然后,我开始读那些东西方经典,才发现那些真的是智慧的宝库,而且,其中的智慧对于认识市场和自己,对于形成自己的投资哲学和交易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每一个伟大的投资家或投机家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一套哲学体系。他们的哲学体系不同,所以,他们的操作风格不同,业绩也不同——谁的哲学体系更完善更优越,谁就能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比如,巴菲特和索罗斯,他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比其他人更完善更优越的哲学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虽然有些人浑浑噩噩,人云亦云,看起来似乎没有自己的思想,但是,这其实也是他们的一种人生哲学,即认为“附和当下流行的观点是明智之举”。

或者,我们不用“哲学体系”这么大的词,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对于市场和他自身都有一系列自己的看法。少数人的看法更深刻更高明一些,比如巴菲特和索罗斯,所以,他们最终赚了很多钱;大多数人的看法都比较肤浅比较拙劣,所以,长期来看,大多数人最终都会赔钱。

投资和投机,归根结底都是头脑游戏,最关键的还在于参与者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例如,在市场见顶之后,很多散户还在想“还能涨”或“再多赚一点,我就出”,这种想法导致他们采取持仓观望的行动,结果他们就错失获利了结的机会;而高手在看到市场见顶的迹象之后会想“风险大了,要保住利润,控制风险”,这种想法导致他们采取平仓离场的行动,结果他们就抓住获利了结的机会。又例如,在出现账面亏损时,很多散户想“应该能回去”,这种想法导致他们采取不止损甚至补仓的行动。采取这个行动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股价真的回去了,这种结果的结果是下次更不想止损而更会补仓;另一种是股价不回去而继续走单边行情,把散户深度套牢。这两种结果在市场上经常会出现,所以,散户迟早会被深度套牢。而同样是出现账面亏损,高手会想“价格没有向我期望的方向走,说明我的判断有误,我应该先离场,一是控制风险,二是回归客观重新判断,如果行情又向我期望的方向启动,我可以再进来”。这种想法导致他们采取坚决止损的行动,结果他们会保持机动性,保持自由和灵活,永远不会被套牢。

因此,不正确的思想导致不正确的行动,不正确的行动导致不好的结果——最终会赔钱;正确的思想导致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导致好的结果——最终会赚钱。要想在市场上成功,就要有正确的思想!“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毛主席语)既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那又从哪里来的呢?毛主席认为:“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应该说很精辟,不过,先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一些灵感,然后,再放到实践中去检验,我想,这也是毛主席很赞成的。因为毛主席是一个热爱读书以书为伴的人,他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翻开那些经过岁月考验的东西方经典,你会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真的是一点不假,特别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更是如此。一本好书常常能向我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帮助我们改变自己注意的焦点,能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改变视角,能帮助我们想得更全面更深刻更长远,能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和思维体系,能帮助我们真正地认识自己和认识市场,能帮助我们最终成为市场上的成功者。

注意我在这里说的是帮助,不是代替。一本好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而不是代替我们思考。思考,要靠我们自己去做,不能指望一本好书或者一个思想家替我们去做。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好的哲学家不是替别人去思考,而是启发别人去思考,帮助别人更好地思考。他说:“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而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恰恰就是不断地向别人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把东西方经典和投资交易方面的名著看作是“助产士”,对其中的观点和主张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比如,“这个观点真的是对的吗?”“作者提出这个观点的逻辑是什么?”“这个观点适用于我个人的实际情况吗?”“我从中能学到什么?”“我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发?”等。这样通过问问题来让那些经典名著去启发我们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思考,最终在实践中产生正确的思想。千万不要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书上的观点,否则,即便是一本很好的书也会造成弊大于利的结果,这样倒不如没有那本书更好。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

今天,我们先看一下国学经典《大学》和《中庸》给我们做交易的人带来的启发。很多人对于“中庸”存在误解,以为“中庸”就是走中间路线,无原则地折中调和,或者曲解为中等、平庸、妥协、保守。其实,中,是指正中靶心,不偏不倚;庸,即常,不是指平常,而是指事物的常理,相当于数学中的常量,不变量。宋代学者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所谓中庸,就是按事物的常理,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因此,中庸实际上是一个非常高的要求,并不是中等平庸。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拿捏好分寸和火候,既没有过,也没有不及。比如,我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武汉,如果坐到了广州,那就是过,如果在郑州就下了车,那就是不及。有人说,既不能过,又不能不及,那我就待在中间。遵循中庸之道,并不是搞简单的折中主义,也不是机械地取平均值,而是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比如一篇文章,甲说应该给70分,乙说应该给80分,并不是你说给75分就代表中庸了,有可能给40分,或者给98分,甚至100分,才是恰如其分,才符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还要求我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时间、地点、场合变了,分寸和火候也相应地要变。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需要根据变化的情况来决定什么是恰到好处,什么是合乎时宜。穿着游泳裤去参加正式宴会,或是,穿着西装跳进水池中去游泳,显然都不合时宜。但是,如果是有人落水呼救,命悬一线,那么,穿着西装跳进水池又是合乎时宜的。懂得变通,才能做得恰到好处,才符合中庸之道。

对于操盘手来说,要达到中庸之道,就要按交易的常理,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操盘不要过于鲁莽,也不要过于谨慎;分析不要过于简单,也不要过于复杂;交易次数不要过多,也不要过少;仓位不要过大,也不要过小;进出仓不要过早,也不要过晚;该激进时就激进,该保守时就保守;该等候时就等候,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很难做到吧?没错。孔子也觉得这很难做到,他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不过,孔子还是给了我们一些很有用的建议,可以帮助我们向中庸的境界努力。

一、心诚

《中庸》:“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真诚也就自然会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会做到真诚。)孔子对于“诚”极为推崇,认为真诚到极致就能料事如神。《中庸》:“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真诚到极致,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不祥的反常现象。或者呈现在占卜的蓍草龟甲上,或者表现在人的动作状态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真诚到极致就能料事如神。)

我们要怎样做到“诚”呢?孔子认为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先天,即生下来就真诚;一个是后天,即努力追求真诚。《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如果你天生真诚,那真是太好了,你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你就是圣人。但是,圣人是少数,剩人总是多数,剩下的多数人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了。

在了解了孔子对于“诚”的主张之后,我们可以问自己,“孔子对于‘诚’的推崇合理吗?”“我们来做交易真的也需要心诚吗?”

我个人觉得,做交易也需要心诚。要在交易中取得成功,显然你需要明白关于交易的很多道理。要明白关于交易的道理,首先就要心诚——你要真心实意地想搞明白那些关于交易的道理,而不仅仅只是冲着钱而来。有些人想,“我就是想来赚点钱,我不在乎自己能不能明白那些交易的道理”。一个持有这种想法的人,他的心就不诚了。有人常常会说,“哎呀,别跟我讲什么道理,告诉我买什么,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就行了”。这样显然不会成功。真正成功的操盘手对于交易都有儿童般热诚的求知欲,渴望了解整个游戏的一切,无论是基本面、技术面、心理面,或其他难以名状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需要学习、思考和训练。心诚的人就可以做到,可以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乐在其中,不觉得累,不嫌麻烦;心不诚的人要么知难而退,要么挑三拣四,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有些人口口声声说自己想成为好的操盘手,但是,又怕麻烦,不愿意付出努力,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心不诚。心诚的人肯定不怕麻烦,怕麻烦的人肯定心不诚。

对于每一个投资者和操盘手来说,预知未来,料事如神,恐怕是最高境界了吧。孔子认为,一个人真诚到了极致就能达到这种最高境界。顶尖操盘手一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他静下心来,诚心诚意地倾听市场的时候,他会听到市场的“脉搏”,并因此而大概预知接下来的大行情。这是因为每个大行情都有一个酝酿的过程,且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一些征兆会显示出来,当一个人完全客观地用心观察和体会时,他就有可能发现那些征兆,进而大概预知接下来的大行情。《大学》:“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诚心去做,即使不能正中靶心,差得也不远了。)

二、修身

《中庸》:“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孔子认为,世上万物都有重要的根本和次要的枝节,世上万事都有开始和结束。明白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接近上天的原则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那么,什么是本,什么是末呢?孔子认为,修身是一切的根本,其他都是次要的枝节末梢,甚至连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大事与修身相比也是末,而不是本。《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要以提高自身的修养为根本。自身修养这个根本紊乱败坏了,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对于操盘手来说,是否也要以修身为本呢?两个操盘手使用同样一套交易策略,一个就能稳定赚钱;另一个就能稳定赔钱。可见,交易策略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操盘手能否战胜自己身上的贪婪、恐惧、偏执、鲁莽、散漫、轻率、懒惰、浮躁等人性的弱点,并发挥出自己身上的节制、勇气、灵活、审慎、自律、勤勉、踏实等人性的优点。所以,交易成功的最大敌人就是你自己。要取得交易的成功,就要战胜自己;要战胜自己,就要修身,或者说,把交易看作是一种“人生修炼”。

有人说,每个人既是天使,又是魔鬼。这话是有道理的,人性的每一个优点和弱点都可以在每个人身上找到它的种子。如果一个人让那些人性优点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么他心灵的花园就会繁花似锦,芳香宜人;如果一个人让那些人性弱点的种子占据自己心灵的土壤,那么他心灵的花园就会一片荒芜,荆棘丛生。在自己心灵的花园里拔除荆棘、培育良苗就是修身,坚持下去,你就会有怒放的生命!

怎样做到修身呢?《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想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先要意念真诚;想要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真知。获得真知,在于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规律。事物研究透了,规律认识到了,才能获得真知;获得真知了,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了,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心态端正了,才能提高自身的修养。)

孔子认为,格物,即研究事物、认识事物的规律,乃是修身的根本。后世儒家学者因此提出“格物致知”这个重要的概念。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把西洋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最初,物理学(physics)被翻译为“格物学”。上海等地还成立科学技术学校,称为格致书院。这种说法比较接近朱熹的观点,不过,朱熹所谓的“知”,不仅指知识,还包括智慧和哲理。其实,西方好像倒也有点认同朱熹的“格物致知”观念,比如,各个学科的最高学位都通称为“哲学博士”(Ph.D. = doctor of philosophy)似乎意味着任何一门学科研究到了极致,都会上升到哲学范畴。

孔子把修身的根本归结为“格物致知”,也就是说,研究事物,去了解真相,去获得真知是修身的根本。如果不去了解真相,不去获得真知,那么,所谓的修心养性都是在舍本逐末,都不能达到修身的目的,都不能让我们挣脱人性弱点的辖制和坏习惯的束缚。这样来看,我们之所以常常受到人性弱点的辖制,很难挣脱坏习惯的束缚,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没有去了解真相,没有去获得真知。《圣经》里有一句话,“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当然,这句话有其更深层的意义,不过,这句话也告诉我们,真理必可以让我们得自由。燕京大学的校训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表面上看,绝大多数人都是自由的,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受到人性弱点的辖制和坏习惯的束缚,本质上并不那么自由,或者说,本质上总有一定程度的不自由。“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圣经》里的这句话对人的不自由做了极为精辟的总结。大哲学家康德也对人的软弱和身不由己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自由是我不要做什么就能够不做什么。”一个吸毒者,如果告诉自己不要吸毒,自己就能够不吸毒,那么他就摆脱了毒品的辖制,获得了对毒品的自由。一个人,如果告诉自己不要懒惰,就能够不懒惰,告诉自己不要冲动,就能够不冲动,告诉自己不要发怒,就能够不发怒,那么,他就获得了对于这些弱点的自由。几乎每个人都会受到某些弱点和坏习惯的辖制,虽然反复告诉自己不要去做,却偏偏会去做。这就是人的不自由了。要得自由,就要去探寻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这样来看,修身的根本确实就在于“格物致知”了。

对于交易者来说,我们要怎样做到“格物致知”呢?交易者的“格物”,就是要“格市场”,研究市场、认识市场的规律,并且还要“格自己”,研究自己、认识自己。当一个交易者把市场和自己都“格”到了一定程度,获得了一些关于市场和自己的真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知己知彼”,他才能做到意念真诚、心态端正,进而提高他作为一个交易者的修养。慢慢地,他就能挣脱某些人性弱点的辖制和坏习惯的束缚,就能获得某种程度的自由。如果一个交易者告诉自己不要贪婪,就能够不贪婪,告诉自己不要恐惧,就能够不恐惧,告诉自己不要冲动,就能够不冲动,告诉自己不要发怒,就能够不发怒,那么,他就是一个相当自由、相当优秀的交易者了。大多数交易者都有某种程度的不自由——有的人告诉自己不要贪婪,却偏偏会贪婪;有的人告诉自己不要恐惧,却偏偏会恐惧;有的人告诉自己不要冲动,却偏偏会冲动;有的人告诉自己不要发怒,却偏偏会发怒;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要挣脱人性弱点的辖制和坏习惯的束缚,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格物致知”必然会是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付出努力是绝对值得的,因为你将会塑造好品格,养成好习惯,练就真功夫,并且,最终你会取得成就,这就是真正的成功了。

要“格物致知”,要研究事物、去了解真相,去获得真知,无疑需要我们有好学的精神——该看的书要看,该做的研究要做,该思考的问题要思考。一个人看问题看得越长远越深刻越全面,就越接近真理。因此,我们要经常问自己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我看这个问题看得够长远吗?”

“从短期来看似乎是这样,从长期来看又会是怎么样的呢?”

“我看这个问题看得够深刻吗?”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这样,从深层次来看又会是怎样的呢?”

“我看这个问题看得够全面吗?”

“从这个方面来看似乎是这样,从其他方面来看又会是怎样的呢?”

当然,交易者还需要向自己提出一些关于市场和自己的高质量问题。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会引导我们的注意力,把我们带到该学习的资料面前。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高质量的问题都有很多极其聪明的人曾经思考和钻研过,并留下了很宝贵的资料供我们学习。大多数人之所以不想学习,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向自己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一旦你开始追问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你自然就会发现那些既宝贵又有趣的资料一直都在那里等着你,你会慢慢地获取真知,也会找到学习的乐趣。

孔子认为,好学,是不够的,除了好学还要有两条:力行和知耻。《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提高自身的修养。)

力行,就是我们要努力把认识到的道理付诸于实践,也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知而不行,那就不是真知。如果真知,那就必然会付诸于行动。这里有一个“知”和“行”的问题。有人主张“知易行难”,懂得道理容易,实践起来很难;有人主张“知难行易”,懂得道理很难,一旦懂了,实践起来很容易。平心而论,在市场上,很多时候是“知难行也难”。比如,有人认为自己懂得“坚决止损”的道理了,但是在操盘时,他觉得自己很难做到“坚决止损”,就感叹“知易行难”。而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懂得为什么要“坚决止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止损不坚决”所带来的种种恶果。他之所以“行难”,其实还是因为他没有真正地“知”——他仅仅只是懂了一点皮毛而已,并没有真懂。

那么,是不是彻底地克服了“知难”,彻底地“知”了之后,就会“行易”了呢?也不是。首先,你就不能保证自己百分之百彻底地“知”。其次,“知”存在于头脑中,“行”体现于行动上,这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障碍要跨越的。比如说,体操运动员要在比赛中做一个高难度动作,他在头脑中已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做,但是,真的要把那个动作做得干净利索,也是很不容易的。最后,在“行”的过程中你总会碰上新情况新问题,所谓“老革命还会碰上新问题”呢。你总不可能把所有将要碰上的问题和困难全都提前预知了吧?如果你能事先预知一切困难,那你就不是人,你是神,对你来说就是“知易行易”——世上无难事,因为你是神。而对于我们凡人来说,更多的时候还是“知难行也难”。

不过,无论是知难,行难,还是两个都难,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知行合一——既要求知,又要力行,两个都要做,一个也不能少。虽然我们不能彻底地“知”,但是,知道多少,就按已经知道的去努力地“行”,在“行”的过程中去体会、思考、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就会知道更多,然后,再反过头来指导“行”,如此循环反复,使“知”和“行”相互促进,让两者都进入越来越高的境界。其实,不管谁难谁易,努力去做,慢慢地都会变得比较容易起来。有句英文讲得好,“All things are difficult before they become easy.”(所有的事在变得容易之前都很难。)如果你总是知难而退,那么,难的依然是难,而你终将退无可退。如果你知难而进,那么,难的会变容易,而你则可以不断前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心诚则灵,至诚如神。

除了好学和力行,孔子认为,我们还要知耻。知耻也不容易,如果容易,那每个人都“近乎勇”了。而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为那些不该感到可耻的东西而感到可耻,而对该感到可耻的东西却安之若素。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耻。有一个酒鬼说,“我之所以每天都喝得醉醺醺的,是为了忘记我的可耻。你问我为什么感到可耻?喝酒可耻!”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正是因为不知道什么是耻,而犯了类似的错误。

其实,喝酒并不可耻,喝得失去控制,酒精成瘾,才是可耻。在市场上也是一样。很多人觉得亏损可耻,其实,亏损并不可耻,让亏损失去控制,任它越滚越大,才是可耻;很多人觉得犯错可耻,其实,犯错并不可耻,不肯承认错误,知错不改,才是可耻;很多人觉得违反交易原则,如果赚了钱就不可耻,其实,违反交易原则,即使赚了钱也是可耻。很多人因为不知道什么是耻,误把亏损和犯错当作耻,拼命回避亏损,极力否认错误,结果反而造成更严重的亏损和错误。真正知耻的人,不会回避亏损,不会否认自己的错误,因为他们知道亏损和错误并不可耻,掩盖亏损和错误才可耻。另外,真正知耻的人,会不耻下问,也就是说,不以“下问”为耻,因为他们知道“下问”并不可耻,不懂装懂,自欺欺人才可耻;真正知耻的人,会正视自己的弱点,因为他们知道弱点并不可耻,假装自己没有弱点才可耻。我们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不出现亏损和错误呢,怎么可能无所不知呢,怎么可能没有弱点呢?因此,真正知耻的人,勇于面对亏损,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勇于坚持交易原则,勇于承认自己无知而虚心求教,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并加以改正,这就是“知耻近乎勇”了。

如果我们能做到“好学、力行、知耻”,那么,我们也就更有可能做到“格物致知”,进而“诚意正心”,达到“修身”的目的。

三、努力

虽然孔子没有用“努力”这两个字,但是,《中庸》有这么一句话:“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这无疑是在告诉我们:要努力。而且,《中庸》的作者似乎还担心自己对“努力”强调得不够,他紧接着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切实做到就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因此《中庸》鼓励我们不懈地努力,哪怕付出比别人多一百倍的努力,也不放弃,这样就一定不会失败。真正的失败只有一种,那就是不再努力!只要你还在努力,你就没有失败;只要你还在努力,你就有可能在下一次思辨中大彻大悟;只要你还在努力,你就有可能在下一次挣扎中破茧而出;只要你还在努力,你就有可能在下一次振翅中凌空而起!

《中庸》告诉我们:努力就意味着不抱怨。《中庸》:“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中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别的,只怪自己箭术不行。”)在市场上也是如此,成功的操盘手不抱怨,如果他们赚不到钱,他们不怪别的,只怪自己赚钱的水平还不够。他们不会把责任推给市场或别人,而会从自己的技术和心态等各个方面去反思并努力。

《中庸》也提醒我们:努力有多个方面,“学、问、思、辨、行”,在各个方面都要努力。很多人只偏重于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比如,有的人很用功地学,但是,不好问,不思考,不辨别,不实践,然后,他很委屈地说:“我已经很努力啦,还是不行嘛,可见再努力也没用。”而事实上,他还是不够努力——他只是在“学”方面努力了,但是,在“问、思、辨、行”方面没有努力,当然不会成功。因此,在我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却没有收到效果,感到很委屈的时候,应该问一下自己:“我的努力是否全面,特别是在‘思’和‘辨’这两方面够不够努力?”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在“思”和“辨”这两方面都不够努力。首先,在“思”这方面,我们太缺乏训练,太容易放弃。碰到一个难题,我们常常只是稍微想一下,就会觉得头痛,然后我们就说“太难了,我想不清楚,不想了”。其实,之所以会头痛,往往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在平时缺乏训练,想得太少了,或者,更准确地说,乱七八糟的东西想得太多,理性严谨的东西想得太少,碰到复杂一些的问题就打退堂鼓。《中庸》鼓励我们在碰到难题,没有想通的时候,不要放弃,多努力一下,有可能你就会灵光一现,豁然开朗。这样你的脑筋会越用越活,你也会找到思考的乐趣。

同样,在“辨”这一方面,我们也太过轻率,太容易放弃。碰到需要辨别是非真伪的时候,我们也常常只是胡乱搜集一些证据,略做一些不甚严谨的推理,然后,我们要么武断地做出结论:“窦娥有罪,理当问斩”,要么放弃做结论:“来人,把原告、被告拉出去,各打五十大板”。老实说,以我们在“明辨”方面所做的有限努力来看,假设我们在古代做官,我们大多数人也只能是昏官,像狄仁杰那样重调查推理、思维缜密、不主观妄断的神探总归是极少数。《中庸》鼓励我们在没有明确分辨是非真伪的时候,不要轻率地下结论,也不要轻易放弃,多搜集一点证据,多努力一下,有可能你就会识破谎言,发现真相。慢慢地,你的目光会变得更犀利,头脑会变得更严谨。

“思”和“辨”都很重要,但是,我们偏偏在这两方面都不够努力,也缺乏训练。大多数人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不愿意思考,懒得动脑筋。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Most people would rather die than think; in fact, many do.”(大多数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很多人真的死了,因为他们不愿思考。)罗素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不愿思考,不努力思考,真的是会让人送命的。

最典型的例子是1997年2月28日北好莱坞银行枪战案:两名劫匪,菲利浦斯和马塔沙路努,身穿加厚的军用防弹衣,手持改装的全自动冲锋枪,抢劫了30万美元之后,与包围他们的300多名警察展开激烈枪战。由于当时赶到的警察只有手枪和霰弹枪,无法击穿劫匪的防弹衣,而匪徒的子弹则可以击穿警察的防弹衣,所以,警方在交火中明显处于下风,8分钟之内就有9名警察被击中。两名匪徒杀出一条血路,马塔沙路努上了车,菲利浦斯跛足而行,继续疯狂扫射。劫匪的车被打得无法继续行驶,马塔沙路努终于抢到了一辆路过的老皮卡(pickup truck),却不知道怎样启动。菲利浦斯的腿部再次被击中,而且他的冲锋枪卡壳,他用手枪射击时手又被击中,绝望中他捡起手枪自杀。这时,SWAT特警小队赶到,与马塔沙路努交火。狙击手趴在地上对马塔沙路努的腿部连续射击,打中了17发子弹。马塔沙路努在极度痛苦中放弃抵抗,被俘后很快因流血过多而死亡。在44分钟的激烈枪战中,有10名警察和7名市民受伤,但是,丧命的只有两名劫匪。

两名劫匪过分相信他们的火力和装甲,天真地以为他们火力够强装甲够厚就可以全身而退。显然,他们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他们的机动问题:车和腿是他们赖以机动的工具,而这两个恰恰是薄弱环节,最后,他们的车和腿都被打坏了。另外,他们也应该考虑到一旦行踪暴露之后,SWAT特警迟早会赶来,那时候,他们就不会在火力和装甲上继续占优势。所以,不管得手与否,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他们都必须在限定的时间之内逃离现场。虽然他们也给自己设了一个8分钟的时间限制,但是,他们在银行里待了21分钟之后才出来。如果他们严格按自己设定的8分钟时间行动,或许可以冲出包围圈。即便如此,他们还应该想到,就算他们这一次侥幸逃脱了,他们有可能会在下一次抢劫案中被击毙,或者,警方有可能会根据某些线索找到他们的住所,让特警来围捕他们。

如果他们事先思考得足够努力足够全面,那么,他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计划存在漏洞,对于细节缺乏考虑,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计划不能容忍偶然发生的不利情况:比如他们在进入银行时正好被路过的巡警看到,又比如枪战中冲锋枪卡壳。这种对不利情况的低容忍度就好像一个DVD播放机的容错能力太低一样,是计划的致命弱点。实际上,在枪战中一名特警的冲锋枪也卡壳了,但是,没关系,他可以在其他特警的掩护下从容地解决卡壳问题,而匪徒的冲锋枪一卡壳他马上就遭到众多警察的致命围攻。这也再次说明了,一个正义的计划对于不利情况和挫折有很高的容忍度,执行者总是可以从容应对各种问题,实在不行还可以再来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第N遍,直到成功为止;而一个邪恶的计划则不能容忍细微的意外和差错,一次失手就一命呜呼,再没有机会了。因此,如果他们思考得足够努力足够充分,如果他们能向自己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那么,他们就会发现其实他们根本不应该抢银行,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生意都比抢银行回报更高风险更小,且可持续发展。总之,如果他们努力地认真地思考,那么,他们也就不会送命了。

虽然这两个劫匪思考得不够努力不够认真不够全面,但是,他们在作案前还多少做了一些思考和准备。有很多犯罪的人比他们更差,根本就没有思考过自己行为的后果,仅因一时冲动就酿成血案。那么,是不是思考得足够努力,把犯罪计划设计得天衣无缝就行了呢?显然也不行。首先,某些人自以为自己的犯罪计划设计得天衣无缝,但实际上还是有破绽,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误区和盲点,都会有考虑不周、以为理所当然、或干脆视而不见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就会形成破绽。所以,很多罪犯只是自作聪明,作茧自缚。其次,即使是极个别号称犯罪天才,把警方玩弄于股掌之间,始终逍遥法外的人,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他们没有考虑到内心的宁静、平安、宽恕、仁爱会比金钱、地位、复仇、暴虐给他们带来更大更持久的喜乐和满足;他们没有辨别出光明的正道会比阴暗的邪道更有助于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努力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把一切都考虑得清清楚楚,那么,他也不需要去犯罪了——他会改变那些可以被改变的,接受那些不可以被改变的,并且有智慧去识别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因此,“慎思”和“明辨”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每一个人都应该花一些时间来努力思辨一些人生的终极问题:我是谁?存在的真相是什么?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美?什么是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心灵是什么?爱是什么?我到底知道什么?我怎么确信我所知道的一定是真的?苦难的意义是什么?人有灵魂吗?上帝存在吗?这些都是高质量的问题。

不仅孔子主张我们要思辨这些问题,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也是如此。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让他的同胞们去对智慧和真理进行思辨。他大部分时间都在雅典的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所向人们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例如,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保守派贵族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指控苏格拉底,他有机会选择自我放逐以避免死刑,但是,他宁愿留下从容面对死刑。在当众受审时,他慷慨陈词:“只要我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仍会向我所遇到的每一个人说‘朋友,你是伟大、强盛、以智慧著称的雅典公民,像你这样只图名利,不关心智慧和真理,不求改善自己的灵魂,难道不觉可耻吗?’”苏格拉底的这句问话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有人可能会说,“拜托,我是来做交易,不是来搞哲学的。我知道我应该努力,但是,对于我来说,努力赚钱才是最重要的。努力地去想那些虚无缥缈的问题对我来说有用吗?”

其实,这也是一个高质量的问题。它的答案是:有用,而且,很有用。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用处是:如果你努力地对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思辨,那么你就不会有一天因为炒股破产而自杀,即使你不幸炒股破产了,你也可以东山再起,创造更大的辉煌。

虽然,在我们公司做操盘手不存在炒股破产的可能性,因为炒的是公司的钱,再怎么赔也不会赔你自己的钱,但是,既然你步入这一个行业,你就面对着这种可能性。比如,你可能在你交易生涯的前期相当顺利,你很快就赚了钱,然后,你离开公司开始替自己和亲友炒股,你正好碰上了一波大行情,你采用了合适的策略,并踏上了市场的节奏,你的业绩越来越好,赚了几千万,你的技术和自信同步上升,你借了几千万来扩大规模,结果,市场发生变化,你的策略不再适用,你遭受挫折之后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你急于扳平,你变得情绪化,你开始违背交易原则,比如赌得太大,不止损,逆势补仓,使用过高的杠杆,孤注一掷等。市场走出少见的极端行情,毫不留情地把你的仓位打得爆仓,你赔掉了所有的钱,自己的钱、亲友的钱、借来的钱,你曾经有几千万的个人资产,现在你一分钱都没有了,还欠了几千万,债主很凶狠地跟着你追债。面对如此惨痛的损失,你心理上无法承受,一时想不开,就有可能干出傻事来。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不少人身上。1929年10月24日美国股市大崩盘,仅仅在1个小时之内,就有11个知名的投机者自杀身亡。

在市场上,先经历辉煌再遭受惨败而选择自杀,只是若干种“自杀模式”中的一种。也有人是一直在市场上苦苦挣扎,一直经历着挫折和失败,从未体验过成功,但是又偏偏宁死也不愿意退出。最后,实在是无法承受长期以来市场压在他身上的痛苦和羞辱,在绝望中选择自杀。也有人是入市不久,懵懵懂懂中听信了某个小道消息,在一只“必涨无疑”的股票上押下了全部身家和亲友的借款,却赔得近乎全军覆没,就像项羽一样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而选择自杀。的确,这都是极端的做法,很不理智的做法。一个理智的人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是,只要你进入市场,市场就有可能让你变得很不理智,有可能把你逼到极端的处境,所以,自杀这种事情就有可能会发生在你身上。

但是,如果你对于人生的终极问题曾经做过努力的思辨,那么,即便是破产之后,或是你一直苦苦挣扎全无成功的希望,你也可以不选择自杀,而是选择坚韧地活下去,承受苦难,东山再起——面对惨痛的现实,你可以问自己:什么是人生的价值?自杀有助于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苦难的意义是什么?我所经历的苦难将会怎样帮助我更高贵地承载生命?我要怎样把这个苦难变成对自己和他人的祝福?我真的除了负债就一无所有了吗?我不能在市场上赚钱就表示我的人生没有价值吗?有哪些极为宝贵的东西是我依然拥有而我却一直视若无睹的呢?我到底知道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所学到的东西对于我将来的成功会有哪些作用呢?如果真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那么,在我承受这些苦难之后上天要降一个什么样的大任于我呢?上天有思想吗,有意识吗,在乎我吗?我们所说的上天,与西方人所说的上帝,是一回事吗?上帝存在吗?

如果一个人对上面的问题认真地进行思辨,那么,他基本上不可能自杀。但是,绝大多数人在遭到重大打击时,往往会极度情绪化,比如连续数天失眠,这时很难进行理性的思辨。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在风平浪静时对人生的终极问题做出努力的思辨,这样他就会有一方纯净的心灵乐土,一个坚固的心灵堡垒,以致在春风得意时,不会忘乎所以、迷失自我,在遭受重创时,他的世界也不会就此坍塌。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奇怪,“刚开始培训的第四天,就跟我们讲什么自杀,这也太怪异了点吧”。

其实,这还不算最怪异的。更怪异的是,2002年1月我到“思必得”公司参加培训的第一天,我的培训师所罗门对我们全体学员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人在市场,你就得准备承受痛苦,一定不要自杀;不自杀,你总有可能把痛苦变成财富,自杀了,所有的痛苦都白白承受了。”当时,我们所有的人都感到极为诧异。后来,我们了解到所罗门的一个好朋友,曾经和他一起做过交易的人,因为在纳斯达克股灾中赔得倾家荡产而在新年钟声敲响之际自杀身亡。在给我们培训的前一天,所罗门参加了他的葬礼。

所罗门还说,“你们投身到这个市场中来,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可能会学到很多东西,也可能什么也学不到。但是,我至少要让你们记住一点:日光之下无新事。不管你觉得市场给你多么大的痛苦,都有人曾经经历过同样的甚至更大的痛苦,并且有人把痛苦变成了祝福,他们做到了,你也可以做到。如果你觉得你做不到,那么,你要么明智地趁早退出,要么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刚强”。

这些年来我一直都记得所罗门在培训的第一天跟我们所说的这些话,而且我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也觉得有义务跟大家分享。市场不会同情弱者。华尔街有句名言:“Bulls make money, bears make money, pigs get slaughtered.”(牛也能赚钱,熊也能赚钱,猪只有被宰的份。)在市场上想赚钱不想被宰,就不要做猪——不要让自己被贪婪、懒惰和短视所控制。要做强者,不要做弱者。要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刚强,如果做不到,那就明智地趁早退出。

怎样让自己变得更刚强呢?健康的体魄当然有助于意志的刚强,但是,更强大更持久的力量来自于心灵。关于这一点,克里斯多弗·里夫用他的一生做了一个极好的诠释。克里斯多弗·里夫曾在电影《超人》(1978)中成功塑造了超人,这个好莱坞史上最深入人心的银幕形象。他拥有1米93的身高,魁梧而匀称的身材,蓝色的双眸和迷人的微笑,是千万影迷心中的偶像。1995年,克里斯多弗·里夫在一次马术比赛中出现意外,颈椎严重受伤,导致全身瘫痪,甚至必须依靠呼吸机来呼吸。瘫痪之后,全身的皮肤、肌肉、骨骼和组织持续地萎缩衰退。克里斯多弗·里夫也想过自杀,但最终他没有绝望,没有选择死亡,他说:“面对残疾,人们可以做出很多选择。但我觉得,我的选择除了要使自己和家人生活得好,还要令那些想改变生活的人充满希望。”

他比受伤之前还要忙碌,在努力接受治疗和康复之外,还承担克里斯托弗·里夫瘫痪基金会主席和美国国家伤残人士组织副主席的责任,积极推动脊椎病的研究工作,为伤残人士寻求更好的治疗,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他应各界邀请在全国发表演讲100余场,另外还写作、制片、导演、出演多部作品。他非凡的意志和勇气激励了无数遭遇不幸的人。克里斯多弗·里夫说:“我很高兴自己还能活下去,活着不仅是义务,而是生命确有其价值。”

2004年10月10日,这位银幕上的超人和生活中的英雄因褥疮炎引发感染,导致心脏衰竭,走完了52年的人生之路。没有哪一位银幕英雄演员的名字可以与克里斯多弗·里夫相媲美。他面对厄运奋力抗争,并积极投身公益活动,最终成为人们心目中永远不可替代的超人。

为什么克里斯多弗·里夫会这么刚强,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因为他知道他的“生命确有其价值”,他知道他的价值就在于“除了要使自己和家人生活得好,还要令那些想改变生活的人充满希望”。强大而持久的力量来自于心灵,心灵的力量来自于真知:知道自己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承受苦难,知道自己怎样可以把苦难转换为对自己和他人的祝福,知道自己除了金钱地位健康之外还拥有什么更宝贵的东西,知道自己到底知道什么,知道上天赋予自己此生的使命是什么……所有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努力的思辨来获取自己的答案。

虽然你们中间有人会觉得“炒股破产自杀”这种事离自己很遥远,但是,既然你们来我这里接受培训,那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提醒你们。所以,我重复一遍:如果你努力地对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思辨,那么你就不会有一天因为市场给你带来的失败、痛苦、羞辱和挫折感而自杀,不会因为炒股破产而自杀,即使你不幸炒股破产了,你也可以东山再起,创造更大的辉煌。在市场上,有些人少年得意,有些人大器晚成,只要你活着,只要你还在,幸运和成功总有可能会降临到你头上。当然,你需要努力思辨,“我思故我在”,如果你不思,那你就不在了,至少是人在心不在。《大学》中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不希望在幸运之神敲门的时候自己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吧。那就开动脑筋,努力思辨吧。

其实,如果你努力地对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思辨,那么你失败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炒股破产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而获得持久成功的概率则会大大增加。因为你在对人生的终极问题进行努力思辨之后,你更有可能保持一种平和谦卑的心态,更有可能战胜贪婪、急躁和骄傲等致命的弱点。在市场上,你的最大敌人就是你自己,走向成功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的过程。

当然,作为一个市场参与者,思辨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人生的终极问题,还应该包括市场运行的规律、市场分析的方法、交易体系、风险管理、资金管理、交易心理和你自己。这些都是交易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市场参与者都没有努力地对这些重要环节进行思辨。很多人入市之前都没有制定严谨合理的交易计划,仅仅是凭着一时的头脑发热,或是凭着一点肤浅幼稚的分析推理和猜测,或是凭着对某个小道消息或某某股评的信任,就不加辨别地盲目地买进自己并不了解的股票。然后,他们的情绪就随着股价的涨跌而起伏不定,驱使他们在患得患失之中采取不合理的行动。“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在市场上,大多数人都没有努力思辨,没有充分的准备,他们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也有一部分人走到另一个极端:思辨过多,顾虑过多,犹豫不决,无法果断地采取行动。这被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布里丹是一位法国哲学家,他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买一堆草料来喂它。有一天,送草的农民多送了一堆草料。这样,分量、质量、色泽、新鲜度完全相同的两堆草料摆在了小毛驴的面前。可怜的小毛驴左看看,右瞅瞅,分析来,分析去,始终也无法决定自己究竟应该选哪一堆好。最后,小毛驴在犹豫不决,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中庸之道包含一个重要的智慧:“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才是合适的。思辨过多,就像思辨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所以,不要做布里丹毛驴,不要过度思辨,不要过度分析,要恰到好处地努力思辨,并切实地采取行动。也就是说,既要“慎思之,明辨之”,也要“笃行之”。

笃行,切实实行,是交易成功必不可少的环节。就算你有最完美的交易计划,如果执行得不到位,你也不会赚到钱。笃行,意味着严格遵守交易纪律,严格地按照交易计划操作:没有进仓信号就绝不进仓,有了进仓信号就大胆进仓,破了止损位就坚决止损,符合加仓条件就勇敢加仓,不符合加仓条件就绝不加仓,没有出仓信号就坚决拿住,有了出仓信号就果断出仓。总之,就是不轻举妄动,不心怀侥幸,不患得患失,不贪心恋战。

有一些人拥有很好的交易计划,但是,他们执行得太差,在操作中严重地偏离了自己的计划,所以,他们还是赚不到钱。能严格地按照交易计划操作,是一种很宝贵的执行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执行能力,在市场上是不可能成功的。市场上,很多人都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因而腹背受敌——一条战线,是他们的交易计划不够完善;另一条战线,是他们对计划的执行不够到位。很多人总是偏离自己的交易计划,这样就会使他们陷入一种困境:他们无法明确地知道自己不赚钱的原因到底是因为自己的计划不够好,还是因为自己的执行不到位,或是两者兼而有之。

一个摆脱这种困境的方法是,先想办法让自己总是严格地按照交易计划操作。这样,如果你不赚钱,那你就很清楚那是因为自己的计划不够好,并且你可以在操作中找到计划的不足之处。然后,你就可以调整自己的交易计划,再严格地按照新的交易计划去操作,看看新的计划有什么优劣之处,这样一步一步地完善自己的计划,直到成功为止。因此,一个操盘手要在一开始就要避免操作的随意性和随机性,严格地按照交易计划操作,努力培养自己的执行能力。一旦你具备了严格按照交易计划操作的执行能力,你就在一条重要的战线上取得了胜利,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困境,更有可能找到好的交易计划。

缺乏这种执行能力的人只能在一种情况下赚钱:你的交易计划有问题,同时,你对计划的执行也有问题,阴错阳差,当你偏离自己的交易计划时,你碰巧避开了计划中的问题,做了正确的事情,正所谓“瞎猫碰上死耗子”。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更重要的是你不能有意识地让它重复发生,因为你也不知道计划中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而你的操作又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有时候避开了计划中的问题,有时候又没有避开计划中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会儿赔钱,一会儿赚钱,赔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赚了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到最后还是白忙活,不仅赚不到钱,反倒把自己的本钱赔进去。

股票市场跟菜市场不一样。在菜市场上,有人是来赚钱的,有人是来花钱的,所以,在菜市场上赚钱虽然辛苦但是靠谱。在股票市场上,每一个人都是来赚钱的,没有一个人是来花钱的,大家都想赚钱,钱就不那么好赚了。虽然从短期来看,每个人都有赚钱的时候,甚至,有的时候每个人都赚钱,但是,先赚到的都只能算是纸,最后赚到手的才是钱,长期来看,十个人中能有一个人最终把钱赚到手就不错了。赚钱的人这么少,是因为股市上缺少聪明人吗?不是。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不缺少聪明人,在股市上更不缺少聪明人——很多人都是因为对自己的聪明有自信才进入股市的。在股市上,聪明并不可靠,幸运也不可靠,努力才真正可靠。如果你真的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那么,你最终一定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没有成功的人,不要抱怨,要问自己,“我在各个方面是否付出了足够的努力?”不管怎么样,你都可以对自己说:“我还可以更努力一些。”

四、止于至善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美好的天赋本性得以显明,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至善的境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大学》的“三纲领”。

所谓“明明德”,就是要显明人原有的灵明的德行。孔子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上天赋予的灵明的德行,就像明亮的镜子,但是,由于物欲的诱惑和不良的影响使得人的心灵被蒙蔽,就像明镜蒙上了灰尘,所以,大学之道,第一就是使人原先美好的本性得以显明。所谓“亲民”,同“新民”,就是要使人民革除旧习而自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汤王刻在洗脸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自新,就应该保持天天自新,不断自新。”)

“明明德”是自我的完善,或者说,发现和回归良善美好的自我;“亲民”是推己及人的教化;两者的目的都是“止于至善”——一个人“明明德”和“亲民”,都应以至善之境为目标,不断进取。所以,“止于至善”是终极目标。

什么是“止于”?朱熹注解:“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止于,就是达到,并且在达到之后不偏离。什么是“至善”?至善,就是最高的善,完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中庸之道也是至善,或者说,至少是至善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庸》:“子曰:‘中庸其至矣乎!’”(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

“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并且保持在完美的境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止于至善”呢?我觉得,一个人最终能不能达到至善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如果他树立了“止于至善”这个目标,并一直朝着这个终极目标努力,那么,他的身上就一直都会有一种向上的力量,他的人生总体来说也会是一个向上的大趋势。

人生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没有目标,那就容易随波逐流,而且会感到空虚无聊,并导致各种各样的冲动、蠢行、混乱、昏聩和心魔接踵而至。如果把目标定为名利私欲,那要么急功近利反而欲速不达,要么“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要么在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得到之后感到索然无味。而一个把目标定为“止于至善”的人,则更从容淡定,既不会因利欲熏心、不择手段而自我挫败,也不会在达到目标之后觉得空虚无聊。每个人都会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漫无目标的人和追逐名利的人都容易在顺利时得意忘形,在不顺利时心灰意冷。而对于一个以“止于至善”为目标的人来说,他的人生之路虽然也会起起伏伏,但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所以,他身上总是有一种默默向上的强大力量。这种默默向上的强大力量也就保证了他的人生之路的总体大趋势是向上的。

孔子认为,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境界是极为重要的。《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道自己应该达到的境界,然后才会有坚定的志向;志向坚定,然后才能够心灵宁静;心灵宁静,然后才能够安然自如;安然自如,然后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够有所收获。)所以,以“止于至善”为目标,能让人志向坚定,心灵宁静,在顺境和逆境中都安然自如,这样就会思虑周详,有所收获。

这些道理在股市上也同样适用。成功操盘手追求的是一种“至善”的操盘境界。利润只是这个追求过程的副产品,最终的主产品是操盘手个人本身——一个内心和谐宁静,正直真诚,志向远大,意志坚韧,勤勉热忱,乐观自信,谦卑平和,勇敢果断但不鲁莽,严守纪律,头脑灵活,总之,一个“止于至善”的人。

假设我们把“至善”的操盘境界比作满分100分,把一个操盘手所达到的境界量化为0到100之间的某一个数值,并姑且称之为操盘手的“境界值”。当一个操盘手向“至善”之境不懈努力时,他身上就会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支撑着他的“境界值”不断震荡上行——在下跌时不会跌太狠,也不会跌太久,总有一种力量会形成强劲的支撑;上涨时有持续性,有力度,总能突破前期高点,创出新高。

虽然,他的“境界值”的提升不会是一条直线,或许,他一辈子也不能达到一百分。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他是在走上坡路,不是在走下坡路。不管外在的情况多么恶劣,他的内心总是可以发出积极的力量,而且,他的“境界值”也总是会有一个底钱——努力向上的人,境界总不会太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境界值”会越来越高,业绩也会相应地越来越好,从赔钱慢慢变成赚钱,从小赚慢慢变成大赚。即便在他的操盘中时不时地会出现挫折和亏损,他也更有可能去坦然面对,因为“坦然面对挫折和损失”本身就是他所追求的“至善”境界之一,而一切的挫折、亏损和不顺利都可以被他看作修炼的好机会,他可以豪迈地说“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反过来,如果一个人的目标仅仅就是为了赚钱,那么,他从内心深处是厌恶任何挫折、亏损和不顺利的,他会常常对市场抱怨:“不要乱动了,好不好啊?就让我舒舒服服地赚点钱不行吗?”偏偏市场就是不让我们舒舒服服地赚钱,它就是要上窜下跳出人意料,让多数人赔钱,只让少数的成功者赚钱。要成为少数的成功者之一,我们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值”,不断地向着“止于至善”的目标努力,志向坚定,心灵宁静,在顺境和逆境中都安然自如,思虑周详,有所收获。

总之,孔子对我们的劝诫就是:要心诚,要修身,要努力,要止于至善。心诚,就是要“择善而固执之”;修身,就是要“格物致知”,进而“诚意正心”,并且要“好学、力行、知耻”;努力,就是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止于至善,就是要达到并且保持在完美的境界。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做到这些,那他就会符合中庸之道:凡事做得恰到好处,正中靶心,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很多人会说,“这些劝诫确实是好,但是,我做不到啊。”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运用安东尼·罗宾的技巧,问自己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我真的一点都做不到吗?”

“我是真的做不到,还是不愿意去做?”

“我为什么做不到?”

“我为什么不愿意去做?”

“我给出的理由是真的吗?”

“我能百分之百确定那些理由是真的吗?”

“如果我不去做,那会让我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两年之后,我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五年之后,我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十年之后,我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二十年之后,我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那会给我什么样的感觉?”

“如果我去做,那会对我有什么好处?两年之后,我会得到什么样的收获?五年之后,我会得到什么样的收获?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我会得到什么样的收获?那会给我什么样的感觉?”

“如果我去做,我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会给我什么样的感觉?”

“我要怎样让自己做到,并且享受这个过程?”

不要小看这些问题。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我们的人生也受到蝴蝶效应的影响——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可能会彻底地改变我们的命运。那些小事,就是我们生命中的“蝴蝶”在扇动着翅膀。人生幸福和成功的关键之一就在于找到我们生命中的“蝴蝶”,并让它以对我们有利的方式扇动翅膀。

追问自己那些高质量的问题,就是在扇动那只“蝴蝶”的翅膀,就可能在你的生命中引起一场“龙卷风”。不过,这场“龙卷风”不是破坏性的,而是有建设性的。它可以扫除你思想中的垃圾和毒素,那些垃圾和毒素一直在软化你的意志,侵蚀你的能量,打击你的自信,限制你的发展。当你把那些思想的垃圾和毒素排出去,你就可以回归真实的原本的自己,那个充满理想、激情、自信、勇气和力量的自己!你可以重新构建积极正面的思想,释放出你无比的能量与活力,活出那本该属于你的精彩和丰盛的生命!你会慢慢发现,其实你比你想象的更上进更坚韧,其实你可以做到,而且你还可以享受其中的快乐!

2007年4月8日

读后感之一

周末回到家,把我的日记交给我妈。吃点东西后,回到自己卧室,便倒头呼呼大睡。一觉醒来已经是晚上8点了,足足睡了10个小时。

我一边吃着我的“早饭”,一边问我妈,“妈,我的日记您看完了吧,有什么读后感?”

我妈说:“嗯,震撼很大,感想很多。不过,我想先问个问题。坐在你旁边那个学作曲的何思思长得怎么样?”

“气质挺好的。”

“那就是说,她长得不好看啰。现在,女孩子长得好看的就夸她好看,长得不好看的就夸她气质好。”我妈说。

“不是‘长得不好看,气质好’的那种,是‘长得不难看,气质好’的那种。咳,您也别瞎操心了。我现在是一心一意想着怎样学会赚钱,怎样达到公司的培训标准。我想,别人应该也都是这样的吧。我们这种工作,压力这么大,淘汰率这么高,谁还有心思去想别的啊?”我说。

“行,我不瞎操心。读后感,谈谈读后感啊。我觉得,你们高老师讲得都挺好的。最最重要的是,他讲了不要因为炒股破产而自杀,这个讲得特别好。老实说,我也想过要跟你好好讲一讲这个。”

“嘿,我怎么觉得那跟我没什么关系啊。我又不是什么天才,那种迅速暴富信心膨胀的事情应该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我觉得你是天才啊。老实说,我还真的担心你年纪轻轻就赚太多钱之后,头脑发热犯错误,栽个大跟头,心理承受不起会出事呢。”

“估计天底下大多数母亲都觉得自己儿子是天才。妈,您太高估您儿子的智商了。我倒是觉得高老师说的那些偏差,像什么锚定效应、易得性偏差、证实偏差之类,在我身上都有喔。我现在担心的是我能不能克服那些偏差,能不能赚到钱,能不能在这个行业生存下来。您倒好,担心我赚钱赚太多了。”

“嚯,你还挺谦虚的,这倒不错。不过,我还是觉得你们老师说得挺好的,不自杀,你总有可能把痛苦变成财富,自杀了,所有的痛苦都白白承受了。”

“行,您就放心吧。不管怎么样,我都不自杀。不为别的,就单单为了您,我也不能自杀。我不能自己一死百了,把那么大的痛苦留给您啊。”

“这就对了。我就放心了。而且我觉得,不管情况有多糟,你都肯定可以东山再起。”

“妈,您对我总是够有信心的。除了不要自杀,还有什么感想啊?”

“还有就是要止损。我觉得我以前之所以下不了手止损,最主要就是因为担心止损之后,股价又涨上来。看了你的日记之后,我觉得确实是要止损,止完之后,如果它不往上涨只往下跌,那我就躲过一劫,如果它又往上涨,那我还可以再进。这样多主动啊。不用套在里面提心吊胆地等着解套。”

“妈,您悟性挺高的嘛,一看就明白了。”

“道理我是明白了,不知道实际操作的时候能不能做到啊。”

“那就试一试安东尼·罗宾的方法,问自己高质量的问题,改变注意的焦点,把做到止损和快乐联系在一起,把做不到止损和痛苦联系在一起。”我俨然一副培训师的样子。

“那方法还是挺有道理的。其实,你小的时候,我和你爸就是用类似的方法教育你的。你还记不记得你小时我们是怎么教你打针不怕痛,吃药不怕苦的?”

“记得,当然记得。您说,如果我打针不哭,喝中药不皱眉头,那我就有糖吃。这样,我的注意力就从打针喝药的痛苦转移到有糖吃的快乐上了。对了,提起小时候打针的事,我想起来了,我们高老师还跟我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打了一个比喻,说那些不愿意止损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想避免止损,就像医院里怕打针的小朋友,总是可怜巴巴地问医生,可不可以不打针啊。”

“这个比喻倒还有点像啊。小朋友是打针怕痛,大人是割肉怕痛。但是,怕痛也不行啊,很多时候是你越怕痛就越觉得痛,你不怕痛的话,反而不觉得有多么痛。而且,长痛不如短痛,小朋友该打针的时候还得打针,大人该割肉的时候还得割肉呀,要不然,大人就像不懂事的小朋友了。”

“高老师恰恰说过,其实很多炒股的大人真的很像不懂事的小朋友。比如,很多人老是问别人,应该买什么,现在应该继续持有还是应该平仓,后市如何操作,等等,就像不爱做作业的小朋友,自己不愿意动脑筋,老是要抄别人的作业,抄完作业之后还是不知道怎么做,下次还得抄作业。又比如,很多人进仓之后,就希望市场马上按着自己的心意走,否则,就一肚子牢骚抱怨,就像不懂事的小朋友,想要什么东西,就想马上得到,一点都不能等,如果不能马上得到,就满地打滚,大哭大闹。”

“听你这么一说,我还真觉得像是那么回事。我自己也这样的,看来炒股让我也返老还童了哈。这么说来,我们大多数股民的心态和做法都是不对的了,现在我们赚了钱,并不是因为水平高,纯粹是因为赶上这个大牛市了。”

“是啊。妈,您炒股也别太认真了,期望不要太高,别指望赚太多,也别给自己太大压力。最主要是心情舒畅,别着急上火的,把自己弄得病倒了。”

“我知道。我看了你在日记里面记的那些股灾,暴涨之后经常暴跌个百分之七八十的,想一想都觉得挺吓人的。我现在也要降低对市场的期望值,提高风险意识。就按你说的,什么时候,我股票账户上的总值下降到14万了,我就把股票全部卖光,至少保住40%的回报率。”

“好,看来我这日记没有白记。您还有什么感想?”

“喔,关于调整和控制注意的焦点,问高质量的问题,也挺受启发的。还有中庸之道,一个人要是真的能按孔子说的那样,做到心诚、修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有止于至善,那他一定能成功。明天我去趟书店,买些国学经典回来读读。咱们老祖宗还是挺有智慧的,不学就太可惜了。”

“行,您好好读,等我周末回来的时候,您给我讲几段……”

2007年4月10日

控制交易成本

培训进入第二周,愈发引人入胜,愈发让人心驰神往——美国股市上竟有这么匪夷所思的赚钱方法,让我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天下之大,无奇不有”。

一个赚钱方法是通过赚返点来赚钱。这个方法之所以有效,首先是因为职业操盘手不需要支付佣金,只需要支付最原始的交易成本。

高老师特别强调说:今天我们会下点工夫来研究一下交易成本。很多交易者都不注意交易成本,他们志觉得自己能够在股市上赚很多钱,像交易成本那点小钱根本不值得考虑。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这种想法里面包含了过高的期望——期望自己能够赚很多钱以至于不需要考虑交易成本。而事实上,在股市上赚钱是不容易的,如果不控制交易成本,那么,辛辛苦苦赚出来的一点利润很可能就会被巨大的交易成本给吞噬掉。有一些人就是这样的,如果不计算交易成本,他们是赢利的,但是,算上交易成本之后,他们就是亏损的了。从很多方面来看,做交易很像开公司做生意。开公司做生意,就要控制成本,因为那是公司实现赢利的关键之一。做交易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定要控制成本,否则,就很难实现赢利。每笔交易的成本看起来是很小,但是,累积在一起就会对最终的盈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今天一定要静下心来,多花点时间多下点工夫,好好地研究一下交易成本。

在美国股市上,最原始的交易成本包括,

SEC费(美国证交会收费):每卖出价值$1000000的股票,SEC收$25.7;

可以计算为:$0.0000257 * 股价 * 股数;

NASD费(国家券商协会收费):每卖出一股,NASD收$0.000075;

可以计算为:$0.000075 * 股数;

清算费(清算公司收费):每买进或卖出一股,清算公司收$0.0002;

可以计算为:$0.0002 * 股数;

平台通道费(交易平台收费):好玩的地方就在这里啦!有些平台,在某些情况下不仅不收费,而且还会返费,或者称为返点。

那些给返点的交易平台一般被称为ECN(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s),但是,ECN(或可译为,电子交易平台)这个名字其实并不准确,因为现在很多市场也是电子化的,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ATS(alternative trading systems),即另类交易系统。另类交易系统,ATS,是由某个组织、或协会、或私人公司、或几个公司联合拥有的证券交易平台,它们可以汇聚股票买家和卖家,撮合成交,实现一个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功能。换句话说,一个另类交易系统相当于一个股票交易所。在美国,大大小小的另类交易系统构成了一个庞大并且活跃的场外交易市场。美国股票,比如说,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既可以在纽约股票交易所上买卖,也可以同时在交易所之外的许多另类交易系统上买卖。这也可以算是美国股市的一个奇观。

纽约股票交易所(简称纽交所)的平台通道费属于常规的收费方式:每成交一股,纽交所向买家和卖家各收$0.001。所以,在纽交所,每成交1000股,纽交所可以收到2美元(1美元来自买家,1美元来自卖家)。而另类交易系统为了与纽交所竞争,吸引更多的人到自己的平台上来摆单做交易,规定这样的收费机制:如果操盘手A把他的单摆在平台上等待(不管是买单还是卖单),然后,操盘手B送进来一个单与A的单成交,那么,操盘手B需要交每股$0.003的费用,操盘手A不仅不需要交钱,而且还可以赚到每股$0.002的返点。在这种机制下,操盘手A的行为被认为是“提供流通性”(Add Liquidity),操盘手B的行为则被认为是“取走流通性”(Remove Liquidity)。因此,在另类交易系统上,每成交1000股,另类交易系统可以收到1美元(3美元来自“取走流通性”的操盘手,2美元以返点的方式让给“提供流通性”的操盘手,剩下1美元属于另类交易系统的收入)。

关于另类交易系统所定义的“流通性”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一只股票上没什么人摆单,那么在这只股票上的单就会稀稀落落的:比如在xyz这只股票上,在$19.50有200股买单,然后在$19.30才有300股买单,接着就要到$19.00才有500股买单;卖价最低的卖单在$19.70有100股,然后在$19.90才有300股卖单,在$20.00才有600股卖单。在这么一只股票上,往往伴随的现象就是成交量很小,交易不活跃。这样的股票,流通性是很差的,其结果就是,买卖都不容易。如果一个投资者A需要马上卖出1000股xyz,那么他就只能在$19.50卖出200股,在$19.30再卖出300股,最后在$19.00卖出500股。反过来,如果另一个投资者B需要马上买进1000股xyz,那么他在$19.70只能买到100股,然后,在$19.90买进300股,在$20.00买进600股。

但是,同样是在xyz这只股票上,如果有操盘手来摆单,那么,这只股票的流通性就会增加,买卖就会变得更容易。比如说,现在有的操盘手在$19.60摆上2000股的买单,有的操盘手在$19.59摆上5000股的买单,另外有操盘手在$19.61摆上3000股的卖单,还有操盘手在$19.62摆上4000股卖单。这样xyz的流通性就大大增加了,买卖也变得容易了。需要马上卖出1000股xyz的投资者C可以很轻松地在$19.60卖出1000股;需要马上买进1000股xyz的投资者D也可以很轻松地在$19.61买到1000股。所以,摆单的操盘手就是“提供流通性”的人,不管他摆的是买单还是卖单,他摆出来的单都增加了股票的流通性,使得买卖变得更容易。另类交易系统就是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来摆单,所以给他们每股$0.002的返点。

在上面的例子中,根据另类交易系统的定义,投资者C和投资者D都是“取走流通性”的人,因为他们都扫掉了别人摆出来的单,使得市场上的单变少,流通性减小,买卖变得更困难了。1000股的例子不是很明显,换用7000股就好理解了。比如说,投资者C需要马上卖出7000股xyz,而不仅仅是1000股,他会扫掉在$19.60的2000股和在$19.59的5000股。这样就只剩下在$19.50、$19.30和$19.00的稀稀落落的买单,其他的需要卖出的投资者就不容易卖出了。同样的道理,假设投资者D需要马上买进7000股xyz,而不仅仅是1000股,他会扫掉在$19.61的3000股卖单,和在$19.62摆出的4000股卖单,剩下在$19.70、$19.90和$20.00的稀稀落落的卖单,其他的需要买进的投资者也就不容易买进了。

总之,另类交易系统认定:摆单的操盘手“提供流通性”,他们每成交一股可以得到$0.002的返点;扫单的操盘手“取走流通性”,他们每成交一股需要支付$0.003的费用。这样的认定和费用设计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因为市场中的参与者不仅可以分为买家和卖家,也可以分为主动成交者和被动成交者。被动成交者是那些把买单或卖单摆在市场上,等待被成交的人。对于他们来说,能成交是最好,不能成交也不要紧。总之,被动成交者没有必须马上成交的紧迫性。

主动成交者,出于种种原因,愿意主动扫别人摆出来的单。原因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有的操盘手要止损了,他必须马上把仓位平掉——如果他摆一个单出去等着被成交,那么他的单可能会成交,也可能不会成交,而他的仓位损失则可能会不断扩大,所以,为了控制风险,他愿意扫单。又比如,有的操盘手看涨,而且对自己的判断很有信心,他可以先摆一个买单尝试一下,如果他摆出去的买单不能成交,而股价又开始上升,那么,他就宁愿扫单入场,也不愿错过机会。

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动成交者,他们是券商的操盘手。券商操盘手在替他们的机构客户买进或卖出大量股票时,拥有很大的自主决策权——只要成交价格处于与客户约定的范围之内(比如,券商与机构客户约定在$19.50到$20.00之间买进20万股xyz),他们就可以交易。而券商操盘手赚的是佣金,替客户成交的越多,佣金就越大,所以,券商操盘手经常会主动扫单。他把一个客户的单完成了之后,就可以去替另一个客户做单,赚取更多的佣金。券商操盘手不太在意成交价格是否贵了几分钱,甚至十几分钱,只要价格处于与客户约定的范围之内就可以。而他们的机构客户一般也都是长期投资者,追求的是长期回报,所以,也不会对几分钱或十几分钱太在意。关于券商操盘手,有一种说法叫做“要量不要价”,就是指他们更在意吃到大单,拿到成交,而不太在意价格,因此,他们也就更不会在意每股0.3美分的费用了。

但是,有一群人很在意这每股0.3美分的费用,那就是像我们这样的职业美股日内操盘手,特别是那些专门赚返点的操盘手。举两个例子来计算一下美股交易的原始成本就明白了。在第一个例子中,假设在股票xyz上有一个操盘手A,他用一个1000股的买单扫到了别人摆在$20.00的卖单,这样他就以$20.00的价格买进了1000股xyz。注意在这里操盘手A“取走了流通性”,所以,他要支付每股$0.003的费用,1000股即要支付$3。随后,股价有一个小幅上升,但是,操盘手A没有出仓,而股价又回到了$20.00,于是,操盘手A用一个1000股的卖单扫到了别人摆在$20.00的买单,这样他就平进平出,了结了自己的仓位。在这种情况之下,操盘手A一进一出的原始交易成本是多少呢?应该是:

SEC费:$0.0000257*股价*股数=$0.0000257*20.00*1000=$0.514;

NASD费:$0.000075*股数=$0.000075*1000=$0.075;

清算费:$0.0002*股数*2=$0.0002*1000*2=$0.40;

平台通道费:$0.003*1000*2=$6.00;

合计:$0.514+$0.075+$0.40+($6.00)=$6.989。

因为操盘手A以$20.00的价格买进卖出1000股,即交易金额为$20000,所以,操盘手A一进一出的交易成本相当于交易金额的0.00349%,即万分之三点四九。

在第二个例子中,假设在xyz上一个操盘手B在$20.00摆一个1000股的卖单,等待一会儿之后被别人扫到,于是做空了1000股xyz。注意在这里操盘手B“提供了流通性”,所以,他可以得到每股$0.002的返点,1000股即可获$2的返点。然后,他又在$20.00摆一个1000股的买单,等了一会儿又被扫到,于是买进了1000股xyz,平仓出来。注意在这里操盘手B又“提供了流通性”,所以,他又可以得到每股$0.002的返点,即$2。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操盘手B一进一出的原始交易成本是多少呢?应该是:

SEC费:$0.0000257*股价*股数=$0.0000257*20.00*1000=$0.514;

NASD费:$0.000075*股数=$0.000075*1000=$0.075;

清算费:$0.0002*股数*2=$0.0002*1000*2=$0.40;

平台通道费:-$0.002*1000*2=-$4.00;(负数表示不仅不需要交钱,而且可以赚钱)

合计:$0.514+$0.075+$0.40+(-$4.00)=-$3.011。

这样算下来,操盘手B的原始交易成本是负数,也就是说,他不仅不需要交一分钱,而且还可以赚$3.011。替证券公司操盘的操盘手不需要支付佣金,只需要支付原始交易成本,如果原始交易成本是负数,那就表示他替证券公司赚了钱。所以,操盘手B在$20.00摆单卖出了1000股,又在$20.00摆单买进了1000股,并没有白做,而是赚了$3.011。这个数看起来不大,但是,如果操盘手B能在一天之内这样重复操作100次,那么,他一天下来也可以替证券公司赚$301.10。另外,如果操盘手B是一个熟手,能稳定赢利,而公司也给他比较高的单日最高亏损额度,因此他不是只用1000股操作,而是用5000股操作,那么,他一天的赢利就是5*$301.10=$1505.5。

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低买高卖或“先高卖再低买”(做空)来赚差价。“返点操盘手”(Rebate Traders)不赚差价,在同一个价位反复摆单,平进平出,专门赚返点。他们中的熟手也能做到平均一天净赚一两千美元呢。他们采用的这种特殊的交易方式被称为“返点交易”(Rebate Trading or Credit Trading)。

有人觉得,“返点交易”是一种很无聊的交易方式——在同一个价位,摆单进,摆单出,多无聊啊。但是,无聊不无聊关键取决于人的态度。如果一个人是一个很有趣的人,那么他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很多乐趣。高老师给我们讲他以前做操盘手时,旁边坐着的是一个“返点操盘手”,一个很有趣的人——那个操盘手一边唱着《丢手绢》,一边乐呵呵地赚返点。其实,他唱的是《丢手绢》的调子,而歌名已经被他改成“赚返点”了。

大家都知道,《丢手绢》的歌词本来是:“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那位老兄改成:“赚返点,赚返点,轻轻地放在大机构的前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赚返点,快点快点赚返点。”因为他经常在大机构的大单前面摆一个隐藏单(也就是一种看不见的单),别人送单过来想扫到机构的单,就会先扫到他摆在机构前边的隐藏单,如果他看到那个机构的单快撑不住了,他就会立刻扫单平仓出来,风险很小,他称之为“背靠大单好乘凉”。高老师说,那位老兄的这种“背靠大单”的做法是很聪明的,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很快乐的操盘手,他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了乐趣。不管一个人的工作看起来似乎是多么的无趣无聊,只要他有乐观的态度,用心去寻找,他总能找到工作中的乐趣。无趣是自找的,乐趣也是自找的。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做一个有趣的人,一个善于发现乐趣的人。当你感到某项工作无聊无趣时,试着问自己:“在这项工作中真正有趣而我却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是什么呢?”

其实,“返点交易”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简单枯燥。因为市场上的买卖力量总是在碰撞中此消彼长,不断变化,所以,在实际操盘过程中,“返点操盘手”不一定每一次都能够平进平出并且赚到返点——有的时候,他必须非常果断地扫单,才能平仓出来,才能控制住风险,否则,就有可能会出现$20.00买进,不得不在$19.98止损卖出的情况。一笔那样的亏损交易就会抹掉7笔“返点交易”的利润,这种情况也确实会发生。另外,当“返点操盘手”被迫扫单平仓时,即使是平进平出,他在那笔交易上也显然是亏损的。所以,“返点操盘手”也面临着压力和挑战。不过,在成交活跃的股票上,熟练的“返点操盘手”可以一天操作300到500次,只要他在大多数交易上能够平进平出并且赚到返点,那么,他一天下来就会有相当可观的赢利。

对于“返点操盘手”来说,价格变动小且成交量大的股票是他们的最爱。因为价格变动小则不容易赔差价,成交量大则容易赚返点。如果某只股票突然一夜之间从每股几十美元跌到每股只有几美分,那么,它就会在“临死之前”为“返点操盘手”们提供一顿盛宴。比如,一天之内该股成交量高达1亿股以上,而价格波动却不超过3美分。因为成交量超大,而且成交极其频繁,几十万股的买单和卖单摆在那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交了,狂赚返点(每1000股返2美元,20万股就是400美元,一进一出就赚800美元的返点);同时,因为价格波动超小,有时过两三个小时股价才上涨或下跌1美分,做错方向赔差价的概率很小。即使赔一次,20万股每股赔1美分也只不过赔2000美元,而只要平进平出3次就可以赚2400美元的返点。所以,碰上这种股票,很多“返点操盘手”都可以一天净赚一两万美元。这种股票不知坑害了多少人,临死之前总算是做了一点善事。

最传奇的是世通公司(WorldCom)在2002年7月破产前的几周,股价跌到每股六七美分,每天成交十几亿股。老练的“返点操盘手”们个个都是每天狂赚两三万美元,少数“返点操盘手”甚至一天赚10万美元以上,看得其他操盘手眼红不已,也纷纷跑过来临时客串“返点操盘手”,一起来发“世通破产财”。那几周整个“思必得”公司的交易业绩直线上升,比平时翻了好几番。然后,世通公司停盘,整个公司的交易业绩一头栽下来,比之前的平均水平还低,因为有些“返点操盘手”号称是“赚够了钱,提前退休了!”

不过,后来各个另类交易系统陆续规定,如果一只股票的价格低于1美元,那么,返点就不再按股数计算,而是按成交金额的一定比例来计算,有的另类交易系统甚至取消返点(作者注:到本书出版前,绝大多数另类交易系统对于1美元以下的股票已经不再给返点)。如果按成交金额的一定比例来计算返点,那么,在股价只有几美分的股票上就赚不到多少返点了。“返点操盘手”的“黄金时代”宣告结束。像世通破产那样的盛宴不会再出现了。但是,“返点操盘手”仍然可以在股价高于1美元的股票上稳定赚钱。

让“提供流通性”的操盘手可以赚到返点,这是另类交易系统的一大创举。其实,这本身也很合理,因为操盘手的价值之一就是增加市场的流通性,既然他们创造了价值,那么他们就理应得到回报。另类交易系统的这种创举得到了广大操盘手的热烈欢迎,并且极大地改变了美国股市的格局:它使得操盘手可以通过提供流通性来赚钱,从而吸引了很多操盘手到另类交易系统上来摆单。当寻找流通性的人(Liquidity Seekers),比如,券商操盘手,发现在某个另类交易系统上有很多的单,他们就会过来扫单,只要能拿到大量的成交就可以,并不在意支付每股$0.003的费用,所以,大家各得其所,皆大欢喜。唯一不欢喜的,就是纽交所。以前,它是“一所独大”——百分之九十的成交量都在它上面,但是现在,百分之六七十的成交量都被大大小小的另类交易系统抢走了。纽交所迫不得已,也收购了一家很大的另类交易系统,Archipelago(简称ARCA)。另外,很多股票的股性也改变了——因为有很多人在上面摆单,所以,股价不像以前那样急涨急跌,走起来更平稳,价格变动更有连续性。

高老师的安排是让我们这一批学员学做超短线交易,而不是“返点交易”。但是,高老师提醒我们,作为超短线操盘手,我们也必须控制交易成本,而控制交易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赚一些返点。比如说,操盘手A和操盘手B都是超短线操盘手,两个人在同一只股票上,都是用1000股进出,都做了300笔交易,一天下来两个人通过低买高卖、高卖低买赚差价都赚了500美元的毛利,但是,操盘手A有200笔交易是摆单进出(即进仓和出仓都赚到了返点,一进一出每笔赚$4),100笔交易是扫单进出(即进仓和出仓都支付每股$0.003的费用,一进一出每笔支付$6),而操盘手B则有100笔交易是摆单进出,200笔交易是扫单进出。

操盘手A和操盘手B的SEC费、NASD费和清算费基本上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在同一只股票上,用同样大小的仓位,做了同样多的笔数。让我们假设平均成交价格是$20.00,则可估算如下:

当日SEC费:$0.0000257*股价*股数*笔数=$0.0000257*20.00*1000*300=$154.20;

当日NASD费:$0.000075*股数*笔数=$0.000075*1000*300=$22.50;

当日清算费:$0.0002*股数*笔数*2=$0.0002*1000*300*2=$120.000;

但是,操盘手A和操盘手B的平台通道费却会有很大的差别:

操盘手A有200笔交易进出都赚到了返点,每笔赚$4;另外,有100笔交易进出都支付了费用,每笔支付$6,所以,他的平台通道费合计为:200*(-$4)+100*$6=-$200(负数表示操盘手A从另类交易系统赚到了200美元的返点)。

所以,操盘手A的当日总费用是:

$154.20+$22.50+$120.00-$200.00=$96.70

那么,操盘手A的当日净利润是:

$50-$96.70=$403.30

操盘手B只有100笔交易进出都赚到了返点,每笔赚$4;另外,有200笔交易进出都支付了费用,每笔支付$6,所以,他的平台通道费合计为:100*(-$4)+210*$6=$800(正数表示操盘手B需要向另类交易系统支付800美元)。

所以,操盘手B的当日总费用是:

$154.20+$22.50+$120.00+$800=$1096.70

这样,虽然操盘手B与操盘手A一样赚了500美元毛利,但是,操盘手B的总费用比操盘手A高了1000美元!因此,操盘手B当日没有赚到利润,而是亏损了$596.70($500-$1096.70=-$596.70)!

操盘手A和操盘手B在同一只股票上操作,同样都是用1000股进出,同样都做了300笔交易,一天下来两个人同样都赚了500美元的毛利。但是,操盘手A有200笔交易是摆单进出,赚到了返点,另外有100笔交易是扫单进出,支付了费用;而操盘手B则只有100笔交易是摆单进出,赚到了返点,另外有200笔交易是扫单进出,支付了费用。其实,简单地对比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操盘手A和操盘手B有200笔交易是一样的:在这200笔交易中,他们都有100笔赚到了返点,100笔支付了费用;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只是在另外的100笔交易上——操盘手A在这另外的100笔交易上又赚到了返点,所以,他赚到返点的交易笔数上升为200笔;而操盘手B则在这100笔交易上支付了费用,所以,他支付费用的交易笔数上升为200笔。这看似很细微的差别,却使最后的结果大相径庭——操盘手A净赚了$403.30,而操盘手B则赔了$596.70!他们之间的差距正好是1000美元,而这1000美元的差距则恰恰来自于他们在100笔交易上的不同操作:操盘手A在这100笔交易上摆单进出,赚到了返点,每笔赚$4,因此操盘手A多赚了400美元;操盘手B在这100笔交易上扫单进出,支付了费用,每笔支付$6,因此操盘手B多支付了600美元。一个人多赚了400美元,另一个人多支付了600美元,这也就拉出了1000美元的差距。可见,控制交易成本对于我们超短线操盘手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操盘手也不能为了控制交易成本,就只摆单,不扫单。有的时候,操盘手必须要扫单,比如说止损的时候。如果止损的时候只摆单不扫单,那就有可能会无法成交,导致损失扩大。又比如,在操盘手看涨而同时越来越多的市场参与者也看涨的时候,操盘手也需要果断地扫单进场,因为在那种时候操盘手不扫单就很可能拿不到成交。操盘手由于太在意每股$0.002的返点和每股$0.003的费用,而错失了成交的机会,眼睁睁地看着股价按着自己的预期窜出一大截,自己却没有进场,这就属于典型的因小失大。

因此,在交易成本这个问题上,我们也要遵循中庸之道,做得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既要小心地控制交易成本,又不要过分吝啬。在该摆单的时候,就要耐心地摆单,在该扫单的时候,就要果断地扫单。怎样知道什么时候该摆单,什么时候该扫单呢?这就要考验操盘手的经验、判断力和心态了。经验不足,或判断力不够,或心态不好,都可能导致操盘手在“该摆单还是该扫单”这个问题上犯错误。从单笔交易上来看,这个问题似乎是个很小的问题,错误也似乎是个很小的错误,但是,若干笔交易累积下来,错误的代价就很沉重了。上面对比操盘手A和操盘手B一赚一赔的两种结局就是一个例子。另外,操盘手在该扫单的时候没有扫单,代价也是很大的——如果他当时是要止损,那么,因为没有扫单他就不能及时止损出来,导致损失变大;如果他当时是要进场,那么,因为没有扫单他就不能进场,不能抓住自己看好的机会。赔了不应该赔的钱,没有赚到应该赚到的钱,这都是损失。这些损失加在一起很可能会导致最终的结局从赢利变为亏损。在交易成本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细节确实可以决定成败。

总之,应该把交易当作一门生意来对待。做生意,一定要控制成本,如果不控制成本,那么最后肯定会赔钱。但是,做生意也不能太吝啬,在该花钱的时候还是要舍得花钱,否则也不会成功。至于说,什么时候应该节约,什么时候应该大方,那就要看生意人的眼光和水平了。能够把握好分寸和尺度,能够把钱花在刀刃上,那就是有眼光、有水平的成功商人。做交易也是同样的道理。

从公司回到学校,我给我妈发了一条短信,让她算一下自己入市以来总共交了多少钱的手续费。

下午醒来,打开手机,看到我妈回复的短信,我吓得差点从床上掉下来——从去年11月份入市到现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我妈竟然交了12056.32元的手续费!

如果按这个进度,那么,一年下来,我妈要交两万多块钱的手续费!她的本钱才十万块,一年就交两万多的手续费,那相当于百分之二十多的回报都交给证券公司了。难怪证券公司那么多,这么好赚钱的生意,做的人当然多了。

我赶紧给我妈打电话,“妈,您的手续费怎么这么高啊?”

“是啊。我自己也被吓了一跳。以前从来没算过,今天第一遍算出来,我还不敢相信。又仔细算了第二遍,发现确实是这么高。”

“妈,您每笔交易要交多少钱的手续费啊?”

“之前我也不知道,今天我专门跑了一趟营业部,问了那个给我开户的小姑娘,我才搞清楚。佣金是千分之三,印花税是千分之一,合在一起是千分之四。买和卖都要交这么多,一买一卖就是千分之八。单笔交易佣金不足五块的,按五块钱收。另外,还有过户费,深市不收,沪市要收,每一百股收一毛钱,但是,最低要收一块钱,不足一块的按一块钱收。听说还有一个大约万分之二的规费,证券公司就替我出了。”

“妈,这家公司收您的佣金收得可真够高的。千分之三是国家规定的佣金上限。您一直是按照最高标准给它们交佣金呢。它们给您提供什么服务吗?”

“哪里有什么服务啊?开完户,我就自己上网炒股,从来没享受过它们的什么服务。虽然有时候也收到个股市信息的短信,但是,那些东西跟电视上股评讲的也差不多,没什么太大用处。反正我炒股没靠它们的服务。从开户到现在,它们也没跟我正儿八经地联系过。要不是你今天让我算一下手续费,我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跟它们说上一句话呢。”

“喔这样子啊。妈,您明天还得去跟它们说几句话。”

“说什么?”

“让它们给您把佣金降下来,至少也要降到千分之一。”

“千分之一?人家能同意吗?”

“和我一起进公司的新学员中有一个人说他爸爸是老股民,佣金只有万分之五。”

“万分之五?这么低啊。他爸是不是大户,资金量特别大?”

“也不是啦。他说对于证券公司来说,交易量比资金量更重要。您做得这么频繁,交易量已经很大了。”

“是啊。我看了一下,我做的是很频繁。我买的股票,如果涨了,我都不会拿太久,也就拿个三五天,赚点就出来了;如果跌了,我都会在低位再补点仓,等着解套。当然,我现在知道这是不对的。不过,这几个月的行情确实好,解套也快,最多十天半个月的,也都出来了。出来之后的钱,都被我又马上买成了股票。我就没空仓过。我大概算了一下,平均每七天左右,我的本钱就周转了一次。一个月大概有二十天可以交易,我基本上相当于每个月满仓进出三次。你看,十万块钱满仓进出一次,不算过户费,只算千分之八的手续费就是800块钱。一个月满仓进出三次,那就是2400块钱。五个月下来,那就是一万二。如果再算上过户费,再考虑到我的资金量也一直在上升,那本来应该比一万二还要高不少。最近我有几只股票套的时间长了点,周转得慢了一些,这样,我五个多月的手续费是12056块。唉,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

“妈,您的交易量是够大的。您看,十万块钱满仓进出一次,那就是二十万的交易量;一个月进出三次,那就是六十万;五个月,那就是三百万的交易量啊!”

“嘿,真没想到,我这么一个刚入市的小散户,竟然也在五个月之内做出了三百万元的交易量!”

“是啊。您明天就理直气壮地要求降佣金,争取降到万分之五,或者万分之八,至少也要降到千分之一。它们要是不降,您就告诉它们,您要转到别的证券公司去。”

“对。反正对我来说,各个证券公司都差不多,我也就是用它们的跑道下一下单而已。”

“没错。您又没有享受到什么有价值的服务,交这么高的手续费实在是太亏了。如果这样做一年,您至少要交两万多块钱的手续费,您的本钱才十万块,那就相当于您把百分之二十多的回报都交给证券公司了。”

“是啊。想一想都觉得挺吓人的。”

“这次吧,也就是您运气好,赶上了这一轮大牛市,所以,您交了这么多手续费之后,竟然还赚了百分之五十多。要是碰上一般的行情,在不算手续费的情况下,您恐怕一年下来总共也只能赚个百分之十五左右的毛利,然后再算上手续费,相当于要交给证券公司百分之二十多,那您的回报率就变成负数了。”

“确实是这么回事。我以前怎么就没有想到呢?”

“唉,大多数人都跟您一样,觉得手续费是小钱,自己在股市上要赚的是大钱。很多人都没有关注过手续费,结果,自己在股市上辛辛苦苦赚的一点钱都以佣金的形式交给证券公司了,纯粹是给证券公司免费打工啊。碰上行情不好的时候,还要把自己的本钱也倒贴进去。”

“好。我明天找它们去,让它们降佣金。要是佣金真的能从千分之三降到千分之一,那我能少交大概六千块钱的手续费呢。”

“对啊。妈,这个手续费呀,一定要重视,一定要去争取。您常跟我讲,细节决定成败。手续费,就是一个可以决定成败的细节。我们做美国股票的交易成本最高也只相当于万分之三点五,就这样,我们还要去争那每股0.3美分的费用呢。我们高老师给我们算了一下,这每股0.3美分的费用控制得好不好,就能决定一个人最后是赚钱还是赔钱。虽说每次只是很小很不起眼的一点点钱,但次数多了,也能聚沙成塔啊。”

“嗯,有道理。才刚刚培训了几天,你就能说出这么有道理的话,看来,支持你去做美股操盘手还真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啊。”

“是啊,幸亏有您的英明决策和大力支持啊。”

2007年4月11日

顺势而为

今天又在模拟状态下练了三个小时的热键。现在,我已经很熟练了。哪个手指应该管哪个键,我都很清楚。需要下什么单,不用想也不用找,手指直接就按过去了,错误率也很低。虽然还不能像何思思那么快,但是,我对自己还算比较满意。大多数同事都没有我这么熟练,可能是因为他们回家之后没练习。据说,人睡觉的时候,大脑也没闲着,会自动地替我们处理信息,而且处理得还特别好。我高考前也经常在睡觉前把要记忆的内容先过几遍,起床之后再赶紧看一下,每次都发现记忆的效果特别好。所以,这几天,我每天睡觉前躺在床上都会想象一下自己把手放在键盘上,然后随便想一个单的类型,看自己能不能马上反应,动那个正确的手指。有时候,想着想看就睡着了,醒过来的时候,头脑中对于热键位置和手指配合的印象总是会变得更清晰。

在我们练完三个小时之后,高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很重要的交易原则:顺势而为。

势,不仅仅是指趋势,更重要的是,态势。

我们在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常常看到,交战双方的总指挥部里都会有一张战场态势图,反映战场的地理环境、部队的运动方向、双方的阵地位置,以及人员装备等重要信息。而双方的统帅则要根据图上所显示的战场态势,做出关乎很多人生死存亡的决策。股市如战场。买卖双方如同两支交战的大军,你来我往,在碰撞中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市场态势。一个市场参与者想做出明智的决策,就需要像军事统帅研判战场态势一样,研判市场态势。为了研判市场态势,他需要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一个军事统帅所提出的问题极为相似:

现在是买方占优势,还是卖方占优势,或是双方势均力敌?

哪一方在主动进攻,哪一方在被动防御?是否双方都无心恋战?

买卖双方的情绪怎么样?是乐观,还是悲观?是狂热,是恐慌,还是彻底绝望?

买卖双方在行动上是坚决,还是犹豫?

双方的实力对比如何?有没有外援?能不能吸引场外的力量加入其阵营?

各自的阵营是由什么样的人组成?是乌合之众,还是训练有素的老手?

买卖双方把价格推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价格推进的线路是怎么样的?起点在哪里?中间是一波三折,还是一帆风顺?

价格推进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当一方推进一段之后,另一方能否发动像样的反击?反击的时候能向回推多远?

在推进过程中买卖双方投入了多少“兵力”(即成交量),是如何分布的?

当前的位置相对于历史价格来说是新高,还是新低,是相对高位,还是相对低位?

这对双方的心理有什么影响?会让一部分人从自己的阵营转到对方的阵营中去吗?

哪个价位会是双方反复争夺的焦点?

如果一方在争夺中获胜,那么另一方会在什么位置去组织下一道防线?

获胜的一方会有什么心理优势?

失利的一方在心理上会受到什么影响?会改变自己的立场吗?

场外的资金会倒向获胜的一方吗?

价格还能被获胜的一方推进多远?

获胜的一方是否已经把价格推到荒谬的位置?有没有可能推到更荒谬的位置呢?

获胜的一方是否已经是强弩之末?什么样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买卖双方的力量对比是否发生了根本变化?什么样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市场态势是否发生了逆转?什么样的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整个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什么阶段?

公司的业绩是在改善,还是在恶化?

重大的政策和新闻会对买卖双方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买卖双方对重大政策和新闻的反应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在市场上,态势是因,趋势是果;态势是内在的驱动力量,趋势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态势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造成了趋势的萌芽、成形、成长、疯狂和破灭。趋势,只是股价运行的轨迹。而市场之所以走出某种趋势来,或者说,股价之所以按照某个轨迹运行,归根结底,还是由当时的市场态势所决定的。

态势常有,而趋势不常有。只要有市场,那么它就一定会呈现出某种态势。买卖双方势均力敌,也是一种态势,而在这种时候,市场上没有趋势。要出现趋势,必须有某一方占据优势,即便是微弱的优势也可以。趋势,是市场的几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是股价运行的几种轨迹中的一种。趋势,并不是市场的常态。一般来说,股市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有时甚至只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处于趋势中。趋势的持续时间有长有短,趋势的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多数趋势都只能持续较短的时间,只能走出有限的波动幅度。少数趋势能够有较长的持续时间和可观的波动幅度。只有极少数趋势可以称得上波澜壮阔。大趋势是比较难得的,因为一个趋势要延续,就需要市场态势对某一方保持有利,比如,一个上升趋势要延续,就需要市场态势对多方保持有利。一旦市场态势逆转了,趋势也就终止了。而很多事情都可以让市场态势发生逆转,从而让趋势夭折。能从小趋势成长为大趋势的绝对是少数。

一个操盘手要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他需要尊重趋势,但是不能期望市场经常出现大趋势;他必须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更多的时候,市场是无趋势的。这是因为买卖双方的力量对比不断地变化,市场态势也不断地变化,不能长时间地对某一方保持有利。这就好比战场上交战的双方,往往先要展开长时间的来回较量和拉锯战。在这个过程中,战场态势一会儿对某一方有利,一会儿对另一方有利,因此,形势错综复杂,很难形成“一边倒”的局面,也让人很难判断战局的走向。只有当战争的天平开始向某一方倾斜,另一方出现恐慌和绝望,才会有一方势如破竹,另一方一溃千里的局面——这种局面表现在股市上就是大趋势。

如果市场上出现趋势,那么,股价运行就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上升趋势的最大规律就是“更高的高点和更高的低点”(Higher highs and higher lows)。下降趋势的最大规律就是“更低的高点和更低的低点”(Lower highs and lower lows)。图1和图2分别显示了上升趋势和下降趋势的规律。在图1中可以看到,所谓的高点和低点,都是阶段性的高点和阶段性的低点。高点2比高点1要明显地高,高点3比高点2也要明显地高,这被称为“形成不断升高的高点”,或者说,“不断创出本轮行情的新高”;低点2比低点1要明显地高,低点3比低点2也要明显地高,这被称为“形成逐渐垫高的低点”。另外,一般来说,低点2不应该过分地低于高点1,低点3也不应该过分地低于高点2。在图1中低点2略高于高点1,低点3略高于高点2,一般认为这是强劲上升趋势的表现。

图1 上升趋势

图2 下降趋势

图2示的下降趋势与图1正好相反。高点2比高点1要明显地低,高点3比高点2要明显地低,即“形成不断降低的高点”;低点2比低点1要明显地低,低点3比低点2要明显地低,即“形成不断降低的低点”,或者说,“不断创出本轮行情的新低。”另外,在图2中,高点2略低于低点1,高点3略低于低点2,这一般被认为是强劲下降趋势的表现。

为什么当市场上出现趋势时,股价运行会表现出上面所描述的规律呢?这是由市场态势所决定的。让我们用图1所示的上升趋势来加以说明。在一个上升趋势中,市场态势必然是对买方有利,或者说,买方占据总体上的优势。买方会主动进攻,并能有效地把价格向上推进。虽然卖方有时也能组织一下反击,把价格向下推一小段,但是,买方总是能有效地遏制住卖方的攻势,并且,能在轮到自己进攻的时候,再度把价格向上推进一大段。

比如,在图1中,从趋势的启动点到高点1,是买方在主动进攻,买方占据了主导地位。当价格从高点1下降到低点1,这就是卖方在进行反击,在这段时间中,卖方暂时掌控了局面,但是,卖方能够向下推进的幅度有限,而且,卖方掌控局面的时间也比较短。买方在低点1附近组织起很坚固的防线,而卖方的冲击力和耐久力也确实较弱,所以,卖方不能突破买方的防线,不能持续地向下推进。这种市场态势本身会使买方信心大增,卖方信心动摇,同时,也会使得场外的观望者更偏向于买方,更倾向于加入买方的阵营。

随即,买方发起新一轮的攻势,把价格向上推进。面对买方的凌厉进攻,卖方无力抵抗,因此,价格从低点1迅速上升,并且在突破前期的高点1之后继续前进。这本身又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买方的冲击力和耐久力要优于卖方。另外,前期的高点1被突破,这个事实也会促使一些已经做空的市场参与者买进股票止损平仓,其中一些本来做空的人还会在止损之后开始做多。一部分没有仓位的场外观望者,在看到高点1被突破之后,也会加入买方的阵营,买进股票。这样就会使得本来已经占据优势的买方更是实力大增,势如破竹,把价格一直推进到高点2附近。

从低点1到高点2的这一波行情中,沿途总有一些已经获利的人会卖出。等到了高点2附近,就会有更多的已经获利的人卖出股票,落袋为安,而这就会增强卖方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在把价格从低点1推进到高点2附近之后,买方的力量消耗过大,暂时出现“强弩之末”的迹象。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性是:一直在买进并且还打算继续买进的大资金不希望看到股价涨得太快,所以,暂时停止买进,甚至可能故意卖出一小部分,来控制一下股价的涨势。不管怎么样,到了高点2附近,买方不再具有“无坚不摧,所向披靡”的实力,不能有效地突破卖方的防线,不能继续推高价格。有一些短线客在看到这种市场态势之后,会坚决地卖出手中的股票,有的人甚至会开始做空,试图抓住一小段下跌行情。而当股价从高点2向下跌落时,就会有更多的已经获利的人加入卖方的阵营。另外,有一些人可能会以为上升趋势已经结束,于是,开始做空。

在这种情况下,卖方会主动出击,并且暂时占据优势,把价格向下推进。这时就会出现一个很重要很值得关注的问题:卖方能够把价格从高点2向下推进多远?如果卖方能把价格向下推进到比高点1还要低很多的地方,比如,把价格一直从高点2向下推进到低点1附近,那么,上升趋势的形态就被破坏了。事实上,当卖方把价格从高点2一直推低到低点1附近之后,价格才开始回升,这就形成了类似于头肩顶的左肩和头部的形态(见图3)。当然,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头肩顶,因为严格意义上的头肩顶应该出现在一个大的上升趋势之后。而形态只是表面现象,市场态势才是内在的驱动力。如果一个上升趋势的形态被破坏,那么,其内在的含义就是:支持上升趋势的市场态势已不复存在。但是,如果卖方不能把价格向下推进到比高点1更低的地方,比如,在图1中所示,卖方只能向下推进到低点2,而低点2比高点1还要略高,那么,这就说明卖方的冲击力和耐久力还是很弱,买方的实力仍然很强,总体上来看,优势仍然在买方这一边。

图3 类似头肩顶的左肩和头

这就好比红军和蓝军两支军队打仗。红军发动进攻时,可以向前推进20公里。然后,红军的后勤补给跟不上,需要暂停进攻。而蓝军立刻抓住机会发动反击,于是,红军开始后撤,蓝军开始反扑。但是,蓝军只能推进5公里,就不能再继续推进了。红军进攻时可以推进20公里,蓝军反击时只能推进5公里,这样你来我往的一个回合,就说明了蓝军的冲击力和耐久力比较弱,红军的实力比较强。总体上来看,目前的战场优势在红军这一边,目前的战场态势对红军有利。这个结论是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和判断得出来的,而观察、分析和判断战场态势也是战场指挥官的职责之一。他不能凭空猜测和预测战局的走向,而是要根据两军在战场上的表现来做出客观的评判。

同样的,市场参与者需要做的,也不是凭空猜测和预测,而是观察、分析和判断——通过观察和分析买卖双方的表现来判断双方实力的强弱,判断市场态势总体上对哪一方有利,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加入态势有利的一方。如果进仓之后市场态势保持不变,那就可以继续持仓,并在合适的时机实现利润,落袋为安。如果进仓之后市场态势突然发生逆转,另一方突然奋起神勇,势不可挡,那此时不管是赚还是赔都要立即平仓出局,在场外观望,再决定做多还是做空。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进仓之后,你所期待的行情并没有发生,但另一方也没有奋起神勇,价格只是在小范围内震荡,这也意味着市场态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对某一方有利的态势变成了买卖双方势均力敌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老手会选择立即离场。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所判断的市场态势已不复存在,继续留在市场中就没有优势可言了,倒不如平仓出局,以便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分析和判断其他股票上的市场态势,争取找到一个市场态势清晰明显的机会,那样再进场就有优势可言了。

因此,市场参与者需要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是:此刻,是买方在主动进攻,还是卖方在主动进攻?买方主动进攻时,能够把价格向上推进多远?卖方主动进攻时,又能够把价格向下推进多远?买卖双方的表现反映出怎样的市场态势?在这样的市场态势之下,我应该选择做多还是做空?在这样的市场态势之下,我应该建多大的仓位?在这样的市场态势之下,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进仓和出仓策略?在我进仓之后,市场态势有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有变化,那我应该怎样顺应这种变化?

以图1和股价走势为例,当股价的涨势在高点2附近受阻时,市场参与者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是:现在应该轮到卖方主动进攻了,卖方能够把价格从高点2向下推进多远?市场参与者不需要猜测这个问题的答案,只需要等待市场给出它的答案,然后,根据市场的答案做出正确的反应。卖方有可能会把价格向下推进很远很远,甚至一直推回到本轮行情的启动点(见图4),那就意味着市场态势发生了变化,买方已不再占据优势,而卖方却显示出较强的冲击力和耐久力。当市场上出现这种走势时,股价继续下跌的概率要大于上涨的概率。

图4 从高点2一直跌回启动点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卖方根本组织不起什么像样的反击,股价在高点2附近维持窄幅震荡整理(见图5),那就说明卖方的力量很弱。碰到这种情,一般认为,当买方再度发起进攻时,就能很轻松地向上推进,所以,这种形态被视为一种强势整理,接下来股价向上突破并加速上涨的概率较大。但是,如果在强势整理之后,买方迟迟不发起进攻,股价迟迟不向上突破,自己所期待的加速上涨现象迟迟没有出现,那么市场参与者也必须引起警惕,知道事情有点不太对劲,应该先离场观望为上。

图5 强势整理

回到我们所说的图1的上升趋势上来。如图1所示,因为卖方只能向下推进到低点2,而低点2比高点1还要略高。所以,有经验的市场参与者可以判断卖方的冲击力和耐久力比较弱,买方的实力比较强,总体上来看,市场态势对买方有利。一些眼光敏锐的市场参与者会根据这样的判断来操作,也就是说,他们会开始果断地买进。另外,如果市场上真的有那些暂停买进但是还打算继续买进的大资金存在,那么,那些大资金也会出手,开始新一轮的买进。而那些已经做空,还没来得及平仓的人也会陆续开始买进,平掉自己的空头仓位。这样,买方又重新占据优势,发起新一轮的主动进攻,推动股价从低点2向上回升。

有一些做空的人把止损位设在比高点2略高一点的地方,也就是说,如果股价不突破高点2,他们就不会止损。另外,也有一些持币观望的人把自己的入场点设在比高点2略高一点的地方,也就是说,如果股价不突破高点2,他们就不会买进。而一旦股价突破高点2,这两类人都会毫不犹豫地买进,所以,当价格突破高点2时,往往会有大量的买盘涌现,进一步推高价格。而这也会使多头信心更足,买进的意愿更强烈。到这个时候,有一些人已经把所有的资金都买进了,满仓了。这样,他们就从买方阵营转入了卖方阵营,也就是说,他们接下来要采取的行动只能是卖出。但是,卖方阵营中这一部分人,面对汹涌的涨势,也不太愿意去阻挡它,因为他们也希望股价涨得高一些,这样他们可以卖一个好价钱,多赚一些钱。

那些已经做空,还没有止损的人,会希望自己或者某个机构摆出去的卖单能遏制住涨势,能把价格压下去,好让自己解套出来。但是,这些人的希望一般来说很难实现,最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资金实力往往比较弱。为什么说他们资金实力往往比较弱呢?他们把方向做反了,在一个明显的涨势中做空,而且还不愿止损,还希望把价格压下去——经常这样操盘,资金实力再强也会变弱。那些真正掌控着大资金的人是不会这样操盘的。而且,资金实力的强弱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某个机构或许比其他任何一个机构的资金实力都强,但是,如果其他机构联合起来攻击它,那么它也会变成资金实力弱小的一方。而市场恰恰就像一个残酷的丛林,有很多嗜血的野兽会循着血迹来围攻受伤的动物。即便那是一头庞大的成年大象,但是它落了单,受了伤,在流血,那么,狼群就会来围攻它,不给它喘息的机会,让它死于失血和疲劳。从这个意义上讲,止损就是止血,止损就是以小的代价摆脱狼群的围攻。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在市场这个残酷的丛林中,都要及时止损,以免陷入被狼群围攻的绝境。

巴菲特曾经说过,“股市与上帝一样,会帮助那些自助者,但与上帝不同的是,它不会原谅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那些在上升趋势中途做空,还没有止损,还在心怀侥幸的人,就是那些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对于那些人,股市何止是不会原谅,简直就是恨不得把他们活活吞下去。在一个上涨趋势中,总有一些心狠手辣的炒家会拼命地买进,不断地推高价格,不让那些已经做空的人有解套的机会。那些炒家的目的就是要给那些已经做空的人制造越来越大的痛苦和压力,最终创造出一个“轧空”的行情,迫使做空的人在恐慌中争相买进,那时他们就可以很舒服地以高价卖出自己手中的股票,获取可观的利润。

总体来说,在价格突破了图1所示的高点2之后,市场态势就更加倾向于买方。在这种市场态势之下,买方势如破竹,而卖方则很难组织起什么像样的抵抗。股价一路飙升,直至价格接近高点3附近。在高点3附近,更多的获利者会卖出股票,锁定利润。买方也会暂时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迹象。捕捉到这种迹象的短线客会坚决卖出,少数人甚至会做空。在这种市场态势之下,卖方转入进攻,买方转入防守,价格从高点3向下滑落。在这里,价格向下滑落的幅度对于我们判断市场态势会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价格向下滑落的幅度很大,比如,一直跌到比高点1更低的地方,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上升趋势已被破坏,市场态势不再对买方有利。但是,在图1中,价格仅仅向下滑落到低点3附近就遇到买盘的强劲支撑,卖方不能继续向下推进,而买方则再度发起进攻把价格推起来。而一旦价格向上突破了高点3,又会有一些做空的人平仓止损,一些做多的人买入股票。图1中价格继续上涨,就说明了买方力量仍然强于卖方力量,市场态势仍然对买方有利。

看图1所示的上升趋势,有一些接触过“波浪理论”的人可能会觉得不“舒服”。因为他们相信上升趋势应该包括五浪:从启动点到高点1是第一浪,从高点1到低点1是第二浪,从低点1到高点2是第三浪,从高点2到低点2是第四浪,从低点2到高点3是第五浪;五浪走完了,上升趋势就结束了,接下来应该以高点3为顶,走出一个包括ABC三浪的下跌趋势,即最终走出一个如图6所示的理想的“五升三降”走势。而在图1中,价格从高点3向下滑落到低点3之后又强劲上升,突破高点3,连续创出新高,走出了上升趋势中的第6浪(从高点3到低点3)和第7浪(从低点3向上延伸)。这看起来似乎不符合“波浪理论”,但实际上,“波浪理论”中包含了“延伸浪”的概念。所谓“延伸浪”,就是指某一浪出现了拉长的现象。当延伸浪出现时,一个趋势会形成大小相似的九浪,而一旦延伸浪中再出现延伸,那么,我们将会看到十三个大小相似的波浪。在被理想化的模型中,一个上升趋势包括五浪,而在现实的市场上,延伸浪是经常出现的。也就是说,波浪理论也承认,一个上升趋势并非总是五浪,有时会是九浪,少数时候甚至会是十三浪。所以,市场参与者一定不能生搬硬套,先入为主地认定上升的五浪结束之后,市场必定会进入下跌趋势。有不少人都犯过这种错误——在上升的五浪中踏上了节奏,赚到了钱,但是,在五浪结束之后,就固执地做空,结果在继续上升的延伸浪中损失惨重。

图6 理想的“五升三降”

如果我们要运用一个股市理论,那么就不能只知道一点皮毛,而必须深入地了解它的前提假设、应用范围、常规形态、变异形态,以及局限性和缺陷。另外,对于任何一个股市理论,我们都应该抱有一种开放而灵活的态度。一个理论或许会对我们有帮助,但是,如果我们死死地抱着它不放,很教条很机械地套用在市场上,那么,它的害处就会远远大于它的益处。不管我们采纳和运用何种理论,最终,我们还是要根据买卖双方实际表现出来的市场态势来采取行动。

图1和图2所示的清晰流畅的趋势都是比较难得的。那样的趋势一旦出现了,股价的运行就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即在上升趋势中表现出“更高的高点和更高的低点”,在下跌趋势中表现出“更低的高点和更低的低点”。而这些规律就给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很好的赚钱机会。所以,当趋势出现时,交易者一定要顺势而为,把握股价运行的规律,抓住难得的赚钱机会。可惜,很多人都有逆势操作的本能,所以,趋势往往不仅不会成为他们赚钱的机会,反而会成为他们赔钱的“机会”。为什么很多人会有逆势操作的本能呢?原因很多,有一些与市场有关,有一些与人的偏差有关(比如,锚定效应、证实偏差和保守主义)。这里,我们先讲两个原因,其他的原因等大家获得实盘操作的体验之后再讲。

第一个原因就是市场并不是常常走出清晰流畅的趋势。前面已经说过,趋势,并不是市场的常态。一般来说,股市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有的时候甚至只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处于趋势中。在没有趋势的时候,市场有时会出现比较规整的区间震荡形态,也就是说,股价在一定的区间之内来回地震荡。如图7中所示,我们把区间的上端称为阻力位,区间的下端称为支撑位。股价运行到阻力位附近时,买方力量不能突破卖盘的压力,价格就会向下回落;而回落到支撑位附近时,卖方力量也不足以突破买盘的支撑,价格又会调头向上。面对这种区间震荡的形态,市场参与者当然会在支撑位附近买进,在阻力位附近卖出。并且,市场参与者会对价格有这样一种期望:在一段上涨之后就出现相当幅度的下跌,在一段下跌之后就出现相当幅度的上涨。市场参与者对价格的这种期望在震荡行情中显然是合适的,但是,这种期望在趋势出现时就容易使人逆势操作。假设市场上只有趋势,没有区间震荡,那么,大多数人都会养成“顺势而为”的习惯。这个原因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借口,似乎我们把自己逆势操作的责任推给了市场。不过,市场有时走出震荡行情,有时走出趋势,这种实际情况在客观上确实使我们不容易做到“顺势而为”。这个原因可以看成是一个外因。

图7 规整的区间震荡

第二个原因就属于内因了,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我们自身的问题很多,在这里先讲其中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我们对于“势”的定义太狭窄——我们认为“势”就是“趋势”。根据这样的定义,我们会认为“顺势而为”就是顺着趋势操作。而在没有趋势的时候呢,那我们就可以随意操作,因为这时市场上没有趋势,怎么操作都不算是逆势。但是,偏偏我们在市场没有趋势的时候所形成的操作习惯(高抛低吸)和对价格的期望(价格走不了多远就会回调),会使得我们在趋势出现时不能顺着趋势操作。所以,这种太狭窄的定义会让我们的操作出现一种内在的矛盾。正是这种内在的矛盾让我们难以养成“顺势而为”的习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解决这种内在的矛盾,我们需要把“势”的定义扩展为“态势”,因此,“顺势而为”,就是顺着买卖双方表现出来的市场态势操作。如果市场走出震荡行情,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买卖双方表现出势均力敌的市场态势,因此,我们不会偏向于任何一方,而会在支撑位附近做多,在阻力位附近做空,并且,期待价格来回震荡。如果市场走出趋势,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当前的市场态势是某一方已经占据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因此,我们会加入占优势的那一方,并且,期待价格继续沿着趋势的方向推进。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行情下的两种做法都是“顺势而为”,都是在顺着市场态势操作,相互之间并不矛盾。所以,当我们把“势”定义为“态势”,我们的操作变得和谐统一,消除了上面所提到的那种内在的矛盾。这种和谐统一会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一种很微妙的心理和思维优势。

一个市场参与者越是能够实现与自己心智的和谐统一,就越能够释放自己的能量,在市场上取得好的业绩。很多人在市场上赔钱,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实现与自己心智的和谐统一,在他们的内心和头脑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冲突和纠结。比如,现在是应该贪婪,还是应该恐惧;现在是应该顺势,还是应该逆势;现在是应该止损,还是应该不止损,等等。这些矛盾、冲突和纠结会消耗大量的体力、脑力和意志力,也会使市场参与者错过采取正确行动的时机。那些时机都是很短暂而且宝贵的,一旦错过了,市场参与者就会发现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操盘手的修炼就是一个与自己的心智逐渐达到和谐统一的过程。“顺势而为”是其中的一步,当你在这方面达到和谐统一,你就向前迈进了很重要的一步。

“顺势而为”包含了一个假设,这个假设就是,当前的市场态势会保持。比如,在震荡行情中,我们假设买卖双方会继续保持势均力敌的市场态势,因而价格会继续来回震荡。同样的,在趋势中,我们假设占据优势的一方会继续保持其优势,因而价格会沿着趋势的方向继续前进。要做到“顺势而为”,我们就要根据“当前的市场态势会保持”这个假设来进行操作的。事实上,“坚决止损”,也符合这个假设——正是因为我们假设当前的市场态势会保持,价格会继续向着对我们不利的方向运行,所以,我们要尽快止损出局,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如果一个人假设“当前的市场态势会逆转”,那么,根据他的假设,价格会调头回来,因此,他也就不需要止损,只需要等待态势的逆转。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采纳了“当前的市场态势会逆转”这个假设,因此,他们很难做到“坚决止损”。另外,这个假设也使得他们喜欢去逆势接仓,因为他们觉得“股价已经走了一段了,该调头朝相反方向走一段了。”在大趋势中逆势接仓经常会导致重大的亏损。而即便是在他们逆势接仓之后,趋势真的翻转了,仓位显示有赢利了,他们也不会赚很多钱——他们会急于平仓,赶快实现利润。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又会想“股价已经走了一段了,该调头朝相反方向走一段了,如果我不赶快平仓,账面利润就会流失掉”。因此,很多人所采纳的假设,即“当前的市场态势会逆转”,不仅不能帮助市场参与者取得成功,而且还会阻碍他们取得成功;它使得市场参与者不愿意止损,喜欢逆势接仓,并且急于平掉赢利的仓位。应该说,采取这些行为的市场参与者在震荡行情中倒也不会吃亏,甚至还会占一点便宜,但是,一旦出现大趋势,这些行为就会让市场参与者“很受伤”——要么被深套,要么踏空一波大行情。华尔街有一句格言:“截短亏损,让利润奔跑。”(Cut losses short, let profits run.)但是,很多人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让亏损越变越大,而把利润截短,不让小利润有跑成大利润的机会。之所以会这样,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采纳了“当前的市场态势会逆转”这个假设。

如果一个市场参与者假设“当前的市场态势会保持”,那么,他不仅更容易做到“坚决止损”和“顺势而为”,而且,他更有可能避免把自己的猜测强加在市场上。不少人在看到区间震荡行情时,喜欢猜测市场将会向下或向上突破。很多时候,这种猜测都是没有根据,没有意义,甚至是有害的。市场可能会长时间保持震荡行情,让那些以为会突破的人来回止损。市场也可能会出现假突破,即在突破之后又回到原先的区间。市场还可能会朝着与你的猜测相反的方向突破。明智的做法不是去猜测,而是假设“当前的市场态势会保持”,按照当前的震荡行情操作,或者在场外耐心等待,直到市场自己选择了方向,突破了区间,再做出快速的反应。另外,在趋势中猜测“顶”和“底”,也是弊大于利,那会阻碍我们“顺势而为”。绝大多数人往往都低估了趋势的威力,很多时候我们所猜测的“顶”或“底”都只是半山腰而已。当一个人猜测趋势的“顶”和“底”时,他已然采纳了“当前的市场态势会逆转”的假设。明智的做法不是去猜测趋势的“顶”和“底”,而是观察、分析和判断买卖双方所表现出来的市场态势。如果没有市场态势逆转的迹象,那就坚定持有;如果出现了市场态势逆转的迹象,那就果断平仓。至于说,什么算是市场态势逆转的迹象,不同的交易策略有不同的定义。有的策略根据K线的形态来判断,有的策略以均线或趋势线为标准,有的策略以其他技术分析指标为依据,不管怎样,有一个客观的可量化的指标总是比主观猜测要强得多。现在,我们要确立的是总体的原则,即要观察、分析和判断市场态势,不要去主观猜测,更不要试图把自己的猜测强加在市场上。

“顺势而为”还包含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当市场态势发生变化时,我们要顺应态势的变化。如果市场态势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我们却没有顺应态势的变化,仍然按照变化之前的态势操作,那就说明我们没有“顺势而为”。顺应态势的变化是“顺势而为”的必然要求。比如,买卖双方本来处于势均力敌的市场态势,相应地,价格也在一个区间内来回震荡,此时,我们按照买卖力量均衡的市场态势来操作是合理的,符合“顺势而为”的要求。假设接下来,卖方占据了优势,市场态势对卖方有利,相应地,价格也突破了区间的下端,并继续向下推进。这时,我们就必须顺应态势的变化,按照卖方占优势的市场态势来操作,积极地做空,这样才是“顺势而为”。如果我们没有顺应态势的变化,仍然按照刚才均衡的市场态势来操作,在低位做多,并期望价格出现相当幅度的上涨,那么,我们就不是在“顺势而为”,而是在逆势操作了。许多人以为自己不会犯这种错误,而实际上,很多人都会因为不能迅速转变思维方式而犯这种错误。迅速转变思维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在牛市的后期,很多人树立了牛市思维,虽然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市场态势逆转的迹象,但是,他们仍然确信牛市会继续下去。当熊市不期而至,股价出现大跌的时候,他们还会以为那是买进的良机,一直要等到熊市走了一半,他们被深度套牢的时候,他们才会放弃牛市思维。

还有一些人不能顺应态势的变化,主要不是因为思维惯性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接受损失。也就是说,虽然他们在思维上已经转变了对市场态势的看法,虽然他们已经识别了市场态势的变化,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了结亏损的仓位,于是只好选择持仓等待或通过补仓来摊低成本,希望能利用一波翻转行情解套出来。比如,在区间下端被突破时,他们已经持有多头仓位,虽然他们也很清楚地知道均衡的市场态势已经被打破,也很清楚地知道现在是卖方占优势,但是,他们就是不愿意止损,因而心怀侥幸,选择在低位补仓做多,期望价格出现一波翻转向上的行情,让自己可以解套出来。这种做法违背了“坚决止损”和“顺势而为”两大原则。“坚决止损”是为了控制风险,“顺势而为”是为了使概率对自己有利。做交易,就要遵循这两个原则。违背这两个原则,就不是在做交易,而是在赌运气。

顺应态势的变化,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除了在主观上我们自身存在各种问题之外,在客观上,市场态势的变化无常也让我们不容易做到顺应态势的变化。像图1和图2中的趋势,图7中规整的区间震荡,都是不常见的。常见的是不规则的运动和不规则的变化。这是因为随时都会有旧的买卖力量从市场上退出,随时也会有新的买卖力量加入。另外,各种利空利多消息也会不断地影响买卖力量的此消彼长。简单地说,就是市场上参与的人和机构多,信息量大,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导致市场态势容易被打破。因此,我们会看到市场态势频繁地发生变化,一会儿买卖均衡,一会儿买方占优势,一会儿卖方占优势,一会儿又均衡。每种市场态势的持续时间较短。有时市场态势的变化很突然,事先没有任何征兆。

市场态势的变化无常表现在股价走势上,就是股价不规则的运动和不规则的变化——不规整的区间震荡,戛然而止的趋势,一会儿盘整,一会儿突破,突破之后又不能走出像样的趋势,再度进入不规整的区间震荡,等等。这种时候是很容易赔钱的时候,而偏偏这种时候还特别多。所以,曾提醒过大家:要管理你的期望,不要把交易想得太简单,不要对市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要努力,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把损失看作交易中很自然很正常的一部分,坦然接受损失。

当你发现自己看不懂股价的走势,或者,不能顺应市场态势的频繁变化,就要停下来观察和等待,或者用很小的仓位去找感觉。一般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市场总会酝酿出一段走势比较清晰,且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好行情。真正的高手,在行情混乱时,有足够的自律性能够让自己停下来,能够在场外耐心地观察和等待。而正是这种观察和等待,使得他们在行情清晰时更有可能大胆果断地参与进去。而很多市场参与者在行情混乱时不懂得停下来,或者,虽然懂得要停下来,但是因为自律性不够而不能让自己停下来。他们不断地猜测股价的走势,不断地遭受损失和挫败,很容易就把心态做坏了,变得烦躁、沮丧、充满挫败感。等到市场真的走出一段走势比较清晰,且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好行情时,他们已经不敢相信走势能够持续,同时,他们也已经没有好的心态参与其中了。

最后,一定要记住:“顺势而为”,只是让概率对我们有利,并不能保证每一笔交易都赚钱。一个稳定赢利的顶尖操盘手严格地按照“顺势而为”的原则操作,也不是每一笔交易都赚钱,也会有一部分交易是亏损的,只不过,总体来说,他亏的比赚的少,所以,他能够稳定地赚钱。在我们“顺势而为”的时候,如果碰上了赔钱的交易,不要感到委屈,也不要觉得“顺势而为”没有用,要坚决止损,继续坚持“顺势而为”,保持好的心态,耐心地寻找并把握交易机会。只要我们能控制好风险,保持好心态,又能让概率对我们有利,那最终我们一定会赚钱。如果因为几笔赔钱的交易就放弃“顺势而为”的原则,那么,从长期来看,我们就会与赢利目标背道而驰,最终陷入亏损的泥沼。

其实,不管是在市场上,还是在生活中,坚持任何一个原则,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都要经受一定的考验。坚持任何一个原则,都不能保证你每一次都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不能保证你每一次都能得到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反馈。比如,“踏踏实实做事”是一个让人受益终身的原则,但是,它也意味着你要用心,要努力,要牺牲一些玩乐的时间,要付出时间、精力和心血,要抵住诱惑。而且,你踏踏实实地做事也并不能保证你每一次都会得到上级的肯定,或许,某一次或某几次,偏偏是那个投机取巧,表面功夫做得特别好的人反而得到了奖励,这就是现实。碰上这种事情,不少人会感到委屈,觉得不公平,但是,之所以会感到委屈,主要是因为他们看得不够长远,或者说,他们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当前几件事的结局上。从短期来看,市场也罢,生活也罢,都不会立即地对你的每一个好行为给予正面的积极的反馈,有时候,它们甚至会让你为自己的好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仿佛是为了特意考验一下你是否甘愿为了自己的原则付出代价,是否能在困难的情况下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从长期来看,市场也罢,生活也罢,都会很慷慨地奖赏那些坚持原则的人,严厉地惩罚那些不坚持原则的人。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任何的代价和考验,如果我们每一次坚持原则都能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反馈,那么,我们每个人都会是坚持原则的人了。但是,我们知道,坚持原则的人总是少数,大多数人都经受不住考验,大多数人都会因为某一次或某几次坚持了原则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而感到很委屈很生气,对原则产生了怀疑,最终不再坚持原则。而我们也知道,大多数人也都是不成功的,成功的总是少数人。如果我们想要成为少数的成功者之一,那么,我们就要坚持原则,并甘愿付出代价,经受住考验,即使暂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即使暂时没有得到正面的积极的反馈,也不放弃原则,继续坚持,让自己看得更长远一点,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长期的成功之上。

回到清华,吃完早饭,看看时间差不多了,给我妈打了个电话。

我妈很高兴:“证券公司把佣金给我降下来了!从千分之三降到了千分之一!”

“好啊!不管我做美股能不能赚钱,至少我帮您发现了佣金过高的问题,起码也要为您节约好几千块钱呢。”

“要有信心。你做美股肯定能赚钱的。”

“好,那我先谢谢您的吉言了。喔,今天我们高老师讲了做股票要顺势而为。我觉得,您也可以改变一下您的交易习惯。现在是一个难得的大牛市,明显是买方力量占优势。那些有账面利润的股票您不妨多拿几天,这样既可以减少交易次数,降低手续费,又可以多赚一些利润。您觉得怎么样?”

“你说的对。好多股票在我卖了之后都涨了不少,有几只股票还翻倍了呢。要是我一直拿住那几只股票,不仅少交好几千块钱的手续费,而且还能多赚几万块钱的利润呢。”

“现在后悔也没用了,以后再碰上好股票,您就拿久一点吧。不过,我还得提醒您,赚钱的股票可以拿久一点,赔钱的股票就别拿太久了。该止损的时候就要坚决止损。”

“这我知道。止损,是为了控制风险,保住本钱和利润。如果不止损,那么风险就没有控制,本钱和利润也就没法保住了。关于止损这一条,你就放心吧。上个周末我把你的日记拿去复印了一份。这两天我又认真地看了好几遍,而且还琢磨了好半天,现在我已经明白止损的道理了。”

“好。这样我就更有动力好好地记我的华尔街操盘手日记了……”

2007年4月12日

盲人摸象

今天,高老师培训的核心内容是从“盲人摸象”的故事开始的:

这个故事出自佛经《大般涅槃经》。从前,有一个国王,让大臣牵来一头大象,找来几个天生失明的盲人。在盲人们摸了大象之后,国王问他们,“你们现在知道大象是什么样子了吗?”。众盲人都说,“我已经知道了。”于是,国王说,“那你们说说,大象到底是什么样子。”摸到象牙的盲人说大象就像一根大萝卜,摸到象耳朵的盲人说大象就像一把大蒲扇,摸到象头的说就像一块石头,摸到象鼻子的说就像一根木棒,摸到象脚的说就像一个木臼,摸到象背的说就像一张床,摸到象肚子的说就像一个大水缸,摸到象尾巴的人说就像一根绳子。众盲人谁也不愿意同意别人的观点,互相争论不休。

我们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个故事的各种简化版本,也都明白“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是比喻人在看问题的时候以点带面、以偏概全。不过,这个故事还可以给我们更深的启发。让我们深入地想一想,假设当时还有一个很聪明的盲人在场,他自己也摸到了大象的某个部位,也获得了某种真实的第一手的感受,但是,他没有仓促地下结论。或者,虽然他下了结论,但是,他没有被自己的结论所束缚住。在他听到其他盲人的描述之后,他没有因为自己已经获得的真实感受而排斥其他盲人的观点,而是以开放的心胸和包容的精神,去听取其他盲人对大象的描述。然后,他逐一地询问每个盲人所在的位置,并让其他盲人带着他用手去逐一触摸他们所摸到的部位。最后,这个聪明的盲人就会对大象的真实面貌树立了一个比较准确的印象。

其实,市场就像一头巨大无比的大象,而市场参与者,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一群正在摸象的盲人——不是说我们的眼睛完全看不见,而是说我们的眼睛能够看见的东西极为有限。之所以极为有限,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自身的时间、精力、观察力和智慧等都是很有限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某些重要信息是我们不能以合法手段及时获得的,比如准确的内幕消息,又比如,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净仓位、现金余额、持仓的意愿、对走势的看法、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如果一个人能够及时获得关于某只股票的准确的内幕消息,那么,必须承认,他在那只股票上就更像一个明眼人,而其他人则像一群瞎子。他赚钱会变得很轻松,但那是通过非法手段赚钱,总有被抓被处罚的风险。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及时获得准确的内幕消息。有些所谓的内幕消息根本就是假消息,是引人上当的骗局。如果一个人能够及时了解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账户情况、心理状态以及打算采取的下一步行动,那么,他无疑就是一个明眼人,赚钱对于他来说易如反掌,或者说,他简直就是神,因为只有神才能知道每一个人的状况、心态和打算。我们都是人,不是神,我们不能得知所有的重要信息,因此,面对庞大、复杂、多变的市场,我们就像一群摸象的盲人。

从本质上讲,这反映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之一——认知能力的有限性:我们往往只能看到眼前和过去,而很难看到将来。也就是说,我们在时间轴上经常看得很有限;我们往往只能看到局部,而很难看到整体。即,我们在整体性上经常看得很有限;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现象,而很难看到内在的本质和规律。即,我们在深度上经常看得也很有限。我们在观察事场的时候,常常在时间轴、整体性、深度这三个层面上同时犯错误,以至于我们经常只能看到眼前的、局部的、表面的现象。只有极少数人在观察的时候,既能够兼顾过去、现在和未来,又能够把握局部和整体,还能够抓住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受到通讯、交通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只能看到人迹可至人眼可见的很有限的一些东西。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东西。比如,远在外太空的星球,小到肉眼无法分辨的细菌和病毒,深海底部的世界,地球整体的气象状况,以及某些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是,人类看到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就越发认识到我们只是触及到了一些局部、一些皮毛,就越发认识到还有更多更广阔的未知领域需要去探索。所以,越是有知识的人,越谦卑,知道自己不懂的东西不是变得更少了,而是变得更多了;越是无知的人,偏偏认为自己啥都知道。

每个时代总会有一些狂妄的人会认为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绝大部分真理,或者会宣告自己已经找到了某个事物的绝对真相。而那种观点恰恰证明了人的局限性。比如,据说1899年美国的专利局局长查尔斯. H. 杜埃尔(Charles H. Duell)曾建议关闭专利局,因为“所有能被发明的东西都已被发明出来了(Everything that can be invented has been invented)!”现在,我们都知道那是一个多么可笑的论断。比尔·盖茨在自己的著作,《未来之路》中引用了杜埃尔的“名言”,用以说明一个人的眼光会受限于当时的条件,难免会有局限性。盖茨的意思是,如果他本人在书中对于未来的预测出现错误,那也是正常的,其他人不要过分嘲笑他。而有趣的是,有学者在一番考证之后指出,没有证据证明杜埃尔曾经说过那句话,很多作者从未认真考证过,只是相互引用罢了。这则被众多作者反复引用的轶事或许不是事实,只是被某人杜撰出来的。如果杜埃尔真地说过那句话,那么,他确实提供了一个反面典型,说明人有局限性。如果杜埃尔没有说过那句话,而是背了一个大黑锅,那岂不更说明了我们的局限性?我们不仅无法得知现在和将来的很多事情的真相,而且甚至无法得知过去很多事情的真相。历史书是人写出来的,而写历史书的人又是有局限性的——他的立场、角度、搜集证据的能力,他对于事件的观察、理解和表达,都不是完美的,却都会影响我们对历史的了解。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如此之大,如此之复杂,如此之神奇,如此之变幻莫测,而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又是如此之有限,因此,世界就像一头巨大无比的巨象,而人类则像一群摸象的盲人。在人类文明史上,每一点进步,都是因为某个或某些很聪明的盲人,没有拘泥于自己摸象时所获得的真实感受,没有排斥其他盲人的观点,以开放的心胸和包容的精神,去听取其他盲人对大象的描述,并且,站到其他盲人的位置上去摸大象,去体验他们的感受,这样才慢慢为人类积累了对世界这头巨象的更准确一点的认识。而人类文明史上的每一次倒退,都是因为某些拥有绝对权力的盲人自认为自己看清了真相,以自己摸象时所获得的感受为真理,把所有跟自己不一样的感受都判定为错的假的反动的,统统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它们永世不得翻身。如果说我们能从人类文明史中学到点什么东西,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要认识到我们只是一群摸象的盲人,要谦卑,要做聪明的盲人,懂得听取其他盲人的感受,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去亲身体验一下他们的感受。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金融市场。市场就像一头巨大无比的大象,而市场参与者,就像一群摸象的盲人。想要在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成功,我们就要谦卑,要承认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摸象的盲人,但要努力做一个聪明的盲人,懂得借鉴其他盲人在摸象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反过来说,正因为大家都只不过是摸象的盲人,所以,我们也不必盲目迷信和过分崇拜某些理论。虽然,那些理论可能确实是基于真实的第一手的体验和感受,但是,它们仍然有它们的局限性,有些甚至可能是错误的。这就好比那个摸到象牙的盲人说大象就像一根大萝卜,他的感受确实是真实的第一手的,但是,他基于自己真实的第一手的感受而得出的结论却是有局限性的,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是荒谬可笑的。既要借鉴别人的经验和理论,又不要盲目迷信,这也是“中庸之道”的一个体现。大家应该记得,中庸,不是折中调和,而是正中靶心,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对市场的分析可以大致分为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基本上,绝大多数人都能认同基本面分析的价值和重要性。但是,大家对于技术分析的看法存在很大分歧。很多人对于技术分析的态度,不符合中庸之道。有一派人士对技术分析不屑一顾,认为技术分析属于自欺欺人的把戏。而另一派人士则对技术分析顶礼膜拜,认为技术分析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根据我们的“盲人摸象”理论,那两派人士的看法都过于走极端。技术分析,是广大市场参与者摸索总结出来的经验和理论,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是,我们又不能盲目迷信和过分崇拜它。关于技术分析,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技术分析是一个工具

这个工具既有它的局限性,也有它的价值。如果用得好,它能够给市场参与者带来一定的优势。市场如战场,每一个小小的优势都可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术分析也是一个武器。这个武器运用得当,确实是能发挥出一定的威力,但是,我们也不能搞“武器制胜论”,不能指望一个武器就能决定战争的胜负。所以,既不应该全盘否定它的价值,也不要夸大它的作用。

二、技术分析不能为你解决所有问题

一个成功的交易系统不仅包括入场方案和出场方案,而且包括仓位大小的确定,风险管理和资金管理的规则等方面。技术分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入场的问题,但是,出场的问题往往已经不是一个靠纯粹技术分析来解决的问题了。很多时候,出场方案中的某些设计是出于锁定利润和资金管理的考虑,与技术分析无关。比如,有的短线隔日交易系统要求操盘手在出现8%的账面利润时,不管当时技术分析的指标走势如何,都要平掉二分之一的仓位,然后,操盘手可以根据自己的技术分析来决定何时了结剩下的另一半仓位。而仓位大小的确定,风险管理和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或许会参考一下对当前市场的技术分析,但是,绝对不会单纯依赖技术分析。更多的时候,关于如何做出那些决策的规则是依据合理的数学模型来确定的,与技术分析无关。技术分析这个工具如果用得好,确实能让概率对我们有利。但是,“让概率对我们有利”只是交易成功的一个环节,不是全部。不管一个人技术分析的水平有多么的高,他仍然需要坚持“坚决止损”、“保持好的心态”等原则。有的人抱有一种幻想,希望将来有一天靠着高超的技术分析解决所有问题,有人甚至希望通过完美的技术分析达到“每笔交易都赚钱,没有一笔需要止损”的梦想——这样他就不必止损,也不会遇到心态上的挑战。但这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这都是在试图回避损失,回避自己心态上的弱点。很多人因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走了更长的弯路。一个人能早一天从这种梦幻中醒过来,就能早一天直面现实,早一天直面损失,早一天直面自己心态上的弱点。而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从停止回避问题开始的。

三、技术分析最大的价值在于帮你识别市场当前的态势

很多人以为,技术分析是在对未来的走势进行预测。这是一种误解。在本质上,技术分析只是一把尺子,只是一种测量工具,只能用来对过去和现在的价格走势进行测量、表述和识别。你不会指望一把尺子来替你预测未来吧。同样的道理,你也不应该指望技术分析来替你预测未来的价格走势。如果你对未来有某种预测,那么,对未来做出预测的是你自己,不是技术分析。比如说,某个技术分析指标可能会告诉我们,现在市场正处于上升趋势中。如果一个人倾向于相信“趋势更有可能保持”,那么,他会预测价格继续上升。而如果一个人倾向于相信“趋势会翻转”,那么,他会预测价格会下跌。可见,技术分析只是告诉我们市场当前所处的状态,是市场参与者自己根据自己的信念和假设对未来的走势进行预测。更进一步来说,如果此时另外一个技术分析指标显示市场正处于“超买”(Over-bought)状态,那又会如何影响市场参与者的预测呢?有些人会因为这个“超买”指标而更坚定地预测价格会下跌。而另一些人却不会因为这个“超买”指标而做出价格下跌的预测,他们会说,当市场处于一个强劲的上升趋势中时,那个“超买”指标会长时间地停留在“超买区”,长时间地显示市场处于“超买”状态,也就是说,价格会继续上升。可见,预测是人根据自己的信念和假设做出的,不是技术分析指标做出的。面对同一个指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当然,这也是很多不相信技术分析的人士对技术分析提出质疑的原因之一。但是,如果技术分析被界定为“只是对过去和现在的走势进行表述和识别,而不是对未来进行预测”,那么,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争论、质疑和混乱的想法。因此,我们主张让技术分析做它该做的事情,那就是,帮你识别市场当前的态势。我们不妨假设市场当前的态势会保持,直到态势确实发生了变化为止。当态势确实发生了变化,那我们就努力去顺应态势的变化好了。

四、了解技术分析指标的适用范围

除了少数“自适应指标”(Self-adaptive Indicators)之外,绝大多数技术分析指标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一旦超出了适用范围,指标就失效了。也就是说,一个指标往往在某种行情中效果特别好,而在另一种行情中效果特别差。比如说,属于趋势类的MACD在有明显趋势的单边行情中效果特别好,而一旦市场处于窄幅震荡之中,MACD就失去了指导性。同样道理,震荡类指标如KDI在区间震荡行情中效果特别好,而一旦市场走出很大很坚决的单边趋势,KDI的效果就不好了。在了解任何一个指标的时候,除了要知道指标的含义和用法,一定要弄明白这个指标最适合于哪一种行情,不适合于哪一种行情。这样,你在进行技术分析的时候就不会乱用一气,而是能够根据当前市场的行情选择最合适的指标。

五、千万不要用某个或某些技术分析指标作为自己不止损的借口

如果在进仓出仓时,用了不合适的指标,使我们交易成功的概率下降,这或许还能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而在账面亏损达到预设的止损位时,抱着某些指标作为自己不止损的借口,那就大错特错了。前面已经讲过,在某种行情之下,一些指标会失效。如果一个人不想止损,那他总是能找到一堆指标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而在这种时候,他找来的那些指标往往是失效的指标。即便某些指标没有失效,也不能作为不止损的借口。所有的指标都只不过是价格的衍生物,不能真正代表价格,而且,指标最多只能让概率对我们有利。但是,“账面亏损已经达到止损位”,这是一个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不是一个概率问题。当你面对一个客观事实的时候,你就不能把概率和衍生物拉出来做“挡箭牌”。你不能跟事实争辩,否则,受伤的只能是你自己和你的账面。坚决止损,是根据一个客观事实,那就是账面亏损已经达到了止损位。任何的指标都只能给出一个涨跌的概率。涨跌的概率不等于涨跌的事实,涨跌的事实重于涨跌的概率。所以,在“坚决止损”和“让概率对我们有利”这两个原则中,“坚决止损”是一个更高的原则。也就是说,在该止损的时候,就不要再看技术分析指标了。其实,这里仍然是一个把注意的焦点放在什么地方的问题。不愿意止损的人,把注意的焦点放在那些显示价格可能会翻转的指标上;而坚决止损的人,则把注意的焦点放在“账面亏损已经达到止损位”这个客观事实上。

六、保持简单,不要过度分析

很多人都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倾向,而其中一些人还很有这方面的天赋——他们会在股价走势图上使用尽可能多的技术分析指标,这是典型的过度分析。在我们公司,我们戏称那些喜欢过度分析的人患上了“圣诞树综合症”(Christmas Tree Syndrome),因为他们的屏幕上满是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线条和参数,搞得像圣诞树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过度分析的人往往是在寻找一种虚幻的控制感,他们觉得通过使用尽可能多的指标,他们就能获得尽可能多的对市场的控制,但是,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过多的指标会带来矛盾、混乱和犹豫不决。而且,当一个人纠缠于太多的指标之中,或者,当一个人把希望寄托于由若干指标组成的复杂决策系统,他就不能关注交易中更重要的方面,比如,风险控制和心态。在本质上,不少喜欢过度分析的人实际上都是在幻想通过完美的技术分析达到“每笔交易都赚钱,没有一笔需要止损”的梦想,以便让自己永远都不需要止损,永远都不会遇到心态上的任何挑战。前面已经讲过,这在市场上是行不通的。市场就是战场,上战场就是要死人的,指望在战场上百战百胜而且不损一兵一卒,那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指望在战场上永远都不需要撤退,不需要突围,不需要面对痛苦抉择和心态上的挑战,那显然也是不切实际的。接受现实,承认总有一些交易是会赔钱的,这反而会给市场参与者带来极大的释放,也会让他意识到自己不必试图让每笔交易都赚钱,也不必过度分析市场。关键在于,过度分析不仅没用,而且还有害——分析到最后,你会把自己搞得头晕眼花,却没有什么真正的洞察,而且,你还会因此而赔钱,真是吃力不讨好。适度分析就好,无过无不及,才符合中庸之道。保持简单,在简单的基础上做一些冷静客观的认真分析,让技术分析发挥出它的辅助参考作用,这是最明智的做法。

七、搞清楚价格走势和技术指标的因果关系

价格走势是因,技术指标是果。价格走势是原始数据,技术指标是根据价格走势这一原始数据被计算出来的,因此,技术指标是由价格走势决定的,而价格走势却不是由技术指标决定的。虽然不少人以为指标可以决定接下来的价格走势,但是,那只是一种错觉。最终,价格走势是由买卖双方的市场态势决定的。技术指标能够决定买卖双方的市场态势吗?不能。尽管确实有一些市场参与者会依据指标来买卖,因而指标会对部分参与者的心理和行动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对市场态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也有很多机构并不依据技术指标,而是依据基本面分析来进行买卖决策。所以,买卖双方的市场态势不是由技术指标决定的。既然技术指标决定不了买卖双方的市场态势,那么,技术指标也就决定不了价格走势。那种“指标决定走势”的错觉实际上往往是出于我们心理和逻辑上的误区。比如说,有时候,一个指标提前出现了拐点,“预示”着价格会翻转,然后,价格真的翻转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就证明了那个指标可以决定价格走势,或者说,可以预测价格走势。但是,事实上,价格之所以翻转,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买卖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变化。也许这种买卖力量的变化与那些笃信该指标的参与者并没有什么关系,也许这种变化仅仅只是因为某一个大机构在对基本面进行分析之后开始大笔买进或卖出。总之,价格的翻转并不是真正由那个指标所决定,尽管“指标出现拐点”这件事发生在“价格出现翻转”之前。也就是说,“指标出现拐点”和“价格出现翻转”,这两件事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关系,却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很多人把时间顺序关系误以为因果关系,因此,形成了“指标决定走势”的错觉。

关于这种把时间顺序关系误以为因果关系的逻辑错误,我要多说两句。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市场参与者经常会犯这种错误。比如,电视上的股评人在收盘之后,如果看到今天大盘下跌了,就把今天的利空消息拿出来说一遍,并且说,因为今天有了某某、某某利空消息,所以今天大盘跌了;如果看到今天大盘上涨了,就把今天的利多消息拿出来说一遍,并且说,因为今天有了某某、某某利多消息,所以今天大盘涨了。只有少数极端情况之下,股评人的说法是对的。那些少数极端情况就是某个极其重大的利空或利多消息完全出乎市场的意料之外,迫使大多数市场参与者临时改变自己的多空立场并且当即采取行动。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股评人都犯了典型的逻辑错误,把时间顺序关系误以为因果关系的逻辑错误。很多观众对这种逻辑错误毫无察觉,对股评人的说法信以为真。但是,事实上,很多的利空或利多消息其实分量并不够重,并不足以让足够多的市场参与者改变其立场和行动方案,比如促使大量的市场参与者由多头变为空头,或由空头变为多头,并且,付诸于行动。更何况,在很多消息正式公布之前,市场上已经有了相关的传言,很多市场参与者会相应地采取操作,因此,等消息出来的时候,股价可能早已经把消息给消化掉了。有经验的市场参与者都知道,有时候,等到某个利多消息真正出来的时候,股价不涨反跌,因为大多数人都已经预期了这个消息并且都已经买进了,现在只有少数后知后觉的人因为听到该消息才买进,大多数人却已经在卖出,股价自然会下跌了。反过来,有时候,某个被市场广泛预期的利空消息真正出来的时候,股价不跌反涨,也是同样的原因。归根结底,今天大盘的涨跌是由今天买卖力量的碰撞所决定的,而今天的买卖力量又与市场参与者当前的仓位、资金余额、观点、立场、操作策略以及今天所采取的行动有关。今天的消息未必能从根本上影响到市场参与者今天的行动。也就是说,今天大盘的涨跌更多的是被其内在运行状况所影响,而不一定是被今天的消息所影响——大盘涨了,主要是因为近期买方力量强于卖方力量,与今天的利多消息并没有多大关系;大盘跌了,主要是因为卖方力量强于买方力量,与今天的利空消息也没有多大关系。那些利多利空消息往往都只是一些借口而已,并非真正的驱动价格走势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这种错误也说明了我们在认知上的局限性——我们经常只能看到眼前的、局部的、表面的现象,很少能够抓住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举一个生活中把时间顺序关系误以为因果关系的例子。冬天,下雪了,气温下降了,有人会以为是因为下雪了,所以气温下降了;也有人会以为是因为气温下降了,所以下雪了。其实,这两种说法在逻辑上都是错的,这两种因果关系都是不成立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有时候,虽然下雪了,但是气温却没有下降;有时候,虽然气温下降了很多,但是却没有下雪。下雪是冬季干冷空气南下,与暖湿空气交汇的结果,而冬季干冷空气往往强于暖湿空气,因此经常会出现降温过程。但是,如果没有暖湿空气,只有干冷空气南下,那就只会降温,不会下雪。而如果干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之后并不能把暖湿空气驱走,那就只会下雪,不会降温。所以,下雪不是降温的原因,降温也不是下雪的原因,干冷空气南下才是降温的原因,干冷空气南下与暖湿空气交汇才是下雪的原因。抽象一点来说,让我们把“干冷空气南下”称为事件A,“存在暖湿空气”为事件B,“降温”为事件C,“下雪”为事件D。实际的情况是:事件A导致了事件C,事件A和事件B共同作用导致了事件D。而不少人却以为是事件C导致了事件D,并因此而推断当事件C发生时,事件D就会发生;另一些人则以为是事件D导致了事件C,并因此而推断当事件D发生时,事件C就会发生。这就是我们在认知上的局限性。所以说,我们很多时候都不过是在盲人摸象。

既然我们都不过是在摸象的盲人,那就不要把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东西当作颠扑不破的真理。或许别人摸到了大象身上某个我们没有摸到的部位了呢?这是完全有可能的。谦卑一点,会让我们更聪明更有智慧。既然我们都不过是在摸象的盲人,那就要保持适度的怀疑主义——不要想当然,不要自以为是,不要以为某种东西一定是对的,不要把不同意见一棍子打死,不要盲目迷信和过分崇拜别人,不要人云亦云,要独立思考,要怀疑自己的结论,也要怀疑别人的结论。不经过怀疑就轻易接受自己或别人的结论,最终自己一定会付出代价。卡尔·波普曾经说过:“我可能是错的,你可能是对的,经过一番努力,我们就可能离真理更近一步。”波普认为,我们不应该努力试图证明我们的结论是正确的,相反,我们应该努力去证明它们是错误的。这就是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只需一个否定的例子,就可以推翻整个理论。比如,让我们假设有一个理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我们不可能证明这个理论绝对正确,因为即使你看过了世界上所有的天鹅,发现它们都是白色的,你也不能排除一种可能性,那就是,某一天突然有一只黑天鹅降生。而事实上,出现黑天鹅的概率虽然很小,但是,这件事还是发生了,世界上确实有黑天鹅,北京圆明园就引进了两只,它们还产下来几只小黑天鹅。要“证实”一个理论是极为困难的,而要“证伪”一个理论则相对比较容易,因此,波普建议,不要极力去“证实”某个理论,而要让不同的主张和理论都接受怀疑和批评,抛弃那些被“证伪”的理论,留下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被“证伪”的理论,这就构成了进步的动力。

卡尔·波普的理论有价值吗?至少有一个人认为波普的理论很有价值,他的名字叫做乔治·索罗斯。索罗斯曾经在伦敦经济学院做过波普的学生。索罗斯对波普的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极为推崇,在他取得金融成功之后,索罗斯投入巨额的金钱在世界各地组建“开放社会研究所”致力于传播波普的开放社会思想。更重要的是,索罗斯认为,波普的理论,特别是“证伪主义”,对于他在金融市场上取得辉煌业绩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4月6日的培训中,我们提到过市场参与者很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证实偏差”。所谓“证实偏差”,就是人一旦形成观点之后,倾向于接受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略或否认那些不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即对于自己的观点倾向于“证实”,而不是“证伪”。“证实偏差”体现在交易中往往是这样的:一个市场参与者在建仓之前,可能犹豫不决,不知道自己是应该做多,还是应该做空。可是,一旦他建仓之后,他就变得十分固执,他全然忘记了自己在建仓之前是多么的犹豫不决,多么的不确信。建仓之后,他变得不能客观地看待正反两面的信息。他会紧紧抓住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不愿意接受对自己不利的信息。他本能地希望市场证实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而不会积极地、主动地去收集信息来证明自己的决定是错误的。当不利的信息已经很明显的时候,他可能还在否认和拒绝接受,以至于错过平仓的最佳时机。

而索罗斯基于波普的“证伪主义”,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所有的仓位在被市场证明之前都是错的。”他的仓位一般都很大,如果等到市场明显地证明某个仓位错误,那时平仓就会很困难,损失就很大了。所以,他不仅在建仓之前做深入的研究,而且在建仓之后他还会认真地收集对该仓位不利的信息,并努力试图去证明那个仓位是错的。经过这样的步骤,有些仓位被平掉了,那些经得起检验的仓位则被保留下来,一旦市场真地向着对他有利的方向运动,他就敢于持有,甚至大幅加仓。

索罗斯的做法是很聪明的,也是很有效的。每个市场参与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证实偏差”的影响,在建仓之后变得比较主观,不能客观地看待对自己不利的信息。所以,“证实偏差”在交易决策系统中是一种“系统误差”,而不是“偶然误差”。“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改善系统本身来加以消除,也需要加以消除,否则就会导致重大的失误。通过在自己的交易系统中加入一个“证伪”的步骤,即假设自己的仓位错误,并积极地试图证明这一假设,索罗斯就改善了自己的交易决策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证实偏差”的影响,让自己的交易决策系统更合理更科学,让自己能够更客观、更理性地认真对待反面的信息,而不会忽略它们的存在。

按照我们的“盲人摸象”理论,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不过是在玩一个“盲人摸象”的游戏。在这个“盲人摸象”的游戏中,索罗斯无疑是一个极其聪明的“盲人”——虽然他对“大象”(即市场)已经下了结论(建了仓),但是,却没有被自己的结论(仓位)所束缚住,而是以开放的心胸和包容的精神,本着“证伪主义”的原则,去收集对自己的结论(仓位)不利的信息。这显然包括听取其他“盲人”对“大象”(市场)的种种描述,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和部位去触摸“大象”(市场)。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盲人”一旦下了结论(建了仓)之后,就表现出一副“我已经掌握了真理”的姿态,坚决地抵制那些与自己的结论相矛盾的信息和观点。这样看来,索罗斯确实比绝大多数“盲人”都要高明得多,他能在这个“盲人摸象”的游戏中战胜其他“盲人”,创造惊人的业绩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2007年4月13日

保持好的心态

做了三个小时的模拟盘之后,高老师逐个检查了我们对热键的熟悉程度。何思思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弹股票”俨然像在弹钢琴,当之无愧地排名第一。我“弹”得不错,高老师比较满意。连“手大遮天”的“牛哥”也很熟练,顺利过关。有几个人明显地不够熟练,高老师罚他们多做三天的模拟盘。高老师说,键盘不熟练的根本原因是训练不够,而训练不够的根本原因是心态不好——浮躁,不愿意静下心来耐着性子扎扎实实地下工夫。

接着,高老师就顺着这个话题,开始了今天的培训主题——保持好的心态。

有多年市场经验的老手会告诉你:技术重要,经验重要,交易策略也重要,但是,那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心态。如果心态不好,再好的技术也发挥不出来,再多的经验也无济于事,再好的交易策略也无法被贯彻执行。心态扭曲的市场参与者会变得情绪化,会违反自己的交易规则,会犯一些低级错误,他本人在事后甚至都无法相信自己竟然会犯那样愚蠢的低级错误。

只有保持好的心态,才能保持理性,才能驾驭情绪,才能不被情绪所驾驭。但是,要保持好的心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保持好的心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能量,首先是体能——如果身体疲倦,睡眠不是,或者生病了,那就会体能不足,也就很难保持好的心态。关于这一点,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体会:在疲惫、睡眠不足和生病的时候,人更容易发脾气。在交易中,你要顺着市场做,无论你觉得市场怎么对不起你,你也不能发脾气。你一发脾气,你的账面就遭殃。因此,操盘手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饮食和锻炼。做操盘手,就像做职业运动员一样,一定要有个好身体才行。

能量也包括心理能量,或者说,精神力量,或者简单地称之为意志力。每一个市场参与者都应该运用意志力来克制不良情绪,努力让自己保持好的心态。最开始,或许他的意志力只能让他坚持十五分钟,然后他就被不健康的负面情绪所控制了。在这种时候,他可以停止交易,调整一下心态,再重新开始。这样他的意志力会慢慢提升,或许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他的意志力是以让他坚持五十分钟。当然,这样做的难处在于,当他被不健康的负面情绪所控制时,他往往无法停止交易——虽然他知道自己应该停止交易,但是,他就是停不下来,他很想做交易,他很想赶快把刚才赔出去的钱赚回来,他甚至会很想报复一下这个可恶的市场,因为“它竟然胆敢把我的钱从我手上夺走!”而在这种情况下,他往往会赔更多的钱;就算他偶尔侥幸赚到了钱,也只不过是让他的坏习惯被强化,甚至可能会让他误以为是因为他发脾气了,所以,市场就怕他了,赶紧把钱乖乖地交给他;这样他以后就会经常发脾气,希望市场又会乖乖地把钱交出来,结果却常常被市场惩罚得体无完肤。

很多人会说,我不会有报复市场的想法,也不会对市场发脾气并希望它乖乖地把钱交出来,因为那是很幼稚可笑的想法,我是一个理性的人,怎么会有那种幼稚可笑的想法呢?当一个人的理性掌管他的大脑时,他确实不会有那些幼稚可笑的想法。但是,我们讨论的是,当他的意志力被消耗殆尽的时候,当他已经无法再保持好的心态的时候,当他被不健康的负面情绪所控制的时候,他的大脑就不再被他的理性所掌管,那时候,他就很可能会有一些幼稚可笑的想法,而在当时他不会觉得它们幼稚可笑,他会很自然很正常地就有了那些想法。关键是,在当时他已经不太可能理性客观地去审视和评判那些想法,因为他不是拥有那些想法,而是被那些想法所占据。

做操盘手,就像做职业运动员,确切地说,就像做职业拳击运动员。一个职业拳击运动员在平时很可能是一个理性且温和的人,但是,在充满紧张和压力的拳击台上,在肾上腺激素大量分泌的时候,在被打得鼻青脸肿的时候,在体力和意志力透支到极限的时候,他是否还能保持理性呢,是否还能拒绝被错误的想法所占据呢?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做到,只有极少数经过残酷训练的顶尖拳手才可以做到。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操盘手这个职业。只不过,操盘手的对手更强大更可怕——你永远都不可能把市场击倒,你最多只能通过点数而胜出,而市场却可能随时把你打倒在地,打得晕头转向,甚至打得飞出拳台。从某种意义上讲,操盘手的对手也更狡猾更阴险——市场会让你误以为赚钱很容易,会引诱你上当,会先让你养成坏习惯,然后再狠狠地教训你。也就是说,当你做正确的事的时候,市场不立即给你积极的反馈,反而是在你做错误的事的时候,它却会给你一些奖励,诱使你放弃正确的交易原则,养成坏习惯,然后,它再利用你的坏习惯来榨取你的钱财。

以止损为例。当你坚决止损的时候,市场频频出现回调,价格往往回到原地,给你一种错觉:“止损是没有意义的,我要是不止损就好了,因为每一笔都回到了入场点”,接着,你开始不止损,而市场却会给你一些甜头,让你占一些便宜,等你从“止损坚决”变成“止损不坚决”,再变成“坚决不止损”之后,市场突然朝着对你不利的方向走出一个异常坚决、没有回调的单边大趋势,让你损失惨重,或者把你深深地套住(假设你是那种“宁可把投机做成投资也不认赔,宁可赔时间也不赔钱,宁可死也不止损”的人)。

以顺势为例。当你顺势操作的时候,趋势却走不远,频频地大幅回调,让你虽然看对了方向却赚不到什么钱,并且给你一种错觉:“顺势是没有意义的,我要是不相信趋势就好了,因为每一次趋势都没走远”,接着,你开始不相信趋势会持续,你开始逆势,你去赌行情会翻转并且去抓翻转点,而市场却也会给你一些好处,让你觉得自己很牛×,等你养成了逆势操作的习惯之后,市场突然走出一个异常坚决、没有回调的单边大趋势。虽然你在趋势刚开始的时候很可能是赚了钱,但是你出来得太早。要命的是,你在出仓之后,又逆势建仓,等待一个回调,但是,这一次回调却没有出现,趋势依然势如破竹地迅猛推进。更要命的是,你很可能还有“不止损”的坏习惯,于是,这一次市场让你把之前的利润全吐出来,还要赔上一些本钱。

当然,也有可能市场甚至连一点甜头都不给你,也就是说,市场甚至不屑于让你养成坏习惯,摆明了就是要跟你过不去——你止损的时候,价格要回到你的入场点;你一旦不止损了,价格就朝着对你不利的方向猛跑,一去不回头,让你赔上一大笔钱。你顺势的时候,趋势就是走不远;你一旦逆势了,趋势就毫不留情地朝着一个方向狂奔。这种情况,不仅会让你很受伤,而且会让你很生气,因为市场仿佛故意要让你赔钱似的。

有句话叫做“造化弄人”。不仅“造化”会“弄人”,股市也会“弄人”,并且还很精于此道——股市会创造出各种办法来戏弄人、玩弄人、作弄人、愚弄人、嘲弄人。这样看来,市场实在是太邪恶了!有人模仿“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口号提出了“珍爱生命,远离股市”,也是不无道理的。

平心而论,市场的无序性、多变性、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确实增加了赚钱的难度,也确实让我们难以保持好的心态。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市场会给我们的心态带来挑战,就像我们不能否认生活中的苦难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和困扰一样。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任何认为快乐完全来自内心的人,都应该试着在气温零度的暴风雨中度过一夜!”快乐,并不完全来自于内心,恶劣的外界环境和悲惨的人生境遇必然会对我们的情绪和心态有影响。同样的道理,无序的、不规则的市场波动也必然会对操盘手的情绪和心态造成负面的影响。这一点我们无须回避。

当然,市场也并非完全的无序,并非完全的无规律,并非完全的不可预测,它实际上具有微弱的有序性,微弱的规律性,微弱的可预测性——有的时候似乎有那么点规律性和可预测性,有的时候还真的会走出“教科书式”的标准形态来。但是,也有很多时候,市场的走势违背你所总结出来的规律,不符合你所做出的预测。市场就是这样的,你跟它生气也没用。如果你一定要生气,那最后吃亏的还是你自己。我们需要对市场的无规律性和不可预测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我们也不能把责任完全推卸给市场。有人说,“我不能保持好的心态,不能赚到钱,都是因为市场太多变,太没有规律,这一切都是市场害的,都是市场的错!”显然,这种推卸责任的想法是错误的,想要在市场上成功,我们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能把责任全部都推卸给市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什么责任都没有,什么错误都没有,那我们怎么能够改进和提高呢?但是,偏偏还真的有不少人有那种“都是市场害的,都是市场的错”的想法呢!而那种想法本身就说明不少人的心态有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种想法本身也是导致心态问题的根源之一。它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于市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推卸责任的倾向,这两个方面恰恰也是大多数交易者失败的根源。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没有这两方面的问题,我这个人一向都没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也没有推卸责任的倾向。”这也许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很好,恭喜你,你是一个心理极度健全的人,像你这样的人很少见,你会成为一个很优秀的操盘手,事实上,不管你做什么,你都会很成功。但是,这也许不是真的,你之所以会以为自己没有这两方面的问题,可能只是因为你还从未承受过极度的挫折、打击和压力,可能只是因为你的境遇还从未把你的心态推到极限。从交易者的角度来说,可能只是因为你还没有被市场“蹂躏”过。你平静理性的优雅外表可能只是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更大的部分隐藏在水面之下,甚至连你自己都不知道。而在你被市场好好地“蹂躏”一番之后,你真实的自我才会暴露出来,隐藏在水面之下的部分才会浮出水面。当你被市场“蹂躏”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当你的心理极限被挑战的时候,你才会真正地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苏格拉底认为,“认识自己”是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可以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每个人都应该到股市上来,品尝一下被市场“蹂躏”的滋味,在这个过程中,那些隐藏在水面之下的东西会暴露出来,而你就有机会真正地认识你自己!事实上,那些顶尖操盘手都是在经历了一个自我发现的旅程之后,才登上成功的巅峰。当然,“百炼成钢”的人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百炼成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会把责任推卸给市场,拒绝承认自己暴露出来的弱点。

在实盘交易的过程中,大家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自己。你或许会对自己感到失望,或许会对自己感到害怕,害怕自己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蠢事。这都是很正常的过程,那些顶尖操盘手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受——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弱点和问题。成功者是那些正视弱点和问题的人,失败者是那些逃避弱点和问题的人。正视问题,不逃避问题,不否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为了帮助大家在实盘交易中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心态问题,在这里给大家打一剂“预防针”,罗列一些交易中常见的心态问题,并提供一些分析和应对的建议。这样当你在实盘交易时发现自己也有类似问题时,不会感到吃惊,并且也可以尽快识别并应对问题。

开始之前,我们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是否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不健康的?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亚伯·艾里斯认为,负面情绪有两种,一种是健康的负面情绪,比如,难过、后悔、失望、挫折感;另一种是不健康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沮丧、恐慌。这样的区分是很合理也是很有必要的。也就是说,我们不必排斥所有的负面情绪,有一些负面情绪是健康的、正常的、对我们有利的。当我们的愿望没有达成,或者损失一些金钱,或者失去某个人,我们当然应该感到难过和痛苦,这是正常的反应。没有难过和痛苦的感觉是不正常的。如果一个操盘手在赔钱的时候,特别是连续赔钱的时候,完全感觉不到丝毫的痛苦,那么,他很难在交易上取得成功,因为适度的痛苦,对于人是一种保护,同时,它也能促使我们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周遭的环境。健康的负面情绪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们是适度的,不是过度的。适度的后悔、适度的失望、适度的挫折感都是健康的、有益的,能够保护我们,并促使我们做出好的改变。但是,这些负面情绪一旦过度之后,就会变得不健康,变成阻挡我们采取正确行动的障碍了。而愤怒、沮丧、恐慌等不健康的负面情绪也是过度的、极端的情绪反应。

我们调整自己心态的目标就是,用健康的负面情绪取代不健康的负面情绪。也就是说,在赔钱的时候,在事情不如意的时候,会感到适度的难过、后悔、失望或挫折感,而不会感到愤怒、沮丧、恐慌,或其他过度的负面情绪。

接下来,我们探讨一下几种典型的不健康的负面情绪。

一、愤怒

为什么操盘手会愤怒?往往是因为他觉得市场对不起他,比如,他会想:

你竟然胆敢把我的钱夺走?!

我没进仓的时候,你走的好好的,我一进仓,你就变了,故意跟我过不去?!

我坚决止损又顺势操作的时候,你总是回到原点,我不止损不顺势,你就走单边?!

我好不容易建个仓,你一定要把我震出来之后,你才肯走趋势,是不是?!

来回乱晃什么,你就好好地走一段,让我舒舒服服地赚点钱不行吗?!

你这个傻×机构,为什么顶在这里不让价格涨上去,你让它涨高一点再卖不行吗?!

而当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会发现,一方面,市场上确实发生了一些让操盘手不爽的事情。另一方面,愤怒的操盘手之所以会愤怒,是因为他们看待那些事情的观点使得他们受到困扰,感到愤怒;而心态好的操盘手面对同样的事情只是短暂地感到不爽,随即就恢复平静。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事情本身会困扰操盘手,更重要的是,操盘手看待事情的观点会困扰他们。

愤怒的操盘手之所以会愤怒,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有一些非理性的想法。概括来说,主要是三个“一定”:

我一定要赚很多钱!

我一定要得到公平的待遇!

我一定要顺顺利利,不能遇到挫折!

凡是阻碍这三个“一定”的人或者事情,一定会引起他们的愤怒。

那些非理性的想法往往隐藏在潜意识中。在赚钱的时候,在顺利的时候,他们的理性会抑制住那些非理性的想法,他们会保持冷静,会有好的心态,即使赔一点钱,或者受一些挫折也可以接受。但是,当他们连续赔钱的时候,当事情很不顺利的时候,他们会失去冷静和理性,而隐藏在潜意识中的非理性想法就会跳出来。那些非理性的想法让他们觉得市场和市场上的参与者应该为他们服务,应该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实现那三个“一定”。但是,当他们发现市场和市场参与者“竟然”没有为他们服务,“竟然”与他们作对,“竟然”阻止他们实现目标,他们就会很愤怒。很荒谬可笑,对吧。没错,人在不理性的时候就是这样的。

亚伯·艾里斯在一本叫做《别跟情绪过不去》的书中介绍了他独创的“幽默歌曲”疗法:他以幽默夸张的手法改写了一些滥情伤感的流行歌曲,让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唱那些改写的歌,在唱歌的时候,他们就看到自己所持有的非理性想法是多么的荒谬可笑。很多接受治疗的人表示,“当所有方法都失效的时候,唱这些歌可以让他们走出阴霾。”

我们不妨看其中一首很好玩的歌:你不是最好的

有些人觉得你他妈的不是最好的——

我也是这么想,我也是!

有些人觉得你是最差的——

我也这么觉得,我也这么觉得!

我讨厌你的自大,

竟然觉得自己是神!

我要检查你的每一个细节!

我无法忍受你的自大!

我要你是个普通人!

我绝对不会认为你是神,

因为事情再清楚不过,

这整个世界和太阳,

都是围绕着我而转,是我,是我!

自嘲,或许是幽默的最高境界。通过自嘲,我们可以略带夸张地调侃自己的荒谬与可笑,同时,也使得我们更有可能抛弃那些荒谬可笑的非理性想法。略微夸张一点来说吧,一个容易愤怒的人,或多或少地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中心,而整个宇宙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竭尽全力地来取悦他,讨好他,让他快乐!当他发现他周围的人和环境竟然没有这样做,他不仅会感到失望,而且会感到愤怒。这样的人喜欢抱怨,整天怨天尤人。如果他在市场上赚钱了,他会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仿佛市场欠了他的钱,有义务要偿还一样;如果他赔钱了,他就会觉得这太不公平,太过分了,他会感到愤怒,忍不住要咒骂一番。

让我们学习一下亚伯·艾里斯的“幽默歌曲”疗法,把大家最熟悉的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改写一下,或许能帮助那些愤怒的操盘手看清自己的非理性想法是多么荒谬可笑:

我要每个人给我一笔钱,

今天就要交到我的手里边,

如果不交钱,我骂你一万遍,

我也不管你是否能够听见!

愤怒的操盘手喜欢通过咒骂来宣泄紧张、压力和挫折感,但是,有的时候,他们似乎就是为了骂而骂,仿佛骂本身就能给他们乐趣。于是乎,跌也骂,涨也骂,不涨不跌也骂;赔也骂,赚也骂,不赔不赚也骂。以前,我在加拿大一家分公司做操盘手的时候,有一个红脸的白人小胖子,整天骂个不停,“今天是最差的一天!从来没见过这么差劲的行情!”我们以为他赔了很多钱,过去一看,发现他还赚了好几百美元。以后,每次他这样骂的时候,周围的人都会笑着说,“是啊,每一天都比前一天更差,所以,每一天都是最差的一天喔!”。

在西班牙巴塞罗纳有一个分公司的操盘手更神奇,他们每个人的计算机显示器上都有屏保,不是屏保软件,是那种号称防辐射保护视力的薄薄的透明的薄膜,另外每个人还有一条毛巾。为什么?你猜到了吗?不是因为他们要保护视力且爱整洁,而是因为那些操盘手在愤怒的时候都会一边咒骂市场,一边冲着电脑屏幕吐唾沫。唾沫吐多了,屏幕看不清楚了,他们又要用毛巾擦干净,继续做交易!

匪夷所思吧,还有更可笑的:还是在加拿大,我亲眼看见一个愤怒的操盘手“噌”地从椅子上跳起来,大喊一声“Fuck(操)”,操起键盘,狠狠地砸向显示器。那时候都是CRT显示器,很结实,显示器没事,键盘上的几十个键(A~Z,0~9,F1~F12)像天女散花一样呈扇面飞射出十几米之外,好多坐在“射程”之内的正在做交易的操盘手都被击中,一个“H”键落到了我的桌子上。老板从他的办公室冲出来,把那个操盘手训斥了一顿,让他自己出钱买个键盘来做交易。老板走后,他钻到各个桌子底下找来找去,除了“F”键之外,把其他各个键都找到了,重新装了上去,那个键盘竟然还可以用(以前的老式键盘真结实啊)!他的键盘上总是空着一个“F”键,倒是不影响交易,因为我们一般只用F1到F12,以及数字和上下键等,只要他不需要输入带字母“F”的股票代码,比如,福特汽车(代码:F),辉瑞制药(代码:PFE),他就没事。有人说,是老板故意把那个键悄悄收起来了,让那个操盘手以后不能再“F”了。那个键盘被公司的操盘手称为:一个被“阉割”的键盘。

相信大家看了这些夸张的极端的非理性想法和行为之后,都能看到其中的荒谬与可笑之处。其实,每个人都有荒谬可笑的地方,你有,我也有。只不过,我们更容易看到别人的荒谬可笑,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荒谬可笑,而这本身就是荒谬可笑的。《圣经》上有一句话:“为什么只看到你弟兄眼中的木屑,却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呢?”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我们自己的缺点即使像梁木一样大,我们也常常视而不见,而别人的缺点即使像木屑一样小,也能被我们发现——这正如亚伯·艾里斯在他的歌中所唱:“我要检查你的每一个细节!”

在做实盘交易的过程中,或许你会发现自己有某种极端的情绪冲动,而那种情绪冲动背后往往都有某些荒谬可笑的想法。如果你能意识到自己的荒谬可笑,并且自嘲一番,那你就很可能可以迅速地摆脱极端的情绪,在莞尔一笑之间恢复理性,这将会是一个很有效的方式,也意味着你达到了很高的幽默境界。

当然,有些人比较严肃,很不喜欢被嘲弄,包括被自己嘲弄。这种幽默自嘲的方法就不适合于他们了。接下来,就让我们比较严肃地从逻辑和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一下那些非理性的想法吧。

想法一:我一定要赚很多钱!(这个想法往往还有潜台词:我今天就要,现在就要!)

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我强求今天、现在就一定要赚很多钱,这符合逻辑吗?只因为我想要,我就一定能得到吗?这个想法是建立在什么证据和推理之上的?显然,这是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理性会告诉我们,强求今天、现在就一定要赚很多钱,这并不符合逻辑。虽然我想要,但并不保证我就一定能得到。这个想法背后并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和严谨的推理。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想法是让我表现得更好,这是更差?也就是说,这个想法对于我来说是有用,还是有害?我是否应该抛弃这种固执的强求,代之以灵活合宜的期望呢?我是否应该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和耐心,让自己专注于长期的成功呢?这又是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理性会告诉我们,这个“我一定要赚很多钱”的想法往往让我们无法保持好的心态,让我们变得急躁愤怒,因此会让我们表现得更差,也就是说,这个想法对于我们来说是有害的。我们确实应该抛弃这种固执的强求,代之以灵活合宜的期望——如果今天行情好,我们可以期望多赚一些,如果今天行情不好,我们可以期望少赚,或者少赔一些,这样更符合实用主义的精神。有些操盘手就是因为过于强求今天一定要赚很多钱,结果反而把已经赚到手的钱全都赔了出去,然后,又在愤怒中赔出去更多的钱,就这样,在几十分钟之内把“还不错(not bad)”的一天变成了“差劲(bad)”的一天,又用几十分钟时间把“差劲(bad)”的一天变成了“很差劲(aweful)”的一天。华尔街上有一句老话:你只能赚到市场愿意给你的那些钱(you can only get what the market is willing to give you!)也就是说,你不能强迫市场把它不愿意给你的钱给你,如果你强迫得太厉害了,那么市场除了会把它本来愿意给你的钱拿走之外,还会教训你一顿,把你自己的钱也拿走!我们确实应该给自己多一些时间和耐心,不强求今天一定要赚很多钱,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自己的心态修炼和技术水平的提升上,专注于长期的成功,这样,从长期来看,我们更有可能赚到很多钱。

可见,这个“我一定要赚很多钱”的想法既不符合逻辑,也不符合实用主义精神。我们应该抛弃这个想法,代之以灵活的、有弹性的期望。

有人会说,这些逻辑和实用主义的理性分析都是没用的废话——在理性的时候,我当然明白这些道理了,当然不会有不理性的想法,但是,当我遭受打击,当我真的被不理性的想法所占据的时候,我已经变得不理性了,怎么可能再去做理性分析呢?这种说法有它的道理。的确,当一个人失去理性,陷入情绪的洪流和漩涡之中的时候,他往往已经不可能再去做理性分析,就像一个溺水之人已经失去了自救的能力一样。但是,理性的分析却也不是没用的废话,因为它们可以在情绪的洪流对你发动冲击之前,为你修筑一个理性的高台,如果你的高台修筑得够高够坚固,那你就可以安然度过情绪的洪峰。怎样把你的高台修筑得够高够坚固呢?你不妨在平时多看一看这些理性的分析,在心里多思量思量,这在潜移默化之间就会加高加固你的高台。在战场上,我们要抢在敌人发动进攻之前修筑防御工事,同样道理,在股市上,我们也要在情绪的洪水开始泛滥之前修筑理性的高台,所以,这些逻辑和实用主义的理性分析是有用的。让我们继续对其他的非理性想法进行理性的分析。

想法二:我一定要得到公平的待遇!

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我强求自己一定要得到公平的待遇,这符合逻辑吗?什么是公平?我对公平的定义符合逻辑吗?我想要得到公平的待遇,我就一定能得到吗?什么证据证明我一定要,并且一定会得到公平的待遇?

通过理性的分析,我们知道,强求自己一定要得到公平的待遇,并不符合逻辑。因为,或许从长期来看,我们最终还是会得到公平的待遇,但是在短期之内,公平却不一定会立刻实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句话是很有智慧的。公平,有它自己的时间表,我们可以希望它早一点来,但是不能强求它现在就来,马上就来。我们对于公平的定义是否合理?我们是不是把“自己得益与否”作为衡量“公平与否”的“潜标准”?有的操盘手说,我刚才止损了,你不奖励我,我现在不止损了,你就惩罚我,这不公平!或者说,那个人不止损,你不惩罚他,轮到我不止损了,你就惩罚我,这不公平!这样的诘问似乎在要求市场总是在第一时间奖励所有的好行为,并且总是在第一时间惩罚所有的坏行为,否则市场就是不公平。这是不是对市场要求太高了?世界上有什么人,什么组织可以达到这么高的要求?如果没有一个人或组织可以达到这么高的要求,而我们却强求市场一定要达到,这是不是也不公平呢?我们是可以希望得到公平的待遇,但是,我们却不一定能得到,至少是不一定能马上得到。没有什么证据证明我们一定要得到公平的待遇,有很多成功者都是在战胜无数不公平的待遇之后才变得强大,才走向成功。也没有什么证据证明我们一定会得到公平的待遇——当某个好人在地震中丧生,或是在路上被酒后驾车的人撞死,公平又在哪里呢?是,他的家人或许能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但是,对于死者本人来说,他的公平又在哪里呢?对于有神论者来说,还可以相信好人上天堂,坏人下地狱,公平在上帝那里最终得到了实现。而对于无神论者来说,公平就更像镜花水月一样难以获得,因为宇宙就是一团冷冰冰的天体和空间,再加上一堆自然规律,在这个冰冷的宇宙中,每一个好人都有可能因为某个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而死于非命。宇宙既没有思维,也没有意识,既无温情,也不徇私。在概率面前,人人平等,好人坏人获得好报或坏报的概率是一样的。宇宙也不管你是好人还是坏人,它根本就不知道你是谁,因为它根本就没有意识,反正小概率事件落到谁头上谁就得倒霉。既然如此,我们强求自己一定要得到公平的待遇,还符合逻辑吗?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想法是让我表现得更好,还是更差?也就是说,这个想法对于我来说是有用,还是有害?我是否应该抛弃这种固执的强求,代之以灵活合宜的期望呢?我是否应该选择坚韧,即使遭遇不公平的待遇,也保持好的心态,默默努力争取成功呢?这些问题的质量很高。当你能够问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你的心态已经开始好转了。

其实,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不强求公平是一种更实用的态度。强求公平往往让人心里感到愤愤不平,因此会表现得更差,也就是说,那是一个有害的想法。明智的做法是:抛弃对公平的固执强求,代之以灵活合宜的期望——如果短期没有公平,那就争取长期的公平,不因为一时没有看见回报,就动摇坚持原则的决心。这样,从长期来看,反而更有可能得到公平的待遇。我们确实应该选择坚韧,即使遭遇不公平的待遇,也保持好的心态,默默努力争取成功。在这样的努力过程中,我们会成长得更快,变得更强大。世上的坏人这么多,我们难免是要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我们要努力让自己强大到一定的程度,即便遭受不公平待遇,也能凭自己强大的实力取得成功。以前袁伟民训练“老女排”的时候,会在练习比赛中故意误判,偏袒对手,让女排姑娘们经受不公平的待遇,要求她们在这种情况下也必须打赢比赛。正是经过这样严格地训练,才使得“老女排”在技术动作上更干净利索,对规则执行得更到位,不给别人有挑刺的机会。另外,心态也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即使在重大比赛的关键时刻遇到误判,也不会影响心态和水平,这才铸就了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的辉煌。相比之下,当年的老对手,古巴女排虽然拥有超级主攻手“黑珍珠”路易斯,但是,心理素质弱,状态不稳定,遇到裁判误判,一定会影响水平的发挥。当然,进入20世纪90年代,古巴女排日渐成熟,实现了世界排球三大赛上史无前例的“八连冠”,那且是后话了。

其实,在市场上,我们强求自己一定要得到公平的待遇,实在是很“无厘头”。很多时候,股价就像秋天里的落叶被狂风吹得上下飞舞,股票自己也很可怜,很无助,莫名其妙地被多空双方突如其来的买卖力量推来推去,连它自己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它怎么可能给我们公平的待遇呢?你或许觉得你受到了某只股票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它也很无辜,它真的不是故意的,因为价格的波动也不是它能决定的。价格的波动,是由全体市场参与者的群体行为决定的。如果说,由全体市场参与者所组成的这个群体一贯理性,一贯公正,且总是掌握了所有真相,那么,我们期待自己会得到公平的待遇还是有根据的。但是,市场参与者这个群体并不是一个一贯理性、一贯公正、掌握所有真相的群体。可以说,大约80%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基金经理,根本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剩下20%的人虽然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但是,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并不等于能够真正地干出来,那些能够真正去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的人恐怕也只是其中的20%。20%的20%,即只有大约4%的人能够做到“知行合一”,成为少数的成功者。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没有做理性的分析,都没有做自己的功课,都只是凭着道听途说,或头脑一时发热,或某种情绪冲动就盲目地买进卖出,并且,在遭遇极端的行情时,常常会被极端的贪婪或恐惧所驱使去做极端错误的事情。也就是说,这个群体的主要组成者有这样一些特点:懒于思考,懒于调研,懒于做功课,贪图小利,缺乏远见,轻信盲从,草率决策,自以为是,情绪不稳,容易冲动,容易走极端。既然如此,由他们所组成的群体怎么可能给我们公平的待遇呢?事实上,连他们自己都在整天抱怨市场对他们不公平呢!

有人会说,市场不是由多数人决定的,而是由少数“庄家”决定的。这种说法在某些情况下,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但是,“庄家”也不能肆无忌惮地任意操纵价格,试图那样做的“庄家”最终都是以破产收场的。如果“庄家”真的在某段时间操纵了某只股票的股价,那么,你希望自己得到“庄家”的公平待遇岂不是更荒谬可笑?“庄家”本来就是鳄鱼,是鲨鱼,它就是想要愚弄你,榨取你的钱财,而你却要它给你公平的待遇?凭什么?难道凭你长得好看不成?你长得再好看,它也看不见啊!难道凭你以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不成?你以为你是宇宙的中心,它还以为它自己是宇宙的中心呢!希望“庄家”给你公平的待遇无异于“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要它把它的皮给你!

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在市场上,强求自己一定要得到公平的待遇都是不符合逻辑,不现实的,甚至可以说是幼稚、荒谬、可笑的。市场就是战场。在抗日战争的战场上,你能要求日本鬼子给你公平的待遇吗?

想法三:我一定要顺顺利利,不能遇到挫折!

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我强求自己一定要顺顺利利,不能遇到挫折,这符合逻辑吗?我想要顺利,我就一定能顺利吗?我不想遇到挫折,我就一定不会遇到挫折吗?什么证据证明我一定不能遇到挫折呢?如果我遇到了挫折,我会死吗,世界会终结吗?

强求自己一定要顺利,不能遇到挫折,显然不符合逻辑。我们可以希望事情进展顺利,但是,事情是否顺利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不想遇到挫折,但是,挫折还是会遇到我们,就像你越是不想见到某个人,而那个人偏偏就会出现在你面前一样。没有什么证据证明我们一定不能遇到挫折。当我们遇到了挫折,一般来说,我们不会死世界也不会终结——那些可怕的画面往往是我们自己可怜的不讲逻辑的小脑袋所想象出来的。我们经常用“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力把自己吓得够呛,而事实上,即便有些事情真的发生了,我们却也常常发现它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还有很多我们想象出来的可怕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马克·吐温说得好,“我一生中经历过很多很可怕的事情,有一些真的发生了。”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想法是让我表现得更好,还是更差?这个想法对于我来说是有用,还是有害?我是否应该抛弃这种固执的强求,代之以灵活合宜的期望呢?我是否应该选择坚忍,即使遭遇挫折,也保持好的心态,默默努力争取成功呢?

强求自己一定要顺利,一定不能遇到挫折,会使我们对于挫折的忍耐力下降,一旦遇到挫折,我们的心态就容易变坏,让我们表现更差。所以,这个“一定要顺利,不能遇到挫折”的想法对我们是有害的。我们确实应该抛弃这种固执的强求,代之以灵活合宜的期望——如果顺利,那当然好,但如果不顺利,我也可以忍受,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应该选择坚韧,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保持好的心态,做正确的事——如果应该暂时停止交易,那就停下来;如果应该减小仓位,那就减小仓位;不急于把损失扳回来,更不用大仓位去赌一把。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挫折是难免的。我们能做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尽量在事前做足功课,对意外情况准备好应对方案,降低挫折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提高对挫折的忍耐力,这样,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可以保持好的心态和理性,冷静思考,采取最合理的行动。如果这样还是失败了,那也没关系,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其实失败也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可怕,只要能汲取教训,学到一些东西也是收获。“我一定要顺顺利利,不能遇到挫折”的想法,很明显会降低我们对挫折的忍耐力,让我们在遇到挫折时容易愤怒,但是,那种想法是否能激励我们行动起来,在事前做好准备呢?乍看上去,它似乎应该有这种积极的作用,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因为持有那种想法的人往往只是停留在“我想要顺利,我想要没有挫折”,而没有上升到“我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来降低挫折发生的概率”。

事实上,这三个“我一定要”的想法,都是在对市场提出要求,而不是在对自己提出要求。当他觉得市场没有让他赚很多钱,市场没有给他公平的待遇,市场没有让他顺顺利利的时候,他就会感到愤怒,因为他觉得市场有责任、有义务做那些事情来取悦他,讨好他,让他快乐,因为那就是市场存在的意义,因为他就是宇宙的中心。所以说,这三个非理性的想法背后有一个主要的根源,那就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使操盘手一方面对市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把责任推卸给市场,认为自己的不成功不快乐全都是市场造成的,一切都是市场的错。

很多人都以为顶尖操盘手是“利己主义者”,是“自我中心”的一群人。而总公司对于顶尖操盘手的性格调查“意外地”发现,他们绝对不是“自我中心”的,或许他们中有一些人是“利己主义者”,但是,顶尖操盘手都没有“自我中心”的毛病。他们追求自己的利益,但是,他们没有把自己当做宇宙的中心,他们会很用心地去观察其他市场参与者的行动,体会其他市场参与者的情绪,揣摩其他市场参与者的感受,并明智地采取相应的行动,虽然那可能意味着立即认赔止损。顶尖操盘手说,“我想赚钱,我就要了解别人的动向,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不管我是否需要立即认赔。”而“自我中心”的操盘手则恰恰相反,“自我中心”的人不去观察别人的行动,不去体会别人的情绪,不去揣摩别人的感受。“自我中心”的操盘手说,“我想赚钱,我不管别人怎么做怎么想,我就是要,我就是要,我这一笔交易就要赚钱,我买了,它就要涨,我卖了,它就要跌,如果不让我赚钱,如果它不听我的话,我就开骂!”

很多人实际上是没有严格区分“利己主义”和“自我中心”。根据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让·皮亚杰的理论,“自我中心”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阶段,当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2到7岁),他们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比如,如果自己的汤是热的,那他们就认为别人的汤也是热的;如果自己喜欢吃肉,他们就认为别人也喜欢吃肉。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人一直都没有真正超越那个阶段,一直都没有真正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自我中心”更主要的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与“利己主义”是不同的。历史上最成功的商人,吕不韦,是一个绝对的“利己主义者”,但他却绝对不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他对异人、华阳夫人、赵姬等人的心理以及秦国的政局有着极为精准的观察和把握。一个“自我中心”的人不能从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也就不可能精准地揣摩和把握别人的心理;一个精明的“利己主义者”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会从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会努力去揣摩和把握别人的心理。因此,一个顶尖操盘手可能是一个精明的“利己主义者”,却不可能是一个“自我中心”的人。

“自我中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我”的世界看起来似乎正是以“我”为圆心扩展开去的:我,我的家庭,我的亲戚,我的朋友,我的单位,我的圈子,我的城市,我的省份,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人种,我的物种,我的星球。很多人的视野一辈子都只是从自己出发,达到一个有限的半径范围。因此,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宣扬的“我们的民族是最优秀的人种,其他民族都是劣等人种,不配生活在地球上”的种族优越论是很有市场的。直至今天,很多人驳斥该理论的方式竟然是:“日本人错了,因为最优秀的人种不是他们,是我们,是我们!”只有少数人,能够让自己的视野达到足够大的半径范围,或者能够让自己跳出以自己为圆心的圈子,从别人的角度来看世界,甚至从别的物种的角度来看世界。这两种方式殊途同归,都能帮助我们超越“自我中心”,都能让我们达到很高的境界,让我们意识到每个人种、每个物种都是优秀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让我们能够爱整个人类,爱所有的生命形态,爱整个地球。不过,在向这种境界前进的过程中,我们多年来养成的“自我中心”还是会时不时地扯我们的后腿。坏的习惯从来都不会轻易死去,“自我中心”的天性更是如此。特别是在我们遭遇挫折和打击的时候,“自我中心”的天性仿佛和“自我保护”的本能同时被激发被强化,这时候,“自我中心”最容易跳出来,催生出种种非理性的想法。

有一些人比较幸运,他们在童年时通过某种方式就知道了“自我中心”是行不通的。在一般情况下,他们的理性可以有效地抑制“自我中心”。这种人只有在遭遇比较大的挫折和打击,比如说,在交易中连赔了二三十笔的时候,才会变得情绪化,才会失去理性,被抑制的“自我中心”才会跳出来,导致非理性的想法,进而导致不健康的负面情绪。而另一些人则比较不幸运,他们一直到了进入社会的时候还不知道“自我中心”是行不通的。这种人只要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和打击,比如,连赔了两三笔,他就受不了,各种非理性的想法和不健康的负面情绪就像洪水一样汹涌而来,把他彻底吞没。后一种人几乎不可能在市场上取得成功,除非他们能够改掉“自我中心”的毛病。而大多数人则处于这两种人之间,有一定的理性,也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自我中心”。这种不同的程度,表现在交易中就是,有的人会在连赔五六笔之后情绪失控,有的人则会在连赔十几笔之后才失控。操盘手的修炼之一就是要提高自己的理性,让自己可以在更高的程度上抑制“自我中心”。或许我们不能完全摆脱“自我中心”,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克制“自我中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把它的负面作用减到最小,而这也是交易成功的必经之路。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每个人都应该到股市上来,品尝一下被市场“蹂躏”的滋味,这样他很快就会知道“自我中心”是行不通的。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炒股吧;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炒股吧!股市可能会让他升华,让他变成一个不那么“自我中心”的人,让他由一个可恨的人变成一个可爱的人;股市也可能让他遭受重创,痛不欲生,生不如死,一解你的心头之恨。

股市,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你想要的东西,他不一定会立刻给你;但是,你需要的东西,他一定会给你。你想要赚很多钱,你想要公平,你想要顺利,你以为这些你想要的东西对你来说就是最好最有价值的。其实,并非如此。可能对你来说,赔钱、不公平的待遇、挫折才是最好最有价值的,才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因为,它们会让你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坚韧,少一些“自我中心”。股市,会把那些你真正需要的东西给你,虽然你不想要它们,虽然你不知道你需要它们。

人生最大的错误之一,就是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却没有为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做出是够的努力。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就是在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却发现那并不是自己需要的,比如虚名;而自己却在追求想要的东西的时候失去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比如健康和亲情。搞清楚哪些是自己想要的,哪些是自己需要的,是“获得成功并且享受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你不清楚哪些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那么,即使你获得了一切你想要的东西,获得了世人眼中的成功,你也不能享受成功。而如果你很清楚哪些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那么,你就更有可能得到它们,获得真正的成功,并享受成功。

作为一个操盘手,如果你很清楚你真正需要的是在股市中经受历练,那么,当股市给你那些东西的时候,当股市让你赔钱,让你经历“不公平的待遇”,让你遭受挫折的时候,你就能坦然地接受,并心怀感恩,懂得说,“谢谢你,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当你达到这种境界,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历之后,你想要的东西(赚钱、公平、顺利)自然就会来——最终你会赚很多钱,最终你会发现,从长期来看其实你还是得到了很公平的待遇,最终你会发现,从长期来看其实你所走的道路还是顺利的,虽有挫折但没有致命的失败。

如果你能够:

搞清楚哪些是你自己想要的,哪些是你自己需要的;

运用理性,抑制“自我中心”;

抛弃固执的强求“我一定要”,代之以灵活合宜的期望;

从逻辑和实用的角度审视非理性的想法,问自己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平时多进行理性地分析,及时修筑防御“情绪洪水”的高台;

在愤怒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荒谬可笑,并自嘲一番。

那么,你就能用适度的失望和挫折感,取代愤怒。用健康的负面情绪取代不健康的负面情绪,正视调整心态的目标。顶尖操盘手在遇到令他不爽的事情时,也会体验到负面情绪,但是,那些负面情绪是有节制的、适度的、健康的,他们不会失去理智,不会让自己被情绪所控制。当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离顶尖操盘手的境界就不远了。

愤怒,这种情绪的根源在于“自我中心”,容易愤怒的操盘手往往有“自大”的毛病。而容易沮丧的操盘手则相反,他们往往有“自卑”的倾向。

二、沮丧

操盘手的沮丧(Depression)表现为:悲观消极、灰心丧气、长吁短叹、无精打采、过度自责、自信心下降、意气消沉、失去斗志。

让操盘手陷入沮丧的外部事件无非是连续赔钱,或者一笔交易赔得很大。面对同样的外部事件,愤怒的操盘手选择了愤怒,而沮丧的操盘手则选择了沮丧。这再次说明,情绪不是单纯由外部事件决定的,它与操盘手自己对外部事件的看法有很大关系。因此,操盘手不能说,“市场让我沮丧”。事实上,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市场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情,而我自己对那些事情的看法让我沮丧。”

什么样的看法容易让操盘手陷入沮丧呢?一般是这样的:

在这个市场上不可能赚到钱;

行情太差了,根本没有机会;

今天都没希望出好行情了;

再做下去,只会赔钱。

导致这些看法的起因是连续的亏损或一笔大额的亏损,而在操盘手形成这些看法的过程中,操盘手实际上遵循了“小数定律”,根据小样本做出了以下推断:

因为我已经连赔了好几笔,所以,在这个市场上不可能赚到钱;

因为我已经连赔了好几笔,所以,行情太差了,根本没有机会;

因为我已经连赔了好几笔,所以,今天都没希望出好行情了;

因为我已经连赔了好几笔,所以,再做下去,只会赔钱。

“小数定律”,是一个常见的认知偏差,它不仅在操盘手的心态层面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在操盘手的实战层面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多花一点时间来了解一下“小数定律”。

“小数定律”是指人倾向于根据很小的样本来进行推断,而那样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也就是说,人往往会以偏概全,过度概括,过度推论(overinference)。与“小数定律”相对的,是概率统计学的“大数定律”:只有当样本足够大的时候,所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接近事情本身的真实情况,样本越大,推断出来的结论越接近真实情况,而样本越小,所得出的结论就越有可能偏离真实情况。比如,如果我们抽样统计了散布在全中国各地的1千万人,发现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7米,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中国人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7米”,那么,这个结论就比较接近真实情况,因为这个1千万人的样本是够大,而且分布均匀。如果我们只统计了5个人(其中包括姚明和刘翔),发现这5个人平均身高是1.85米,并得出结论“中国人的平均身高是1.85米”,那么,这个结论就偏离了真实情况,因为这个只包含5个人的样本太小。

想要得出接近实际情况的结论,我们就要遵循“大数定律”,在做出推断之前,必须确保样本是够大。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不遵循“大数定律”,而倾向于运用“小数定律”,即根据很小的样本,比如自己亲身经历或听说的少数个例,来进行推断。比如,某人到北京出差,碰到了一个“黑心”出租车司机,被宰了50元,那么,这个人往往会认为北京的出租车司机都“黑心”。这个结论偏离了实际情况,因为根据卡尔·波普的“证伪主义”,只要所有北京的出租车司机中有一个人不是“黑心”的,那么,这个结论就被证明是错误的。而我恰恰就知道在北京至少有一个出租车司机不是“黑心”的,因为有一次我把钱包掉在出租车上,还好我要了出租车票,但是,我也不能确定钱包一定是掉在出租车上。一天之后,我从那家出租车公司把钱包领了回来,里面的钱分文未少。要形成一个理论必须有足够大的样本,不能只靠少数个例;要“证实”一个理论是极为困难的,而要“证伪”一个理论则比较容易,只要有一个否定的个例就足够了。

在日常生活中,依据“小数定律”得出错误结论的事例比比皆是。比如,碰上一两个“花心男”,就认为所有男人都靠不住;遇上一两个“拜金女”,就认为所有女人都只认钱;被籍贯为某省的人骗了一次两次,就认为所有该省的人都是骗子;出车祸之后被一个路过的东北人送进医院,就认为所有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很多男人靠不住,不等于所有男人都靠不住;很多女人拜金,不等于所有女人在所有的时候都拜金,也许某个彻底的“拜金女”会忽然有一天不再拜金了;每个地方都是既有好人也有坏人,在一定的情形下,好人可能会变成坏人,坏人可能会变成好人。人是很复杂的,仅仅从一个人的几次行为,就推断这个人是好人或坏人,这就是根据“小数定律”做出的过度推论;仅仅从某个省的一两个人的人品,就推断全省几千万人的人品好坏,这也是根据“小数定律”做出的过度推论。

样本数量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而绝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对样本数量大小的不敏感,也使得人们经常错误地把从大样本中得到的结论移植到小样本中,也就是说,人们误以为小样本会表现出与大样本相同的概率分布。比如,抛1枚硬币,连续5次都是正面,问,第6次是出现正面的概率大,还是出现反面的概率大?很多人会认为出现反面的概率大,因为他们觉得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次数应该一样多,在连续几次出现正面之后,不可能不出现一次反面,现在应该出现反面了,所以,出现反面的概率大。而正确的答案是,抛第6次出现正面和反面的概率一样大,都是50%。大多数人之所以会犯错,就是因为受到了“小数定律”的困扰,以为大样本的概率分布也必然会在小样本中出现,也就是说,他们以为如果抛6次,那就应该出现3次正面3次反面。而事实上,抛1000次确实会出现大约500次正面500次反面,因为这个样本够大;而仅仅只抛6次却无法保证正面和反面各50%的概率分布,因为样本太小。

“小数定律”在操盘手的实战层面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以下表现:

·操盘手连赔数笔之后,觉得自己下一笔赚钱的概率很大,于是进一个大仓,结果下一笔赔得更惨;

·看到连出了五根阴线,觉得下一根应该出阳线了,于是坚决买进,结果下一根仍然是阴线,而且是一根大阴线;

·看到已经出了六根阴线了,觉得应该差不多到底部了,于是决定不止损,结果股价继续暴跌不止,走出“十连阴”;

·看到某本书上介绍的“操盘绝招”,或是自己观察到股价运行的某种“规律”,比如,某条线从下面向上穿越另一条线,就是“金叉”,出现“金叉”股价就涨,某条线从上面向下穿越另一条线,就是“死叉”,出现“死叉”股价就跌,并且看到几个实例“证明”,于是按此操盘,结果发现很多时候出了“金叉”股价不涨反跌,出了“死叉”股价不跌反涨。

操盘手需要意识到,根据小样本推断出来的“规律”和“操盘绝招”往往是不可靠的,因为样本太小。我们经常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东西。一旦操盘手以为自己找到了某种“规律”和“操盘绝招”,他常常只看到那些符合其“规律”和“操盘绝招”的例子,却对于那些不符合的例子视而不见,这样他就会过分高估其“规律”和“操盘绝招”的成功率,而在实战的时候,他却会被许多不符合“规律”的股价波动折磨得死去活来。另外,操盘手也需要意识到,小样本不一定能表现出和大样本一样的概率分布,因此,不能因为连赔数笔就以为下一笔赚钱的概率很大,也不能因为看到连出几根阴线就以为下一根应该出阳线。

很多时候,交易者之所以不愿意止损,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受到“小数定律”的影响。比如,看到已经出了好几根阴线就以为下面要开始出阳线了;或者,刚才几次止损之后,股价都回到了进仓点,就根据“小数定律”推断出“不需要止损”的结论。交易者要意识到,刚才几笔交易只是一个很小的样本,我们不能根据这个很小的样本做出任何合理的推断。

“小数定律”在操盘手的心态层面上产生的负面影响有以下表现:

·操盘手连赚数笔之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股票的规律,飘飘然骄傲起来;

·操盘手连赚数笔之后,就觉得下一笔很可能要赔钱了,把自己吓得不敢交易;

·操盘手连赔数笔之后,就觉得下一笔很可能要赚钱了,匆匆忙忙地进仓;

·操盘手连赔数笔之后,就觉得今天行情太差,自己不可能赚到钱,陷入沮丧之中。

大多数人在连赚或连赔之后,都或多或少地会有上面所说的心态问题。顶尖操盘手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们在连赚或连赔之后,能够泰然自若,不骄不躁,仿佛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依然冷静理智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往往意味着在连赚的时候保持冷静继续操盘,在连赔的时候暂时停下来,调整一下。很多人之所以会赔钱,就是因为在应该继续操盘的时候他们不敢继续,而在应该停下来调整的时候他们不能够让自己停下来,这往往都是因为受到“小数定律”的困扰。当一个人能够认识到“小数定律”的负面影响,并尽力去摆脱它对自己的束缚,他就会变得更理性,他的心态也会变得更成熟。

回到我们对于“沮丧”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操盘手之所以会陷入沮丧,是因为他在连赔数笔,或赔了一大笔钱之后,根据“小数定律”,推断出一些非理性的结论。比如,在这个市场上不可能赚到钱,行情太差了,根本没有机会,今天都没希望出好行情了,再做下去只会赔钱,等等。

打破“小数定律”的认知偏差,会有效地帮助操盘手消除沮丧的情绪。当发现自己有沮丧的情绪,操盘手可以针对自己那些非理性的看法进行调整,告诉自己:那些看法是基于很小的样本推断出来的,是不可靠的,在市场上总是有可能赚到钱的,现在行情很差,不表示在今天剩下的时间里都没有机会,说不定等一会就能出现好行情,现在可以暂时停下来,调整一下心态,调整好了继续做,还是有机会赚钱的。

三、恐慌

操盘手在出现恐慌的时候,可能会表现为:心跳加速或心悸、出汗、发抖、感觉呼吸困难、胸痛、恶心、反胃、想要呕吐、面部潮红、头痛、头昏沉、有快晕倒的感觉、失去现实感、感觉事物不真实、感觉周围的事物在摇晃、有不稳感、失去自我感、感觉与自己疏离。

一般来说,在我们公司的这种模式之下,恐慌情绪出现得很少,因为毕竟赔的不是操盘手自己的钱,赔的是公司的钱。如果赔得比较大,那确实会影响操盘手的收入,操盘手会很郁闷,但一般不至于恐慌。如果赔得太大了,那么,操盘手就干脆走人不干了,因此,一般不会恐慌。

不过,也有少数人会不由自主地恐慌。这往往是因为他们有一种“灾难化”的思维习惯:碰到问题时,倾向于过分夸大问题的严重程度,在头脑中想象出“灾难式”的极端可怕的情景,虽然那些“灾难”很可能不会发生,但是,当他们在想象那些画面的时候,他们把注意的焦点投射在上面,就会觉得那些情景很真实,仿佛那些“灾难”是唯一可能发生的结局。而恐慌所导致的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等生理反应又使得他们不能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想法,不能客观地评估“灾难”发生的概率,不能冷静地设计方案并采取措施去阻止“灾难”的发生。恐慌常常会使人瘫痪,丧失思考能力,丧失行动能力,眼睁睁地看着损失不断地扩大,导致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还好公司对每个操盘手都有一个“单日最高亏损额”的限制,在超过该额度之后,如果操盘手没有自己动手平仓,那么,总公司会强行平仓,并锁死账户,不让操盘手当天再做交易。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单日最高亏损额”相当于拴在操盘手腰上的一根“保险绳”,防止操盘手掉得太深,摔得太狠。

有一个英国伦敦的股指期货操盘手曾经回顾自己从不赚钱到稳定赚钱的经历,他认为,设立“单日最高亏损额”是他成功的最关键原因。“单日最高亏损额”,有效地减少了他的恐惧感:以前操盘的时候,没有“单日最高亏损额”,不知道自己当天会赔多少钱,内心深处充满了如临深渊的恐惧;有了“单日最高亏损额”之后,他知道最糟糕也就是赔这么多,没什么可怕的,自己做得好的时候能赚得比这多得多;“单日最高亏损额”极大地减小了他的恐惧感,让他能够更好地专注于交易本身。操盘手不要跟“单日最高亏损额”较劲,仿佛它是一种很大的束缚,千方百计要摆脱它,仿佛自己能超出它的限制多赔一些,自己就多占一点便宜似的。没有这根“保险绳”,一是风险没有控制,一天就能把好几天的利润都赔光;二是内心的恐惧感会影响操盘手的正常发挥,该进仓的时候不敢进仓。有了这根“保险绳”,既可以控制风险,保护操盘手,又可以缓解恐慌情绪,让操盘手以平静的心态去操盘。

比“单日最高亏损额”更有效的是“单笔最高亏损额”,也就是单笔交易的最大止损额。如果一个操盘手在每一笔交易之前都设立了最大止损额,并且,总是能够做到坚决止损,那么,他就不会有恐慌情绪,事实上,他会是一个很勇敢很果断的操盘手。他之所以会有那样的勇气和果断,正是因为他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坚决止损。陷入恐慌情绪的操盘手,往往都是在亏损额较小的时候掉以轻心,在该止损的时候犹豫不决,等亏损变大了才慌了神,随着亏损的扩大,越发感到损失大得难以承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损失继续扩大,同时内心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直至恐慌情绪将他彻底吞没。这个过程会消耗很大的能量,包括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即便有时股价奇迹般地回到原点,让操盘手平进平出,他也已然累得身心疲惫,不能再继续交易了。因此,“不止损,死扛着”是很不合算的——虽然他可能会侥幸避免掉一笔小额的损失,但是他却消耗掉了大量的生理和心理能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还不如坚决止损,接受那笔小额损失,回归到没有仓位的中立立场,获得重新建仓的自由,运用自己宝贵的能量和时间去把握市场上的机会。

也有少数人之所以会恐慌,是因为他们老觉得市场上有一个很邪恶的对手(我们姑且称之为“大恶人”),会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如果他们做多,那个“大恶人”就会把股价往下推,等他们止损之后,再把股价拉上来;如果他们做空,那个“大恶人”就会把股价往上推,等他们止损之后,再把股价推下去。这个有一点“被害妄想症”的意味。特别是当操盘手进了一个比较大的仓位的时候,这种“被害妄想”会使他们越来越害怕。而人偏偏又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因此,很多完全不相干的信息也会被他们解读为“大恶人”的蛛丝马迹,正所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正是因为他们觉得“大恶人”要骗他们止损,逼他们止损,把他们“洗出来”,所以,他们特别不愿意止损,免得上了“大恶人”的当。但是,不止损,或者说,错过止损的最佳时间,只会让他们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再加上他们心中想象着那个“大恶人”环伺在旁,对他们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他们内心的恐慌自然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有“被害妄想”倾向的操盘手多少有一些“自我中心”,比如,看到别人窃窃私语,就总以为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而事实上,绝大多数时候,别人并没有谈论他。“自我中心”的人应该意识到,其实,别人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关注你,并没有把你当做中心,他们并不关注你,他们关注的是他们自己,他们即使谈论你,也只不过是偶尔谈论一下罢了,很快就会转变话题,除非你是一个大明星,而他们是你的铁杆粉丝。有“被害妄想”倾向的操盘手应该意识到,没有人会盯着你的一举一动,没有人会故意要把你手上的钱抢过来,你就那么丁点儿钱,要盯着你的一举一动需要花多么大的成本啊,很多时候,所谓的“大恶人”只是你自己想象出来的。

那些操盘手会问,如果没有“大恶人”,那为什么我买进之后,股价就跌,而我一卖出之后,股价就涨呢?往往是因为你踏错了节奏,该买的时候不敢买,眼睁睁地看着股价一路涨,等你终于忍不住了,闭着眼睛买进的时候已经太晚了,向上的冲量暂时到头,股价开始向下回调,你本来可以迅速止损,但是你不愿意,于是你扛着,等你终于扛不住了,咬牙卖出的时候,向下的冲量又到头了,先前的上升趋势经受住了考验,股价开始新一轮的上涨。人的记忆有很强的选择性,我们总是倾向于记住那些很有戏剧性的场景,而遗忘那些平平常常的事情。因此,操盘手也会牢牢记住少数几次“刚买就跌,刚卖就涨”的遭遇,而遗忘大量平平常常的交易,并且,操盘手会遵循“小数定律”,根据自己记住的少数几次遭遇就推断出“大恶人”的存在。

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市场并不关心你,也不在乎你,它就随着它自己的“想法”,或者说,随着千千万万市场参与者的奇想与冲动,在那里涨涨跌跌,跌跌涨涨,至于说你是赚是赔,它都毫不在意。就算是在某一只股票上真的有一个庄家,他也不是专门针对你一个人,他也不会专门盯着你的一举一动,因为那样实在是太困难了。庄家只是试图利用普通人身上的普遍弱点,他不是试图利用你一个人。如果你不幸中招了,那也只能说明你是一个普通人,有着大家都有的弱点。因此,不要自己吓自己,以为有一个无所不知的“大恶人”知道你的一举一动,故意要跟你作对。以为市场很在乎你,或者以为有一个人在盯着你的一举一动,那都是“自我中心”的想法,非理性的想法。

当然,偶尔在某一只成交量很小的股票上,你可能会碰上一个针锋相对的对手,他也是一个日内短线操盘手,也需要在收盘前平掉自己的仓位。他可能会猜到你的意图,并试图利用你来赚钱。但是,他也只能是猜测,不能百分之百确定你的身份和意图,他最大的担心就是,你不是一个日内短线操盘手,而是一个机构,你需要买进或卖出大量的股票,而且不需要在收盘前了结仓位。因此,你不需要吓唬自己,误以为你的对手什么都知道,自乱阵脚,其实,他可能也很紧张也很害怕,不知道你是什么来头。说到底就是:你要跳出“自我中心”的思维误区,不要因为你的汤是热的,就认为他的汤也一定是热的;不要因为你知道你的汤是热的,就认为他也知道你的汤是热的。同样道理,不要因为你是做日内短线的,就认为他也一定是做日内短线的;不要因为你知道你的操盘策略,就认为他也知道你的操盘策略。当然,反过来也是一样,不要因为你不能猜出他的身份,就认为他也不能猜出你的身份;不要因为你不能猜出他的操盘策略,就认为他也猜不出你的操盘策略。记住:一切皆有可能。不要轻易下结论,更不要把自己吓得失去战斗力!你的对手可能跟你一样害怕!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读一段美国内战时期北军总司令格兰特将军的回忆录:

“晚上,我们就在路上宿营,第二天一早继续赶路。哈里斯(敌方将领)在河边低地扎营,因为那里靠近水源。小河两边都是山丘,山丘的高度可能有一百多英尺。当我们快爬到山顶时,我们可能会从山顶上看到哈里斯的营地,并可能发现他的士兵早已列队迎击我们了。一想到这些,我的心跳就会不断加速,好像心已经被提到了嗓子眼。要是此时让我回伊利诺伊,我愿付出任何代价。可是,我可没有那样的勇气,我怎么好意思停下来想想该怎么办呢?还是继续向前走吧。我们爬到山顶,向下望去,整个山谷尽收眼底。这时,我们停了下来。哈里斯几天前扎营的地方就在眼前,并且可以清楚地看到刚刚宿营过的痕迹,但部队已经撤走。直到此时,我一直悬着的一颗心才落了地。这时,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我害怕哈里斯,哈里斯也一直在害怕我。这个问题我以前还从来没考虑过。从此刻起,我再也没有忘记过这个道理。一直到战争结束,每当我面对敌人时,尽管我或多或少地感到有点焦虑,但再也没有经历过任何恐慌。我从来没有忘记过,如果说我害怕他的部队,那他同样也害怕我的部队。这个道理,我一直铭记在心。”

股市如战场。如果说你害怕你的对手,那他同样也害怕你。把这个道理铭记在心,当你面对对手时,尽管你或多或少地会感到有点焦虑,但你应该不会陷入恐慌。你可以告诉自己,“嘿,大不了他今天把我打得‘爆仓’了,我明天还可以把钱赚回来!”适度的焦虑是健康的负面情绪,恐慌是不健康的负面情绪。用适度的焦虑取代恐慌,就是心态调整的目的。

总之,恐慌,是一种让人丧失思考能力,丧失行动能力的极端情绪。容易恐慌的操盘手有把普通问题“灾难化”的思维习惯,他们会想象“灾难式”的情景,并误以为那是唯一可能发生的结局。“单日最高亏损额”和“单笔最高亏损额”都能有效地帮助操盘手避免陷入恐慌情绪。坚决止损,防微杜渐,不让小的亏损慢慢扩大,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恐慌情绪的发作。跳出“自我中心”的思维误区,拒绝“被害妄想”,记住“你的对手也同样害怕你”,你或许可以像格兰特将军那样不再经历任何恐慌。

愤怒、沮丧、恐慌,这三种不健康的负面情绪,在交易中对操盘手的业绩构成最大的威胁。“怒是无名火,可烧功德林”,愤怒,不仅可以烧掉功德林,也可以烧掉很多的钞票;“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如果遇到挫折就陷入沮丧,失去斗志,那就不可能在这个残酷的市场上赚到钱;“狭路相逢勇者胜”,越怕死就死得越快,恐慌要么让操盘手呆若木鸡,要么让他采取最愚蠢的举动。这三种不健康的负面情绪背后有着各种非理性的想法,其根源往往在于“自我中心”的思维误区,“小数定律”的认知偏差,“灾难化”的思维习惯。

不幸的,或者说,幸运的是,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到那些认知偏差、思维误区和思维习惯的困扰,特别是在我们的体力和意志力消耗殆尽,又经历连续亏损或重大亏损的时候。之所以说不幸,是因为我们难免会在受到困扰的时候失去理性,变得情绪化,做出一些自我挫败的行为,导致更大的交易亏损,并使自己陷入更大的痛苦和自责——“身在市场,就要承受痛苦”,索罗斯的这句感叹,确实道出了市场参与者的艰辛和困境。而让我们难堪的是,大部分的艰辛和困境又恰恰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就是说,我们是自作自受——是我们自己不审慎地调研,不精心地设计方案,不严格地执行方案,不控制自己的情绪,不遵守交易原则,心怀侥幸,逆势操作,不止损,在有账面亏损的时候补仓,在重大亏损的时候或者孤注一掷或者失去斗志,在被深套的时候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当然,很多人或者因为无法面对这种难堪和自责,或者出于“自我中心”,把责任全都推卸到市场或政府或别人身上,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责任。有一些人能够看清真相,知道自己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屡次痛下决心要悔改,但又偏偏控制不住自己,时不时地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正所谓“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唉,“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之所以说幸运,是因为不单我们会受到困扰,其他的参与者也同样会受到困扰,只是程度和方式不同罢了,因此,我们也不用太过自卑和悲观。记住,高盛、雷曼、摩根的操盘手也是人,也有他们的弱点和误区,也会犯错误。天于这一点,索罗斯有一个“易误性(Falliability)”的概念,即人对世界的看法永远是局部和曲解的。所以,人容易犯错误,市场也容易犯错误(不过市场可能会错上加错,一直错到你不得不认赔出局,然后它才开始纠正自己的错)。巴菲特说得更直接,他说,“其实我很愚蠢,但我敢于面对……投资者需要在实践当中认清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这些不足。一个看得见自身缺陷的人才可能看得见市场的缺陷,同时利用市场的不足获取利润。也只有认识自己的愚蠢,才能利用市场的愚蠢。”所以说,幸运的是,在市场上,大家都会犯错误。虽然这听起来似乎有点幸灾乐祸,但是,这确实是你有可能在市场上赚钱的根本原因。最终,你会发现,你的业绩等于“你的对手所有错误的总和”减去“你自己所有错误的总和”。

除了愤怒、沮丧和恐慌这三种不健康的负面情绪之外,还有一些心态问题会影响操盘手的业绩。有些心态问题不仅仅发生在交易中,也出现在交易外。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有时候恰恰是交易之外的事情决定了操盘手的成败。值得引起操盘手注意的心态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浮躁

浮躁,既是交易中常见的心态问题,也是很多人对操盘手这份职业的态度问题。浮躁的操盘手不能静下心来扎进去,不能下工夫把事情做到位。他们做事总是半半拉拉的,倒也不是完全没有下工夫,但是,工夫下得不够,不足以成事。

浮躁,表现在交易中的一大特点是不够专注。有些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笔交易盈亏的概率。那些细节往往只有那些心平气和,专心致志的操盘手才能发现。而心浮气躁的操盘手对那些细节却经常视而不见,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没有专注到交易本身。他们可能在幻想赚钱,或担心赔钱,或为上一笔交易而懊恼,但却没有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当前这笔交易上,没有静下心来观察当前的市场。

浮躁的操盘手因为心不在焉,所以,效率较低,或者也可以说,功率较低,即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有效功较低。打一个夸张一点的比方来说明一下“功率”问题:假设一个操盘手需要在交易中保持1千瓦的功率才能实现稳定赢利;关于这一点,你可以想象成,一个机器必须把功率保持在1千瓦以上,才能产出大量的成品和少量的废品,而功率低于1千瓦就会产出大量的废品和少量的成品。好了,一个专注的操盘手可以在交易中把功率保持在1千瓦以上,他赚的多,赔的少,能稳定赢利;随着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他的赢利稳步累积,一天下来,他就能赚不少钱;然后,他可能会很疲劳,回家睡得也很香,第二天又精神抖擞来做交易,继续赚钱,如同一个“赚钱机器”。而一个浮躁的操盘手心浮气躁,功率较低,不能在交易中把功率保持在1千瓦以上,他的功率只能达到900瓦,这样他所做的功总是差了那么一点,达不到稳定赢利所要求的功的标准;他赚的少,赔的多,不能稳定赢利,只能稳定亏损,随着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他的亏损越来越大,甚至可能在收盘之前就达到“单日最大亏损额度”而被“关仓”;然后,他会很郁闷,回家也睡不着,狂打游戏发泄一通,把自己折腾得极度疲劳之后勉强睡几个小时,第二天精神委靡不振地又来做交易,继续赔钱,如同一个未经训练的普通人(在此,我们不说他是一个“赔钱机器”,因为在市场上未经训练的普通人都是“赔钱机器”,要做一个稳定赢利的职业操盘手,要做一个“赚钱机器”,你就一定不能做一个普通人,至少从交易的角度来说是这样)。

专注,才会有洞察力;专注,才会有效率,才会有功率,才会有可能稳定赢利。浮躁是专注的大敌,让人丧生洞察力,让人效率低下,让人功率不足,让人稳定亏损,或者让人一笔大亏直接“关仓”。专注,让普通人成为天才;浮躁,让天才成为庸人。

浮躁,表现在交易中的另一大特点是不够耐心。在大多数时间,市场都处于无规则运动中,只有在少数时间,市场才表现出较为清晰的运动规律。顶尖操盘手的一大优点就是有耐心,在行情不清晰的时候可以安静地耐心等待,等到行情清晰的时候,他就会像猎豹一样果断出击。而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则很浮躁,缺乏耐心,急于赚钱,急于参与,急于从交易中获得刺激和满足感,却偏偏因此而在混乱的行情中被折腾得心烦意乱,不仅会赔出去很多钱,更重要的是,会消耗掉大量的心理能量,等到行情清晰的时候,他已经没有好的心态,没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参与其中了,因此,他常常会抱怨,“老子好好做的时候,你就是不出好行情,把老子折腾得够呛,等老子终于放弃了,不相信你会出好行情了,你反倒走出这么好的行情来,成心跟老子过不去,是不是?!”在理性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样的抱怨是没有道理的,要怪就得怪自己不够耐心,怪自己在行情不清晰的时候不能够安静地等待;不过,当我们身陷其中,心烦意乱,失去理性的时候,我们很可能无法看到自己的错误,很可能会有同样的抱怨。

有耐心,懂得在行情不清晰的时候安静地等待,这是顶尖操盘手的境界,也是交易成功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耐心等待市场走出好行情,是一种对市场的敬畏和尊重,这终究会得到市场的认可和奖励;浮躁,不愿意耐心等待的人,仿佛认为市场是他的奴隶,有义务随时让他获得刺激和满足感,这是对市场的藐视和不尊重,必然会受到市场无情的戏弄和惩罚。

浮躁,不仅体现在交易之中,也体现在交易之外。让他练练键盘吧,别人练了一千次,还在继续练,而他只练了四五十次就不耐烦了,跑出去遛弯儿,或是在网上看八卦新闻去了。让他在盘后做做小结吧,别人仔细地对一笔一笔交易进行分析,而他只看了两三笔交易就不愿意再看了,仿佛觉得自己不需要分析总结就能提高,仿佛觉得自己只要泡在市场里不需要动脑筋就能学会赚钱。让他读读交易类的书吧,别人认认真真地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记笔记,虽然书上的内容可能不是与我们的交易方式直接相关,但是,多多少少总会有些启发;而他刚读了两三页纸,就抱怨,“这狗屁东西有什么用?跟我要做的交易也没有直接关系,老子不看了,遛弯儿去,看八卦新闻去。”沉静踏实的人觉得,能从一本书里学到一两个有启发的观点就已经很好很有收获了,而浮躁的人则恨不得他所看到的每一个字都能立马让他赚很多钱,最好是能给他一本《九阳真经》或者《吸金大法》!但是,即使他真的得到那么一本炒股奇书,他可能也会觉得很烦,因为要真正练出赚钱绝招还是需要大量艰苦的练习。

浮躁的操盘手老是希望有某种“神奇”的操盘方法,让他们可以轻轻松松、舒舒服服地赚很多钱,而且,这种方法务必还要简单易行,容易上手,不能要求他们做大量艰苦的练习,不能对他们的心态和头脑形成挑战,不能要求他们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也不能让他们承受心理压力。总之,就是要让他们赚很多钱,而且还不费心不费神,因为他们要把他们宝贵的精力和有限的心神节约下来,用于看八卦、打游戏、追求异性、思考自己今天应该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

浮躁的操盘手一般都急功近利,他们很难在一个公司做满两年。只要他们稍微有一些赢利能力,他们就会跳到别的公司去拿高提成,或者几个人合伙开一个交易公司。或许他们心里也对培养他们的公司有些愧疚,或许他们头脑中也对跳槽和创业的风险有些担心,但是,急于赚钱急于成功的心理还是会占上风,在他们看来,早一点发财,早一点开始享受才是最重要的。

浮躁,是当今最流行的社会病。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一夜暴富,却看不到别人所付出的代价。古人愿意花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生去磨炼技艺,成为真正的高手,而如今绝大多数人却不愿意付出也不愿意等待——浮躁的人说,“我不要努力,不要过程,也不想创造价值,我就要成功,就要房子车子,就要享受,现在就要,一个月也不能等,一天也不能等!”极度浮躁且自我中心的人说,“我就是不付出,我就是要得到,我就是要,不给我,我就开骂,再不给我,我就恨社会,还敢不给我,我就报复社会!”浮躁的人往往愤愤不平,“贪官可以一夜暴富,凭什么我不可以?!”拜托,人家贪官也是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才暴富起来的。你想,人家先要装多少年的孙子,牺牲多少人格尊严,处心积虑地打败多少竞争对手,才能慢慢爬上来,而且做了贪官还要提心吊胆,每天晚上做噩梦,担心罪行暴露,担心在权力斗争中失败。官场并不是那么好混的,对从业者的情商、眼光、胆略、权谋和手腕都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在官场上混得不好是要坐大牢甚至掉脑袋的。这么一个高风险高心智成本的行业必须是高回报的,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想做官了。你可以说贪官道德沦丧、丧尽天良,但你不能说他没有付出代价。

浮躁的人因为浮躁,所以缺乏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这样他也就不能看到别人所付出的代价,总觉得别人的钱和成功都来得很容易,总以为自己不经过踏实的努力也可以获得成功。而这种错觉又会使得他更加浮躁。另外,有一些人虽然也懂得想要成功,就要静下心来扎进去不懈努力,但是,他已经养成了浮躁的坏习惯,或者说,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做正经事了。

这样看来,要战胜浮躁,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尝试以下几点建议:

·认识到浮躁的害处。从思想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是认真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每次坐下来做交易之前,做一个小小的仪式,比如,闭上眼睛,深呼吸三次,同时默念“安静,安静,安静”。习惯了这个仪式之后,只要一做这个仪式,人的大脑就会条件反射式地摆脱浮躁,进入安静的状态;

·开始只要求自己能够静下心来坚持五分钟,做到了就给自己一个肯定和奖励;然后,慢慢地让自己能够坚持更长的时间。其实,优秀操盘手在保持专注、耐心和安静的状态的时候也是要消耗很大的生理和心理能量,他们每次往往也只能坚持五六十分钟,然后就需要休息一下。如果每次能够静下心来,心平气和地交易五六十分钟,感到疲劳和烦躁就停下来休息,那就已然可以成功了。

·在家做做瑜伽,或其他静坐冥想类的训练。比如,静坐下来,排除其他念头,专注于数自己的呼吸。刚开始会很难,你会发现千百种念头纷至沓来,不要气馁,慢慢来,渐渐地你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了,而且,坚持的时间会越来越长。

·体验专注宁静的快乐。如果你能获得几次因专注工作或学习而忘我的体验,那么你就能体验那种奇妙的快乐。那种快乐不仅仅来自于完成任务之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在过程之中因为专注,感觉不到时间流逝,没有俗事杂念的干扰,没有负面情绪的影响,大脑一片灵明,心灵一片宁静,人的判断力、创造力和其他潜能充分释放并和谐运转——这种体验本身就能带来巨大的快乐和满足。

二、偏执

《中庸》里有一句话,“择善而固执之”,意在劝勉我们选择善的、正确的信念,并坚定地持守它。而偏执的人,则是“择偏而固执之”,即选择一个片面的、带偏见的观点,并坚定地持守它。坚定地持守某种信念或观点,这本身是好的;但是,在决定要坚定地持守某个信念或观点之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所选择的那个信念或观点是“善”,还是“偏”。如果“择偏而固执之”,那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善”,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它是全面的、客观的,它既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也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所谓“从善如流”,主要就是指一个人能够听得进去别人的正确意见。“偏”,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它是片面的、主观的、以偏概全的,它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在“盲人摸象”的故事中,那些激烈争吵的盲人们就是“择偏而固执之”。盲人们都摸到了大象某个真实的部位,他们的感受都是真实的,但却是片面的。摸象的盲人们因为获得了某些真实的感受就以偏概全,匆忙下结论,因为自己获得了某些真实的感受就固执地认为自己一定是对的,别人一定是错的。这就是他们的偏执了。

操盘手的偏执,在交易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逆势操作”。这种因偏执而导致的“逆势操作”往往起源于他头脑中的某种偏见,比如,某只股票今天应该涨,或者某只股票今天应该跌,或者某只股票应该在1块钱的日内区间波动。至于说为什么那只股票今天应该涨,他的理由可能仅仅是,因为那只股票出了利多消息。有经验的老操盘手知道,有时候股票出了利多消息,股价不涨反跌,因为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都已经预期到了那个消息并且已经买进了,等消息真的出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新的买进力量来推高股价,而精明的操盘手看到这种“滞涨”的情况就会果断地抛售,越来越多的人也会跟着卖出,把股价推低。持有偏见的操盘手没有充分地考虑到全局,而仅仅只是抓住了一个片面的局部,虽然那个局部是真实的,但他所形成的观点却是片面的偏见。

如果一个持有偏见的操盘手不固执己见,那他也可以避免“逆势操作”的错误。比如,他可以说,“我认为它应该涨,但是它在跌,我看不懂这只股票,那我可以不做它”,这是一种很明智的做法。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持有偏见的操盘手又很固执,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也不愿意回避自己看不懂的股票,在这种时候,他们就开始“逆势操作”了:面对下跌趋势,他们试探性地买进,当股价继续下跌时,他们觉得价格更便宜了,更值得买进。但是,等他们在下跌趋势中一路买进,把资金都投入了之后,股价还在继续下跌。这时,他们可能会有些焦虑不安了,但是,他们还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市场是错的,并认为市场很快就会意识到它的错误,开始强劲地向上反弹。可是,市场仿佛对自己的错误毫无悔改之意,甚至变本加厉地加速下跌。这时候,他们就开始恐慌了,并在慌乱中犯更多的错误。每次“逆势操作”的结局都不尽相同:有的时候股价在他们被迫止损之后还是继续暴跌;有的时候股价在他们止损之后暴涨回去;有的时候他们没有止损被越套越深;有的时候他们没有止损竟然因为股价暴涨而侥幸逃脱;有的时候他们止损并做空,利用下跌挽回了一些损失;有的时候他们止损并做空,却正好又遇到股价强劲反弹,在空头上又亏一笔,两边挨耳光;当然,也有他们不止损碰巧遇上趋势翻转而赚钱的时候。但是,长期来看,那也没什么好处,反而让他们强化了“逆势操作,且不止损”的坏习惯。

另一种容易导致“逆势操作”的情况是,操盘手对某只股票的日内波动幅度大小形成偏见,并固执于自己的偏见。比如,某只股票一般来说,在1块钱的日内区间波动,也就是说,单日的最高成交价和最低成交价之间相差1块钱左右。理性的时候,操盘手都知道那个1块钱的日内波动幅度只是一个平均值,在某些日子里股价可能会走出大涨或大跌的单边行情,创出远远大于1块钱的日内波动幅度。但是,在交易过程中,操盘手可能会慢慢地变得情绪化,变得不那么理性。这时,如果股价从当日最高点已经下跌了超过1块钱,那么,操盘手可能就会固执于自己的偏见,认为股价已经跌得太多了,已经超过了平时的波动幅度,应该反弹了,于是,他就逆势买进。但是,股价继续下跌,仓位出现亏损。假设这个操盘手能够坚持“坚决止损”的原则,他会止损出局,但是,他可能会忍不住又逆势买进,希望抢个反弹。可是,股价还是下跌,于是,再次止损。他再买进,再止损,又买进,又止损,还买进,还止损……操盘手都快哭了。但是,股价就是没有反弹,而操盘手也觉得很尴尬:“我已经逆势抄底抄了这么多次了,现在从最高点已经下跌了两块钱了,如果我现在放弃抄底,而它偏偏就正好是底部了,那我岂不是前功尽弃,那太亏得慌了,不行,我还得继续抄底!”就这样他继续在下跌趋势中反复地抄底,反复地止损,一直赔到单日最高亏损额度,被总公司强行关仓。这时,股价从当天的最高点已经下跌了3块钱。然后,股价仍然义无反顾地下跌,又往下跌了3块钱,创出6块钱的单日波动幅度。善于自我反省的操盘手看到自己的偏见是如此荒谬,自己“逆势操作”是如此愚蠢,甚至都会感到很滑稽可笑。在这种少见的单边行情中,坚持“顺势操作”的操盘手可以创造出比平时高几倍的业绩。而“逆势操作”的操盘手几乎“无一幸存”地赔光当天的亏损额度,被总公司强行关仓;但是,如果他们不固执于自己的偏见,那么,他们也可以避免“逆势操作”的错误,也可以把握大好的赚钱机会。

操盘手的偏执也表现在对这份职业的态度上。有些操盘手形成了一种偏见——如果他不能成为稳定赢利的日内操盘手,那就意味着他很失败很没有价值。这种偏见是绝对错误的。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一个人,不管从世俗的标准来看是否成功,他都是有价值的。另外,日内交易只是整个金融业中非常特殊的一种交易模式,它对于参与者的要求是很特别的。一个人虽然不能在日内交易这个领域取得成功,却有可能在中短线交易上成功,或者成为很优秀的长期投资者。投资(Investing)和交易(Trading)是不同的,它们在原则、思路、策略和执行上有很大的差别,对于人的要求也完全不一样。不适合做操盘手的人,或许很适合做投资家,比如巴菲特,他的性格和思维方式绝对不适合于做日内短线交易。因此,投身日内交易行业的人不要对这份职业太偏执,只要自己曾经全力以赴地努力过了,如果发现自己真的不适合于日内交易,也不要悲观或自我贬低,你完全有可能在金融业的其他领域找到你的用武之地。

偏执,问题主要在于“偏”,不在于“执”。如果没有“偏”,那么执著也罢,固执也罢,倒也都是优点了。因此,要克服偏执的毛病,关键在于避免以偏概全,避免形成偏见。怎样避免呢?不妨经常问自己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收集的证据充分吗?”

“我推理的过程严谨吗?”

“我有没有忽略什么细节?”

“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吗?”

“我的观察和思考够全面吗?”

“我怎么知道我一定是对的?”

“如果我错了,那会怎样?”

问这些高质量的问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减少以偏概全的错误。但是,由于我们认知的有限性,我们大多数时候是在“盲人摸象”,也就是说,即使我们经常问自己那些高质量的问题,还是比较容易形成偏见。“偏”这个问题实际上很难被解决。在很多事情上,我们都很难确定自己一定没有“偏”,因此,也就不能过于固执了,要保持灵活性,要保持开放的心胸,要能够听得进不同的声音,要能够接受与我们的观点不一致的信息。

操盘手可能遇到的心态问题还有很多,比如犹豫、冲动、后悔等。

犹豫——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扣动扳机,怕赔钱,怕犯错,优柔寡断。比如,看到趋势出现了,他又怕趋势会突然中止;看到股价在区间盘整,他又怕股价会突然突破区间;该持仓的时候,他又怕利润流失不敢持有;该出仓的时候,他又怕出早了赚少了;该止损的时候,他又怕刚止损,股价就回调;该停止交易修整一下的时候,他又怕自己一离开,市场就走出好行情。犹豫的操盘手,总是怕这怕那,心里面畏畏缩缩,交易做得猥猥琐琐。“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猥琐的人生有太多惧怕!

冲动——头脑容易发热,容易把既定策略抛在脑后,在情绪冲动的驱使下操作。比如,看到有区间突破的迹象,就总以为一定会突破,赶紧抢进去;看到股价急跌,就忍不住冲进去抢反弹;看到股价急涨,就忍不住去做空,赌它会回调;该止损的时候不止损,继续加仓;快被总公司关仓的时候,上大仓位赌一把,希望一把扭转乾坤。冲动的操盘手没有认识到市场如战场,步步杀机,充满了风险,他以为到处都是赚钱的机会,却偏偏又很怕错过机会。

后悔——不断地为之前的行为或“不行为”而感到后悔。比如,“唉,刚才怎么没有在最低点买进,已经错过了最低点,现在不能买进了”;而当他看着股价持续上涨,自己却没有仓位,他又后悔了,“唉,其实刚才还是可以买的,要是刚才买进就好了,现在已经涨了一大段了,太晚了,真的不能买进了,只能做空”;做空之后股价仍然继续上涨,他又后悔了,“唉,不该逆势,赶紧止损,空翻多”;等他折腾到这个时候,上涨也到了尾声,股价开始下跌,他又后悔,“唉,不该在行情末端追涨啊!”一般来说,不按既定策略,或者根本就没有策略的交易者很容易感到后悔;而严格按既定策略操作的操盘手则基本上不会感到后悔。

愤怒、沮丧、恐慌、浮躁、偏执、犹豫、冲动、后悔,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心态问题,是操盘手成功路上的最大障碍。所以说,在市场上,你最大的敌人就是你自己。但是,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对的:在市场上,你最大的盟友也是你自己。至于说最终你是自己打败自己,还是自己帮助自己,取决于你如何对持自己,如何管理自己,如何激励自己。

如果你想帮助自己,那么,你就要做自己的好教练。一个好教练会为你做些什么重要且有价值的事呢?他会了解你,针对你的特点,为你设计一个长期的发展计划和一个具体的训练方案;他会给你诚实的反馈,指出你应该改进的地方;他会肯定你的成绩和梦想,鼓励你去发挥潜能,追求更高的境界;在你懈怠时,他会严格地要求你,催促你继续前行;在你达到阶段目标时,他会慷慨地奖励你……

你要做自己的好教练,也要为你自己做那些重要且有价值的事:了解自己,设计适合自己的长期和短期计划,给自己诚实的反馈,不自欺,不回避自己的弱点,在犯错的时候温和地自嘲,但不刻薄地挖苦和贬低自己,肯定自己的成绩,相信自己的梦想,鼓励自己不断提升,自律,自我奖励。这样你也就成为自己最大的盟友了。

在交易过程中,解决心态问题的关键在于迅速准确地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及早进行调节。也就是说,操盘手要时时留心自己的情绪状态,看自己是处于健康的、正面的情绪中,还是处于不健康的、负面的情绪中,如果发现自己心态不对劲,就要马上采取行动加以调节。对于心态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是最明智最有效的办法。比如说,当你刚刚开始感到生气的时候,愤怒情绪还是相对比较容易调节和控制的。你可以出去走一走,或者与自己做一些理性的对话,看看自己的愤怒是否出于非理性的想法;或者闭上眼睛深呼吸。怒火还只是“星星之火”的时候,是它最容易被扑灭的时候,此时的干预事半功倍。但是,一旦让怒火形成“燎原之势”,到时连自己都已经被烧得失去了理性,你也就对它失去了控制能力。其他负面情绪也是同样的道理。负面情绪总是有一个“滚雪球”的过程,刚开始“雪球”比较小,比较容易控制,后面越滚越大,到最后“雪球”比你整个人还大,你试图挡它,它就把你撞翻在地,从你身上碾过去。最好是及早地发现那些负面情绪的“雪球”,在它还比较小的时候击碎它。

在交易之外,解决心态问题的关键在于保持好的作息规律,以健康的方式释放压力。也就是说,要注意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进行体育锻炼,不用醉酒、狂打游戏等方式来排解压力。在市场变得难做,压力很大的时候,有些操盘手喜欢长时间打游戏。打游戏确实是能转移注意力,让人暂时忘却烦恼,但是,长时间打游戏会影响睡眠,消耗体能。而在市场变得难做的时候,正是需要充足睡眠和充沛体能的时候。所谓“功夫在诗外”,成功的操盘手和失败的操盘手之间的差距很大部分来自于他们在交易之余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成功的操盘手在压力之下能更加自律地生活,更加注意饮食和睡眠,他们会通过体育运动或到公园散步等方式来调节心态释放压力,因此,他们有充沛的体力、脑力和心理能量去应对困境。而失败者在压力之下焦躁不安,只能用喝酒、长时间打游戏等不健康的方式来麻痹自己,把自己弄得很累之后才能勉强睡一会儿,因此,他们没有足够的体力、脑力和心理能量去应对困境。实际上,困境只是带来了压力,困境本身并没有打垮操盘手,是操盘手自己把自己打垮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态问题的形成也有其长期的、深层的根源。要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心态问题是不太可能的。这就意味着操盘手需要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来克服各种认知偏差、思维误区、思维惯性和坏习惯,增强意志力、情绪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培养出好的交易习惯、生活习惯和压力排解机制。这就是“操盘手的修炼”的核心内容。如果一个操盘手致力于这些方面的“核心修炼”,那么,他一定会从赔钱变成长期稳定赚钱。他不仅会获得金钱上的丰厚回报,而且会获得个人品格和素质的提升,这是比金钱更重要的收获。

华尔街操盘手日记第一版,华尔街操盘手日记完整版

谁那有《股票大作手回忆录》《股票大作手操盘术》《华尔街操盘日记》txt版啊,给发份?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dmjDTPgdIR3yriCP_uNi_A?pwd=d9xz
提取码:d9xz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是一本2012年凤凰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爱德温·勒菲弗。

主要讲述了利弗莫尔的一生,不但用鲜活的笔触,复原了他充满激情的生活历程,更从专业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利弗莫尔的各种技巧,并用最准确的表述,无限接近了他的思想最深邃处。

华尔街操盘手日记第一版,华尔街操盘手日记完整版

给我发<华尔街操盘手日记>的电子版

  华尔街操盘手日记(转)
  日内交易成长之道
  —摘自高山著《华尔街操盘手日记》
  传统交易员培训方案一上来就让交易员试着去抓大的行情,比如说,持有几天或更长时间。这样固然助于交易员树立长远的眼光,但是训练的强度不够,以致于效率不高,成长率低。新的培养思路则是让交易员去试着去抓很小的波动开始,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去抓大的行情。这样的好处是训练强度很高,有助于尽快养成“坚决止损”和“顺势操作”等好习惯,并且在积累了足够的盘感和经验之后,交易员能更好的把握大的行情,更好的控制风险。
  所以,学做交易最好从超级短线开始入手。所谓超短线,就是每次只赚两三分钱就走人,赔两三分钱也走人,每天做几百次的交易,想办法让赚钱的次数多于赔钱的次数。因为每次的盈利都是每股两三分钱,所以每次的损失也必须严格的控制在每股三分钱以内。这就要求交易员坚决止损,毫不犹豫,并且还要做到灵活果断,反映敏捷—机会来时迅速出击,情况不妙就平进平出或赔一分钱走人,不一定死等到三分钱的止损位才止损。
  假设一个交易员做了300次交易,其中60%的交易赚钱,平均每次每股赚2分,另外的40%的交易赔钱,平均每次每股赔2分。如果他每次的仓位都是2000股,那么,他的盈利的交易共赚进7200美元(2000×0.02×300×60%=7200美元)。而亏损的交易共赔4800美元(2000×0.02×300×40%=4800美元),剩下的2400美元的毛利,交易成本大概是1000股双边2美元,300次交易共计1200美元,最后当天的利润为1200美元。
  超级短线的盈利模式有三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一,坚决止损,把损失控制在既定的范围内,否则,即使赚钱的交易次数远大于赔钱的次数,也还是有可能赚不到钱;第二,有一定的正确率,60-70%的交易赚钱即可,不要奢望太高;第三,每天的交易次数够多,只有次数够多,才能保证概率的有效性;只有次数够多,才能充分发挥低成本高速度的优势;只有次数够多,才能尽快锻造出过硬的交易员—而这也正是为什么说“学做交易,最好是从超短线交易入手”的原因。
  对于一个稳定的超短线交易员来说,每天交易三百多笔,其中有两百多笔挣钱,有一百多笔亏损的。面对这一百多笔亏损的交易,他每一次都要坚决止损,不可心存侥幸。如果止损不坚决,恶果马上会体现出来。散户如果止损不坚决,或许在短期之内不会受到惩罚,反而还能尝到甜头,可能要等到一两年之后市场大反转的时候才能导致重大损失。超短线交易迫使交易员每天一百多次的坚决止损,所以,能帮助他尽快养成坚决止损的好习惯。
  同时,面对每天一百多次亏损的交易,交易员必须做到坦然接受损失,否则他就无法胜任这份工作。就天性而言,绝大多数人都不能坦然接受损失。大的损失,比如失去亲人或意外伤残,小的损失,比如考试失利或财务失窃等等,都不那么容易接受,都会使我们经历或长或短的痛苦。有人甚至深陷痛苦,无力自拔而选择轻生。
  交易之所以那么难,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损失是交易中必然的一部分,而绝大多数人却不能坦然接受损失。他们或逃避损失,所以不能坚决止损;或害怕损失,所以不能大胆建仓;或被损失激怒,所以不能保持冷静;或对损失耿耿于怀,所以不能专注于当前的交易。超短线交易迫使交易员每天一百多次直面损失,所以,能帮助他更快地成为“真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交易不是风花雪夜,不是请客吃饭,是“刀尖舔血,快意恩仇”的活,想砍人就得坦然接受赔钱。经过几个月数万次交易的洗礼,超短线交易员能更快地做到坦然接受损失,把损失看成交易的成本—成本不可避免,但是可以控制,并且也必须控制。
  控制好损失—坚决止损并且坦然接受损失,是交易成功的基石,但是在这个基石之上还必须达到一定的正确率才能赚钱。为了保证正确率,超短线交易员必须顺势交易。对他来说,抓反转是绝对错误,而且毫无意义。为了在下跌过程中买在最低点,一个交易员可能要选错好几次才能最终抓住最低点,因为最低点只有一个,而在下跌过程中“长得像”最低点的确有很多。
  就算真的买在最低点了,对于超短线交易员来说也不过是三分钱就走人—他不能因为觉得自己买在了今天最低点,就抛弃既定的交易策略,开始长时间持有。即使持有,也未必能赚更多,,比如说,股价从最低点仅仅上涨了5分钱就进入了一个区间为两分钱的盘整,并且一直盘整到收市。与其持有到收市,还不如及早了结,并在拿两分钱的区间来回交易获利。总之,对于超短线交易员来说,逆势操作会使正确率大大下降,即使抓住反转也得不偿失。因此,必须坚持顺势操作—在上升趋势中不断地做多,而不去找最高点。相应的,在下降通道中不断做空,而不去找最低点。这样,超短线交易员能尽快地养成顺势操作的好习惯。
  要想达到一定的正确率,超短线交易员还必须能够把握好进场的好时机。时机如果把握不好,即使是顺势操作也可能连续赔钱。交易员是科学也是艺术。制定数学上合理的交易策略,坚决止损,顺势操作,利用大数定律等等都体现出交易中科学的一面。而对于建仓时机的把握则更多体现出交易中艺术的一面—他要求交易员充分发挥他的洞察力、预判力、创造力和执行力,并且敢于相信自己直觉。也正是这些方面体现出交易员的个人价值,因为交易中所有科学的东西现在都可以变成程序得以完美地实践。如果交易中没有那些艺术的成份,那就不再需要交易员了,靠计算机程序自动交易就可以了。
  事实上,在美国股市上确实就有许多计算机自动交易程序,优秀的超短线交易员不仅在速度上和技巧上可以超过那些自动交易程序,而且还可以利用程序来赚钱。总之,通过大量的高强度的操盘实践,超短线交易员能更快地提高对建仓时机的把握能力。对于出仓时机的把握,在超短线交易员不构成大的问题,因为超短线交易员可以在出仓之后马上再杀进去,而对于散户来说,出的太早或是太晚都会导致利润大幅度流失。
  超短线交易,除了能帮助交易员尽快养成坚决止损,坦然接受损失和顺势操作的习惯,并迅速提高对建仓时机的把握能力之外,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锻炼交易员的心理素质。超短线交易颇有点像拳击赛,只不过你的对手更为可怕—你永远都不能把他击倒,而他随时都可以把你打翻在地。所以,时刻要注意自我保护,但又不能过于小心。为了最终靠点数战胜这个可怕的对手,你要有旺盛的斗志,强烈的求胜愿望,充满自信和必胜的决心;你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在机会来临的时候勇敢果断地出击,在不利的时候迅速摆脱困境;你要非常坚韧,经得起一连串的沉重打击,愈挫愈勇,而又能保持冷静;你还要十分灵活,不断地调整战术,而最重要的就是你要保持高度的自律,用强大的意志力来克服软弱、恐惧、贪婪、愤怒和冲动,强迫自己坚持做正确的事。所有这些对于任何一个交易方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些要求都很不容易做到。只有那些经过高强度严格训练,心理素质好的人才能做到。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在交易上取得成功,而与此同时,不少退役的职业军人和职业运动员却成为优秀的交易员。超短线交易这种特殊的交易方法要求交易员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所以,也就好像把交易员放在一个大熔炉中经历千锤百炼,可以更快地锻造出钢铁意志和过硬的心理素质。
  总之,通过超短线交易所特有的高强度大训练量的强化,一个新手可以在短短的三四个月之内打下极为坚实的基础。他不仅深刻理解并认同重要的交易原则,而且有可能把某些原则变成近乎本能的习惯。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对于很多采用其他交易方式的交易员来说,恐怕要经过两三年的反复挣扎。
  当然,超短线交易员并非轻轻松松就能获得那样的收获。恰恰相反,正是因为他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历了极强的阵痛,所以,他完成蜕变的时间相对短一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想在交易上取得成功的人都应该接受三四个月的超短线交易训练。
  在超短线交易训练的基础之上,交易员可以尝试日内动量交易。这类交易法与超短线交易相比,次数有所减少,每笔交易的盈利目标有所放大,同时,对于进仓和出仓的时机也有更高的要求。
  优秀的日内动量交易员沉着冷静且手疾眼快。在股价无序波动时,他会耐心等待;而股价一旦启动,他会立即杀入;在股价运动开始失速或出现反转迹象时,他会立即平仓,锁定利润。
  日内动量交易可以继续发挥职业交易员所拥有的优势—交易成本低,交易速度快。也就是说,低成本和高速度使交易员在出仓之后可以随时再杀入。因此,日内动量交易的出仓原则是宁早勿晚,不允许账面利润流失。
  日内动量交易员在股价出现回调之初就已出仓,而不会在回调过程中继续持有,这样他就避开了一个极大的难题;当前的运动只是一个小回调呢,还是一个彻底的反折的开始。这个问题对于散户来说,构成了极大的困扰。散户交易成本高,不可能频繁进出,因此必须经常在回调中持有,忍受账面利润的流失,想在小幅回调之后继续先前的运动。但是,很多时候“回调”持续扩大,最终演变成“彻底反转”,使本来赚钱的交易变成赔钱。日内动量交易从原则上避免了这种困扰,因此更容易成功。
  他的另外一个好处则在于,通过高强度的日内动量交易的训练,交易员将可以更好的把握趋势、反转和突破。在这个坚实的基础之上,交易员又可以更进一步地来尝试日内波段交易。
  日内波段交易与日内动量交易相比,次数又要少得多,盈利目标则在于尽可能地利用趋势,止损位的设计既要考虑资金和风险管理,又要结合技术分析;建仓、管理仓位和出仓过程更为复杂,更有挑战性;另外,还要求交易员在盘前盘后做更多、更细致的研究和准备工作。
  优秀的日内波段交易员需要在交易前一天的晚上认真地研究市场,设计交易方案,为第二天可能出现的行情和机会做准备。他必须从几千只股票中挑出10-20只股票作为重点追踪对象。交易员的这种能力和准备工作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第二天的盈利水平。
  美国股市开盘前,交易员必须了解一系列的信息,其中包括亚洲和欧洲各大市场的表现,全球重大政治经济新闻,一经公布和即将公布的美国经济数据,美国股指期货走势,个股盘前交易情况等等。基于这些新的信息,他可能会调整自己的方案,进一步修正和确定他当天要关注的目标股票。
  开盘之后,如果某只股票果然走出了预期行情,交易员会果断地参照计划建仓。刚开始,他会进一部分仓位,入股股价继续按照与其方向发展,交易员会追加仓位,直至完成建仓过程。然后,只要股票的主体趋势没破坏,交易员就会持有并管理自己的仓位。所以,他需要判断股价当前的逆势运动到底只是“回调”呢,还是“彻底反转”的开始。他既要尽可能不让“回调”把自己 “震”出来,以便让利润继续扩大;又要尽早识别“彻底反转”,以免利润过分流失。
  因此,他要判断大盘当前的运动将如何影响他的仓位,观察股价在关键点位的走势,分析技术指标和成交量的变化,感受股价运动的“疯狂”程度等等。所有这些,都能促使交易员启动他的出仓计划,比如先出掉一半,或者1/3。
  出仓出得好不好,将在很大长度上影响最终利润。有的时候刚进的第一仓位,还没来得及加仓呢,就得赶紧止损出来。而偶尔在行情极好的情况下,交易员则可以一直持有到收盘才获利出来。
  整个交易过程颇为复杂,再加上市场瞬息万变,因此对交易员的交易技巧和心理素质有很高的要求—他必须迅速地识别趋势;同时尽可能避开“假突破”等陷阱;耐心而又果断地选好初始入场时机;大胆而又巧妙地追加仓位;随时准备坚决止损或锁定利润,同时又尽可能地避免过早出仓,力争最大限度地利用趋势。此外,交易员要有坚韧的意志,充满自信,严格自律,勇敢果断,专注灵活,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和良好的心态。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难度相当大的交易方法,比超短线交易和日内动量交易更具挑战性。并且,在日内动量交易中,职业交易员所拥有的低成本和高速度的优势并不能得以充分发挥。超短线和日内动量交易都具有交易次数多的特点,所以都更大限度地利用了低成本高速度的优势。而相比之下,日内波段交易的交易次数少,因此对于交易成本和速度的要求略低。所以,散户通过折扣和券商也可以在家操盘。这些人被称为日内交易者。
  但是真正赚钱的少之又少,而稳定挣钱的职业日内波段交易员却大有人在,为什么呢?交易成本和速度固然起来了一部分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散户由于交易成本高,不得不一开始就做这种高难度的交易,相当于还没学会走,就必须跑。
  日内波段交易设计环节颇多,必须把每个环节都把握好,才能赚到钱。进得太早或是太晚,该加仓的时候没有加仓,或不该加仓的时候却加仓,出得太早或太晚,都会使本该大赚的交易变成只是小赚甚至赔钱。而散户更严重更根本的问题在于止损不坚决,逆势操作,心态容易扭曲,缺乏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而这些问题都会使本来可以小赔的交易变成大赔。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日内交易者在半年之内赔光所有本钱。
  而与之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职业交易员经过高强度的超短线交易和日内动量交易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之后,才逐步过渡到日内波段交易,他们在超短线和日内动量交易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坚决止损,坦然接受损失和顺势操作的好习惯,并锻炼出良好的交易心态,再加上公司强制执行的风险控制和资金管理方法,使他们不会放任小额亏损越变越大,而能有效地控制住损失。同时,他们通过数万次交易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和盘感,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进仓,加仓和出仓的时机,尽可能地充分利用趋势,实现利润最大化。
  由此可见,从超短线交易入门,逐渐过渡到日内动量交易,再上升至日内波动交易更是合理,更有可能成功的交易员成长之道。
  有些聪明的人先到证券公司(现在国内有些招募美股交易员的公司,其中以加拿大的分公司对于新人的培训较完善但利润分成较低,国内期货公司为了提高活跃度雇有专职抄单员)做职业交易员。两三年后,交易技术和心理素质都练好了,可依靠日内波动交易稳定赚钱了,然后,才用自己的钱在家里做交易。当然,许多优秀的交易员会留下来,继续利用证券公司的种种优势去尝试隔日交易—从持有三五天,慢慢过渡到持有三五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即常规意义上的短线和中线交易。他们也可以拓展到其他交易品种,比如外汇、期货、债券、期权等等。其中那些既有天分又十分气氛的交易员会最终成为优秀的对冲基金经理,而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有朝一日超越索罗斯,成为叱咤风云的金融大师。
  也有一些成功的交易员会走上经营管理岗位,最终成为金融机构的总裁,副总裁。而大金融机构的总裁、副总裁中则诞生不少财长、央行行长、甚至总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股市行情网 » 华尔街操盘手日记第一版,华尔街操盘手日记完整版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