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有点焦头烂额。作为欧洲最大经济体和欧盟的“火车头”,德国在近期举办的欧洲领导人峰会上遭到各国质疑,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公开指责德国正在陷入“自我孤立”,讽刺德国是“胳膊肘往外拐”。
面对天然气价格暴涨,各国通货膨胀屡创新高的严峻能源危机,欧盟各国希望法、德等大国能在降低天然气价格上达成共识,通过对海运天然气价格实施控价来达到降低能源成本的目的,但德国的表态始终站在油气供应商一边,让欧盟各国对“带头大哥”颇感失望。
无独有偶,德国在另一个问题上也正处在“千夫所指”的位置上,朔尔茨政府为了稳定德国企业和普通家庭的能源成本,计划实施耗资2000亿欧元的“能源盾牌”计划,这让许多欧盟成员国感到十分愤怒,他们纷纷指责德国此举可能会干扰敏感的能源市场,让其他欧洲国家政府面临巨大压力。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甚至借此机会再次批评了德国,称“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在理论上本应是德国经济的福音,但现在却成了整个欧洲的诅咒。”
实际上,朔尔茨政府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同样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一方面北溪管道被炸,德俄两国期望“单独媾和”的希望已经破灭。另一方面,德国向乌克兰不断输送武器仍然不能让泽连斯基当局满意,乌方一边接收德国的援助,一边指责德国没有肩负起维护欧洲安全的责任,德国的“交通灯”政府只能“拧着鼻子赔笑脸”。
今天,德国的盟友们为朔尔茨政府的不作为怒不可遏,老对手波兰则摩拳擦掌随时要给德国“一记背刺”。面对天然气价格暴涨,电价人工成本飙升,国内企业纷纷破产或者投资海外逃离德国,德国正在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去工业化”,明年经济衰退已成定局。现在的德国到底怎么了?
原本,按照默克尔政府的构想,在多极化大潮让美国传统霸权“秦失其鹿”的当口,德国本希望抓住千载万逢的历史机遇,通过合纵连横,问鼎塔尖,成为未来多级世界体系中最重要一环。多数德国政治精英认为德国带领欧盟实现政治整合,是德国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必然选择。但俄乌冲突击碎了德国的美梦。总体上来说,俄乌冲突可谓是冷战结束后全球最为重大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朔尔茨在冲突爆发后发表的首次政府声明中,称俄乌冲突为“时代的转折”,而德俄能源合作则成为了众矢之的。
冷战结束后,德国为了与俄罗斯加强友好合作,逐渐增加了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在德国天然气用量中的比例。截止到2021年,德国一年进口了超过500亿立方米的俄罗斯天然气,占德国天然气用量的50%左右。德国成为了欧盟国家中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最多的国家。
站在德国政府的立场上,德国出于对俄罗斯的“地缘信任”,一直没有在德国本土港口建设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也没有增建扩建天然气专用码头。按照德国的叙事逻辑,俄乌战争爆发后德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突然减少,德国从卡塔尔、美国、挪威和荷兰可增加的天然气进口量又不能大幅增加,于是德国的天然气供应就出现了很大的缺口,造成短期的天然气供应短缺,直接点燃了天然气价格暴增的导火索,天然气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内就翻了数倍,因此,德国将能源危机归咎于俄罗斯的“忘恩负义”。
不过,站在俄罗斯政府的角度上,德国不建造更多天然气港口设施,完全是因为德国资本不愿意“吃力不讨好”,由于俄罗斯通过“北溪”、“联盟”管道输送给德国的天然气价格远低于海运天然气,德国企业认为完全没有必要修建本国专用码头,借助荷兰境内的天然气渠道完全可以弥补德国的能源需求,并且实现利益最大化。而在普京政府看来,俄罗斯“忍辱负重”顶着各友好国家的压力,出于稳定德俄关系的大局,给德国最优惠的能源价格,保证了德国以廉价电力和油气资源为基础降低生产成本,大幅提高了德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间接促成了默克尔执政时期的德国经济奇迹,俄罗斯觉得自己有恩于德国。
俄乌冲突爆发后,对德国期待有加的俄罗斯突然发现自己的“欧盟朋友”变了,俄罗斯舆论称朔尔茨政府是背叛俄德关系的“负心汉”。而德国长期以来追求缓和与俄关系的政策基调也受到了根本性挑战。冲突爆发后,德国政界深刻反思对俄政策,对俄罗斯一直较为温和的总统施泰因迈尔公开承认“建设‘北溪-2’天然气管道是个错误”,默克尔时代不断增加对俄能源依赖的做法也受到广泛批评。
俄乌冲突以来,德国不惜牺牲经济代价对俄实施金融制裁,企图推动能源“脱俄”。但是,美国、挪威等能源出口国的固有出口份额短期内难以增加。与欧盟能源关系密切的卡塔尔同样表示其自身暂时无力提供足够的天然气以替代俄天然气的份额。因此从短期看,德国无法改变对俄能源产品依赖的局面,德俄不会轻易选择 “彻底脱钩” 这一选项,但是“北溪”管道被炸又把朔尔茨政府逼入墙角,让德国企图与俄罗斯达成妥协的计划石沉大海。
面对各方压力,满头冷汗的朔尔茨政府有点举棋不定,也许唯一的出路就在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