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缘巧合,我关注了黄铮的微信公众号,之所以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拼多多从淘宝和京东“虎口夺食”,硬生生打造成中国电商第三极,非常了不起,一方面在拼多多明显不符合段永平价值观的时候,段永平说只是投资黄铮这个人,让我对他很好奇,最后,这个微信公众号以“黄铮”为名,应该是记录了他非常真实的思考。
从2016年2月到2017年9月,黄铮共写了9篇文章,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原文,我这里只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1、教育很重要,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可能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方式了。
2、黄铮的中学、高中和大学资源非常好,应该是超越99.9%的同龄人了。对于上学经历,黄铮总结了三点:山沟沟里飞出金凤凰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富二代,特别是官二代是非常优秀的;田忌赛马,能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创造出局部的优势,进而有机会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由此,平凡人可以成就非凡事;钱是工具,不是目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黄峥虽然算不上富二代、官二代,但在教育和圈子还是超越了99.9%的同龄人。
3、黄铮对自己中学和大学的评价:我的中学和大学总体来说是幸运而充实的,但也有一个不小的遗憾,那就是自己目标导向太明确,在追求第一上,在努力做一个好学生上浪费了过多的时间,损失了很多逆反,捣蛋,纯粹享受青春的时光。”60分万岁是个好哲学” 是我在很多年后才慢慢悟到的。
这个我不好说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4、黄铮的第一份工作是在Google,这是他的“人生导师”推荐的,这里指的应该就是段永平。于是在24岁研究生毕业后就去了Google,做码农和产品经理,待满三年辞职,三年的工资实现了财务自由。
网上查到的资料是黄峥本科时候在网上帮丁磊解决了一个技术问题,之后,丁磊引荐了段永平给黄峥认识。在2006年,段永平花费62万美元获得和股神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据悉,可以有一人同行,而黄峥则成为了段永平同行的那个人。2007年,黄峥开始创业,段永平给了黄峥很大的帮助,之后,黄峥凭借拼多多闯入富豪榜。
很明显:黄峥很有能力,但是没有贵人段永平的帮助,可能就没这么顺利。
5、关于收购,黄峥记录了自己在Google工作期间的观察:我在Google的那几年,Google的大部分收购很成功。这些成功的案例大部分是收购了一个拥有很好团队的小公司,这个小公司能融入Google的文化,然后在Google的土壤上长成大树。这个和为了消灭一个竞争对手产生的并购是有很大差别的。
6、要有勇气去面对常识,用常识做理性的判断,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动。
刚好我写的股票投资书籍就是《理性的投资者》,芒格也认为股市成功的关键是理性,但是巴菲特好像认为是专注。如果从赚钱的角度看,理性足够了,但是从事业的角度看,专注才是核心,巴菲特是真的把投资当做一生的事业。
7、对不可改变,不可能征服的事要会放弃。
这个还是挺难的,我觉得绝大大多数人应该放弃股票,选择指数基金或者增额终身寿险。
8、人是宇宙中非常非常渺小的存在,人生的时间又是无比的短暂,能做的能改变的都是极其有限的。这应该是我们时时都应该清楚的背景。
我年轻的时候也觉得自己很厉害,现在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甚至还比大多数普通人还要差一些。
9、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圈子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一个地方的非主流很有可能是另一个地方的主流。在当时英国的罗素看来,美国的主流价值观是比拼财富。而在英国有贵族阶层的时候,贵族阶层的比的更多的是非财富的东西,如艺术。
我有个朋友是做投机的,她经常和我聊股票,我不怎么积极的态度多次把她激怒。这点我觉得挺尴尬,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10、如果一个业务特别容易做,也不需要付出大的代价,往往不是长期带来大量现金流的好业务。好的决定往往是艰难的,需要付出痛的代价的。一个好的公司应该去花力气去解决/克服那些正确又难的问题,而不是四处捡一大堆芝麻(四处捡芝麻的心态往往是连芝麻都捡不到的,这和积小胜为大胜是完全两码事)
这让我想起来中国平安的寿险改革,贵州茅台和苹果公司,后面两个确实比前者更优秀。
11、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什么是正确的事,然后再去想如何把事做正确。在正确的方向上逐步前进远比在不正确的方向上狂奔要好。巴菲特说他见过很多一般的人,在金融行业赚了不少钱,也见过好些很聪明优秀的人在不好的行业里苦苦挣扎。在创业的路上很多时候也如投资,选择比努力重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哪怕慢一点,犹如投资中的复利连续20年20%的年回报是很厉害的,远比今年涨100%明年跌50%来得收益高。
这些我完全赞成。
12、黄铮聊了自己对保险的看法:富人对风险的抵抗力远高于穷人。但是在现实中,富人更青睐保险,穷人对保险有抗拒。
说到保险,触发到了我的专业点,我多说几句。一个是很多投资者,都认为保险的收益比指数基金差,更不用说股票了,自己有钱还不如做投资,对年金险等理财险非常不屑,一个是看到很多人退保,认为重疾险没必要买,买健康险就行了。
我的读者里面绝大多数都是做投资的,这类人有个特点:非常自信。不大容易接受别人的观点(我也是),但是非常好学,如果他理解了,就会接受。
我本来打算展开讲,看一下字数都2100了,还是以后有机会再讲吧。
最后再说两个小事情。
1、湖北教育新闻报道,河南教育厅要求学生签署《寒假期间拒绝参加学科类培训的承诺书》,如果违规将计入个人诚信档案,可能影响未来工作、购房等。
这个行为绝对和西安勒令两家医院停业整顿三个月有的一拼,难听话不说了,免的封号。
大家再想一下我最开始说的话:教育很重要,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可能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方式了。
2、我看了黄铮公众号的九篇文章,结合我自己的实际经历,我发现很多做金融和企业管理层的所谓“精英”,说话写文章有个特点:中英文混杂,说着中文冷不丁冒出几个英语单词。
我就纳闷了,是我们中文在相关语境没有合适的词汇,还是说认为该英语单词在本次语境中有更强大的表达张力?
汉语表达流利的歪果仁我也接触过几个,很强,完全看不出来是歪果仁,但是没有在说英语的时候蹦出几个汉语,或者说汉语的时候蹦出几个英语。
在黄铮的公众号中,处处透露出自己接受西方思想的优越感,近现代以来,相当长时间我们国家确实发展滞后,但是今天,我们国家应该不会再比世界前沿差太多,作为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我想说,文化自信,任重道远啊。
黄铮:巴菲特午餐的启示
2006年,黄铮的人生发生了一件大事——与股神沃伦·巴菲特共进午餐。
网上一直流传着黄铮与巴菲特的一张合照:巴菲特的手亲近地搭在黄铮的肩上,两个人都面带微笑。当时只有26岁的黄铮还略显拘谨和青涩,可能巴菲特也想不到,十几年后,这场午餐的配角竟然会创造出一家市值千亿的美元公司。
黄铮能有这样的机会,还要归功于段永平。
2000年,在妻子苏珊·巴菲特的提议和撮合下,股神沃伦·巴菲特开始拍卖语气共进午餐的机会。从那以后 ,世界上最著名的午餐拍卖诞生了。每年,巴菲特午餐的拍卖都会吸引到很多关注的目光,人们都想从股神哪里解惑学习一些投资技巧。虽然这顿午餐的价格逐年飙升,但仍有众多竞价者参与其中。
2006年,段永平以26.01万美元的价格成功拍下了和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成为第一位与股神共进午餐、面对面聊天的华人。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地点是在纽约一家非常有名的牛排馆——史密斯与沃伦斯基牛排馆。这是一家美国当地最有名的高端牛排连锁餐厅,在美国各个主要城市都有它的分店。
“慈善午餐”被安排在一楼紧靠厨房的大圆桌,可以围坐七八个人,因为中标人可以带上个最多七位朋友与巴菲特进行3个小时的特别午餐。
据说,在吃午餐时,巴菲特跟段永平说的:不要做你不懂的东西,不要做空,不要去借钱。这样的投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段永平,让他的财富得到了源源不断的积累。
根据规则,段永平可以带六个人共同赴宴,其中一个就是黄铮。
当时的黄铮还在谷歌公司工作,段永平在电话中只告诉他让他来一起吃个午餐,令黄铮万万没想到的是,午餐桌上坐着的人竟然是“股神”巴菲特。
黄峥对巴菲特有很高的评价:“巴菲特是一位让人敬佩的资本家,他是一位纯粹的资本家。他的整个事业可以描述为孜孜不倦地、专注地、理性地挪动钱来享受复利的果实。我喜欢读他写给股东的信,几十年来重复着同样的简单,重复着不容易的纯粹。他的帝国里一手是保险,一手是投资;一边卖的是抗风险能力,收起来的是钱,另一边则是把钱放进有护城河、能产生复利的果园里。”
作为这次午餐的“配角”,黄峥一直坐在一旁认真地聆听着两位“大佬”的谈话。在这次饭局上,巴菲特没有教授什么专业的投资技巧,更没有谈过多的空话套话。他告诉黄峥:“做事要顺势而为,要遵循事件背后的客观事实。人可以不睿智,但是一定要有勇气和坚持。”
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成了黄峥日后创业的最佳背书材料之一。
在一次接受专访时,黄峥回忆起当时那场午餐时说道:
巴菲特有很多故事,和他交谈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虽然他不会告诉你公司具体的投资打算,但不妨碍他谈论自己的投资原则,正是这些原则使他从很少的资本起步,最终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几个人之一。
他也曾提及巴菲特午餐带给自己的最大启示:
巴菲特讲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是我母亲都能听懂的话,但这顿饭对我最大的意义,可能是让我意识到了简单和常识的力量。人的思想是很容易被污染的,当你对一件事作判断的时候,你需要了解背景和事实,了解之后你需要的不是睿智,而是面对事实时是否还有勇气用理性、用常识来判断。常识是显而易见、容易理解的,但我们各种因为成长、学习形成的偏见和个人利益的诉求蒙蔽了我们。
时至今日,黄峥还会时不时回想起与段永平、巴菲特共进午餐那天,他们两人在高兴地聊天。巴菲特让他认识到了简单和常识的力量,而段永平则教给他本分和平常心。
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黄峥也经常会思考巴菲特的人生经历,并从中获益匪浅。他在个人微信号曾撰文称,巴菲特一方面享受着资本 游戏 的快乐,另一方面清楚地知道钱不是目的,把自己绝大多数钱捐给了比尔·盖茨,同时倡议对富人收更多税,完成财富的再分配。
从巴菲特“积累资金然后再分配”的做法中,黄峥想到了保险业。在他看来,现在的保险是穷人向富人购买抗风险能力,这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他设想,在“后资本主义”时代,可以设计一种新的机制,让穷人也能卖“保险”给富人,穷人卖一些自己的“软实力”、自己的意愿、抗风险能力给富人,从而实现周期更短的钱从富人向穷人回流的循环。
黄峥给出的一个比方是:
如果有一千个人在夏天的时候就想到在冬天的时候要买一件某种样子的羽绒衣,他们一起写了一个联名的订单给到一个生产厂商,并愿意按去年的价格出10%的订金。这种情况下,很有可能工厂是愿意给他们30%的折扣的。因为工厂从他们的联名订单里获得了一个工厂原来不具有的一种需求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可以转变为利用生产计划低谷进行生产的便利,也可以转化为采购原材料时的笃定。工厂甚至可以进一步把这种确定性进一步售卖给上游和配套厂商来换取工厂成本的进一步降低。从交易形式上来说,这个交易就像是一群人一起各花1块钱买了3块钱的限时抵用券,然后工厂因为卖出了这些抵用券,也可以进一步向上游和配套厂商去买类似的限时抵用券,比方说花一千买三千的限时抵用券。如果这一千个人有一定的信用记录,他们一起下了一个联名订单,表达了意愿但没付订金,那工厂愿意给他们折扣吗?我想大概也是愿意的,只是可能不是30%,但8%可以吗?这就好比工厂用自己发行的限时折扣券,向普通消费者购买了一个保证在未来购买的保险。如果进一步去想,共实还有好多形式可以让普通人的意愿以及普通人对自己未来需求的确定性市场化、产品化、货币化。
黄峥认为,资本家、富人是愿意向普通人、穷人购买这种“反向保险”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拼多多后来主打的“拼团砍价”“拼团抢先预定”策略,实际正是让大众消费群体向生产企业提供了“反向保险”。由此可见,黄峥的思考,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业路径。
摘选自《黄铮传: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淘宝、微信“合体”,黄铮退出拼多多,10亿买家市场重新瓜分?
电商购物是如今生活的常规模式,20年前不乏有商界大佬对此并不看好,却没想到如今的电商已是“红海市场”,哪个线下零售店不想转型蹭一口粮填肚子?
但说到底,可粗暴地将其分为三大阵营。一,阿里系的淘宝。二,东哥的京东。三,黄铮领导下的“超便宜”拼多多。
以前,电商还是阿里一家独大时,马云和马化腾曾乐此不彼地将公司营业范围扩张,试探对方的底线,向其挑“事”:影视文娱、东南亚电商、 游戏 开发,甚至连登“中国首富”的宝座都是你一轮我一轮的来回输赢,似是 游戏 。
王兴和马化腾达成合作,美团为表“忠心”直接“弃”了支付宝,只用微信。后来虽因切身利益,又悄咪咪地将支付宝重新“捡”回来。
而随着电商格局的洗牌,拼多多的低廉,戳中了消费者心理,吸引了庞大的消费数据。根据最新媒体报道,拼多多目前拥有7.88亿活跃的消费者,是全网最大的电商平台。
京东去年对物流的完善,自成一套,在市场上也形成了独家核心竞争力。
反观最早进入电商市场的淘宝,这些年虽接连收购快递大佬,却被别人当作“爸爸”,实际迎来消费者无数差评,甚至还有快递,直接不思进取,等喂饭。
这让淘宝处于不利局面。而在马云退休几年后,淘宝终于有所行动。
3月16日宣布在淘宝极速版上设置微信支付, 这一操作让不少网友感叹:活久见。果真,资本的世界从来没有绝对的“敌人”、绝对的“朋友”,有的只是绝对共同的利益!
淘宝、微信合体已经够令人惊讶,没想到3月17日,拼多多的董事长黄铮突然宣布退出董事长一职,称未来不再领导拼多多。
此举让拼多多的前途变幻莫测起来,这是否预示着10亿买家市场或将重新被瓜分?电商格局或将迎来又一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