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投资者已经养成通过观察北上资金动向选股的习惯。北上资金就是以QFII为代表的外资,这些年QFII的额度几乎每年都在提高,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几乎可以左右A股的走势,它们的进出成为了投资者决定买卖的风向标!
我们认为,让国外的机构投资者进入A股的初衷并没错,但是它们肆无忌惮地在A股兴风作浪,把中小投资者当对手盘割掉,然后自己赚的盆满钵满,这种趋势再持续下去的话,一旦外资大面积撤离,很容易形成更大的股灾,甚至国内的机构也很难幸免。
外资来A股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赚钱来了,不可能给中小投资者传授任何成熟的投资理念,甚至不排除一些别有用心的外资机构起相当大的副作用。
我们猜测,即使华为和抖音这样优秀的企业上市,也不会得到外资的青睐,就像它们习惯“不碰”我们的半导体、北斗导航、军工、中药股一样,这些优秀的企业一旦市值足够大,必然对他们本国的科技以及医药股带来威胁。
我们认为外资现阶段在A股起的唯一正面作用就是让跟随他们思路的“随风倒们”赚一点喝酒、玩游戏、以及美容的钱,因为这类股票的市值越大,对他们本国越有利,我们越容易“沉迷于”这些奶头乐文化中。而他们自己却把精力放在高科技以及生物制药的研发上。
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继续扩大外资规模,而是要限制或者降低它们的持股比例,这样中小投资者的“伤害”才会少一点,我们的股市还是要靠自己人比较好!
本文由今日头条作者振兴中华之谈股论势原创,未经作者本人允许,禁止转载,抄袭必究!
外资流入A股,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外资流入A股,对于我们这个市场是有许多好处的。外资流入A股最直接的一个好处,就是它能够促使我们的股票上涨。这当中也会有许多资金它是长线资金,投进来之后没有几年它是不会离开的。还有一部分资金是短线资金,他只是进来做短信,这对于整个市场的上涨并没有什么帮助。
一.促使股票上涨
无论是哪里的资金,只要是流入到这个市场里面了,那么就会促使这个市场里面的股票上涨。股票上涨了之后,那么必定就会导致原来在里面的一些投资者能够获益。而且外资的流入也能够让我们国家的市场对接到国际的资金,这可能也会让我们的市场慢慢的变得更加成熟。
二.长线资金
外资流入A股会有一部分是长线资金,这一部分的资金进入到这个市场当中,可能没个几年他是不会离开的,这对于整个市场的上涨是很有用处的。因为资金流入的时候股票会上涨,资金流出的时候股票会下跌,如果说只是做一把短线的话,那对于整个市场的上涨并没有什么好处。
三.短线资金
有一部分是长线资金,还有一部分就是短线资金,这一部分的资金就是跟国内的游资比较相似,他们就是进来做短线进行炒作的。国外的这些游资他们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他们也是看准了中国这个市场不成熟割韭菜比较好割。他们这些外资来中国捞钱,也是捞得非常快乐的。
大家看完,记得点赞+关注+转发哦。
外资进入中国的利弊 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外资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有关专家通过纵向比较,从10个方面概括了外资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推动经济增长。据有关分析,1980-1999年间,在中国GDP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约有2.7%来自于利用外资的直接和间接贡献。国际货币基金会研究成果说,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10.1%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中,直接由外资产生的贡献约3%。
促进资本形成。以国内资本形成总额(GCF)计算,1983年外国直接投资仅占中国国内资产形成总额的0.9%。1993年为12.1%,1994年达到15.11%的最高水平,在2002年为10.1%,从1993年到2002年,FDI占中国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平均每年为12.5%。
提高工业产值与增加值。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产值的比例从1993年的9.2%增加到2002年的33.4%。此外,外资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从1994年的11.0%增加到2002年的25.7%。
提升出口规模。外资企业在1993年出口金额为917.4亿美元,2002年为1699.4亿美元。外资企业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例从1993年的27.5%增加到2002年中的52.2%。
创造外汇。2002年外商在中国的银行结售汇顺差值471.3亿美元,占中国的银行结售汇顺差值的72.7%,是同期中国外汇储备增加值的63.7%。虽然过去几年外资企业的外汇顺差并不显著,但通过比较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进出口的产品构成发现,外资企业的资本品的进口平均高于国内的10-15%。也就是说,外资企业的进口主要是资本品,而不是以原材料为主的中间品,能够形成未来的生产能力。
缴纳税收。1993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税收226.6亿人民币,占中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5.7%。到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纳税收3487亿元人民币,占中国税收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21%。
提供就业机会。2002年末在外商投资企业中直接就业人员超过2350万人,占中国城镇劳动人口的比重约11%。
促进技术转移和生产率提高。外资为中国经济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技巧。过去20年,外企引进了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项目,不仅弥补了中国与外界的技术差距,还开发出许多新产品。计算表明,外资企业平均规模比国内企业大43%,资产对劳动的比率较高。除采用更多资本外,外企比国内企业资本生产率更高,劳动生产率也比国内企业高88%。在利用国内稀缺资源方面,外资企业更有效率,外资企业并没有与国内企业争夺资源,相反,外资企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产生外部效应。跨国公司的进入带动了配套企业的发展,一家跨国公司进入,60%的配套商跟进,促使国产化和员工的本地化。
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外资企业推动了中国市场竞争,其先进技术和优良业绩对中国国内企业带来了压力,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提升了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对中国经济深层次贡献不容忽视
对中国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外资是越多越好。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开放不够问题,而不是开放过度问题。
所谓中国资金短缺现象已经不存在,因而不需要更多外资的说法,是不了解中国引进外资的背景。事实上,解决资金缺口并不是中国引进外资的根本目的,外资对中国经济最大的贡献也不在于解决了资金缺口,而在于推动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目前中国经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制度转轨,经验证明,这光靠内生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引进外资从而引进外部的改革推动力。
纵观国内各行业,可以发现,外资进入越深的行业,制度建设越好,行业管理也越规范;相反,对外资限制越多、管理越谨慎的行业,问题也越多。
外资对中国形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这样的所有制结构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外资还加速了企业制度变迁。外资投资与国有企业嫁接后,直接切断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脐带,摆脱了许多行政干预,劳动、人事、分配、进出口经营权和投资自主权等落实到位,内资企业可以直接学习外资企业的治理制度、管理理念,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还拉动了收入分配制度变迁。一般而言,与内资企业相比,外商投资企业员工的收入不仅普遍较高,而且员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很大。这种收入分配机制,一方面,提高了中国外企职工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内“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大锅饭体制,把资金、技术、管理、知识纳入收入分配范畴,可以全方位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外商投资形成市场供给,迅速改变了短缺的市场结构,带来市场竞争和冲击,市场准入扩大,有利于打破国内市场分割,加速目前某些领域尚存的行政主导型资源配置方式向市场主导型资源配置方式转变,加速旧的经济体制灭亡和新体制确立。
外资的另一重要作用,在于推动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
外资首先推动了有形资产之间的重组。通过外资控股、购并,不仅一些国有企业成功地减持了投资比重,或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而且由于外商注入优良资产,使原有企业的资产质量提高。其次是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重组。利用国外品牌、销售渠道等,可以救活闲置国有资产。
外资也推进了企业重组。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进驻中国市场,可以加速国内市场由垄断型向竞争型结构转变。在竞争型市场结构下,部分企业处于萎缩状态,失去生存和发展能力;部分企业处于扩张状态,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而企业差距拉大,又为企业之间的重组创造了条件,最终会促使各个行业的生产集中度显著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与外商合资合作,可以直接实现企业重组,加快企业技术和管理升级。
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入,还会创造、发展一些产业部门,弥补国内市场上的一些产业空白,改造传统产业,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加快。
如何看待外资负面效应
外资对中国经济有没有负面效应?
肯定有,但与其正面贡献相比,外资的负面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况且,国企效率低下、政府某些部门对经济不当干预,都对中国经济产生相当大的负面效应,相比而言,外资负面效应当算小的。
对外资要宽容。外资出现的一些问题,恰恰说明目前外资的量还不够大,先有量才能有质。
有两点理由可以保证,对外资的问题完全不必过于担心:
一是中国市场大,国内企业有足够的回旋余地,不会形成外资的寡头垄断;二是中国企业自身创造力强,在与外资竞争中善于学习和提高,这种情况下,外资很难压制住中国国内企业。
而且,从总体上说,政府完全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制度“管”住外资,不必因为担心垄断之类的问题而排斥外资。
对于外资的一些负面影响,主要有:
价格转移问题。跨国公司普遍实行全球化经营战略,利用其全球网络,转移价格或者利润是跨国公司的普遍现象。对此,政府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防止。
技术转移问题。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动机是追求利润,技术的转移和采用,主要基于市场竞争状况,这里的竞争不仅仅是外资企业与国内企业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事实上,跨国公司已经逐步向我国转移先进技术。因为中国市场国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使得跨国公司必须向中国转移新技术;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也迫使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新技术,如手机产业。一个完全、开放、竞争的市场,有利于跨国公司面向国内研究开发和转移新技术。技术转移问题本质是跨国公司的微观行为,我们不能要求跨国公司使用、转移何种技术,不能因为跨国公司使用了落后的技术或不转移技术而将其看作是跨国公司的负面效应。
跨国公司存在的限制性商业措施,滥用市场垄断力量,出现一些反竞争行为,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制定《反垄断法》是一个有效方法。
引资成本过高。现在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吸引外资的竞争力,过度给予外商优惠措施,导致大量土地浪费,投资密度不高,税收减免过多,甚至降低环境保护标准,导致引资成本过高,这种状况不是外资企业的问题,而是地方政府无序竞争的结果。
环境污染问题。有些跨国公司利用发展中国家竞争吸引政策的机会,将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东道国,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降低环保标准。但研究表明,跨国公司的环保标准普遍高于国内企业。而且,东道国政府完全有能力控制类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