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归吐槽,碳中和还是得搞滴!
欧洲人是抓破脑袋都没想到,自己拿来忽悠发展中国家的碳中和,竟然真的被中国玩明白了。
曾经欧洲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中国指手画脚,现在面对中国的呼唤却装聋作哑。
最近欧洲多国推迟了退煤减排进程,中国表示希望这些国家迷途知返,重回低碳绿色发展正确轨道,一起来玩碳中和。
可欧洲人却甩起了脸子
「玩个锤子,你们自己玩吧。」
这碳中和不是欧洲人说要玩的吗?现在怎么不玩了?
早在今年8月时,丹麦哥本哈根市长直接为国家举起白旗,宣布放弃2025年碳中和目标。
8月30号,德国宣布放弃2038年之前逐步淘汰煤电厂,还宣布取消化石燃料发电站的全部限制。
英法澳这些环保喊得震天响的欧洲大国,也纷纷退出了群聊。
更过分的是,原本打算9月5号在荷兰给非洲各国上课讲解碳中和的欧洲大国纷纷逃课缺席。
只剩下非洲各国面面相觑,场面那叫一个尴尬。
这碳中和本来是欧洲用来限制发展中国家发展速度的,没想到反成了自己的索命神。
欧洲人是真不要面子
。
15年西方各国牵头,在法国巴黎达成的巴黎气候协定,提出了全球碳中和的目标。
此后每年的气候峰会上,欧洲人就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中国指点江山,
中国人发展经济就是制造业,就是排放太多温室气体的,不行;
中国人用的筷子就是砍树造筷子了,不行;
最近更是丧心病狂,指责中国人肉类吃得太多,增加了温室气体。
绝口不提自己早在工业革命时期,就开始往大气里疯狂地排放温室气体,
然后仗着自己的科技金融领先,把工业都往发展中国家丢了
等到发展中国家的工厂一开,欧洲人就开始嚷嚷让中国赶紧减排。
碳中和,你不减排,你就是不爱护地球。
殊不知谁当时排放废气把伦敦搞成雾都的时候一声不吭,现在咱炒个菜都要问碳排放有没有超标。
就在前两天,生态环境部表示,中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中国的绿植覆盖面积已经达到了10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3%,而且十四五期间还将增加五亿亩。
美国的拉萨数据也显示,近年全球的绿化面积相比20年前增加了5%,其中大部分都在中国。
中国的森林覆盖面积比起1949年接近翻了一倍啊,森林植被的总碳储存量达到了92亿吨,不仅使PM2.5下降了近一半,改善了国内的人居环境,还为全球碳中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反观欧洲,早期确实在搞碳中和,把家里煤电高排放制造业全部砍掉,然后花大价钱买俄罗斯的天然气发电。
但人算不如天算,今年大鹅小乌闹矛盾,天然气价格暴涨,欧洲人的钱哗哗地流,家底再厚也遭不住这么造啊。
于是煤电烧材通通都重新捡起来了。
那欧洲人都不玩了,是不是意味着碳中和这条路不用走了呢?
并不是,根据世界能源所的测算,到2050年,全球电力消费将会增加到现在的2.5倍,但中国的碳排放量,发电和发热就占到了41%。
这说明我们的发电和发热消耗了大量的煤炭,如果不去推进碳中和,不去推动低碳电力,未来的发展,将受制于电,今年四川的缺电荒就充分地暴露了这一点。
那面对这么大的能源缺口,我们去哪里找呢?
答案就是低碳的太阳能和风能。
世界能源署表示,只需要开发全球0.5%的太阳能和风能,就能满足2050年全球的能源消费需求,所以我们国家才会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光伏和风电当中,因为现在我们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要向前,人民群众还缺钱,能源消耗还在涨,化石能源却在降,未来化石能源一定会越来越稀缺,我们要赶在化石工业文明崩溃之前,开启工业脱碳的正循环。
什么是“碳中和”,企业如何实现“碳中和”
作者:吴军 (硅谷来信)
我们都知道,这两年有两个词很火,一个是“碳中和”,一个是“碳达峰”,都是大家很关注的话题。那么,什么是“碳中和”?更重要的是第二个问题,如果世界普遍将“碳中和”作为一种政策目标,它对未来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格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下面我就结合与崔屹教授(斯坦福大学能源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劳伦斯奖获得者)交流的内容,以相对微观一点的层面,来谈一谈企业如何实现碳中和。
我们知道,中国已经承诺要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承诺,但从前面的信你应该也了解到了,这项事业的难度相当大。欧盟承诺205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美国虽然没有说,但很多州已经在往这个目标努力了。根据斯坦福大学普雷考特能源研究中心主任崔屹教授的估计,美国应该能早于欧盟实现这个目标。
一个地区能否实现碳中和,这个任务分解下来,每个企业都会面临这个问题。那么在企业的层面我们怎么理解碳中和这件事呢?企业又怎么实现碳中和呢?
实现碳中和的三个阶段:
简单来讲,实现碳中和也是分阶段的,每一个阶段有一个范围,被称为scope。在第一个阶段企业要达到的是,企业的基本运营不造成碳排放,包括企业使用的能源,也来自于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清洁能源。
比如一家IT公司在一个 科技 园区办公,不使用传统 汽车 ,自己办公用电、食堂做饭用电都是园区的太阳能板提供的,这就可以实现第一阶段的碳中和。
如果一家企业使用了传统能源 汽车 ,但同时这家企业每年种很多树,种树吸收了相当于企业用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这也算实现了碳中和。
按照上述要求,硅谷主要的IT企业都已经实现了第一阶段的碳中和。但要达到第二阶段的碳中和,要求就要高不少了。第二阶段的碳中和要求一家企业不仅日常运营的二氧化碳净排放量是零,而且企业的业务部分(比如提供服务、制造产品)的碳排放量也是零。
比如像谷歌、亚马逊和微软这些公司,他们的云计算中心向广大用户提供服务,那些云计算中心的耗电量非常大。要做到第二阶段的碳中和,它们就要确保这个云计算中心使用的电能也全都是清洁能源。
如果是一家制造型企业,比如服装厂,它就要保证自己的服装生产线造成的碳排放为零,才算实现了第二阶段的碳中和。
不同企业做到这一级的难度会相差很大。比如钢铁厂的难度非常大,运输公司可能好一些,律师事务所相对就很容易(它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要求其实差别不大)。
要实现第二阶段的碳中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过去实现了不等于今天能实现,反之亦然。
比如微软,过去用光盘销售软件,这其中的碳排放量比较少。但今天它的软件变成了各种云服务(比如Office 365),就要建立云计算中心,而云计算中心的耗电量比生产光盘大多了,微软要实现第二阶段碳中和的难度就变大了。
类似地,沃尔玛过去是实体店,碳排放主要就是实体店的用电,只要能保证用的电是清洁能源就差不多了。但现在沃尔玛是线上线下结合的商店,物流服务是业务的重要部分,要实现第二阶段的碳中和难度就变高了。
目前谷歌、亚马逊和微软这三个互联网服务公司都已经实现了第二阶段的碳中和,还是很了不起的。它们现在都在努力实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
那么第三阶段的要求是什么呢?第三阶段的要求又严苛得多,它要求一家企业更进一步,确保自己的运营生产中使用的工具、材料、服务等等,也是在碳中和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
比如我们前面讲律师事务所要实现一、二阶段的碳中和比较容易,但如果要实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它就要确保事务所使用的电脑、纸张等等在制造的时候碳的净排放量也是零。
如果企业使用的生产工具或者材料造成了碳排放,但是这个企业自己做了特别多的减排工作,那这个企业就有了一些额外的二氧化碳配额,可以抵消那些碳排放。比如一家企业办公要用掉很多纸,但这家企业又装了很多太阳能发电板,不仅自己够用,还能提供给隔壁公司用,帮助隔壁公司减排,那额外造成的这部分减排,就可以和你用纸造成的排放抵消掉。
不难想象,如果世界上所有企业都实现了第二阶段的碳中和,那么第三阶段的碳中和也就自动实现了。但是如果有一些企业还没有实现第二阶段的碳中和,你的企业买了它们的产品,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实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
有些企业做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相对容易,因为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和商品比较单纯,比如谷歌和微软,主要的业务是软件和在线服务,那只要保证自己买来的电脑在制造过程中是零排放就行了(实际上它们是买芯片自己制造电脑)。
但是沃尔玛和亚马逊要做到这一点就很困难,因为它们要保证自己货架上卖的五花八门的商品,在制造时都满足了碳中和的要求。
还有像特斯拉这样的制造型企业,虽然电动车运行时容易实现碳中和,但制造 汽车 的过程,以及制造过程用到的钢铁、电池等等,它们可是会造成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的。所以特斯拉要实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也比较困难。
碳中和与商业模式有怎样的关系?
一家企业是否能达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还和它的商业模式有关。
比如同样是电商,淘宝要实现第三阶段碳中和就比京东更容易。因为淘宝上主要是第三方的商家,它们卖的商品并不属于淘宝,淘宝只是提供交易平台,所以淘宝只要保证平台交易过程实现了碳中和就可以。但是,京东的自营商品占了很大比重,这些商品本身是属于京东的,它就要保证这些商品的制造过程都实现了碳中和,京东才能实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
如果全世界都要严格遵循碳中和的要求,很多企业可能就会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打个比方,如果政府对于企业的员工福利(包括五险一金等等)没有严格要求,企业要拓展业务可能就会倾向于直接招募员工,好管理。但如果政府对员工福利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雇佣员工的成本变高了,那么很多企业就会倾向于将简单的工作外包出去,减轻用人成本。
了解了碳中和实现的过程,我们就大致清楚了在碳中和这件事上,企业分内的责任有哪些,在不同时期企业需要考虑哪些不同的问题。
碳中和会如何改变商业格局和生活方式?
如果全世界要在2050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那么未来的商业格局和我们的生活方式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里和你分享五点主要的变化。
第一,碳配额的交易会成为一种生意。
前面讲到了,不同企业实现碳中和的难度相差巨大。一个律师事务所,如果每年拿出一些钱去种树,它可能轻易就能实现第三个阶段的碳中和。但是要让钢铁厂、 汽车 厂实现第三阶段的碳中和,几乎不可能。因此它们可能需要向一些有剩余碳配额的单位去购买。
第二,很多企业会改变商业模式。
前面讲了,达到同样的目的,不同方式产生的碳排放是不同的。过去调整业务的时候,可能会考虑成本、便利等等,但很少会在意碳排放。
比如今天的手机或者IoT(物联网)设备,随便做点事情都要和云计算中心连通一次,这很方便,但从碳排放的角度来看可能就不划算了。实现IoT更有效的方式是在一个区域(比如一座写字楼)内放一台特殊的服务器,由它来处理绝大部分终端设备的请求。今天有人把这种服务模式称为边缘计算。
类似地,过去云计算公司为了更好地控制业务,会把一个软件的大部分放在云端,用户的终端设备上只有一个软件外壳,做任何事情都要和远程服务器相连,这种方式也可能发生变化。
过去,很多事情做了只是省一点电钱,并不值得做,但将来如果一个企业碳指标用完了就无法营业,或者必须要花高价去买碳配额,那企业做事可能就要换一个思路了。
第三,要实现碳中和,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这也是巨大的机会。
崔屹教授估计,全世界将来的先进能源产业的产值将达到十万亿美元,而目前还只有1.4万亿美元。所谓先进能源,除了清洁能源,也包括智能电网、核电、电动 汽车 和生物燃料等所有能够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产业。比如储能产业,未来的产值至少就有一万亿。十万亿的市场有很大的机会,但是我们需要先有投入,然后才会有产出。
第四,甚至 社会 生活的一些基本结构都可能发生改变。
打个比方,假如每个家庭都开电动 汽车 ,白天家里的太阳能发电设备把车的电池充满,晚上家庭用电就依靠电动车电池里面的电。那这就相当于把储能需求分散到了每个家庭,电厂就不需要准备那么多储能设备了,这就会降低发电的成本。但前提条件是,你家的电动车要能往够往电网里输电,而且能够知道输入了多少电,你家又从电网里用掉了多少电。
第五,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会发生改变,甚至有可能需要支付碳税。也就是说,日常生活未必会更方便。我们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钱来获得和今天同等质量的生活水平,因为企业总会把达成碳中和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比如畜牧业会造成大量碳排放,天然肉的价格可能会提高很多,人们是否能接受呢?再比如,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会受到多大的影响,他们会不会生活不下去?这些都需要具体的评估和衡量。
所以,碳中和无疑会对未来世界的发展方向造成重大的影响。我注意到国内很多媒体在谈到碳中和问题时都比较兴奋。但很多问题大家不仅没有谈到,甚至没有想到。和崔屹教授谈了几次之后我发现,碳中和的难度其实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
当然,碳中和的发展也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到了2030年,我们就大致能对减排的成效有一个准确的估计。各国也会根据结果不断调整策略,力争在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便利性的前提下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远光软件是碳中和概念吗?
不是核心的碳中和概念股。
远光软件属于能源互联网行业,最多算是可以蹭热点的公司。
碳中和投资,还是需要根据以下三条投资主线展开:
第一条主线是从碳排放的前端出发,加快能源结构的调整,用低碳替代高碳、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这种方法最经济,减排的效果也更好。二氧化碳的排放主要来自化石能源的使用。化石能源就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目前我国的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仍在75%左右。目前中国已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25%的要求。2019年的时候,这一比例是15.3%,2020年大概持平。那么“十四五”期间,每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要提升一个百分点左右。
可再生能源包括水、风电、核电、光伏等。风电和光伏是主流。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测算,我国电力对应的碳排放峰值约在2025-2030年达到55亿吨,而随着风电和光伏占比的提升,到2050年电力对应的碳排放可以下降到22.5亿吨,基本能减少一半。而光伏比风电的潜力更大一些。首先,过去十年间,光伏的度电成本下降了82%,是所有可再生能源中成本下降最快的品种,已经成为中国最便宜的能源。其次,光伏发电渗透率依然很低,未来成长空间巨大。第三,中国主导全球的光伏供应链,竞争优势非常突出。目前光伏产品中只有3-4成用于满足国内需求,而6-7成则通过出口销往海外市场,海外光伏市场对中国供应链有较强的依赖。
和清洁能源高速发展相关的,还有一些产业链上的机会。比如短期内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的建设、长期储能技术的突破及分布式光伏的推进,这些方向也将受益。除此之外,新能源的崛起必然导致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需求下降,行业会加速出清,相当于给传统能源再来一次供给侧改革,整个行业受损,但细分龙头有望受益。
第二条主线是从中端提升节能减排水平,包括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 我国的高碳排放的前三大行业分布是:电力与供热碳排放占比51%,制造与建筑业占比28%,交通运输业占比10%。尤其是电力和建筑业的碳排放占比明显高于发达国家。电力与供热更多需要从源头治理出发,积极增加新能源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而工业和建筑业则将更多基于能源应用环节的提效降耗。
在交运方面,新能源 汽车 对燃油 汽车 的替代是交通运输行业的重要碳减排措施,而且NEV积分政策近年来呈现收紧趋势,未来可能还将继续收紧,以加速新能源车渗透率。新能源车产销持续扩张还将进一步拉动上游电池、设备以及电子元件的需求,同时带动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
在建筑业方面,环保建材、装配式建筑也将受益。建筑业的高碳排放一方面源于水泥、钢筋等高耗能建材,另一方面也源于其建造模式和效率的相对低效。“碳中和”战略背景下,建筑业也有望迎来新一轮结构性调整,一方面是低碳环保材料的市占率有望继续提升,另一方面装配式建筑通过把传统建造方式中的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进行,能够大幅减少建筑原材料与能源消耗、降低施工污染。
在原材料方面,传统“高碳排”材料制造业会受损,如有色金属、钢铁、化工等,但里面的优质龙头会受益。统计结果显示,金属加工业、基础化工业和石油化工业碳排放规模居前,这些行业可能将面临更高的碳减排环保要求,落后产能将加速出清,带来行业集中度提升。其中以电炉代替高炉、以再生铝代替电解铝等替代变革做得好的龙头会受益。
除了行业内部的转型升级,还有一些专门为其他企业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也很受益。比如最近10个交易日内收获8个涨停板的中材节能,主要就是做水泥等工业行业余热资源综合利用的。不过目前这些公司的盈利能力并不强,短期的暴涨还是炒作因素占主导,要注意风险。
第三条主线是从后端出发,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促进资源品的回收再利用。 包括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等领域。主要方向有垃圾焚烧、危废资源化、环卫电动化、再生资源、电池回收等等。相关的公司主要集中在环保板块。
除了从碳排放链条上减少排放外,实现碳中和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碳交易。即鼓励减排成本低的企业超额减排,将富余的碳排放配额通过交易的方式出售给减排成本高、无法达到碳排放要求的企业,从而帮助后者达到减排要求。电力行业已经率先纳入履约周期,钢铁、化工等其余七大高耗能行业预计于“十四五”期间纳入。截止到2020年8月,我国7 大试点碳市场已经累计成交量超 4 亿吨,累计成交额近 100 亿,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碳交易市场。今天触及涨停的国网英大就是碳交易概念股,是国内第一家涉足碳资产管理业务的上市公司。不过目前中国碳交易市场也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最后总结一下,碳中和是一个很长期、很宏大的国家战略,里面牵涉到很多行业,今天相当于帮大家画了一张地图。这里面提到的行业板块只能说会从这个趋势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在资本市场就会有好的表现。短期很多都是主题炒作,中长期还是要回归公司的基本面,同时考虑经济周期带来的行业轮动。
这个问题普通人很难能给出具体答案,如果是为了在二级市场获利。那么,资金说它是它就是!资金说他不是它就不是!
即使它是彻头彻尾的碳中和概念,或者因为碳中和能给公司带来很大的收益,市场资金不去做多推动上涨,它也是不会有什么机会。你要知道这个市场不是靠猜,也不是靠想,它纯粹是一个由大资金推动上涨的市场,那么大言不惭扬言价值投资,与公司一起成长的谎话听听就行了,别太当真。谁当真谁就输了!
十年前市场3字开头,我国的发展举世瞩目。然而在二级市场能够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的投资者太少了,二八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它就在那里,万年不变!
电力是最大的碳排放行业,电力行业技术和资金条件较好,电力行业将首先开始碳中和工作,实现用户侧引导,可实现 社会 生产和人民生活惯的改变,逐渐带动其他行业形成合力,实现全 社会 在碳中和方面的和谐共振。
国家电网旗下的国网英大( 600517 )是A股碳业务布局最全,介入最深的公司。
远光软件( 002063 )同样是国家电网旗下,A股唯一给电力企业提供碳资产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
(背靠国网)远光软件:国内主流的能源互联和 社会 服务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与国家电网深度合作,全面参与电力物联网建设,机构普遍看好该公司未来在能源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中释放长期价值。远光软件综合能源服务平台凭借技术创新和对能源企业各类业务的科学支撑,曾荣获“2020中国能源企业信息化产品技术创新奖”。该平台以能源用户为中心,提供信息采集、能效分析、节能服务、需求响应、能源托管、能源交易等服务,为综合能源服务商的客户服务、业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提供支持,同时,还可支撑企业综合能源、园区综合能源、智慧城市综合能源的运营管理。
远光软件:碳资产管理系统,帮助更多企业提高碳资产运作效益,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全国碳市场发展。国网旗下,不愁电力企业单子,业务主要都是电力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