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A股市场持续回暖,但这份暖意却并未传递到私募发行市场。
券商中国记者从业内获悉,近期多家知名私募发行的新产品募集规模均不及预期。当前,投资者对于股票类私募的认购热情普遍不高,存量产品的亏损对信心影响较大,但相比前期已略有好转。
至于私募发行何时能真正回暖,有私募人士坦言,基金销售情绪往往滞后于市场情绪,如果A股后面还能持续反弹一段时间,投资者信心可能会逐步回升,更多人还是习惯等到有明显赚钱效应后才去顺势买入。
私募发行仍低迷
“我们上月发了一只新产品,想把握住市场调整时的建仓机会,可是产品的募集情况并不理想。”北京某知名私募市场部人士向券商中国记者表示。
上海某中型量化私募今年业绩还不错,但最近的新产品募集量比之前也缩水不少。“主要是销售情绪还没起来,一般来说销售情绪都是滞后于市场情绪。”该量化私募人士称。此外,还有多家近期发行新产品的私募也反馈了类似的情况,老产品也比较低迷。
据业内人士消息,近期有私募在券商发行产品仅募集数百万,最终没能成立。
Wind资讯数据显示,5月共有1819私募产品发行,较去年同期的2307只下降21%。进入6月情况并未好转,截至6月16日,6月上半月仅有645只私募产品发行,而去年6月共发行了3149只私募产品。
老产品亏损影响投资者信心
“客户现在对私募产品有些审美疲劳,很多该买的都买过了,巨头的产品也都卖一圈了,有些已经被证伪,过去一年都亏了不少。这时候再给客户推荐新产品,很难被接受。”有渠道人士称。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百亿私募机构数量为110家,其中92家有业绩记录的百亿私募今年以来平均收益-9.60%,跌幅较上月收窄。12家百亿私募取得正收益,赚钱私募占比13.04%,主要来自上海与北京,深圳与杭州也各有一家百亿私募上榜。
“从代销渠道结构看,我们的银行渠道会多一些,银行今年来基本上都疲于售后,存量客户亏损都在20-30%,风险偏好很低,客户都没缓过来。客户经理经过这一轮维护客户的压力以后,也不愿意卖权益了,现在很多客户经理都想卖固收。有不少渠道的总分行是挺想推权益的,觉得这个时候增配可以扭转客户的亏损局面、重新赢得客户信任,但是太难了。”上述北京某知名私募市场部人士表示。
何时能回暖?
私募产品发行何时能回暖?恐怕得等市场再涨涨。
上海某中型私募相关负责人分析,现在投资者的心态非常矛盾,客户怕现在买追高,本身市场相对还是比较谨慎,看多但不愿意做多。这波市场反弹比较剧烈,大家在考虑会不会有回调,想等回调到3000点左右再去抄个底。而且大部分私募产品今年来还是负收益,在这部分产品还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投资者也很难再去买新产品。
“但是讲真心话,如果大盘后面能再涨10%,这些客户就要着急了。就像买房子,涨第一波大家都说等等看,但再涨10%你会觉得再不上车就晚了,要担心踏空了。最近确实有些老客户开始追加投资、做定投,这是一个相对积极的现象。”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
另一上海大型私募人士也称,渠道正在努力推动销售,但很多投资者还处在亏损状态,所以积极性不高。从行业来看,投资者比以前更加理性,逆势布局的人会更多一些。虽然现阶段市场情绪还比较冷,但对比15、16年,还有18年的情况,现在认可资产配置、愿意逆势布局的人明显是更多的。
行业竞争更激烈
值得一提的还有愈演愈烈的行业竞争。
“私募行业确实竞争越来越激烈,今年一批公奔私的明星基金经理新进入这个行业,未来可能会给行业格局带来一些新变化。各家私募围绕产品和策略创新不断下功夫,服务也是越来越卷。”有行业人士总结道。
据券商中国记者了解,有些股票私募甚至主动调整费率,以吸引投资人关注。目前,市场上很多长锁定期的私募产品,都会设置一定收益率基准,在此基础上才收取业绩报酬。比如此前某大佬发行的产品,就是对年化收益率超过5%以上部分计提20%业绩报酬。
服务方面的竞争同样如此,仅仅埋头做业绩已经远远不够,私募公司的各类客户线下交流、投教和生活服务层出不穷。
“今年以来,千象资产采取了多元化的渠道服务措施,除了常规的周报和月报、定期的运作回顾以及市场大幅波动时的渠道和客户线上线下交流以外,重点针对客户开展了量化股票、CTA策略以及大类资产配置的投教活动。特别是CTA策略,由于相对来说比较小众,今年我们与多家渠道和媒体开展了多场投资者教育活动,以提升客户对策略本身以及期货市场的认知。”千象资产合伙人、副总经理吕成涛指出。
现如今股市回暖是什么原因
股市回暖是利好刺激,利好频出,大多数股票都在涨,大盘行情也随之回暖。
不是利好刺激的话,就是政策扶持,没有什么其他原因。
21年私募债发行终止的原因
不满足首发门槛或者被要求借新还旧但是未来一年内没有足够的借新还旧额度。私募债,是指以中小微型企业在中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发行和转让,预定在一定期限还本付息的一种公司债券,它非公开发行,所以属于私募债的发行,不设行政许可。目前没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小微型企业,暂时不包括房地产企业和金融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