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国家商务部发出了一则通告,关于储备生活必需品的话题迅速引起了全民的关注和热议,联系到近期的台海局势紧张,双方似乎都有剑拔弩张的趋势,在部分居民解读里,马上就延伸理解为:是不是局势紧张?连商务部也释放了“抓紧备战”的信号?
在该通告发布后的时间,沿海的多地都出现了居民疯狂囤积日用品,各大超市、卖场的商品被抢购一空的现象。加上2021年以来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疫情开始多地散发,所引发的蔬菜价格波动、部分商品大幅上涨,连A股和港股也出现了下跌的势头,可谓是“物价有多疯狂,股市就有多惨淡”。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以往的经验,股市虽然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跌,但并没有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出现战争前暴跌的迹象,也就是说,商务部发出了“鼓励家庭根据需要储存一定数量生活必需品”的通告,并不是“抓紧备战”的举措,相反,只是部分人对于冬季生活必需品储存的另一种解读,甚至说误解。
从10月底到进入11月份的短短几天,蔬菜类的价格大幅上涨,与去年同期的上涨幅度持平;除了价格上涨,供应幅度也随之下降,去年同期上市量为1599万公斤,今年为1426公斤,下降10.82%。
如果联想到最近的疫情复发、经济战、蠢蠢欲动的台湾,不管是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还是台海的紧张局势,或是疫情可能带来的第二次、第N次封城、封路,为突发情况多备些生活日常用品也就不难理解。2020年初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几十亿人的正常生活,资源紧张、能源枯竭似乎已在迫近,欧洲的电气价格翻倍,中国北部地区的拉闸限电,连美国都感到了供应链脆弱。9月份的美国CPI涨幅超过5%,而大量来自中国的商品则因为美国设置的障碍进不了关口,中国菜价上涨,猪肉触底反弹,其实也就不难理解。
全球能源危机,物价普遍上涨,可能导致全球金融危机,连最近新上位的世界首富、特斯拉CEO马斯克都感觉到难受,被巨额税收逼得“写诗泄愤”,可见当前全球的局势有多微妙,中国老百姓面临物价上涨,提前储备生活必需,真的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与“万物暴涨”形成两极分化的,则是PPI的一顿猛涨和CPI的下跌。顶端的大宗疯涨,下游的消费却直接有逼死中小企业的节奏。去年的92#汽油是5.96元,年初涨到6.06元,随后连续20次调价堪称疯狂,如今到了7.5元升,95#汽油则直接涨到近8元升,油价25%的涨幅,也算历年来的高峰。对比普通人印象中最普遍的大白菜和日常都离不开的蔬菜,菠菜涨到18元斤、蓠蒿16元斤、豆角12元斤、豌豆尖15元斤、黄瓜8元斤、香菜20元斤,就连以前经常挂在嘴边的“白菜价”,也变成白菜由原来的三四毛一斤直奔三四块一斤,萝卜由六七毛涨到5块一斤,涨幅接近1000%。不过,令人苦笑不得的是,去年猪肉疯涨诞生的各种“神股”、畜牧中的“黑马”,到了今年一泻千里,目前均价20元公斤的猪肉虽然比最低点16元公斤也只是有微小的涨幅,用许多网友的话说,还是“去年穷得吃不起肉,今年穷得只能吃肉”。
显然,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20元公斤的猪肉,并不算贵,而蔬菜的价格,的确到了“喧宾夺主”的地步。从大的范围来看,与猪肉有关的牧原股份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都涨了近一倍,但股市却不买账,市值跌到巅峰期的一半。虽然截止11月5日早盘,有0.29%的上涨趋势,不过资本市场并不看好猪肉行情,因为曾被誉为“猪肉第一股”的温氏股份今年前三季度净亏90亿,与猪肉有关的上市企业都亏损严重,牧原股份又怎能独善其身?
面对各种物价都在上涨的趋势,往年准备在双十一剁手和开抢的买手们也坐不住了,因为今年的电器类产品普遍上涨10%——15%,其中的彩电上涨35%;包括房租也在通胀,杭州和成都的上涨幅度最大,前者为32%、后者33%。9月份调查显示数据,全国55个重点城市房租平均上涨10%。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今年生活成本比去年上涨20%,万物暴涨果然没有缺席。当许多城市人都扬言“活不起”时,不要忘了农民也正在接受塑料薄膜涨价20%、复合肥涨价40%的事实,当运输燃油也涨了25%,房价却在跌去20%。此消彼长,个人资产没变化,但生活成本涨了20%,资本市场因此而受影响,今年的股市还有希望吗?
全球粮价上涨,对中国股市有哪些影响呢?
引言:我们都知道,全球的经济形势也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现在在全球疫情形势下,全球粮价上涨,出现这种情况,但是对于我国的粮食价格影响是十分小的。
一、我国粮食储备充足
全球的经济形势与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人命不可分的联系。毕竟现在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新形势,所以,在全球的经济形势下,每一个国家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一些影响。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全球食品和粮食价格持续上涨,这种趋势在今年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的状况下,并没有改变。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的粮食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而且全球粮食出现涨价的情况,也让我国不少国民担忧,全球粮食上涨会不会影响到中国粮食的价格?针对这种情况,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表示,当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足,供给充裕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平稳运行有基本条件。这说明我国的粮食储备还是十分充足的,所以国民不需要太担心。
二、难以对我国粮食价格产生影响
全球粮食上涨难以对我国粮食价格产生较大影响,因为我国进口粮食占国内粮食产量比重较小。所以,即使全球粮食价格上涨的再厉害,对于国内的粮食价格来说,影响并不是很大,数据显示,我国进口主要粮食有小麦,玉米和谷物,除此之外,其他农产品进口量也不大。由此可见,国际粮食上涨难以对我国产生较大影响,而且我国是一个粮食大国。国内的粮食总产量已经足够应对疫情时的粮食所需,中国的粮食产量有很大的保障。
在疫情形势下,全球粮价上涨,但是难以对我国的粮食市场造成影响,因为我国是一个粮食大国,粮食产量十分充足,供应也十分充裕。
能源危机对股市的影响
您好,就目前来看,靠近上游的原材料与传统能源,如有色、化工、煤炭、钢铁表现较好。能源股是最大受益者,遥遥领先于大盘和其它板块表现。其它周期行业如工业、原材料也涨幅靠前,符合原材料上涨背景下上游表现好于下游的印象。其实不必过分恐慌,虽然能源危机会导致股市的部分波动,但能源危机并不一定压垮股市。回顾两次石油危机历史参考国信证券报告的梳理,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期间,全球股市所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于1973年10月。尽管“第一次石油危机”未必就是股市下跌的起因或导火索,但从1973年到1974年,美国股市确实经历了暴跌,两年间里标普500指数累计跌幅达42%,并且彻底结束了此前持续了两年半时间的“漂亮50”行情。此外,不仅仅是美国股市,同期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均出现了明显的下跌,且普遍跌幅较大。“第二次石油危机”开始于1979年,但在1979年到1980年这两年间,全球股市的表现情况却完全不同。期间美股标普500指数累计涨幅高达41%,俨然是一个牛市的走势,其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股市表现也大多是上涨的;恒生指数两年间涨幅高达197%,完全是一个大牛市的行情。对此,国信证券这份报告的总结是,在经历了“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市场有了很强的学习效应,即意识到无论是经济衰退还是油价上升,都是短期的、脉冲式的,都不见得有长期的影响。此后,只有“前所未有式”的或“金融危机式”的影响,才会使得美股产生20%以上的调整幅度。某种意义上,与其纠结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变化,以下两方面或许更值得我们关注。一是能源危机的爆发或许会更高频。如开源证券的报告中提到,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传统能源产能日益萎缩与绿色新能源供给波动较大、叠加储能系统需要较长时间建立的“碰撞”下,能源危机的爆发可能较过往变得更加频繁。第二,能源结构调整无法一蹴而就。中信证券的报告中提到,欧洲在能源绿色转型中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在疫情扰动,自然灾害频发的年份,欧洲的能源转型也暴露了风险,在储能技术尚未成熟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电尚未形成可靠的韧性,无法抵御自然灾害下带来的供给压力。借鉴欧洲的能源转型经验,能源结构调整无法一蹴而就。在新能源发电尚未形成可靠的韧性、储能技术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全球对化石能源仍将存在不可避免的依赖性。